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无法站立场的故事。
看着陈冠希为了生存冷血的剥夺了李灿森身边一个又一个好警察的生命,你恨得牙痒。
可这个在生命大多数时刻里兽性已经大于人性的可怜杀手,却在遇上女孩之后流露出了温柔的一面,他甚至根本听不懂她在说什么,但或许就因为女孩在船上加上的那两个小人,他愿意亲手给她穿上内裤,为了她甘心冒险被抓去医院,可以说,从救下女孩的那一刻起,他们就是这世上彼此唯一的依靠了,如果没有遇见女孩,他的生命将永远是灰色。
看到他后来被组织抛弃,带着女孩逃亡为生,并即将拥有一个爱的结晶时,有那么一刻我不恨他了,我有点希望他就这样逃亡下去。
因为我无法承受他死去后女孩孤零零地活在世上,我也希望这样一个刚刚瞥见人性第一抹亮色的可怜人可以再拥有一些时间。
可是还有李灿森演的警察。
因为崇拜当警察的老爸不顾劝阻自己也当了警察,却没想到第一个抓的坏人正是老爸。
神话破灭的同时他替父亲背负了谎言,从此变成了一个没有灵魂的暴力警察。
老爸最终交代了罪行,给儿子一个解脱,可儿子还没来得及跟老爸说上一句就看到了他的尸体,他说出一切后唯有自杀。
而在同样这个夜晚李灿森还失去了身边所有的同事,因为一个杀手。
所以他没得选择,他必须抓住他,无论等多久,无论付出什么代价。
于是这样两个人,像狗一样互相撕咬着。
警察不该杀人,杀手怀孕的妻子就在旁边,但他们都无法心软,都没得选,只有一方死掉才是结束。
故事的最后,女孩主动把警察的刀刺进自己脖子里,愤怒的杀手冲上前干掉了警察,然后划破女孩的肚子取出了新生的孩子。
杀手和警察生命中的最后的一眼,都留在了这个没爹没妈的新生命上。
全片充斥着灰黄的色调,场景肮脏,黑暗,从头到尾都充斥着绝望。
可导演还残忍地给了那么几段美好的配乐,在你明知道故事的最后只能绝望收尾的时候,残忍啊……很难想象郑保瑞就是后来拍了《大闹天宫》的那个郑保瑞,每一个银河映像导演早期似乎都有那么一部无比个人化的神作。
对于表演,其实没什么可说的,陈冠希得到了难得的好评其实更多的也只是因为他就是有这种孤僻,冷血,无法回头的杀手气质,无论在这里还是无间道2里。
其实从这片里看,陈老师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有点像本山大叔了
鄭保瑞的《軍雞》都已開拍了,他的前作(轉眼間,新作已經變「前作」)《狗咬狗》已經上畫、落畫、出碟、再出埋雙碟版DVD了,卻一直寫不了關於影片的隻字片言。
影片談的是生存。
我想說的是死亡。
在銀片裡我們看到的第一個死亡,是茶樓裡陳冠希塞滿一口的食物,然後拿出手槍走向正等待丈夫捧出精心蒸好的蝦餃的老太太,乾淨俐落地結束她的生命。
鏡頭中的丈夫捧著蝦餃出來,摔了一地。
後來,我們知道,太太的死亡,正是丈夫的策劃。
一個生命的消失,源於另一個生命企圖繼續生存下去的掙扎。
即使我不認為這個丈夫,他的所謂「生存」是一種生存——偏偏,在片中我們看到兩種對「生存」的不同解讀:城市的「生存」是複雜的,為了錢,為了向上爬,為了更好的生活,都簡化為「生存」,於是律師丈夫可以殺死法官太太(或法官丈夫殺死律師太太?
);警察可以販毒。
來自柬埔寨的陳冠希,他的生存更簡單,為朋飽肚。
於是影片一開始便拍攝他偷渡來港時,躲在船底要接住船家遞下來的一碗粥,一個浪打來,船身顛簸了一下,粥摔了一地,他伸手抓起放進口中。
生存可以是一種很簡單的需求。
只要能填飽肚子就夠了。
於是在影片的最後,逃回柬埔寨的陳冠希和太太過著的是農民的生活,自耕自種,自給自足,肚子能填飽了,也就沒有了戾氣,日子過得甜絲絲的。
只是當生命面臨抉擇時,不得不犧牲一條性命,來換取另一條性命。
這種以一換一的方程式,在警匪片或武俠片中本是常見,以性命要挾的橋段,在《狗咬狗》中也經常出現。
但這個抉擇,以一個新生命的誕生為完結:陳冠希剖開自刎的妻子的腹部,取出尚未足月的嬰兒。
片中導演打燈打得很厲害,到處都在發光,像很神聖。
片中有些死亡是種寓言,像最後嬰兒的出世,有些死亡則是帶有功能性的。
林雪死的一段,無疑是最叫人動容的,陳冠希緩緩刺他的頸子,李璨琛看到眼都突出來。
這是極具挑衅的舉動,不但要林雪受到刺頸之苦,還要李璨琛除了要承受拍檔的死亡之外,還要接受那種無能為力相助的打擊,最後陳冠希的舉手投降,更是連李璨琛報復也無可能了。
這一個情節,也是包含了最多情緒在其中的一場。
片中每個角色的死都有不同的死法,林雪被刺頸而死;少女的禽獸父親被李琛森誤殺而死;黎耀祥被拖行至馬路中,在同伴的目睹下被車撞死;張家輝被石躉「扑」死;林嘉華內咎自殺;還有那個既是要湊人數也是要擔當警隊中不顯眼的警察——至今我仍然一再忘記他的姓名,即使導演再次說過——被子彈反彈反彈再反彈擊中而死。
除了林雪,後來的這些死亡有點像是導演不甘於沉悶的自娛了,如何泡製出各種各樣的死法,尤其是警隊眾人,自娛與吸引觀眾的因素最大,最後陳李二人的肉搏,如何肉緊也就顯得不那麼重要了。
事實上,整體風格亦趨向舞台化,誇張的舞台式打鬥,定格拍攝,那個空地就是一個舞台。
傾注真實感的演繹,甚至演員們果真要拳拳到肉互毆至動真火,後半部的寓言味道也就來得更加濃厚,尤其是圖騰式的臉容、性命相挾的片節,到最後神聖化的生命誕生,我甚至覺得,那是一股如希臘悲劇般的力量,鄭保瑞最終以一個寓言完結一次關於生命的探討。
拍摄者这部电影,陈冠希也就24岁左右吧,在当今算得上是所谓的鲜肉(?
