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海洋天堂

海洋天堂,Ocean Heaven

主演:李连杰,文章,桂纶镁,朱媛媛,董勇,高圆圆,严敏求,咏梅,陈燃,张新华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中国香港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0

《海洋天堂》剧照

海洋天堂 剧照 NO.1海洋天堂 剧照 NO.2海洋天堂 剧照 NO.3海洋天堂 剧照 NO.4海洋天堂 剧照 NO.5海洋天堂 剧照 NO.6海洋天堂 剧照 NO.13海洋天堂 剧照 NO.14海洋天堂 剧照 NO.15海洋天堂 剧照 NO.16海洋天堂 剧照 NO.17海洋天堂 剧照 NO.18海洋天堂 剧照 NO.19海洋天堂 剧照 NO.20

《海洋天堂》剧情介绍

海洋天堂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刚过21岁生日的大福(文章 饰)是个孤独症患者,父亲王心诚(李连杰 饰)在妻子去世后,一个人将大福养大,如今王心诚身患肝癌,自感时日无多,虽然楼下开小卖店的柴姨(朱媛媛 饰)时常给这对父子无私的帮助,但如何安置大福的未来还是王心诚放不下的牵挂,他甚至有了和儿子一同赴死的想法。王心诚试图将大福送回培智学校,但是学校、福利院一连串的拒绝令他倍感失落。而且在大福的世界里,水是他最好的朋友,这个能像海豚一样畅游的孤独症患者也无法离开水族馆,在水族馆,大福结识了善良的杂技女子玲玲(桂纶镁 饰),而王心诚急于教会大福生存的技巧,他的时间已经不多了……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助浴拉字至上第五季导演不让说狩猎杀手爱情能用钱买吗落凡尘冤情必报百万婚礼帷幕:波洛的最后一案诺尔曼·白求恩刀出鞘不负相思意索尔·古德来都来了心灵解码天地逃生做工的人自由之子侏罗纪公园3少女侠之长生诀画江湖之换世门生德州风云之我是一条鱼沉睡者独家报道:良辰杀人记外星罪孽孩童姿势哎呦,棒球一夏中转停留活下来的我们恋爱指南我指北

《海洋天堂》长篇影评

 1 ) 如果你能真的变成海龟。。

电影中,在老爸得知自己就快要离世后,开始教患有自闭症的大福学习自主生活,至少学会煮鸡蛋,学会到站了自己下车,学会自己脱衣服睡觉。

最感人的是,李连杰饰演的爸爸一脸沧桑,还用布料做了一面海龟壳片,穿在身上,在儿子游泳时作伴在旁,然后告诉他,爸爸是海龟啊,爸爸就是这只海龟啊,下次你看到海龟,就知道这是爸爸在陪你啊。

最后,爸爸还是毫无悬念地走了,文章饰演的大福呆呆地趴在一只大海龟上。

不管是怀念,还是依恋,父亲的一点一滴都在他心里,虽然他不能像正常人一样表达自己的感情。

电影的故事其实没有多少新意,但是对于亲情,我们需要的从来不是新意,亲情那是本能。

所以这样的电影,用到诚意,就足够我们给他掌声,为他流泪。

话说这是导演的第一部作品,那么在这样的主题下,其实本身就有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不管是《当幸福来敲门》的励志温情,还是韩国《婚纱》的细腻温情,此类片子,只要不至于太烂,基本是不会有人砸鸡蛋的。

父爱,相对于母亲的细碎操劳来言,更多的是一种默默的付出,所谓父爱如山。

父亲,大抵来说,总是没如女人来得巧言善令,父亲,更多的也许是做什么,而不是说什么。

此部电影,因为儿子是自闭症患者的特殊性,所以更多了一种悲怆的情绪。

因为担心大福死后没人管,他老爸甚至带他一起去跳了海,在一片风景极其美丽的蔚蓝海洋中,这对父子却只能因为社会上没有好的对患病者的福利,而差点选择长眠于海洋。

不得不多,看着很揪心。

在中国,弱势群体的利益一贯是最能轻易践踏的。

据说李连杰接此片,与他的慈善心不无关系。

此外,不得不说,李连杰真的还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大陆男人,有很多片段,让人觉得,似乎那些个武艺高强的大侠未曾出现过,他就是一个朴实顾家为儿子的操心的普通父亲,如同大多数的父亲一样。

看惯了李连杰演功夫片,突然出现了这样的一个角色,他给人的感觉居然这么自然,洗净铅华。

而文章的演绎,让人顿觉惊艳。

演自闭症角色是需要挑战的,他很成功。

电影里的细节处理和剪接甚至我们都能看出问题,但是不妨它成为我们的感动。

其实对于父亲,我感受到的也许真的没我期盼得多。

但是这人就是我的父亲,不管他做得怎么样,都是我的父亲。

那年,怕我冷,父亲大老远送被子来,我竟然没有意识到我从教学楼跑下来到他面前再到宿舍放好,居然没有叫一声爸爸,妈妈告诉我,他路上一直在念叨这事,而我竟然没有意识到。

一霎那,我就很难过。

六年级的时候,每天大中午我没心没肺地顶着个大太阳去上课,都说妈妈细心,结果还是爸爸拉了我去买了顶当时觉得蛮贵的宽边太阳帽,现在看来还很潮。。

不管是怎么样,如果父亲在我们的生命里,也许有些角色没能做好,那也不代表他不爱我们,在心里,他总是爱的吧我想。

如果父亲真的能变成海龟,那么也是好的,海龟很长寿,它可以替父亲看护着儿女。

只有你愿意,一回头,海龟就会游过来

 2 ) 非专业人士技术性影评,海洋天堂,一个各方利益均衡品

电影的第一个镜头很平静,这大概就是传说中的暴风雨前的平静,一个中年男人和一个看上去古怪的青年,中年一边默默地蕴含着某种情愫一边把绳子绑在了青年的脚踝上,这一切都发生在不知是湖泊还是海洋的水面上的一只小舟上,节奏是平缓的,然后就是在这种节奏中,小船上的两个人跳入了水中,我们可以看见他们水中的样子以及绑在小伙脚上的那根绳子。

