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这样理解的:每个犯罪者的行为都是与他的心理相符的,也就是柯南道尔在他的小说里提到的“识人断物”,看清了这个人的心理,就可以预测他即将发生的行为。
听起来有点形而上学,但实际生活中识人断物往往都是准确的。
影片中关于人的性格,我总结几点:1、一个彻底的极端的变态的无产阶级革命者:何伟的性格:他应该是出身于70年代社会最底层,从小对富裕阶层(肖家)有着刻骨铭心的嫉妒,看着肖家的大房子、小花园和肖先生的手表、肖太太漂亮的睡衣,他梦想着某天可以像英雄般的改造整个世界(也就是改变贫富悬殊的社会地位),强烈的仇富心态在他13岁时的某一天(应该是80年代初)终于爆发出来,他伙同几个小痞子闯进肖家,杀害了肖氏夫妇,铲除了他一直看不顺眼的资产阶级小花园,实现了改造世界的第一步,还拿了两件战利品:手表和相框(当时相框里应该还有肖家的照片),并发誓要将高傲的肖小姐征服。
事后何伟一直后悔仇恨冲昏了头脑,当时应该只杀人不偷东西,偷窃玷污了自己的英雄气节,于是他把战利品送人(林木)。
后来他终于征服了肖风,实现了改造世界的第二步。
何伟其实不贪图钱财,他要的是理想,是勇敢的改造世界,细化为改造肖家,使肖家无产阶级化,他确实实现了这个理想。
但是在他征服肖风的过程中,他也被肖风同化着,他变得软弱了,失去了13岁时那股血腥的狠劲。
于是何伟被曾经的罪孽折磨得失眠,他不想再欠别人什么,他讨厌哪种亏欠别人的内疚,所以他宁可在自己的保险单上作假帮助那个曾被他撞伤的小孩。
那不是他善良,而是他不想被撞人的内疚折磨一辈子。
他自诩为英雄,是不能被世俗化的!
他的对白有点尼采的味道。
2、人性生来有善恶:生活总是有很多意外,某天肖可和林木成了朋友,当然林木的状态比何伟差多了,他的革命性不够彻底,不如何伟坚定,当年的罪孽使他在心理上饱受折磨,影片开头处他在阳台的背影证明,他可能有轻生的想法。
肖可看到了相框,那是她家凶案现场被窃物品,她永远不能忘记!
她知道了何伟的真面目,但是她太软弱了,太善良了,正像何伟所言,有些人生来就是杀人的种,有些人永远无法抵挡屠刀,因为人性生来就有善恶之分。
她的捆绑,激发出何伟内心的邪恶,他再次拾回何伟本性,而善良之人面对邪恶,往往手无缚鸡之力,也许是导演可怜她那被病魔折磨的善良灵魂,于是她保住了灵魂,舍掉了肉体,没有被杀灭口,而是被强奸,正如她说的,对于一个即将逝去的生命,强奸已经算不上什么折磨了。
肖可还是一如既往的善良,即使经历了这样的磨难,依然记得姐姐的幸福家庭,甚至不想道出实情,不想因丑陋的现实伤害了姐姐的心。
3、善恶到头终有报:林木,一个出场不多的角色,每次出场都是阴郁的,他的内心已经被当年的罪孽谴责了千万次,阳台上的背影道出了他对这个世界的厌倦。
他与何伟曾经是朋友,甚至成为两件战利品的下家,但他绝对不以此为荣,他知道那是罪证,于是手表奇迹般的丢失了,相框却奇迹般留下了,林木的内心同时也充满矛盾了,他一面想忘却当年的罪孽,一面又也想保留对罪孽的忏悔,当他无意中说出何伟的名字,察觉到肖可对何伟的态度,这种矛盾激烈的斗争起来,于是他选择了最极端的方式去化解:用车祸的方式同归于尽,那辆掉了前灯的越野车,正是何伟当初抚摸把玩过的,想必导演就是想告诉大家,善恶到头终有报。
《第三个人》颇令人惊喜的一部电影,程耳自编自导,第一部长片,非常用心,细节处理得当,电影的节奏感也很好,就是慢,通过慢来处理细节,缓缓而来的音乐,忧伤淡雅,让人物来蕴酿情感,带动观影者来体会人物,然后,使影片成就其独有的一种格调与味道。
我一直欣赏自编自导的导演,因为有话想说,总有些不错的观点。
