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十分钟年华老去:大提琴篇

Ten Minutes Older: The Cello,十分大师-大提琴篇,十分钟后:提琴魅力,十分钟,年华老去(下)

主演:瓦莱丽亚·布鲁尼·泰德斯基,Amit Arroz,Mark Long,Alexandra Staden,多米尼克·韦斯特,毕碧安娜·贝格,伊尔姆·赫尔曼,鲁道夫·霍辛斯基,Jean-Luc Nancy,Ana Samardzija,阿莱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德国,法国语言:英语,匈牙利语,法语,德语年份:2002

《十分钟年华老去:大提琴篇》剧照

十分钟年华老去:大提琴篇 剧照 NO.1十分钟年华老去:大提琴篇 剧照 NO.2十分钟年华老去:大提琴篇 剧照 NO.3十分钟年华老去:大提琴篇 剧照 NO.4十分钟年华老去:大提琴篇 剧照 NO.5十分钟年华老去:大提琴篇 剧照 NO.6十分钟年华老去:大提琴篇 剧照 NO.13十分钟年华老去:大提琴篇 剧照 NO.14十分钟年华老去:大提琴篇 剧照 NO.15十分钟年华老去:大提琴篇 剧照 NO.16十分钟年华老去:大提琴篇 剧照 NO.17十分钟年华老去:大提琴篇 剧照 NO.18十分钟年华老去:大提琴篇 剧照 NO.19十分钟年华老去:大提琴篇 剧照 NO.20

《十分钟年华老去:大提琴篇》剧情介绍

十分钟年华老去:大提琴篇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大师们的命题作文,八位电影大师用各自的手法为我们解读了时间的含义。 贝纳多•贝托鲁奇在印度寓言中寻找答案,10分钟恋爱、结婚、生子,生活如水;迈克尔•菲吉斯将屏幕分成四块,让灵魂回望10分钟,把楼梯作为生死通道;伊利•曼佐的镜头下,老去的电影明星回顾黑白电影的片段,10分钟,已是好几个人生;......最后,让•吕克•戈达尔选择了10个“最后的几分钟”,试图告诉人们时间的真相,也让人思索,时间的几分钟会是什么样子?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柯明斯基理论第三季皇后好杀我们这一天第四季蜂蜜与四叶草2羞耻第三季兵临城下之决战要塞冰河时代鹊之家无心法师2有史以来最棒的啤酒运送一起一起这里那里精灵使的剑舞特典迷你OVA我的助理不简单好汉花荣爱慕玛丽和修女逃出立法院我讨厌韩国食戟之灵豪之皿交错卢森堡幸运汉克魔物娘的同居日常OAD替身:因果最后的踢踏舞东京金盏花坏家伙们27套礼服那些面孔花葬你、我和圣诞节三人行

《十分钟年华老去:大提琴篇》长篇影评

 1 ) 我只愿陪在你身旁——《10分钟,年华老去》

15位导演,15个在时间的河流中流逝的故事,因为碟片的原因,只看了一半,就说说现在还在脑海里流动的那几个片段吧        水的故事,这是Bernardo bertolucci的作品,悠长的提琴声,却带来一种沉静安详的力量,一如那个从东方的印度逃难到意大利的男子,黑白的光影镜头,仿佛在回忆那久远的往事……年轻的他,在摇晃着芦苇丛的河流边,邂逅了那个后来成为他妻子的意大利姑娘,他帮她修车,风播乱着她的长发,风的声音好象流水的声音。

        婚后的日子如流水般静静划走,他们的生活应该是幸福的,就好象那只欢快而热烈的印度歌曲,温柔的如同心跳的河水,喜庆的酒水,幸福的泪水,还有在疼痛中孕育着新生命的羊水,……水的印记也是他们一路走来的生命的点滴。

他们有了他们的家,东方男子和西方女子,还有他们的孩子,生命之水默默流淌,一晃间,我们已经衰老,而那天,我和他相遇的那一刻,却仿佛是上一分钟发生的事情,至尽历历在目……        后来他终于回家了,那是一个安静的下午,太阳明晃晃地照着,就好象他走的那天一样,镜头在郁郁的树林中徘徊,树叶在阳光的爱抚下,美丽,伤感的让我想起菩提树,释迦得道的那棵圣洁美丽的树……树下的老人仿佛已经等他多时了,他的神情告诉他,他知道他会回来的,孩子走的再远,终久忘不了他们的根,他们的家。

        生命中唯一不变的就是流淌的河流,我们只是水流中无法留驻的那一个瞬间。

            狗没有地狱        不知道他在监狱里过了多少个年头了,有一天,他终于出狱了,我们不知道他的过去,在他的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他的神情很安详,很平静,而目光却是坚定的,因为他很清楚地知道他要做什么,他知道等待他和她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他径直去了一家酒吧,那里在唱着浪漫而深情的意大利情歌,不知道他有多少年没有听过这只歌了,不知道这只歌是否属于他们的青春年华?

但是他的确听了很久……如果我们的生命只剩下10分钟了,那短短的片刻,我们愿意把它交给一只歌吗        他终于找到他要找的人,那个年华老去的妇人,她可能已经为他等了很多个年头了,见到他的那一刻,她的泪水在眼眶里流动。

她无法相信的时候来到了,这一切,是否只是一个一相情愿的梦境?

        他们终于踏上了旅程,在路上,他为她买了订婚戒指和两张开往莫斯科的车票,当戒指戴在她手上的时候,她有些微微地颤抖,这一刻,她等了多久了?

火车开了,她的心仍然在激动与不安之间跳动,一切来的是那么地突然,她感到有些害怕,他真的会带她走吗,他不会后悔吗?

然而他却什么也不说,只是用手指指窗外,窗外一片漆黑,一切的一切,都潜伏在沉默与黑暗之中……他们却在光亮的车厢里。

        火车一路开过,过去的一切,在车窗外默默地流逝,生命是如此脆弱而短暂,请让我靠在你肩上,我只愿陪在你身旁……

 2 ) ten minutes & a life

what is the time? who can actually explain it? if no one ask me, i know,if i had to explain it,i could not.all i firm to know is that there will be no time past if nothing past by.————奥古斯丁时间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

对于它,我们是那样的熟悉又那样的陌生。

没有人知道时间从何处开始,又要在哪里结束。

没有人真的见过它的真面目,但却无人能够抵挡它的力量。

生命那么短暂,甚至比夜空中滑过的那颗流星更加短暂。

那么十分钟呢?

