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部电影以前,我把它当励志片和年末为了搭配节日气氛的喜剧片看待。
看完了之后,我不知道我该把它归类为什么片子,我想选择在今年的最后一天看这个片子是对的,因为它给我了预期以外的关于生活的感受。
Florence Foster Jenkins 对于Streep来说绝不是一个特别难塑造的角色,我这么说是因为我觉得Florence夫人的表现是一贯的、无变化的。
整部戏的线条也很清晰,所有的情节都围绕着这位贵妇人展开。
但是其余人物的动机、行为都是复杂的,对比之下反而是贵妇人本身最为单纯。
在看电影之前有人评价说这部电影讲的是贵妇的亲人朋友一起编织美丽的谎言哄一个有钱就可以任性但是从不言弃追求理想的富二代的励志故事。
看完了以后我觉得自己喜欢的电影果然还是亲自去看才能有独特感受,不能全信影评。
在我看来,它讲述了爱的多重形式、理想对于现实的妥协、以及悲剧性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对于快乐的强烈渴望,理想的价值和永不言弃的白日梦——所有这些情感无一不是复杂的,无一不是将两种或以上的对立情绪整合在一个事件中得以表达。
一个像贺岁片的简单的故事,能表现出这样丰富的层次,实在是新年里我送给我的心灵的一份美好礼物。
影片中,当一段演出结束时,Jenkins倒了下来,因为体力不支请来了大夫,才慢慢的展开了她的故事,原来她在第一段婚姻中染上了梅毒,梅毒在当时的年代里是不治之症,而Jenkins以自己的奇迹默默的度过了无数个年头。
也因此,Jenkins与休叔扮演的现任丈夫Claire一直是无性婚姻,甚至丈夫已经另外居住,也有一个日日相伴的情人,所有混乱的关系在那一刻让人冷眼旁观,仿佛闹剧才刚刚拉开序幕,却不知道埋下的一切都是爱的种子,而爱蔓延在每一个角落里。
不,她的丈夫并不爱她。
没人知道历史上的人物原型是什么样,但根据这部电影的铺垫,St. Clair并不爱她,原因如下:1. 他和所谓“情妇”关系很好。
“所谓情妇”是说,如果不站在弗洛伦斯的视角来看,明明这一对才是正常夫妻,各方面都很正常,有共同爱好和社交圈,一起吃饭睡觉,弗洛伦斯那根本是工作关系。
2. 实际生活中,在弗洛伦斯死后,St.Clair 和一个叫 Kathleen的人结婚了。
虽然没有证据说K某在实际生活中一直是St.Clair的地下情人,但电影选择把他的情人叫做“Kathleen”,意味着电影故事结束后,St.Clair和他的情人破镜重圆。
或者说是修成正果。
这怎么看都是真爱啊。
3. 电影用种种细节给我们展示St.Clair在弗洛伦斯面前装成另一个人。
他的本质是热爱爵士舞的大俗人,但在弗洛伦斯面前是个禁欲、高雅、动不动满嘴跑莎士比亚的英国贵族。
假得让人全身发麻。
戏精成这样,连5%的真我都没有,还谈什么真爱?
4. 弗洛伦斯看到的St.Clair根本不是他的真实人格,所以几乎完美无缺,事事尽心,百依百顺。
两个人从来不发生矛盾,从来不吵架,出了事都是St.Clair带着周围的人哄骗应付她。
这叫谈恋爱吗?