)级别,流量小生什么的 。
这不是重点,可怕的是冠希哥不光有颜啊,对于几乎没有台词的的角色且不说演得多么多么出色(其实本人内心是在尖叫bravo的啊哈哈 ),至少我认为他的表演决不会让人感到拙劣。
冠希哥叫你演绎什么叫无声胜有声。
以下是展现他深情一面的图片,本人对这个比较感兴趣一点😬,想看他对于凶狠杀手演绎的就好好儿欣赏电影吧。
深情的冠希哥😙
哼,摸头杀什么的谁都没我冠希哥温柔 鹏好勇斗狠的性格我倒觉得体现得不多。
以至于甚至没李灿森演绎得好,尤其是最后阿伟也当上了柬埔寨杀手时跟人在逼仄的房间里肉搏胜利后那个伫立的画面,眼神气息都很到位。
决斗 画面很美 内容却是血淋淋的残酷 事实上阿伟才是那个真正悲情的人物。
小时候就遭遇老爸对于理想的打击,刚当上警察却面临信仰的崩塌 ,还有后来同伴亲人去世的崩溃。
最后人性扭曲。
而鹏不幸的命运却像是宿命一样充满无奈,但足够粗暴简单。
愤怒仇恨就是毁灭最好的催化剂。
头被白色绷带包裹的男人,露出参差不齐的牙(玩笑),绝望痛苦的背后是一片黑暗,仿佛深渊。
裴唯莹饰演的女孩不施粉黛,胖胖的,却纯洁善良,笑起来的样子很动人。
图没选好,但模样清新可辨,很美的女孩。
笑容纯真动人。
摇晃的船上,女孩对和杀手的未来也许也有过美好的憧憬吧。
电影里最感人的还是爱情啊。
(毕竟这是我喜欢的搭配:杀手X少女)这一刻,我相信,爱无关言语,无关一切。
只有跳动的两颗心脏相互靠拢,依偎温暖彼此。
而且,这样的爱情已美化到纯粹的地步。
所以最后怎会不叫人心碎。
黄昏里,夕阳的光晕染天地,一切都浸在温柔的暖色中,如画的景。
男人、女人、小孩,是画中的主角。
可惜这不是定格的画。
――――――――END―――――――― 另:电影一大亮点是打斗的配乐了,狮犬(?
)的咆哮代表人类最原始野蛮而本能的冲动。
写文水平有限,就酱吧。
热门里的影评好有深度诶。
唉。
文章虽是自娱自乐之作,但还算认真了,为了冠希哥。
偶像的力量是强大滴*罒▽罒*
《狗咬狗》:希望其实是彻底的绝望 (文:火神纪)市场和电影永远都会形成一种反差。
尤其是这种类型的电影,我曾经对朋友说过,喜欢这部电影,其实只是因为这部电影符合我个人的口味。
把这部电影当成是一部个人的Cult其实一点也不为过。
当然,我们没有理由去强迫别人也跟着我们一起喜欢。
所以,这篇文章里的所有观点只限于个人口味和个人审美,不求任何苟同。
不管怎么说,港片类型电影总是让我惊喜的。
尤其是这种探索之作。
带着前所未有的鲜甜的血腥味彻底地冲激着我对香港类型片已经疲惫的嗅觉。
似乎已经很久没有现在的这种感觉,很多年前的《八仙饭店》和《爆裂刑警》里那种沉寂已经的记忆开始逐渐被唤醒。
近年的香港电影除了一些故作深沉的警匪片、越来越没劲道的动作片和已经让我们开始审美疲劳的Kuso片之外似乎已经没有其它了。
这部电影从它的海报在网上开始流传的时候已经颇让我期待了。
坛子里的朋友说,这是一部生猛的电影。
全新造型登场的陈冠希和李灿森足以让我眼前一亮。
海报上大字写着:生命以另一生命作为代价,才可以生存下去。
其实这一句可以作为各个领域里的王道寓言的,只是我们没有办法接受那种过于真实的事实。
优胜劣汰,弱肉强食。
似乎是生存不二的法则。
不管在原始时代里面为了口食,或者是现代社会工作领域里的激烈竞争。
其实都是一样,只是表现上的不同罢了。
这是自从原始社会留传下来的那种暴虐的基因。
我们没办法改变。
只是到了现代社会只能转嫁到工作的各个领域里去了,毕竟很多时候我们已经不再需要像以前那样仅仅为生存而担忧了。
从以前的为了生存到现在衍生到工作领域的竞争,其实这么多年过去了,作为人类的我们一点也没有改变。
只是我们似乎开始用一种欲盖弥彰的所谓文明来掩盖起这一切。
而当那种杀戮被如此真实地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时候,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拒绝。
这部电影票房的惨败,在这一点上来说几乎是毫无疑问的。
欲盖弥彰加半点虚幻的对自我美好的祈盼,然后抵制真实。
Cut。
杀无赦。
虐杀。
暴力总是王道。
毕竟我们的血液里流淌着的同样都有那种原始杀戮时代时留下来的基因。
所以过于平淡的生活让我们开始渴望一种视觉上的鲜血淋漓。
这也许就是这种电影最大的市场。
生于安逸,死于寂寥。
如果说Cult电影是个人的膜拜形式的狂热,那么,Cut类型电影之所以能在Cult里占有长盛不衰的比例是因为Cut不仅仅是个人膜拜,更多的是我们潜在的暴力因子。
最原始的那种对于血腥和杀戮的渴望。
说回这部电影。
剧情以一个杀手的谋杀事件开始,以警察和杀手同归于尽结束。
于是中间的片段似乎不能给我们带来任何的遐思,一般都是追凶,百里追凶,从香港追到柬埔寨,末了来一场终极PK。
双双倒地身亡。
这样的桥段并不新鲜。
几乎是所有的警匪片惯用的故事。
只是最后的结局也许会让警察活着。
毕竟,好人要长命百岁似乎是我们总不能掩去的良知和祈盼。
电影总在教导我们:我们也得做好人。