老实说,仅仅看一个开头,我不会发现这个故事原来这么沉重。

开头后才是各种字幕,导演,主演等等,这会儿会发现原来这个片子是这么众星云集,摄影的是杜可风(老实说,老杜在这儿,就我而言,完全没有看出他和王家卫合作时表现出的那种飘渺浪漫的运镜),原声是久石让(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们国家的导演会那么中意久石让,似乎他也只在宫崎骏那里才能完全发挥,反正他和姜文合作的太阳照常升起里,原声做的,我是没觉出好来,当然也不排除我没有鉴赏水平)。

美术是奚仲文,总之我感觉他们统统都是来玩票的,因为这部片子有没有牛逼摄影原声和美术都是一样的,所以他们的贡献大概是零。

电影的光线是极具中国特色的调调,黯淡,不明亮,就像快到清晨那段时间,我不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很多大陆的电影的光线都是这样的,不知道是胶片的原因,摄影机的原因还是导演偏好的原因,像徐静蕾的我和爸爸,张元的我爱你等都是这样。

真正走入故事是从李连杰和朱媛媛开始的,李连杰饰演的角色叫王心诚,而文章则饰演王心诚的儿子大福。

人物倒是很有市井生活的味道,沉闷的男人和张到的女人,故事一直走到董永饰演的极地海洋世界领导询问王心诚是否又带大福去看病一直都有一个悬念,那就是王心诚到底带着大福去干什么了,这个悬念从王心诚问大福你为什么不跟爸爸走开始,经朱媛媛询问,董永询问直到王心诚在片中的病情被爆出为止。

这个悬念正是死亡,死亡是有味道的,片中朱媛媛就问道这是什么味道,这么臭。

所以当死亡被摆在前面,我们接受了这个结果后,再观看电影时,就变成了一种带有怜悯的关照。

前一阵子看马原的电影密码,他提到在电影中一个事物不会平白无故的出现两遍,我记得我以前看王小帅的左右时,对此深有体会,电影中手机一再出现,果然后来手机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马原的观点也符合极简主义写作的论点,他们认为一片小说应该经得起削减,一直削减到一字不多为止,那么倘若一个电影中几次强调的事物而无作用,那么这个强调就是多余的,能够拉来赞助拍电影的导演都不是彪子,所以这个我们不用担心。

通过以上说法,我们可以看一下开始时片中的几个叙事,王心诚提醒大福,玩具狗不要放在电视上。

王心诚找寻大福时大福躲起来。

朱媛媛对李连杰的热情。

这些都为故事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接着事情就逐渐变得明朗,李连杰饰演的父亲患了肝癌还是晚期,而身患孤独症的儿子确实无处生活,有一句话,我们记得清楚,说送到孤儿院人家嫌大了,送到养老院人家嫌小了。

而直接送去精神病院似乎又有点过了。

老实说看到这里的时候我咂摸出为什么李连杰要出演这部片儿了,以小人之心揣测了一下,大概是壹基金作为社会公益基金可以有效的弥补社保无法顾及的那一块,譬如孤独症,王心诚找过不少地方,都没有什么好的结果,他只好自己带着大福,在他工作的地方,一边干活,一边照顾大福,倒是大福,天生和海洋亲近,在海洋馆里玩也很有乐趣,练就了一身水中的好功夫,所以他能够从王心诚绑在他脚踝处的绳索中逃出来,大概这是上天在关上他们世界的一扇窗的时候,为他们打开了另一扇窗吧,大福在水中的时候是那么的自然就想他原本属于大海,他就是一条鱼,并不属于这个世界。

这里插一句题外话,当时我在极地海洋世界参观水族馆时,透过玻璃看到一个人穿着泳裤带着潜水镜在一个水池里游泳,当我走近了,才发现那个人是一张贴在玻璃上的大福游泳的招贴画,是海洋天堂的宣传广告。

大福与海洋的亲近似乎能够在王心诚和董永的谈话中找到端倪,大福的母亲热爱大海,大福的童年就是在海边度过的,后来母亲的去向语焉不详,而跟着父亲的大福还是跟水生活在一起,这大概就是与水的不解之缘吧。

大福小时候学校的校长的及时出现缓解了王心诚的尴尬,老人带着王心诚去了一个公益性的照顾孤独症患者的地方,整个电影从这里开始进入了一种带着伤感的温暖的风格,王心诚即将死亡,在这最后的一段时间,他希望能够教会大福生活,他还要结束自己在人间的牵绊,比如和朱媛媛饰演的小卖部老板娘之间的感情纠葛。

米兰昆德拉做过那么一种猜测,即知道死亡的结果后再看死亡前的过程,就像生命不能承受之轻里先告诉了大家托马斯和特莉萨的死亡然后才描写他们死前的那一段牧歌般的生活,这一点我们可以比照着电影来理解,而这样再来看王心诚最后的日子就感觉不是那么悲伤,而是一种温情脉脉的爱缓缓的释放。

剧中朱媛媛这个角色我一开始并不认可,她在电影最初就被设置成一个对王心诚有好感的女人,这种表现是这么明显以至于我们可以毫无障碍的理解导演的意图,但是当时我觉得她图什么呢,一个正常人不可能无所图,那么她图什么呢,王心诚的色,不会,王心诚也没有财可让她图,还带着大福,对于当下这个社会来说,女的对他简直避之不及,遑论表示出明目张胆的好感了。

到后来,她果然用言语赤裸裸的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坐实了我们的猜测,看到剧中她的样子,一个三四十岁左右的女人,也许已经被人叫做大妈,穿的都是汗衫儿,拿着蒲扇,有一个小店,或许已经有过一段婚姻又或许很有些不堪的往事,总之她已人到中年,也许这时候她想的更多是生活,真正的生活,不是一身名牌出入高档场所的声色犬马,而是当自己逐渐年老色衰的时候有一个人和自己用同一款的拐杖,也许他们都没有很多钱,甚至掏不起今天的医药费,但是当困难来的时候会有一个靠得住的人与你一起顶着,转过头来再看看王心诚,他没有钱,带着一个可以被看做累赘的大福,但是他实诚,也许这点我们可以从名字里看出来(开个玩笑),大概这才是那些被极力塑造出如空中花园版美丽生活的基石,人人都以为没有,但其实只是大家一味的关注美丽,我们情愿醉生梦死忽视被看做苦涩的基础。

