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a第一次写在笔记本上的时候,我想一定不是她第一次原谅Adam.Eva说过,离开真的好难。
Eva也说过,原谅变成了习惯。
第77次分手的时候,是因为Adam还是那么没责任心,那么小孩子气,到了忍无可忍,Eva要堕胎的地步。
即便这样,Eva竟然还是给了他第78次机会。
置身爱情事外的人,看到这里,也许会说,第7次机会,都不应该给。
可是看看他们之前的每一次争吵,每一个七十七分之一,虽然真的很让人恼火,但是又好像真的是很小的事情,所以无法痛下决心。
约会看电影迟到是很让人生气,对方不记得自己不爱吃葡萄也令人生气,但总不至于为了这点小事分手。
这些微小的不愉快,看到对方那张有点愧疚而委屈的脸,又气消了一大半。
互相爱的人,总可以少计较一些。
于是很快又和好了,甚至和好的时候还感到甜蜜。
Adam信誓旦旦的做出保证,Eva便一点都不计前嫌了。
我想,对于Eva来说,即便明知Adam天性如此难以改变,但还是会原谅他。
争吵过后,Adam自然的把头靠在Eva的肩膀上,像个撒娇的孩子,有时又男友力满满,大力的一把搂紧Eva。
恋人有时并不奢求对方能改掉所有的毛病,之所以和好,只是贪恋那一点温存。
爱还很多的时候,毛病也就显得微不足道,心也变得无比柔软。
但是七十七分之一越加越多,和好需要的时间越来越久,毛病越来越不可理喻,剩下的温存越来越少,最终一定会到达忍无可忍的地步,Eva也终于忍到了她的第77次。
在某一个Adam认为稀松平常的一天,醒来却发现Eva从她的世界消失了,而他甚至不知道原因。
原因当然还是一个微小的七十七分之一,但他前面已经排了七十七分之七十六了。
人仿佛总需要一个契机去做出改变,不管是开始下定决心去面对以前逃避的困难,或者是辞去不心仪的工作去新的平台,还是换一个地方重新生活。
对于Adam来说,分手的契机让他意识到他真的需要成长,需要勇敢,需要有责任心,收起他的孩子脾气,去追回Eva,他还深爱的Eva,这个世界上最包容他的Eva. Adam是一条小船,海上有很多风暴,他就不愿意去闯,安安稳稳停泊在了Eva的港湾,直到他发现他的港湾,不在了。
也不是没有别的港湾,但Adam就是想要Eva那一个,为他遮风避雨,七次,七十次,七十七次。
Adam叫张智思,粤语听上去像张自私,志明与春娇的志明叫张志明,两个人仿佛兄弟一样,都很幼稚,好像永远长不大,但有很多单纯的可爱,让人舍不得一走了之。
Adam是幸运的,Eva走之前留下了那本日记,留了一丝和好的希望。
最幸运的是,Eva还爱她,看到他们在港大最初在一起的影像,两眼泛着泪光。
如果不爱了,看到点点滴滴的回忆,也许会感慨,却不会动情。
Eva看到Adam真诚的道歉,认真的准备惊喜,甚至还贴心的把家具换成Eva喜欢的模样,以前的七十七就好像可以被直接清零,因为还深爱着对方。
Eva甚至还泛起了幸福而宠溺的笑容,仿佛一切又变回了原来的样子。
其实恋爱很怕温水煮青蛙。
Adam的毛病可以算是很小了,态度也好,买的礼物虽然不合心意但也不能说完全没有用心,忘掉纪念日会认真道歉,总是有这里那里不如意的地方,但是大抵没有和别的女生拉拉扯扯,或者极端抠门吝啬。
正是因为这些问题都很小,所以Eva才可以一直忍受着,想着Adam总有一天也会长大。
可是十年过去了,当时的大学生却还是不能在社会上立足,答应过要一起商量的事情却还是背着对方一意孤行,直到最后,竟然开始跟健身馆里的女孩有了不必要的来往。
如果Adam一开始就是一壶开水,那Eva早已决绝离开,但是Adam的一点点的小毛病,让水温维持在了可以忍受的程度。
反过来,正因为Eva每次都很容易就被哄好,所以Adam也从没有认真直视过自己的问题,因为觉得无论如何Eva都会原谅自己。
Eva像温水一样包容着Adam,Adam也就习惯在这个温水里永远都长不大。
如若一直是温水,其实也许可以走下去,但是Adam和Eva的水在不断升温,虽然也没有过临界点。
最后,第七十七次,Eva还是选择回到了温水。
但温水已经不是原来的温水了,Mandy的出现,让水变得浑浊,在Eva发现他人的痕迹的那一瞬间,仿佛有人偷偷把火调到了最大,水开始沸腾,Eva终于彻底无法忍受。
十年很长,但是终将割舍。
爱情不能单纯以时间长短来判定。
第七十八次,Eva终于要彻底告别伊甸园的Adam, 书写一本崭新的日记,和新的篇章。
Adam最后也会长大,也许偶尔也会怀念那个用十年教会他爱的Eva. 看完这部电影,总会想起生命中的一些人,为了在一起做出很多努力,也发了很多脾气,磕磕绊绊,忍受了很多次,原谅了很多次,最后所有的希望都变成失望,水温沸腾,最后的一丝眷恋也都烟消云散了。