于是这部电影成了传统的香港制造警匪片加一点日本的Cut,最终成了现在普遍争论的怪胎之作。
换汤不换药的老桥段翻新。
这部电影也算是出彩的了。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常常有一种很悲怆的感觉。
不管是对警员伟的那种无奈的责任,还是对杀手鹏的那种无奈的生存。
伟眼看着自己的父亲从英雄一下子堕落成毒贩却没办法大义灭亲,于是只好背负着父亲留给他的那些沉重的谎言;眼看着自己的所有伙伴一个个被鹏杀死却无能为力,于是只好背负着仇恨追踪至柬埔寨;眼看着仇人就在附近却所求无门,于是只好求助于当地的社团并沦为和鹏一样不知为何杀人而杀人的杀人工具。
伟在这部电影意味着的是责任,为人子女维护父亲的责任,为人朋友追凶报仇的责任。
而这样的责任为这个角色染上了一层沉重的无奈的悲凉。
而鹏。
其实一切很简单,只是为了生存。
自小无父无母,被当成狗一样收养,接受训练。
在他身上一切只是为了生存。
如果把对手打倒打死而能换来一顿饱饭,那么,没有什么不可以。
只有强者才能生存,于是,杀人只是生存的方法罢了。
在主人看来他不过只是一个编号罢了;对于自己来说,能够多活一天也就算幸福了。
生命以另一生命作为代价,才可以生存下去。
在他看来一切理所当然,如果别的生命个体的逝去可以换来自己的生存,那么也许很少有人会有放弃小我完成大我的宏愿。
所谓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只是佛家诱人从善的美丽谎言罢了。
当我们活在现代的这种所谓文明的衣食无忧的生活里,这个人物的一切所作所为其实只会唤醒我们疲软的同情。
所以我看过的许多杀手电影,鹏是最无奈的那个杀手。
鹏在这部电影里意味着的是生存。
而当生存只能以这样的形式存在的时候,那是可耻的沉重。
所谓悲怆,就是一个无奈的警察遇上一个更无奈的杀手,而最后只能同归于尽地死去。
也许,在伟的生命里,在他虔诚地信仰着父亲是一个英雄的时代里是他最幸福的时光。
可是最后当他无奈地打碎了自己的信仰的时候;很无奈。
也许,在鹏的生命里,在他陪着一个陌路的女人一起不舍不弃逃命的时候是他最幸福的时光。
可是最后当他只能看着自己心爱的女人死在自己面前的时候;很无奈。
也许,所谓的幸福只是想告诉我们,幸福的最后仅仅只能是无奈。
因为幸福总会永远地逝去,而幸福之后似乎就只有悲伤的沉重和无奈的祈盼了。
靠杀死别的生命体来换取仇人的所在;或者靠自己的劳力换取一顿晚餐。
从本质上说其实都一样无奈。
活着,生存。
为着自我的责任或者果腹。
暴力;厮杀;血腥;肮脏;低贱;冰冷的镜头色调让智障的少女看起来似乎纯洁而美好。
看到裴唯莹的模样时我很惊叹了一下。
打破了以往所有电影里的那些女主角带给我美好的遐思,这是一个智障的被单亲父亲强奸的女子,也一样在垃圾堆里长。
只会说一句话:我从很远很远的地方来,妈妈死了,妈妈死了,爸不给我离开……这一切也许只是因为妈妈的逝去或者爸爸的兽欲。
这个角色把这部电影的悲怆色调推至一个高峰。
所有的人都悲哀而无奈地活着。
没有希望,不知道明天。
这个在垃圾堆里的智障女子身上脏兮兮的,可是看起来却很清纯,尤其是当她在垃圾堆里抱着收养的小狗满脸上灿烂的笑。
也许因为智障。
当智障反而被塑造成清纯的时候,这部电影似乎没有什么是真正洁净的了。
世界很肮脏。
人性很肮脏。
生存的欲望很肮脏。
你很肮脏。
我也很肮脏。
只是我们不能够承受这个现实罢了。
鹏和这个女子不舍不弃相依为命,也许只是因为在彼此悲怆的人生里突然遇到一个真正关心自己爱护自己的人,幸福只是一个虚妄的借口罢了。
我尤其喜欢这段两个人逃亡生活的描绘。
电影终于从那种阴暗的冷色调镜头摆脱出来,用一种温馨的暖色调镜头来描绘这一段。
印象最深刻的是奔跑的车和窗外鹅黄色的夕阳,一切很美。
也许是因为眼睛习惯了冷凉的镜头,这一段让我有一种很陌生的亲切。
当然,这只是郑保瑞给我们最虚妄的祈盼。
最终这一段温暖的镜头以及后面延续地用同一种淡黄色调的镜头将电影最终想表达出来的那种冰凉更加彻底地展现出来了。
温暖,是希望,也是最彻底的绝望。
当这一切只能无可奈何地画上一个句号的时候。
伟已经沦落成一个没有任何情感的仇恨之身;所以他可以在温暖的阳光下毫不犹豫地把刀横梗在女人的脖子上。
而鹏的杀戮似乎也找到了和伟一样悲悯的仇恨,于是两个男人站在对面,中间隔着一个死寂的女人,把刀刺进对方的身体,然后一起倒下。
而这时候温暖的阳光就在头上。
女子的自杀只是为了让自己心爱的男子可以不再为自己担忧地离开。
而男子的奔腾只是为了给自己心爱的女子报仇。
而这时候温暖的阳光就在头上。
心爱的女子已死。
鹏挣扎起来也许只是因为突然记得自己刚刚没有钱给女子做剖腹产手术。
于是爬过去,拿着一把尖刀,亲手剖开了自己心爱的女子的腹部取出了自己的孩子。
而这时候温暖的阳光就在头上。
死亡。
新生。
循环不息。
这是电影留给我们虚幻的希望。
