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一个半小时,看了这部电影,值得推荐。
以下是我观看电影的一点心得。
这部电影中,存在种种冲突: 一是,父亲与孩子之间的冲突。
起初,在孩子们眼中,Cam这样的父亲并不合格,甚至因为这位父亲而感到困扰。
母亲远走纽约求学却给了父女相处的契机,在一次次的磨合中,父女关系渐渐修补,转而为拥有这样的父亲而感到自豪。
但之所以父女关系能够转为为安,甚至更为融洽,归结于父女之间天然的爱,即孩子对于父亲的依恋,父亲对孩子的护犊之情。
在故事的结尾,Cam望着孩子远去,也代表着孩子长大了,可以自己去飞,但是无论如何,回过头来,父亲一直都在。
孩子虽然不舍,但终究还是要有自己的生活,自己前行。
二是,Cam与现实生活的冲突,即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冲突。
Cam出身显贵,家族曾富甲一方,优越的生活环境下长大的他不识愁滋味,可以算得上是天真浪漫。
他不仅处在波西米亚时代,他也属于波西米亚时代。
Cam本身就是极有魅力的男人,对生活的美好有极强的感知力,向往自由。
然而,时间是不断前行的,人们渐渐从狂热中冷静下来,走上了所谓理性道路,更加理智,却也更加冷漠。
这样的现实令Cam患上了狂躁症,通过药物、酒精来填补理想与现实的落差。
失业,乃至被隔离精神治疗,夫妻分离,这些都显示出他与现实世界的格格不入。
在一次次与现实世界冲撞中,不断调整,渐渐实现与现实世界的和谐,陪伴着孩子们快乐成长。
三是,父权主义与女权主义的冲突。
在波士顿这座城市,对于女性来说并不平等。
母亲Maggie远赴纽约进修,付出比别人多的努力,却不能够在波士顿的工作场合找到立身之地,只因为她是女性,她有孩子。
在众人看来,女性似乎对于家庭都应该承担绝大部分的责任,在家带孩子。
在电影的最后,Maggie只身到纽约就职,背井离乡,尽管不舍,依然还是要抛下自己的孩子,为的是送孩子上好的学校。
电影片名polar bear北极熊指的就是患有狂躁症的父亲Cam,在他人眼里,Cam就是无法控制情绪的北极熊,此处infinite正是用来形容Cam,以爱为桥梁,不所不能的父亲。
这部电影以小见大,小细节处温馨动人,令人泪目。
此外,透过这些,我们也可以了解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时代风尚,所以这部电影值得一品。
这是我第一次在豆瓣写长评,而我其实不是一个喜欢写影评的人,或许生怕自己不恰当的评论亵渎了一部好片。
然而这一次却忽然真的想为这部电影写下些什么。
首先这部片子与北极熊无关。
也许有人在瞌睡之中看完整部影片,还在纳闷一个躁郁症患者和两个熊孩子的故事能和北极熊扯上什么关系——就像故事中的小女儿不明白Biopolar Disorder的含义,以为和Polar Bear有什么关系。
影片的标题不过在影射Biopolar Disorder双向障碍,也即片中反复提到的躁郁症。
然而除了鲁法洛的表演,影片并没有向你反复强调躁郁症的概念。
它就像Cam在一开始的那场“发疯”,让人在每次看到男人那张天真无邪的傻脸时仍心有戚戚。
当Cam穿着本命年裤衩在天寒地冻的郊外拍打着车窗时,一定有人和我一样吓得不轻。
可这终究是喜剧,还不至于演得像惊悚片里的变态杀人狂让人看完电影依然背脊发凉。
随着影片的推进,这位父亲温情的一面渐渐展露在观众眼前。
春夏秋冬,锂药,卷烟,公园,啤酒。
精神病患者依旧是人,依旧在生活。