十分钟内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

十分钟相对于一生,太短太短,但是它可能比一生更加精彩,也或者一生只不过是十分钟内的一场梦而已。

如果你想知道,那么“ten minutes older (the cello and trumpet)”(十分钟老去)一定是你不应该错过两部短篇集。

那是15位知名导演对时间和生命的沉思与诉说。

“水的故事”,生命如一条河流,缓缓潺潺,但是不会停留,我们永远拥有的只是今天,昨天只存在于记忆里,而未来,永远在路上。

十分钟的时间,他乡遇爱人,结婚,生子。

当他驾着车带着家人出游,车子翻进了河里的时候,他再次遇到了那个当年的那个老人,“我就知道你总会来的,人生路漫漫,终究会有不如意”颇有哲理的结尾。

烦恼与不如意,不管你是否需要,总会来到你的生命中。

“一瞬间”,十分钟的时间,那些在黑白的,非黑白的胶片上记录下的影像,见证一个人从年轻、成熟、衰老的过程。

一生也许很长,但是回忆它也许只需要十分钟。

ten minutes, our life is not a great deal longer.也许有人认为一生很漫长,看看那一张张闪过的逐渐老去的面孔,其实它并不比十分钟更长,没有什么值得我们挥霍。

“十分钟后”,十分种很短,但是有时候它也许长的足以改变很多东西。

十分钟一段恩爱的夫妇,丈夫生死未卜,而妻子则变成了企图谋杀丈夫的嫌疑犯。

“面对南茜”,十分钟的旅程,一位喜欢旅行老人向年轻的女子讲述他旅行的经历。

他喜欢旅行,他喜欢体验,从陌生到熟悉,再去到陌生的地方。

一切的滋味尽在过程之中。

生活也是如此。

“沉迷于星”一个穿梭时空的故事,十分钟,穿过数十年。

时间在这里已经失去了它原有的含义。

儿子已经变成了垂暮老人,父亲却仍旧年轻。

当这个年轻的父亲流着眼泪拥抱他年老的儿子,当躺在椅子上的老人呼唤他即将离开的年轻的父亲:“爸爸,我爱你”。

这是时间开的玩笑吗?

在这样错位的时空里,这位父亲要去哪里找寻自己的归属。

他离开时的那种眼神,有些哀伤,有些无奈,又有些迷茫。

“在时间的黑暗之中”“为什么在黑夜里要点燃火把?

”可能因为这个世界缺少光明,需要用火把来照亮,用来驱走什么,带来什么,特别是面对人群,我总觉得有如此的需要。

”短篇以这样的对话开始。

青春的最后几分钟,思想的最后几分钟,勇气的最后几分钟,爱情的最后几分钟,沉默的最后几分钟,故事的最后几分钟,恐惧的最后几分钟,永恒的最后几分钟……。

最后几分中里会有什么呢?

痛苦?

挣扎?

平静?

领悟?“she is gone forever”,“我知道一个人死了便走了”。

那些画面确实很震撼,超出了我的言语所能表达,所以大家自己体会吧。

忽而我想到了半生缘,想到了曼珍那句话,“世钧,我们再也回不去了”。

半生的缘分,半生的漂泊,一世相隔。

世间最大的悲哀,不是天人永别,而是爱人近在眼前,却远隔天涯。

时间成就了这段故事的凄凉。

 3 ) 失落的百花深处

很喜欢陈凯歌这个小短篇,当他精心烹调《无极》这道大菜的时候是有点刻意高调过了火侯,这道小菜类似游戏之作,放下架子来拍倒是做到了简单清爽游刃有余,虽然凭此翻不前案,但作为第五代大师的功底还是可见一斑。

能拍出《黄土地》、《霸王别姬》的导演,总希望他能安静的再拍出一些可看的片子来。

剧中一疯子带着搬家公司去百花深处胡同,声称要搬家,搬家公司到了才发现这已经变成待建的荒地,唯独一棵大槐树还标识着当年的百花深处胡同。

搬家公司一行人才发现所谓冯先生是个疯子,但为了拿钱,他们装模作样的搬鱼缸、花瓶,反而为疯子对故居四合院真挚的感情所打动。

故事说白了没什么意思,导演的功底在镜头的表现力上,那个突然缓缓落地的青花瓷,从疯子的幻想中突然化为现实画面,让观众跟他一同体验了心碎的瞬间;最后那个从泥土中挖出的铜玲铛,叮叮当当叮叮当当让所有人顺着疯子快乐的目光看见了槐树下的四合院,水墨风格的电脑特技把这些北京人心中的四合院记忆化为完美的影像,周围是千篇一律的冷冰冰的高楼大厦,然后是破败的拆迁荒地,那一树浅绿下的红墙青瓦像极了荒芜中仅存一点美好,那一刻,观众同搬家公司一行人一同恍惚在美好的百花深处,此刻,他们才发现自己也是那么的怀念失去的家园,原来人人都有这么一个失去故园的伤口。

平日里,正常的人们也会不经意见怀念自己的老家,会想念那个四合院、那棵槐树、那个摆着小摊的巷子口……但是这种感伤总会让位于现代化过程的理性目标,现代化是一个进步的神话,以摧毁过去创造现在而且永远有一个更美好的目标,于是人们认为故园的失去毕竟是值得或者是不可避免的。

陈凯歌用了一个疯子为主角,他没有理性的约束,因而感情无比真挚强烈,可以嘲笑他甚至欺骗他,但是一不留神,心中隐藏的那个关于故园伤口,竟被他撕开,流出浓浓的怀念和伤感。

 4 ) 《大提琴篇:水的故事》

伊始的谜面:“那就像是群山,穿越几百年,将起伏不定,就像水中的波纹。

”本片名为《水的故事》,因为水始终出现在男主角一生中的所有重要场合。

一开始,来自印度的男主角偷渡进入意大利。

在队伍前行的途中,他因为口渴离开了同伴。

(途中遇到一位在树下吹琴的老人,“布鲁,这是我的名字。

你认识我吗?