很显然,程耳试图让人物在最后说话,通过徐峥和高圆圆这两个大明星,来表达观点,来揭示人性里的矛盾体,来探讨关于人的心理病理状态,可惜道理并不深沉,哲理也不够超人一步,但这样的尝试已经很了不起了,因为要对投资商负责。
毎个人都有其天使与魔鬼的两面,冲动是魔鬼,所以我们必须冷静对待这个存在于每个人的问题,守住那最后的底线,才不至于越雷池一步,造成大错。
很可惜,这部影片并没有引起大关注,但我相信,程耳非常成功地接受了考验,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他会出更好的作品。
徐峥的那段看牙经历,被转化的那一刻,挺打动人的。
罪犯扭曲的思想,被转化是可能的。
之前一直以为高圆圆是臆想出来的,觉得借姐夫杀了人,毕竟在徐峥亲口承认之前,他表现的很善良,帮助有肿瘤的女孩,帮助高圆圆,关系妻子,安慰妻子,完全一个暖男的形象。
没想到他真杀了高圆圆的父母。
难以想象那么极端的一个疯子居然也能被感化。
最后高圆圆没有追究徐峥,也是给他一个机会,否则徐峥没了奔头,大概思想再度扭曲吧,只有过得好,被人关心的人才会觉得世界是美好的,不需要被改变。
但善恶终有报,天道好轮回,一个杀人犯必须是要受到惩罚的,徐峥最后被撞死挺好,姐姐会以为只是出了车祸。
林这个人,过得太痛苦,相比之下,徐峥过得很好,有爱自己的妻子,有着一份工作,但林失业,离婚,积善行德。
林应该也是当年杀害高圆圆父母的帮凶,内心长期备受煎熬,经常自杀,阴差阳错,尽然跟高圆圆成了朋友,高圆圆毫无保留的倾诉对林来说何尝不是一种慰藉,同时加剧了内心的罪孽感,最后选择了开车撞死徐峥,估计想着同归于尽,以死谢罪吧。
我不明白这部电影为什么在豆瓣只有5.1分,光是徐铮加高圆圆就值得再加两分了。
首先影片的名字,我有三种理解。
其一是从何伟(徐铮),肖风(高圆圆),林先生三个人的关系,对于何伟来说,另两人之间是恋人,对于肖风来说,另两个是小学同学,对于林先生来说,另两个是家人关系。
其二,在何伟心里爆发之后,他到底怎么想的,没准肖风就是他杀的第三个人。
其三,林某根本不存在,肖风幻想了他(杀手阿一)。
全片感觉很压抑,就快赶上“迷失东京”。
这部电影不是一下子就能全懂,但如果你认真看,可以发现很多东西。
1何伟一直都自己从里面打不开车门,当向肖风倾诉了一切后,门突然就能打开了,这是很明显的心理外化。
2有辆前灯掉下来了的车,出现过两次,一次是徐铮看到了用手去安上去,第二次是林某开着该车于何伟同归于尽了。
3何伟杀人的年代,和他仇富,把资产阶级变无产的所谓“伟大理想”,我想应该影射了文革吧(和谐。。。
)。
4有人说何伟为什么要死,他明明好像被肖风他姐同化成好人了,还拿钱给脑瘤的小女孩治病,把自己保险改成她的。
其实这是本片一大亮点,所以说是悬疑片。
5林某一个人在家不开灯(想起了让雷诺)。
一出场就是在阳台上孤独的背影,搞得我还以为他要跳了。
这样一内心藏着罪恶感(应该是他和何为一起杀了肖风父母)阴郁的人,碰上了同样孤独压抑,身患绝症的美女,竟然还是与他心结有关的,也许相遇的那一刻,悲剧,也许该说解脱的结局,就已经开始酝酿了。
6其实整个情节可以推翻。
肖风一直受着脑瘤的折磨,现在有知道了自己时日不多,每天看着自己喜欢的何伟和姐姐幸福的样子,终于崩溃了。
凭着自己的幻想,偏执地对何伟一次又一次疯狂地逼问,终于也将何伟整得抓狂。
于是何伟撒了一个连自己也可骗过得的慌,为了结束这一切,他不惜黑化自己,承认杀了她父母。
7何伟强奸了肖风。
很多人问这有没必要(徐峥高圆圆,这太刺激了,他么导演镜头切太快了,嘎嘎),这绝不是一时兴起,其中的小九九大家自己想吧?