可是我记得伟的生平:无父无母;被收养;靠打黑市拳赚钱为生;靠打死别人而赚取微薄的收入为生;我记得电影里传说中那个英国电视台拍的资料片,一个孩子表情麻木地打着另一个躺在地上的已经无法动弹的孩子;以及一大群孩子在垃圾堆里抢吃着那些被人们丢弃的也许已经不能称之为食物的食物;身上各各带着一个编号;从不把自己当人;杀人从来不知道为什么;吃一顿饱饭也许也是一种奢求;不知道是什么希望,什么是生活,什么是恐惧;生存,因为我可以拿走别人的生命…… 灿烂的阳光和新生的孩子爽朗的哭声;阳光沐浴着孩子。
这所谓的希望,在孩子的母亲以及父亲都死去了之后,我在想,所谓的希望是什么呢。
紧紧地握紧的拳头和头上温暖的阳光。
也许,只能停留在这个孩子还没开始懂事的时候。
当他长大一点,再长大一点,他会明白自己无父无母,他会明白自己只是和狗一样被收留的无父无母的孤儿。
我开始想象他的人生。
以及他父亲的人生。
死亡。
新生。
循环不息。
这是电影留给我们虚幻的希望。
所谓的希望,其实只是彻底的绝望。
这个孩子失去的双亲之后,只能像他的父亲那样子长大;或者死去,在他长大成人之。
所谓的美好,所谓的幸福,其实只是虚妄的。
所谓的希望,其实只是彻底的绝望。
死亡。
新生。
循环不息。
这样的循环不息其实是最大的绝望。
最底层的人们,生存的目的就是为了生存。
我突然想起了电影最后那一个段落镜头,伟和鹏,两个人的眼睛里已经翻白,没有任何表情。
那已经不再是人类的眼睛了,更接近于一种动物的凶残和麻木。
我想这就是电影最终想表达给我们的东西:生存。
而为了生存,我们似乎只能选择这样的一种无奈的方式。
电影的导演郑保瑞说过:狗满街都是,那种生命跟我们的生命一样,贱。
我不想说生命有多么高级。
最底层的,也有生存的权利。
而他们生存的目的,就是为了生存。
说这段话的郑保瑞似乎在解释这部电影名字的渊源,在我看来,这更是这部电影最终表达出来的东西。
带着一种看似悲悯的手法来描绘这个孩子的降生,制造出一个看似是希望的假象,其实,一切只是郑保瑞最冷酷的绝望。
这部电影是我所见过的最冷酷的一部电影,至少在此之前我没有见过一个如此冷酷的结局。
连希望都是绝望的时候,彻底绝望似乎是注定的悲哀和无奈。
那是一种彻头彻尾的冷凉,从心底开始泛散,一直持续。
这部电影里前面所有的那些杀戮流血的镜头和这个结局比起来,其实已经不再那么血腥了。
2006-8-27;丙戌年闰七初四。
刊于《新快报》2006年9月5日A52版《非常道》栏目。
有删改。
附注:电影资料扩展链接。
■片名:《狗咬狗》 ■片名:《Gau ngao gau》 ■导演:郑保瑞 ■主演:陈冠希/林雪/李灿森/裴唯莹 ■类型:动作/惊悚/犯罪 ■片长:109 分钟 ■地区:香港/日本 ■语言:粤语 ■发行:同道制作有限公司 ■首映:2006年8月17日/香港
这部电影我是分两次看完的,因为很少看这种类型的电影,情绪上有点扛不住,很少看到像这样一部绝望的电影,让我觉得好像除了死亡,我看不到电影里那三个人别的出路,他们都太简单,简单到太执着,执着到不在乎任何代价。
我一直觉得陈冠希的演技还是很不错的,在这部电影里也是如此,从头到尾他也没有几句话,可是把人物刻画的很好,可能他就是比较适合说话比较少的角色吧,他是个好演员,然后我也不觉得他是个不好的人,毕竟那些事情都是他的私生活,他能把角色演绎到我们觉得好,他就已经尽到自己的本分了。
至于影片中的李灿森和别的演员,说实话,我总感觉有点脸谱化,每个人的性格特点都太过突出了,总觉得不完整,不过总的说来,这是不很不错的电影,我想,再看一遍,还是会很震撼
两年前,郑保瑞从合拍片回归香港本地题材,拍出一部横扫颁奖礼的《智齿》,其大尺度的情节、暗黑残暴的美学风格令人咋舌,更描绘出一个港产片中罕见的荒废堕落的未来城市图景。
事实上,早在 2006 年,郑保瑞就已拍过类似的题材,其阴郁绝望的格调更有过之而不及,那就是他充满争议的代表作《狗咬狗》。
不过,相比起《意外》和《智齿》,更遑论那些接近主流口味的动作片,他这部《狗咬狗》的口碑待遇未如理想,投资 2 千万成本的影片在当年暑期档上映,收获票房不如人意,而在之后的金马和金像奖上几乎颗粒无收。
倒是后来在欧美地区发行影碟后,吸引不少国外类型片粉丝的关注。
从这一点来看,影片血腥暴力的类型元素掩盖了叙事里的深层表意,观众似乎只将其当作一部限制级的警匪动作片来看待,而影评人也对废墟般的香港、模糊道德边界的警匪对峙感到困惑与乏味。
郑保瑞以风格化的美术与滤镜效果,营造出一种阴郁、晦暗的色调,在难以分辨黑夜白昼的画面里,接连抛出女法官被枪杀爆头、警察被刺倒于血泊、汽车相撞凌空翻转等等挑动神经的情节;人物堕落与兽性暴行的此起彼伏,从都市景观转到垃圾场,将叙事引向一个逐渐偏离现实的未来幻境里。
整个故事中几乎没有一个真正善良的人物:律师买凶杀妻、警长背地里与毒贩勾结、父亲性侵凌辱女儿……尤其是转移到垃圾场之后的情节,呈现出港产片罕见的冷酷荒凉意味,让观众察觉出这是一个扭曲人性与道德的未来世界。
事实上,《狗咬狗》延续了郑保瑞此前两部作品《爱·作战》和《怪物》的类型混合实验,在常见的警匪类型架构里融入人性与兽性一体两面的思考。
导演刻画了两个对立而异常复杂的人物:暴躁的警察与冷酷的杀手,却不像常见警匪片中正义与罪恶的对峙般简单明了,因为这两个角色在极端的环境状态之下,性格和心理会急速改变。