”男主角没理睬,默默地走开了。

这点很重要,稍后再说。

)来到河边喝水的时候听见了女主角因为摩托车失灵愤怒的怨骂声,借着修车的机会认识了女主角。

这是两人的相遇。

之后女主角将男主角带进了自己的酒吧。

这里给了一个女孩怀有敌意的眼神的特写镜头,女孩与女主角是母女关系(稍后证明)。

男女主角因为语言不通而沟通不畅,女主角露出很失落的眼神。

突然她想到了什么,拉走了男主角。

此时画面又落在酒吧的一副画上,是一个牛仔打扮的男人横卧在花丛中。

这一点证明女主角之前的生活中是有这个男人的。

女主角带着男主角干什么去了呢?

洗澡。

哗哗的水流象征着男女主角感情的升华,镜头停留在男主角的下半身也有着强烈的性暗示。

借着画面一切,男主角和挺着大肚子的女主角在一片悠扬的管弦乐中翩翩起舞。

一曲舞毕,男主角又牵着女主角坐下聆听印度婚礼上的传统奏乐。

男主陶醉在其中,回头给了爱人一个快乐的眼神;女主角则并不那么开心,回了一个很诡异很勉强的笑容。

突然,坐在女主角身后的女孩像是发现了什么,低头向下看;女主角也渐渐意识到了,呼叫坐在前排的男主角:她的羊水破了。

这是影片第三次出现了水。

这一次,男主角要当父亲了。

一个正在虔诚地念经的小男孩出现在镜头里。

另一旁是他作为印度教信徒的父亲在虔诚地拜着梵天。

突然这种宁静被一阵尖锐刺耳的汽车鸣笛打断,女孩匆忙地为车加油。

加油时,她顺便借着后视镜,摆弄着自己脸部的装饰:耳钉、鼻环和唇环,还有choker和一头的脏辫(这里总结下说女孩和女主角是母女关系的原因。

首先是女孩第一次见到男主角时露出的怀有敌意的眼神。

这是一种对于长期只有两个人互相依赖生活的稳定关系被第三者介入的不安感,因此排除姐妹关系。

其次,女孩参与了这个家庭每一个重要的场合。

最后,按照男主角儿子现在的年龄来算,女孩当年不过十四五岁,使用童工是犯法的,故排除雇佣关系。

只可能是母女关系)曾经单纯甜美的女孩不见了。

酒吧内的母亲正在为客人倒啤酒,镜头特写客人握住了女主角的手,和女主角对此习以为常冷漠麻木的表情。

啤酒说明男女主角的婚姻出现了危机,也就是常说的“七年之痒”。

不过还是能有事情使女主角兴奋起来的:家里添了一部新车。

欢快的印度乐曲响起,却戛然而止:车落水了。

第五次出现水,代表男主角财富的损失。

再加上前面妻子的出轨与不忠,男主角仿佛又回到了多年前偷渡来此一无所有的状态。

突然,男主角发现汽车落水的地方正是当年他来到这里喝水并且邂逅了女主角的地方(导演的安排就是这么巧妙)。

在妻子不解的眼神中,他顺着印象中的路,再一次找到了当年在树下吹琴的老人。

老人淡淡地说,“我就知道你回来。

人生路漫漫,终有不如意的时候。

”男主角猛然醒悟,跪倒在老人膝前,久久不曾起身。

老人轻抚他的头,此时镜头又给了牛清澈的眼睛一个特写(第一次两人相遇,男主角不屑一顾地离开时,也出现了牛的眼睛)。

最后,镜头在一条驶向远方的列车上结束。

全剧终。

纵观全片,第一个想要表达的主题是人生如水,起伏不定,喜悲无常。

第二个层面是导演贝托鲁奇刻意突出的东西方文化的对比,并且表明了他站在东方文化的立场,反对西方文化的浮躁。

比如在那场中西合璧的婚礼上,就着管弦乐跳着交际舞时,女主角是兴奋的、释放自我的;到了传统的印度婚礼上,她则陷入了沉默。

一方面也许是她不由自主地想到了上一场婚礼的场景,另一方面更多地则是女主角却是对东方婚礼文化没有兴趣。

在例如导演对于儿子和继女形象的刻画。

儿子受传统的父亲的影响,年纪小小已经是一个虔诚的信徒了;另一阵营是追求个性的特立独行的朋克继女和在大庭广众之下公然调情还对此习以为常的母亲。

还有一处有趣的细节,酒吧的门帘拉下时,一扇上是一幅大象的图画,另一扇是一幅文艺复兴时期题材的油画。

然而本片最深层次的主题是宗教。

照应谜面,只有皈依宗教才可以实现永恒,无论是精神上的生命永恒,还是佛教所宣扬的有轮回的物质上的生命。

释加牟尼在一颗菩提树下实现了超我的追求,因此本片还可以有另一种解释,既老人是男人本身,在回忆自己一生的过程中,化出了分身以辅助自我的升华。

 5 ) 十分钟年华老去

八个大导演拍摄的八个短片小故事组成的电影。

年华的老去,逝去的瞬间,永恒的回忆。

第一部:水的故事。

意大利导演:贝纳尔多·贝托鲁奇。

女主骑摩托车抛锚那一段真经典,让人印象深刻。

第二部:关于时间2。

英国导演:迈克·菲吉斯。

四个镜头的电影我还是第一次看的,看的眼花缭乱,也没看懂。

第三部:一瞬间。

捷克导演:伊利·曼佐。

十分钟,仅仅是短暂的片刻。

十分钟,我们的生命并不更为漫长。

喜欢这个故事,像是南柯一梦。

第四部:十分钟后。

匈牙利导演:伊斯特凡·萨伯。

两个人的故事,仅在十分钟后,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第五部:面对南茜。

法国导演:克莱尔·丹尼斯。

对白,在火车上的虚度光阴。

第六部:启迪。

德国导演:沃尔克·施隆多夫。

我能体验的唯一时间是现在。

然而,我们的灵魂确实感受到了三种不同的时间。

有过去的现在,那就是回忆。

有现在的现在,那就是沉思。

还有未来的现在,那就是展望。

第七部:沉溺于星。

英国导演:迈克尔·雷德福。

关于时间旅行。

第八部:在时间的黑暗之中。

法国导演:让-吕克·戈达尔。

关于对战争的思考。

 6 ) 《十分钟年华老去》:大提琴篇

 文 / 沈嘉柯1/8——《面对南茜》我忍不住要想象,如果是两个老人面对而坐,会谈些什么?