8这部电影据说是改编自池莉总的来说这不能说是一部烂片,情节还算凑合,徐铮演这种风格的电影算是一种自我挑战,高圆圆不够疯,不过也不算花瓶,能打三星半吧。
最后一段对话很经典,附上:肖可:何伟,你杀过人吗?
何伟:是的,我杀过。
杀过两个人,确实是你父母。
肖可:(扭头,泣不成声) 何伟:说出这句话的感觉真好。
我是故意不给你药的,因为我知道你在怀疑我,我早就知道了。
你第一次问我什么小学同学我就知道了,我活得比谁都警觉。
我担惊受怕了20多年了,我从来都没有睡过一个好觉,我洗车的时候都能睡着你知道吗?
那天在餐厅里,你的手表响了,我听见了。
所以我才故意不给你药,我在犹豫,我在想,如果你迟早要死的话,早一点也许对所有的人都好。
(转身问肖可)现在你还想知道什么?
(闪回) 所有的材料我都已经准备齐了。
你放心这个文件一点儿问题都没有,你按照上面写的时间,正常地先交几个月。
不要急着去取保险金,先正常交几个月,交得越多越好,等你什么时候没有钱了、真正需要的时候,再去取,懂了吗?
(对方点头)就这样。
(对方言谢)不要谢我,千万不要谢我。
你下车吧。
(对方下车)如果,如果你女儿能够度过这个难关,我希望她能够有顺利的一生。
再见。
(闪回毕) 何伟:为什么要这样?
你是问我为什么要杀害你父母?
我怎么跟你解释呢……但我不是为了去偷东西,那手表恰巧就在桌上我顺手就拿了。
但我不是为了偷东西,我不是一个小偷小摸的人。
我从小就有理想,非常勇敢而且懂得自律。
后来我一直为偷东西的事情感到羞愧,我觉得这有损我的品格,对此我耿耿于怀。
所以我把它们随便就送了别人。
除了那块手表,还有这个银色的相框。
我怎么跟你解释呀?
这是一种仇恨的力量。
我讨厌你们,非常讨厌。
你们家的房子太大了,还有院子,院子里种了花,还装了大铁门。
你爸爸他整天戴着手表,你妈她擦粉,还穿睡衣。
那天晚上,你们家的铁门被砸烂了,我路过你们家院子的时候我就走了进去。
院子里的花被拔掉了,那是那天下午我们干的。
我们打他们,让他们跪在碎玻璃上。
我突然很想看看他们现在什么样子。
你爸爸他好像是把我认出来了,他看我满头大汗就问我要不要喝点水,就好像下午的事情从来都没有发生过。
我气坏了。
你妈她睡着了,她睡得那么安静,她居然还穿着那件睡衣。
我想也不想就多给她一刀。
临走的时候又每人补了一刀。
肖可:你那个时候多大?
何伟:十三岁,我在念小学。
肖可:你认识我姐姐的时候知道她是谁吗?
何伟:我当然知道。
要不然我为什么娶她。
你姐小时候永远穿的干干净净的,她走路的样子那么傲慢谁都不理,她深深地伤害了我。
我当时就想我一定要报复她。
现在她每天伺候我,还怀了我的孩子。
你懂吗?
这就是一种仇恨的力量。
这种力量与生俱来十分顽强。
(语气转柔)但是我并不认为自己是个受害者。
现在所有人都这么说,觉得这么一来就客观、人性。
每一个坏事做尽的人在被揭发出来的时候,都说自己才是真正的受害者。
可即便是在那个年代也不是每一个人都能选择去杀死别人的。
有些人宁可选择被别人打死,也没有能力去选择打死别人。
因为他们很善良。
可对于当时的我来说这根本算不了什么。
杀人算得了什么?
我是有理想的,你懂吗?
可能你觉得我心眼坏、丑陋、残忍、缺少教养,但我也有梦想的。
我不是一个庸俗的人、不思考的人,我想要改造世界。
我只是生错了年代,你懂吗?
