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天动地。
既指汶川大地震来得惊天动地,也指汶川大地震的救援活动惊天动地。
看这部影片的时候,我的泪水几乎就没断过。
网上有人批评这部影片的特效做得好,这点我不予评论,因为我对于特效这些东西向来不是很了解。
我要说的是影片中那些让人动容让人流泪的细节。
关于县长任玥的母亲(宋春丽饰演)一个老人,一个为女儿买好了樱桃等着女儿回来的老人,在面对地震时,义无反顾地用最后的时间把婴儿车推了出去,而自己被压在了钢筋水泥下。
尽管把死亡留给了自己,但为了见到女儿,她依然忍受着莫大的痛苦,在钢筋水泥下用力呼吸,告诉自己不要放弃。
可当她的不要放弃遇到了那些坚持要救她以至不肯在水坝泄洪前疏散的人时,她毅然地选择了放弃,拨段了最后一根支撑的钢筋,彻底任自己被永远地掩埋在地底下。
三个细节,一个比一个更令人动容,也一个比一个更赚人热泪。
关于旅长唐新生(侯勇饰演)作为摩步旅的旅长,在联系不到上级的情况下,他果断地带领众官兵赶赴灾区,这种敢于承担责任的勇气就不需多说了。
我这里想说的是他作为一名丈夫面对妻子的那份共生死的不变深情。
在他们从峭壁上攀梯子下去时,他毅然地把自己和妻子绑在了一起。
比起精致的同心结,把他们系在一起的的那根绿色的腰带显得更为鲜艳。
在影片中,他不仅是一个令人敬佩的军官,更是一个有情有义、顶天立地的男人。
关于广大官兵最让我动容的并非广大官兵在展开救援时的行动与魄力,而是在救援前侯勇要独生子举手时军队里静悄悄的一片,而要非独生子举手时齐刷刷举起的一片手。
没有一个贪生怕死的人,军魂在这一刻得到了彻头彻尾的体现。
看到《惊天动地》的海报时,彻底无语了,完全抄袭了《父辈的旗帜》,无论是整体构图,还是鲜明而个性十足的旗帜造型,风起云涌的背景,还是海报的冷色调,都如出一辙,特别是背景的天空,能明明显看出来是出自同一张图片,只不过一个反向一个正向而已。
明明像复印,谁说是抄袭?
其实,海报抄袭,早已不是新闻,更有靠抄袭海报进行话题炒作的影片,也屡见不鲜,跟风是可以理解,但大多在比较不严肃的影片类型中出现,像喜剧、动作片、爱情等等,只是这次,被抄袭的一方是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战争与人性控诉的力作,抄袭的一方是反映支援5.12国难地震的主旋律影片,如此明显的抄袭,在国内尚为少见。
战台烽认为,造成这样“抄袭”的原因,应该有三个:第一,海报设计方偷懒抄袭,而恰逢《惊天动地》的所有主创、宣传人员都没有看过或者看到过《父辈的旗帜》,大家都是高尚的人,不在国内影院公映的影片,从来不鸟。
所以根本无从知道。
第二,我们伟大的出品方如有神助,灵感迸发的设计源泉打造的神品,竟然与已经存在的某好莱坞影片惊人的相似,可以解释为殊途同归的偶然性统一。
第三,还是不要说了,如此严肃的题材,怎能会让抄袭变成有意而为之山寨行为呢?
还是相信我们的电影工作者吧。
期待国产片海报能诞生越来越多的“神作”!
因为,我们从来不“抄袭”!!
虽说发生在汶川,影片前面还是汶川,后面一开始怎么就变成映川了呢?!!!
搞不懂,我在四川好几年了,怎么就没见过这个县城呢?!!!
逻辑太差了!