即便曾经那么相知,那么了解,那么包容,曾经是对方的全部,最后却仿佛从来没有踏入过对方的生命中,只有些许的共同生活的习惯,一些共同培养的喜好,成为对方存在过的痕迹。
十年之后,我们是朋友 还可以问候,只是那种温柔,再也找不到拥抱的理由,情人最后难免沦为朋友。
阿娇有前度,阿Sa有原谅他77次。
这是邱礼涛导演的一部电影。
邱礼涛导演的作品我看的并不多,不过他的作品本身港片的气息很重,同时邱礼涛的很多部作品也都是关于香港的,大陆并不多传播。
无意中看到这部电影,是因为家里送的无线网里有这部电影可以免费看。
没接触这部电影之前,这个名字给我感觉土的要死。
(豆瓣评分)大部分评分都是3星,我想这里有一个原因是因为,用笔记本记下要两个人之间的矛盾本身就是一件很矫情的事情。
而和另一个人在一起,一生中要原谅的事情太多太多了。
这部电影很写实,写实的程度达到了我敢说,任何一对情侣看这部电影都可以分手。
因为这里的原谅他77次太琐碎,太个人,太稀松平常了。
(豆瓣上的电影简介)以下列出几大致命事件A.Adam擅做主张离开律师所,去干了拳击教练
程度 Eva觉得Adam很幼稚:Adam总是和自己的爸爸吵架,Adam的原因是Adam的爸爸对Adam的妈妈态度很不好,甚至离婚在外面找了新的女人。
而Adam为了让他爸爸上火,放弃了自己的律师本行,去做了健身教练。
关键是,Adam并没有事先告诉Eva,而是自己已经辞职并且就职拳击之后才说,原因是觉得Eva会不同意。
Adam家庭属于中上阶级,所以就算Adam干boxing,一样也有足够的收入去维持。
不过,这里的背景:Eva是香港普通家庭的人,她深深体会到从一个普通阶层爬到中上阶级是什么感觉,所以对于Adam的放弃和抵触,Eva感觉很无奈,并且无所沟通。
B.Adam悄悄给其他女生发微信,也曾经在情人节其他女生出去看电影,还撒谎
程度 Adam和Eva处了10年,能够理解会有一些厌倦的情绪。
如果只是发发小暧昧的短信虽然不会破坏大的东西,但这种事件就像水滴石穿。
多了,就坏事了。
而且,还得看石质的坚硬程度。
C.Adam不喜欢戴套,而Eva不认为Adam可以当一个父亲,却怀孕了
程度 这是Eva原谅他77次中的第77次,然而,这第77次其实并没有被真正原谅。
只是这个事情,Adam很自私,没有责任感。
Eva同样很自私,没有想过这个孩子也有Adam的一部分。
直到最后,Adam都不知道,他们曾经有过一个baby。
其实,在Eva决定自己打掉孩子的时候,就已经彻底结束了。
因为这份感情里,做主的已经只有她自己了。
D.Adam很喜欢喝酒,也经常和朋友伶仃大醉之后晚归
程度到喜欢喝酒,晚归时间不详细,出门不报告,对女朋友来说就是一件孤独而且没有安全感的事情。
但不至于判死刑。
可以判30年有期徒刑的事情是因为Adam出去当伴郎,喝多了回家,而当晚Eva的爸爸出了车祸,Adam却帮不上任何的忙。
这件事,谁都有理由。
所以最后升级成为4星。
E.Adam和Eva闹分手之后,Adam去酒吧喝醉并换了新女友
程度···在Eva第77次原谅:打胎中,Eva选择了结束这段关系。
搬走了所有的东西,并发了ins。
说自己单身。
而Adam当晚在酒吧庆祝他教练学员的生日,然后喝醉了。
Adam有个很喜欢他的学员,学员知道教练分手后,主动和Adam发生了关系。
这个女生同样也是一个香港普通家庭出身,面对这个家庭条件优越,长相优良,身材一级棒的男子,马上就像口香糖一样粘了过去。
可惜最后,这个女生还是被Adam一句,我最爱的还是她,给“扔了出去“。
而Mandy被分手之后,也在Adam家里留下了自己的隐形眼镜盒,让后来被挽回来的Eva看见。
这就是Eva最后不能被原谅的第78次。
E.Adam总是和Eva的爸爸吵架
程度Eva的爸爸是一个出租车司机,文化程度不高,还有点自以为是。
Adam很讨厌过年去Eva家里吃饭。
每次去吃饭都会和Eva爸爸大吵一架。
让Eva和Eva的妈妈都很尴尬。
一个对自己父母和对对象父母都不好的人,大概也不要觉得他将来会对自己多好,会有多负责。
这里 我选摘了一位豆瓣作者的影评。
他的观点很犀利。
女生总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分手也不知道到底是自己想要的 而不是自己需要的
这是一部远谈不上伟大的爱情电影,也很难成为经典,但我却感觉影片带给了我眼前一亮的新鲜感,而且着实把我骗到了。
抛开技法不谈,就说一说人物和主题方面一些有趣的地方。
