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几部恐怖电影的消息很多,有:灵媒,还有这部:南巫。
看过后发现这并不是一部恐怖电影,而是一部文艺片。
摄影满分,南国小村庄的美景表现的完美,让我心生向往,让我想起自己儿时的环境,好想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体验生活的宁静。
自然的美景,人生活在其中,而思想的环境,又禁锢着人的生活。
影片的主题,就是南国的本地传统文化与新的社会主流文化的冲突。
女人的丈夫被下了降头,找寻各种方法都不能破解,最后还是找到一个不敢透露身份的传统巫师来解决的。
原本女人不信“神”,经历三个月的痛苦,她通过自己的经验由一个外来人融入进了当地被渐渐遗弃的旧文化中,不能不说是一种讽刺。
通过这样一个看似是驱魔的恐怖故事,来讲述文化的冲撞,和对故乡的眷恋不舍,这种风格的杂糅会稍有些不伦不类,因为它打破了观众的期待,期待对于电影来说是很重要的,通过对宣传资料以及影片类型的了解,观者会对影片有所定位,如果影片与自己的期待相悖,就会产生不好的感觉。
这部电影算是一种全新风格的尝试,它应该将这种期待在影片开头做适当的调整,让观众更清晰的明白它的风格,这样更好一些,我在看的过程中就会一直以为是传统的那种会出现突然吓一跳的恐怖镜头那种电影,结果并没有出现,这就严重分散了我对电影的注意力。
影片对于文化冲突的表现多是在次要剧情上,比如两个儿子经常看电视,通过声音展示新闻,其中还通过串台展现了一下泰国的色情片,另外通过学校的事情来展示当前的文化氛围,只能说华语,还有菜市场来自外地更好吃的虾米,大家对本地虾米不屑一顾。
这些都能看到外来文化的冲击。
后来更是通过在山洞中一个女人之口讲述了一个中国泉州公主来到此地被困于此的故事,最后正是这个女人带着女主出海解除降头,她说她无法离开海上的某处边界,表达她对无法回到故乡的一种无奈。
就像是围城,城里的人渴望着追寻着外来的文化,而外来的人思念着故乡却又不得不融入当地。
我觉得最后的台词表达不够克制,全片都是缓慢的节奏,多是通过视听语言和动作来表现,但是结尾又说的这么直白,我觉得有些不妥。
电影的摄影,美术,音乐都非常棒。
当然也有不少疑问,谁下的降头?
那个邻居为什么死了?
开篇男人打破邻居家的门是什么意思?
当地的巫术和信仰具体是怎么回事?
还需要再看再了解。
今天发了个朋友圈,朋友陆陆续续给我发来了《南巫》的资源,以为会是一部关于南洋降头的恐怖电影,没想到它会是一部暗含大马华人境遇的政治隐喻电影。
故事的开头,是村民阿昌一家的日常生活,他是当地的原住村民,妻子阿燕也是外地的大马华人~
有天,阿昌在驱赶神龛前的蛇,过程中不小心打破了邻居阿南家的木墙。
阿南得知后找到阿昌家闹事,当晚阿南便因为车祸去世。
从此,阿南的母亲便变得神神叨叨,晚上还对着阿昌的房子烧香点烛,中间还出现了一系列的宗教仪式镜头……两个星期后,阿昌在田间捉鱼的时候突然晕倒,苏醒后呕吐不止,还吐出了三颗带锈的铁钉。
从此,阿昌便一蹶不振,只得靠妻子阿燕扛起养家的重任。
三个月后,阿昌的病情仍然不见好转,妻子阿燕无奈只得求助当地的拿督公,拿督公狠狠批评了阿燕这么晚才求助他的做法,说她的丈夫是因为在山上撒了尿,惹怒了山神娘娘,叫她让丈夫喝下符水,再去祈求山神娘娘的原谅。
回到家,半信半疑的阿燕在恍惚间烧干了拿督公给的符水。
没办法,只得一个人去祭拜着山神娘娘的象屿洞。
在洞里,阿燕见到了山神娘娘化身的神秘女子,神秘女子躲在山洞的角落,告诉阿燕她的丈夫被下降头并不是因为受到了山神娘娘的诅咒。