这叫哄富婆。
5. 弗洛伦斯要求St.Clair晚上留下来,St.Clair 在她身边和衣而睡。
-以下有剧透。
这部电影根据真实人物改编。
上世纪40年代,纽约有个富有的老太太叫弗洛伦斯。
她继承了大笔遗产,没有家人和子女,生活中只有一个“丈夫”——比她小N岁的St.Clair。
弗洛伦斯热爱古典音乐,经常赞助不赚钱的音乐会,在这个圈子里声望很高。
她自己也喜欢唱歌剧,自己开了个社交俱乐部,在里面登台演出。
这里面只有一个问题:这个弗洛伦斯啊,她唱歌实在不怎么好听。
因为她是个大好人,也挺有鉴赏力,这个俱乐部也捧出不少有才华的人。
所以她有很多朋友、著名音乐家、附庸风雅的有钱人来捧场。
大家在小圈子里自娱自乐。
弗洛伦斯其实是懂音乐的,只是她有点汞中毒,加上年纪大了,加上大家都哄着她,以至于她根本不知道自己唱歌跑调。
特别是St.Clair,把整件事情包装地像模像样。
尽管他从来不住在弗洛伦斯家,而和一个“情人”住在一起。
周围的人都知道St.Clair另外有家,但是大家都不告诉弗洛伦斯。
大家都觉得弗洛伦斯这么老,大概快死了,让她生活在童话里到死吧。
但是阴差阳错,弗洛伦斯灌了一张唱片,仅仅只用来送朋友,也给她打开了知名度。
她又觉得二战中的士兵太辛苦了,为了慰劳他们,决定在肯尼迪大厅开一场独唱会,请士兵们来听。
这次演出中,泡泡戳破了,观众哗然。
负面评论登上报纸,弗洛伦斯看到以后病逝。
但是她觉得毫无遗憾。
-看到一半,我都没弄明白为什么这被分类为“喜剧”。
明显的笑点只有梅姨唱歌跑调。
第一次还挺搞笑的,场景设计也刻意搞笑,可再往后就不好笑了,我见过唱歌难听的人多了,从来没觉得很好笑。
只能把本剧理解为“黑色喜剧”。
前半部分是挺黑色,虽然画面温暖喜庆,人物可爱,然而难以掩盖整个故事讽刺的基调。
钱无所不能,有钱就能实现梦想,古典音乐家为了钱陪一个唱歌跑调的老太太玩,英国贵族后裔整天说着恶心兮兮的情话傍大款,暴发户参加滑稽可笑的音乐会附庸风雅,前线打着二战呢一群纽约富人搞这些乱七八糟。
这是个“皇帝的新衣”式笑话吧……然而后半部峰回路转,表面上要谋财害命的St.Clair突然真心维护起弗洛伦斯的声誉,以前也笑过弗洛伦斯的人突然大声指责现在嘲笑弗洛伦斯的新观众。
神秘的手提箱里不是什么感动人的秘密,而是一份长长的遗嘱名单。
新加入的钢琴师本来是个指出“皇帝没穿衣服”的小孩,现在被加入遗嘱名单,成为皇帝的共犯。
这是什么发展啊?
这是什么强行HE啊?
更大的可能是,创作方受到某些压力,最后时刻修改了结尾。
这样硬扭的结果是,观众最后十分困惑,把一部本来至少7.5分的电影拉到7分以下。
不过我还是想给它找补一下。
这样强行温暖的结局,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电影中的)St.Clair固然是谋求遗产而来,但不妨碍他入戏太深,代入角色。
就算人生如戏,演员也可以在自己的角色中给其他角色真情实感。
就像《甜蜜蜜》中的张曼玉,傍上黑道大哥曾志伟完全是为了荣华富贵,并且心里一直想着以前的“好朋友”黎明。
但曾志伟死的时候,终于成了人人羡慕的“有钱寡妇”,却由笑转哭。
他们聚集在弗洛伦斯周围,都是为了钱。
弗洛伦斯又何尝不知道。
只不过她实在太爱唱歌了,她在梦中不可自拔,最后带着众人在这场戏中沉浸式演出。
他们真把自己当成弗洛伦斯的爱人、专业歌手的伴奏、歌剧名角的追随者……所幸这场梦随着弗洛伦斯去世,很快结束了,每个人都完满完成了自己的演出任务。
一个半小时被“跑调高音”时不时折磨下,还是挺恼人的……看电影的时候我就在想,到底对于有钱人来说什么才是真实的。
是他周边人给他营造的虚幻的假象?
还是他翻开报纸那一刻看到尖酸评论?
亦或是观众们哪怕不是用女主想象的方式表达出来对他的喜爱?
对于stClair来说,他到底爱的是女主的钱还是人呢?