也许什么都不会谈,因为他们的想法不需要一问一答,甚至一问,持续的如喷泉一样的回答。

这样的事情只能够发生在年纪有差距的人之间。

这样的事情也最普遍的发生在有差距的人之间。

一个少女和一个老人。

一个半带疑惑,但又有些明白。

一个明白许多,所以往外倾吐。

如果你专注于听老人说什么,你一定会觉得格外枯燥。

其实你只需要听见老人说一句话就够了。

他说,这些都是间接经验,更加多的需要自己去体会。

需要本身去解决。

其它的,比如空间的转换有利于问题的解决等等,可听可不听。

告诉少女他这样一个老人所说的都是间接经验,这也是一种间接经验。

把它当成在讲述发生在世界上,极其普遍的一个现象,那么,你或者可以坐到这样的位置,比如少女,比如老人。

都可以想象着去试试。

可是,体验是不可传授的。

可以传授的是经验。

我们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各种暗示,无处不在的暗示。

比如你看的这样一个电影,在法国旅行的列车上老少的对话,比如我现在写的关于电影的手记。

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去分清楚间接和直接。

因为那是分不清楚的。

我们听着音乐看着书和电影,还过着生活,我们吃东西穿衣服,旅行和对话,都是这样交融的过程。

一切都在过程当中,不排斥提醒。

旁听许久的一位黑人进来询问时间,并且笑道,你们谈的真是兴致盎然。

老人说出符合身份的话,但时间结束一切。

我们遭遇经验,但事实上,一切仍然在体验当中。

包括遭遇。

2/8——《水的故事》有些人生在后来思索与顿悟。

在前面,需要做如下事情,懵懂的青年偷渡异国。

背景也许是芦苇也许是高粱也许是草地。

吹笛子的老头口吐警句:我叫布鲁,你会记得我。

在那里,语言不通。

但这不要紧,生命的旅程照样曲折。

意外遇到的女人,闪电般产生的爱情,洗澡的时候暧昧的线索,眨眼之间,一个人的一生走完了大部分的步骤。

流落、安定、爱情、结婚、孩子、成功、挫折……总是有意外的事故的,兴高采烈地开车,载着家人邻居,却意外车辆掉进水里。

跟着笛子回到老人身边,回到他的膝盖下。

一定要说生命如同流水,那么是什么,让我们觉察到这一点?

我想,必定是开过的列车,那代表着时间流转之后的现实。

但这不对。

一个过程的开始,老头放下的“提示”,一个过程的后来,回到提示那里。

我理解顿悟。

真的理解。

但我无法告诉你什么了。

我可以说,你去看看这个男人走过的路,以后伏在老头的脚下。

仅此而已。

3/8——《关于时间2》小时候,与情人欢度或失败,已经离开而父母仍然在对话。

实验电影的好处,往往是成为上帝。

直接进入一个人的三个阶段。

一个导演可以参与到一个人的人生最有典型意义的阶段么?

当然,理论上成立。

十分钟,不同时候,不同的状态,那却是一个人。

我会想,呵呵,我叫着一个人名字,却不可能了解这个人的来与去。

除非我参与他或她的人生。

多数时候多数人,我不能够亲历和目睹完整的三段论。

就如同孤寂的童年,水来给一个孩子解答与安慰。

飞机悬挂,恐惧与担心不可消失,轰炸来临……就如同青年,“一把楼梯,她停下,转向我,她,身着长裙,举起来,躺下去。

”**,却不可继续。

不能?

为什么不能?

但还是有愉悦的片段。

她弹着钢琴,两个人亲密地接触。

第三个人,是导演?

抽走了乐谱。

四个格子,被分解的人生。

我们为什么只能够旁观呢?

作为一个旁观着去观看。

我们为什么不能够看见自己,在人生的童年、青年、老去,清楚地看见,我们是怎么样的呆着,呆在这个世界上,所做所为。

如是。

4/8——《一瞬间》我抱以深切地关注。

这些属于不同导演的十分钟,按照着某种内在的逻辑顺序安排下来。

我刚才,还在感叹着为什么不能够观看着自己的人生。

现在,是可以的。

即使只是虚拟的一种形式。

比如这样的情况,一个伟大的演员的一生。

演员扮演过我们一生所有可以经历的经历。

那俊美到惊叹的青春和面孔。

那岁月摧残的老年和面孔。

那爱情刚刚开始的接吻,身体必定是暖和的,舌头是甘甜的。

微笑是如同一片原野骤然入春。

那跷跷板的一边,如此幸福的表情。

一上一下,天空是背景。

捷克伟大的演员鲁道夫·赫鲁辛斯,他的一生,只需要十分钟就可以回顾。

他目送着两个超短裙子的女孩,在单车上远去。

她们的屁股,是最青春的果实一样,在活动着。

她们说笑着,单车骑的歪扭路线。

他看得入神。

阳光虽然好,苹果成熟,红至深刻的程度,然后掉下来。

苹果砸中他的头。

十分钟不过是一瞬间。

但一生到最后,回忆的时间又有多少?

没有整段的,完全的,只有破碎的,模糊的。

电影,是真正的魔术。

代替一个人,保存记忆,并且成为记忆。

他的手,往额头上抚摩过去。

面孔舒展,一个微笑诞生。

定格。

时间使人晕眩。

时间使人张大了嘴巴,只是发出一声叹息。

这些美好,足够使他闭上眼睛了。

一瞬间,他是苍老的,我们也将苍老。

胶片上,过去的他仍然俊美。

5/8——《十分钟后》时间的魅力的是无常。

我们无奈的也是无常。

佛教认识,无常有二。

刹那无常。

一切有为法,刹那之间,有生、住、异、灭的变化。

还有一个是“相续无常”。

一切有为法在一期相续之上有生、住、异、灭之四相。

一切事物与现象,都是有生有灭。

一切现象没有不是刹那生灭的。

昨日繁华今日灰烬,十分钟前有幸十分钟后不幸。

只是我没有去妄想,一个在结婚纪念日,等待丈夫回家一起庆祝的妻子,去做好无常的心理准备。

她不过是习惯与本能的做法。

安慰他喝醉的丈夫,希望他睡觉去。

但是她就是没有顺他的意思,再喝的更加醉,甚至不醒人事,直到明天清醒过来。

她失手拿刀刺中丈夫。

然后医生带走她的丈夫,警察来给她录口供。

如果不发生后来的事情,那就不要就此事说了。

不存在就是无意义。

而发生了,十分钟一切情况改观。

这是最鲜明的对比。

喜庆洋洋,转眼悲不可遏。

只来说态度,是否我们抱定了顺应了就无事?