山神娘娘本名珂娘,是古时候泉州的一名公主,乘船南下来到了暹罗国,被当地的巫师看中,却不愿委曲求全,最终被巫师施法落在了象屿山。
公主是心善的,绝不可能会因为这些小事而惩罚阿燕的丈夫。
这下,阿燕彻底没了头绪。
回到家,看见两个儿子站在屋外,原来是丈夫起床砸坏了窗户,吓得两个孩子不敢回家。
安抚了精神失常的丈夫,丈夫阿昌告诉阿燕,有邪灵要来召唤他带他走了~画面一转,阿南的母亲又开始做法。
夜深人静,独自外出的她在马路上看见了死去的阿南,母子二人抱作一团,泪流不止~最后,在友人的帮助下,阿燕找到了已经退隐多年的巫师。
巫师一眼看出阿燕丈夫的经历,却因自己已退隐江湖不肯救助阿昌。
在阿燕和友人的软磨硬泡下,巫师还是决定帮助阿燕一家。
根据巫师的指引,阿燕需要用圣水洒在家门大树的周围,再用开过光的匕首插在大树上。
一旦发现了什么意像,就需要把脏东西抱在黑布里,然后扔进大海。
至于丈夫阿昌能否痊愈,就全看老天的造化了~
按着巫师的方法操作一通,阿昌果然不久便出现异样,咆哮着窗外大树上的邪灵马上就要带自己走了。
阿燕赶紧来到了门口的大树下,从地里看见了前些日子家里丢失了衣物。
慌乱中,阿燕赶紧用黑布包裹住这些衣物,驱车来到了码头。
(开车过程中出现了本片中最高能的镜头,邪灵趴在车上,跟着阿燕来到了码头)此时已是深夜,阿燕来到码头已没有愿意带她出海的船家。
绝望的阿燕又遇到了山洞里山神娘娘化身的神秘女子。
她用闽南语给阿燕说着,自己可以带她出海。
船上,邪灵就在阿燕的背后,神秘女子告诫阿燕千万不能回头,在经过短暂的思想斗争后,阿燕最终把装走脏东西的黑布包裹扔进了海里。
第二天,疲惫的阿燕在船上苏醒。
神秘女子唱起了歌,告诉她丈夫已恢复正常。
往这一望无际的大海,她却说自己回不了家乡,自己的边界就在这里。
回到家,丈夫阿昌已经恢复了正常,身体也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康复。
后来,他成了一名巫师,为有相同遭遇的人提供帮助(我忘了后面的注解了,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
)分割线……如果你已经看完看着了我的解说,可能会疑惑为什么会说它是一部政治隐喻电影,其实就体现在电信的细节上。
电影里,我至少听到了马来语,普通话,客家话,暹罗方言等不下四种语言,就体现出马来西亚作为移民国家,语言文化的多样性。
为了维护各自的民族文化,各方民族可谓煞费苦心。
阿燕的一个儿子因为在学校不说华语而被罚站,而阿燕在咨询拿督公的时候,因为找了翻译被拿督公大骂为什么不说马来语,就体现出各民族的排他性。
关于被谁下的降头,电影其实并没有明说,而是通过拿督公自以为是的解释,将所有的不幸都归咎于来自中国的山神娘娘。
而看起神通广大的山神娘娘,却只能躲在暗黑潮湿的山洞,她的化身甚至都不敢直面前来参拜的人,在最后解救阿昌的过程中,也只是起到了一个辅助作用。
可见她并没有拿督公所说的那样神通广大,无恶不作。
甚至她自己,都是因为被巫师下咒,被迫留在了象屿山。
而失去了话语权的山神娘娘,就这样成为了当地人口中小气动不动就下降头的反派角色。
不仅背井离乡,还遭人陷害,这辈子也回不到家乡,说到底,她才是电影里最悲惨的角色。
也不禁让人想到马来西亚五一三事件中饱受迫害的华人群体,甚至整个东南亚的华人群体~他们不也是背井离乡想要新的生活,最终不少人却在民族冲突中客死他乡?
回到故事开头,总的来说,借助导演的镜头,我看到了1987年经过马来西亚五一三事件后大马华人生活的小心谨慎,失去的话语权的他们也逐渐被当地人污名化,所以在学校里更要保护好自己的民族语言~其实关于电影,我还有一点不懂,就是那个在电影中段出现的那个在田里跳大神的角色。
他到底是人是鬼?