这个爱和孩子一起玩耍、待人总是过分热情、有时甚至embarrassing的Cam简直再正常不过,甚至像我自己的那个老爸。
就算发病,Cam在狂躁中的绝望与无助也会让人想到某位正经历中年危机的普通欧吉桑。
但他确实不同。
当Cam被生活琐事几乎逼疯之时,他的妻子为了生计在外奔波,而年幼孩子们尚不懂事,无法给予这个他们不能理解的父亲一点安慰。
有一个场景是在夏天,Cam倚在冰箱上,任由冷气拍打在他的胸脯,眼神里充满呆滞和麻木,仿佛在等待生活能出现什么新的意义。
他看起来那么狼狈,因为自己,因为家人,又或是因为周遭的异样目光。
但我们知道他不是天生落魄至此的一个人。
他才华横溢,有贵族血统,家族里的其他人都过着上等人的生活。
他也本来应该从哈佛毕业,站在波士顿这个充满种族和性别歧视的城市食物链的顶端。
但他没有。
这是我欣赏这部影片的地方。
有人看见父爱亲情,有人看见抑郁挣扎,也有人会看见一个离经叛道的人,把生活的每天都过成一场冒险。
其实到了最后,我们依然分不清独具艺术家式神经质的Cam是否有所好转——天才和疯子可能根本就是同义词——他知道有人对自己心怀期待,希望他能和其他“正常人”一样工作生活。
可他不,他不是现实主义者,不会英雄般地为背负整个家庭而放弃自己、放弃原则。
他拒绝说谎,拒绝服用锂药和其他不知好坏的化学物质,拒绝孩子们曾祖母施舍给他的金钱和豪车,拒绝向比他体面的亲戚妥协并朝他“扔了一整个办公室”。
他只想做自己,即使这个自己并不完美,甚至并不“好”。
但是“对”的。
“你们怎么生活有什么大不了的,又不是你们的错!
告诉他们你们的爸爸是个躁郁症患者或双向障碍,或者就像他们这些天说的一样,不要因为我而交不到朋友!
”而一个人得怀有多大的爱与自信,才会无视整个世界对他的评价(and say "fuck it, never mind")。
他知道人应该为自己活着,应该过属于自己的生活。
管它波士顿有没有北极熊。
很早就下载的一部电影,但是一直未看,以为又是像平时常看的家庭伦理剧的情节,但是看完之后,会觉得是惊喜。
电影中父亲的妥协,母亲的让步,孩子的成长,就像我自己的人生,或者说我渴望的人生。
爸爸爱妈妈,妈妈爱孩子,孩子爱爸爸,这部电影不像其他电影那样loser最终成功,父亲依旧是父亲,母亲依旧是母亲,孩子依旧是孩子,没有180度的大逆转,但是这个过程中的美好却让人忍不住落泪,看到waiter要求爸爸戴领结时,爸爸从口袋中掏出领结,娴熟的戴上,母亲无可奈何的选择去纽约,看到孩子们争论不能只留下爸爸一个人,看到母亲看着孩子,最终决定一个人去纽约,留下孩子们和爸爸在一起,他们的每一个让步都是因为爱,不刻意不做作,一切都是那样自然。
豆瓣上第一篇影评,献给这一部了。
自从疫情困在家里以来,封锁独居加上PhD的工作,双重的孤独感和压力,让我终于开始看therapists,于是也更关注心理健康相关的书籍和作品。
以前好像总是在逃避自己真实的感受和痛苦,现在直面这些,反而感觉更有力量了。
因为在这些讨论精神健康的作品之中,体会到了与他人的链接和共情,知道世界上不是只有自己在经历这些困难,在理解他人的过程中好像也更接纳自己。
回到这部片子,Ruffalo 一直是我很喜欢的演员,感觉他的片子很接地气,讲述各种各样会遇到问题和挑战的普通人,然后或与之搏斗,或躺平生活,在平淡中坚持自己想要守护的东西。
这部片子里,他把 Cam 塑造的也很有魅力,艺术眼光和动手能力满分,性情也很真诚可爱。
可能是这部片子的目标受众或者意图吧,感觉是把躁郁症的症状和与周围人相处中的问题简单和轻松化了。
片子里的 Cam 好像变成了一个不被周围人理解的孤独且可爱的天才,有两个很爱的女儿,还有一个富足的原生家庭。