整部影片Eva是主角,但是主要视角是通过一本日志走入她和Adam的感情生活,所以给人的第一感觉是在通过旁观视角去了解Eva这个人,并且很多时候直接就通过Adam视角。
观看过程中没有留意太多痕迹与设计,仅仅以为是在讲Adam由一个小孩子成长为男人的浪漫故事,一切似乎都中规中矩,没有太大毛病也谈不上多么惊艳,对生活琐屑的描绘可圈可点,但跟常见的爱情港片无大差,尾声附近那场救赎式的告白也多少令人动容。
直到片尾,女主角回眸一笑那一刻,突然有了醍醐之感,发现自己想简单了,影片远不像之前我草草看到的那样。
虽然是通过多个视角回顾Eva感情中的过往点滴,但是换个角度看可以理解为其实一直是Eva自己在思考、观察、反思自己的感情经历和周边生活,最终将自己从旧的、不成熟的、僵硬的固有模式中解放出来,获得新生。
比如影片中三次出现办公室脚的特写,Eva一步步把鞋拖下来,最终变为赤脚就是对这个压抑—>释放过程的直接指示。
其实Eva并不是真正的在爱Adam,至少某种程度上这种爱是不成熟的,她只是沉浸在过往的甜蜜与付出中,同时习惯了照顾这个长不大的孩子,当她最后终于甩开这层禁锢,爱情的新篇章才真正开始,也许一份10年的感情不会这么草草收场,还将有反复,但影片最后让Eva向前迈出了一步。
有趣的一点是,整个影片中从来没有表露出过Eva深爱或依赖Adam,只有她面对这十年中点点滴滴的感慨和不舍,Eva也几乎没有通过她的视角对这段感情作出任何评价,特别是正面评价,而Adam要表述的一切也都是:你对我太好太重要了,我离不开你。
所以需要不等于爱,Adam需要Eva并不代表Eva应当和他在一起才是影片的重要主题。
故说这是一个有趣的剧本,而邱礼涛具有迷惑性的叙述视角和表达方式让这层趣味更深了。
下面就是我一个大胆的看法,其实影片中出现过的所有感情,都是病态的,某种程度上有问题的,所有的感情故事在影片中都承担着被批判的功能。
至于真正完美、健康的感情是否存在,我看不到影片给出的论断。
下面就一一说下影片中diss过的这些感情,以及在现实中的一些批判意义:1. Adam和Eva,很明显,前面也说了不少,Adam不成熟,不负责,Eva也只是习惯于照顾他和同他一起开心,其实这是段伪爱情,而现实中怕是也有数不清的年轻人被耽误在这样的伪爱情中。
2. Adam和Mandy,显然Mandy对他是一种病态的崇拜,而Adam对她也是极端不负责任,从最后Adam的冷漠也可以看到导演并没有让Adam成为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人,他只是领悟到了Eva的重要而已,自私的希望获得自己需要的东西,他对Eva的表达止步在我需要你上,作出的承诺也只是不再犯那些错误,完全看不到更深的理解。
一个有趣的细节是,Mandy扔掉笔记本的镜头,曾经和Eva扔掉验孕结果的镜头混剪在一起,都是直指Adam的不负责并展示两位女生对其极端失望。
Mandy最后也被伤得很深,也恨透了Adam,甚至留下了眼镜盒作为包袱,这种狂热的崇拜没有好下场。
而现实中往往也没有那么多理想化的一往情深,也没有那么多感悟、成长与理解,什么样的人往往就是什么样的人,再疯狂的爱也是有条件的,也是可以被辜负掉的。
3. NT,典型渣男,着迷于女性外在,没有常性,将感情看作物化的寻欢,现实中这类人比比皆是,影片中适当夸张了而已。
4. 黄秋生,非常有意思的角色,忍不住得寻欢,却深深依赖并迷恋着夫人,然而结局很清楚,不愿意全心全意付出的黄sir不值得夫人的爱。
5. 结婚的闺蜜,典型的活在表面和别人的世界的爱情,疯狂爱秀,至于两人之间究竟如何,不得而知,从其丈夫婚礼上的茫然表情可见一般。
6. Adam的父母,父亲与继母,影片的表述和评论极少,也许这段感情是相对正常的,但是从Adam身上可以看到婚姻破裂对除两人之外的其他亲人有多大伤害。
7. Eva的父母,看起来这是比较模范的一对,可能也是现实中比较容易达到的一种理想局面。
但是抛开Eva母亲对其父亲的宽容理解、一往情深,注意Eva的评价,她不想像其母亲一样被拘束一辈子,天天躲在厨房里哭。
所以这段感情更接近于大家在现实环境下达到的妥协,属于更老一辈,已经跟不上年轻一代的价值观念,也不是现代年轻人去追求的情况。
所以说归来,我看到导演和编剧通过这样的记叙,diss着种种不够自由,被现实或者被自己幻想禁锢的感情。
至于影片在推崇的是什么,我不那么确定,但像吴镇宇那样,愿意相互理解,相互付出对象的也许值得一试。
这部电影给了我眼前一亮的感觉,对爱情主题的探讨远远超出的一般的甜蜜浪漫或失恋后的伤感与释怀,也许有很多是过度解读,但能带给读者这样解读空间的作品,本身一定是有趣的,不然呢?