王心诚说的话很朴实,他告诉老板娘,自己带着大福,生活必然艰难,不想拉着人家与他一起承受这不必要的负担。

王心诚做事也很朴实,买了个新的收音机给老板娘,看到这一幕时心里其实满难受的,这个收音机代表的意义是这么多,它代表老板娘的生活也不是很好,她用着一个破损的收音机始终不肯换,却能够慷慨的给大福冷饮吃,给王心诚啤酒喝;同样它又是联系王心诚和老板娘生活的一条纽带,它坏了,老板娘就可以拿着这个收音机去找王心诚帮着看看,她就又有了进入他生活的理由,所以我们也许可以猜想,如果王心诚不是行将就木,如果他还能好好的活下去,那么,即使他买了新的收音机给老板娘,这个收音机也一定会经常坏,最后,王心诚把一个新的收音机给老板娘的时候,代表着这一段感情的结束,参合着他的那些话,我们就知道,其实老板娘的付出,他都懂,但是他不能作出回应,他觉得这些对老板娘不公平,这种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看着最后王心诚拿着老板娘的手,那时候,关于钱不钱的都陷入沉默,这些可不可以叫做爱呢,而片子对这段感情着墨不少,我们能不能够认为也许这就是片子对于爱情的真正的叙述,它作为与大福的母亲的对比而出现呢。

王心诚把大福送去福利院(公益组织,暂且叫做福利院好了)的当晚,屋子里空荡荡的,想起这对父子一起生活时的种种,这会儿的空荡就格外的让人难受,再看到放在电视上的玩具狗,王心诚把狗拿下来,放在沙发上,然后又把玩具狗放回电视上,前期积淀起的感动这会就被这个开关打开,许多人都开始眼泪汪汪的。

而大福那一晚同样烦躁不安,他不习惯别人给他脱衣服,他只允许他的父亲给他脱衣服,工作人员只能够叫来王心诚,加之片子前期王心诚给大福脱衣服的时候大福不停的笑,我们便可以体会他们的父子轻情深,这就是电影语言的魅力,它可以一句话都没有,但是却丝毫不阻障我们的理解。

剩下的日子里王心诚教大福乘坐公交车,教大福到站的时候要记得喊我下,司机态度不好,王心诚甚至发了火,王心诚也是正常人,尽管是他的儿子,他也还是有发火的权利,这样显得他更加真实,发火归发火,他还是不厌其烦的一遍又一遍的教大福到站时要喊我下;他教大福自己打鸡蛋做饭,教大福拖地好能够在极地海洋世界干一份工作,他知道乌龟长寿,而极地海洋世界里有大海龟,他就告诉大福,自己就是大海龟,一直陪着大福,看到他扮作海鬼,背着大福的时候我想每个人都会被那一份父爱所感动。

桂纶镁在片子中扮演一个到极地海洋世界做活动的马戏团里的小丑,其实我觉得她这个角色有限没有必要,她在剧中叫玲玲,在一天醒来后父母已不在身边,只能跟着奶奶生活,但是她坚强的活下来,健康的生活,虽然生活不如意,但是她没有抱怨生活,而是积极的生活着,她的道具球掉到水里时遇见大福,也许是大福的纯真也许是大福让她感觉自己和大福很相似,总之他们能够玩在一起,她理解大福,导演安排了一场戏就是大福拿了马戏团的道具球,而玲玲对团员说你们走开点,会吓着他的。

如果说玲玲的作用,我猜也许导演是想要借玲玲这个角色让大福的心灵更加成熟,当玲玲教大福接电话的时候就是一种成长教育,大福喜欢玲玲,也许人得孤独症就是因为他不知道该如何和别人交流,而大福和玲玲之间不用交流,他们互相理解彼此,当然,可能电影也有借桂纶镁这个角色而凸显我们应该走进孤独症人群,我们应该亲近而和善,让孤独症不再孤独,用我们的温暖使他们感到交流的美好,后来玲玲走了,大福很想念她,自己跑出去找,看到大福不见了,是电影中的一个小冲突,后来在一个麦当劳的长椅上发现大福抱着麦当劳的logo小丑,我们知道大福是多么的怀念玲玲。

玲玲就此成为了一个具有符号意义的角色,代表着进入孤独症者,这大概是导演希望在片中指向的一种价值吧,当然玲玲的加入使得片子本身不致太过单调,从而使电影丰富许多,这样看来,我前面说错了,桂纶镁饰演的玲玲不是没有必要而是非常必要了。

最后,王心诚还是走完了最后的日子,大福没有哭泣,甚至看不出他的脸上有伤感的痕迹。

但是我们看到大福自己脱衣服,穿上父亲在极地海洋世界里工作的衣服,坐公交车,到站的时候,大声的说我下,用正确的方式拖地,当玲玲在车上拨响极地的电话的时候,大福看向那个电话,我们知道,这个故事有一个美丽的结局,周杰伦的新歌说了再见适时响起,当时我只是觉得这个耳熟似乎是周杰伦的但有好像没听过,用手机查了才发现是新专辑的歌曲,以前听过,但是就过去了,没有留下什么印象,但是现在再听却感觉能够让自己潸然泪下。

 3 ) 自闭症的世界

自闭症本身与中国人表达情感的方式本身有某种隐秘的仿同。

那个标志性动作,把玩具狗放回去,物归原位,是一种最纯粹的想表达留住时间的人物动作映射,也是父子达成情感互文的关键动作。

玲玲作为一个强化象征,预演了父子别离。

如同最后那通电话,如生死一般,见不到,却有遥远的消息传来,纽带永存。

其实这部看起来很文艺的电影,却集纳很多超牛的幕后制作人士,杜可风的摄影,奚仲文的美术指导,久石让的配乐,再加上张叔平的剪辑,配上诚意十足的剧本,《海洋天堂》的确实是一部非常值得去影院观看的影片。