凶残的杀手遇上弱智受虐的女孩,无意中被唤起其恻隐之心,那种夹杂着同病相怜与家长式关怀的复杂心理,令这个狠角色身上流露出人性的微光,而两人回到柬埔寨过上平淡的生活也在呼唤出人性本善的底色。
相比下,另一个角色却耐人寻味:年轻的警察玩世不恭,其后在破案中目睹同僚相继死去,以及无法面对父亲的罪恶秘密,最终沦为凶残暴戾的野狗,选择以暴易暴而走上亡命之路。
这个角色的心理转变也折射出扭曲人性道德的社会环境,人们为了金钱和地位,不惜背叛身边人、泯灭自我良知,特别是父亲的罪恶让他的价值观彻底颠覆,他不再相信所谓的正义,在他看来警察面对凶残的罪犯时,不应保持冷静、恪守底线,而要突破界线、以暴制暴。
正如最后字幕归纳出的核心主题:生命以另一个生命作为代价才可以生存下去。
换句话说,在如此极端的环境里,正义和良知根本不屑一顾,甚至成为了生存最大的障碍,而唯有凶狠残暴、不择手段、目无法纪才能获得活下去的权利。
杀手和警察两个角色命运各有不同,性格上却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人性与兽性是对立共存、亦可逆转的。
一个人为了生存不得不压抑其恻隐之心,尽力释放其兽性,用以对抗与征服。
或者说,生存环境的恶劣更容易激发出人性中暴戾凶残的一面,这也许才是导致这场暴力对峙的根源。
[2007/02/11] 《狗咬狗》:价值观的塑造、瓦解和重组过度渲染的暴力只是一种感官的呈现,抛开其卖点和话题性,《狗咬狗》剩下的,其实就是一个价值观的故事。
陈冠希是在柬埔寨靠打黑市拳长大的孤儿,不断地靠结束对手的生命来换取食物以维持自己的生命。
所以当他接到任务去香港杀人时,一路还是流露出那种对食物的渴望。
在与警方对侍时,他劫持路人但并不懂把路人当作人质以作为和警方交换的筹码,而是杀了一个又换一个。
在他的思维里只有一道公式:自己活=别人死。
警察李灿森从小梦想和父亲一样当个好警察,但当警察后却亲眼目睹父亲和毒贩的交易。
父亲无奈之下示意儿子用毒贩的枪击毙他,以塑造英勇牺牲的假象。
但打不死却成了植物人,于是李要一直背负着父亲是大英雄的谎言继续当警察。
办案方式暴戾,对证人和疑犯都拳打脚踢,甚至用毒品引诱线人。
其实看完全片会觉得两个角色是在做一个互相转换的过程。
一个是从狗到人,陈冠希在决定带捡垃圾的女孩一起走的时候,已经注定了他的生活不再单纯只有杀戮,将开始被情感所影响,于是有了后来在柬埔寨“男耕女织”的一幕幕温馨画面。
另一个则是从人到狗,李灿森从发现父亲的真面目,到目睹同事上司一个个被陈冠希无情杀死,再到得知父亲醒来自首后的自杀,彷佛一瞬间自己的世界被彻底打乱,剩下的只有对陈的无尽的仇恨和一种原始的复仇欲望。
所以到影片最后,陈冠希会因为要负担妻子剖腹产的手术费而回去找黑市拳老板接生意,而在香港已经毫无寄托的李灿森也为了找到陈冠希复仇而到柬埔寨守株待兔地为黑市拳老板打拳。
其实李已经丧失了文明社会的逻辑,不会去想杀了陈之后自己要做什么,只想不顾一切地报仇。
所以在黑市拳场等待陈出现的几个月里把对手一个个地杀掉,就像片头刚到香港时的陈一样。
而陈在最后妻子被李劫持时居然下跪求饶并放下了手中的刀,彷佛一下子懂得了这个道理。
于是在那一刻,我们分不清哪边是好人哪边是坏人,甚至整个故事都没有好人坏人之分。
每个人的成长环境对自身的性格和价值观产生关键的影响,但巨大的变故和冲击又对已经塑造的价值观进行瓦解和重组。
所以被感情融入的陈冠希不再只有兽性,而是有了人性。
而遭受致命打击的李灿森慢慢丧失了人性,剩下复仇的兽性。
在主角之外,片中的配角也处处流露出这种讯息。
白发苍苍的法官因为结婚三十年的妻子要和自己离婚并带走所有财产而买凶杀她,李的上司、正气凛然的警官也因为目睹身边好同事的一一遇害而开始踢打拾荒女以逼陈冠希现身。
全片都在阴暗昏黄的色调中进行,最后陈冠希临死前把婴儿从垂危的妻子肚中切出来时,婴儿的小手伴着温暖的夕阳紧握着,身旁父母和李灿森三人的倒下。
再一次呼应了影片的主题句:“生命以另一生命作为代价,才可以生存下去。
”讽刺的是配乐是范晓萱的《you are my sunshine》,冷静的吟唱,似乎在提醒着,人类作为动物的本性从来没有磨灭,只是文明社会把进化后的弱肉强食粉饰得不再刺眼,于是影片把它投射在这些角色上,用极端暴力的方法强迫你去思考罢了。
本年度至今最好的片子, 不想说它情节是多么极度暴力灰暗,和反社会.从未想到一部港片可以做成这样,不过看到出品人是个样似日本人说,就不奇怪了.不过编剧里有司徒锦源和邹凯光,倒想不到,邹凯光不是一向是爱情喜剧编剧多,竟然能搞出这种调调.演员都是不错尤其是李灿森.不过这部片子最赞赏的是它的摄影和配乐,想不到可以做到这么大气.不知道是谁? 配乐很有阿基拉的风范. 而且那位女主角找的真是太配戏了,不那么漂亮却楚楚可怜让人怜惜.有几段都极有画面感,好象陈冠希从巷口中晃出来的杜可风摇拍方式,酷到爆.还有加油站里的温馨.票房惨淡是不奇怪的,一部权典的Cult电影是要有时间的沉淀的.个人会认为是明年金像奖大热,着重摄影和音乐音效. 最佳电影可能就难,因为整体反映的太过非主流.
