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SIFF主竞赛《脱缰者也》五星】影展片也好,市场片也好,全算上,《脱缰者也》是我在2025年看到的最流畅,最酣畅,剧情最饱满,节奏最好的华语电影,有劲、精彩、特别。
我太喜欢这个又疯癫又抓马,又复古又未来,又过去又当下,又怕怕又哈哈,又戏谑又厚重的电影,曹保平是怎么斟酌了又斟酌,掂量了又掂量,能在这一百分钟里装这么满的元素,讲这么癫的故事,又在尝试疗愈每个有“童年伤痛”的观众,而结尾又是那么大悲转大喜,我期待这部和曹导以往风格太不一样的,由“狠”变成“哏”的电影,能成为一块华丽大砖头,在上映后砸进这汪暗色的深潭里,溅起巨大水花。
不管你爱不爱“复古赛博”,你都会被电影的“红绿蓝黄”的强对冲影调和用光给深深吸引,太魔性了,又搭配倾斜构图,强化了夜晚的末世风,白天的废土风,你发现“诊断书”上是1999年,但天津变成了天垏,一点水的浪漫都没有了,变成了满眼黄土,变成了荒废之地,你就完全理解电影里的世界里尽是“脱缰之人”,这个地方都“脱缰”了,人怎么能不“脱缰”...只不过每个人“脱缰”的原因不同。
大姐因为姐夫脱缰,大姐夫为了鸽子脱缰,二姐尽量不脱缰但还是为了儿子脱缰,二姐夫为了抚养权脱缰,收高利贷的为了“钱”脱缰,六子为了“脱缰”而脱缰,猪头肉为了哥们脱缰,李嘉文一开始为了躲一顿打脱缰,马飞的对象为了爱脱缰...这里面貌似只有马飞的脱缰是被动的,小时候迷迷糊糊“被脱缰”,进了少管所,他不想脱缰也不得不脱缰,于是一个荒诞的纷乱的世界以及这个世界里的人被曹保平呈现给所有观众,这个世界的秩序需要你在故事里慢慢捋,反正和我们这个世界不一样,但真的不一样吗?
看完电影你自有体会,那便是我认为曹保平的电影更强的地方。
郭麒麟的表演很惊喜,曹保平导演是在框定了一个大方向之后给了郭麒麟空间,于是一个混不吝的浪荡少年跃然于观众眼前,你说马飞心里善?
但他真的挺混蛋!
你说他重情义?
但他真够荒腔走板!
你说他是不是废了?
他还有英雄虎胆的一瞬间!
李嘉文的故事主视角的设计非常妙,一个黑色的故事被孩子的眼睛观察后便有了亮色的质感,一部生猛的电影还多了几分轻松幽默,他说“那女的没眼珠子,那男的像从精神病院出来的,我老舅也不像是好人...”这么小的孩子怎么能这么精辟?
年纪轻轻就做观众嘴替,替得还那么好。
有两场戏极度流畅我极喜欢,一场是马飞和女友吵架,俩人走在荒草丛里,一路走一路吵,最后女友停在荒草中的破船边,灵光一现一现又一现,这不就是“未来世界”吗,对白的节奏也好,俩人的前史小传够足,爱的精髓尽显;还有一段是马飞家的“臭豆腐大战”,群戏对文戏为主,稍加点动作,节奏那么好,镜头调度同样好,元素道具用得也好,透着大银幕都有“味道”,太成功了,也太有“平行时空”的“垏门味了”。
还有很多小细节,你都能看到,而且一定要仔细品,那里面全是内容,还有说天津话的林雪、说内蒙话的张本煜、说着最狠的话做着最有爱的事的孙安可、还有齐溪、常远、刘亚津、甘昀宸...怎么能所有人都这么好!
第一天上映,这就来捧场,奔着津味去的,本以为会有很多天津特有的情节,本以为能找到一些冯巩贫嘴张大民的感觉,结果除了大部分人说天津话以外,和天津没有半毛钱关系。
而荒诞的剧情让我恨不得这里面没有天津话。
整个故事逻辑混乱,情节突兀,张本煜演的那个角色就是来故意制造冲突的,脑残一个!
最后一群jc叔叔蹲在外面一点忙没帮,还把小庙点着了,帮倒忙,刻意弄出个智障!
这nm都哪对哪呀?!
激动7.75/10理性7.5/10综合7.625/10
脱缰者,街溜子也?
脱缰者,你我也!
好于涉过愤怒的海,和追凶者也差了一整个五星凶手!