显然不可能。

那么不顺应?

显然是有事发生了。

我是个常常默向“如果”的人。

比如刚才我忽然记起我忘记关好水管。

我站起来去关的时候,地上充满了水,很滑,我一个趔趄几乎摔倒。

所幸没有摔倒。

如果摔倒了,什么都可能发生。

接下来的一切都将不存在,但对我则无意义。

无可计算与准确预感,就是无常。

照片里的平和喜悦,现实的狼藉悲惨。

人最稳妥的渴望,是一切尽在控制之中。

然而就无趣了。

悲欢顺逆,自然是有人心的好恶的。

但已经发生的,我们只有接纳,别无办法。

6/8——《启迪》哲学家爱好思索的东西,不可绕开时间。

以画面,来注释一段对时间的哲学追索。

“过去和未来根本不存在,如果有一个时间,就只有现在的时间,分为过去的现在、现在的现在和未来的现在”。

“这一切发生在一天里,却像在我们一生里的事情一样,向上帝坦白,我还不知道时间为何物。

渴求上帝给我指引,给我启迪”。

一个家庭正在展开的野外烧烤派对,一群年轻人也过来了。

他们喝酒、聊天,吃着各种食物。

触电事故造成了悲剧。

这只是意外。

苍蝇也死于触电。

因为它靠近光明,最终碰到了死亡。

圣·奥古斯汀若来观看。

启迪也将仍然没有答案。

时间是什么?

时间是存在的过程吗?

对人来说,是什么呢。

过去成为记忆,仍然存在于现在,现在理所当然只是现在,而未来从这一刻莅临,是未来的现在。

我们很想知道时间为何,但有必要吗?

无主体的意识,就没有刻度的创造。

7/8沉溺于星我会觉得,这个十分钟,是唯一具备打破性质的。

其他所有的导演,都服从于时间。

只有这样一个导演,假设了一个命题。

相对论我不甚了解。

至少目前光速不可能超越和达到。

爱因斯坦的说法还是一个想象。

就算是父亲没有老去,儿子已经白发。

那说明什么呢?

时间仍然存在。

一直存在。

唯一要指出的,是没有老去的父亲,只是少了一段记忆,延缓了衰老而已。

过程并无增加与减少。

没有变化的是,“爸爸,我爱你”,“我也爱你”。

这是一个误解。

伤感而温情的误解。

爱最需要的东西,是以花时间陪伴。

8/8在时间的黑暗中 青春、勇气、思想、记忆、爱情、沉默、故事、恐惧、永垂不朽。

这些主题,皆是一切文艺的母题。

我这样定义母题,可以诞生繁衍次主题和子命题。

但其实它们也是交叉的。

一起构成的,也就是一生了。

戈达尔在这最后的总结,采取了最直接的态度。

“为什么要在黑暗中燃烧火把?

或许这个世界缺少光明,需要用火把来照明。

用来趋走什么,或者带来什么。

特别是面对人群的时候,我总觉得有这样的需要。

”我们需要光明,是什么样的光明,我们需要它来做什么呢?

我想,应该是照亮活着的态度。

如同上面的每个片段的命题,都是态度问题。

青春?

好,让它截然终止。

慢慢死去,还是马上死去?

是选择也是态度。

死去,带走一切。

勇气,面对的,是残酷的非和平。

可以关上眼睛吗?

努力去看吧!

记得牢固,就是勇气。

思想,连同书本一起抛弃,连同思想的幸福。

即使一旦失去再也无法回来。

也不更改放弃的选择。

好吧,在黑色垃圾袋里,它们终于寂灭。

对于主人,意味着丧失。

记忆的最后几分钟,无法忘记的……相信我们都有判断。

总归,还是要忘记的。

记忆也不是永恒的。

对于我们本身而言,仍然是与生而来,与死同去。

甚至,人是活生生的,却丧失记忆。

感伤,无济于事。

爱情的最后几分钟,结局是离开。

一个人在独白:“告诉我,你不会离开我,我们会彼此微笑”“好了,过去的一切,所有的一切,到次为止。

这就是我们的结局,再见。

我一向就是一无所有,一无所有,当你告诉我之前,我就知道自己一无所有。

但我却希望你不是如此,我们做不到,我们注定是这一结局”眼泪,掉下有不掉下,意义何在?

我开始不停的追问意义了。

沉默,它的最后几分钟。

沉默是多么顽强的抗拒。

故事的最后,内心的想法,以及死亡。

恐惧,那些血肉横飞的战场,濒临死亡前,触目惊心和习以为常的,是同样一件事情。

区别是,谁来感受它。

永垂不朽,耶酥本已经死亡,而永垂不朽的是什么?

受难的精神?

那显然不等于耶酥。

最后几分钟,本来一切都应该归结到死亡。

但是,还有观众,还没有一切灭亡。

我们看了,并且仍然在思索着,那么意义就存在着,那就是被照亮的灵魂,是呵,我们可以选择。

而生命虽然短暂,虽然一个接着一个十分钟,不长久而飞快流逝。

他,她,他们,也就是我们。

黑暗一直在我们的前后左右与上下。

我们多少曾经忽视过其中的命题。

但免不了,一一面对。

 7 ) 生命啊

原来,生命只是一瞬间……十分钟年华老去,就如电影里诠释的一样,短暂,凄凉。

十分钟年华老去,是啊,只需要十分钟,漫长的十分钟,短暂的十分钟……在我生命里的这个“十分钟”,深深的感动了我。

一切都是那么慵懒,午后果园里的老人躺在树下,昏昏欲睡,丰收的颜色映入我的眼帘,他的回忆里是有些泛黄但精致的黑白片断,那年轻的面孔,英俊的脸庞,充满希望的眼神,美好的初恋……一幕幕浮现在老人的记忆里,而现在,老人是那么安祥的回忆着过去,有生命的日子其实就是一种欣赏,当我们老去的时候,对人生的酸甜苦辣平静的回望时,也会觉得幸福,老年就像秋天的红苹果,在树枝上绽放最后的精彩,生命也是一样,也将带着精彩结束。