我生错了年代。
但是我也害怕,我非常害怕。
我晚上做噩梦,我觉得自己的行为可耻。
(叹气)有一段时间,我甚至觉得如果这一切,就这样被人发现也挺好的,至少我不用再担惊受怕了。
而现在,这所有的痛苦都结束了。
至少我不用再害怕了,不用害怕你、害怕你姐姐,不用担心你们在意什么,不用担心你们是不是怀疑我。
肖风她改变了我。
真的。
(点头)我们之间的生活很平静,她改变了我。
我记得在结婚之前,有一次她带我去绑牙。
(背景音乐起)那是一个很闷热的下午,我记得那个医院,我还记得那个医生,他一面给我拔牙一面抽着烟。
我躺在那里我一动都不能动,我张着嘴,我眼睁睁地看着那个烟灰掉到我嘴巴里,我张大了嘴巴,眼睛乱转,那个时候我惊恐极了。
我看到了你姐姐,她站在那里。
我看到她就像看到了救命稻草。
从此以后我全身心地依赖于她,我被她改变了。
我开始觉得善良很好,我开始觉得整齐的牙很好。
我不是在忏悔也不是在赎罪,我只是觉得善良很好。
我爱上了从前我憎恨的。
你懂吗?
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我躺在床上,那个时候我很想跟我小时候的自己谈一谈。
我和你姐姐的生活很平静,我们很幸福,我被改变了。
我变得庸俗化了。
而我爱上了这一切,我留恋这庸俗化了的一切,我依赖这庸俗化了的一切。
(语气转折)而现在这一切都被你毁了,你把这一切都给毁了。
你满足了吗?
你确实感受到你想像中的满足了吗?
肖可:满足?
一点也不。
但是却让我彻底地解脱了,真是奇怪。
伤痛过去了。
过去我以为,自己是最可怜的人。
你杀了我父母,刚刚你甚至强奸了我。
可是我突然发现,其实强奸可能也算不了什么。
我就要死了,再多一段痛苦的回忆又有什么关系呢?
倒是你。
(向何伟侧过头)我不再想你非死不可了。
你有你扭曲的思想,我不赞同,但是我愿意试着去理解。
你杀害我的父母,这些年,痛苦已经淡去了。
你说你想和小时候的自己谈一谈,我把这看作是最真实的悔意。
(叹气)对于我,可能这样就已经够了。
你绑牙的故事打动了我。
只是你所谓的留恋、依赖、被改变的,这些并不是庸俗化的。
相信我,问题在于你。
我就要死了。
可是我看着自己,我觉得我比你健康多了。
(深呼吸,短暂沉默,流泪)何伟,你走吧。
姐姐就要回来了。
(直面前方,仰头闭眼,音乐起)
心灵的扭曲有时候是很可拍的!
影片的意义是很好,每个人都需要心灵的救赎,善良能带来内心的平静。
影片的质量见仁见智吧。
不是很惊悚,但也不为过吧。
还是推荐值得看看的,毕竟有实力派的演员高圆圆和徐峥在呀!
我认为“第三个人”其实就是我们自己的内心世界的那个隐形人,每个人都有的。
心怀感恩,我本善良!
看电影有时候固然必须正襟危坐、目不邪视,有时候却也不妨翘起二郎腿抱一桶爆米花,消遣兼作消食。
昨晚看《第三个人》,我就是抱着后一种心态。
这是07年的片子,宣传上说是“悬疑”大片。
心想奔这两个字好歹要看一看,再说高圆圆演的,演技不说起码养眼。
事实证明我这心态实在要不得,看电影冲美女去就好像买衣服要名牌或者看球必看五大联赛,结果一看是一addinice,要么就碰一场莱切大战切沃,心理落差太大。
看完之后我唯一庆幸的是没花钱跑去电影院(妈的我又想起叶问了)。
网上搜了一下,说这片子跟范冰冰《寄生人》几乎一模一样,情节、结构——程度已经不能说是抄袭了。
不过也没听说有口水官司,估计人《寄生人》那导演心想您都到这份上了,连这片子都要抄,再计较下去一则犯不上,二则太不人道。
像郭四爷那样闹到满城风雨,也不是谁谁都能行的。
片子头五分钟其实还像回事,镜头定格,高圆圆水灵灵的大眼,一脸幽怨,配上细部放大的音响,和铛铛铛的音乐。
这就明跟你说了——俺拍的可是悬疑片。
到徐峥抿着嘴,风风火火冲出来,梆!