优点是荒诞的笑点,好玩好笑虽然很刻意(一会儿说)但笑的真的很开心,天津人狂喜属实是,林雪老师好搞笑
但电影的笑料过于运用巧合,巧合的滥用则使电影失去了逻辑,给人一种疏离现实的感觉第三幕导演对叙事结构把控俨然趋于失控。
主线复杂,支线多到离谱。
这些支线彼此间缺乏真正的勾连,导致后期逐渐走向混乱。
剪辑又十分跳跃,让整部电影变成了闹剧
主题更是混乱到了极点,该讨论的原生家庭问题浅尝辄止,没有开始就结束了。
从开片就在铺排的《水浒传》的梗,只停留在造型层面,没能和文本形成其他关联。
倒是结尾很值得玩味,看似马飞已经傻了,其实他是在用无尽的未来来填补自己疼痛的童年,可是,可能是审核的原因吧,结尾很割裂二姐这个角色应该是最不讨喜的了,整体看起来就给人一种特别艮的感觉,人艮如牛,无论如何,就是不给钱,一副贪财的形象,可后面又强行反转,说一切都是她和父亲的计划,很扯很扯
所以整部电影呈现出来的效果好像是对观众审美的一种“脱缰”。
文/梦里诗书 曹保平在《脱缰者也》中以上世纪末天津的地域和时代为底色,试图将喜剧与犯罪类型片融为一体。
然而没有逻辑的荒诞,使故事经不起推荐,行为动机的欠缺,使人物显得空洞苍白,这最终让电影所谓的幽默变成了尴尬,既无法让人会心一笑,更如坐针毡。
故事的起源是郭麒麟饰演的马飞,多年未归天津的他,实则生活一团糟;家里父亲过世,母亲不管事,大姐忙着帮衬,二姐攥着理性要离婚,80 万拆迁款像根刺扎在一家人的矛盾里 ,马飞绑架二姐孩子的举动,本可成为撕开家庭裂痕的关键。
但影片偏要绕开逻辑的支撑,用一场又一场 “为了荒诞而荒诞” 的巧合填满叙事。
正因如此,喜剧内容的过度涌入,是这部电影最明显的问题,也是它与曹保平过往作品最刺眼的分野。
不是说犯罪类型不能掺喜剧 ,《追凶者也》的黑色幽默,是贴着人物与现实生长的, 但《脱缰者也》的包袱则是硬塞的,这种过犹不及的包袱填充,使电影在开始不久便失去了地气,种种脱离现实根基的设定,没等故事铺开,就先撕碎了它的真实性;所谓的 “时代风格” 成了表面文章,为幽默量身定做的夸张造型、刻意摆拍的复古背景,非但没贴上现实,反倒让故事像隔了层毛玻璃,看得人莫名其妙。
巧合的滥用则使电影失去了逻辑,电影中所谓的暴力也好,绑架也罢,都给人一种一眼看假的感觉,拿张本煜饰演的杀手反派形象来说,它没有合理的人物动机,种种行为更难自圆其说,电影中的很多角色到最后殊途同归,给人一种不正常的表现,而原本该承载人性的犯罪线,本质上沦为了服务喜剧效果的工具。
对比曹保平过往作的厚重,《脱缰者也》对舅舅绑架外甥的处理显得格外浮于表面。
由此当电影过半,导演对叙事结构把控俨然趋于失控。
然而影片又采用多线叙事,除了马飞与外甥的绑架主线,还穿插着二姐的离婚抚养权争夺、黑帮团伙江湖恩怨、矇矇情感纠葛等支线。
这些支线彼此间缺乏真正的勾连,导致后期逐渐走向混乱。
剪辑上的跳跃皆在服务于所谓的喜剧效果,而天津地域文化的融入,方言带来的新鲜感并没能持续太久,地域最终沦为了浮于表面的包装,而非故事生长的土壤。
与叙事、类型问题相伴生的,是主题表达的浅尝辄止。
影片试图延续曹保平对原生家庭的探讨,将马飞 “脱缰” 的原因归结为原生家庭的童年创伤,可这一核心动因缺乏情感铺垫,很难在最后完成真正的情感升华,反而让 “脱缰” 本应承载的挣脱家庭与社会规训的隐喻,彻底沦为一句空洞的口号,这种苍白使电影既失去了曹保平作品一贯的批判性,也让电影在最后看来只是无病呻咛。