十分钟,足以让我们细细的去品味人生。

“TEN MINUTES IS A JUST SHORT WHILE”,这一瞬间应该是美好的,你可以用它回顾亲情 友情 爱情,越来越多的泛黄记忆的影像里,一幕幕浮现……“OUR LIFE IS NOT A GREAT DEAL LONGER”,是啊,十分钟,我们的生命并不漫长,生命,就是在苹果树下的回忆,树上掉落的果子预示时间的流逝,我觉得,慢慢老去只是我们的躯体,我们应该还是那么充满激情,我们的精神是永远年轻的,我们经历的那么多事情,也是无法抹去的,记忆是永恒的,每一个生命的瞬间,都应该是美好的。

一种平淡的快乐弥漫着,短短10分钟讲述了老人一生时光中过去的故事,水静静的流淌,我们只是历史中的一瞬间,我们看沧海桑田,看年华老去,我们有一种关于回忆的情绪,缅怀着这流逝的美好时光。

应该说,只要上了一定的年龄看,一定会想到自己,这个关于一生流逝的故事,我们跟着镜头目睹了岁月在主人公脸上留下的印痕,但是,同时我们也感受到了老人对自然和美丽生命的爱,但我们要知道,昔日的孩子也会变成明天的老人,看到这个人生的必由之路,让我有种 “逝者如斯“的感觉,只是我们现在还年轻,总有一天,我们也会老去,我们拥有的只剩下不再清晰的相片,只剩下回忆,那些人,那些事,而我也会和片子中的人一样,慢慢老去……时间,似乎是生命的永恒主题,黑白和彩色的胶片里包含了对生命意义的阐述,我们无法改变时间的长度,只有在有限的生命里边,做有意义的事,做不后悔的事,让我们在老去的时候不会有遗憾,我觉得,人的一生就像影片中的主人公一样,从充满激情希望的孩子变成安静平淡的老人,我们在纷繁的世界里慢慢老去,然后,静静回想着拥有过的和逐渐失去的人与事,因为我们曾经牢记的一切,在某一天将模糊不清……  一切在静默的黑夜里都会逝去,但是只有音乐在我们最后一次的呼吸里存在,音乐,渲染了剧情,成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影片采用了英国戴留斯的《春的回忆》,一个生命一生的故事,不需要语言,只要有音乐伴随,带着感伤和无奈,从年轻到年老,在时间长河的记忆里,或许组接在一起也真的只有十分钟。

当影片结尾那一张张逐渐老去的面容伴随着越来越强的提琴声,我深深的被震撼了,一个个跳跃的音符深深的敲击着我的心灵,它让我看到了那年轻英俊的面孔慢慢慢慢变成了一张布满皱纹 眼神迷茫的脸,是啊,生命真的就这么短暂,就这么一下,我们的年华就已经老去。

现在想想我,时间一天一天流过,而我却没有察觉,一天还觉得没什么事干,觉得无聊,回首这并不长的20几年,似乎也是那么飞过,似乎也是那么一瞬间,就消失了,就再也回不去了,我不能再浪费时间,浪费生命了,因为生命是那么短暂,像烟花一样稍纵即逝,我要在这短暂的生命里绽放光彩,也许在我年老的时候,会拥有最美好的回忆。

 8 ) 似水

15个世界殿堂级大师的合集,我只好一个个道来,最近工作很忙,只能写一点儿,写到哪里算哪里,喜欢的,就多写几句,不喜欢的,就一笔带过。

其壹 贝托鲁奇的《水的故事》Hisroire D'eaux喜欢。

没办法,谁让咱是《末代皇帝》培养出来的中国影迷呢~生命轮回中的顿悟,有明显的东方色彩。

发现贝托鲁奇愈来愈痴迷东方文化,从《末代皇帝》到《小活佛》到这部10分钟小作品,都带有东方哲学的思辩倾向。

片中的印度移民在一棵树下离开智者,走向尘世,恍恍惚惚一生溜走,色,财,虚荣,背叛某天随着汽车落水的一瞬都蒸腾了,他转身往回走,径直来到树下,智者还在吹着短笛,好像从来没离开过一样。

看到这里心里有一种冲动,也想开口说:原谅我,我明白了。

凝练又不乏丰富的细节,以10分钟的片长而言,并没有看到取巧的痕迹,大手大脚,还是当一部长片的架势来拍摄的,态度严肃令人起敬。

其贰 迈克·菲吉斯的《关于时间2》About Time 2这厮就是凯奇那部《远离拉斯维加斯》的导演。

看出来了,他是《24小时》的祖师爷,这部《关于时间2》全部用四分画面,调度和动作都是同时发生或连续的,试验性强,但是很无聊。

其叁 门泽尔的《一瞬》One Moment捷克导演,作品《严密监视的列车》Closely Watched Trains拿下66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一瞬》是很取巧的创意,门泽尔选择了捷克伟大演员鲁道夫·赫鲁辛斯基(好兵帅克)一生所演影片里的一些镜头,配以捷克伟大作曲家雅纳切克的音乐,很自然地就带出一个人由年轻变老,也带出捷克数十年电影的兴衰史,是整部片集里最感性的一出。

毫不矫饰,把贫穷和富有,年轻和衰老,失败与成功,欲望与幻灭都交织于一炉,实在是相当聪明。

年老的鲁道夫在果园劳作,看着年轻姑娘骑车经过,无力地看着女孩充满弹性的屁股在单车上起落,再回望他也曾经多么勇武地劈波斩浪,年轻骄傲,充满魅力,看得人几欲落泪。

十分钟的镜头,已足以表达向电影,向捷克电影,向捷克电影史上最伟大的演员致敬的初衷。

其肆 伊斯特凡·萨博的《十分钟后》Ten Minutes After匈牙利著名导演伊斯特凡·萨博,导演的影片《信任》曾获1979年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雷德尔上校》曾获1985年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审团奖”,他的代表作是《千面恶魔梅菲斯多》,曾经荣获1981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萨博的这一段其实就是浓缩版的《不可逆转》,是的,任何一件大事件都是起始发生于一瞬间的,在这一瞬间的前十分钟可能还毫无先兆。

切题,但和其他导演的作业比就明显缺乏才华和创意了。

其伍 克莱尔·丹尼斯的《面对南希》Vers Nancy多么典型的法国导演啊!

十分钟全是话痨!