如果你看懂了,欢迎在我的评论区下方留言,咱们一起讨论。
巫界
巫界
边界
边界
人与边界,巫界影片的最开头说了这是一个人与边界,巫界的故事,这是整个影片的主题。
人界主要是女主角,女主角老公,阿kaew姨(巫师),tam伯(巫师)。
巫界那名男子(骑象巫师/田伯爷)是从木屋上下来的,基本可以确定不是人界,是受到巫师嘱托,来下降头的。
全白皮肤的,是巫界实施降头的,偷衣服的就是他。
边界我的理解有两种意思,一种是灵界,一种是结界。
泉州公主和阿南都是已死之人,存在于与活相对应的死的世界,我就叫它灵界。
他们可以被人看见,就是存在两个世界相通的可能,称为结界,结界在人,灵界,巫界之间都有相通的可能,最后三种关系存在于一条船上。
理解这三种意思在看电影,就会很容易把电影看懂。
八月电影的开始,男主在拜拿督公,后不小心把对门阿南的门板打坏了(追赶拿督公显灵的眼镜蛇时)。
晚上阿南前来闹事,男主赔了20块钱,阿南即去买门板,被卡车压死。
做法事前的镜头
阿kaew姨在做法事
做完法事后切的镜头,暗示与树有关阿kaew姨当晚就得知儿子死亡的消息,就连夜下降头。
由镜头可以看出,拍摄做法事的机位在2楼男主睡的房间,反之,就是在对男主下降头。
最后阿kaew姨走了,还给大树镜头,很明显在暗示,降头和树有联系。
这个法事需要稻草人,铁钉,拿督公,以及运用田伯爷神龛的,衣服分析不出来是不是主要道具
男主晕倒的地方
田伯爷神龛
阿kaew姨遗留阵法
巫界下降头八月在稻田仪式后结束,这段稻田仪式我认为是在阿kaew姨在神龛摆好法阵后(就是阿kaew姨对2楼男主做法之前),巫界男前来下降头的。
仔细看男主晕倒时和稻田仪式时的田,可以看出有无水稻,个人不觉得不是穿帮,而是结界的存在。
九月
阿kaew姨做法事
九月, 阿kaew姨回来做法事,她说法事的目的是带阿南回家的。
法事又是在神龛这完成,最后也如愿见到了阿南的灵魂(影片中第一次出现人与灵同一个世界的场景)。
这可以说明阿kaew姨是一个巫师,可以有打通结界的本领,神龛再次被用到。
(阿南鬼魂好像没头,应该是直接卡车压头,后面巫师Tam伯说不可以说今晚去找他做过法,看出来做法应该有反噬。
阿kaew姨也是巫师,反噬到儿子身上,最后男主还被阿kaew姨下降头,有点惨。
括号这段是过度理解)十月
泉州公主出场十月,女主去见了信拿督公的神棍,神棍让女主带东西去象屿山洞找山神婆婆(泉州公主)赔罪,这样男主就会好了。
到山洞后,讲述了一个巫师给泉州公主下降头的故事(仔细看前面,两个小孩看电视,跳转到泰国节目,节目里的台词应该就是形容巫师的内心的)。
这个故事表明,山神婆婆是好的,还证明了男主信仰的拿督公并帮不了他,同时这是第二次人与灵同一个世界。
埋鸟
挖出衣服和稻草人在男主的小鸟死后,埋小鸟时没发现衣服,后面却出现了衣服,这也表明结界的存在,是通过Tam伯的法器打破的。
女主最后要把tam伯交代的几样东西到海里丢弃,女主来到码头,工人告诉她这几天都没船,而且泉州公主说她可以送女主出海时,几个工人是听不见的。
船上那一段同框算是收尾呼应,最后在一首《出山关》的歌曲中影片结束。
其实这部影片还有其它很多细节,比如换个名字可以上大学,泉州公主说自己再也过不了这个结界回家,女主生活的艰难等等以下是拿督公,田伯爷,山神婆婆的猜想拿督公
拿督公是用小箱子放家门口的
对面阿南家有也一个
这是泉州公主讲骑象巫师下降头时的镜头,巫师是对着拿督公的。
最后女主看见海里拿督公刺稻草的镜头这里可以分析一下,10月份背对镜头那个巫师应该是泉州公主说的那个骑象巫师,对面是有灯的(骑象巫师可以像泉州公主一样出现在这个世界),感觉是降头的最后仪式,要直接让男主死的仪式。
最后女主看见海里拿督公拿手上的东西穿过稻草,我认为稻草象征着田伯爷,稻草是接下来要分析的。
田伯爷
稻草
嘴里叼着稻草巫界男
田伯爷神龛这骑象巫师首次出场邻居说阿kaew姨回老家,田没人看,田伯爷不久就跑回暹罗了。
一种解释是阿kaew姨是祭拜田伯爷的巫师,没人祭拜了自然就走。
另一种是田没人看,田伯爷不庇佑荒地。
我偏向于第一种,毕竟又不是只有阿kaew姨家有地。
祭拜的道具里有稻草,那个巫界男嘴里叼的也是稻草,在田里下降头。
我前面之所以说骑象巫师可以像泉州公主一样出现在现世,是骑象时也是有路灯的,而且下个镜头就是对着拿督公做法,都是白衣服。
我这里认为他们祭拜的田伯爷其实是这个骑象巫师,跳稻田舞下诅咒那个也是他。
山神婆婆
山神婆婆是被巫师陷害的,女主来这里是被信拿督公的神棍骗来的。
Tam伯说找华人神坛求医,华人就是信田伯爷,拿督公,Tam伯还说就是信了邪神才会惹上的。
这里我把山神婆婆归于好的一类,被世人抛弃,最后帮女主的也是山神婆婆,田伯爷,拿督公则是降头的一方。
个人认为降头步骤:1.阿kaew姨田伯爷神龛祭拜2.回到家中对男主做法下降(标记位置)3.稻田舞下降头4.骑象巫师根据标记来到标记位置到拿督公前做法下降头 这个过程导致男主病情加重,并可能死亡。
以上涉及迷信,信仰,宗教的分析及猜想仅是对影片内容的分析和猜想,不涉及现实。
孔老板🎬好片推荐:张吉安导演处女作电影《南巫》.很多人反应看不懂、乏味、甚至不恐怖!
