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还是前年曾经断断续续看过开头一段,只看到小女孩被列车长表情复杂地带走这段故弄玄虚的情节。
直到去年在圣诞晚会上我们连插曲When Christmas Comes To Town都合唱过了,我也没看完这部影片。
在我只想看动画片的前阵子,我终于看完整了,不过也分了两回。
有些前面看着犯困的朋友到了火车超高难度超强技术超NB视觉效果冰上溜冰的那段猛然惊醒。
不可否认的精彩,可我对某位笔墨不多,直到结局也没向我们揭晓的悬念大叔更感兴趣。
大叔在车顶煮咖啡,这让我想到Ice Age3里生活在恐龙世界中那位浪子的潇洒不羁,当然相比之下大叔毋庸置疑地散发着浓烈的神秘色彩。
结局相对来说很平静(高潮让给了火车溜冰或许?
)虽然小铃铛被光荣地赋予了承载寓意的使命,也争气的完成了任务。
但相信大家都会觉得在路上时火车驶向未知前方时的新鲜更能使我们感到满足吧
一直偏爱圣诞胜过元旦。
可能会有一些激进的民族主义者会喷我崇洋媚外。
但真不是因为这个,只是自己比较喜欢节日氛围重的日子。
祖国的春节元宵节中秋节之类的我都很喜欢。
喜欢圣诞,也是因为它的节日元素特别多,而且也特别精彩。
从第一次看《极地特快》以后,每年到圣诞节都会想起这部电影。
成为了我在一个圣诞氛围不浓的小城市寻找圣诞感觉的少有途径。
也感谢这部电影拍的也好,经得起重看多遍。
又好多年没看了,今晚决定再看一遍。
自从知道汤姆汉克斯一人分饰多角,每次看的时候都寻找他的身影。
以前只知道列车长,车顶神秘人,圣诞老人是他。
这次开篇就发现原来陈述者也就是小孩长大后的主角也是,还有主角的爸爸也是。
因为喜欢汉克斯,也就更喜欢了这部电影。
还发现了好像时间永远都是差五分钟到十二点。
小孩把衣服扯坏跑出家的时候就是差五分钟十二点。
我还想这要是到了北极再回来不得天亮了,后面还有那么多事情没发生呢。
结果到了北极,列车长说提前五分钟到。
孩子们赶去广场见圣诞老人,也是还有五分钟,广场上的时钟清晰的现实着还有五分钟十二点。
就连影片中的眼镜仔都说总是还有五分钟,时间多的是。。。
好像只有主角回家的时候,客厅里的时钟显示着是十二点。
预示着圣诞节真正的到来。。
车上的所有孩子应该不是一个理由获得的上车资格。
开始我认为只有怀疑的人才会上车。
可是车上貌似只有最后两站上车的最怀疑,其他人都相信有圣诞老人。
最后一站的比倒数第二站的主角更怀疑。
难道是看怀疑程度来接人的?
所有的经历或者叫历险,都如真实梦境一般。
我真的做过奇幻的梦就是这个样子。
厉害的是能拍出这种感觉,是真是幻无法界定。
梦里的自己认为这是梦,又真实到怀疑自己。
直到最后让自己相信。
不管是梦也好,真实也好。
重要的是自己的内心。
是否愿意相信。
列车长说的特别好,眼见为实,但很多真实存在的也不一定能够看得到。
重要的不是列车去哪里,而是你愿不愿意搭这趟车。。
主角是幸运的,铃铛让他永远相信了圣诞老人。
也相信了那不是梦,是事实。
而我们可能一辈子不能有这样的梦,和一个可以证明纯真的铃铛。
但我也希望自己永远单纯下去。
这不是幼稚,而是一种出淤泥而不染,一种内心的坚持,一种超凡脱俗的纯净。
我也希望自己永远可以听到铃铛的声音,有如音乐一般动听。
《极地特快》的拍摄耗资1亿6500万美元,全球票房是$506,845,028 ,是一部完全由电脑CGI动画技术创造出来的杰作,类似于魔幻三部曲《指环王》中“咕噜”的创作过程。
一向以“技术狂人”著称的泽米吉斯在片中运用了最先进的“表演捕捉”技术。
“表演捕捉”比起传统的“动作捕捉”技术更先进,可同时在录制过程中以三维特效的形式将多名演员的面部表情及肢体行为真实的再现出来,并通过完善的数字摄影系统提供全方位的拍摄信息。