 4 ) 海洋·天堂

每次看完一部好书或者是好电影,总会像长久的闭住气后,深深地往肺里灌注氧气,让这一刻伴随着情绪的空气融入到整个身体里面,从而在内部留下深刻的印记。

受朋友之邀,去看了上海电影节中的一部中国影片——《海洋天堂》。

1月份的时候,朋友已经把影片推荐给我了。

主演是文章与李连杰,杜可风的摄影,久石让的音乐,张叔平的服装;低成本制作,导演是圈内的才女,编剧出身,第一次当导演,并且她从1995至今已经做了15年的自闭症患儿志愿者,自然故事的编剧也是她。

其实这样的卡司在现如今并不特别出彩,而对于内容朋友也并没有卖关子(其实影片本身也不存在关子),将故事大概跟我说了。

在这个预告片横行的电影市场里,听故事原本已经很难激起我任何看片的冲动了,但当时只是靠一个普通人的叙述已经让我深深触动了——一个21岁的自闭症孩子与他肝癌晚期父亲之间的故事,而时间是被定格在父亲走前的最后三四个月间。

周日下午,在一堆媒体的包围下,看完了整部影片。

没有掌声雷动,甚至在期间还有不合时宜的笑声。

我表示理解,因为这毕竟是一群普通人在看一个特殊人群的故事,他们很难有感同身受的触动,而导演也并没有刻意的营造一个悲伤或者需要人同情的意境。

整部片子的感觉是淡淡的、缓缓地,就像片名一样,海洋般缓慢却拥有力量,天堂般美丽却又残酷。

久石让的音乐配上杜可风的画面,甚至让影片泛出些许纯美爱情影片的感觉。

我并没有预想中哭的稀里哗啦,但也在某些镜头时,眼泪盈框。

当然不是因为那些廉价的刻意的情感纠结或是天意弄人,而是父亲与“特别的”儿子间那种真实不做作的情感与回应。

自闭症或者叫孤独症,是一个奇怪的病,那群孩子并不是弱智,只是在很小的时候,并把对外的那扇门关了。

拒绝接受外界的事物,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别人很难介入,但父母却是自一开始就已然在这个世界中,哪怕他并没有那么明显去表达,却无法割舍。

我曾经说过,无论是弱智,自闭,智障,老年痴呆,那些人自己是幸福的,因为他们不用也无法去体会复杂的人类情感,以及应对现实社会的各种压力。

他们是更接近自然状态的生活着,最低的生存需求即可“自娱自乐,无忧无虑”。

而真正不幸的是他们的父母孩子和亲人,他们一边需要承受普通人正常的生活,还要应对自己至亲非普通人的不正常生存,他们需要不断调节去自己。

他们也会有如普通人般的需求,需要孩子爱自己尊重自己,至少在自己离开时,孩子会惦记起他们;但那些孩子很难给到,哪怕他们是付出比正常孩子多无数倍的努力。

人类的灵魂是由理智,情感,情欲组成的,那些父母的灵魂中可能就只有对孩子深深地情感。

父亲要走了,他在不能带走孩子的情况下,必须让孩子能像有他在般的在这个社会上生活下去,这就是影片唯一的线索。

让孩子去接受学会最简单的哪怕不合礼的城市生活法则,学会自己脱衣服,穿衣服,开门关门,敲鸡蛋煮鸡蛋,上车下车,拖地…他曾经下定决心无论付出多少也一定要自己来照顾好孩子,却在最后的时刻,教导孩子离开自己也能生活,而自己情愿幻成海龟,因为那是海洋馆里寿命最长的动物可以陪孩子很久很久。

其实导演还给了很多温情的、自然的理智和情欲的镜头,但全片的基调仍然保持着淡然而扣动人心。

影片结束,还有一个主创人员的见面,主持人应该也是某圈内人士,满身的社会气味。

当然也许大家都会把这样的一部影片看作是李连杰的转型之作,因此几乎所有的溢美之词,观众的问题都是给予了Jet Li。

主持人甚至还穿插了一个还不相干的有关Jet的由来,来乘机与大腕拉近乎。

完全是如今中国电影圈丑陋势力的一角,还有提问顺序,文章作为全片的核心只是被介绍为一名青年演员,被安排在两位老资历配角后。

尽管如此文章对观众仅有的一个问题回答也依然完美,“我没有在演,只是将自闭症真实的呈现出来。

”这个西安大男生自从和马伊俐结婚后,整个人的状态就是缓而有力,施力而不着力,绝对会有大成。

国产电影如今的状况已无需多言,类型片充斥,只要有一部片子火了,大家一窝蜂的扎堆赶制相同类型的,反正国内的观影群体们仍然处于“人傻,钱多,有闲”的状态,就喜欢凑个热闹。

还有各种商业元素,无孔不入,将好好的影片分割的七零八落。

而第N代导演们现在一出手就是大制作,大投入,大卡司,仿佛好电影真的可以用人民币堆出来的;或者就是一群小愤青们,拍着不着边际的地下电影,发泄着多余的荷尔蒙和肾上腺素。

因此我由衷想请大家静静地,在仲夏的午后,踏入影院,用淡淡的感受看完整部影片。

也许你会对父母多一份的疼爱,也许你会对社会多一份贡献,也许能够激起你心中许久未打开的被陈放许久的一件物品——感动。

 5 ) 穿过海洋是远方--《海洋天堂》观感

《海洋天堂》昨天刚刚上映,今早便去电影院看了。

事先知道电影讲的是一个自闭症家庭,父亲在临终前为儿子寻找安身之处。

面对这样试图感动人的电影,总难免有些不安,担心电影是为了感人而刻意煽情,更担心电影仅仅是利用自闭症吸引眼球,缺乏公益性。

最终,电影的真实超出了我的期待,也确实感动了观众。

看完电影之后,朋友问了我一些问题,我在这里把问题和我能给出的回答列出来,再写写一些个人感受,主要还是想推荐大家看看这部电影。

《海洋天堂》给了我们什么?