改革开放前后,中国人民了解了西方相比中国的发达,中国也不遗余力的学习西方。
不过和这种学习一起到来的,便是对西方国家片面的理解,以及西方个人主义与中国集体主义冲击下普通人的迷茫。
久而久之,西方比中国有绝对的优越性渐渐成为了部分中国人头脑中的定式,不过就像《叶问》里说的那样:“有时外国的月亮,也没有那么圆。
” 再来看这部电影,不得不说,和以往中国的宣传一样,中国的影片总是很严肃,或者说,有点“起高调”,感觉解放军以及各行各业都很伟大,但是在我看来,只是强调集体主义的中国和强调个人主义的西方在电影表现方式上有所不同罢了。
回到现实,这次疫情解放军和当年一样,依旧是关键时刻的定心丸。
我在东北,当时听说解放军和东北的医生出动的时候我的心里是充满了踏实感的,这就是集体的力量和集体的伟大。
虽然副作用是,东北医疗体系差点瘫痪了小一阵,起码我住的城市医院在一段时间,非特殊情况是不接收病人的。
沈阳军区出动的视频网上也有。
从那一刻我就知道,中国的疫情早晚会过去的。
集体主义依旧发挥着它巨大的力量。
这部电影有点半纪实宣传的性质,可是汤姆克鲁斯不也拍过征兵片嘛。
剧情上应该不会有大片的刺激感,不过,它绝对没有那么不堪。
观影前已经浏览的相关的介绍,对于影片有初步的概念。
而在5.12事件后,人们对于同类题材的关注不在少数。
有关感动震撼等概念也自然在心里形成,但到达观影现场真正开始观看影片时,才发觉之前那些在心里浮现的概念显得如此浅薄。
观影的过程已不单单是作为观众来观看,而是完全置身于其中,随着剧情的发展而感动,落泪,揪心,紧张以至于到达尾声的宽慰。
影片以摩步旅进入映川灾区为主线,通过不同关注角度展示了一场灾难的毁灭性,同时再现了地震那一瞬间地裂山崩的自然界狰狞面目。
而身处震中的人们,也在这一瞬间展示了对于生的期望以及迸发出对生命价值的尊崇。
任何人都知道生命是宝贵的,而当你在瞬间需要在自身与旁人的生命之间做出取舍时,有太多的人做出了牺牲。
用自己的性命和鲜血浇灌更多生者的希望。
在他们张开臂膀的那一刻,生命的价值早已超越了一呼一吸之间的轻薄分量,而是用最后的力量诠释了人性中的良善。
英雄一词是从小被教育体系灌输的关于解放军战士的形容词,楷模同样令人感到高不可攀,玄乎其玄,模糊的称谓在不久前还仅存于概念之中。
而这样的一部影片,却真正的唤起了我对于中国军人真正的敬畏之情,他们是铁军,拥有撑起民族希望的力量。
同时,他们也是一个个鲜活而真实的个体,拥有丰富的情感和人性中最柔弱与善良的情怀。
在很多人眼里,他们还是孩子但当他们集结在一起,就真的用血肉铸就起新的长城,捍卫着国家呵护着其中的每一份子。
整部影片的节奏把握非常到位,而几乎每一场戏都有他触动人心的亮点,整个观影过程具有强烈的现场感。
而恐惧,无助,感动,欣慰等各种情愫也不止一次的惹得人泪盈眼眶。
对我而言,这是一部触动心扉的影片,用地动山摇唤醒了人性良善的本源,以惊天动地诠释了生命价值的尊严。
灾难片是西方电影界最喜欢拍的一种体裁,特别是在灾难片中可以无限拔高人性,亲情,从而骗取观众的眼泪,得到不错的口碑,再加上高额资金砸出来的特效,从而能达到不错的成绩。
一些大牌名星在中间客串几个镜头就能得到很好的收益。
但在中国,灾难片是最难拍,也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因为不论拍多长,演员的演技再好,编剧导演再用心,都无法真实还原出灾区的全貌。
因为我们是中国,是一个有把所有老百姓都入在心头,关键时刻能拉得上打的赢的军队守护着的中国,是一个政府真正为老百姓着想的中国。
汶川地震时,我在解放军报社工作,当时社里要派人到前线采访。
那些将近60已经功成名就,头发花白,军内军外都非常有名的摄影记者,一句话都没说,当听到地震的消息后,立即就开始收拾行装,除了军装就是各种摄影器材。
他们是第一批进入震中进行采访的。
紧接着是第二批,第三批记者。
我认识他们中的很多人,不少人去之前都是英俊小生,回来时都黑瘦黑瘦的。
他们在去之前都是很开朗,很善谈,都是很好的采访记者,在回来后,至少半年时间都很沉默,一谈起救灾,最常说的就是太惨了,太可怜了。
但就是这样,汶川地震我们救回来了。
当时,我们杂志要求立即出一本救灾专刊。
我们编辑部连续工作72个小时,60多岁已经退居二线的老主编一直跟着工作。
我们在办公室里不停的收集各种信息,讨论稿件。
我是图片编辑,前方发回的照片,我要立即跟进。