——车祸了。
老实说到这会真把我唬住了。
悬疑片开头该有的,这全有了。
几个简单的人物,时间片段,能抓住人的突出情节。
让我想起《火柴男人》《街头之王》之类(别嫌不入流,所谓悬疑片就是娱乐性的大路货,要比大路货还真就得比好莱坞,所以甭提什么伯格曼费里尼的。
什么时候中国娱乐片能赶上好莱坞那份,我也就不用天天眼巴巴盯着字幕看得眼疼了)。
这证明导演还是看了不少电影的,还是有基本素养的,或者说,还是有基本智商的。
我心想得,那就接着看呗。
这一看就坏了,我的智力水平在那不到一个半钟头里垂直下滑,刹都刹不住,最后我心力交瘁精疲力尽,精神几乎崩溃,用尽全身力气才对着屏幕颤巍巍地竖起一根中指。
总的来说,下面的故事是这样的:高圆圆是徐峥的小姨子,而且身患绝症,命不久矣,所以徐峥对她倍加怜爱。
就在前半部分高MM还在对徐峥羞怯地微笑时,情节一转,她把自己姐夫一棍子打晕,捆在一张椅子上严刑逼供(还不给撒尿),徐峥就很费解,我这会也以为是因爱生恨呢,高圆圆就说别装了,你到底是不是杀我父母的凶手,啊是不是是不是是不是???
徐峥就说你疯了么?
高圆圆就皱起眉头圆睁大眼一脸凶相(老实说她真演不了凶女人。。。
),说反正我就要死了,咱俩就同归于尽吧,说着抄起一把西瓜刀。
这时候那条使徐峥憋不住尿裤子的绳子就不知怎么地突然断了,徐峥一把抓住她,然后气喘吁吁地把她QJ了……完事后还一脸的落寞,说没错,是我杀了你爸妈……再然后就是一篇让人发指的长篇自白:“小时候,我是一个坏孩子……”相信我,足有好几千字,对着镜头说了十来分钟……哦卖嘎,我太贱了,居然坚持看完了……
1,关于第三个人的一些想法个人认为林木完全是小可臆造出来的人物,也就是第三人,而且可以说是何伟的映射,肖可喜欢她姐夫何伟。。
第一:小可在姐夫修完书架,问为什么关心她。
小可认为姐夫也喜欢自己,随后自己臆造出来一个男朋友,也就是第三人。
晚上小可和林木的谈话说自己寂寞,也就是自己心里想和姐夫不绕弯子,对姐夫表白。。
第二,小可绑架姐夫的时候,问你不知道我想干什么,这时画面突然切到和林木对话,也是林木问你要干什么。
她精神分裂,以为姐夫知道自己想干什么。
第三,小可问林木有没有杀她父母,突然画面又切到了逼问姐夫。
而且问题很谐接第四,在电影57分时,画面又切到和林木的对话,问林木有没有杀我父母,这显然应该问的是姐夫的话。
然后说了一句对不起,抱住林木,说明小可内心动摇了,开始相信姐夫的话了。
第五,审问期间姐夫一直问陌生人是谁,而肖可却不说是林木,按正常人的理论,肯定会提出林木是他小学同学说的,这样子就可以一下子揭穿姐夫,但是肖可一直没有说。
2,姐夫确实是凶手第一,在1小时15分姐夫说把东西都送人了除了手表和相框,所以相框不可能出现在林木家里,这里也印证了林木是虚构的,小可是从姐夫家里发现相框的。
第二,车门打不开完全是姐夫心灵的折射,他自己无法从内心走出来,只有肖可可以帮助他出心灵走出来,到最后说出一切真相,他才可以自己打开车门。
第三,在1小时02分时,姐夫说不希望她把这一切搞乱,说明他不希望肖可告诉她姐姐真相,在1小时21分姐夫又说你把一切都毁了,把他和她姐姐的平静打破了。。
3,电影中的几个漏洞第一,在31分钟时姐夫改的保单是自己的保单,上面写的出生年月是67年5月1日,他说自己杀人是在13岁,而那时候是80年,文化大革命早就结束了。
可以推断那时候不应该是姐夫杀的人。
(这应该是导演的漏洞)第二,在1小时13分时,他的车开到一个并不是停车的地点停车,可以看出车明显要撞到墙了,说明他其实想自杀。
后来演的是车停在的中间,拐角处。
(这是第二个漏洞)4,电影思路整理个人觉得,林木就是肖可臆造的姐夫,林木的割手腕自杀心理反映的是姐夫有自杀倾向(理由他给自己买了七年的保单,他以前就买好了而且一直在交钱,最后改成小女孩了)最后电影讲的是林木开车撞死姐夫,个人认为是姐夫开车撞车自杀了(理由就是上面说的他开车在快撞时却急刹车了,自杀倾向)以上都是个人分析,最后希望大家交流一下意见。。
请批评指正。
首先抛出观点,电影的名字叫第三个人。