了解自闭症文章在电影中扮演的大福是一名21岁的自闭症,表现出抖动手指、看电风扇、排列物品、回避眼光接触、前后摇晃、重复话语等典型的自闭症行为,甚至影片中的一些细节都十分贴切现实中自闭症的表现,比如大福喜欢别人挠他痒痒、喜欢玩“看见、看不见”的游戏,可见在导演薛晓路十年的“星星雨”义工中的确是与自闭症儿童有过较多接触的。

友:电影中叫做“孤独症”,和自闭症是一样的吧?

我:是一样的,英文都对应Autism,孤独症是早些年时候的翻译,因为这类小孩通常是一个人玩,缺乏与他人交流互动,孤独症便是针对他们给人留下的“孤独”印象翻译来的,这也与当时对自闭症的成因还不是很清楚有关。

人们可能认为他们是内心封闭,不愿意与他人交往,但自闭症与“社会退缩”“性格孤僻”是有很大不同的,为了加以区分,近些年来在学术研究中都会使用自闭症这样的翻译了。

友:我想起来自己似乎也曾经见过一个自闭症孩子,他的爸爸一直带着他去澡堂洗澡,他坐在椅子上前后的摇晃,就像是电影里面的一样。

为什么小孩会得自闭症呢?

我:现在的研究仍然没有找到自闭症确切的成因,目前主要认为是源于基因突变。

但由于他们发生变异的片段较多,也就难以确定主要产生影响的基因是哪部分了。

至少现在的研究告诉人们自闭症不是因为儿童在幼年遭到情感剥夺等造成的一种心理障碍,而是天生患有的生理疾病,表现为心理功能上与常人的不同。

因为现在自闭症的流行率逐年提高,当然这可能是与人们对自闭症认识提高有关,也会有一些研究人员认为是与环境的恶化导致基因突变有关。

一些老师总是会开玩笑的说自闭症成因是诺贝尔悬赏课题,目前的确是有很多人致力于这一块的研究。

由于自闭症在信息加工方面与常人差异较大,认知神经方面的研究也是热门。

我们会想要知道他们是怎样迅速换算日期、记忆视觉接收到的全部细节等,毕竟常人似乎已经不具备这样的能力了。

自闭症的脑功能研究也可能对人类的进化、与动物之间的联系等做出贡献呢。

友:似乎一些电影中的自闭症都是天才啊。

我:是哦,比如谢耳朵应该就是阿斯伯格症(Asperge Syndrome)吧。

国际上逐渐使用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urm Disorder)来代替自闭症,这样就纳入了自闭症的症候群们。

自闭症主要的两类症候群是卡勒症候群和阿斯伯格症候群。

《海洋天堂》中的大福应该是卡勒症候群。

而阿斯伯格则是我们看到的谢耳朵那种不善与人交流的天才们。

虽然我们会觉得谢耳朵这类天才十分可爱,但现实中大多数的自闭症儿童是属于卡勒症候群的,他们在生活中有着更大的困难。

社会对阿斯伯格症包容性更大一些,因为他们可能在某一方面成为专家,国外的大学中就会支持这样一些天才们从事科学研究。

友:是的,还有一部电影《我的名字叫可汗》也是自闭症题材的,很好看。

我:最经典的应该是《雨人》喽。

之前有一部《本.X》也不错。

我:如果没有和自闭症比较亲近的接触,可能会觉得他们十分异于我们。

但在你和他们接触了之后,你才会知道他们也有自己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他们也会懂得喜欢哪些人不喜欢哪些人。

呵呵,你不要觉得奇怪,我啊同学们啊包括老师们,还会觉得自闭症的孩子是很可爱很有趣的呢。

在电影中你也能看到,大福和爸爸之间的情感交流是怎样的。

背景补充:自闭症是一种天生的广泛性发展障碍,具有终身性。

主要症状包括语言发展障碍、社会交往能力缺陷、刻板行为三种。

一般在幼儿期便见端倪,三岁时可做诊断。

男孩比女孩患病率从要高出很多。

这类儿童通常存在感知觉系统的异常,例如可能害怕噪音、喜欢看旋转的物品,也会伴有情绪行为障碍,例如易哭闹。

自闭症的干预中强调早发现早干预。

早发现:语言方面,明显晚于正常儿童,所以需要破除我们的古老迷信,认为孩子晚说话聪明之类。

社交方面,婴幼儿期可能便出现躲避人们的目光,缺乏社会互动,对大人的逗乐可能无反应。

眼动方面的研究也期冀能够为早期发现提供根据,一些实验发现在幼儿期,自闭症儿童便存在更少的注视人脸的眼睛,而更多的注意嘴巴区域。

早干预:可以求助于特殊学校、一些干预机构等。

主要训练的是儿童的语言和社交能力,例如教会儿童一些信号语言来满足生活的基本需要,“要吃饭”“厕所”之类。

社交能力训练则促进儿童与他人的交往。

了解自闭症家庭以及他们的处境友:这样的故事大概很多人都会说俗套,但还是被它感动了。

我:我觉得所谓的俗套是因为我们是用看电影的标准去评论的,患绝症、孩子无人照顾似乎是俗套的,为了打动人而已。

但如果我告诉你这个故事的确比较真实的反映了现实中自闭症家庭的状况,想想他们的生活,与我们普通人是多么的不同,他们所要承担的是持续一辈子的“无法解脱”,那样的生活便不是俗套了吧。

许多自闭症家长都有这样的担忧,“我死了,孩子怎么办”,他们甚至希望孩子死在自己的前面。

有一个比较极端的事情,早些年有一位妈妈,一个人带着自闭症孩子,绝望之下先杀死了自己的孩子,然后自杀了。

可能还不同于一些智障、盲聋的孩子,程度较重的自闭症儿童是很难独立生活的,他们也缺乏解释自己、与他人建立关系的能力。

友:电影中的特殊学校、民办机构是怎么回事?

