一时兴起,想为这部动画电影写点什么。
我看到许多人想为这部电影的目标观众做一个定位,但我突然意识到,所谓“目标观众”不过是类型电影的人为设计。
这世间的普罗大众本不分阶级、等次,就如同《聊斋》中所记述的故事一般,它们在被记录在案之前,也曾经平等地流传在每一个人的想象中。
一、王承:人人皆笑我,人人皆似我《崂山道士》是对原著改编最小的故事。
在蒲松龄看来,王生的批判意义在于:意在哗众取宠之人,阿谀奉承会让他自以为获得了指鹿为马的能力,但不过是水中捞月。
但,当王生最终沮丧地望向水中月时,我却生出一丝不合时宜的怜悯。
因为看似好笑的王生,何尝不是社会中最普遍的个体的化身——为虚妄的理想怀抱热情,拜师学艺,当牛做马,不时偷懒耍滑,自暴自弃。
当举头望仙时,露出羡慕与崇拜。
当经历挫折时,想念家人,带着些许不甘。
而想要的,不过是学会些本领,荣归故乡罢了。
原来你我!
人人皆是王生!
直到最后,王生才会知道,他钻营半生其实都是徒劳,他“误闯天家”竟然只是来自上仙的戏弄。
仙人只道“归宜洁持,否则不验”,却不知“哗众取宠”原也是一众黔首调剂贫瘠生命再平凡不过的味料。
我突然想起项羽,他血肉丰满,意气风发,他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
说罢,他从《史记》里走出,栩栩如生。
二、窦旭:这不是庄周梦蝶编剧或许是受到沈复《童趣》的启发: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
读书是记诵此句时,画面感极强。
在初高中那些缺乏娱乐的枯燥日子里,以手执笔如披坚执锐,草稿纸上金戈铁马,在想象中心游万仞,几乎是我的全部乐趣。
《莲花公主》把这份童趣具象化了,我在公主充满笑意的眼眸里,看到其间映照着十六岁的自己。
弗洛伊德说:梦是愿望的代偿。
莲花公主用王国崩塌的代价偿了少年窦旭的英雄梦。
但!
这不是庄周式的虚妄的梦!
窦旭与公主的世界都是真实存在的。
庄周梦蝶,窦旭梦蜂。
如果说庄子的梦像链接平行世界的桥,那么窦旭的梦则是跨越物种的共时性干预。
窦旭更像是高维度生命中的悲悯者,他不忍低维度文明的崩坏,挥一挥衣袖,扶大厦之将倾。
为什么要把主角从成年男子改为少年呢?
我想,可能因为大人的童心已然消逝了吧。
比起原著中与公主共赴云雨的肉欲渴望,青梅竹马携手奔逃更叫人击中心魂。
“童年消逝了。
”波兹曼说。
上一次帮蚂蚁搬家是什么时候来着?
我真的,真的,已经不记得了。
三、陈氏:“恶心”《画皮》的原著是一个让现代性别观念无法接受的故事:男人因好色而死,他的妻子却为救夫当众吞食乞丐的咳痰唾涕,就连蒲松龄的评语也颇失风度:“爱人之色而渔之,妻亦将食人之唾而甘之矣”,男人过错,女人承担。
当然,这也确是时代局限性所致。
但!
惊喜的是,电影导演和编剧均作出了令人眼前一亮的改编。
当那乞丐向女人发出拷问:丈夫对你如此,何故要救呢?
女人没有回复,只是吞下了那令人作呕的咳痰唾涕,任由它在胸膛滋养长大,直到被呕吐而出,成为男人的心脏。
当男人死而复生、哭喊着要与妻子此生不换时,画面黑去,女人开腔——“恶心”这是那“吃人”的礼法年代,女人被捂住嘴、封住口,被迫咽回肚子里的咳痰唾涕。
“恶心”这是被史书、评弹、小说、诗词歌赋封杀了的,女性对所处世界的真实评语。
“恶心,我说不出口,但你真当我不知吗?