而且在几十年前就成为了女权运动中的先锋奶爸角色,支持妻子进修和争取事业。
那个年代,就像Maggie说的,每个人都不那么正常却也不以为然。
那个呼唤花和爱的年代,那群年轻人所抱持的生活态度,对他人的开放和友好,可能在现代城市生活中显得有些格格不入甚至可疑恐怖,只有小朋友们可以与之愉快相处。
但内心深处,真的很希望未来可以达到一个平衡,人与人之间能够在尊重彼此边界的前提下,也有更多信任和关爱。
当然,台词里也涉及到临床上精神疾病的困境,比如治疗的相关药物并不能确保疗效,患者就仿佛实验室的小白鼠,要面对治疗的不确定性和可能的副作用。
而 Cam 作为奶爸遇到的问题,看的时候也真心觉得,那就是生活压力吧,任何一个人要独立抚养两个孩子,也都是会遇到很多要崩溃的瞬间的。
后来他的两个女儿在他的一些引导下变得更勇敢和敞开心扉,也让人觉得,父母的性情对孩子的影响真的很大,而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可能就是最大程度的接纳、欣赏和爱了吧。
看完片子,很想爸爸妈妈。
xx
<图片1>
年底一般是看大片、看贺岁片的日子,但就是看了这么一部喜中掉泪的“老”片。
当绿巨人成了只会满嘴跑火车的“无能”话痨,生活还得继续。
经济“独立”,不接受帮助,还努力活着,这样的“神经病”是不是特别励志?
任何人都有过人之处。
世界并没有把任何人变成“废物”,只是你自己选择成为了一个别人眼中的“废物”。
如此,何不积极地选择另一条路?
只有内心自发的动力才是最闪耀的魅力。
面对操蛋的生活就是要乐观,只要活下去就是积极的,管他怎么活。
对于任何在苦海中漂泊的小船,家人永远是最好的港湾。
小成本又“过时”的电影,根据真人真事、朴朴实实地改编,又一次拯救了世界。
有笑有泪的才是好电影有笑有泪的才是生活尽管生活很糟,但还好,我们有爱。
得了躁郁症的cam,偶尔会让我想起自己的人生。
也是,大概人总是能在别人的身上看到自己吧。
疾病也许没办法痊愈到正常的样子,破损也许也没办法修补到最初的光鲜,生活有时候让你一点办法也没有,命运有时候就是要让你抬不起头,那我们呢?
深处其中的我们呢?
难道要为了臆想中的最好不顾一切?
这世界,哪有什么最好。
所以,混乱就混乱,疲倦就疲倦,抓狂就抓狂,生活有它本来该有的样子。
真的,它有时很糟糕,却从来不完美。
它就是那样,从来不管你接受不接受。
而我们,与其接受命运的安排,接受生活的真实,不如先接受自己的残缺。
然后就一起,过最真实的生活。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一起成长。
电影的最后,孩子们去找各自的朋友玩了,留下cam一人站在原地。
孩子们背对着父亲,一边远走一边哭,最终还是回了头。
这时候,你流泪了。
这就是成长,它总以眼泪和分离为代价。
如果孩子能分离,就是我们的成功。
如果我说,我本人和故事的主人公在心理上有诸多相似之处——当然,上升不到那么严重的地步——我想,我的妈妈大概会同意的。
这个片子的英语名与其内容看起来似乎牛唇不对马嘴,但如果看片仔细一些,就会知道,男主人公得了一种精神疾病,名叫“bipolar”,指的是一个人同时具有两极化的性格,一会温文尔雅,雅致和蔼,一会狂乱暴躁,亢奋激动。
发音上大概相似于“bear polar”,也就是北极熊吧。
这就是我的状态。
我记得年幼时,其实也不算太幼了,十一二岁总有了,因为一个什么事,自己总也办不好,跟剪子有关系的,于是怒把剪子抛向地面。