《脱缰者也》是曹保平迄今为止在我看来最让人失望的一部作品,它最尴尬的处境,莫过于它以 “脱缰” 的姿态试图突破类型边界,却在商业喜剧的迎合与作者表达的风格之间摇摆不定,最终什么也没做好,电影本身就仿若一匹脱缰的野马,没有方向。
最近去看完曹保平导演的新电影《脱缰者也》,综合感受比较糟糕。
这部电影的故事编排得很没意思,各方面安排得很塑料,有很强的工具滋味。
它不像是一部成熟的电影制作人会炮制出来的作品,在故事层面上看不出太多心思,更多的只是插科打诨和敷衍处理,几乎没有伏笔可言,人物的行为逻辑也多有不合理的诠释。
总而言之,这就是一部很乏味很没意思,以及有点乱来的电影。
具体来说,《脱缰者也》讲述了一段以郭麒麟饰演的男主马飞,想要通过绑架自己外甥的计划,拿到老爸留下并被二姐拿在手里的80万遗产的经过。
它的戏剧性就体现在“脱缰”二字上,即马飞的计划会遭遇各种意外,面临各种事与愿违的状况,然后主人公被各种意外折磨得不像人样,闹出各种笑话,以及引发出种种挣扎和思考,并关联到成长的一整个过程上。
但是,这部电影的一大问题就是“意外”的处理太过塑料了。
比如我能接受马飞女朋友的突然出现,但我不太能接受前一刻还和马飞玩得乐开颜,以及马飞叮嘱过不要动粗的外甥,居然在下一刻就被同伴捆绑起来,而该行为也成为外甥萌生逃跑想法的动力之一。
再然后“逃跑”就成为外甥行为上的必选项,每当有机会他都一定会逃跑,同时每一次逃跑都属于一回意外制造,并借此来进行所谓的剧情推进。
比如给马飞解除被女友围困的状况,比如给马飞女友制造流产迹象的空间等等...制作人似乎没能力去创作一段让外甥在懵然不知中经历一切的滑稽戏,只能早早让他明白一切,让他成为一个方便调用的工具。
类似的塑料式意外还包括张本煜饰演的冷血杀手,他在整部戏都没有融进过主角团的计划安排里,从出现的第一秒钟就是“天降炸弹”的存在,而这种炸弹也被制作人当做“请神容易送神难”来一笔带过而已。
再接着这个炸弹要么就完全透明完全隐身,要么就怒火中烧去进行剧情推动,观众完全看不到循序渐进的合理性安排,这位冷血杀手就这么直愣愣安排在主角团身边,直到最后又被安排成帮主角干掉黑帮大佬,以及制造最后一场绑票戏的存在,工具人的滋味浓烈到溢出银幕。
还有马飞女友以及黑帮的一些行为也是很不够意思。
比如马飞女友居然因为黑帮的一句“马飞没胆量戳仇人眼睛,马飞在说谎”就彻底疯狂,疯到连黑帮都要暂避锋芒,连忙赶离现场并顺带掳走外甥。
这场戏就属于硬扯的工具戏,你让女友在知道真相后痛恨马飞是可以的,但直接安排愤怒爆发会不会有点扯过头?
再怎么说马飞也还击了一手啊,以及再怎么说这位女友也是知道马飞的处境啊,怎么就能突然爆发起来?
还有那群黑帮悍匪究竟要怂到怎样的程度才会带上一名小孩就连忙逃跑?
同时男主他们说闯进洗浴中心就能立即闯进,并随随便便就能将黑帮大佬击杀。
曹保平导演啊,你不会真觉得这是幽默和玩笑吧?
这纯纯就属于随便找个理由来让黑帮散场啊,而且还是特别糊弄特别降智的那种。
再进一步说,这部电影丝毫“脱缰”和“事与愿违”的滋味都带给不了观众,毕竟说到底“事与愿违”的前提得先有“愿”,也即一整个能让观众觉得是缜密和清晰的计划...在此基础上才会具备“违背”的空间,以及制造出足够的滑稽笑料,还有诠释出主人公的命运捉弄啊。
但《脱缰者也》这部电影有什么呢?
答案是只有男主的一个“绑架拿钱”的口号式计划而已,再接着就是一轮挨着一轮的“工具化意外”的插入,全是低水平的敷衍展现,如此满满塑料味的剧情,叫人如何吃得下去呢?