”四、鲁瑛:鲜衣怒马地爱吧《鲁公女》的原著现在看来是宗教味道十足且披着父权意味的劝教故事:张生念金刚经五千零四十八卷换来县太爷之女得以轮回重生,并愿意来世以身相许。
在长达十五年的等待中,张生愈加虔诚,作为回报,两个儿子都高中入仕,自己也恢复了年轻。
十五年约定将至,张生的原配夫人也恰到好处地离世了。
随后张生找到转世的鲁公女(高官家的千金),与之喜结良缘。
自唐代盛行传奇以来,诸如此类的故事不鲜见,多是书生意淫之作。
鲁公女的电影改编却焕然一新,诠释了我在少年时想象的爱情的样子——鲜衣怒马,长情陪伴,共赴黄泉,来世再会。
电影对中式冥界的描绘也很惊艳。
这里不多提,唯有电影可以感受。
想要多聊聊的是我对这个故事真实来源的想象。
这个故事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谣言大多不是空穴来风”,想必,在蒲松龄的时代,真的有一位及笄的女孩向身边人描绘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古代信息不畅,她所描绘的异地异时的事情很难证实,但她煞有介事的样子,使不少人信以为真,故事传了出来,添油加醋,成为蒲松龄笔下的素材。
我真正想说的是:三百多年前,山东招远县那个描述着前世故事的女孩子,她其实也只是一个和少年的我们一样,对爱情充满憧憬、向往和美好想象的人啊。
六个故事的短片合集,熟悉的经典故事剧本框架,构建成了一个史诗级拼盘电影。
然而毫无亮点的故事,混乱的台词,多而无用的镜头画面,都让原本金玉其外的经典故事,变的败絮其中。
崂山道士的精美画面质感,将故事的主题得以呈现。
然而人物的塑造,并没有太多出彩的地方,只是一个简单的寓意故事,无法深入人心。
莲花公主的故事通过梦境与现实的结合,让小男孩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然而太过幼稚的故事,只能是中二少年的自恋幻想,同感做梦获得成功,成为英雄,似乎只能沦为俗套。
聂小倩的故事借用了经典故事的壳,然而时代感的体现却是非常的敷衍。
故事层面的叙事能力也是比较糟糕,通过人鬼情未了引入主题,使得故事的中心不明确,无法将人鬼情得以呈现。
画皮的故事通过降妖与复活为核心,使得故事的主题逐渐割裂。
鲁家女的故事通过两人一起拯救苍生,呈现出功德圆满,然而情节上依旧是缺乏想象力,为了表现张于旦为了爱情奋不顾身,使得他与鲁家女的见面变的牵强。
因此五个故事的串联,并没有突出影片的主题,只是在各自讲着自己的故事。
老酒装新壶的拼盘故事,因为食之无味,使得观众无法产生共鸣,最终只能成为"主人公"的自娱自乐。
个人评分:5
前面2个故事,毫无意义,很空,后面故事正在看,这个电影没意思,浪费时间,像新手拿来练手了,故事堆叠,我在家看小说不好吗,以后再也不看追光动画的作品,本来还满心期待,浪费钱,莲花公主虽然漂亮,完全就是洋娃娃的翻版,你这好歹是国产古动画,整个洋娃娃,不伦不类的,影票怎么好意思那么贵的
我的答案是此次改编令我惊喜。
追光没有追求颠覆性的叙事重构,而是以 “小而精” 的细节改动激活文本内核,在保留聊斋 ““画人画鬼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的批判底色与浪漫气韵的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让它贴合当代价值的叙事逻辑。
这种克制而精准的改编策略,在五个故事中呈现出不同维度的突破。
《莲花公主》:自然逻辑的复归与童真叙事的提纯原作中莲花公主与窦生的 “人妖之恋” 被去除,取而代之的是两个孩童并肩守护蜜蜂王国的冒险旅程。