前半段我甚至一度以为男主是女主花钱雇来的群演(半夜打车回家到真正喜欢的女人的住处),但是他表现得那么完美,小心翼翼的维护了一套完美的世界给了女主。
也许从世俗的角度上来讲,女主角的歌声实在是很刺耳,整个过程当中听了很多遍也确实是并不那么优美。
所以我很难想象最后字幕出来的时候提到的Florence居然是当时最受欢迎的女歌手——而且看起来这一切都是真的——有钱人的世界果然很厉害,想开独唱会就开独唱会,还可以雇群演;想灌唱片就灌唱片,还能让电台播一整个周末。
他自己的鉴赏能力?
也许这并不是导演要考虑的问题。
也许是她真的热爱音乐,我无从分辨。
只是这样虚假的世界维护起来成本太过高昂,无论女主对艺术是怎样的追求,在最后都败给了现实,可惜。
患病梅毒50年,也许就是音乐(和金钱)的力量,支撑她走到最后。
吐槽完,不得不说,英国大叔哪怕一脸褶子,也真的很绅士。
花了将近两小时,看完了梅姨的新作《跑调天后》。
这部由BBC作为主要投资方的人物传记片,从场景到服化道都极为考究,每个画面都如此妥帖、精致、养眼。
但是赏心悦目之余,更让人好奇的,还是这位女主人公——“跑调天后”弗洛伦斯.福斯特.詹金斯身上的未解之谜。
谜团之一,这位“天后”知道自己唱歌跑调吗?
这其实不算是个谜团,她显然是知道的。
她只是装作不知而已。
电影开头的半个小时,传递出来的信息告诉我们——天后后半生的演出,每一场的观众都是被挑选过的。
不够上流,不够有涵养,不够优雅,统统出局。
而且,这些观众里头,有相当大的一部分,都来自她和她的第二任丈夫圣克莱尔先生创办的音乐俱乐部。
一个对自己的演唱功力有充分自信的女高音,是完全不需要这么做的。
她内心非常清楚,她的跑调无药可救,只有自己的这群“固定粉丝”才会买账。
那么,为什么她从垃圾箱里捡起一张《纽约邮报》,看到批评她唱功差劲的报道,就会瞬间崩溃,甚至一病不起呢?
因为,她一直在一种“催眠状态”里生活。
她自己,她的丈夫,她交往的那些音乐家朋友,无一不在奉承她,违心地告诉她,你的声音如晨露般清新,你的气质比公主还要高雅。
谎言重复三遍就成了真理,何况是重复了这么多遍的谎言呢?
在这样的“超级大骗局”里生活久了,她似乎也有些相信自己是一个唱功卓绝的顶级女高音了。
这时候有人把这个肥皂泡戳破,岂非要了她的命?
那么,接下来就是第二个谜团,关于她背后的那个男人,她的丈夫。
休.格兰特扮演的圣克莱尔先生,是一位英国贵族的后代,但他并不是嫡长子,所以无法继承爵位,而是漂洋过海来到美国,做了一位并不算成功的演员。
他对梅姨扮演的这位天后的态度,那真是无微不至,各种甜言蜜语,各种体贴关怀,甚至不惜一切代价,让生活“变成”她想象中的样子。
是的,他是在外边有一个年轻的情人。
但那是因为梅姨扮演的天后年轻时感染过梅毒,不能生育,甚至无法与圣克莱尔先生发生关系。
我不准备为圣克莱尔先生的不忠辩解什么,但是,第一,他的确深爱着天后;第二,为了天后的声誉,他不惜跟酒吧里的一群年轻人动手,让年轻的情人凯瑟琳彻底寒心,离他而去;第三,让一个男人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过着“无性”生活,这种苦行僧加圣人的形象,放在今天的观众面前,估计编剧这么写了,大家也不会相信吧。
因此,我更愿意把他有情人这件事,当做他人性的弱点。
梅姨扮演的天后知道丈夫在外边有情人吗?
她也许不知道是谁,但一定知道有这回事。
她不能行房中之事也不能生育,这是她一生永远的痛。
或许因为可怜丈夫守着她这样一个妻子的寂寞,她默许了丈夫的私情。
当她看到丈夫另外一处宅子里满地狼藉的食物和酒渍,心里不会一点没有感觉。
但是,她宽容了这一切,任由丈夫把这个谎圆过去。
人生如此艰难,又何苦事事拆穿呢?