那时家里还是水泥地,一时间火星四溅,地面砸出一个陨石坑,剪子尖儿也折出一个角。
这件事给我印象深刻。
每每忆及此事,我都深感情绪控制能力太差。
此后也不断发生出于焦虑和愤怒的鲁莽行为。
我不觉得这是精神疾病。
人的生活在总有波澜,被焦急、愤怒、忧伤、愧疚所威胁时吗,大多会表现出应激反应。
没有反应的,反倒是不正常。
马克·鲁弗洛饰演的疯癫父亲角色,也很大程度上是个更严重的应激反应者而已。
他因为疯癫而两次被学校开除,而被炒鱿鱼,而被妻女抛弃,进精神病院,这些都没摧垮他的生活信心。
虽然不能说在这个过程中他没有苦恼,但显然这种苦恼没有周围人来得浓烈。
一次又一次地与亲戚吵翻,被邻居侧目,他还能保持善良、恢复自持的能力。
他不后悔自己的放荡不羁,也不在乎世俗对他的怪异眼光,买车啊、给孩子上学拉赞助啊之类的,还很有些精明。
看到他熬了个通宵给闺女赶制出那件小裙子的时候,我想起了自己抛到地上的那把剪子。
幸福生活的基础中,物质是必不可少的,否则马克的前妻也不必远赴纽约求学务工而无法陪伴在女儿们身边。
心理健康,不发神经似乎也是个重要的因素,很难想象一个穿着内裤身披外套,跟孩子们在楼下边抽烟边玩的大男人该怎么营造幸福的环境,尽管他考上了哈佛,但因为个性被踢了出来。
不过,真性情在任何时候都让人感动,让人惊奇。
芸芸众生的难处多如牛毛,再把自己的个性阉割磨平,那还剩下什么能证明自己在这世上的位置呢?
说到底,这还是一部家庭片。
没有了家庭的温馨憧憬,马克就不会在那条艰难的路上走得那么稳。
贵在真实,家人也不是无条件地支持他:爹妈不相信他能去带孩子,也不愿意给孙女花钱;妻子始终不愿意复婚,就是担心病情反复;两个闺女(小闺女明显有他在个性上的遗传,动辄厉声尖叫)对他的冷嘲热讽对于父女情深。
他不是完人,但是个好人。
他的家人也是好人。
物质上、精神上,对他不满意,但都无法抛弃他。
在她们遇到难处时,想到的可以依赖的人,仍然是他。
看到末尾,大闺女的同学问她:你爸怎么总来看咱们打球,大闺女已经不再以老爹的疯癫为耻,回答:反正他整天也没什么事做。
充满慈和的父亲看着女儿们走向远方,闺女小小年纪,双双泪奔。
这就是幸福生活的真意。
它依赖于收入、依赖于上个好学校、依赖于大家看起来都相敬如宾,但都不如“真挚”“善良”这两个灵魂。
有了灵魂,bipolar就是北极熊,白白胖胖的,人见人爱。
不煽情,不矫饰,不虚夸,一个家就是这样。
主演们都很好,引入的配歌很棒,尤其是那首“我们来了我们来了,我们是海盗,我们来了”,诙谐莞尔,让人不禁浮想起那个妈妈嘴里的“那时,人人都神经兮兮”的年代。
又到了感恩节,在这个时候或许你想感恩很多人!
感谢一直为你遮风挡雨的爸爸,感谢始终为你默默付出的妈妈,感谢体贴入怀的恋人,感谢老师给予的人生启迪,感谢生命中遇到的每一个人……
这个时刻,好像大家的心也变得柔软了呢!
正好最近天气冷了不少,今天的小铺就想给大家推荐一些适合全家收看的治愈系电影,暖暖身、暖暖心。
《永远的北极熊》
这部在美国圣丹斯电影节展映的独立电影《永远的北极熊》,是由绿巨人的饰演者:马克·鲁法洛和《银河护卫队》的卡魔拉的饰演者:佐伊·索尔达娜,一起共同主演的温馨家庭喜剧片。
想象一下,那一刻,《复仇者联盟》的绿巨人和《银河护卫队》的卡魔拉相拥在一起,双双颤抖着,埋头哭泣,将会是怎样的情景。
影片导演在自述中提到,她这一次将自己童年的经历搬上大荧幕,是想展现更真实生活情景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是有关坚强的爱与艰难的抉择。
当一位家庭成员被精神疾病所困扰,对整个家庭生活将带来怎样的影响?