让友情与勇气成为核心叙事动力,就很“心有童真”。
毕竟童心这个东西,消失了就不会再有了。
值得夸一下的是,影片将男性蜂王的设定调整为女性蜂后,很符合生物学逻辑。
通过莲花公主迎战大蛇的情节,既保留了“公主”身份的叙事符号,又赋予其 “未来领袖” 的成长弧光。
她不再是等待拯救的客体,而是反抗入侵者的主体,小孩子从小看这些长大不会坏到哪儿去。
《画皮》:女性视角下的封建困局与觉醒之光 以陈氏视角重构叙事,将原作中 “文人遇鬼” 的猎奇故事转化为精神觉醒史。
用大量特写镜头捕捉陈氏的微表情:面对丈夫对清淡饮食挑剔时的隐忍,目睹画皮女鬼消散时的惊惶,以及最终说出“恶心”时的决绝。
“恶心”二字的处理堪称神来之笔。
最终让这版画皮跳出了鬼怪害人的浅层叙事,将镜头深入传统女性的精神困境,照见了现代社会的现实议题。
《小倩》:乱世镜像中的人鬼隐喻与家国情怀 将小倩的故事置于民国乱世,是最有巧劲的改编尝试。
通过战火纷飞的背景铺陈,“乱世又该有多少夜叉”,将鬼的恐怖与人间的荒诞形成互文。
当活人因贪婪互相倾轧时,鬼魂的善良反而成为照进黑暗的光。
宁采臣与小倩以医者身份投身救死扶伤的事业也契合着时代精神。
小倩从鬼到人的变化,暗喻着压迫下人性的觉醒与新生。
很喜欢“这乱世有我们”这句台词 ,将个人情感升华为对家国命运的担当,让古老的鬼怪故事获得了史诗般的精神厚度。
在任何时代,坚守良知的人都是超越人鬼界限的光明载体。
《崂山道士》:技术美学的突破与寓言叙事的当代转译 《崂山道士》的改编以 CG 技术渲染羊毛毡质感,实现了视觉风格的创新突破。
当年上美做这个故事时也并未用传统2D风格展现,而是用木偶进行了创新,看到羊毛毡风格时有种看到几代动画人穿越时空call back的感动。
王生穿墙时的 “拉丝” 特效、筷子嫦娥的婀娜舞姿,都令人印象深刻。
在叙事层面,影片强化了对 “投机取巧” 的批判,整体轻松好笑,是老少皆宜的篇章。
《鲁公女》:纯粹爱情的可视化与叙事杂质的剔除 很高兴张生 “转世后另娶” 的情节被彻底删除,影片聚焦于张于旦与鲁瑛“生死契阔”的坚守,还有两个年轻人不再等待上天怜悯,而是主动挑战宿命,挑战轮回。
转世后的波折相认,黄泉因执着迸发的红色花海,爱情被提纯为超越生死的信念。
鲁瑛红衣射箭的造型与张于旦的温柔形成 GB 感反差,细节处用 “帮孟婆推车”“救鱼放生” 等细节构建因果闭环,既保留了聊斋“善恶有报” 的东方智慧,又让爱情叙事获得了更具说服力的情感基底。
无论是《莲花公主》对自然逻辑的尊重,还是《画皮》对觉醒的凝视,亦或是《小倩》对乱世的印照,在传统文本与现代价值之间找到精妙的平衡点。
所以我说,它很好,很新,是我从没见过的,也是我见过最好的聊斋故事。
影片是以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为蓝本,将古典奇幻故事与现代叙事手法融合,呈现了一场极具视觉震撼与思想深度的盛宴。
影片的叙事采用 “一寺一树一井” 的独特结构,用《井下故事》巧妙串联起《崂山道士》《莲花公主》《聂小倩》《画皮》《鲁公女》这五个经典聊斋故事,打破时间与空间的局限,构建出别具一格的篇章式结构。
这种叙事方式既保留了原著短小精悍的特质,又赋予电影连贯的整体性,让人置身于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奇幻世界。
在角色塑造上,对女性角色的刻画很有现代感。
聂小倩一改往日柔弱形象,化身掌控自身命运的独立女性;莲花公主兼具古典柔美与坚韧勇气,充分展现了东方女性的力量;《画皮》中的陈氏勇敢撕下婚姻面具,揭示了女性在传统关系中的压抑与反抗。
