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幼儿园教师

The Kindergarten Teacher,吾爱吾诗(台),幼稚園老師(港),天才诗童

主演:玛吉·吉伦哈尔,盖尔·加西亚·贝纳尔,奥托·布兰克森-伍德,利比亚·普格,迈克尔·切鲁斯,安娜·巴瑞辛尼科夫,罗莎·萨拉查,黛西·塔汉,萨马拉·查卡拉蒂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以色列,英国,加拿大语言:英语年份:2018

《幼儿园教师》剧照

幼儿园教师 剧照 NO.1幼儿园教师 剧照 NO.2幼儿园教师 剧照 NO.3幼儿园教师 剧照 NO.4幼儿园教师 剧照 NO.5幼儿园教师 剧照 NO.6幼儿园教师 剧照 NO.13幼儿园教师 剧照 NO.14幼儿园教师 剧照 NO.15幼儿园教师 剧照 NO.16幼儿园教师 剧照 NO.17幼儿园教师 剧照 NO.18幼儿园教师 剧照 NO.19幼儿园教师 剧照 NO.20

《幼儿园教师》长篇影评

 1 ) 中年女文青破碎前的孤注一掷

这是第一次看完一部电影,翻了几篇影评,觉得都没说透,或是说得跟自己理解的大相径庭,所以想出来说点什么记录给自己听。

女主是个有着二十年教龄的幼儿园教师,专业耐心,优秀子女,安稳老公。

但在这一切表象美好之下却有其无法忍受的一面:二十年的教学生涯变得机械无趣,子女虽然优秀却没往自己期望的路径发展,老公支持自己事业却不能真正理解自己的追求,自己虽然追求诗歌却碍于没有天赋受尽嫌弃,一切的一切在心中越堆越高,中年加中产,几近崩塌。

男孩在教室里无意间呢喃出的几句诗让她重拾了生活的光亮,20年教学经验告诉她这种天赋来之不易,在职业潜意识的驱动下,为了避免天才莫扎特的埋没,下一个梵高在世间活成一个阴影,女主在对世界诉诸无门的情况下终于孤注一掷,决定用自己的方式来保存天才的火苗。

无奈事实分分钟打脸,故事以小男孩报警绑架告终,留下女主一个哀莫大于心死的空白。

接着来说说片子里面的三类人和两首诗。

女主自己属于典型中产,受过教育饮食健康物质优渥家庭美满事业有成,但所谓的中年危机都是从一切细小的事情上失控开始的。

子女不往自己期望的路径成长,老公不再是那个自己认定的soulmate,自己向往的人生成就好像跟自己也八竿子打不着。

其次是那个老师,代表的是另一类附庸文雅之人。

我觉得老师的崩溃觉得女主欺骗了他是其次,重点在于知道那些诗歌来自一个五岁男孩的真相让他接受不了。

女主第一次进他办公室他自己就承认说这么多书可能只看过10%而已,女主最后选择让小孩登台而不是像老师说的窃取,这是女主真正追求诗歌之美与老师的本质差别,女主关注产生美的事物本身,而老师在意创作者经历本身。

第三类人是以小男孩父亲为代表的这个世界上世俗的大多数人,他在上一次老师擅自带着他儿子夜不归宿的去参加读诗会开始灌输儿子基本的防范意识,导致最后一幕男孩懵懂报警的剧情伏笔,对于男孩诗歌的创作,对他们来说只是个如僵尸般走来走去,自言自语的怪胎行为而已。

两首诗歌,《安娜》写得是是女主视角,小男孩所拥有的才华就是女主眼中的安娜。

而《公牛》则是小男孩视角,那双忧郁的蓝色眼睛盯着他,风吹过树梢,而他说,我只是个男孩。

 2 ) 怎么b站的电影不是同一个吗?