肯定是跟电影的内容有关系的。
我理解的“第三个人”,是指真实的那个人。
女主人公肖可,最后的纠结也就是正在寻找的这第三个人,在她印象中何伟是个好老公、好姐夫,帮助了她很多忙,解决了很多问题,甚至肖可爱上了何伟,但是一个巧合她发现了何伟的疑点,这就出现了她怀疑中何伟,是一个杀人犯,杀害她父母的凶手,印象中的何伟与怀疑中的何伟事完全不同的,因此肖可在寻找真实的何伟。
就是那第三个人。
电影的故事应该是这样的何伟应该是1967年生人,在他改保险单时有镜头,顺便说下他将自己的保险单改成了现小女孩的,电影最后他还很小女孩的父亲说让他不要马上就取保险金,最后先叫几个月,等没钱了再取,说明此时何伟想要求死赎罪的同时还能拯救小女孩。
扯回来,1980年,13岁的何伟(何伟个肖克的对话中提到的因此有了时间推断)是个性格暴戾充满了负面情绪的孩子,他仇恨富有的人,仇恨人家美好的生活,仇恨人家戴的表,穿的睡衣,家里种的花,他满满的负能量,使他产生了扭曲的人格,他想要毁掉这些他仇恨的东西,并且他认为这些是他的理想,为了他的理想,做这些事情都是不重要的,这就是何伟扭曲的人格,一个十三岁的孩子,残忍的杀掉两个大人就是肖可的父母。
只留下了两个姐妹肖风和肖可,(后来有一次,肖风和何伟吃饭,萧风有些自责,认为妹妹肖可的病是自己造成的,其实是因为她作为姐姐,她觉得没有照顾好肖可,或者没有及早的发现肖可的病。
)杀完人后的何伟得到了满足,他认为他消灭了他讨厌的东西,仇恨的东西。
并且在现场还拿走了一个相框和一个手表。
后来拿走的相框和手表,给他带来了精神负担,他认为他玷污了他的理想,因为他在现场偷了东西。
所以他将东西送给了他的朋友,陌生人林木。
林木后来把手表丢了,只留下一个相框。
(也就是后来被肖可发现的线索,因为这个相框比较特别,肖可认出了是她家的东西,并且在他父母被杀害时相框丢失了。
)之后的何伟,开始追求原本高高在上的肖风,刚开始的时候,是为了满足自己变态的心理。
但是随着和肖风的接触,他开始被善良的肖风同化。
他开始变得善良,并且开始纠结原来自己做过的恶行,这就是何伟的心结,(电影中用打不开车门,来暗示何伟的心结,当何伟把一切真相说出来的时候,车门就很自然的打开了。
但在说出真相之前,他打不开车门,原来同过打开电动车窗来从外面打开车门但是最后一次找肖可的时候,连电动车窗都打不开了,是通过按喇叭叫来保安帮他开的车门)因为有这样的心结,所以他开始,补偿肖风和肖可。
生活中对他们二人,非常照顾。
这可能就是肖可爱上她的原因。
他带肖可去看病,帮助肖可修书架,后来当得知肖可的病,无法挽回时,他也非常痛苦。
(这一点电影中有镜头。
因为他尽管非常努力,但也无法挽回肖可的生命)与此同时,肖可因为工作(在一个印刷厂林木去印了一些东西)的原因,认识了一个陌生人林木。
他对林木产生了好感进而开始接触林木。
因为肖可知道了自己的病情,知道自己活不了多久了,并且他还爱上了自己的姐夫。
所以她觉得自己的生活非常寂寞,她没有多少时间了。
她对林木有好感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林木跟他姐夫年龄相当,但他姐夫是肖可不可求的,并且林木是一个想要自杀的人并且割过腕,整天浑浑噩噩的,同时林木也是一个寂寞的人,平时自己在家都不开灯。
因为认识林木,肖可发现了那个相框。
发现了他姐夫身上的疑点。
林木想自杀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出了车祸,相框中的相片是两个人,另一个是林木的老婆,在车祸中林木的老婆去世了,林木开始轻生,每天抽大量的烟(影片中多次表现林木抽烟的镜头割过腕也想跳楼,生活得非常寂寞,不爱说话)最后林木开的车,就是在修车厂中,何伟拿起车灯的那个车。
发现疑点后,肖可曾经用林木试探何伟,在那个饭馆,林木假装认出何伟当时肖可就在场,就在背后,但何伟否认,认识林木。
(承认认识林木,就要承认自己的过去他一直在隐瞒自己的过去,所以他肯定不会承认)所以肖可没有拿到直接的证据。