当生活中充满了感动与感伤,诙谐与尴尬,温情是她最想要表达的主题。
故事讲述了一个有躁郁症的父亲和他的女儿们的故事,每个家庭成员都在尽力的付出,只为了维系一个家庭的完整,父亲对母亲的极力挽回,母亲对孩子良好教育和更好未来的执着,孩子们对父母的体谅包容。
这些现实生活中拼凑起来的细节,让整部电影充满了日常生活的真实感受,对于父女之间的情谊,更是给出了最动情的一面,争吵让谅解变得更有分量,分离让团聚变得更加珍贵。
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是与生俱来的,一家人的互助友爱真的很温暖人心。
不得不说,这部电影带给我们的,要比我们想象的多。
这是一个不被人看好的学校,学生更是不被学校重视,后来来了这样一位老师马修,孩子们都不喜欢他,可是他却看得到孩子们的潜能,成立了一个音乐学习组,马修根据孩子不同的特点让他们分别扮演音乐中的各种角色,调皮的孩子被驯服了,捣蛋的孩子走上了正道。
最后,马修离开了学校,可是他却深深地留在了孩子们的心里。
是马修带来了“阳光”,照亮了“塘底”。
也是马修,用音乐“照亮”了孩子们的内心。
如果之前的学校所处在寒冷的“冬季”,那么现在,他们闻到了“春天”的气息。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你的生命中是否有这样一位老师影响了你的一生呢,记得感恩吧!
《当幸福来敲门》
“当幸福来敲门”,一部电影的名字,干净而温暖。
因为生活的窘困,一个被妻子抛弃的青年男子,单身带着孩子,在美国喧嚣的天空下,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四处奔波。
推销医疗仪器,处处碰壁;被证券公司录用,但试用期没有薪水。
交不起房租,他无以为家;为了躲避各种罚单,只有带着儿子周转于廉价的旅店和教堂之间。
白天,他脸上挂着灿烂的笑容,努力用他的真诚和热情去打动他的上司和客户,到了夜晚,在孩子熟睡以后,泪水如江海奔涌,洗涤屈辱。
一个坚毅男人的泪水,是令人震惊的融化,一个原本阳光男人的泪水,是令人心碎的柔软。
他一直怀揣着一个既简单又朴实的词语,那个捂热他心灵的词语,就是幸福。
后来,他一步步走向成功的顶峰,但他没有忘记先前尴尬的日子,他依然踏实,依然心怀幸福,并做了许多慈善事业。
最后,他带着孩子,悠闲地走在夕阳涂金的大街上,边走边聊。
天伦之乐,苦难之后的安详,让人动容,让人唏嘘不已。
电影片尾的字幕告诉我,这不是虚构,而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我们的一天》
喜欢看美剧的人应该是拒绝韩剧的吧?
因为美剧迷总感觉:鸡汤太廉价,只有真刀真枪地fuck、真刀真枪的fighting、以及真刀真枪的Politics(政治)才足够刺激奉献时间和精力给电子屏幕,总是要看到一些生活中没有的、自己却愿意相信的、吸引自己的东西。
而这部剧我们这一天(《This is us》)彻底改变了这个传统,许多像我一样的老直男都给这部剧打五星。
原来,鸡汤喝着也不错,平淡无奇的生活经过并行、交叉后,同样可以把你感动得翻江倒海。
这部剧在故事和结构上,都相当成功,难怪会有人说。
(这部剧还能打低分的人 真的是反社会性格)《我们这一天》第一季豆瓣评分9.5分,第二季已经9.6分了,珍惜吧。
《忠犬八公的故事》
电影中的八公是一只可怜的狗,孤苦无依,漫无目的地流浪在人来人往的火车站,它遇到了善良的大学教授帕克,从此生命轨迹改变。
八公在帕克的呵护下慢慢长大,帕克上班时八公会一直把他送到车站,下班时八公也会早早便爬在车站等候,八公的忠诚让小镇的人家对它更加疼爱。