以前上应宇力老师的电影欣赏课时,她经常提到开头和结尾的重要性,而影片的开头尤其是富有特点的出字幕方式通常能够直接体现影片的风格。
《狗咬狗》将制作团队的名字置于似是集装箱的斑驳铁皮之上,覆盖着血迹,辅之以阴暗的摄影和沉郁的音乐,顿时将观者带入由导演一手营造的气氛中。
这片子几乎每一个镜头都带有特别强烈的导向性,交待特定的信息,就像编码一样,如果你眨眨眼睛错过了,有可能到了后面就对不上号,影响对叙事的理解,它要求观者的解码过程严格跟随叙事的节奏,比如陈冠希进入餐厅后,前台小姐奇怪地看着他,这组画面要求观者立刻得出陈冠希不是该餐厅常客甚至不同于普通食客的信息,为后面逐步揭露他的身份、处境作铺垫;同时叙事又有所保留,每个镜头或每组镜头只是巨大叙事链条中不可缺少的几环,只有当你看完整部电影时,才能彻底收起这根链条。
所以,看着好累,沉溺其中的累,因为你需要不断地对剧情进行猜测。
与之不同的一些文艺电影则在叙事上有所保留,相反添加电影手段方面的额外信息,使得观者如入迷宫,即便结束了观影过程,也有可能错过半路上的风景,但并不影响整体的迷宫体验。
总得来说,《狗咬狗》讲述了非常简单的一个故事:警察抓凶手。
这一故事模型的叙事形式逃不出固定的套路,但本片最大的张力来源于超乎寻常人想像的、对道德和社会公正底线的挑战(虽然到了后面这些符号性质的东西都渺小的不值一提)。
而且我觉得能够调动非常消极的因素来尝试触摸一些积极的意义,这招很牛B,类似骨头发芽、腐尸上开花。
说说几个煞风景的地方。
一是垃圾女抱小狗的温情“诗意”段落,原本悬在心口耳边的音乐风格急转直下,乱世真情也不过如此,但在逻辑上严重损害了影片气氛的延续性;二是李灿森震惊时候张大嘴巴的表情,与他一贯的冷酷不符,尽管已经眼睁睁看着N个同仁死在凶手手下,于情于理作此反应都不为过,但他发现父亲贩毒实情时表情也变化了了。
身为局外人的观者我,在这种时刻显然要比他更冷酷。
三是看到父亲尸体时又给他表情的那个特写,实在是太煞风景了,身为一个理性的观片选手,这个镜头终于彻底拉开了我与影片叙事之间的距离。
该有的悬念都过去了,我的心不再被吓得怦怦跳,我的情绪也不再被它左右,也不用再随时准备捂上眼睛躲避血腥镜头,只要安心等待揭晓过程,编码者自然会主动解码。
但那个温情到死的拥抱改变了一切。
那个温情到死的拥抱让我想起了那句话:“找个男人如果他不会打架,那就等于找了个女人。
”呵呵,怨不得金刚那么%×,连echo提到女主角时都下意识说“金刚的女朋友”。
这段画面的色调暖得吓人落日也美得要死,在一个充满未知和期待的结局之前,我相信所有女观众的心都会随着再一次出来煞风景的外文歌飘向很遥远很遥远的某个地方……倘若真能如此,“免我惊,免我扰,免我四下流离,免我无枝可依”的套路可休矣,从明天起跟着你的男人流浪吧逃亡吧!
就这样结束了多好?
女人的肚子都大了。
他们带着同样的项链去看医生,却要为手术费而发愁。
车子停下来,“等我。
”这一句话一出口我就知大事不妙,叙事漏洞大显身手的时刻到来了,我们的孤胆警察同学肯定会没有理由没有原因地从某个角落里莫名其妙地出现,在影片结束前与这个系着N条人命的杀人恶魔展开殊死搏斗,好给观众和社会公正一个交待。
真抱歉我敲出这句话时难以掩饰的讽刺意味,理性的观片选手此刻也已经彻底站到杀人犯这边来了。
果然!