2颗星给演技,作为一名男生,这部电影拍的立场就偏向女生的那一侧,很多细节都解释的不到位。
一直渲染的女生那方很委屈,从第一次原谅,女生对爱自己的人就能做到埋冤,不满,耍脾气回家不看电影,在分手后面对朋友的迟到就口口声声回应不要紧啦,那我爱你你就可以这么残忍吗?
看球每次都没迟到,我看球在家看,迟什么到,迟不迟到你知道哦?
每次看球都有下雨吗?
下雨塞车我想的吗?
别因为一个人爱你疼你就不知道互相体谅。
2.最后亚当没采取安全措施是他的错误,但人家没有不负责,你怀孕了他就娶你,你还有意见了,嫌他幼稚?
他会负责你嫌弃他幼稚,你嫌弃他幼稚不想跟他结婚,你跟他在一起十年图个什么?
图开心+肉体开心?
想负责都要被女主叼,真是搞不懂了。
3.还有一次是亚当辞职没商量是他的错,你堕胎谁都不用商量?
岗位和人命你都衡量不出轻重你说个叼。
你别告诉我你在哭你也很难过,你自己养不起个小孩?
说白了就是不负责不尊重生命。
整部电影就是围绕着俩个都有犯错的年轻人在拍,却总显得只有男方是错的那样,还有很多细节就不说了,懒得码字,你这种电影只有渣男会对号入座,不过说白了,渣男看了你的电影还是照样渣,也只有足够自私的人才会全场拍手称快
爱情之中无小事,但又处处都是小事,也许那一次小争吵就是压垮你们爱情的最后一根稻草。
这部电影跟前度相比,那还是有距离的,亚当这个人设我把他归为渣男,只是不是大义上的那些渣,是那些会让你炸毛的缺点。
通过最近对阿Sa的最新认识,倒是又让我重拾了对她的喜爱,今年36岁的她还是这样少女,噘嘴撒娇傻笑,每一个动作都可以让你觉得这是一个可爱的女生,当穿上职业套装,那就又是一个小女人。
娱乐圈中很复杂,表面上看到的往往都不是真相,这就暂且不提,毕竟能在这个大染缸里生存的,都是有些能耐的。
周柏豪刚结婚不久,在我印象中他和陈柏宇是差不多的类型,内地对他们都所之甚少,听说陈柏宇最近也在准备婚礼,周柏豪演唱会的终场订在了广州,我们这些内地粉只能遥遥相望。
这次诗雅的角色跟在前度里面差不多,都是爱的这样卑微,只是她剪短了头发,变得又少女一些了。
伊娃对待亚当就像是个烂好人,可以原谅一次两次甚至无数次,直到她得到那本笔记本,写下每一次的原谅,到77次她就决定分手,我想这其中经历的痛苦是极多的,远没有影片中说的那么洒脱,要放弃一份多于十年的感情,那种失望感实在是太强了。
其实一个人是否能改正缺点我真的不知道,只是跟长不大的男人相处实在是太累,也许失去可以让一个男人成长,但对女生来讲还是不公平的,平白又徒增了痛苦。
前有春娇与志明系列的成功,所以就这部电影来说,后半部分的内容并没有很出彩,结局用了开放式,比原谅他第78次这个结局来的好一些,个人还是比较喜欢港式的文艺爱情片,爱情是个永恒的话题,其中的东西是说不完的。
黄秋生的客串不算的什么亮点,惠英红好像又消瘦了几分,其实红姐还是挺适合演母亲的,吴镇宇这次的造型倒是比较帅,电影排片太少,而且又是生硬的国语配音,怎么内地这么排斥粤语的吗。
我给五星是因为我大致看懂了这部电影,而且个人认为这部电影是此类型作品中为数不多的佳作。
首先电影开头的原谅他77次和结尾的原谅她77次两个他(她)形成强烈的对比。
以女人的角度去看这部电影一定都会说男主渣男。
男主的问题是很明显,毕竟77次被原谅,大家都有目共睹的。
有些人只看到事情的表面,却没看到女主本身的问题。
下面我就来说说女主的问题,首先每次争吵就算男主认错了服软了女主也不给台阶下。
其次电影全篇在办公室给了女主四次脚的特写,前两次面对女客户都是穿着高跟鞋,后两次面对男的都是脱了鞋,这映射了什么?