我:特殊学校是国家针对特殊儿童开办的学校,施行特殊教育(special education)。

但他们接收的儿童是有年龄限制的,在儿童毕业后,只能离开学校。

孩子小的时候还有学校帮忙照顾,长大了之后去哪里呢?

即使一些人是有劳动能力的,他们仍然很难得到一份工作。

上海现在在社区中开设了“阳光之家”,接收了这些离开学校的孩子。

在其他地区,这一块仍然空白吧。

上海现在也有一些民办机构的。

友:民办机构的钱从哪里来?

我:你看电影中他们的民办机构早上在对外卖包子。

民办机构的经营存在一个矛盾,就是盈利还是非盈利的问题。

存在经济困难的家庭很多,他们如何支付这笔费用。

而民办机构想要生存,也不可能做到完全无盈利。

在国外的话,这笔钱会由社会福利来出,政府为家庭承担费用,也有一些慈善基金的资助,这样民办机构的生存也得到了保障。

国内的话,目前在上海,政府是资助了一些民办机构的,这样很好。

《海洋天堂》直接提出了这个问题,离开特殊学校的孩子去哪里,谁来管,这个问题也是现在急需解决的。

电影没有通过美化来遮挡国内社保的缺陷,这正是我原本担心的地方。

我们不需要电影来制造错觉,困难就是困难,生活中难以逾越的就是难以逾越,这个社会是有好心人的,现实中也是这样,但好心人可能也帮不上什么忙,因为有其他的限制。

友:大福的妈妈是自杀,爸爸很负责。

我:现实中较多的是爸爸出走,妈妈留下来照顾孩子...但这并不表明男人喜欢逃避责任。

呵呵,我就见过一对家长,爸爸比妈妈更加主动参与孩子的干预。

自闭症的家长最难过的是他们不知道自己对于孩子来说是怎样的存在,就像电影中爸爸说自己走了大福似乎都没有发觉。

许多父母还在努力让孩子叫自己一声爸爸、妈妈,来证明自己对孩子的意义。

父母的爱友:不像是你们这类有专业背景的人,我们看这个电影并不是很懂自闭症之类的,是被电影中父子之间的爱所感动。

我:电影最后打出了“献给平凡而伟大的父母,李连杰也说他不理解自闭症,但理解他们的父母。

谁不希望自己有一个健康可爱的孩子呢?

父母的人生因为自闭儿的出生开始变得完全不同。

一些选择了抛弃孩子,一些选择了任由其活着,还有一些选择了坚持教育孩子。

电影最后使用了海龟作为象征,父亲与儿子永远相伴。

而爸爸之前的努力也得到了成果,大福可以自己乘公交车了,可以做清洁工的工作,学着爸爸把狗放到沙发上。

我们与父母之间,亲密也好,疏远也好,但不能否认的是他们总会影响着我们的什么,小到生活习惯大到价值观。

偶尔也会像大福一样,用直接单纯的哭泣来表达他需要爸爸在场。

在场有一个小男孩,前半场一直在笑,看到大福的一些行为,我们成人是感受父亲的沉重,但孩子看到的只是滑稽。

不过在最后父亲走了,小男孩似乎也知道了大福只剩下一个人了,他开始大声的哭,伴着我们这些成人微微的啜泣声。

关于电影的其他喜欢这部电影首先是因为它真实,剧情真实,表演真实。

文章努力地演了,但也像他自己说的,像不像不重要,只要大家能关注到自闭症这个群体就可以了。

李连杰饰演的老爸无疑会让人们想起自己生活中相似的男人,可能是父亲或其他一些长辈。

另外喜欢的是柴嫂这个角色。

剧中没有安排爱来爱去的桥段,也庆幸没有拥抱之类的亲密动作出现。

两个人的感情平凡而真挚。

电影中大概最“文艺”的是桂纶镁的戏份,角色的设定我觉得还是可以的,对一个听不懂自己讲话的人诉说孤独,和单纯的大福一起玩游戏,笑的开心。

但老实说觉得她的表演味道不太对,又被她演成了文艺女青年...而高圆圆招牌笑容也有些美的远离了电影本身...我为什么推荐大家去看播放电影的时候,在场的许多人都哭了,无论男女,更是坐到了黑色的演职员表播放完毕才起身离场。

我不想宣称这部电影是关于父爱母爱的,不想说它是打着亲情牌制造《妈妈,再爱我一次》的效果,也不想说通过这部电影可以让人们去关注到自闭症,有着多大的公益性。

因为面对一部充满诚意的作品,我想任何夸奖、宣传都可能使它变味。

你只要去看就可以了,花一些时间。

看看画面也可以,听听久石让爷爷的配乐也可以,去电影院也可以,在电脑前面看也不错。

总之,这部电影值得看看,希望我的推荐不会让你后悔。

 6 ) 大大的手掌 小小的心脏

怀着一份渴盼的心情走进影院看《海洋天堂》,在进入影院之前也一直暗示自己要准备好纸巾,因为之前在看介绍短片时所出现的那一片蓝蓝大海难免会产生某种会感动到落泪的奇妙共鸣。

影片的最开始就是一片一望无边的大海和一艘有些破旧的小木船,爸爸轻声的说“走吧,儿子”,爸爸将他的脚和儿子捆绑在一起,一起潜入水中,爸爸想带儿子一起离开这个世界...“大福对谁来说都是个负担”大福,一个患有孤独症的孩子,右手由于痉挛常呈现出弹钢琴的手势,热爱大自然,喜爱海豚,窗台上种满了植物,喜欢和爸爸玩捉迷藏,淡淡的恋上了马戏团的小丑,活在只有自己的世界。

曾经看过一本书《柑橘与柠檬啊》,总是习惯于把书中描写的大个儿乔与大福联系到一起,大个儿乔爱极了花朵与小动物们,在后院的工具箱里养了一群小虫子小老鼠,在自己的世界里存活着,一遇到开心事总是会唱起柑橘与柠檬啊这首童谣,快乐无比。

大个儿乔有善良的总是和他亲声说话的妈妈,而大福则拥有美好的爸爸王心诚。

王心诚悉心呵护着大福,教会了他很多很多的事,大福慢慢的懂得慢慢的学着,虽然他不会自己表达感情,但在离开爸爸时那种躁动的情绪说明他已在心灵的某个角落与爸爸难舍难分了。

影片缓缓流动着,没有一丝一毫的造作之感,大福找到了能托付的地方,爸爸继续托着病体工作着,想在自己还能够的时候,把一切最好的都留给他。

最触动我心灵的还是心诚的那句“你看,爸爸是大海龟!