还没还没完,这部电影除了在主人公的计划过程中掺入太多的工具味外,它那非常重要的内核,也即家人之间的羁绊,也是刻画得很不够意思。
整部电影观众能看到的就只是一轮又一轮的吵架,而二姐对马飞的关怀只在剧末用一句“全都是为了让马飞好”来一笔带过。
同时马飞也是几乎没有什么成长改变,只是在需要的时候动情关怀家人的癌症治疗,在剧末遭到绑架的时候主动抗击拯救外甥而已---几乎没有一个行为是基于思想蜕变驱动的,全是想要就能要的工具化利用。
包括常远饰演的那位二姐夫也是妥妥的工具人,他那爱跟踪爱偷拍爱调查的癖好完全就是工具化的存在,就纯纯为了让他有机会跟踪马飞女朋友并带家人一同找到仓库而已---制作人完全没能力编造出一段先让他因为癖好而走向不幸,再让他发挥癖好解决困境的反差经过,就纯纯赋予个癖好,然后就直接利用上了。
所以说《脱缰者也》拍得特别敷衍特别没意思,也特别不像曾拍出《烈日灼心》《狗十三》等等佳作的曹保平导演会创作出来的电影就是了。
曹保平最新电影《脱缰者也》口碑好像一边倒的一星二星差评,当然也有另一个极端4星5星好评,我大概都能理解。
好,是因为他是曹保平;差,也是因为他是曹保平。
我个人觉得这部《脱缰者也》其实是有些低于曹保平正常水准的,更像一部新鲜尝试的试验品。
首先肯定不及《追凶者也》的好评程度,虽然片名跟“笨贼”的模式像同一个系列,其实内核里完全不同。
我认为《脱缰者也》像是一部“少年幻想片”,因为郭麒麟饰演的马飞在14岁就“暂停”生长了。
整部电影可以说充满着不真实感,很多观众吐槽人物塑造不立体、行为没动机、故事不符合逻辑等等,作为一部常规的电影《脱缰者也》也许是这样的,但我总觉得看这部电影的角度或许可以不寻常一些,一切都是来自一位14岁少年的幻想。
马飞捡到金表因为不被父亲跟姐姐信任(认为他是偷的),所以大义灭亲把马飞送到了少管所三年。
马飞嘴里说着恨他们实际却非常想得到亲人的信任,这是原生家庭的创伤。
在马飞的世界里自己混不吝但特别帅,外甥屁子是他的小跟班,崇拜着自己。
电影关于亲人的角色塑造很少,是因为少管所三年的生活已经让马飞模糊了家人印象,妈妈是一直喜欢自己,大姐也时长照顾,二姐跟爸爸好像总跟自己唱反调,所有的人物关系都是片面的,这点在马飞辅导外甥写的那篇作文里有答案:“爸爸从来没有夸过我,但却总把最大的肉夹给我,他到底爱不爱我?
”在马飞的意识里突然一切都变得陌生,所以他没有理由的乱想,不顾及逻辑的编排所有故事。
因为马飞对家人信任的渴望与憧憬,最终给了自己一个完美结局——原来姐姐跟父亲都是爱自己的,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最后马飞会变成一个孩子,因为那是他遭受创伤之前的样子。
脱缰者也 (2025)5.72025 / 中国大陆 / 喜剧 犯罪 / 曹保平 / 郭麒麟 齐溪
稀碎又混乱,不值一看。
曹保平、姜文 、管虎,几个60后导演,感觉集体进入了创作的更年期,好像突然就不会拍电影了。
新作品都充满了莫名其妙的潮热和躁郁,用故作阳刚的亢奋掩盖表达的不举,用爹味十足的腔调隐藏思想的落伍。
了无新意的主题和苍白无神的故事,却刻意舞台化、符号化、寓言化和仪式化。
眼睛直勾勾盯着票房,又扭捏着艺术家的姿态,最后只能是荒腔走板、一地鸡毛,真正的“脱缰者”了。
这个名字如同预言,可以直接总结全片。
整部电影彻底失控,从表演到剧情,一泄到底。
很难想象这个时代,还有人会讲一个没那么坏的“混混”的故事。
这里的家庭,继承着导演最喜欢的“原生家庭之殇”和家人深沉又压抑的爱;这里的爱情,还是王朔那套空姐爱流氓的俗烂,没了只眼,但出个洋相就能立马和好;这里的幽默,还是滑稽、显眼、出丑,摔臭豆腐然后滑一跤的把戏。
像一堆糟朽、腐臭、破败的可再生资源,混乱地纠缠在一起。
实在受够了这几个60导演的自以为是,他们的电影里,总是满载着没来由的愤怒,没来由的激动,没来由的抒情,没来由的冲突,最后,再无比油腻地冲你来一个秀才式的wink。
看,叔我多风趣~除了“涉过愤怒的海”式的严肃,还能黑色幽默一把,你就说全面不全面吧?
这潜台词几乎穿透银幕而出,在两个多小时时间里不停刺挠着我,让我坐立难安。
曹保平曾经是懂黑色幽默的,比如《光荣的愤怒》。
《追凶者也》也还行,玩归玩闹归闹,但逻辑和动机都还有。
到这部《脱缰者也》,彻底飞了,天津就是中国的“佛罗里达”,逻辑不存在了,所有现实意义也都不存在了,一切都可以以口音的名义荒诞起来。
哪怕满屏天津话,它也是不接地气的,剧本像是服务神性寓言的强拧作文,费劲巴拉地把各种脚不踩地的角色捏在一起,煞有介事,不就为了凑个“西游记”嘛?