懂的女士们可以自行脑补。
还有女主因为无聊的第77次的梗而自私的堕胎。
再有就是女主和快门去机场的彻夜未归。
男主睡了女二后去请求女主的最后一次原谅,女主和快门睡了后又在婚礼上再一次原谅男主。
第二个女人和最后黄老板与伊娃的对话也算的上这部电影的点睛。
总之,这是一部男人和女人都该自省的电影,而不是一旦双方都有错,这错就归咎给了某一方。
总觉得整部剧诗雅饰演的女二才是最出彩,最值得让人心疼的,毕竟这么温柔用心去爱一个男人的女子不该被设定在这样尴尬的位置。
会给五星单纯是自己的情绪被电影放大了你要说剧情有多饱满 人设有多深刻其实都是自己给自己加的戏曾经有一个十年的男朋友电影会勾起的回忆是恰好曾经刚在一起的时候用过 亚当 和 夏娃 这两个qq网名恰好里面的一句台词“不绕路啊 地球是圆的嘛”是真实生活中有过的对白是当初被强势送回家找的烂透了的借口 恰好和电影雷同准备调整自己心态不要嫌弃他幼稚他无聊 甚至就算他的发展让我看不见任何未来好像他也迷途知返的时刻准备一起努力结婚却发现一个新鲜却让他无法忘怀的女生出现所以啊 你说电影会好看你喜欢哪个演员你认为台词说的好你觉得表情很到位可那都是戏而自己作为人生唯一人设主演有的是跌宕起伏有的是剧情反转有的是无可奈何并不是需要原谅谁而是生活永远需要move on毕竟 生命何其精彩 何止爱情ps: 阿sa的演技真的大大大大的沉淀了周柏豪也很帅 但不是喜欢的类型 哈哈哈哈
看过很多香港爱情电影,远的有《大话西游》、《重庆森林》、《东邪西毒》、《阿飞正传》…近的有《单身男女》、《冲上云霄》…看这些电影的感觉都是在写别人的爱情故事,很难留下深刻的印象唯独《志明与春娇》系列和这部《原谅他77次》,能让你产生共鸣,让你有很强的代入感,感觉故事里的主人公就是你自己。
很多的女孩都像Eva一样,学生时代遇见心仪的男孩,于是自然而然相爱,那时候以为牵手就是一辈子,直到爱到深处才明白,爱情这道习题,并不简单,有可能需要你用一生去解答,甚至有些人一生都困在迷局里。
吵架似乎是任何一对情侣避免不了的问题,其实偶尔的小别扭就像调味剂,能适时地增进感情,但频繁地争吵,也许就会像慢性毒药一般,慢慢地让这段关系病入膏肓,直到无药可治。
电影里的Adam和Eva一直都在争吵,Adam就像一个长不大的孩子,任性、不成熟、还有很多女生无法忍受的缺点:比如约会常迟到,忘记女朋友的喜好,不浪漫,不好好工作等等,这样的男孩注定处于需要被照顾的位置,久了会让女孩很累,因为女人也需要被照顾呀。
也许有人会问,他们的生活难道没有快乐的时光吗?
肯定是有的,看最后的短片就知道,Eva和Adam最初的那几年是多么幸福,可就像Eason歌里唱的:短暂的总是浪漫,当接近换来期望,期望变成失望并不断恶性循环,再美好的爱情也会生出变质的种子。
有时候你以为离开只是某一瞬间做出的决定,其实那是一次次失望的累积和爆发。
很多人都说Adam是个渣男,的确,他在恋爱里确实做的很差,但Eva也未必非常成熟,因为她宁愿把不开心的事写在日记里,也不愿意与Adam坐下来好好地沟通,也许双方冷静下来,并坦诚相见,一起去解决问题,说不定,会有不同的结果呢?
77次只是个数字,其实在一段漫长关系中,原谅Ta的次数又何止77次呢,当原谅已成为一种习惯,你是继续还是离开?
电影是个open ending,但在Eva扔掉记事簿的那一刻,我猜也许她就决定了不再回头,破的镜子摔碎再怎么缝补也恢复不了原来的样子,何况是感情呢?