大福,你看爸爸像不像大海龟啊!

”心诚每天在大福游泳的水池里变成“大海龟”,给大福一种他没有远去的暗示。

这还不够,在公交车站、在家门口的阶梯,心诚还是重复着“大海龟”的姿势,大福是否明了,他其实都不知道。

影片中没有撕心裂肺的生死离别片段,一辆丧车缓缓驶过,把人带入充满悲伤氛围的墓园,亲友们站着静静默哀。

大福走向一颗树,面对一朵渺小的花展开笑脸,大福并没有感受到爸爸的离去。

大福学会了自己穿衣服、没有把玩具狗继续放在电视上、学会了自己煮鸡蛋、学会了在水族馆拖地、学会了自己坐公交车。

大福每天穿着爸爸缝了名字的衣服去上班,在游泳的时间里,潜入虚拟的海底世界里,拥抱着大海龟。

“大福,我会想你的..."这个世界上有太多像大福这样的孩子,他们拥有大大的手掌,却仅仅存活在一个只有小小心脏的世界内。

他们渐渐长大,忠于自然,他们接受着所有纯真情谊的呵护。

也许他们才是这个世界真正宠爱着的孩子们。

我爱《海洋天堂》。

 7 ) 一些感想

婚姻法课上又看了一遍,写了一点作业同样是傻子儿子,同样是含辛茹苦,同样是走投无路。

东莞母亲韩群凤只好把自己的脑瘫双胞胎溺死。

13年了,有什么艰辛没有走过,13年了,未来还能指望什么。

《海洋天堂》里导演试图展现一个美好未来,傻子大福学会了基本的自理,社会上又有好心人提供多方的帮助,阳光洒满傻子的脸上,灿烂而美好。

可是现实往往是家庭不愿承担智障儿童的抚养(福建母亲遗弃脑瘫儿案2011),抚养了但是经受不起岁月的侵蚀而亲手杀子的(东莞母亲溺儿案2011)。

在家庭最无助的时候,社会福利机构逃脱责任“孤儿院嫌他太大,老人院嫌他太小”,政府抚恤资金不到位,法院支持父母双亲必须履行抚养权,最终只能导致父母亲手杀儿的悲剧。

面对家庭,社会甚至上天的遗弃,傻子,甚至更广义的说,残疾儿童将何处为家。

文明社会的体现之一是对弱势群体的抚养。

儿子已经步入成年,甚至还认不出父母;跑遍全国,却找不到一条治愈的药方。

父母无论是情感,资金还是生命都已经耗尽,社会总得接过这个重任。

因为一个人的不完整而弃之不管,是一个丛林社会。

首先,政府应该树立法律法规,保证残疾儿童身有所属。

参照欧、美、日等发达国家,自闭症患者属于精神障碍的一种,应该被纳入法律的权利保护范畴,并成为残障人社会服务体系中的一个对象群体。

其次,要建立起相关的收容机制和机构。

在美国,自闭症儿童是被政府从生管到死。

从诊断之日到3岁阶段。

社会服务的内容是“早期干预”。

由专业人员去训练孩子。

从3岁至6岁学龄前阶段。

只要患儿上官办公立学校,全免费的。

6岁至18岁的义务教育阶段。

患儿上公立学校全部免费,而且公立学校不得拒收。

公立学校或建有特殊儿童学校,或在普通学校里开设特教班。

在16岁左右,国外对患儿开始职业前培训。

因为这部分人自立很困难,先进行“支持就业”。

由社工为其找工作岗位,帮助雇佣者适应、了解其人,为该人进行岗位培训。

其后是“福利工厂”:由政府兜底的纯属社会福利事业的工厂。

任何脑瘫、自闭症人,每个福利工厂接收一个学员的残障补贴是每月900美元,让每个人享有日间活动时间,在里面学做圣诞卡、挂历、栽种子等。

法律规定,18岁以后的残障儿家长不再有责任,而由专门的群体保护负责。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

我国政府应该把NGO合法化。

政府组织普遍存在效率低,组织庞大,耗费资金,运作不透明,相互推脱责任的问题。

只有让社会服务社会化,让公民组织有自主权利筹集资金,展开社会服务,才可能真正去解决问题。

因为NGO的资金筹集自民众,必须要向社会公布财产,透明运作才能赢得社会信任而继续下去。

李连杰的壹基金,汶川救灾的民间组织纷纷被官方取缔,最终常常导致善款成为郭美美的LV包。

正如影片中展示的,伸出援手好心人和受惠的儿童面对面接触才能让爱心真正传递下去。

而国民的素质也会在这一次次援助和自助中不断提升。

政府的作用是什么?

不是四处拆房,不是挥霍公款,不是屏蔽网络,不是包庇黑暗;政府存在的意义在于解决个人之不能,解决社会之不能。

当自闭儿童,当父母,当一个个不堪重负的家庭在无力嘶喊的时候,政府有什么理由袖手旁观?

残疾儿童又何处为家呢?

 8 ) 触动伤心之潮声

大海,父亲,爱,我生命里纠缠不清却又格外分明的故事。

理智地讲,这部电影算不上好片,但他的确让我回忆起那些过去的经历,一切都犹如发生在昨日。

片中的孩子真是幸福,幸福的让我觉得心痛,那是我孩童时多么期望得到的感情。

沉默沉默,看到片中心酸的父亲,我只能沉默,如果拥有的人不懂得珍惜,为什么不让珍惜的人拥有呢?