尤夫的诗好美,人也很聪明5岁知道绑架并懂得自救。

喜欢其中两首。

其一:这些是由一个智者秦常说的话有人说爱之花是从金钱中衍生出来的有人说爱之花是由双手打拼出来的有人说爱之花是从武力中拼杀出来的但他知道其实爱是虚无缥缈的一阵风因为这些风都是因为那一个人它曾被粗鲁而毫不犹豫地扔进心中没有思想 所有的已失去没有思想 大海由此成了紫色没有思想 天空变成了黑色没有思想 就不能跨过任何山峰险阻第二首:两个生命间贯穿这一生的时光在这之中一段奇特的时光到来当你自前事中习得某事时它就已经不复存在因为你需要忘却离别之日即为死亡降临之时离别就像是酷暑里的寒冬这是毫无疑问的塔仍矗立平庸依旧就像相隔万里死去的手足如这一般离别不是常态其亦有迷人之处他甚至有着属于自己的骄傲离别

 3 ) 错的不是女主,而是这个畸形的社会

一个令人感慨的故事,女主过着平淡富足的生活,四口之家也算得上完美无缺,然而她对于这一切并没有太大的兴趣,诗歌是她魂牵梦萦的东西,虽然缺乏创作的灵感,但精彩的诗句却会向钥匙一样打开她紧闭的心门,激发她生命中的光和热。

她是最狂热的艺术信徒,也是最有眼光的伯乐,但却与世俗世界显得格格不入。

特别是身体出轨这一段更会遭人诟病,但我却认为这只是因为她对艺术爱得如痴如狂,她拥抱着诗人,慷慨地向其敞开怀抱,其中并没有一丝一毫情欲的意味,只不过她以为可以以这种方式接近她一生无比期待却又总是难以企及的诗歌的灵魂。

她像鱼儿渴望着水,向日葵追逐着阳光一般如饥似渴地追逐着诗与灵性,但现实却总是教人失望,无人理解,无人共鸣,就连她以为高洁无比的诗人其实也不过是个动机不纯的俗物罢了。

这一切都错了,但错的不是女主,而是这个倒挂的畸形的社会,金钱和地位成了衡量人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没人在乎你是否有高雅的品味,没人在乎你是否有深刻的思想。

女主发现男孩的作诗天才的时候,宛如从沙漠中发现了一朵含苞欲放的玫瑰,那份珍重和执着令人动容。

可是在男孩的父亲,那位酒吧老板看来,到朗诵会上获得诗人们真诚的喝彩,还不如去参加一次棒球比赛来得更有意义。

这绝非个案,在现代社交场合叹一句对诗歌的爱好,只怕会引来他人的嘲笑。

人们关心的是名利和乏味无趣的八卦新闻,“奶头乐”的娱乐阴谋一步一步掏空了人们的大脑和思维,触目都是俗不可耐,但偏偏乐此不疲。

女主以微茫的一己之力根本无法改变任何事,哪怕男孩是个横空出世的天才,最终也不过是个泯然如众人的结局罢了。

电影使人感伤,而玛吉·吉伦哈尔的演绎却仍是那么美好和动人,从《秘书》、《堕落街》到本片,玛吉温柔似水的外表下似乎总潜藏着一种磐石一般坚韧的意志,不经意中打动人心,面貌虽然多了岁月的痕迹,但魅力不减当年,借用杜拉斯的那句经典名言献给玛吉,“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

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

 4 ) 《幼儿园教师》——贪婪引诱人走入深渊

丽萨是一名幼儿园教师,她热爱着那些仅由简单词语组成、却又深邃迷人的诗词,可惜她能写出来的,只是那些看起来美丽繁杂、却毫无意义的枯燥文字。

她的平庸,导致她对生活再无激情,宛如枯木行走在生活和工作的圈子里,把自己关起来,“惩罚”着如此无能的自己。

吉米是她班级里的学生,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发现了吉米有着惊人的诗词天赋。

他是天才,宛如莫扎特一般,而她,或许将成为近在天才身边瞻仰的人。

丽萨把吉米视作自己的神灵,她发现了他的天赋,而她要将这样的天赋发掘并保护好,向那些庸俗的世人展现出来——看!

如此惊世绝才!