因为自己时间不多,和对林木的信任,同时肖可去见了自己的医生,医生告诉他要被何伟拿走了,因此她认为何伟拿走了药没给她,是想让她早点死。
情急之下,趁着姐姐出差的时候假装书架又坏了,绑架了何伟。
何伟被绑架,肖可反复在问,是不是何伟杀死自己的父母,何谓抵死不承认。
经过了长时间的对抗。
何伟解开了绳子,想要逃走,他打伤了肖可,但并没有杀害的她,肖可捡起了地上的锤子,又打伤了何伟,何伟终于忍受不了内心的纠结,和外部的肖可对他伤害。
于是,真实的何伟出现了,他撕掉伪善的伪装,强奸了肖可,同时也将自己一直维持的平和打破了。
其实何伟的心一直都在备受煎熬。
但他认为,只要事情不败露,这样就是一个平衡的结局,虽然他内心煎熬,但他做了很多想要弥补的事情。
只是这一切,都在肖可的逼问下,最终被打破了。
他面对肖可,承认了自己的行为。
肖可以终于找到了那个真实的何伟不再纠结。
并且肖可理解了何伟知道了他做这些事情的原因是想赎罪。
所以肖可坦然的面对死亡。
事情败露的何伟,知道无法面对肖风。
只能去死,同时还可以拯救那个小女孩。
影片的最后何伟解开了心结,轻易的打开了车门,但林木(林木通过与肖可的接触,加上自己原来就认识何伟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也驾车撞向了何伟。
影片中的那个小女孩,我觉得暗示人的良心,不管多么邪恶的人,都无法避免与自己的良心相遇,就像何伟莫名其妙的就撞到了那个小女孩,还发现这个小女孩竟然得了跟肖可一样的病,但是发现的比较及时。
因此何伟想要帮助这个小女孩为自己赎罪。
备注:1 有的影评说林木是肖可想象出来的,我觉得有点牵强。
如果林木是想象出来的人物,那么林木只应该出现在和肖可同时存在的场景中,(修车厂里,林木和修车工同时存在。
以及最后林木开车的场景。
都没有肖可的参与,所以林木是一个真实的人物。
2 有些影评说,何伟不是杀人凶手,最后只是编造的一个故事,来满足肖可的心理,这也有问题。
如果是编造的故事,不可能有那么多细节。
睡衣啦,手表啦,鲜花啦!
等等。
而且何伟确实,强奸了肖可。
还有何伟确实睡不好觉,他在洗车的时候都会睡着,这句他说的话,在影片中有验证。
3但也有一些不能理解的细节,比如何伟强奸完肖可下一个镜头,他伸手去拿烟。
不知道什么意思?
4何伟在修车厂里看见的那个车灯,他没能安回去。
是不是代表破镜难圆的意思5林木有没有参与过杀害,肖可父母的过程?
一个十三岁的小男孩,杀害两个大人,会那么容易吗?
6林木轻生的原因是什么?
真的是出了车祸,老婆死了他内疚吗?
悬疑电影的有意思之处,就在于有很多细节可以慢慢地推理,延伸连结。
所以见仁见智,希望大家发表自己的意见,有不足之处,请指出。
第三个人 - 肖可的命运 Unfinished Girl - 小女孩将来的命运,另一个肖可?
声明:一部悬疑片可以在最后给你一个明确结尾,也可以从头到尾只有悬疑。
而我个人比较喜欢第二类。
以下是我把电影里的信息构成我‘要’的内容。
林先生是肖可虚构出来的第三个人: - 肖可第一次出现在林某的家说的那一段对白(1...我寂寞...)(2...可能因为你[指林某]年龄跟我姐夫差不多...)(3...为什么我们就不能直接一点[说明她很敏感,不能接受一点的隐瞒]) - 肖可第一次出现在林某家那一段:肖可说的话(以上的对白123,眼神,镜头,整体感觉都让人觉得她在自言自语。
- 肖可说完以上对白后没有林某回应的片段。
- 现实上不会有那么多的巧合(肖可遇到林某;肖可发现她家被偷的东西在林某家;林某认识肖可姐夫可伟;东西是可伟给林某的;那东西可以是一个人犯罪的证据)。
肖可的父母不是可伟杀的: - 地点:医院 可伟在得知肖可病情恶化后难过 - 可伟性侵肖可是欲念,还有饱受精神上的折磨以后所致。
(当然也因为有肖可的告白作为部分理由) - 可伟承认他杀死肖可父母(事实上他没有)的那一段对白的最后一句问道(你[肖可]得到你想象中的满足了么?