与“动作捕捉”粗枝大叶的复制演员的整体动作相比,“表演捕捉”更显示出一种精雕细琢的传神效果。
这种新技术能惟妙惟肖的将演员的一切细小动作和复杂表情再现出来,最终使虚拟角色形神兼备。
除了能获取更多的数据之外,“表演捕捉”技术还赋予了导演和剪辑师自由选择拍摄广度、深度及各项参数的能力。
好莱坞业内人士表示,在过去的10年中,计算机绘图产业一直专注于如何产生真实的烟雾、水、火等效果。
这个产业正处于蜕变期,转而开始设法创作人类面部表情、毛发和衣服运动感的真实效果。
这个领域的艺术极致是创作出逼真的人类,也许有一天数字科技可以取代演员。
《极地特快》的诞生,无疑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本片由索尼公司下属的图形图像运作公司(Imageworks)担任制作,该公司云集了大批美日动画和特效的高手。
在鼎力制作《极地特快》之前,他们大多参与真人实景商业片的特效制作,其中包括《指环王》、《哈利·波特》、《蜘蛛侠》、《黑客帝国》、《霹雳娇娃》等,在业内拥有很高的口碑。
虽然是第一次独立制作3D动画片,但以往的业绩让人们对这部处女作给予了很高的期望。
汤姆·汉克斯 变身秀本片是汤姆·汉克斯继《阿甘正传》和《荒岛余生》之后同导演罗伯特·泽米吉斯的第三次合作,汉克斯在片中一人分饰五个角色:主人公小男孩、列车长、男孩父亲、流浪汉和圣诞老人。
汉克斯认为这种表演方式让他摆脱了很多局限性:“我宁愿以这种方式饰演一个坐在开往北极列车上的小孩。
你不会受伤,也不会冷得发抖。
因为一切只要用电脑搞定。
”在拍摄时,汉克斯的脸上被贴了将近150个红外线感光点,为的是让红外摄像机捕捉到他脸部丰富的表情变化,使得制作出的电脑图像更加人性化。
有趣的是汉克斯在扮演不同人物时,要表现出不同人物的年龄、性格乃至习惯上的细节。
比如在扮演列车长时,他要牢记自己带着一副眼镜,还要不时整理一下虚拟的帽子和衣领;扮演流浪汉时,要表现出不受拘束的性格和豪放的气质;扮演圣诞老人时,要表现出“大腹便便”的感觉;再到片中的核心人物8岁小男孩,他要经常表现出孩童顽皮天真的特点
画面非常精美,海底捞热巧克力,冰川过山车还有最后圣诞老人的北极基地都美极了,充满了圣诞氛围,驯鹿载着圣诞老人起飞时,我的童心也从厚厚的尘埃中探出了头。
缺点就是对于成年人来说,故事太单薄了,很多情节都非常强行且不合理,比如最开始主角弄丢了小女孩的车票,还有主角团三人坐着脱轨的列车在北极基地转了一圈,给人感觉是导演需要观众看看这里内部长什么样,是怎么运作的,才让两个小孩回去找那个金发小孩,才让列车脱轨。
而且作为一个奇幻类故事,冒险气息太弱了,主线任务不清晰,观众知道肯定不会有问题,所以全程感到心理安全,这样情绪就无法被调动起来,不会紧张不会担心,也就不会产生更多的多巴胺。
主角小男孩也面目模糊,还没有另外两个配角小孩有性格,就像个摄像头一样,观众没法和他产生共情,三个小孩间的友谊刻画也不够深刻。
不过还是有些台词歌词打到心里:“那铃铛声一直在响,深信不疑的人都听得见。
”“We were both dreamers not long ago……you have everything you need if you just believe.”
waterhourse,一杯饮料,一下午小电影以前我怎么会喜欢或者跑那么大老远过来看呢难道不是,自己磨杯咖啡打了奶泡加了椰奶油做杯椰奶摩卡,难道不是支起放映机,拉起窗帘,备好床和枕头还有那个人一起看吗,还有人讨论i believei believe我信他个大头鬼。
剧情一开始,列车长的声音就贼耳熟,果然是阿甘,名字也不记得,只记得阿甘。
我要搞个圣诞礼物美帝的文化入侵也太厉害了,这么一部小小动画,温情版雪国列车呢?