在丽萨眼里,吉米或许身躯幼小,但他的天赋惊人,她需要做的就是耐心引导,让他不被世俗淹没。

于是她利用着自己的职务之便,让吉米的保姆关注吉米的动态,好及时记录下那短暂的灵感涌现。

可她又是生气甚至于愤怒的,世人皆庸俗之辈,无论是老师、保姆还是吉米的父亲,都认为这不过是孩子的自言自语,他是个有些怪诞的可怜虫而已。

她总是引导吉米去创作,好去感受自己永远不可能拥有的灵光乍现。

丽萨有个深爱她的老公,尽管不理解她对于诗词的执着追求,却依然包容着她。

她的儿女们似乎也进入了叛逆期,和她无法沟通起来,她对这个家已然没了耐心。

正如她一直坚持不懈的去上课、去逼迫自己写诗一般,她把自己变成了艺术的奴隶,不过短暂接触的事物,就成了她毕生追求,为此她甘愿打破一切、牺牲自我和他人。

吉米是个小男孩,他的父亲忙着工作无暇照顾他,叔叔偶尔会陪伴他,给他读一些诗词文章。

他是特殊的,不爱说话,纯真的大眼睛里总是带着丝丝成熟,和周围的环境相比,他更像是一个不小心开启了错误开关的小孩,所以他偶尔显得格格不入。

他会和班里的小孩一样玩耍,也会偶尔在那里来回走着,嘴里碎念着天然的诗词。

有时候不得不承认,天才是生来不同的。

吉米是天才,他敏感又有些忧郁的内心,使他比别人更能接触到凡事背后的深意。

他似乎都懂,又似乎都不懂,那一首首称得上精彩绝艳的诗词,是他向外界倾诉表达的唯一工具。

这样的天赋,却被别人忽视,看起来颇为可笑,所以丽萨发现吉米的天赋后,才会自诩为他的护卫,意图为世界再添一位“莫扎特”。

丽萨早就承认自己毫无天赋,于是在遇到吉米前,她的背景音乐都是那般平静到压抑的,在遇到吉米之后,她的生活照进了一屡阳光,从而有了欢乐。

为了吉米的天赋,她变得愈发冲动,甚至越过了那道警戒线——她带走了吉米。

她带着吉米去玩耍,去欣赏画作,去游泳……她想要和吉米建立更深的链接,成为走进他心中的人,就像丽萨的老师评价她那样,她在剥削,剥削一个孩子的快乐,剥削他的感知,剥削他的才华,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的身上。

那是吉米无法意识到的侵略,所幸他最后拨打了报警电话,警察带走了丽萨,制止了这个女人的疯狂,也带走了吉米。

黑幕里吉米稚嫩的声音说着“我有一首诗”,只是如电影落幕时的黑暗,他的诗将不会再有人关注,他也许将如丽萨哭诉那般,最终被世界磨平成和丽萨一样的平凡人,泯然于众。

《幼儿园教师》讲述着关于丽萨的故事,她冷落了自己的生活,把它变成灰暗的色彩,偏执的去追那道光,想把它留在自己身边,成为冉冉升起的太阳。

不过她失败了。

世界不需要她那样出格的勇气,只需要安稳的前进,孩子也不需要她强加的拯救,只需要真挚的关爱。

从一开始,她的行为就掺杂了自己的欲望,并不纯粹,她早就被物质和欲望染得透彻,才会无法以纯粹的目光去看待事物。

这是一个关于欲望和偏执的故事,它太真实,也太残忍。

与其说丽萨爱诗词,不如说她爱想象中星点笔墨集成大作的自己,爱想象中成为饱受追捧的艺术家的自己,爱不随世俗孤独追寻艺术的自己……

球波关注,蟹啦\(≥▽≤)/

 5 ) 一曲中年女人的挽歌

幼儿园像一个小小的联合国,幼儿教师丽萨步入中年,老公的臃肿、儿女的不务正业和不求上进令她无比失望,她在家中找不到快乐,但不甘平庸的她找到了自己“脱平”的手段——诗歌,她积极参加诗歌研修班,她把自己的全部心血投入到一个五岁多的学生,一张有着中东人面孔的卷发洋娃娃的吉米身上,她在研修班朗诵吉米的诗作,以此赢得研修班同学的称赞。

研修班老师的几句恭维,她即便不爱他也愿意委身于他,以此获得价值认同。

她特意找到吉米父亲,这位生意人对这种过早过度的栽培毫无兴趣,但她依然要让吉米去诗歌朗诵会去朗诵自己的两首得意之作,以至于即使面对研修班老师的指责,她也毫不在意,仍然希望像奥地利的国王器重莫扎特一样,挖掘出吉米的天赋,让他成为自己一生一世的骄傲。