)注意,他是说‘想象’而不是‘想要’。
通常我们会问(你得到你想要的‘满足’,‘答案’ 了吗?
)但这里他用‘想象’来暗示我们他编造他杀死肖可父母的故事是为了配合肖可的‘想象’。
- 在肖可家停车场 ,可伟的车门开窗口打开不了(暗示不祥的遭遇)。
过后可伟也因此有了阴影(在他被撞之前打开车门那一幕)说明他不大可能会杀人。
坦率来说此电影没有多少惊悚与悬念,更多的是对人性的剖析和反思,对我们共和国那段不忍回首更没得到反思的历史的思考(何伟杀肖可父母的时间按照何伟描述的推测该毫无疑问是发生在文革期间).看了两遍,觉得何伟和肖可最后的对话值得思考,很佩服程耳.也找来寄生人看了,觉得一般,显凌乱!
同一个剧本竟然拍了两遍,还都是大咖,真是神奇。犹记得最后徐峥憋尿,越来越急,最后终于彻底崩溃。徐峥演的太好。
1开头俩镜头一过我就突然感觉像是在青岛拍的。2有点实验的感觉也有话剧的感觉,大段面对屏幕的念台词,以及空间和打光。3想起极度寒冷之类的片子,但本片竟然是07年的,似乎这个风格和思考的东西更像90年代初之类的。4高圆圆面部细微表情是太缺少,只能靠眼睛演戏了。5整体挺喜欢,但是剪辑有问题。
徐峥的表演还可以。。就是内容有点扯。。有点故意想去效仿什么的感觉却达不到
徐峥大概吃了什么仙丹或者学了什么驻颜之术了吧,发客,最近看的罕见的烂片
科班尖子生拍的烂片总还是比业余导演拍的烂片高明百倍的,至少还有些大卫.芬奇、达伦.阿伦诺夫斯基的影子在里面。但程耳电影的短板也完全暴露出来了,叙事技巧虽然高超但立意和主题深度太过平庸,本片如果着眼于一个放下屠刀的恶人如何想做一个平庸的善良人、又纠结于自我救赎与以掩饰恶行之中的细节,而不是大段大段背台词,效果要好许多。
狗屎。。。。
没什么意思。不过我觉得高圆圆演得不错。尤其是对那个男人倾诉的那段。
2008/12/8凌晨CCTV-6。作为悬念片,很差(1星);作为情感片,一般(3星);平均,较差(2星)。
很不华语片····吃饱了撑的
大段的独白,就像话剧一样
”我想要改造世界,我只是生错了年代……”徐峥说的这句话应该是导演内心真实的写照
仇恨可以把人避瘋。善良,在無知的人的眼中,用理想的光環把它覆蓋。嫉妒,是一件充滿力量的事情。“我愛上了我從前憎恨的,我愛上了這庸俗化的一切,我依賴了這庸俗化的一切”
在电视上看到,没想到是07年拍的,以为是三四年前的电影呢.可能是悬疑片吧,模模糊糊没看懂,睡过去了.
呵呵。我真是有时间没处烧。
1对白撑起全篇。2有多处细节。3这剧本做话剧可能更适合。4剪辑稍弱。5演员们好青涩。6海报棒。
没看过寄生人。
不知所云
文学性极强,导演用大段大段的台词阐述人物微妙的内心,这是一种文学性的思维,而不是电影的视听思维,同时固定长镜头居多,大概是没钱导致的,剪辑也不是导演操刀,所以剪辑的慢节奏与程耳现在的快速频切不同,影像风格偏冷静克制。
第三个人!!!!!
@@@(2007-10-19)第三个人(Unfinished Girls)(高圆圆真好看。故事普普通通。杀了岳父母,一直隐瞒,还对妻弟用强,极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