有一天,八公在帕克要上班时表现异常,居然玩起了以往从来不会的捡球游戏,八公的表现让帕克非常满意,可是就是在那天,帕克因病去世。
帕克去世之后八公依然忠诚地守候在火车站,一等就是十载春秋。
没有声势浩大的特技场面,没有缠绵绯测的爱情童话,《忠犬八公的故事》就是这样一部简简单单的电影,却直击人心底最脆弱的角落,让人湿了眼眶。
这就是一个善良的人,和一只知恩图报的狗之间的感人故事。
欢迎大家推荐感恩节佳片,如果找不到资源可以留言告诉小编。
精神疾患病人的家属是苦逼的。
但是亲情可以和病魔搏击。
本片讲述一个有躁郁症的父亲和他的女儿们的故事,温情是治愈情绪病的良药之一,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是与生俱来的,一家人的互助友爱真的很温暖人心。
本片的片尾曲比较给力。
玛雅·福布斯 2014年 第30届圣丹斯电影节 评审团大奖 剧情片(提名) , 2014年 第39届多伦多国际电影节 观众选择奖(提名) 。
按照这个成绩,她还是很有潜力的。
一个永远亢奋的人。喜欢他们父女之间的互动。尤其最后。
卷毛的puppy eyes,just kill me already
#30th Sundance#美国剧情 躁郁父亲与暖心女儿
七十年代+黑人隐忍上进单身母亲(简直有色人种版Jennifer Connelly,错位两版绿巨人)+曾经的豪门+波士顿的设置太好了,感觉bipolar倒是次要,第一次觉得(说着无聊台词都男神的)马克拉法洛能演出“讨厌”,而且是头发胡子都整洁,所以角色大概很成功。大女儿”我不是黑人“那段好神好好笑
下面有一个问题:为什么片名叫永远的北极熊?因为那是影片中大女儿对其父亲,神经兮兮的举止,的一个形容词。我刚开始看也以为会有俄罗斯人出现,误解了片名,不过片子我一点不喜欢看,不符合东方家庭价值观。
都是些生活中小片段,躁郁症也变得这么可爱,有时候发狂掀桌摔东西,有时候又会用孤独的眼神可怜兮兮的看着女儿们,马克叔全程实力卖萌,又甜又暖~~
仁智之争……
马克叔也太可爱了
很一般。。。看的有点闷
马克叔又演了个暴躁大叔啦 其实很温馨
对题材和剧情都实在提不起兴趣
三星半,剧情很平实温暖观影体验不错
Mark Ruffalo演的bipolar粑粑还挺萌的,时而grumpy时而tender。吵吵闹闹,温馨可爱的家庭剧。这是一个Hulk和Gamora在某个平行时空结婚生子的故事。
Mark Ruffalo →Papa!
躁郁症是这样的吗?
一个关于狂躁症父亲与两个女儿的故事,拍得很有趣,细节比较打动人。
想起之前看的一部《忧愁围绕着我》,在情感层面上都差不多,不过气氛要比那部轻松多了,虽然这部电影比较平庸,亮点不多,情抒得有点过了,不过整体还是比较快乐比较温馨的。马克·鲁弗洛到是相当适合在这种都市生活小品里饰演一个有点玩世不恭的父亲,就像begin again里面一样,可以彰显他的魅力。
复联绿巨人的狂躁爸爸超级萌,虽然看起来和银河护卫队不怎么搭。导演是故意一直让他穿绿衣服的嘛。大女儿小胖妞也好有爱,这才是美帝婆婆妈妈剧的正确打开方式~
竟比早2日睇嘅名作畢業生更得我心,有咁個百曉生乜都整餐飽嘅老竇真太夢幻,好過我個悶死人攞你命嘅老竇多多倍, 父女父子應該係咁, 成日玩埋一份,嗰2場走廊對望戲真催淚好入心,卻又好爆笑,俠醫係婦聯經已係深情暖男,今勻更上一層樓變形成超級爸,著到全身綠色太好玩.2女孩又得意,阿媽又係超級英雄..續集..
让我们担惊受怕,忧心取舍的家人,却也是为我们温柔牵挂,让一切都成为可能的存在!Mark对焦躁抑郁蠢父亲细致入微的拿捏让人赞叹!你别说,这个虫它精病一身绿衣还真是有绿巨人的味道~【我们曾经幸福,但我们都知道生活远不止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