丽萨偏执认为吉米就像是诗歌界的莫扎特,是不世之才,自己是伯乐,自己的慧眼培养出杰出的诗人可以掩盖自己的平庸,这种人在外面身边特别是中年女性中表现得比较突出。

爱情已半掩于坟墓,儿女已飞离了自己的羽翼,事业基本定型,不可能有太大野心,唯一让自己有可能赢得更多关注和认同的,就是利用自己的职业优势,发现天才,培养天才。

其实平心而论吉米连早慧都算不上,更不用与莫扎特相比了。

不甘平庸的丽萨无非是想在吉米身上赌一把,不惜压上她的全部身家。

这才是电影要表达的。

 6 ) 这根本不是一个关于如何培育天才的故事,这是一个包法利夫人的故事

许多评论都在讨论女老师如此培养一个天才儿童是否合理。

我想说这个问题虽然很值得讨论,但根本不是本片的重点。

Jimmy的天才是很耀眼,但他在片中只是一个道具而已。

这个片子不是关于天才。

正如片名所言,这个片子只是关于一个“幼儿园教师”。

在影片的结尾,女老师Lisa隔着浴室门哭着对Jimmy说:如果没有我帮你,几年以后,你的天才就会被社会抹去,你最终会和我一样。

这句话泄露了Lisa对她自己的认知和定位。

Lisa认为,自己是个有诗歌天赋的人,只是被社会扼杀而没能让天赋之花绽放而已。

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客观来看,Lisa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她是一个人到中年,写的诗连在成人教育这种水平的课堂上都无法获得老师认可的人。

若她真是自己定位中的那种天才,至于如此吗?

Lisa的女儿说:我不用怎么学习成绩都是全A,妈妈你呢,你拼了命成绩都不怎样。

虽说学生时代的学习成绩不好并不一定意味着没有文学天赋,但是我们从这些细节中看到的真相就是:Lisa大概率是个智力及天赋都极其平庸的人。

她写不出好诗的原因非常简单,就是她根本没有天赋。

平庸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无法接受自己的平庸。

Lisa的生活虽普通,但在很多人看来应该是非常幸福的:稳定的工作,舒适的物质环境,非常支持她创作的丈夫,两个挺优秀的孩子,也有闲暇时间追求自己的爱好。

但在平静生活的外表下,是她的不甘。

她不曾实现的自我,她希望在子女身上实现。

然而第二轮的希望又破灭了,子女也没按她想象的方向发展,她慢慢相信都是物质社会的错。

总之这些东西多年来在她心底的角落里越堆越高,像一堆等着被点燃的柴火。

有一天,毁灭的火种终于来了,她看到了更高、更远、更美的东西:诗歌,她找到了一个天才儿童诗人。

在那道火光的衬托下,平凡幸福的生活瞬间变得庸俗可憎,肥胖普通的丈夫、平庸不合作的子女突然之间都变得令人无法忍受。

第一次站到舞台中央,朗诵着美妙的诗歌。

被重视、被仰望、被爱慕。

第一次有人那样望着她,倾诉如何被她的才华迷倒。

第一次感受到了超越庸俗生活的非凡意义,诗歌、美、那种飘飘欲仙的狂喜她怎能拒绝。

就算自己做不到,她也要借着一个天才儿童,拼尽全力把这个美丽的幻想延续下去。

哪怕再延续一秒也好——因为那一秒钟的满足,远超过一辈子庸庸碌碌的生活。

所以她铤而走险,做的事情越来越疯狂。

与其说Lisa是想好好培养一个天才,不如说她发现了一个道具,一个能填补她内心的空洞的道具。

她后来做的那些令人毛骨悚然的事情,根本不是为了那个孩子,她只是为了把自己的美梦能拖长一秒是一秒。

Lisa就像包法利无人。

包法利夫人因为读过浪漫的骑士小说,能画几笔美惠三女神,知道巴黎最时髦的衣服和最动人的歌剧,就再也无法忍受小镇医生夫人的平庸生活。

世界上明明有那么有意义的人生,有那么多美妙非凡的东西,有那么多令人心驰神往的地方,凭什么我就不能拥有?

难道因为我没有天赋,我就不配追求那些东西吗?

在知道了那些更高、更远、更美的东西以后,她们如何能再忍受平庸而毫无意义的生活?

所以她们宁愿一把火毁掉自己的人生,也要借着那火光再看一眼梦中的美丽世界。

Lisa和包法利夫人错了吗?

我也不知道。

假如我们平庸到永远爬不出阴沟,那么我们到底是应该坚持仰望星空,还是应该老老实实地在沟里呆着呢?