圣诞老人真的存在吗?
当朋友认为这只是一个童话而无动于衷,家人忙碌着代替他去准备礼物的时候,这个普通的小男孩却还仍然毫不动摇地坚持着自己的信念,无论别人怎么说,在这个圣诞之夜他都要坚持等待圣诞老人的出现。
圣诞老人真的存在吗?
离午夜只有5分钟了,小男孩屏住呼吸,一动不动地躺在床上,窗外只有雪片落地的声音,为什么还听不到驯鹿的铃声?
一声汽笛由远及近,地板开始颤动起来,桌上的器皿在乒乓作响,随着最后一声长鸣的汽笛,一束强烈的灯光从窗子照了进来。
抹去窗子上的薄霜,小男孩看到了最不可思议的场景:一辆巨大的黑色的蒸汽机车停在了房子的前面,它发动机里咝咻地喷射出强劲的水蒸汽,冲破了寂静的夜空和轻柔的雪花。
穿着睡衣和拖鞋的小男孩兴奋地跑了出去,车厢里灯火通明,坐着和他一样坚信圣诞老人的孩子,和蔼可亲的列车长告诉他,这就是“极地特快号”,它将带着小男孩前往北极,参加在那里举行的圣诞庆典。
在车厢里他认识了更多的小伙伴,大家在欢乐中开始了这场难忘的旅程,在奔向北极的遥远旅程中,他们遭遇到各种各样的危险,也体验了前所未有的欢乐。
孩子们在旅行中不断成长,认识自己,明白对于那些坚持信仰的人来说,生命的惊奇永远都不会消失。
在遥远的路途之后,“极地特快号”终于到达它的终点——北极。
孩子们欢快地跳下火车,和所有的圣诞老人一起,在北极城里庆祝圣诞的来临。
圣诞老人满足了小男孩的愿望,送给他一只驯鹿身上的小铃铛。
当小男孩第二天醒来后将“极地特快号”的故事告诉父母的时候,他们都笑着认为他只是做了个美梦,但只有小男孩知道这绝对不是一个梦,因为他的圣诞礼物,那是圣诞驯鹿的小铃铛正完好无损地出现在圣诞树下,虽然别人听不到它的铃声,但小男孩可以……
特效满分,情节充满童真,还有作为男主的那个小孩子,眼睛真好看,深邃美丽、晶莹剔透,如星辰大海般闪烁着迷离飘渺的光。
另外有点好奇:1. 孩子们离家登上Polar Express时,就是孩子的父母们由于缺乏童真之心而听不到火车开动的隆隆声,那他们总还会出于细心呵护去照看孩子情况的吧,而这一看就会发现孩子不见了!
所以圣诞节晚上应该很多报警案—许多孩子失踪不见… 再者,孩子出门那么大声难道听不见?!
😂2. 圣诞老人一族每年任劳任怨地免费给全美小孩子发送礼物,都不亏本吗?!
^ ^ 3. 还有那么大一个礼物包裹,圣诞老人分发属于每个孩子的礼物时怎么好拿😂(好像很多童话故事都经不起推敲,罢了罢了。
圣诞节嘛,开开心心就好!
🥰🥳)当然电影主题还是十分美好,在圣诞节,人们可以拥有无限憧憬,要知道真的会有圣诞老人驾着麋鹿,伴着雪花飘落的清香和巧克力的甜蜜,携无数独一无二的精美礼物而来,只为守护那些永葆璀璨童真的心。
Kids, together with adults, please remember to smile at yourself and cherish life. That’s the inspiration of Christmas to everyone. Merry Christmas!