圣克莱尔先生为天后所做的一切,一年可以,两年可以,可是二十年如一日,这就不是“逢场作戏”四个字能解释的了。
能做到这一切,对天后必然是真爱。
可是,为什么会是真爱?
他们相逢的时候是1919年,天后已经五十一岁,她的长相既不美艳,身材亦不窈窕(可以从片尾人物原型的真实照片看出来),唱歌还走音。
当然,或许她温柔,或许她善良,或许她有一个上流的交际圈子,或许她有钱,或许她性格幽默,坚强乐观……撇开唱歌走音这一条,她是个很好的朋友。
但是,很好的朋友可以有好几个,为什么要把“这一个”娶进家门,当太太呢?
如果圣克莱尔先生真是为了钱,这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他是一个不成功的演员,估计难免遇到财务危机。
但是从片尾字幕里我们发现,虽然天后的宅邸装饰豪华奢侈,但圣克莱尔先生“生活俭朴”。
而且贪钱这个动机,无法维持一段如此长久的婚姻,也无法让圣克莱尔先生二十年如一日地做到之前所述的一切。
会不会是像《唐顿庄园》里的老爷对夫人那样,开始为钱娶进门,在相处过程中发展成了真爱?
这只是一种可能。
另一种可能,圣克莱尔先生迷上了这位天后出入的上流社交圈。
出身贵族的他毫无疑问是个社交动物,他很希望自己在美国也能拥有一群体面和高雅的朋友。
但是为了一个社交圈子而接受一段无性婚姻,这个代价确实有点大。
这是另一种可能,但可能性很小。
最后一种可能,也是最罗曼蒂克的。
那就是,不问理由,不问财富,不问美丑,不问唱歌跑调不跑调,爱上了就是爱上了,这是天意,不是常理可以解释的。
这三种可能,到底哪一种靠谱?
编剧没说,我们也只能自己瞎猜了。
不过楼主以为,如果大家都能去相信最后一种,这个世界该变得多么单纯美好啊谜团之三,在圣克莱尔先生帮她“圆梦”(也可以说是圆谎)之前,这位天后已经是有名的女高音了。
她在没有一堆人“抬轿子”的情况下,是如何熬过那些嘲讽和讥笑,一路走来的?
或许,真是因为她对音乐有着刻骨的热爱吧。
这是目前唯一合理的解释。
毕竟,她临终的时候说了,“人们也许会说我不会唱歌,但他们不能说我没有唱过。
”一个人把一个错误的梦想坚持了五十余年,这错误也就变成了可敬。
没有把上述“未解之谜”解开,或许是为了留白和回味,但没有更深入地挖掘人物内心,不能不说是这部电影的一个遗憾。
那么,最后一个问题。
拍这样一部主角是“音痴”的电影,意义究竟何在?
这个问题,我可以回答。
借用托翁的一句话,“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完美的人生或许只是一个单一的范本,不完美的人生,才是斑斓多姿的。
看完影片《跑调天后》,我很容易就想到了蒋丽雯的《立春》,同样是对于音乐的梦想,做出了自己的努力,但结果却大相径庭。
我理解的就是,有钱和没钱的差距。
《跑调天后》讲的是一部另类的国王的新衣的故事,一群上流社会的人,“力捧”一个声音并不是那么动听的女人,开了音乐会,并登上了纽约市的丽嘉宴会厅演奏,新闻报纸更是对她称赞有加,有人帮她策划,有人帮她进行危机公关,有人帮她弹奏,有人帮她欢呼,甚至有人帮她麻痹自己,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她很有钱,也是她口中所说的,“我不是穷人”。
而《立春》中的王彩玲,就不是那么幸运了,她有着一副好嗓子,唱着超出那个年代的审美的歌声,梦想是能够唱到北京,唱到巴黎歌剧院,因为自己所处的社会地位,让她对于梦想的追求,格外心酸, 因为她没钱,连演出服都是自己亲手缝。