这些角色的重塑,让人看到了女性的觉醒与人性的深度探索。
在视觉表现上,影片中融合了六种截然不同的美学风格,毛毡和宋画风,让人印象尤其深刻。
《鲁公女》中的黄泉世界,更是打造出一个恢宏壮丽的东方亡者景观。
《聊斋:兰若寺》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对古典文学的创新解读,让人在奇幻故事中思考人性、爱情与命运,体现了传统文化在现代语境下的魅力。
从《长安三万里》后就开始期待这个团队的下一部作品了,只是没想到来的这么快。
本片是5个短篇小故事通过两只小动物和蒲松龄串联在一起的,在整体性和流畅性上天然就不及《长安》,但由于原著故事本身的出色、主创们的尊重原著以及动画技术的发展,本片仍然具备很高的可看性。
只是由于从原著的几百个故事中选取的五个短篇的标准不统一,导致五个章节的目标观众也不统一,比如《崂山道士》故事简单、法术神奇,毛茸茸的质感会更讨好低幼向的观众;《莲花公主》可可爱爱,反派虽有些狰狞,对于低龄的观众仍可接受;但《倩女幽魂》和《画皮》,画风则显得成人向,尤其是bgm,虽比不上当年灯笼飘来飘去的那一版,但影院里还是有孩子害怕了;《画皮》《鲁公女》则完全是成年人的爱情故事了,对于孩子理解起来可能有难度。
其实如果主创们砍掉《崂山道士》《莲花公主》,只保留后面三个故事,画风更暗黑一点,电影主题突出“情”字,人鬼,人狐,人蜂或者其他的什么跨物种来上一个,电影会更紧凑,时长会更短,表达会更犀利,艺术性会更高。
但这样会损失很大一部分的未成年观众,商业上不经济。
即便《聊斋·兰若寺》有缺点,但我仍然推荐。
《聊斋志异》作为一部非常出色小说,许多故事已经做过影视化的改编,但除了83童年阴影版外故事类型不够丰富,这一次追光动画选取的仍然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几个名篇,在片尾写着有彩蛋的时候,我还以为会有聊斋第二部,毕竟原著还有那么多好故事,但《三国》一样期待。
我大概想象了一下,这个电影的创作灵感是在什么场合诞生的——
不一味迎合市场和观众的态度,这得是有足够底子的公司才能做到的追光的年会上,这波年轻人喝高了,在酒精的刺激下,他们曾经偶然的灵光一闪,那些一念之后就被埋藏在脑叶的点子,那些他们想做却又不敢说出来的想法和创意,此时此刻就像光着膀子从被子里跳到床下,展现在了公司中同样光溜溜的人面前。
还有老板面前。
我想做个故事,古代贞洁烈妇救夫,我呸,渣男有啥可救的,要觉醒!
我想用毯子卷起来做个动画!
我要把鬼狐仙怪放到蒸汽机的背景里!
我要创作一个中国版的梅莉达,我要做一个中国的小黄人!
于是,这部集锦,这部展现一个公司能拥有多少才华横溢的创作者们的宣传片就诞生了。
很多人会突然有一个绝妙的想法,可能是一个技术上的灵光一闪,可能是一个独特的态度理解,可能是突然而来的强烈情感。
这些灵光一闪或者情感诉求可能都很强烈。
当提出这个创意时,相信每个人都充满激情。
当这个创意要延伸成一部120分钟的电影的时候。
创作者们会发现,紧凑的故事被分散了,激情被冲淡,绝妙的创业也在冗长的剧情中出现了瑕疵、漏洞、败笔。
没有一部电影能够做到120分钟,每一分钟都很精彩。
有些点子注定是无法一直吸引观众2个小时的时间。
但是拥有一堆天才的公司不甘心,他们不想浪费这些才华、灵感、情感,他们也不愿意将这些精华埋没在时长中。
那么25分钟的短片呢?
这个时长正可以让灵感的火焰,创作的热情光芒,燃烧到最后一秒。
好的,那么我为什么不可以在一个电影里,讲述5个充满巧思、童真、情感、美景、恐惧、热爱、伟大的故事呢?