这个春节带着孩子在大连度过。
奥林匹克广场对面新开了一家“华纳-万达国际影城”,刚刚开业,人不多,环境不错,带着儿子在那里看了一部华纳兄弟公司的新电影《极地特快》(the Polar Express),印象很深刻。
故事讲述在圣诞前期的平安夜,当一个将信将疑的小男孩搭上一辆通往北极的列车后,一路上的奇遇使他渐渐地意识到只要心中有信念,生活的希望和美好的幻想将不再是空中楼阁。
我们每个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已经渐渐丢弃了我们童年时心灵中最纯真的东西,我们习惯于冷酷的现实,不再相信纯洁、善良、奇迹和完美,反而认为那都是年幼的虚幻和幼稚。
我们能从主角小男孩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童年时幼稚的心里曾经第一次产生怀疑的刹那,正是在那一刻,我们清晰地意识到成长将意味着永远地失去一些美妙和无形的东西,尽管它们无法触摸,但绝对能够感受得到。
《极地特快》要描绘的正是那个时刻,那个天真无邪与成熟事故的分岔口。
每个孩子都拥有自己的选择,一边是将自己的心门紧闭,另一边则是学会信念其实没有年龄和条条框框的限制。
正像列车员在小男孩回程的车票上打上的“Believe”,这部电影更像是送给成年人麻木心灵的一份礼物。
当然,象我这样容易被好莱坞垃圾感动的小资们更容易在那一刻热泪盈眶。
而有着坚定信念的鄙视资本主义文化入侵的同志们当然仍旧是百毒不侵。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由小女孩和小男孩合唱的主题歌非常之好听,后来才知道这首歌获得了本届金球奖的最佳原创歌曲奖。
我得承认最初吸引我的的确是影片的强大阵容。
曾经合作过《阿甘正传》和《荒岛余生》的奥斯卡奖得主汤姆·汉克斯和导演罗伯特·赞米基斯此次再度携手。
相信你看到影片中的列车员一定会忍不住笑出声来,因为他就是以汤姆·汉克斯为模特创作的,而且由他亲自配音。
克里斯·范·艾尔斯伯格执笔的小人书原著的中文版也将于近期出版。
虽然我对影片的制作技术等环节一向不屑一顾,但也不得不叹服这部影片令人叹为观止的电脑动画技术。
影片的人物和图景采取仿油画的效果,一切像是梦境,又惊人地清晰和真实,给人以美仑美奂的感觉。
索尼图形图像运作公司麾下的五度奥斯卡奖得主肯·瑞尔斯顿和曾获2000年奥斯卡奖提名的杰罗姆·陈,运用图像运作公司推出的最新式动作捕捉系统-表演捕捉,将这个引人入胜的童话故事通过栩栩如生的电脑动画展现给观众。
这项革命性的技术使得演员的真人表演通过电脑得以精确地反映在数字化角色的表情和动作上。
导演罗伯特·赞米基斯不无得意地说,“那些图像有一种超凡的品质,介于梦境与现实之间,真切得抓住了一个难眠的平安夜的神秘感。
”
突然想起极地特快••高三的时候看的电影••极地是我电脑里珍藏的电影之一•••我是个彻底的无神论者·不信天不信地··不信爸也不信妈··这部电影让我相信了圣诞老人的存在··或者是一种信念的存在或者这样说··这电影的大半部分我都平平淡淡的看着··直到结局··才让我有了一种心头一暖的感觉··每个人评定一部电影的好坏都不同··我不是专业的影评家··不能从专业的角度来评论··可在我看来一部作品就是为了传达一种思想··一种个人观点··极低做到了··我甚至连前面大部分的剧情都记得不是很清楚··但我的耳朵里依旧能听见圣诞铃清脆的响声··很多东西,信则有不信则无··我想过为什么有人会信佛··老人家尚可归类为崇拜封建迷信··但也有很多受过高等教育的40+的人信佛···他们不迷信··也不无知··在我看来·他们是遇到了太多的无助··太多的无奈··和太多的无法承受··以至于宁愿纵容自己的“迷信”“无知”··也要找到一种支撑自己的信念···高三的时候••每一本本子的封面上••我都会写上ENJOY YOUR LIFE••••当哪一天••我不能做到的时候••亲爱的佛祖••收我入门吧••
当哼着“我不想我不想不想长大”时,我就已经长大了。
孩子永远渴望长大,就像大人永远怀念童年。
所以童话对大人同样有意义。
极地特快刚出来时我大概是上高二,一个童年还没完全褪尽的年纪——起码对我自己来说,是这样。