我不知道我为什么会想到《立春》,比起《跑调天后》的梅姨,我更喜欢蒋雯丽诠释的王彩玲,其实《立春》并没有指出到底哪条路通向康庄大道,因为影片中的文艺青年,选择了入狱,选择了下海,选择了招摇撞骗,也有选择了梦想却无法实现的,这里没有把个人理想渲染的如何精彩,这群小人物的艺术梦想,呈现了个人和群体最大的冲突。
而《跑调天后》里面,就显得温情得多,她们对待一样对待这位近80岁,追逐着自己的音乐梦想的lady,像对待一个小女孩。
如果说《跑调天后》是一碗鸡汤,那么《立春》就是一碗沉甸甸的现实,梦想固然可贵,但现实会让你更加惭愧,有钱,伸向梦想的机会就多一些,没钱,梦想就离你更远一些。
抛开其他的言论不说,这是我觉得悲哀的一部分。
音乐传记片《跑调天后》还原了美国三四十年代名噪一时的女高音歌唱家弗洛伦斯·福斯特·珍金丝(梅丽尔·斯特里普饰)的传奇故事,她热爱音乐,热心公益,乐善好施。
沉醉于自己美妙的歌声中,沉溺于追捧者的爱戴里。
坐拥庞大的遗产,身伴爱侣对她悉心照顾打点前后,生活对于她来说是那么美妙与幸福。
而事实却是弗洛伦斯这个造梦者,一开始编制这个美妙的时候已经自带缺陷,可贵的是那些先天的和后天的缺陷终究都没能戳破她的梦境。
奇特的她,让人惊叹大家都知道流行歌手举办演唱会也好,歌唱家举办高雅音乐会也好,无论大型的四面台,或是小型的迷你场地,主办方和歌手都会希望售票情况越多越好。
但是弗洛伦斯举办的大小音乐会都限制了门票的发售,可见她的目的一定并非盈利。
另外,就算限量发售门票,也可以视为一种饥饿营销,越快抢购的人就能占得先机到时进场当观众欣赏表演。
想要现场听到弗洛伦斯演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她的丈夫兼经理人圣克莱尔先生(休·格兰特饰)为观众设置门槛,每一位购票入场的人士都必须经过他亲自严格心细的筛选。
首先不能是热爱音乐,纯粹追求听觉上享受的人,其次是否听过弗洛伦斯的歌声,如果是新观众基本上会拒之门外。
天真的她,被人讥笑弗洛伦斯在朋友的支持和一小撮观众的追捧下,一直以为自己的歌声美妙至极,可以与当时的几位女高音歌唱家齐名。
她甚至不满足自己的小型音乐会,要与乐坛新星争光辉,不顾后果地势要在卡内基音乐大厅举办三千人的公开音乐会。
丈夫因为她的这个任性的追求,煞费不少苦心去维系那个脆弱的真相。
那就像纸团保不住的熊火,弗洛伦斯太热爱自己的音乐事业了,她听见收音机里面的点歌,于是乎将自己的歌声灌录到黑胶唱片里面。
她要将这样美妙的音乐带给那些正在接受战争(正值1944年)苦难的人们,她将唱片送到电台播放。
年轻人争着要弗洛伦斯的唱片,只为在大众留声机之下,以这样荒唐刺耳的歌声取乐。
不仅如此,弗洛伦斯擅自赠送1000张门票给开往前线打仗的战士们,因为她认为音乐可以治愈战士受伤的身心。
音乐会当晚,士兵们第一次现场感受这样的走音,他们发出了夸张的嘘声并宣泄着恶意的嘲笑。
热忱的她,将人征服弗洛伦斯一向出手阔绰,乐于助人,在音乐圈收获不少大师级别的友谊。
年轻的钢琴演奏师一开始为了得到一份待遇不错的工作,信心满满地参加了伴奏遴选。
因为得到这份演奏工作,钢琴师很高兴,但当他知道以以弗洛伦斯这样糟糕的唱功也要在卡内基音乐大厅演出时,他表示拒绝演奏,钢琴师认为为这样一名走调的所谓歌唱家演奏会坏了他自己的名声。
直至每日为弗洛伦斯演奏,看着她卖力地练习与沉湎于音乐中的自我满足,她对于音乐的追求热情消除了病痛带来的折磨。