警察来了,还带着编号。
我前面解码时候一定漏掉了什么重要信息,导致此刻应了上句话的景。
女人临产,两狗终于面对面决斗。
陈冠希扑上去,我以为他要跪下,结果却是肉搏。
不过后来他还是跪下了。
可我万万没想到女人自己迎着刀子过去了。
我没想到!
其实这样的结局也是很老套的啊,可我没想到……因为我是那么胆小,连美好的话都不敢不愿说出口。
更大的意外是他亲手用刀划开了女人的肚子,抱出婴儿……这样的结局,太悲痛了,我睡觉去了。
虽然看之前我就听说,这部电影是黑暗而绝望的,但当时没太注意,兄弟我是谁啊,压抑绝望的电影看得不要太多啊,想想看咱偶像是谁——斯通大人,熟悉他的风格就该知道我的底气了。
但看完电影后,手脚冰凉的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刚才的话,我,真的是太自信了……这是一部勿容置疑的好电影,也可以说是我看过的华语电影中最绝望的一部。
它天生的特质,注定不会被太多人欣赏,甚至会被很多人所愤恨、咒骂,因为它太纯粹了。
比起这部电影,之前让我觉得冷峻残酷的《杀破狼》、《黑社会》(和这部电影一样,都是司徒锦源的作品),显得像浪漫喜剧一样放松。
另外,对于这部电影,我不想从太多技术层面进行分析,是的,它的剧情老套至极,几乎看了开头就能猜到结局,这不重要,一个饥肠辘辘且受伤的杀手神话般一天之内干掉了几乎一个组的警察,这样的情节即便为了表达意思,在这样走写实味的电影中也显得过分夸张了(又不是吴宇森,拿被爆的脑袋当礼花),但这也不重要,女主角的设置更是落入窠臼,但这还是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明明能看出并且感觉到这些缺点,却还认同这电影,甚至它能让你像爱上心爱的女人一样,将这些所谓的缺点当成优点来爱,这就是这部电影的魅力。
(涉及重要剧情,没看过不要看下面这段)电影从一开始的影象,就奠定了整体的风格,以灰黄色和暗蓝色作为主色调,并且随着情节的变换会进行积极地调整(有一处情节似乎就是危机处理完毕后,由近乎黑白的暗色,转换成稍微温暖的黄色,但记不清楚是哪一段了),镜头在剧烈的晃动,如果说杜可风式的摇晃能让感觉到刻意,那么这部电影的摇晃是很自然,而且几乎全是局部特写的摇晃,让你觉得非常的不安,就好象一个始终没摆正的偷窥针孔拍下的内容。
开场好几分钟一句台词都没有,让人看不清楚的镜头却迅速将剧情交代清楚。
杀手被指派去杀人。
到了杀人地点的时候,出现了一个非常巧妙的镜头,它首先中景注视了杀手,这时候,是第三人称的,但随着杀手观察四周,镜头从杀手身边闪过,开始扫视周围的食客,这时候,没有切换,镜头变成了第一人称,再迅即回归杀手,又是第三人称。
这一段变换很快,给我的直观感觉就是一种冷漠,人和人之间的,人和这个地方的。
接下来,片中第一个暴力场面出现,杀手枪杀目标,尽管同期录音(应该是的)造成现场感并不鲜见,但看见杀手开枪后仍然走过去将枪抵在估计已经死亡的目标脖子上再补枪,我还是吃了一惊,那动作的连续,好象杀的不是一个人,像屠夫切下一块猪肉一样顺理成章。
如果这一节还可以看作是杀死目标的必要的话,后面一场林雪扮演的警官的死就让人目瞪口呆,看多了电影都知道,被歹徒劫持为人质的那个家伙其实某种意义上是最安全的,别说被威胁的对象,歹徒根本不舍得杀,那是盾牌啊。
但这个定律被推翻了,在几乎毫无必要的情况下,杀手将一根锥子扎进了林雪的颈动脉。
我当时只觉得像是扎进了自己的动脉一样……我觉得导演在处理这些场面的时候,向北野武偷师不少,每次都故意地缺少戏剧铺垫,基本给你不会死人的假象,但实际上这种安静地反铺垫却为暴力迸发的时刻做了最好的基础,显得非常现实化,简直是007里那种喜欢废话的反派的最好反面,那么突然的一瞬间,暴力发生了,刚才还在开玩笑的人,已经变成了一具尸体。
这种暴力如果是一种极端,那么另一种暴力恐怕更难以让人忍受。
李灿森演的年轻警察,为了破案对线人和证人的近乎虐待的逼供方式,那一刻他仿佛回归了街头地痞的身份,抬手的耳光和随便的一揣,想来就来,虽然这样的模式(能破案的警察都是不守规矩的警察)被用过无数次,但这一次他几乎不给你一点好印象,你根本不会对这个人物产生一点认同感,哪怕他能找到线索。
当他的同事长辈被他感染也暴打着线人的时候,他赶到,并且带给线人需要的毒品。
这里出现了一个小黑色幽默,线人哭泣着说:还是你对我好。
年轻警察面无表情地说,我只是要你告诉我他在哪儿,随后是比他同事更为激烈地暴打。
这些暴力谈不上任何美感,丑陋得异常真实,晃荡而且故意造出很差的构图让你觉得像是零距离的记者们在偷拍。
但这样的暴力比上面的暴力更加触目惊心,因为上面是极端,而这些,真切地让你感觉到就发生在每天我们的身边,甚至我们自己身上。
如果仅仅是镜头上的冷峻,那不过是一部玩花活的电影而已。
但更为残忍的是电影镜头下所表现的。
三个主角勉强可以分成三条线。
来自柬埔寨的杀手,从小就在垃圾堆长大,从小被训练成打黑拳的打手,可以为一口吃的杀人不眨眼,可是他的眼神却异常澄澈,他的世界,只有活下去这个要求,除此之外全是多余的。