所以,这部聊斋是一个集锦,一个集合了绝妙的创意,浓烈的感情,集大成的艺术表达。
这种集锦的好处,就在于创作者们能够自始自终表达自己最浓烈,最精华的诉求和创意,而不会出现因为时长造成的平淡诚然,立意的不同无法将五个故事铸造在一根柱子上,《聊斋:兰若寺》可能会因为风格太过迥异,造成受众群体的撕裂,造成多方不讨好,造成商业上的败笔。
就算这片遭遇票房的不幸,也掩盖不了追光这群艺术家耀眼的光。
我们将目光转到故事本身上。
几乎每个小故事都有追光或者其它电影的影子。
这并不是邯郸学步,而是发扬光大全片五个故事可以说渐入佳境第一个故事,《崂山道士》——有很明显的照明娱乐的风格,俗气但又接地气,这片段的动画风格也是最特殊的,毛毡人偶的特效,但是除了新颖之外,对于观众的感观没有啥质的提高。
这种插科打诨的风格,很大众化,很有娱乐性,但是就像小黄人不是我的菜一样,本段也是我认为最差劲儿的一个故事,主题意义上不像后几部那么明晰,我曾以为惧内会成为对这个故事的解析,结果作者根本没想往这边走,更多的是在炫技,对画风、对构图、对场景转换、对幽默。
有些俗气了。
影片非常贴地气的为每一个小故事在结束后通过蒲松龄的嘴做了总结,有点太史公曰的意思,这块我认为大可不必,太有把观众当学生的意思。
第二个故事,《莲花公主》——风格特别像《长安三万里》和《小门神》,整体偏儿童向,小男孩拥有的稚气,和最后展现出来的侠气,莲华公主纯纯的二次元卡哇伊风。
它表达了童趣和浪漫英雄主义的结合,不过归根到底,是一个儿童片,里面展现的感情更多是友情和两小无猜。
有种皮皮鲁与鲁西西的感觉第三个故事,《聂小倩》——大家会惊呼,为啥聂小倩的故事在民国时期出现了!
不需要大惊小怪,追光可是一个把《青蛇劫起》放到废土风的科幻背景里,让哪吒开机车摩托的惯犯了。
哪吒重生上映的时候,的确是吃了一惊,但现在已经见怪不怪了从本篇开始,故事叙事开始成人向,又到了我最喜欢,也是追光人最喜欢讲述的主题——爱,刻骨铭心的爱和恨。
聂小倩的人鬼恋比较传统,也是追光惯用的叙事方式,不过在浓重的情感之外,民国风情确实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觉。
当宁采臣从长袍纶巾,变成了戴上了眼镜穿上中山装,从书生气变成了怀揣救国梦的医学生(有点鲁迅的味道),当聂小倩从霓裳羽衣变成了修身旗袍时,我们会感慨,新的设定更让人物跟接近我们得价值观,而人物的魅力丝毫没有削弱——聂小倩穿啥都好看此时,最有意思的一个潜台词也在本篇里出现了。
当燕赤霞扔下桃木剑,用驳壳枪把姥姥赶跑的时候,他怒骂了一句——啥破玩意,都打不中,什么劳什子。
对于现代文明的不满,放到创作者的脑回路中,也许是他暗骂了一句——还是卿本佳人的套路好。
第四个故事《画皮》——绝对是叙事上的惊喜,是全片唯一一个跳出追光传统的篇章
本篇的整体色调也是五个故事里最灰暗的,也代表了女主陈氏的心境如果单纯按照原著的方向机器复述,那么在现代人看来,一个渣男的故事没啥值得正眼看的,一个渣男偷情被开膛破肚那是他应得的,还要让他老婆受尽磨难把他就回来——我呸!
于是导演在本篇开了女性觉醒的大招,在不大动聊斋原貌的前提下,加入了当今观众的价值观。
陈渣男的原配夫人陈氏的刻画绝了,从一早的家务,到遭遇丈夫的冷暴力,对曾经新婚燕尔的怀念。
直接可以映射到现代社会里家庭女性所面临的情感困境,当她一边经受着感情的背叛一边按照原著的故事还要救自己的渣男老公,我们会发现她一边因为伦理道德的要求,必须做一个贞洁烈妇,同时内心又对于自身的遭遇和自己的行为感到疑惑,本篇最后一句话,出自陈氏之口,也说出了此刻观众的心声——恶心!
展现了多种叙事和主题后,追光用自己最擅长的的情,做了一个集大成者般最强的收尾——第五个《鲁公女》。
这篇故事一开头,当我看到,鲁瑛骑马一跃而起,射出利箭的画面时,我不禁脱口而出:梅莉达公主(勇敢传说),你咋托生到山东了?!