潜移默化之下钢琴师竟也被她打动了,希望为她作最好的伴奏,认为那是一件值得实践的壮举。
到了音乐会当晚,弗洛伦斯看见士兵们哄堂大笑的场景,她怯场了,不是因为她意识到了真相,而是她认为那很怪异,她感到不解。
这个时候,于第一次笑场的两位观众却为她站了起来,呵责那些没有礼貌的士兵,并带动全场鼓励弗洛伦斯表演下去。
音乐会一首又一首地进行下去,士兵们停止了骚动与不满,也许连他们也诧异自己会在这样另类的歌声里面找到了美好的东西,可以静静地欣赏下去。
音乐会完满地结束了,弗洛伦斯的音乐梦得到了巨大的满足,她靠着那样无知无畏的热忱打动和征服了众人。
也许这是音乐史上的一件怪事,如果你不介意那走调的非主流,这又何尝不是音乐史上的一件盛世呢。
作者:cherie chik文章编号:CF037日期:2016年11月7日公众号:wordshowu转载请与本人联系,未经许可禁止随意抄袭,侵权必究,特此声明,请自重
最触动我的,竟然是 Florence 的恋人 Mr. Bayfield。
Florence 的乐观、善良和坚持自我,在梅姨出神入化的演绎之下虽然成为了整个电影起承转合的关键,让人在这 110 分钟的电影里笑泪相替,但仍然无法掩盖主核心的略显“老套”。
唯独一点,Florence 和 Mr. Bayfield (由 Hugh Grant扮演)之间对爱情的理解和维系,独特的相处模式,给了我 2016 年最后的一点感动。
继承了父亲遗产的 Florence 富得流油,但这是有代价的。
Florence 必须要按父亲的意愿来行事,这包括了她的第一次婚姻,然而丈夫却在新婚当晚将梅毒传染给她。
#当时梅毒仍然未有有效的治疗药物#所以在 Florence 与 Mr. Bayfield 相遇的第一天起,寻常情侣之间的性成为了他们不可跨越的一道槛。
但他们找到了自己的平衡,Florence 默许了 Mr. Bayfield 在外面拥有自己的情妇,Mr. Bayfield 将除了性爱之外的其他给予了 Florence,包括自己的演艺事业。
“三观正”的人或许会质疑 Florence 的软弱、Mr. Bayfield 的自私,认为“真爱”可以战胜一切,包括对性欲的追求。
我呸说这话的人,若能脸不红心不跳的,也不失为一条好(女)汉,我敬佩你的大义凛然和完美人生,希望你真的拥有自己所宣称的如此纯洁的爱情和人生。
大部分的时候人生并不能尽如人意,能把爱情经营得长久,靠的是两人的善良和对对方的信任。
是的,是善良和信任。
善良到可以体贴对方的实际需要,信任到可以坚信这不是对方伤害自己的借口。
#渣男/女请不要用这个贴来做出轨的正名#两个人相遇相知,总未能 100% 地相配,挡在 Florence 和 Mr. Bayfield 之间的是梅毒,有些人遇到的则是年龄相差太大、有些则是“性别相同,怎么谈恋爱”、又或者是长距离恋爱、父母不同意等等。
在遇到这样的困境时,我希望你们都可以仔细想想,怎么样的决定才是自己想要的。
想一下影响自己做这样或那样决定的因素是什么,再想一下现在正在考虑的因素是为别人而考虑的,还是为自己所考虑的。
人生在世,能开心的时刻不多,遇到可以让自己开心的人也不多,而遇到一个让自己开心,而自己又能够让对方开心的机率就更少,实在想不到有什么理由不去继续这样的一段感情。
所以即使有着这样那样的困难,也请尽力用着善意和信任去解决,迎难而上。
也有人反驳说,这样的恋情能有结果吗?
定义一下什么是结果?
领证结婚?
生子?
如果是一心奔着结婚去的,不如直接相亲来得简单省事?