但我想说这才是真正的惊悚剧情电影,因为太过于真实和现实生活的真人真事还原呈现荧幕!
它不像欧美的血腥烧脑,也异于日韩的画面惊吓冲击,更不想香港的那种恐怖直给!
该片以现实题材切入!
加上民间怪诞志的原型故事,也是东南亚这个国家本身的日常信仰,电影《南巫》你要静静地看下去的话,你一定能看进去,而且毛骨悚然!
论技术层面《南巫》属于很高级拍摄手法介绍了马来原生民间邪术故事,就是拍的很高级是骨子里的味道和写实吓人般让人能静静的看进去!
要品的!
虽不属于商业片!
但绝对是好电影!
我记🉐️在该片很多片段场景戏中张吉安导演/编剧用静静的长镜头画面和拍摄手法叙事呈现征服了我!
演员不出名但都在人物中,导演把控得很好!
可以细品的电影!
1、缺乏类似宗教经验或认知的观众在一开头的皮影宗教讲解中就会有点点没有耐心,视觉语言稍显单调,一个皮影人物反复左右出现。
2、风格化的镜头语言阉割掉一部分的人物情感,或者说宗教要求的仪式的形式本身就会消解个人情感。
3、下南洋的华人,亚洲的多民族/种族国家,边界处的文化分离与交融,异乡人的文化反抗与投弃限制在家庭生活中,最后为她渡船的是泉州公主,两个回不去、融不进的异乡人,乡愁这个主题,很东南亚。
4、如何处理由他人招来的怨恨,尤其是对直接间接造成子女死亡的人的情感,法律制裁(江歌),以暴制暴(仇杀),宗教式宽恕,心理学灵修的疗愈、巫术凝聚怨恨,如何面对亲密关系的生死离别,小路上抱着无头的儿子哭泣,人生遭遇绝望时,燃起信仰的烈火,西方文化的两个世界,很好地给活着的人给死去的人一个现世的解释,不至于让活着的人痛苦那死去的人无处可去,没有脑袋地活在不在这个世界的别处。
5、非自恋与自卑意义上感受到个人的渺小或许会降低怨恨。
6、巫术的反噬,双倍的痛苦。
7、诅咒与解咒,最后的解咒依赖于另一位无关的巫师的仪式,那么解咒的过程是妻子的寻找与尝试,最终由恐惧将她引向信仰的深处,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8、西方一旦涉及巫,就是血祭祀,以神为对象,南亚谈到巫就是施予他人的巫术,人际关系的纠葛,鬼神皆能听命于各个人,日本电影很少谈论这两个维度,它的鬼就是鬼,人委屈而死,就成了鬼,无端端地害人吓人。
《南巫》和《灵媒》,是两部展映时间相近、题材高度类似的惊悚电影,被放在一起比较实属顺理成章。
其实,招魂驱魔这一类题材,西方已经拍烂,观众也已经看烂了,从纯感官刺激体验的角度来判,实在没有能出温子仁等大师手笔之右者——这个评价,是送给灵媒的。
灵媒就是这样一部披着东方神秘主义面纱、行西方怪恐血腥美学之实的片子。
尤其到了后半部分,敏被各路鬼灵齐下降头之后的一系列恐怖行径(滥交、杀生、嗜血、小便、屠杀等等),都能看到驱魔人、招魂、鬼修女等经典电影的桥段,而它纪录片式的拍摄风格又带着浓浓的山寨味道,总之就是一部拍给东方观众看的西方灵异片高仿品。
情节连贯、元素丰富、节奏紧凑是它的优点,但也仅限于感官刺激,可阅后即焚。
反观《南巫》,虽然热度和口碑不及《灵媒》,但是我认为,它比后者拔高了一个层次,因为南巫,做了一次“形而上”的探索。
这是一部披着恐怖主义外衣、却讲述文化融合阵痛之实质的类型电影,它通过男主人公被下降头的故事,牵出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马来西亚国内马来族、华裔、穆斯林族等多民族之间的文化冲突、种族对立等政治事件,最后远溯到近代中国东南地区民众浩浩荡荡下南洋的南迁史,点出了在国家统一的历史进程中,不断摩擦、矛盾、互噬的种族对立的伤痛。
从观赏性的角度看,它可能不及灵媒在感官刺激方面的直截了当,南巫无论在情节设计、情绪释放还是服化道方面都采用了较为隐忍、克制的镜头风格,但是正是它的“意犹未尽”,反而给我一种写实感。