然而我的幸运是我的外公曾些许地教会我生命的责任。

就像老王生前努力教会儿子各种生活方式一样,我的很多行为也是来源于长辈的教育。

他们走了,却把对待这个世界的方式存留了下来,用别的生命体现出来。

然而这种幸运却也在不久前消失了。

永远的消失了。

伤心就是怀念过去的故事。

眼泪,不是不知不觉留下来的。

他们是夺眶而出的。

 9 ) “如果,世界容不下你,生命由不得我。那么,我永无止息的爱,就是你永恒的天堂”

看似普通平凡的电影,却是诸多国际级大师的配置。

久石让+张叔平+奚仲文+杜可风。

也确实,音乐在恍然间有《入殓师》的感觉,忧伤又充满希望,是无与伦比的美丽。

毫无疑问,李连杰与文章的演绎都太出乎他们平常演出(或是演员本身)该有的样子(这样说对演员这行似乎总归不是件好事——有几枚演员愿意演来演去结果都演的是ta自己?

),李连杰的平凡坚韧与伟大,文章的天真无邪与倔强,都是我从未见过的。

并且,难得的,他并不刻意煽情,他没有渴求观众的泪水,一切都是那么普通,像是会发生在每一个家庭里。

没有太多的震撼,却非常诚意,让人不经意间,最自然的达到感动。

 10 ) 也同样伟大着却常常不善表达的父爱

关于这部片子在看完之后给我的感觉是意犹未尽,按一般商业片的技巧来看真实性、生活性、戏剧性、逻辑性是必不可少的,影片讲述的是一名身患绝症的父亲与智障儿子的故事,所提取的素材都是生活中发生的,很朴实,没有做作之嫌,令人为之感动。

  喜欢父亲老王说的话。

我就要死了。

我走后他怎样活,他能不能活下去,能不能活好……很现实。

那些生活中常常被忽视的场景一旦聚焦会让人动容,父亲给大福拖衣服的镜头,还有临终前给大福缝在衣服上的标签:大福B型血孤独症患者喜欢《海洋天堂》沉静而内敛的讲述方式,透着一股子沉淀后的清新,这种风格从开始持续到了影片结束——用来表现自闭症这一沉重的社会话题是再适宜不过的了。

没有安插刻意的煽情,一些我原以为会大肆渲染以赚人眼泪的桥段被几个镜头轻轻悄悄地带过去了;没有借机违心地讨好制度,毕竟以我国眼下的人口数和自闭症的高发病率若仅凭体制就能把一切安排得妥妥帖帖的显然是脱离实际;没有掐灭所有的期望,片中出现的几乎都是好人,没什么人为的落井下石,总算不至于给主角原本已十分窘迫的生活雪上加霜,而最后几分钟留给了观者的更是暗夜下的火光,蕴出微弱却不容忽视的光芒。

我想,一部电影,结局有人作古,有人余世忧伤的,并不完全是悲剧。

《海洋天堂》就是一种“浅悲剧”片。

父亲去世后,儿子开始努力一个人生活,父亲生前教给他的,他都学会,那个经常闹性子、耍脾气的孩子已经不见。

  在我们身边,父亲的爱都是默默的,不像妈妈那样全部能够从脸上看到,但是爸爸呢,在他的脸上看不到,只能用心去感受。

也许有些关心与祝福不需要用言语来表达,只要彼此能够感受到!

《海洋天堂》短评

大晚上得看这个干吗……T^T泪奔

6分钟前
  • 马克兔温
  • 推荐

我的父亲母亲。

10分钟前
  • 小耶酥
  • 推荐

李连杰演文艺片,意外的还挺好,文章演得也不错。看得挺难受,关注自闭症患者。

11分钟前
  • 慕詩
  • 推荐

为了感人而感人

14分钟前
  • -BT-
  • 还行

矫情

17分钟前
  • Phil
  • 较差

此片投资虽小,阵容强大,可见慈善牌还是很有凝聚力的。李连杰首次全文戏演出,还算成功。从此片中,可见我国的福利事业社会化,真是一条尴尬的胡同,走不好就成死胡同了。此片不为艺术,只为良心。

21分钟前
  • Louis
  • 推荐

挺真诚的一片儿。

25分钟前
  • 潇洒小姐Molly
  • 还行

这种影片编剧走不出框框,很难出彩。当然了电影之外的意义,远远大于电影本身。ps:桂纶镁麦当劳叔叔造型,难道不会引起德克士不满吗?

28分钟前
  • 路可可
  • 还行

尔尔

32分钟前
  • 海蓝心蓝
  • 还行

困得不行了。。个人认为文章还是比较符合王小贱的基佬形象。。

34分钟前
  • 小雨
  • 还行

大福像从前趴在父亲背上一样,伏在海龟的身上,和他一起游泳,安心而幸福。

35分钟前
  • HarperYug
  • 还行

主角演技太烂,实在没办法被感动。

38分钟前
  • 小林捏捏捏
  • 较差

父爱无疆

39分钟前
  • C.hyola
  • 还行

我知道剧本美化了 但我宁愿相信这是真的

41分钟前
  • 王脱盐
  • 力荐

多好的剧本被导演拍的让人很看不下去。亮点就是文章本色演出。

46分钟前
  • vincent
  • 较差

尼玛我们老师怎么净写这种玩意儿。

50分钟前
  • 豆友〇肆壹壹
  • 很差

还可以,李连杰也能这么演啊

54分钟前
  • 经纬万端
  • 还行

文章演的真好

56分钟前
  • panger
  • 力荐

这不是自闭症,是装SB。两个人明明不是演技派,还非要挑战需要演技的角色。文章显然没有好好观察过自闭症患者,而导演也没有好好了解过那些智障子女的父母。这爹不容易,用几个月教会了10几年都没教过的基本生存技能

57分钟前
  • Reynard
  • 较差

不造作,不刻意,娓娓道来,比某些匠气十足的煽情电影好多了

60分钟前
  • 五色全味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