不知道为什么,我想起了无极里的昆仑(“跟着你有肉吃”),但不同于后者的失落过去,前者就没有关于自己是人的回忆。
另一个主角,年轻的警察,守着自己被打成植物人的“英雄”警察父亲已经一年,脾气暴虐得没有理由。
但到后来(我警告你,你如果没看电影就别看这段,你会后悔的),我们才知道,他的父亲是被他打伤的,因为他发现一直被自己当成英雄的爸爸,居然在贩毒,居然是个贼……这两个角色,一个是本来就没有希望的,一个是本来充满希望,但迅速被命运推到反面,很难说两人哪个更可悲,但问题是两人又这样水火不容地相遇了。
另一个,也就是我所说的很俗套的女主角,是杀手逃亡中在垃圾堆的破屋子里无意发现的一个有点智障的女孩。
他发现她的时候,她正被自己的亲生父亲压在身子下面。
她总是那么顺从,哪怕上一刻还被暴打,下一刻,就会没来由地微笑着。
是的,这个角色显然可以看作是希望的象征,看成是一个符号,但这个符号并不简单,虽然她没有很多自我的意识,但她却能始终有生的欲念,虽然看起来她什么都不懂,但她却能理解。
她像飘到地狱中的一根羽毛,轻飘飘地将杀手往天堂上带。
同样,可以批评这是对女性角色的弱化,但我并不觉得这是对女人的贬低,省省吧,要有光,她就是唯一的光,在这电影中。
中间有个很微妙的小插曲,杀手发现女孩好象没穿裤子,他将短裤递给她,女孩还懵懂地不知所措,杀手就帮她穿,然后害羞地扭过头去。
害羞,他还懂得害羞。
一点点人性的影子被唤醒。
我也不清楚为什么女孩会跟他跑,也许像刚出生的小鹅会对第一眼看见的活物叫妈妈一样吧,当她概念中理所当然的依靠——父亲,被杀手杀了,她本能地靠向了杀手,杀手一次次拯救她的肉体,她却在这过程中给杀手带来更多的人性。
看起来很美好?
被忘记了,这过程不是孤立的,这相互的救赎恰恰是以一个又一个尽职的警察被残忍杀害为代价的,当一个个的同事无声地倒毙在身边,年轻警察一次次地被往地狱里拖拽,当他们歹徒一样拿痛打女孩作为引诱杀手的方式时,他们已经和魔鬼无异,而他得知同事全部殉职,自己的父亲也以死作为救赎的代价时,他终于被彻底打入了地狱之中。
别责怪李灿森一次又一次惊恐地咧开烂牙密布的嘴的表情,想想看,自己的亲密战友一天内一个接一个死在你面前的时候,你还有心情做出什么表情吗?
什么叫崩溃,这就叫。
影片最后的字幕:一个生命的生存要以另一个生命作为代价。
当杀手越来越像个人的时候,年轻警察已经不是个人。
这也是生命的代价。
虽然结局有点俗套的出现了婴儿,在阳光下,在鲜血的洗礼中诞生,但你真的觉得那是希望吗?
想想看那些打黑拳的孩子,杀手自己不也是这样度过童年的吗?
这个婴儿只不过可能又是一个在地下拳击场里被教育成杀人机器的——饿狗。
想到这里,你还真的觉得有希望吗?
希望!
你自己的意想罢了……说到这里,这电影已经可以说是绝望到了极点,在几个主角身上,你最多会同情与爱怜那女孩,但你根本不可能找到一点点认同感,过分有洁癖现在还热中于《小王子》的人也许更是会皱起眉头。
但别责怪导演郑保瑞,要责怪,就去诅咒这本来就该去诅咒的生存法则,和认可这个法则的人类社会,残忍?
这只是将全部的残忍化成了一场一天一夜和一个热天午后的希腊式悲剧,这社会,只会比电影更残忍。
杀人,还不见血。
ps:这部电影的演员都很赞,特别表扬陈冠希,我几乎没认出来是他。
4.5吧
那个死了妈被爹强奸女人(导演你是有多爱这种题材)和那MTV一样的后半段。。。比军鸡好个屁。。。就陈冠希演得还不错
陈大师的演技不错。人一出生就要为自己搏斗
李灿森是个很出色的演员
残忍而不令人反感,偏执而又节制、顺畅,一部独特而优秀的香港暴力电影,郑保瑞当之无愧的代表作之一。《狗咬狗》用暴力血腥的画面来渲染人的兽性,用污秽肮脏的布景来隐喻世界的可耻,最终还是将故事收拢于心中的爱和不可知的未来,整部电影的昏黄影调也让观众产生强烈的宿命意识。
剖腹产子 太扯皮了 | with Ran
宇宙最强冠希哥!
有点过于血腥。对于冠希同学依旧没有任何感觉。
用力过猛,角色反应都超出合理范围,只是可怜了小姑娘
都说悲剧更能打动人,看完这片子,发现自己还是喜欢happy ending的,如果影片能在两人夕阳流浪时结束,多好
摄影很赞
陈冠希演的还挺好的。
很久没有这样被一部港片所深深打动了,片子拍的极赞,尤其前85分钟精彩纷呈近乎完美,可惜结尾部分不给力,彻底沦为败笔。即便如此,本片仍可列入新世纪港片十佳。4星半。P:李灿森和陈冠希都贡献出了最佳表演。郑保瑞单凭此片就足以秒杀彭浩翔,成为最值得期待的香港新生代导演。
这还不叫烂片啊?
一灰到底,主线条被细枝末节冲的细碎。那些老戏骨们,戏份不多,但相对来讲比主角更令人深刻。一反常态,冠希哥在这里倒是很傻很天真,最后结局的无法自圆其说,只好放上一句四六不搭的话,实在煞风景。
为了表现人性的复杂,暴力和报复超过了剧情需要的限度,使得影片变得让人生厌
让我想起了08年看的《军鸡》
只记得那首歌
什么烂片儿!!!!
装B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