我生活在中国东南地区,也曾听说过灵媒渡魂事件,在我的家乡,这一职业身份被称为“肚仙”,从见识过肚仙“工作场景”的人口中所得知的讯息综合看来,灵媒的气质特征、受害人的外在症状同南巫中的人物表现更为贴近。
其实,东方神秘主义讲求的是一种不可名状、灵肉合离的状态,全然不同于西方血浆四溅、身首异处的怪兽主义,它通常是难以描摹和捕捉的,受害者和通灵者均没有很特异的外观和激越的行为突变,而这种“内在”的变异在电影化处理上,就需要大量象征主义的手法和留白化的处理手段来展现:南巫电影中,无论是下降头的妖灵在暗夜的稻田里施法、施伏在男主身上的白面妖怪、还是男主人公本身的中邪反应,用大量的慢镜、空镜、实验风格服化道及配乐,营造了充满隐喻、玄机的氛围,用不剖白的方式为通灵邪术的运作原理留下了神秘的遐想空间,也是对主导马来西亚多元文化碰撞融合大潮中那股复杂、不可捕捉的潜在力量的隐射。
但本片的一个明显的瑕疵是,以驱邪为主题的前半部分和以溯源马来华人文化为主题的后半部分之间的衔接,显得较为粗糙生硬。
本片后半段在山神婆婆(即妈祖娘娘)身上着墨颇多,最后附身男主的邪灵也是由这位神祇驱除,还讲述了一段关于妈祖“南漂”的凄迷往事,看得出主创对于大马华裔原乡文化的追溯和推崇;但是主题烘托缺少自然过渡和铺排,和东南亚神鬼文化所代表的本土主义之间缺少一些交融、反应的过程,尽管有史可查,但对于不了解、不熟悉这一段历史文化的观众来说,山神婆婆的故事多少显得有些突兀。
不同的神灵所代表的文明宗派之间互动的流变,缺少一些展示的空间,加上这个部分的交代,本片将更加细腻和全景化。
综上所述,我认为《灵媒》是西方驱魔大片的仿制品,但画虎画皮难画骨;《南巫》是叠加了象征主义的历史题材佳作,虽然感官效果有限,但值得细品。
两部影片是形而上“道”和形而下“器”之间的区别,适合截然不同口味和需求的观众。
总体来说,本片算不得恐怖,甚至连惊悚都谈不上。
呕吐出铁钉的画面也经过了相对文明的处理,显得不是那么重口,也不那么丧心病狂影片的故事情节相对简单,情节缓慢,但是主创就像很有耐心的展示画卷一样,为观众徐徐展开了一副颇具南洋风情的农家环境。
影片的画面色彩搭配让人非常舒服,很多画面基本上可以截下来直接当桌面。
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风吹稻田,与远处象屿山相应成趣(这个画面还跟影片当中讲述的传奇故事相呼应,进一步加深了观众的印象)展现了马来多元文化冲突。
汉人信仰(祖先)、本地人信仰(拿督公)以及巫术信仰(降头)交织在一起,让影片当中的女主角有点无所适从,其中尤以女主处理拿督附身保佑圣水的剧情最生动,嫌脏,所以各种过滤,甚至用高温杀菌的方法蒸煮。。。
例如男主和女主不一样处理海鲜干货的方式,得到了不一样的收益虽然马来有着多元化的文化冲突,但是主创本人肯定是坚定的有神论者。
这也是大多马来人民的信仰,就像破降头的大叔表示的那样,不是没有真神,是真神经常被地方上的假神,邪神所亵渎,蒙昧的民众不知道如何侍奉真神获得保佑。
例如男主,执迷不悟的信仰拿督,而拿督却并没有帮他对于降头,主创还是信任并且相对自豪的。
虽然降头确实能够伤害到人,但解降头的方式也同样有效。
无论降头还是解降头,都有同样神奇的魔力。
主创的想法中,这种能力可能才是南亚地区真正的神秘力量。
最终男主从降头的痛苦中解脱,也现身给了乩童术女主和女神代表的是汉人文化。
起码在影片当中,汉人文化被马来文化所挤占。
例如取个马来名字就可以成为白富美的女同学,例如在接降头过程当中毫无头绪的女主,被老公骂不懂的敬神的女主。。。
女主在逆境当中茫然的眼神以及不知所措的行为,是不是代表了在马来多元文化冲突和激荡当中的随风漂泊的华人呢?
我,在这个地方,到底是谁?