迪士尼公主系列里唯一一个养女本篇坚持了传统构架,不同于前几篇或是时代上给于新意,或是两性问题上给出新解读,它是用最经典、最传统的追光的核心精神,创作了一个最追光的故事,展现了一段丝毫不输于《白蛇浮生》的生离死别和金子般的爱情。
在最后,张于旦背着鲁瑛跃出地府的那一段,其精彩程度堪比《青蛇劫起》里最后白蛇不断转世寻找青蛇的段落。
《聊斋:兰若寺》在面世之初,当提及由5个小故事组成是,我想到,这也是成败的关键,如果它能把这5个小故事融会贯通,缠绕在一个条主线里,最后将它们收束到一个结尾,那么这部电影必然是一部佳作。
而最后呈现的,则是以创意为出发点的集锦,这种呈现的结果说实话是有些让我失望的,我一直觉得追光编剧的功力从白蛇系列开始是经得起考验的。
写在最后,笔者认为经过本片之后,追光的格局感觉又高了一些,并不是说它的票房期待或者说捞金的手段有多老辣,而是在走市场为王的路线的同时,不忘纵容创作者的灵光华现,这种不束缚作者手脚的态度,对于一个大公司可算是难能可贵。
《兰若寺》作为一部动画电影,其故事模式与其他类型的“蒲松龄宇宙”改编作品有所不同。
它的结构似乎模仿并再现了蒲松龄作为短篇小说作家的写作方式。
尽管在经典版本的《聊斋》电视剧中,多个故事通常按集数分开,一至两集讲述一个故事,并形成连贯的剧情,但这种方式实际上类似于长篇小说的结构。
电视剧版的《聊斋》在某种程度上采用了类似《水浒传》的叙事方式——通过将108位英雄分别介绍,尽管彼此有时没有直接关联,但通过各自不同的章节呈现他们的个性,进而形成一种独特的叙事结构。
然而,这种叙事结构若直接转化为电视剧中的剧而非短片的形式,则显得并不完全合适。
为什么我认为只有在短片的模式下,这种结构才能更加合理地呈现呢?
尤其是在一部如《兰若寺》这样的影片中,时长约为两个半小时,它成功地将短篇小说中的几个故事—如《崂山道士》、《兰若寺》《画皮》和《鲁公女》等—进行了重建。
从长度与情感体验的角度来看,影片在比例——长短之间的协调,使得故事结构更为符合短篇小说的特点。
这意味着,在改编过程中,我们不必强行将短篇故事的情节扩展为一部长篇小说那样的复杂结构——比如《刺客聂隐娘》那样——,而是要保持短篇的精炼与独特感。
与短篇小说相对应的电影类型其实是“短片电影—香菲尔姆斯”(short films)。
在这一层面上,《聊斋之兰若寺》提供了一个与蒲松龄原作《聊斋志异》在类型上高度契合的呼应。
影片不仅仅是对原作的一种模仿,还通过技术手段和形式创新进行了深刻的对位。
例如,它借鉴了西方小说如《十日谈》或《一千零一夜》中的框架结构—通过将一个大故事包裹多个小故事的方式,形成了典型的古代说书艺术。
这种结构在中国、阿拉伯、印度和欧罗巴文化中都颇为常见,并且在《兰若寺》中得到了成功的运用。
当然,这种结构并非单纯的复刻,它也加入了一些喜剧元素,特别是对《画皮》等故事的重新创作——未来也许会出现一个AI版本的画皮故事?
这些改编未必忠实于原作的趣味,反而可以视作在当代语境下对经典故事的一种再解读。
这种改编与当年的经典相比,更多地呈现出的是一种当代创意和新的视角。
就像《西游降魔篇》《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悟空传》等,这些故事与原作关系更为松散,更多的是创意和世界观的模仿,尽管也带有实质性的致敬。
聊斋:兰若寺影评,推荐,虽然本质上不算一部完整的电影,反而是崂山道士、莲花公主、聂小倩、画皮、鲁公女5个故事由兰若寺井下串起来的单元剧。
五个故事完全独立,除了画皮恐怖氛围拉满感觉不太适合孩子看,其他都挺合家欢。
这五个故事按我的喜好度排序的话是画皮>鲁公女>莲花公主>崂山道士>聂小倩。