又是古庙,又是仓颉,又是垂直而落的照明弹,故作深刻又生怕观众看不出隐喻,一副“你知道吗”的口吻,和絮叨的北京出车司机师傅同种同源。
电影完全浪费了天津,里面除了口音和骂人根本没有任何“津味儿”,它就是把故事圈禁在几个有限的封闭场景中,一伙人用情景喜剧方式来表演,也不跟你讲道理讲逻辑。
你不知道导演到底想干嘛,那点基于房子的家庭矛盾,不管是尺度还是幽默感,都比北京和上海本地频道家庭矛盾调解节目差老远了。
最扯的是吵闹半天,这家其实根本没坏人,个个都刀子嘴豆腐心,看似最大恶人其实是忍辱负重,为弟计深远。
分明是个文明五好家庭,硬搭出离谱的黑色犯罪干嘛呢?
还不得横批个“温良恭俭让”,再补个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的纸尿裤,绝不撒汤漏水。
大家结尾包饺子,感情还是个合家欢。
这部电影甚至不值得对表演或者故事做任何具体的讨论,它实在太不值得。
通篇都是对付和拼凑,“乐呵乐呵得了”。
它甚至找不到一个有价值的坏人,地头蛇带一窝穿工服的小弟,结果嘴炮没打完就挂了。
最后还得搞个莫名其妙天生犯罪人的变态来成就男主一把。
是,像《追凶者也》里的张译一样,还给人写了个小传,我仔细一看,好嘛,还是“原生家庭”的痛!
抹“万金油”上瘾了。
电影唯一值得肯定的,只有美术和摄影,导演的基本功还在,大量倾斜构图比较有意思。
选角有心,郭麒麟对父亲的追问,结合他自己的经历,会穿出剧情,与现实共振,额外多一分真实和触动。
但也就仅此而已,对于一部坍塌式的电影于事无补,它唯一的结果就是被忽略,被吐槽,最后被遗忘。
这样的电影注定要被市场和观众教育,它票房垮了,一点不冤。
在荒诞与欢笑之间曹保平用最天津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关于亲情、生存和反叛的故事作为曹保平“者也”系列的新作这次他放弃了沉重的犯罪叙事转而采用一种更轻巧的荒诞喜剧风格通过一个看似荒唐的“绑架”外甥的故事展现了世纪之交天津城的市井生活与人性百态/曹保平是中国电影界公认的作者型导演《光荣的愤怒》、《烈日灼心》、《追凶者也》......他的作品始终保持着对社会现实与人性的深刻挖掘《脱缰者也》作为他“者也”系列的第二部作品延续了犯罪题材与荒诞风格却做出了大胆的创新他放弃了沉重的犯罪叙事转而采用荒诞喜剧的手法来探讨同样深刻的社会议题在视觉风格上也做出了改变与之前主打灰暗色系的画面相比这次在灯光设计和色彩运用上变得更加浓郁大胆更好地呈现了上世纪90年代末的时代风貌这种视觉上的变化与影片整体气质的转变相得益彰/影片最大的特色是其浓郁的天津地方色彩天津话自带的幽默感与影片的荒诞情节创造了独特的观影体验电影中马飞惹上了天津本地黑帮“大耍帮”上演了一出讨债戏码没想到这群黑帮分子的“专业手段”竟是臭豆腐攻击、电子针灸硬控这种非典型的黑帮形象打破了观众对于反派的一贯印象老大杨保全在电影中说着一口地道的天津话这种接地气的诙谐感与过往在大银幕上常见的“江湖大佬”形象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为影片增添了许多喜剧色彩/《脱缰者也》将故事背景设置在世纪之交的天津90年代末的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旧的价值观念被打破新的秩序尚未建立每个人都在这个“脱缰”的时代寻找自己的位置影片表面上是一个喜剧故事内核却延续了曹保平一贯的创作主题:对家庭关系与人性困境的深刻探讨这个看似荒唐的"绑架"事件实际上是一次跨越代际的亲情救赎是对人性复杂性的呈现是原生家庭的创伤与代际和解而曹保平用津式抽象和黑色幽默来展现这场漫长的博弈写下那篇关于亲人的作文
脱缰者也 (2025)5.72025 / 中国大陆 / 喜剧 犯罪 / 曹保平 / 郭麒麟 齐溪
> 天津方言的幽默感也救不了的剧情漏洞,郭麒麟的观众缘也撑不起来的角色苍白,曹保平这次真的“脱缰”了。
《脱缰者也》这部影片,堪称2025年影坛一次令人唏嘘的“翻车”现场。
曹保平导演以往作品中的锋利与深刻,在这部影片中仿佛被天津的狗不理包子裹住了——外表看起来鼓鼓囊囊,一口咬下去却发现馅料稀疏。