 7 ) 后日谈

多年以后,西装革履已然一派成功人士打扮的Jimmy人模狗样地参加着家族组织的年末Party。

觥筹交错间,酒醉的老父亲笑着向身旁新交的女伴提起独子儿时某次荒唐的绑架事件。

说罢,好奇的众人你一言我一语,他答复着。

恍惚地,Jimmy想起女人说这个世界会把他磨平,他想起他一个人坐在警车里忽然有了作诗的欲望,I have a poem,他轻轻地重复道。

大诗人,念首诗呗,有讨厌的家伙在起哄了。

什么诗,都过去了,小孩子瞎写着玩的,Jimmy打了个哈哈将面前的酒一饮而尽。

 8 ) 社会不许天才存在,你又怎能说她偏执

乍看[幼儿园教师]的名字和内容……还真的隐约以为讲的是恋童癖。

误会了误会了。

其实看片的全过程中,情节的推进也让人一直都不由得会去想:是不是最终会引向这方面……

就连海报中的人物状态,都和之前儿童性侵题材的[信笺故事]有点像还真不是。

不过,总感觉电影本身,是确实想塑造出这样一个氛围,有意引导观众往逾界犯罪话题去猜。

但本片包裹的主题,要比恶毒的犯罪要复杂得多——电影的切入点,也与多数涉及儿童的题材中、由儿童出发的视角,有所不同。

以成年女主角入手,她是整个事件的实施者小男主角吉米只是故事的立足点之一,他的存在是女主角心理状态的投射甚至对比;女主角混乱的内心被身边各种人或物加以外化,推动着故事朝着不明晰的方向前进。

丽莎是个幼儿园教师,是个普普通通的女人,是个温柔的妻子,是两个青春期少年的母亲。

粗略一看,她和大多数中年女性没什么两样。

班上一个五岁男孩引起了她的注意她偶然发现这个叫吉米的男孩是个诗歌天才——而除了她,大概没人意识到这一点。

同样热爱写诗,却怎么也走不出瓶颈的她,仿佛找到了救命稻草。

她几乎把所有的关注都倾倒在了这个男孩的身上——她越来越痴迷男孩,一门心思、不择手段要保护他的天赋。

她逐渐走上危险又绝望的道路虽然故事总体相对平和,电影仍是颇有些心理惊悚的意味;女主角越绕越远,最后无法自拔,到了几乎有些癫狂的程度。

以静为主导,引向最后女主角濒临崩溃时的波澜——旁人看来,她大概是走火入魔了;可这,究竟是怎么发生的,真的是她的错吗?

The Kindergarten Teacher01中年危机遇上天才儿童电影的最后一场戏长达近二十分钟,描绘了丽莎与小男孩吉米相处的最后一天——也是理智与情感爆发的一天。

丽莎瞒着所有人,带吉米来到湖边游玩,试图激活他写诗的思维。

但结局与她预想的不大一样。

又或者,她早已为这样的结局做好了准备?

潜移默化地,她从一个拥有平凡家庭、平凡生活的平凡女性,走向了歇斯底里。

在这一天,她打包好行李箱,一声不吭地从家出来,开车跟踪吉米到了他玩耍的地方。

没有人知道她的前来,没有人知道她会带着男孩去往哪里。

观众从头到尾,可能都很难摸清她的意图,到了此处,更是模糊。

在此之前,吉米的离开成为了最后一根稻草但对于她一厢情愿对于这名儿童的引导,并不是导致她失去平衡的全部原因;作为现代女性,来自家庭、工作、生活和精神世界的所有压力,都一并担在了她身上。

这一切,都可以往前追溯。

毕竟整个故事发生的周期并不长。

她例行参加诗歌学习的课程她报课,学写诗,无非是因为自己就热爱诗歌、热爱艺术;但课堂上的分享效果并不好——她一直就希望写出美好的诗篇,却一直难以做到;梦想的淡化和消逝,是触发她“保护天才少年天赋”行为和导致她中年危机的根本来由。