其中崂山道士是由毛毡做的,比起小时候木偶版的那个“要学神仙,驾鹤飞天”,显得角色可爱许多,故事也比较轻松诙谐,小时候只觉得他心术不正、好逸恶劳,当了这么多年牛马才知道,我也没好到哪去,怎么说呢,今早朋友还跟我分享了一句话,人生就像一盒瑞士卷,有人分到瑞士,有人分到卷。
莲花公主,是对原著改编最大的故事,但是改成小孩真的好搭,尤其那种少年侠气,看着确实感人。
聂小倩,背景改到了民国,从简单的个体爱想引点大义之爱,但是讲的太浅了,整个故事其实跟时代背景关联度不大,所以是我最不喜欢的故事,但是旗袍小倩还是挺好看的。
画皮,我最喜欢的故事,堪称完美,除了画风是宋画尽显古风之美以外,节奏氛围都很不错,基本是原著重现,但着重的对陈氏的刻画,尤其结尾最后那两个字,这不比背景改到现代还现代吗。
这一集,主要探讨的不再是出轨或者美色诱惑,而是聚焦在画的那层皮上,那层套在身上以适应社会的皮。
鲁公女,真正的纯爱片,呜呜呜,跨越时空生死也要在一起的爱恋,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
视觉效果很好,很追光。
其实时空和生死的距离并不远,真正远的是主观臆断产生的隔阂。
引人深思。
总的来说,还是很不错的,故事常看常新。
喜欢的顺序是45321,画面自不必说,追光的画面一直顶级,这次终于好好打磨了剧情,每个故事都与所在的朝代背景结合,12童年向,345讲情,都是那些老生常谈的故事,重要的是老树开新花,恐怖的地方幽冥诡谲,轻松的地方诙谐幽默,感人的地方动人心弦,节奏把握的很好。
《崂山道士》简单的一个寓言故事,告诉人不要贪心,好高骛远,故事上没什么创意,主要是画面表现手法采用毛毡,人物场景生动活泼《莲花公主》充满童趣的一场大冒险,把解救蜂巢幻想成英雄救美,配合盛唐的恢宏场景,极具浪漫《聂小倩》民国人鬼情,把原故事与时代背景结合,乱世中人性的恶与鬼魂的善,谴责旧社会把人变成鬼,小倩从鬼化人也正了暗喻了采臣行医救死扶伤拯救国家的时代精神,最后上升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倒大可不必……《画皮》明代夫妻情,妻子在经历了丈夫背叛后思想的觉醒。
视角多次给到妻子的面部,从一开始的怀疑隐忍,再到鬼被处决时的怜悯(鬼也只是不过想找个家,与她自己的处境有何不同),到救丈夫时的坚定,再到最后听着丈夫辩解时的嫌弃,含蓄内敛,压抑的情感在最后的两个字中爆发。
正可谓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鲁公女》转生轮回情,回到追光舒适区,这种男女跨越障碍的爱情故事可太熟了,白蛇那么多部没白沉淀,黄泉路,奈何桥,孟婆汤的场景做的很棒,阴阳两隔,来世再见
综合看画皮>聂小倩>鲁姑娘≈开头两个。拼盘有好机会展现不同创新技法,可惜只在画皮和崂山道士画面有点新意。故事上和片里说的一样,徒有画面没有内容,整体来说画皮故事有点特点但雷同太多,尤其那个结尾,一比一 EVA 的感觉。聂小倩虽然背景变了,但几乎是原版故事,没太大创新。总的来说,失望大于惊喜吧。
2.5,拼好片水平。但里边的一个个小故事又确实挺难评的,前面看起来像是幼儿启蒙故事,属于说教当中最低级的水准,那种浮于表面的说教就只懂得一味的去教育人,怎么看都让人感到如坐针毡,也是追光一贯的老毛病了,但是从最熟悉的聂小倩开始又变成成人向的志怪人鬼情中带点惊悚向的鬼故事,但这又很显然超出了小孩子的认知范畴,大人看着又是一盘清汤寡水,不上不下,这就很尴尬了,主要是你根本搞不清楚他希望的受众在哪,到底是年少懵懂的小孩呢,还是喜欢看灵异怪谈的大人呢?属于是两边都不讨好了。
2.5。五个故事,《画皮》最好,其他各有各的差。在简短的篇幅,画皮做到了主题鲜明风格独特情感动人,这才是合格标准。用阴柔之物营造出中式恐怖,角色动作也张力十足(不像其他故事要么瞪眼,要么叹气)。《崂山先生》属于画风讨喜,可音效聒噪;《莲花公主》审美问号,现在童真都只剩AI脸加哪吒2那套了吗?《聂小倩》民国乱世改了个寂寞,硬改(只有人鬼差异还差点阶级或文化差异);《鲁公女》“强娶”就是好,什么封建顺直纯爱战士啊。
