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乐章
Sterben,Dying,告别交响曲(港),我去死一下(台)
导演:马蒂亚斯·格拉斯纳
主演:拉斯·艾丁格,科琳娜·哈弗奇,莉莉丝·斯坦根博格,罗纳尔德·策尔费尔德,罗伯特·格维斯戴克,汉斯-尤韦·鲍尔,Anna Bederke,莎斯琪亚·罗森道尔,Nico Holonics,C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语言:德语年份:2024
简介: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人届中年的指挥家汤姆,在两端之间进退维谷。即将举行的演奏会诸事不顺,忙得不可开交之际,老父失智症恶化,老母癌病缠身,恐不久于人世。前度女友临盆,他亲自迎接新生命到临,更充当代理父亲。妹妹爱上同样酗酒的有妇之夫,生活一塌胡涂,更把他的音乐会弄垮。长期抑郁的作曲家决意寻死,他不得不为好友善后。一次..详细 >
3.5星,实在有点太冗长,太繁琐了,前半部分还好,后面实在是抓马,
三小时,不是轻松的电影,生死、家庭、婚姻、亲子关系,真实而又戳痛人,波澜不惊却又惊涛骇浪。。死亡乐章就是生命乐章,知死方生。每个人都在痛苦而孤独的活着,见最美丽的风景,你却不在。最好的舞蹈都是想和你跳一个你不在的舞蹈。我是一切的反面,我是反面的反面,我是“我不是”。我不救你因为我懂你、我爱你。最华美的乐章都是归于平淡甚至平庸,这就是生活的本质。界限就是接受平淡与否。爱是不再索取,懂得给予。死亡之前,都没有答案。
原生家庭会深刻影像我们之后处理情感关系的方式,可惜影片的内容明显过载,换一个能力更强的导演完全可以把时长控制在两小时内
喜歡,數度熱淚盈眶。
除了太白了,就没有缺点
一般
有点“托尼·厄德曼”的意思,电影自己还Q到了。我们都在奔赴死亡,看完会觉得普通人、普通家庭、普通死亡过程其实没什么不好的。
几个篇章间的连贯性其实蛮弱的,更像是为了完成对导演家庭的书写而配置齐备的角色关系。但关系内部无论是有效性还是差异性都非常有限,几乎囊括了一个创作者倾其所有能想到关于各成员能有的议题,哪怕做了特异性设定,但整体着实温吞过时,看得非常疲乏。
昏昏欲睡
很悲伤的电影,剥开残破的家庭关系,与父母、亲人之间的情感,不是所有人有开心的天份,尊重死亡与人生
又名“乱成一锅粥,大家趁热吃吧”,终于看上了,为了拉斯艾丁格在第一排边缘鏖战3个钟,别太爱了我说
3.5 展现的家庭关系还是很有力不加粉饰的,每个角色都在浮世中挣扎苟活
毕竟是入围了柏林主竞赛又拿了最佳剧本,作为导演私人自传性质的片子拍的高级又没有高高在上的距离感,就连最后的‘dying’交响曲也让人听懂了感动了。父亲的死、朋友的死、母亲的死,没有血缘关系的孩子,爱了又离开的有妇之夫,抑郁又纠结的艺术家……好像这个发达社会的每一个人也都不快乐也都悲伤逆流成河。就像片中的那句话,很多问题并不是吃药和医疗能够解决的。比如终究会走向死亡的“亲密关系”。其实导演落脚点是在说各种形式的“关系”吧,所有关系好像殊途同归都走向dying。妈妈对儿子说,我好像从来就没喜欢过你,儿子对妈妈说你生病和痛苦的时候我好像也从来没有同情过。这是多么平静又绝望的对话。
#10300. 74th Berlinale-主竞赛-编剧奖。恍似看了一部迷你剧(但可能真的应该按小标题剪成一部电视剧集)。其中有几个段落是真的好,尤其是父亲葬礼后母子那段对话,堪称年度名场面级别。通过一个家庭及相关人物来讨论面对死亡及生命的态度,兼及各种(相当之奇葩的)亲密关系和家庭形式,篇幅是足够大,但整部影片太过松散冗长,除了老太太其他几个主要演员的表演也都实在太抓马,尤其妹妹那段……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观影氛围是挺好的,我感觉本片其实可以标个喜剧的tag。
喜欢也不喜欢,有些镜头是真好,可撑不起仨小时
在欧洲人的故事里,他们铭记一生的灾难性一天,对于中国小孩来说,大概只是无数个平凡日子中不怎么起眼的一天。
亲人、朋友、爱情、生活……终将步入坟墓,奏响悲怆的死亡乐章。然而当第一声音符响起时,死亡本身便成为一种重生。“不要在圣诞夜看博格曼的电影,会让人情绪低落的。”
好痛苦啊,明明是三个小时却不觉得漫长,痛苦本来就像生活、本就是漫长的,虚构和非虚构是孪生的双射线…Tom和Lissy餐桌前的对话,哭得感觉再没什么可以哭了,衰老、死亡、创伤回忆、后悔的心情,是少有的绝对无法解开的缠绵的痛苦;not everyone has the talent to be happy. Not everyone can be helped by therapy, pills, things the society offer to prevent people from deciding their own life. Or death.
这一家子其实都有点作…(可以到7分)
妈的,真是没法评,造作拧巴,打结上把锁,算是平庸,谁他妈没点病,谁谁谁,非他妈就得的喜欢伯格曼吗,祈求影片带来功用性的东西,失望于瀚海,麻木成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