与此同时,她生活中的庸碌感,也使她意识到自己和艺术追求之路的渐行渐远。

丈夫支持她,但无法理解她

班上的孩子们,基本也和大多数孩子别无两样

自己的孩子,也离她的期许甚远

所以最后的离开,与其说是她心态崩塌,不如说她终于下定了决心她亲吻丈夫,是因为她还热爱这个家庭;但打包离开,是因为她再也无法忍受自己平庸的生活。

吉米被带走后,她内心对艺术守护最后的一点依托也已远离,于是她没有什么可顾虑和留恋的了。

之前的一顿晚餐,说明了家庭的貌合神离,对于丽莎来说,看似完美的家庭已经坍塌了。

自己梦想的彻底崩塌,也发生在吉米离开之前除了家庭状况难以和解,她的诗歌创作之路也跌向深渊。

她决定让吉米上台念诗的时候,便接受了自己注定无法有这般成就的命运。

与诗歌老师互相迷恋的这段关系,也迅速恶化。

梦想,和梦想道路上遇到的知己,都转身离去了。

所以在最后一次记下美丽的诗篇时,她无法抑制地哭了她不仅为诗作本身而感动,大概也在唏嘘自己人生意义的迷失吧。

家庭的疏远,梦想的倾覆,除了这些,让丽莎的执念被如此放大化的,正是身边人。

不仅是她身边的人,更是男孩吉米身边的人。

吉米是真正的艺术家、天才儿童,对于她来说,是可以寄予厚望的人——但似乎只有她一个人理解这个想法。

保姆并不在意吉米的天赋,把他当怪小孩

作为文学启迪的叔叔,也无法为吉米做更多

吉米的父亲更是不愿意发展吉米的天赋男孩的家庭生活状态,对于男孩的天赋,几乎起不到任何正面作用。

丽莎自己的梦想被各种原因搁置,她认为她有义务去保护这份天赋;于是,便产生了愈来愈大的执念,最终无法回头。

在她的眼里,全世界都阻隔在吉米成为一名诗人的道路上,只有她还在坚持和维护。

最后她甚至进行跟踪,偷偷把男孩带走从她的视角来说,她并没有做错什么——残忍的是这个世界,它不允许真正的诗人存在。

也许正是这个世界扼杀了她的梦想,所以她拼命要保护好吉米的特长。

不管是不是“单方面”,不管有没有“救世”心理的嫌疑,电影其实把“白人特权”以隐晦的方式展现在观众眼前——比起丽莎的“嬉皮”家庭,吉米想要做自己想做的,难度会更大。

丽莎对于吉米总是关照有加丽莎无疑是善良的人——但她在想要“解救”的心情,和难以“解救”的愧疚感中,苦苦挣扎。

这样的挫败,时刻吞噬着她。

她失败了,现在吉米也失败了。

02揠苗助长心态不攻自破在影片最后的高潮阶段,丽莎的一番话,也完整表达了她的心情——吉米将她反锁在浴室,敌对情绪升起;然而她仍想说服吉米,不是以企图洗清嫌疑的语气,而是仍不死心的执拗;但聪明的吉米报了警,让她彻底放弃了希望。

在她心里,世界上不会有艺术家的一席之地她为想到吉米的未来痛苦,大概也在为自己的现在而痛苦。

想到吉米以后可能会和自己一样庸碌和闭塞,她终于崩溃了。

可能大多数人看着电影的走向,无非是甩一句:这女的疯了吧。

然而她看似“疯”了的理由,正是无人与她共享心境的结果。

她甚至指导吉米如何报警丽莎并不想伤害吉米,本片也没有任何将话题引向“侵害”的倾向;但她彻底失望了,她放弃了对保护男孩天赋的最后尝试——让警察带走他吧,让他的家人带走他吧。

所有人都不信她那一套,而现在一直听话的吉米也弃她而去。

终究,她是在为自己悲伤她到底还是个不得志的中年女人,遇上了最复杂的中年危机;她就像许许多多的父亲母亲,将未达成的梦想寄托在一个颇有潜力的孩子身上;只不过她的梦想不是普通人会选择的,她想要培养的孩子也不是她自己的孩子。

她使用的方式,也因极端,背离了美好的初衷。

她全部的心理挣扎,全都在这场戏里本片改编自2014年以色列电影[教师],原版在最后一场戏中的拍摄方法,与[幼儿园教师]有着明显的不同:比如最后这段谈话,原版中并没有过多展现浴室中女主角的视角,而是以男孩在门外听的方式,有些“闷”地讲述出这些痛心的台词。