虽然都是初审过的照片,但其中很多照片至今我也不想回忆。
但只要图片中有那一抹绿色,那一面红旗,所有人脸上就没有绝望。
看得出来,所有的灾发都明白,有那一抹绿色,他们就没有危险。
国外的灾难片,只要拍一两个人,有个近乎于超级英雄的主角,然后其它人围绕着他打转就可以了。
中国的灾难片不可能这么拍。
因为在中国救灾中,每一个人都是主角,不论是一线的战士,还是后方的干部,还是普通的民众。
他们都在发挥着自己每一份气力。
中国的灾难片不用拍,只要把那些现场照片,录像归纳到一起就足够了。
任何人想拍中国的灾难片都太难了。
看看今年的抗洪,在抖音上发出的短视频,哪一个编剧,哪一个导演,哪一个演员敢说自己能拍出那种效果。
那些战士吃饭吃到一半就沉沉睡去,如果拍到电影里,无数人会骂,可现实中那只是非常普遍,非常简单的事情。
更重要的是,为了增加女主角的戏,很多编剧无聊的加入感情戏,完全没有必要。
真正的救灾中,有什么感情戏。
都只是一句句非常贴心的话,一个简单的拥抱,然后就立即投入救灾中。
今年的抗疫中,有多少这样的闪光点。
可这些如何拍进电影里,太难了。
任何一个真的经历过那年5月的中国人,不论是否到了汶川前线,都会留下极深的印象。
电影不可能拍出那些在汶川救灾的士兵、干部、志愿者的真实作为。
这部电影也只是还原了极少一点当时我军指战员的日常救灾。
我单指上面的封面..............完全抄袭:父辈的旗帜嘛,哎自己做也挺好,为么总是要抄袭别人
《惊天动地》这部影片再现了汶川大地震时的惊心动魄和感人肺腑的救人场面。
地震来临时,乱石纷飞、房屋在瞬间被夷为平地,生命在灾难面前显得那么脆弱、那么渺小。
看完电影、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电影中的每一个镜头、每一个画面不停地在脑海中回放。
为了孩子,年仅十八岁的解放军战士田野在余震来临时。
用血肉之躯挡住塌下的水板。
为三个留学生生存的空间。
为了让援人员不受到伤害。
顺利撤离。
老奶奶放弃了获救的机会……大灾无情人有情。
从古至今,中华民族从来都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但更是自立自强的民族,在灾难面前没有退缩,更无软弱,似乎每个人都相互成为命运共同体,在灾难中涅槃,获得新生。
客观的说,应该是一部还原真实的灾难片,将2008年的汶川地震高度还原,通过几个代表性事件分别刻画人民子弟兵,武警部队,科研工作者,医护文卫工作者以及党政相关人员,从上至下,从高层到基层,将震后群众的恐惧与希望,解放军战士忠于祖国,忠于人民以及地方干部人民公仆精神淋漓尽致展现出来。
虽说因为当时拍摄科技原因,在特效技术方面还未完善,但是通过整篇情感弥补不足,干部家属为不拖累救援人员自己拆下支柱永远埋在废墟之中以及侯勇饰演的旅长与护士在化工厂救人的一幕感人肺腑(但个人感觉二者感情戏有点突兀,虽说为了引出唐山与汶川两代人的精神传承和守望相助,但是多少有点唐突了,也是我觉得整片下来不太适宜的部分) 总的来说,这部剧还是一部超赞的电影,值得每个人去回忆那段苦痛的过往,唤醒灵魂,提振精神。
我们是学农时看的电影,教官在广场的舞台上拉了块又小又模糊的投影布投电影。
电影名叫《惊天动地》,讲的是汶川大地震后特色的一个摩托化旅前去救人的故事。
全场500多号人,哪会看得上这东西。
从一开始大家就是闹哄哄的,教官骂了我们好多次,放电影中途很多人跑到广场边上的各种摊位上买吃的喝的,也让教官骂了,强制我们坐在那看这鬼电影。
整部电影里的人民群众没有主观能动性,全靠政府和军队为救。
电影里每出现什么危机,立刻就要蹦出相关领域的专家教授在指挥部里拿着PPT分析。
灾难发生了,百姓只会哭和闹,每一个知道该怎么办的,围着村委书记求帮助,而村委书记一发话,所有人立刻有了方向有了光,军队到了更是如此。
而老百姓除了给军队烧菜外,就只会经典地“添麻烦”,比如父亲救援中途打倒士兵闯进去要看儿子,一番教育、儿子救活后在那向士兵道歉。
全片是在好莱坞三幕式的基础上添加套路化的情节、自以为很深刻的人物、煽情桥段(包括爱情)。
全片主要塑造的是这个摩托化旅的旅长,还有他的上级——该战区的总指挥,由李云龙饰演。
这两人自然是伟岸无比、具有深谋远虑的。
电影的开头字幕里说本片重点刻画的是这个摩托化旅,但是除了这个旅长和一个(还是两个?