老子就是要打5星
崂山道士和画皮还行 2.5/5
就《画皮》能打星,其余不知道在试图讨好谁,大人看了低幼,小孩看了吓哭。
作为动画片,技术面一流(毛毡材质和剧情结合得很棒)想象力三流(🐝国的场景设定和配色似曾相识)文本和创新性不及格(几个故事都没深入挖掘翻出新意,聂小倩的民国背景纯浪费)市场定位混乱营销更是一坨(动画片要让孩子嗨大人哭才能大卖)票房暴死预定。
最喜欢莲花公主和聂小倩的故事,画皮让人感慨,但也是好故事。鲁公女一般。画面非常美,尤其莲花公主。这个作品比哪吒好,带有期许与美好,还有有人世间各种道理,好作品。
后三个故事都是跟爱情有关的,不得不说追光拍爱情动画还是可以的。美术在线,故事有改编,不如直接做成剧集更好。
大早上来看电影,五个故事和一个主线故事《井下故事》都很抓人。片尾曲是二手玫瑰的《命运》串联起了所有故事线,正可谓“一方净水由有相处知虚妄,几则乱谭自无稽间见真情。”我喜爱《崂山道士》的毛毡定格动画风格;欣赏《莲花公主》展现的“本乎形者融灵而变动者,心也”的形神一体的浪漫情致;感动于《聂小倩》跨越古今的情感之浓烈;感慨《画皮》里陈氏作为讲述主视角的决绝和大义,但我最喜欢《鲁公女》的叙事结构。篇幅虽不长,但前世今生交代得很清楚,感情层层递进,引人遐思。非常喜欢里面塑造的孟婆形象,神圣肃穆,非常有悲悯情怀。黄泉路上的众人的神态变化也很耐人寻味。在这里就不剧透了,希望大家能够去电影院观看。
只有《画皮》还不错,画风和故事都在线。
难得的看困了
烂片!史诗级大烂片,平时看电影都要看看评论再买票的,看到是追光的无脑冲了,而且忘记是哪一部追光片尾还放了兰若寺的宣传,就是一个空的秋千在荡,然后有女声在笑,当时还有点期待,结果给我看这?两张票浪费我96元就算了,两个多小时干点啥不好!追光就这个水平,口碑都没了
鲁公女这一篇,拍的也太好了吧。
比喻一下,一坨屎,分几小泡拉的。本来打一星的。最后一个故事讲的还可以,加一星。
莲花公主>崂山道士>>>鲁公女=聂小倩=画皮。三个讲“情”的故事要么展露着腐朽陈旧的价值观,要么透着一股浓烈的玛丽苏味,内核也十分同质化,让本就偏长的影片显得更加冗长了。反而莲花公主这种透露着纯真的、亦幻亦实的故事更显巧思,简直可以单独做个长片。
超级难看,完全是如坐针毡如芒刺背如鲠在喉,在电影院看过最难看的,很久没这么生气过了。化用电影里的台词就是:看这垃圾电影有损我的修行。前两个让我以为误入少儿频道,中间两个中规中矩,最后一个鲁公女更是大雷,先塑造一个近乎完美的女性角色,再将她写塌写烂,算不算厌女?真的很好奇编剧凭什么认为豪气十足的鲁姑娘会变成十六岁就被困于内宅的深闺怨女卢姑娘?还强娶,让红大爷强娶编剧全家🥰
①首先电影真的好看,跟同行的小伙伴都认为,不是烂片,是佳作,完全不理解为什么一些评论给一星二星说是烂片;②是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的有一部力作,很有传统文化特色,很多场景是中国文化独有的美;③五个故事各有特色,有泪点有笑点,身边有大哥最后抹眼泪;④推荐大家去看,是很好看的电影。
比《长安三万里》好看不少,依然是逐渐保守低幼的追光,观感上《画皮》>《鲁公女》>《崂山道士》>《莲花公主》>《聂小倩》,拼盘电影回避了长片剧情薄弱的问题,但也暴露了其核心表达一以贯之的幼稚和投机,用类一千零一夜讲故事的模式下,蛤蟆和乌龟各自故事和讲述者本身的弱联系,暴露了在结构搭建上的懒惰和先入为主。
能把精彩的原著改的这么无聊,编剧真是蠢材中的蠢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