结婚不是我们的必然命运,只是人生的一个选择,合适的时间出现合适的人罢了。
恋爱(我更倾向于用 Fall in Love 来表达)不能以长期(所谓的“开花结果”)为目标,见步行步才是正确的恋爱观,不然就失去了恋爱的意义。
今天刚好有个大龄女青年跑来问我说,要不要和年龄相差将近 10 年的小朋友在一起,怕人言可畏。
我只回了一句:鲜肉都让你吃了,人言可畏算个毛。
自然是半开玩笑地回答,但我真心希望在面对感情的时候,少一些对外在因素的忌惮,多一些对自己幸福的大胆追求。
幸福有千万种,属于自己的那一种才是最真实的,切勿让世俗眼光局限了爱的形式。
看片过程中,一直在纠结一个问题:电影里的休叔真的爱梅姨吗?
影片截取了梅姨饰演的女主生命中的最后一段日子,这个女人,韶华已逝,容颜不再,身躯笨重、变形,梅毒病菌侵染了整个身体,须要依靠假发、假睫毛、浓丽的化妆、极华美夸张的服饰才能掩饰憔悴的病容。
她实在是不幸的,从前夫那里染了病,辛苦打熬了十多年,左手神经坏死,连按下心爱的钢琴键都觉吃力;但她也是幸运的,因为休叔饰演的男主的陪伴,本该是惨淡的人生竟然在最后演绎成了华彩的乐章。
他爱她吗?
或许是的。
一个没有天分却热爱歌唱的女人,毕生愿望是到卡内基音乐厅为数千人献唱,接受无数崇拜景仰的目光。
只是任何一个耳朵正常的人,无论是琴师、乐评人、调音师、听众,任谁都听得出从她喉中发出的那声音跑调跑到天荒地老,让人想笑,捧腹大笑。
但那又如何,他愿意倾尽全力搭建一个“皇帝新衣”般的童话世界,所有的听众、乐评人都是精心挑选,他在后台打起十二分小心观察他们的反应,确保他们只会发出让她开心的赞美之声。
至于那些评论人?
用钞票能够解决的问题从来就不是问题。
如果解决不了(邮报记者不接受贿赂,写下了唯一的针对梅姨的乐评),就把整条街上的《邮报》都买光好了。
这个男人对妻子的好到了极致,他亲手打理她的饮食起居,哄她入睡,和佣人一起取下她头上的假发,戴上睡帽,在她额上印上轻轻一吻。
可是他还是要离去的,他几乎从不和妻子一起过夜,这种柏拉图式的关系已经持续了很多年。
在这城里有他另一个家,一个年轻、优雅、颇有几分情趣的小女友,他可以在那里恣意放纵,放下绅士派头,和年轻人一起随着音乐摇摆身体,饮酒作乐。
在女友不高兴的时候,他会带她去郊外打高尔夫,那段画面唯美、温馨、浪漫,可在同样的时间里,他的妻子因为孤独郁闷,只能去琴师的小阁楼,一边洗碗一边闲聊,一边回忆与丈夫相遇的美好时光。
或许说爱并不全面,在休叔对梅姨的感情中,也许已经掺杂了太多其他的东西,同情、怜悯、敬重……特别是梅姨对音乐出于骨子里的挚爱,让休叔感同身受,从某种意义上说,她就是他,她的成功未尝不是他的骄傲。
在梅姨突然到访的时候,休叔会毫不犹豫地将小女友藏进卫生间,虽然梅姨或许早就对这些事情洞若观火,但她从不揭穿;当一群小年轻对着梅姨唱片里的声音放肆嘲笑时,休叔会疯子一样的冲上去理论,甚至为此让小女友深深地伤了心。
他们之间这二位一体的纠葛早就超出了世俗定义的“爱情”,也许并不尽如人意,但没有什么能够替代。
在最后的时刻,依然是他陪在她的床前,她的视线早已模糊,却在朦胧中得到老天眷顾,看到了此生最为企盼的画面:她唱出了让自己最为满意的声音,如圣歌般优美婉转。
一场精彩的演出之后,她得到了台下雷鸣般的喝彩,那是发自真心的仰慕和爱戴,而他也在她的极力邀请下从幕后不好意思地走出,和她一起谢幕……此刻她心满意足,“有人说我不会唱歌,但没人能说我没唱歌”,这是她留给尘世的最后一句话,伴随着一脸释然的笑容,她在他的泪眼中渐渐睡去,幻想中的舞台上,她也放开了他的手。
剧终,耳边余音袅袅,眼眶却不由自主地湿润了……
原型是女高音歌唱家弗洛化斯,她爱唱歌就一个目的,给人们带去欢乐,无论调怎么跑,每天都要放声歌唱。