影片讲述郭麒麟饰演的马飞因债务危机,打起了自家80万拆迁款的主意,进而策划了一起“舅舅绑架外甥”的荒诞闹剧。
这个本可深挖家庭矛盾与人性困境的设定,最终却沦为了一场逻辑混乱、动机不明的胡闹。
角色塑造:全员工具人,为剧情服务到失去自我马飞这个角色,仿佛是编剧用脚写出来的——嘴上喊着叛逆,行为却飘忽不定,一会儿不顾一切,一会儿又良心发现,变来变去想一出是一出。
他对原生家庭、成长创伤的探讨浮于口号,根本撑不起心理转变。
其他角色更是一言难尽。
齐溪饰演的二姐口中说为弟弟好,行动上充满控制欲,但剧本没给她足够的空间展现;张本煜饰演的杀手小六尤其生硬,一个人狠话不多的爆炸头杀手突然介入多方角力,没有任何背景交代,纯粹为了给追逃戏加把火;大姐夫用假癌症诊断骗钱买赛鸽,二姐夫跟踪偷拍前妻,这些支线都可以用来丰富故事和人物,结果只是潦草带过。
叙事逻辑:脱缰的野马,失去的方向影片自打马飞开着跑车从学校带走外甥之后,情节便一步步失控。
很多地方连刻意制造巧合都懒得弄,直接把人物降智或涂改性格来往下续。
看到一个多小时,观众忍不住会问:我是谁,我在哪儿,眼前这群人为什么非得走到这一步?
《脱缰者也》最致命的问题在于它在商业喜剧的迎合与作者表达的风格之间摇摆不定。
它既想保持曹保平作品一贯的批判性,又想要商业喜剧的热闹效果,结果两头不讨好,成为了一匹“没有方向的野马”。
强行和解:创伤与救赎的廉价处理影片前半段拼命渲染家庭关系的撕裂感,比如马飞对父亲的怨恨、姐妹间的算计,到了结尾却全都毫无理由地荡然无存,所有人毫无征兆地和解了。
之前争得你死我活的拆迁款矛盾,被轻飘飘地解决,仿佛那些激烈冲突从未发生。
这种强行大团圆的操作,让角色遭受的苦难显得毫无意义。
为钱争吵、为私心互相伤害的戏码,最终被一家人亲情浓浓去郊游的气氛抹平,透出一种强烈讽刺感——不是对现实人性的讽刺,而是对剧本偷懒的讽刺。
总结:一次失败的尝试《脱缰者也》证明了即使是有才华的导演,一旦失去了对故事的掌控力,也会生产出不及格的作品。
这部影片既不能让人相信它的故事,又不能让人共鸣它的情感,喜剧包袱抖得再卖力,也只能抖出一堆噪音。
综合评分:5分(不及格)。
建议观众可以选择重温曹保平的《追凶者也》或者《烈日灼心》,而不是在这部“脱缰”的作品上浪费宝贵的两个小时。
我个人一直很喜欢曹保平导演。
在我心里,如果要排当代中国导演前三,曹保平一定在列。
无论是早期的《光荣的愤怒》,还是中段的《烈日灼心》《追凶者也》,再到《涉过愤怒的海》,他都能保持一种独特的导演气质,兼具了艺术感与人性的锐利观察。
只是,这一次的《脱缰者也》,我实在很难说喜欢。
这部片子的问题,不在于质感。
曹保平的美学风格是稳定的,他的镜头、色彩、演员调度和整体画面始终有格调,质感足够。
问题在于整体风格的失控和失调。
电影不是分块的艺术,它是多种艺术的协奏曲。
而在《脱缰者也》中,局部的出色表现却被整体创作风格的混乱无情地掩盖,当你把不属于这座城市的元素硬塞进去,再强的导演功底也会跑偏。
结果就是:局部有质感,整体却支离破碎。
最主要的是以前作品中那种“节奏感”被打乱了。
曹保平最擅长的是什么?
是黑色幽默。
在荒凉里找幽默,在荒诞里照见人性。
比如《光荣的愤怒》里那种冷讽,《追凶者也》里张译的市井人物。
幽默是润滑剂,人性才是核心。
可这次的《脱缰者也》,从一开始的“天津味儿荒诞喜剧”,硬生生被拽进“黑色犯罪片”的轨道,最后连黑色幽默都丢了,只剩下四不像。
故事的核心其实不复杂:一个小混混舅舅,为了拆迁款,竟动起了绑架淘气外甥的心思。
这种设定,本来就带着荒诞感,也带着生活气息。
要是换成《抓娃娃》那种叙事,放大天津人特有的喜感,把犯罪轻喜剧化,降低黑色的浓度,反而能成一部有质感的地方喜剧。
但曹保平似乎还困在《边水往事》《蛮荒禁地》的氛围里走不出来,他的镜头语言和风格惯性,让他拍任何题材都像在拍《涉过愤怒的海》。
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极其割裂的画面:天津这座带着烟火气和市井味的城市,硬生生被拍成了西部片。
灰暗的色调、空旷的场景、人物行为逻辑乃至造型,全是西部范儿。
你见过在天津拍西部片的吗?