转身离开,也许,下一站,会遇见幸福。
女人,要嫁就嫁给幸福。
很打动人心的一部电影,邱礼涛也许没有王晶、王家卫、杜琪峰、吴宇森们那么响亮,但他拍出来的电影,都是水准之作。
演员们的演技也很惊喜,原先并不看好周柏豪演男一号,但看完电影后完全消除之前的顾虑,很认真,很专业,有大进步。
阿sa自不必说,上一部主演的《雏妓》已证明她的演技,这一部算是正常发挥,对于爱情故事里的角色,其实她已驾轻就熟,比较出彩的是她的哭戏,进入角色很快,完全是自然流露,这不是一般演员可以做到。
值得夸奖的是C君啊,虽然演技不算出彩,但他自带笑点的属性让他一出场就画风突变,而且一点都不尴尬。
唯一两点不足是阿娇的角色和对于每次争吵交待不够细致,当然应该跟时间限制有关系。
有演技,有颜值,有泪点,有笑点,能引人深思,带来感动,就是好电影。
不可免俗的想如果爱情是一门学问的话,这部电影可以算作必读教材。
香港爱情电影质量方差够大,看到这一部从标题到设定都无比小妞烂片相竟然拍出野心着实让人惊讶。
好的爱情片会铺陈无数逻辑之外情理之中的细节堆积成现实感,暗中还有阶级和人性导致的无力感;而这部野心在于兼顾了商业角度上让观影主要群体(女性*)看的爽 -- 骂渣男和“小三”或者骂女方作 -- 但同时,导演暗搓搓埋藏了对女方的思考,用现在的高频词来说是“一个巴掌拍不响”。
对女性行为的反思,不仅仅体现在阿Sa送吴镇宇去机场,因为堵车误机,然后彻夜未归;也不仅仅由黄秋生离婚案的暗示中,他抱怨妻子十几年前就对自己失去兴趣,进而出轨,部分程度上让自己在外沾花惹草的行为像是不那么值得谴责;还体现在无比现实的争吵细节中,阿Sa对周柏豪的谴责和抱怨,并非都有强有力的依据。
尽管争吵细节不一定是编剧或导演有意为之,在影片设定上,最后重新出现的片名,原谅“他/她”的变幻,像是也在为男性做着无声的辩护。
因为“原谅”从来都是阿Sa的叙述角度采用的词汇,这不意味着男性就是天然的重复犯错的一方。
我自己的观察和体验,社交网络过于强化同类人的认知**,再加上我能看到的大多数抱怨来自于女性(可能由于我自己关注的平台和用户大多数在发布或转发女性的抱怨,也可能因为女性更倾向于表达,还可能因为男性抱怨的点一般都是dealbreaker),所以描述和控诉“直男”特征的素材库非常大,转而更容易让女性找到新的吐槽点,循环往复,越积越多。
决定以影评的形式写这篇文章,更主要的原因是我对目前自己的亲密关系的反思,也是长久以来听说过的或者参与过的情侣争吵事例的观察和总结。
Disclaimer我自认为是一个不够女权的人。
从逻辑学和统计学角度对女方***批评言论的思考距离我上逻辑学课和做相关训练已经很久了,所以术语的运用可能更多的是按照我自己的理解而非有任何学术的精确度,有时间的话我会以后更正。
一般而言,日常争吵中常见的逻辑学错误有【充分/必要条件混淆】,【错误归因】,【滑坡谬误Slippery Slop】,【overgeneralize】等。
而常见的统计学谬误经常出现在女生举例男生不当行为和试图论证该行为“恶劣”的各种数据统计偏见(bias)中,比如【选择偏差selection bias】。
此外还有常见的心理学认知谬误,最著名的是【后视偏差hindsight bias】阿Sa:我吃葡萄,但是不吃葡萄干;吃水果,但是不吃水果加工品。
周柏豪:那你怎么吃巧克力,为什么不直接去吃可可豆。
That's a CLASSIC ONE! 如果认为可可豆是水果的一种的话,周柏豪逻辑上没有错误,且是非常精彩的辩论点。
但从阿Sa的角度来讲会认为这是在抬杠。
日本之行中,阿Sa因为周柏豪不认路,进而批评他一直以来都是一个不负责任的人,不提前做功课查路线,然后生气走掉。
类似的,周柏豪买了一张沙发,尺寸比墙长一些,阿Sa认为突出来的部分影响生活,进而说周柏豪是一个不会提前规划的人,然后话题延伸到周柏豪做律师工作不认真,觉得他不够成熟。
首先,阿Sa很可能犯了【后视错误hindsight bias】,意味着她认为周柏豪本应该做这样这样的准备,但是他没有做。
这种“should have done something”的谴责常见诸各种文章或生活对话,但是因为没有人能完全复原当时的情景和状态,单方面表示对方本应该做却没有做,是很容易犯的认知谬误。
事实是,当你作为对方在当时的场景下,并不一定还能像目前这样用完全肯定的语气谴责。