)士兵外,对这个旅就没多少描绘的。
对于那士兵,也是很经典地主动救援被废墟压死,然后灰白回忆他在电影前半段哪几个镜头,似乎观众看到这些就能哭了。
电影里有一个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桥段,就是一个教师用身体掩住三个学生,自己被压的事情。
但电影里处理得太离谱了。
一堆士兵和群众都围着那个老师掩住学生的地方,放下手里的活,感动起来了。
这种一群人围着几个人的场景在片中被严重滥用。
另一处地方是,一个男孩的同学从废墟里救出来,但呼吸很微弱,今天“刚好”是她的生日,男孩就求她快点醒来,然后唱起了生日歌。
黑夜里,周围一圈的士兵也全都唱起了生日歌,还拿起手电筒摇了起来,直接化身演唱会。
而小女孩也在生日快乐的歌声下被救火了。
影片还有国产片经典尴尬的爱情戏、突然的幡然醒悟(李云龙的孩子地震前沉迷网吧打游戏,看到汶川地震的新闻后被感动了,当了志愿者),个人英雄主义和最后一分钟营救。
我们总能精准无误地猜到后五分钟地情节,就这样毫无惊喜、充满惊吓地看完了全片。
全场学生聊天聊得热火朝天,不少人拿出来扑克牌打了起来。
电影结束后教官又骂了我们一遍。
周围的同学也对电影疯狂地吐槽,但大家最主要的不满还是充足的晚上时间被这一活动占了,一些人学生对电影的吐槽是乐子化、不分轻重的。
比如电影刚开头不久的地震场面,房屋倒塌、群众慌乱,看到废墟压人,有的学生就说“怎么不压死几个爆点浆”。
《惊天动地》在这个满城大业的时候上映就是找死。但是我还是一个人在电影院看完并流泪了。对白政治性太浓。但是这样才是令人热爱的主旋律。
烂片 简直侮辱中国人民
只看了5分钟,就看到个镜头,倒塌建筑的预制板,里头的钢筋,还没有小孩手指粗,算是一个讽刺。
一大堆明星的主旋律影片
汶川地震不能被遗忘
瞌睡的我,在总装培训教室看起了这部片子,想睡觉哇(8,11 17:30)
你娘的地震被你拍成了床震!
片子一般,但是我从头哭到尾...
什么年代,还玩这一套。老老实实拍个灾难片不好吗,再烂也可能有市场,偏偏又要不顾别人承受力的去塑造一群“上帝”。假一点,可以说是艺术化手法,但硬要把观众当白痴,只会换来更多骂声。
震撼!很震撼!伤疤!
同学们在结束后的掌声
我买的全价票看的啊!我这是什么爱国主义精神啊!!!
看到地震的时候,虽然知道是电脑做的,还是哭了,因为我知道真实情况可能比这个还要惨···
说主旋律的人太冷漠了,三个字太无情了
印象最深刻的2008年五星红旗真的是信仰啊,看到就很踏实
台词尴尬,剧情干瘪。
这海报让我想起二战时期美国攻占硫磺岛的那张照片。一个很值得国人纪念的历史丰碑就这么被糟蹋了。
回家途中巴士观看 又见 侯勇 李幼斌
未经他人苦,不能随意发表评论
这个破海报真是抄袭的一点毛病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