也许丢失身份才是最可怕的吧这方面的集中体现,可能就是女神这个角色。
可以确定他就是传说当中的公主。
作为汉人的保护神他一直护佑着自己的同胞(如果没有他的船,估计男主也就真的拜拜了)。
他思念家乡,但是并不能回去,他想落地生根,但是却办不到,他的痛苦,可能就在于这种无奈的进退失据吧。
仔细想想,这不就是女主的个人写照么我觉得这部影片肯定不算是特别出色的恐怖片,但是仔细品读,真的能读出那种淡淡的乡愁,以及对现实的无奈
小小的故事,镜头太长会有些乏味,剧情太平不是恐怖片其实就是一个文化冲突的缩影“谁是你心中的神?
”女主从无神论者转而开始求各路不同的神,求神大多是遇到困苦而寻求帮助。
不由想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何建立一段具有信仰的关系?
在平淡的生活里,没有所求也没有所依恐怕是大多数人的正常生活状态。
越正常的人反而越是这样。
所以在正常的范畴,大多数人都只顾埋头自己的家庭及生活,而不再与亲戚朋友有长足的联系,渐行渐远…我的远房表妹,独生女,很小的时候一起扮过家家酒,上学以后就没怎么联系了,仅在过年时偶尔会见一面,后来嫁到了外地更是几年见不着一回。
去年听说她闹离婚,男方出轨,我直接飞到长沙带她揍了男的和小三。
从而她开始主动联系我,我回上海以后,偶尔会打电话来汇报有好消息坏消息,这次国庆要带女儿来上海玩几天。
我妈批评我,既然快20年没有联系了,怎么突然就联系了,然后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因为我的性格招待妹妹是不会让妹妹花钱,而她也不一定会念你的好。
我也想到这个事情,平常的生活中大家各自安好,也就互不联系,但是一旦遇到大事,才会知道自己疏远了哪些人。
虽然可能只是在困境中念你一时,那么在这段时间,可能你就是她心里的神袛…而神应当是不求回报的吧!
有时候会觉得很不公平,自己很少麻烦别人,而帮助过的人短暂相聚后也是渐行渐远,只留下一句“你是个好人”…那么人与人的关系究竟是怎么维系的?
回到影片,女主与山神对话可以看出,山神十分羡慕女主以自由之身移民,也认可女主的勤勉,所以在最后帮助可她。
而女主在困苦中遇到了山神,到最终被拯救。
事实上神与人都是互相救赎,或者能称为互为彼此的神袛…“两个人互相的欣赏,爱情不过是这样”友谊长存以及亲戚永固也是这个原因吧,无论贫穷还是富有,要找到那些相敬如宾的朋友,两个人互为神袛才能并肩同行啊!
与其说《南巫》是一部恐怖片,不如说她是一部马来西亚在地风俗故事片。
这部片里好多看上去很恐怖的元素,却是在诉说一个导演印象中的马来西亚故事。
但是这个故事又被包裹在恐怖惊悚的外衣下面,所以如果没有留意,很有可能就会错过了一次了解马来西亚的机会。
要看懂这些隐喻,首先要了解当下的时代背景。
南巫的故事源自导演本人的记忆,电影里交代说是发生在1987年,那个年代马来西亚正在推动全面伊斯兰化,我记得有一个非常明显的暗喻就是孩子的同班女同学把华人的姓名改成了更像伊斯兰人的名字。
而主角一家则正是居住在马来西亚泰国边境的华人。
然后恐怖的事情就发生了,阿昌因为跟邻居发生一些纠纷,而被邻居老婆认为是邻居车祸过世的罪魁祸首。
于是那位妇人就给阿昌下了降头(个人认为应该是她下的),阿昌开始吐血,血里还带着铁钉。
其实这个桥段我认为是在隐喻华人在当地被人迫害,但是又没有能力正面反抗,只能忍痛继续生活。
而那个年代正是马来西亚华人的至暗时刻,华人们在挣扎中期待曙光来临也正如阿燕在一个洗衣服的瞬间的失声痛哭。
影片的另一个主题是思乡。
剧情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信息就是吉打州是在马泰边境的一个小地方,所以这个地方就是处于一个边界的概念。
本片中对于边界的描述还有很多地方:Kaew姨在把老公的灵魂招回来之后两个人抱头痛哭的圈子可以视为边界(阴阳)。
阿燕在山洞里遇到“山神”珂娘一个在光线明处,一个在光线暗处,也可以视为边界。
最后珂娘开着船送阿燕到海中央然后诉说着自己不能再往前了,这何尝不是珂娘的边界。
当珂娘最后坐在边界的船上,望向边界另一边的遥远远方,眼神透出了浓浓的思念,我当时大脑里马上蹦出了一个词:乡愁。
珂娘我觉得可以作为是第一批移居到马来西亚的华人的代表,她离开家乡,远远的来到了这个陌生的地方,想要回去却是千难万阻,但是熟悉的亲人和朋友都不在这个地方,那种虽然身处人群但是由心底产生的孤独感让我深深的共情了!