而[幼儿园教师]中,镜头直接对准了跪在门前的丽莎的脸,让她把所有的心碎,都直接地表现出来。

玛吉·吉伦哈尔也以她微妙动人的演技,贴合了这种视角,放大了丽莎的心情。

女主角带男孩出行的地点设置也有所不同本片中,比起原版,丽莎选择带吉米前往的这片湖,要僻静很多——这在我看来,是为了电影的气氛烘托;这无疑给结局又蒙上了一层心理惊悚的色彩,我们本来就难以猜测下一步会发生什么,摸不清她的动机……这个背景,就更让人生疑。

原版中呈现了警察到来时的场景,本片却没有没有拍出女主角被警察带走,包括女主角乞求男孩证明她清白;本片以此为观众留有空间,我们都猜得到会发生什么——但她的痛苦和绝望,大概已经不需要任何行为或语言的辩驳了。

原版中也讨论到了上文提到的人种元素——阶级问题无疑是这部电影埋下的暗线;而女主角这牵扯多方的复杂中年危机,使影片一开始就让我们能感觉到,这是个无法避免的悲剧。

高潮部分的最后一句台词,点睛作用极佳这句话也是本片独有的亮点——男孩坐在警车里,虽然进行过了报警的行为,但心理上早已接受了丽莎的引导;然而现实将他们打败,听到这句话,让人心头一震,也让人慨叹不已。

女主角的举止是模糊不清的,导演的意图是模糊不清的,观众的理解也难免有些模糊不清;但这个世界对于自我的苛责,对于温柔的诘难,对于人类的追求,不也是模糊不清的吗?

-文:Yorkshire Viking文章源自微信公众号:电影解毒

 9 ) 教师与天赋

也许,人生来就有各种各样的天赋。

人类文明的历史历经千万年,形成有秩序的环境。

一代代的生命个体带着自己的天赋来到这个世界,却没有让天赋跟随自己一起生长,直到离去。

丽萨,一个天性敏感的艺术家坯子,虽然不是艺术家,但在幼师的工作岗位上发现了一个孩子吉米与生俱来的诗歌天赋,丽萨一步步引导吉米发挥着天赋。

吉米当酒保的父亲对孩子的诗歌天赋不屑一顾:“孩子,简单快乐就好!

”,并最终不满丽萨带吉米参加诗歌俱乐部而让吉米转学。

丽萨感到吉米的离开让她的精神支柱轰然倒塌,偏激的从新幼儿园带走吉米去海边放松游泳,吉米在海边再次即兴作诗,这让丽萨无比开心。

随之剧情急转直下,吉米出人意料的趁丽萨洗澡时报了警,说自己被绑架。

当吉米被警察“解救”出带进警车,再次说“I have a poem. I have a poem.",却没有人再听见了......平静、一切都很平静,天赋就在这种平静中消逝......女主的部分裸镜也许是导演为整篇的平静增添些许吸引点。

 10 ) 才华与诗意

丽萨的中年生活是枯燥无味的,她对这个粗沥的世界是失望的,但她一直追求着生活中的美。

她希望能放大女儿的摄影天赋,但女儿不以为然,告诉儿女希望他们可以多感受下这个世界,希望他们有灵动丰富的思想,希望家里是有生机的,但也是徒然。

所以当她看见了吉米身上的还未经过生活污染的纯粹的才华时,她才那么迫切地想去守护 。

丽萨正如我们大多数人一样都是缺乏才华平庸的,是对一件事物的‘‘业余爱好者’’,从来都够不着专业的水准。

虽然后来杰米的诗让她获得了认可,获得了另一个诗人的倾心,但她并没有沉迷于此,她从一开始的目标就是清楚的,守护他的作诗天赋,所以她才在诗人社团上让杰米亲自上台读诗,自己隐身背后。

她面对杰米或者说自己所向往的才华时是那么的卑微,她害怕自己的诗会影响到他的创作,她在他顺利读诗后的痛哭,既有对吉米的欣慰,又有对自己平庸才华的悲哀。

从始至终她将吉米看作一本上天所赐的诗集,依靠着幼儿园教师这一微弱的关系连接,希望将他随身带着,将他与这个污杂的世界隔离开来。

只是当丽萨不得不离开后,吉米说着‘‘我有一首诗’’时,再也没有人会认真倾听和记录他的诗了。

《幼儿园教师》短评

7.4分

7分钟前
  • 鱼山夜
  • 还行

爱才之心并非人皆有之,连能看出才能的人都是少数。还是爱财吧,安全。

12分钟前
  • 门儿包
  • 还行

遇到伯乐千里马才可以翱翔。

14分钟前
  • ReMinD
  • 还行

6.5/10

15分钟前
  • Valuska
  • 还行

????????????