曹保平就这么干了。
问题是,这合适吗?
不合适。
郭麒麟饰演的舅舅,本来是个极具潜力的角色。
前半段氛围很好,荒诞、轻松、喜感,他的表演也自然松弛,落在了自己的舒适区里。
观众很容易联想到《两杆大烟枪》或者法国式的荒诞喜剧,甚至有机会成为国产喜剧里少见的“黑色荒诞”类型尝试。
但是随着剧情硬拐进暗黑犯罪,这一切戛然而止,节奏瞬间翻转180度:戳瞎眼、高利贷、追杀、血腥,天津瞬间变成东南亚。
郭麒麟的角色也不再好玩,反而陷入沉重与悲惨。
他的人设被彻底打散,既不是荒诞小舅舅,也不是黑色反英雄,最后模糊不清。
反而是那个饰演外甥的男孩小演员成了意外的亮点。
这孩子真的是很会演戏,带着很少见的表演天赋。
按理说,这样的角色完全可以成为全片的灵魂,譬如《人生大事》里的杨恩又。
一边是童真与顽皮,一边是荒诞与黑色形成对照。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曹保平导演似乎并未充分挖掘出这个小演员的表演潜力,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他的表演光芒。
一方面,曹保平导演可能缺乏这种类型喜剧风格的创作经验,对于如何引导小演员在喜剧氛围中更好地发挥存在一定的忽视;另一方面,暗黑剧情的强势介入,彻底打乱了影片原本自然生长的喜剧风格。
在这种混乱的创作环境下,小演员所饰演的角色不得不陷入不断逃跑的剧情设定中,这不仅使得整个剧情愈发混乱无序,外甥与舅舅之间原本建立起来的情感联系也变得模糊不清,开场时精心营造的喜剧氛围感更是消失得无影无踪。
与此同时,郭麒麟饰演的舅舅人设也在这混乱的剧情中彻底失控,观众对于这个角色的性格特点、行为动机以及内心世界感到迷茫,难以捉摸其真实的形象。
最终结果就是:角色关系失焦,本该深刻的舅舅与外甥的情感线被彻底冲淡。
张本煜饰演的杀手一角在影片中显得极为突兀。
这个角色从形象到行为模式,都与《追凶者也》里张译饰演的角色有着诸多相似之处,但在《脱缰者也》的剧情中,却完全没有存在感,仅仅沦为推动剧情发展的一个工具人。
他的出现既没有为影片增添新的亮点,也没有与其他角色产生强烈的化学反应,仿佛是一个游离于故事之外的旁观者。
还有就是林雪饰演的黑社会老大,若单独拿出来看真是很精彩,无论是其精湛的演技,还是对人物形象的精准塑造,都极具质感。
然而,这个角色更像是香港或者东南亚里角色,与天津这座城市的整体氛围以及影片的核心剧情格格不入。
张本煜和林雪这两个角色属于标准的"角色与场景的错位",不属于这部戏该有的人物设定。
这部片子最大的问题就是,曹保平导演没有真正了解天津这座城市,没有真正想拍一部属于天津风格的故事,天津在这部电影里只剩下一个外壳。
他过于执着于自己的“暗黑美学”,结果让影片的本土气质被抽空。
天津的烟火气没了,幽默没了,人性的荒诞也没了。
剩下的,是一部形式上很有质感,但内里格格不入的四不像。
越是大师,越容易被自己的风格困住。
《脱缰者也》是一部令人遗憾的作品,它拥有一个优秀的导演和一群有潜力的演员,却在风格的挣扎与混乱中迷失了方向。
它试图融合多种元素,却始终未能平衡好各种元素之间的关系,只留下了一场关于风格“脱缰”的冒险之旅。
介尼玛一整个世纪末天津卫荒诞市井大杂烩;一家子都各有各的小心思,各有各的偏执和虚伪,让发生在他们身上的荒唐事显得更加滑稽合理了。而那个摇摇欲坠的佛头和虎视眈眈的猎枪,终会替天道写下最精妙的注脚。
电影里的笑点特别奇怪,明明在笑,可心里却有点发酸。绑架外甥这条线看似荒唐,其实藏着马飞的复仇和渴望。黑色幽默就是这么有劲。
#SIFF 世界首映场 曹保平一贯的创造思路 把人物放在极端环境中 但是比《涉过愤怒的海》力度有所收敛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摩登背景和大量地道的天津方言对白部分消解了犯罪的严肃性 结构轻巧 津味黑色幽默观感还是很和谐的个人最喜欢破庙的对峙戏 恰到好处的魔幻和抓马 "天上的星星掉进了庙里"