喜欢美丽的幻想,坚信世界上有超自然的东西,相信奇迹。
某天,在某期英文报纸上看到大大的图片:蓝色的基调,雪地里一辆老式火车,呼呼地迎面而来,车顶的烟囱冒着白色的蒸汽,与银白的雪地相映成辉。
童话一般的色彩,梦幻而不俗艳。
那时,我指给同位,说:我一定要看这个电影。
现在偶然看到了,并且看得完全了,几年前那短短几秒的记忆就突然清晰地浮上来了。
记忆总是这样,需要一个触媒,凭空是显现不出来的。
那就来说说这个故事吧。
一个快要不相信了圣诞老人故事的孩子,当然处于一个值得被拯救的“关键的一年”,于是极地特快开到了他的家门口。
寻找圣诞老人的旅程从此开始。
应该说,故事没有大波澜,遇险也就是小打小闹,更何况观众都知道结局铁定HAPPY ENDING。
但是看的就是过程么,看那些孩子们怎样从怯懦变成勇敢,从孤僻变成开朗,从怀疑走向信任。
吸引人的就是那些小细节,诸如那张飘呀飘又飘回列车的票,那只只有相信圣诞老人存在的人才能听到响声的铃,那些侏儒精灵如何准备圣诞礼物。
何以吸引我看下去,用两个字概括,大概就是,“温馨”吧。
最后,当小男孩晃动着银色的铃铛时,当他的朋友和妹妹慢慢听不到铃声时,我恍然觉得,自己就是那个小男孩。
我永远相信,世界和我心里的某个地方,圣诞老人是存在的,就像其他一些东西。
制作比较精良,场景,嗯,宏大与细致结合,总之就是很典型的美国动画,有种3D版迪斯尼的感觉。
还是值得推荐的。
谨以此文,纪念我转角处的,刚刚走开的童年。
1. 2D 3D蓝光原盘收录。2. 看完的第一感受是迪士尼乐园的那种大荧幕电影的游乐项目。无感
实在精彩,满足了我对圣诞节的所有美好幻想。
铃铛,始终只为真正相信的人响起好想去看漂亮的圣诞树!
一起看的电影126。这是什么沙雕剧情???威逼利诱必须相信圣诞老人,不然听不到铃声,收不到礼物,甚至火车出轨,朋友遭难,你们是传销吗???劣质的演绎捕捉,用现在的眼光来看不过是被抛弃的一种技术分支。
比较喜欢一些背景环境设计,特别像北欧小村庄
看的时候我脑子里只有一句话。。。我可不可以打一部动画片呃??卧槽。。。除了一个好处=。=对于我这种不敢坐过山车的人来说。。。很不错的。。。看着爽。。不用怕~这个画风始终觉得我在玩哈利波特~忧郁理智小帅哥和它的小黑妹的故事音乐不错。不过还是我看过最挫的一部动画片~没有之一=.=
就是有汤汉斯...还是觉得缺了点什么...是什么呢?就是 都是汤汉斯吧?
Robert Zemeckis最近很爱玩真人动画...不过他搞的还真不赖...
真的很感动,一些人长大了就再也听不到铃铛响了……我希望我永远会听到,每年圣诞节都会想起的电影……还有那首When Christmas comes to town……
All we need is to believe.
剧情适合小盆友观看,对于成人来讲太无聊了!如果是童年的我看,估计会喜欢得不得了!里面的小孩真丑啊
劇情挺不錯的,聖誕老人真的存在否,我想我得回到童年純真的心才可見到..不過這種仿人3D動畫,有時真看不習慣..
情节过于简单。音乐很赞。
亮点:When Christmas Comes To Town。潜力点:火车顶上的怪大叔。从莫名其妙丢车票开始的种种节外生枝的情节,事先设定的讲述相信圣诞的主题,十足的说教,各种为动作而动作的动作场面。冒险本身就托梦,却梦得那么没有想象力,只是对圣诞传说的机械化解读。5
狗屁小孩,圣诞洗脑太低劣.
还不坏,将重点都放在铁道之旅上,有游乐场效果,刺激也奇妙,不过一些关于童年之类的说教的讲述没啥意思,败坏气氛。进入北极后就弱了。还有那个黑萝莉真是各种丑陋。
很少看到画面这么美,却这么无聊的动画片
首次从头到尾动作捕捉的全CG影片,也是第一次将动作捕捉和表情捕捉一起完成,泽米基斯与汤姆汉克斯的再次合作。技术发展有限,看起来还是别扭,尚未找到写实与技术的平衡点,后来的返老还童、阿凡达、猩球崛起要好得多
一开场就听出了汉克斯的声音~
倒像是给已经不相信童话的成年人看的动画,要相信“奇迹”(?)。CG技术的运用,想起兔子罗杰,赞一个泽米基斯的探索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