16分钟前
  • 打铁痴汉
  • 较差

烂片不解释

17分钟前
  • 丝雨飞花
  • 很差

Anna is beautiful. Beautiful enough for me. The sun hits her yellow house. It's almost like a sign from God. —— The Bull. The Bull stood alone in the backyard. So dark. I opened the door and stepped out. Wind in the branches. He watch me. Blue eyes. He kept breathing to stay alive. I didn't want him. I was just a boy. Say yes. Say yes, anyway. 总在想会不会有特狗血的转折点,但真的没有...

18分钟前
  • Frau King
  • 力荐

他会长大活着,像一个影子,像你一样平常甚至平庸,这就是生活和现实

21分钟前
  • kitty62888
  • 还行

几个月前BFI soutbank有次首映。大屏幕看maggie永远是一种享受——多么有才的演员,用完美表演勾勒出昆德拉笔下对不朽的追求:“对不朽来说,人是不平等的。区别小的不朽和大的不朽。小的不朽是指一个人在认识他的人的心中留下回忆;大的不朽是指一个人在不认识的人的心中留下回忆。任何人都能得到这种伟大程度不等,时间长短不一的不朽,每个人从青年时代起就开始向往。”

24分钟前
  • woodyallen
  • 推荐

Talent is so fragile and so rare. And our culture does everything to crush it.

29分钟前
  • Heinrick
  • 推荐

最后小孩在警车里那一句“i have a poem”,却无人回应,或许是最让人神伤的

34分钟前
  • 阿根廷的烟鬼
  • 推荐

我理解不了女主的动机,可能就是包法利夫人的那种耐不住寂寞吧……不过小男孩的诗真的很不错。

37分钟前
  • 无心
  • 还行

与一年前的电影 Gifted 天才少女正好相反,正好相反。

42分钟前
  • 巨侠
  • 还行

1. 一面是中间危机的讨论。当一个中年人无法接受自己的平庸和生活的普通,悲剧诞生。她试图保护或拯救的,不是一个孩子的天才,而是生活中偶发的拒绝平庸的时刻。2. 另一面也是对教育的讨论,天才型儿童是否需要过分的保护和培养?功利的教育是否有效/无效?面对家长的缺位和手机的统治,教育的出路在哪里?3. 电影为了展开讨论,处在一个中立的位置。主人公的行为极容易导致一种道德式的审判;但电影又给主人公充足的理性。不是恶魔式的犯罪,也非英雄主义的大义,只是生活的走投无路。

46分钟前
  • Eric
  • 推荐

恨不得哭一场

48分钟前
  • 图拉浩
  • 力荐

本以为是伤仲永,结果拍成了我国大多所谓望子成龙的父母。伯乐的工作不是变成千里马,而是辨别千里马。

49分钟前
  • 宅拾叁
  • 还行

绝望而心碎的结果是请逮捕我

53分钟前
  • Choux
  • 还行

跟什么幼儿教育没任何关系,主要是这个女人,以她为主,她用孩子来寄托自己的幻想,实现她自己生命意义。她的哭是哭她自己,哭她的无力,哭她幻想东西的成真。家庭生活的不如意,来反衬她孤独的内心,用诗歌来寄托对生活的幻想,用孩子来寄托对生命的意义。表述一般,手法一般,没什么出彩的地方。

57分钟前
  • 周凯_ZK
  • 较差

又一个孤身迎战沉沦全世界的故事,并且视角上极其特别,并非是主角自己成了那只孤傲开屏的孔雀,而是伯乐痛惜世人不再需要良驹、亲爹不希望孩子成为莫扎特的悲剧。我们可以像Lisa的女儿那样,毫无才华的老妈不过是被成人夜校诗歌班滋长的浪漫主义所害,对天才儿童进行一番诱导式的揠苗助长,也可以艰难地设身处地,与惜才的她一起去对抗这个平庸的世纪。

1小时前
  • seamouse
  • 推荐

结尾那句真的很妙。前面让我几度差点以为是恋童片,导演在观众心里危险的边缘试探,几乎当作惊悚悬疑来看了。棒

1小时前
  • 狗岛张氏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