不同于《涉过愤怒的海》那种极致的视听风格,这个者也系列玩的是黑色幽默与多线叙事,前几分钟营造的氛围感以及中间某些色彩的运用还不错,天津相声般的对话不太懂欣赏,记得中间还是笑了几次,水浒卡还是能勾起一点回忆的,可惜这个故事实在有点太无聊了,节奏也不好,音效有点吵,最大的问题是人物,基本没有一个讨喜的角色,甚至主角本身都是非常矛盾的,到了后半段也确实有点降智,结局还成了闹剧了,最后又包起了饺子强行大团圆,张本煜演这种变态也是得心应手了,郭麒麟始终喜欢不起来不来,甚至削弱了我对角色的共情,唯一有点心疼的应该只有朦朦这个角色吧。7.1
挺纯粹的 感觉排片不多,找机会都看看吧 。 虽然我不是很喜欢里面的自我宽恕,但能理解。很多事情就是选择和事赶事儿。 山东大姐的惊喜客串也可太哏了。
角色塑造极其精准,不靠长篇独白交代背景,全靠细节一点点堆上来,性格、关系、欲望都藏在语气和反应里,太真实了。
年度烂片再加一部 妄图复制追凶者也的荒诞犯罪喜剧路线 结果却是一塌糊涂 糟糕的人物展现 混乱的动机逻辑 毫无笑感的段子 并不出色的演员表现 没一个让人满意 还要再带点原生家庭的不幸描写 试图上升高度 却适得其反 更让观众厌恶。好吧 今年见证又一位大导的落幕 对曹保平以后的作品再无期待
张本煜已经成为和冯远征、焦刚、蒋奇明一样的,让我生理性恐惧的演员。
孙安可太美了😭
曹保平的寻父情结,这一部和《狗十三》《愤怒的海》形成了一个闭环。
快逃
男人主题的贯彻到底:骂街、撒尿、恨(爱)爸爸。
特点是天津话,除此之外没有啦,张本煜演的挺有压迫感的
【1.5+】黑色幽默的程度堪比无名之辈2,文本层面的挖掘更是语焉不详,不是癫狂暴戾的风格再现,而是闹腾吵人的小品演绎,剧情空洞乱七八糟,人物失智莫名其妙,亦如片名脱缰失控放飞自我,尬语时刻煽情渲染也就不再突兀了,尽管全方位灾难的一言难尽,但并没有无名之辈2那般恶心又不适已经是万幸了……
脱缰的登们和工具人女性们,到底在揍嘛呀!…感觉导演只想利用郭麒麟身上本身自带的父子关系的批判而根本不管角色适配度。片中360度无死角展示了各种烂爹的烂处和看起来只会无能狂怒的纸片女性,结果最后依然你爱我我爱你大家一起甜蜜蜜,一度寄希望于二姐会是个正常人合着也是“太子妈”。 很不黑色不幽默的黑色幽默和不犯罪的犯罪片,曹保平也真是做到了一部更比一部差。稍微有看点的算是天津话方言、张本煜的表演和小庙的设置。感觉会无人在意的糊掉。。。
乱成一锅粥,都趁热喝了吧。编剧先出来挨一巴掌,导演再出来挨一巴掌好嘛。21世纪讲述一个上世纪末不入流的三流小说,影像很混乱,剧作也很混乱,各有各的风格。如果做不到创新,不让回归平实。莫名其妙的主角,莫名其妙的家庭,莫名其妙的小孩子倒霉之旅。中国电影别沉迷自己表达了好嘛,醒醒吧。
影片里的天津味儿特别浓,演员的方言对白一出口就代入感拉满。
故事在千禧年这个设定太妙了,那是个谁都不懂但都在做决定的年代,家长权威最大,却最盲目,家人不信你,却要你信他们是为你好,这不是爱,是控制。
久违的“天津味”喜剧,郭麒麟应该演的很过瘾,张本煜的反派太出彩了,荒诞和黑色幽默之下,依然能看到曹保平偏爱的“魔幻现实”。
合格的商业片 要是不带脑子看个乐呵的话应该挺受下沉市场的喜爱的 猪头肉那个演员演的挺好 相比较起来大林子演的可是有点儿对付了hhh 最喜欢臭豆腐跟大林子开车带着猪头肉屁子六子逃亡的这两段 因为天津话太亲切 取景地太熟悉 私心还是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来看看这部电影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