其次,从没有做路线/尺寸规划,总结成不负责任,进而应用到恋情或职场中也会做类似的事,是双重的逻辑错误跳跃。
由一件两件事【归纳】成性格缺点,样本数量过少,不足以证明性格缺点,因为会有各种context来局限当时场景中他这样做的真实原因,比如时间太少等。
而由一个不够样本支撑论证的性格缺点(没有任何范围和应用程度的限定词),【应用】到恋情或职场,表明类似的错误还会再犯,也是忽略了其他要素的影响,以及是否该性格能运用到这两个可能完全不同的领域。
【简单归因】也会达成类似的效果。
比如说有次我的男性朋友来找我们吃饭,席间都是很久未见的老友,因此忽略了自己女朋友在手机另一端抱怨的失眠困扰。
大概是嫌他的回应过于潦草,女朋友进一步开始说此男生不够在乎她,一直以来都是这种敷衍的心态。
从学术角度,【原因causation】分为两种,but-for cause和proximate cause,前者可能是任何一个遥远的不可或缺的原因,后者则是导致该结果的直接原因。
所以在这个情境中,”不够在乎“可能可以称为but-for cause,但是”时间限制“才是proximate cause。
若是女生多讲一句“你本应该放下手中一切事情来关心我”的话,则是犯了hindsight bias。
再加一句“我同学的男朋友们都会放下手中一切来安慰她们”的话,则是犯了数据选择的错误,中间可能会有各种样本偏差,比如说可能其他的男朋友的社交生活不多,可能一共只有一两个人这么做所以样本不足,可能只有男朋友关心自己的事情才值得让那些女朋友们和别人讲述。
(待补充)*讲观影主要群体概括成女性实在不严谨, 这里面是我个人的固有思维,但我不知道更高效的表达方式,所以如果出现了事实性错误,我会后续改正。
Please take it with a grain of salt.**This is supposed to be a theory, but I don't know the name of it.***这里再次落入性别歧视的窠臼,男女关系中不一定主要发出苛责和抱怨的是女方,且不止女方会在争吵中犯下文中提到的逻辑错误和统计偏差,为了叙述方便,把犯所述错误的人有所偏颇的概括成女方。
周末偷闲看了阿Sa最新电影《原谅他77次》,听名字就很伤感,果然看哭了。
在最后,亚当终于明白自己的任性、幼稚之后,向伊娃道歉时,看着人群中默默流泪的伊娃,我也心中一紧、落下泪来。
的确很喜欢香港影视剧里的这种女主角的调调,独立又可爱。
而不是大陆偶像剧里那样不是傻白甜就是白富美,太脱离现实了,感觉就是编剧一个人的意淫而已,工作、感情都是飘在外太空,逻辑不通,看不下去。
喜欢TVB的影视剧,里面的主角就是平凡的大众,描述一个出租车司机的所见所闻,一个卖菜大叔的世界,一位奶茶店姑娘的爱与恨。
通过这些,了解行行色色人物的内心世界,如此更爱这个世界。
伊娃来自于一个普通家庭,大学毕业做律师。
男朋友亚当也是法律专业,但志不在此,当上了拳击教练。
两个人在一起十年了,在这十年里,有很多甜蜜,也有很多争吵。
在一次约着看电影的时候,亚当迟到了。
伊娃很气愤,因为她最讨厌别人迟到,尤其是看电影迟到。
看到这里我就笑了,因为我也很讨厌别人迟到!
约了六点,非得六点半到,既然六点到不了那就不要约在六点啊。
伊娃在电影院附近,走进了一家叫“心动/快门”的小店,一本“原谅他77次”的记事本吸引了她的注意,她决定要记录下自己的心路历程。
原谅他77次,然后,离开他。
但是,说离开谈何容易。
争吵到了当初预定的77次,伊娃舍不得离开。
十年里的幸福时刻都还在心里,怎么能拿得走?
于是,在亚当终于认识到自己错误而道歉时,伊娃选择了再原谅一次。
可是到了伊娃家,却在浴室发现了另一个女孩子的隐形眼镜。
最后一根稻草终于压断了这段感情。
故事细节我喜欢,爱情里的小细节那么真实、有爱。
但唯独对主题不太喜欢,太悲观了。
主题本身就是一种悲剧,因为从伊娃在记事本里记下每一次吵架,每一次心痛的时候,对整段感情来时就是一个不祥的预示,似乎在等待着分开的那一天。
一个这样的本子,是两个人之间感情的瑕疵。
我无法忍受这样的一个本子存在,尤其是每次记录的时候,都会想到到第77次就会离开他,然后翻开以前的伤心事又是一阵黯然,这样的恋爱一点都不开心。
为什么不用一个本子记录下那些心动时刻呢?