特别是想到疫情期间要回趟家就很难真的是狠狠的流泪了!
总的来说,我还是很喜欢这种安安静静的在地片的氛围的。
里面对于鬼神的隐喻,甚至是鬼的出现都不是以吓死你不偿命的形式,而是一种讲故事的叙述感在演绎,相对来说我也比较喜欢这样的形式。
对比于有些片子用声音和画面刺激来达到感官上的恐怖,我还是比较喜欢这种安静的恐怖。
(因为真的会被配乐声吓一跳)总的来说还是比较推荐这部片子的,如果喜欢安静的风俗恐怖片的朋友们一定不要错过了!
但是如果是寻求感观刺激,寻求恐怖的话那可能这个片子没法满足你的感受啦
“断头?
”历年来所拍摄的恐怖片都是以惊悚为主,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达到“恐吓观众”,随着恐怖电影的发展,不难看出越来越多的恐怖类电影开始偏向于对本国文化,历史的反思。
符号化其中中国在80.90年代会根据“僵尸文化”来去改编电影,其中就出现了林正英等风云的电影人物。
而美国,因为宗教信仰的原因,所以会把定位集中到鬼魂身上。
韩国最出名的无疑是丧尸片,对于本国元素的发掘也是极大的震撼。
最后要提的是日本,日本电影更加具象化,因为它把所有的鬼魂怨气集中到个体身上,因此便出现了贞子,加椰子等独具本国文化特色的恐怖形象……在此,不再一一说明。
山神婆婆而在电影《南巫》之中,所要表达出的效果并不单单只是惊吓。
而是导演以自己所理解的“东式”美学去体现,正如电影的评论:“本片以精湛的视听语言和炉火纯青的场面调度,展现出东方神秘主义美学。
”在山神婆婆这一场戏中,导演对于灯光的运用可谓真的是“天工巧夺”。
对于景深的黑化与对于光线和人物的引导,蜡烛作为背景,在环境,自然光线的设置上搭配的恰到好处。
这一段想要展现的是马来西亚的文化元素,对于山神婆婆的误解,导演给出了独特的解释。
并且将剧情往后推进,将“降头”娓娓道来。
前景这种泛黄色调是东方独特的一种美学。
正如同日本黑帮片,中国的文艺片,以及韩国的丧尸片都有着相同的运用。
在画面中导演有意的设置了帘布为前景,远远比直接拍摄的表达方式要好的多。
画面产生了层次感,人物比例很小,永远都是客观冷静客观的去讲述故事,去感受文化,去体察氛围。
石像水中的石像是一种符号化的表达。
石像澄海表示着“包袱”也沉入大海,这是人心理压抑的恐惧感。
导演用光照亮石像的表面,将其他部分进行景深黑化,突出主体的同时,让观众感受到了恐怖片所特有的形象,恐怖片无疑就是在三个方面做到完美,第一是灯光的完美,第二是服化道的完美,第三便是对于(民俗)文化丰富的完美。
符咒电影展示了对巫术的定义,有人因巫术而降头,可又有人因为治病而求巫……世间一切的好与坏,都是根据一定的标准来制定的,但永远没有绝对的评判标准。
对于人物形象的转换,通过无神论变为有神论这两个对子向大家看到了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村落和国度。
大家似乎对于无数有着极大的偏见,但迫不得已的时候,由不得已借助无数来实现自己所想。
这便是这部片子的高明之处。
病态生活一种麻木的生活状态,更可以展现出现实主义电影的人道关怀。
所以这部电影所表达的不单单只是恐怖,我觉得更多是在于对于历史文化的发掘以及对于色彩调度。
它是一种有别于恐怖片的第二种类型——民俗文艺片,观众看的不光光只是恐怖,而更多的是一种生活状态
3.6分。
像当年看陈英雄的爱情片,时不时地想昏睡过去。。。叙事假借一个华人移民家庭的文化调和,又是曾经引致商业噱头的南洋降头元素,但不是猎奇式的大赏,形式呈现一种平静而沉闷的诡谲气氛,联想片中背景其实不难明了说的是华人移民与马来当地文化的交融问题。手法很是独特,确乎异于日韩泰港的鬼片。假如毕赣拍鬼片一定是这般调性。7
各国人各族人混杂生活,方言杂乱,神灵众多,遇到事情你都不知道该拜哪位神,拜的是否对更不知道,是否真的可以庇佑众生也不曾知晓。但可以知道的是真正的神是不会加害于人的。故事背景多次提到的远方的改革和抗议总是要说些什么,说些什么呢,说些过去的往事,说些宗族的故事。期待很久也没有出现惊悚镜头,也就放下期待了,然后渐渐生出一种气质出来,一种叫做「生活」的味道出来。是的,普通民众管不了遥远的事情,只是要丈夫好起来而已,好起来就是最好的结果。还有一种叫做「故乡」的感觉散发出来,因为各种原因从远方来的人们又因为各种原因留下,留在异乡,住在此地,他们心中藏着回不去的原乡。ps:还蛮喜欢女主阿燕的,有种藏不住的气质。