让一个女孩和据说是著名哲学家的让-吕克·南希在火车上对话,5分钟不到我已经昏昏欲睡。

哲学的可怕就在于,听的时候你没有一句不明白的,可是听完你却什么都记不住,一句也串不起来。

克莱尔·丹尼斯是让-吕克·南希的信徒,他的电影《闯入者》也是改编自南希的思想,看到艾黎可罗马和戈达尔话痨这一派后继有人,我真是替法国欣慰啊:(其陆 施隆多夫的《启迪》The Enlightenment就是《锡鼓》的导演啦,曾经帮助姜文在德国后期,才有了《阳光灿烂的日子》这部电影,我非常喜欢的导演,有着异乎寻常的幽默感和想象力。

《启迪》的旁白是圣奥古斯丁关于时间的神学思考,可是却被转嫁到一个蚊子的嘴里絮絮叨叨着,这只蚊子在露营的人们中穿行,看见了不检点的孕妇和狂欢的新纳粹主义者,看见了人们的绝望和生命的消逝,最后自己一头扑向灭蚊灯,也见证了生命的脆弱。

机位的移动有着他一贯的水准,模仿蚊子的主观视角和飞行轨迹,几乎一cut到底,相当流畅。

人虫平等,众生平等,生命和时间的规则,很公平。

其柒 迈克尔雷德福的《沉溺于星》Addicted to the Stars《邮差》的导演啊,我曾经那么喜欢的电影。

不知道怎么就弄出个科幻片来,以某些场面来看,成本很高啊,奢侈!

故事很简单,宇航员几十年后回到地球,回家去看儿子,自己才30多岁,儿子8,90岁都快老死了。

网上有人骂这部,说无聊,丫明显不知道当爸爸是什么滋味,我怎么看得眼泪都快下来了?

其捌 戈达尔的《在时间的黑暗中》Dans le noir du temps丫是最懒的,拿自己和别人的片子瞎剪了一堆,然后配些字幕交差了事。

不像门泽尔,也是剪,但是里面有Idea, 戈达尔这个纯属咱们说的vignettes,广告公司没想法的时候谁都会做的那种。

共用如下素材:戈达尔自己的《永远的莫扎特》、《美国制造》、《小兵》、《李尔王》、《赖活》,帕索里尼的《马太福音》,艾森斯坦的《伊凡雷帝》,以及一些关于二次世界大战的资料片。

不过话说回来,电影真是剪辑的艺术,这些东西剪在一起还真是赏心悦目啊,总比看丫常拍的那种大闷片强。

 9 ) 十分钟年华老去

今天如同昨天,无穷循环,摇篮轻轻摇动,给人间带来激情,以及忧乐悲欢 ―――惠特曼 时间之手,摇动着历史的摇篮,年华似水,格里菲斯的晚辈们,一直没有忘记时间这个主题,2000英国"10分钟,年华老去(Ten Minutes Older)公司力邀全球15位顶级导演演绎这一个肉身无可回避的话题,激情永在的灵魂却无法阻止肌体衰老的自然规律,在他们的影像里无一不流露出这样的感慨。

影片分成"小号"与"大提琴两篇,内容涉及人类存在和发展的话题,以及人类对生命意义的探究 【简评】 年华老去,电影大师如斯言: "大提琴" 篇共有7部作品,独立成章,讲述时间对记忆的侵蚀和时间的无情流逝。

他的故事十分浅显,讲述了一个人有关后半生的旅程的轮回过程,以水的概念为介入点,有着水波长流,生命皆空的东方式的禅意,在一个爱情故事中加进了岁月的印记,湖水、纯水、酒水、泪水和喜悦的羊水都是这个亚裔男子记录生命旅程的标记,贝尔托鲁奇在这部影片里讨论的是人与人之间关联的可能性,影片以东方音乐和西方音乐的对比和交融告诉我们的世界和她人世界沟通的可能性。

当他经历一切回到他来路的树旁,那个吹笛的老人早已知晓他的归来,并一语道破人生只是一个起起落落后回家的过程,这种东方式的思维是贝尔托鲁奇几部东方片之后必然的产物。

恒河之水默默流淌,我们只是历史中无法刻记的一瞬。

迈克·菲吉斯 Mike Figgis(美国)《关于时间2》 知道迈克·菲吉斯是因为他导演的《远离赌城》,他探索境遇里人的沦落和因此无力改变的绝望让人心痛有声。

而《关于时间2》是一部关于作家意象世界的故事。

他以流行漫画版四格画面的形式发展剧情,同样表达着对逝去世界的感慨。

战争的轰鸣在钢琴曲里异常刺耳,年迈的人只能静静等待发生,昔日的孩子将是明天的老人,平行和交叉的四格画面让我们反思着拥有过的和逐渐失去的人与事。

人的一生就像黑白图像里的老人呼唤,我们在挣扎和躲藏里老去、麻木。

我们曾经牢记的一切,在某一天将模糊不清,我们呼唤着亲人,其实我们在试图唤醒自己的记忆。

伊利·曼佐Jiri Menzel(捷克) 《瞬间》 只要上了一定的年龄看这个片断必然会联想的自己,只是我们没有Rudolf Hrusinsky(中国人熟悉的捷克电影《好兵帅克》的主演)那般的幸运,我们拥有的只是不再清晰的相片,而他因为缪斯女神的宠爱让他的一生通过他所扮演的角色长存在胶片和视野里。

导演伊利·曼佐拍摄的《瞬间》以鲁道夫拍摄过的影片素材剪辑出了这个关于一生流逝的故事,我们跟着镜头目睹岁月在鲁道夫脸上凿出的印痕,但是,同时我们也感知着老人对自然和美丽生命的钟爱。

导演的聪明在于他的构思,在于他能够捕捉到这种人生必由之路的命题,让观众有着"逝者如斯"的慨叹。

黑白和彩色的胶片里包含的不仅是一个演员成功的路程,也同时反映了捷克的人文的历史,遗憾的是大多数影片我们不知出自哪部影片,我们见到的只是冰山一角,无法跟着主人公的情感行走,只是导演的对生命意义的阐述我们可懂。

生命,就是鲁道夫在苹果树下的回忆。

慢慢老去只是躯体,激情依旧,我们精神的旅途上永远年轻。

伊斯特凡·萨伯 Istvan Szabo(匈牙利) 《十分钟后》 萨伯的名字和他的一系列史诗般的电影联系以及它们的奖项连在一起,他的影片《靡菲斯特》曾经在我国公演并受到广泛好评。