富裕的家境撑得住她的执着,亲人的怜爱成全了她的雅好,无论调怎么跑,真挚、热烈、纯粹、坚持的她赢得了每一个人的尊重。
钢琴老师是《生活大爆炸》里的霍沃德,他奇特的长相和面部表情,不作怪都难。
梅姨全片都在用生命搞笑,排练、录唱片、私人演出,以及最后的音乐厅演唱会上,一次又一次的展示弗洛伦斯太太用女高音唱歌,每首都跑着调,一副陶醉的认真模样。
可能是弗洛化斯太太的故事平实可贵,也可能是看到梅姨拼了命诠释这个傻傻的让人心疼的跑调天后,也可能是休叔不惜一切代价,让生活变成他深爱的妻子想象中的样子,很一般的传记片,看得我又哭又笑的。
还有休叔开头出来的时候心里猛酸一下,时光你回回头,看看年轻的他们有多美好。
跑调天后 (2016)6.92016 / 英国 / 剧情 喜剧 音乐 传记 / 斯蒂芬·弗雷斯 / 梅丽尔·斯特里普 休·格兰特
长影评: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8094868/
休叔已经老到跟梅姨演夫妻没有违和感了……梅姨的跑调唱功(我在说什么,跑调要唱功嘛2333)相当成功,然后gay里gay气的西蒙也是亮点,看完边上两个妹子在讨论,这位女主本人的生活肯定是相当精彩www不过我最大的感想是急需好听的音乐洗耳朵www
活在充满爱编织的谎言里 不知道是幸福还是唏嘘 外人看是讽刺 女主真是超幸福
梅姨和Hugh固然可爱,但各方面表现都太平均了...斯蒂芬·弗雷斯这次有点扑!
改编自真人事件。Jenkins的歌声是一个事件,丈夫的极力呵护让Jenkins没意识到自己的歌声是多么要命。听众拼命忍住不笑,又为这样一种勇气而感动。对艺术评判标准的思考令人动容。
阳光老美女
人们为什么明知道她跑调还要容忍?
有一种善意令人折服,有一种执着令人感动,有一种少女心令人想要呵护…
人生如此艰难,有些事情就不必揭穿了吧,能活在幻想的泡泡世界里,也是一种技能,不禁让人反思,到底如何才算爱护?什么才算艺术的梦想?感觉这个故事可以深挖一下多元成家的话题呢。
满屏的尴尬 看到休叔亲毒瘤我都快吐了 一群人跪舔毒瘤你们真的开心吗!“有钱有什么了不起 钱可以买来梦想吗!”“可以”摊手……
他们可以说我唱的不好,但不能说我没唱过。一切浮华享乐美好优雅都讲老朽衰解,如果没有那赤诚的热爱与信念,拿什么堪破无常的命运?
他们可以说我不会唱歌 但是不能说我没唱过
她唱过!此青不老。
大量使用动机后置的写法模糊了名利和爱意,用喜剧群像控制观众与人物的距离和态度,是比《玛格丽特》更明智的改编思路。
也许只是螳螂捕蝉的戏中戏,不只何方神圣在观望着我们这些观众,谁嘲谁笑是个考验。以前觉得梅姨应该主动放弃提名,晋身表演名人堂,这次觉得她应该拿奖,演得实在太好了(哦,刚想起来还有于佩尔阿姨,那就算了)。连Hugh Grant都献上了他生涯最棒的表演,两人对手戏情浓过雾霾。
当是喜剧看的,居然看得百感交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地狱 so true。健康>金钱>the rest
飞机上看的,一开始还行,但是看到后面简直是噪音,有可能因为梅姨是最不喜欢的女演员之一,演什么似乎都一样,相同题材《玫瑰人生》拍得多好
温馨。生活不易,我们要珍惜美好的。适当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即使冲着梅姨去看,也觉得,难看到瞎眼。
虽然除了梅姑的表演,其他都比较平庸,但这部电影里,传递出的艺术工作者均为五斗米折腰的现实主义气质真的有点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