水田中的男子,总感觉有个男网红已经提前拍过了
搅乱边界的过去与现在 抵达分割人物的过去与现正在 那么至此语言、巫术、政治身份、文化认同、离家故国都聚集在这个地理锚点边界海域 窥探了时光和世事的缝隙
C / 依托被鬼神凭附的物件构造大量垂直的平面,然后通过停滞、遮罩与滑移让这个面逐渐起伏有致。似乎很少在这一类(假如真的存在这个类别的话)作品中看到如此多缓慢厚重且相互隔断的动作。它们并不意在营造什么惊悚效果,甚至也并无统一的节奏与紧密的关联,而是落实到人物的心理动势。以至于,另外的世界和现实哪怕相交了,那脆弱的界线依然是如此分明。因为那钝重的姿势成为一种与山峦、作物、水波同样有灵性的抵抗。这可能也是为什么山洞中那场戏如此动人——她成为匍匐的动物,在彻底无法被平面化的闪着幽深光亮的崎岖之间,完成与守护神的相遇,并弃绝它。
林象放映,开场的皮影戏让人感觉那幕布背后真实的在发生着什么,令人动容的是路口与还魂的儿子抱头痛哭的母亲。令人恐惧的是,巫术是真实存在的,车顶上的降头鬼着实吓人一跳,远景比近景感觉更吓人。可惜的是,山神娘娘的形象如果再虚一点就好了。
导演说里面有一些比较低的镜头,是稻草、蛇、趴在石头上昆虫的视角,有点可爱
巫而不邪,妖而不媚,与其说是恐怖片,不如讲是政治电影。(蔡明亮的《黑眼圈》是我个人最喜欢的东南亚政治电影)这个与我们颇有渊源但似乎总不那么熟悉的国度,近年来政坛波动连连。而这部电影,或许可以视作了解大马历史文化的一方“解药”。观影过程中,自动代入采访过的那些自诩“513难民”又亲身经历过“茅草行动”的友人。真实的经历,比电影的空灵与神秘多了血与泪。值得一提的是,张吉安导演其人其事比电影更精彩。此片对他而言,也是一部集大成者之作。# 海南岛国际电影节 · 首映
南洋华人的身份和处境,镜头调度太刻意,拍得太沉闷和平淡了。
《南巫》真好看,这几年看过最让我惊喜的降头故事,巫术部分拍的真写实,固定机位镜头令人印象深刻,人物走位的精确和表演的自然、生活化,还有着时代隐喻和马来西亚种族身份的探讨,是优秀的艺术电影无疑了。不只是大明朝观众,全世界观众都在戴着有色眼镜看“恐怖片”,但,好的电影其实就是好的电影,《南巫》好到了如雨后甘露般的程度,查阅资料后,我会二刷的。
作为风土乡情片来看,可以跟创作者产生共情,关于那个回不去的,印象深刻的家乡。
无聊,我就直说了,无论是作为恐怖片还是文艺片,都不够火候
比较稳的处女作,它不同于欧美的邪典,也异于日韩的惊悚,更不是香港那种粗糙的直给。它以现实题材切入,加上民间怪诞志的调调,或许那种东南亚本身就对文化的日常信仰。(片尾曲《出山关》好听)(想看毕赣拍贵州一代的巫蛊传说)
不恐怖片并浪费了105分钟
借人类和异灵讲我族与他族,是绝佳的“东南亚华人离散史”研究案例。热带、瘴气、下南洋,恶灵都是人怨,父亲的诡异经历让导演满怀热情去追问,山中的公主、田边的妖怪却是他为自己的族群求索。也的确让人想起九十年代的香港鬼片,相似的文化里露出幽暗的魅影,不是要说人鬼殊途,而是要说人如何成为鬼。
以民俗文化的分歧书写地缘政治的分化,无论是女主或山神婆婆,均是以外来者身份进入这片马泰交界处,从语言的驳杂到信仰的迥异,从官方媒体宣传和学校教育政策到民间风俗的偏好,无不彰显出这片处于“边界”处的人们对于寻求文化和身份认同的渴求;珍惜此类内地无法拍的影片。
这种exotic的调调太喜欢了。借助此部电影,对马来华人的境遇多多少少有所感触。整部节奏平缓宁静又带着细细的伤感。文化隔阂让异族人多多少少会有些乡愁吧。ps不要和灵媒比了,这不是同一类型的电影,没有可比性。
恐怖片拍出了纪录片的感觉,带着作者的成长记忆,带着多元民俗文化的交织,带着沉闷和平淡。
让我想起了你们给毕赣打高分的嘴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