告诉自己,心动99次,就和他结婚。
也许是微风吹拂下,阳光照在他的脸上,很好看;也许是喝醉了酒,还记得出门时你交代的买一包盐回来;也许是被埋怨不懂浪漫之后,他制造的生日惊喜这样以后翻阅起来,不是温馨又浪漫吗?
至于那些争吵,就交给时间去忘记吧!
能不能忘记,要不要忘记,心知道,不必用本子记下鸡毛蒜皮的争吵。
第二,伊娃和亚当的这十年,原谅了他77次。
总觉得,他们之间的问题不在于亚当惹伊娃伤心了77次,而在于亚当根本不知道自己的任性、幼稚对伊娃的内心造成了什么样的伤害,不自知也不知伊娃。
他们两个遇事不好好交流,总是争吵、哄开心,然后这事就算过去了。
这样永远是治标不治本。
如果他们能够好好地、深入地沟通交流,应该不会有后面那么多的争吵了,也不会有第三者的出现,那么也就不会彻底地分手了。
伊娃以一种悲观的心态去记录下两个人争吵的点点滴滴,从一开始就奠定了两个人感情的基调。
剧中的伊娃真的好美啊,阿Sa36岁了还这么满满的少女气息,真是养眼,喜欢喜欢喜欢!
喜欢这个结局
很香港呀,评论区的第一篇比电影都精彩!
唉,这片子能上映也是奇迹啊
为了看下一部准备,人和人相处要大条一点,原则问题当然不可,小事就不要斤斤计较了,这个本子是劝分手册吧。
十年的感情就像不合脚的高跟鞋,你弃之敝屣,我削足适履。每一次暧昧的笑意、迟到的约会、摆出的冷脸,都将它推得更远;每一次磕到的沙发、收下的薄礼、独吞的委屈,都是我的不死心。我用笔记下原谅你的痕迹,却迷失在与你分岔的街区。不是你终结了爱情,只是我的双脚血肉模糊,无法陪你走完剩下的路。
非要剖析男性角度和女性角度看待爱情的层次和等级,何苦给自己增加烦恼呢!本来挺简单的一个问题,发现了就解决,非要积累起来给两个人闷一个雷,矫情的恋爱真是麻烦!
宽容也是有限度的,只是感动了自己。惊魂记海报加一
“错过这一班很可惜,但终归还有下一班。”就像是《和莎莫的500天》的最后,夏天过去是秋天。PS:阿SA真系好靓,演大学生完全无违和。不错看
2.5剧情好弱,意义也没有那么深刻,婚礼那场太做作,结尾倒是还可以
各种恋爱的细节特别好,主线的设置也挺巧妙,主演蔡卓妍表演也很生动,周柏豪也不错,甚至配角老妈惠英红老板黄秋生都特别出彩。唯一缺点可能就是蔡卓妍太不像律师了。
我跟男友闹别扭时候就会想起这个。
公映
Twins姐姐好美!❤
在爱情里反复,在生活里奔波。
杜琪峰在爱情片里仍可闪转腾挪出百般花样,而一向粗犷直接的邱礼涛便有失细腻了——毕竟“爱你五十年不变”的爱情政治论,早在王家卫的《2046》里有过更幽微的表达。同样提供不切实际的情感鸡汤,但好在不像《前任3》般充当爱情导师,让女主自己去发现和梳理亲密关系的问题,走出“把原谅当习惯”的困局。写一个满是冲突的故事不容易取悦观众,只可惜弥补用的笑料并不高级;不着四六的POV镜头,也难和电影气质做紧密贴合;无论是小津安二郎还是《消失的爱人》,都引用得毫无光彩。爱情片的背后是导演的趣味和审美,《春娇与志明》终究还是一个太难超越的范本。
这个1t云盘的生日礼物挺好啊
不明白一些镜头存在的意义。看得有点难过。周柏豪好帅。原来快结束的时候想,影评就写“有些人之间就是有再吵闹也还是不会分开的笃定”,然后结局给了我一巴掌哈哈哈。
现实中的娇妻会选择继续原谅并成为苦瓜大队长持证上岗的。
实在是无法理解三观不合的人能在一起谈恋爱生活十年?幸亏是电影,不然十年能磨死一个人,才需要原谅77次?777777次都不够吧。还有带妆睡觉差评,为黄秋生十分严重后移的发际线哭泣,吴镇宇蜡黄的脸。还有顶着主角光环在别人婚礼上下跪求原谅。。莫名其妙的店铺。。。。不过啊sa真的好少女。
香港年轻女演员只剩下蔡卓妍这种水准的撑场面了么,哭戏都做作的好像眼药水点了很久。有志明与春娇为什么还要有这部?蔡卓妍换郑秀文,诗雅换杨千嬅,大概是最合理的组合,当然可能是5-8年前的她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