《十分钟后》是有着完整的情节平淡故事,它讲述偶然力量在人生命中起着的作用,一个等待丈夫回来欢度结婚纪念日的妻子收拾好已经一切,但是她没有引来丈夫的鲜花,相反,满身酒气的丈夫搅乱了温馨的晚餐,其后,在和撒酒疯的丈夫争执中失手刺伤了他,当警察带她回家笔录的时候,我们看到了墙上的照片,微笑仍然,但是,不再从前。

这个片断是比较中庸的,它讲述了一个家庭在偶然性作用下的改变,是最容易弄懂的故事。

克莱尔·丹尼斯Claire Denis(法国) 《面对南希》 法国人电影的特色就是絮叨,这个段落描写的是享誉欧洲的哲学家,斯特拉斯堡大学的政治哲学教授Jean-Luc Nancy在一列高速列车上和他的学生之间关于意识形态的话语。

内容都是关于介入的话题,教授喋喋不休和学生聊了十分钟,内容关及存在、介入、移民、独立性和融入的问题,语言在列车高速的行驶中传扬,窗外是欧洲大陆稍纵即逝的景色。

地球的过客们一直想改变历史,但是,历史的终点上不会有人类的影子,沉默是最好的敬意,当我们在发生里无能为力。

他们哲学式的话语对于车上那位凝望田野的黑人兄弟而言,只是发生着的过去,就观众而言,这个段落是最枯燥、乏味的,单调的场景和让人望而生畏的思辨式的话题,如果你对哲学毫无兴趣,建议你直接跳过这个段落。

克莱尔·丹尼斯对普通观众而言真可谓是《日烦夜烦》。

我们都在同一辆的列车上,寻找着自己的终点。

人声是历史瞬间的留存,只有大地永在,默默记存所有的发生 沃尔克·施隆多夫VOLKER SCHLONDORFF(德国)《启迪》 施隆多夫是新德国电影时期的四杰之一,他拍摄了一系列站在批判立场上的电影,他对德国社会现状和发展进程进行精辟的分析,特别是1978年的《铁皮鼓》和1983年的《斯万的爱情(追忆逝水流年)》这两部名著的成功改变,让喜欢文艺的观众刮目相看,也奠定了他在世界影坛的地位。

这次拍摄的《启迪》这个片断,故事来自古代(354~430)基督教神学大师之一奥里利乌斯Aurelius Augustinus关于时间的询问,施隆多夫将古代大师对时间表述的冥思苦想化为了视觉语言,而他以苍蝇的视角关注一家人的野炊是十分有意思的。

旁白简直象绕口令在往昔、现在、未来这些时间命题里反反复复的咏叹,在没有确定的点上随着历史漂流,显然陷入了时间不可论的泥潭。

河水再一次担负了流逝的意象,电影在这个短篇里加了许多时间对历史作用的意象,比如黑人融入了白人的家庭,而接下来关头党的出现增加了不和谐的成分,一家人的野炊因外一次触电的意外而中止了欢乐,而那只有着哲学"头脑"的苍蝇也因为撞上了捕蝇灯停止了它在历史中的使命。

昨天已经远去,在我们目送它远行的时候,我们应该学会承担发生;今天正在进行,在我们进入世界的时刻,我们理应尽情欢乐;明天尚未来临,让夜色种下希望,我们不必过于担忧。

存在,永远是合理的。

迈克尔·雷德福Michael Radford (英国)《沉溺于星》 时间旅行的主题,早在卢米·艾尔的年代就有,这个段落记录了一次太空80年的旅行和地球时间10钟的关系,故事传统而无新意,只是验证了中国古人的智慧: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主题。

让-吕克·戈达尔Jean-Luc Goddard 《在时间的黑暗中》 《在时间的黑暗中》一如他的风格,以拼贴的手法,以字幕介入、影片的旧胶片为媒介、旁白组成了大师对青春的、勇气的、思想的、记忆的、长存的、爱情的、沉默的、故事的、恐惧的、永恒的、电影的最后几分钟为主题,追忆生命告别的方式。

这种貌似随意的自由拼贴,却有着导演对人类生与死的探索和理解,而片中也出现了大师的经典之作《小兵》和《赖活》让我们再次穿越时空隧道。

看到女主角哀怨的目光,而死亡集中营中睁着眼睛、骨瘦如柴的尸体和尸身上的虫子让我们明白大师的心事… 人类,在走向前方的路上,往往忽视了共存的天条。

影像留下人类瞬间的感怀,人类却在时光的长河里慢慢沉默,大师和我们都在灵魂的列车上,看沧海桑田,看年华老去。

一切在静默的黑夜里逝去,唯有音乐在我们最后一次的呼吸里记存。

"小号" 篇共有8部作品,由爵士乐大师Miles Davis 的冥想JAZZ串引下,讲述人在境遇里的悲欢离合。

阿基.郭利斯马基 Aki Kaurismaki(芬兰)《狗没有地狱》 这是一个最有故事性的段落,讲述一个囚徒出狱后带着女友登上去莫斯科列车的故事,他是谁,影片没有交代,只有去往莫斯科这个意象有着必然的政治读解,而他给女友的戒指表达了他内心的坚定和意志的坚决。

郭利斯马基以车窗外的黑夜和车上的灯火通明为参照,人物的情感被深藏在沉默寡言之后,这不仅是爱的旅途,也是一次心灵对意识形态的皈依。

导演以《狗没有地狱》的隐语表达了他的政治观念,历史中的小人物永远只能被动成为历史的一部分,此段落最大的特色是它的音乐性,音乐渲染了剧情也有机地成为其中的一部分,很是抢眼。

如果我们登上了列车,我们的命运将截然不同。

在昨天的结果里我们等待黑夜过尽的黎明。

维多·艾里斯Victor Erice(西班牙)《生命线》 艾里斯以1940年6月28日一个西班牙小村落宁静、安详的下午发生的意外(新生的孩子肚脐出血)为故事的开始,给我们讲述了充满人情味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导演以钟摆的摆动、墙上的老照片、水滴的溅落、人的呼吸、树上掉落的果子预示时间的流逝。

而以圣母像和报纸上的纳粹军人的照片为前后呼应。

预示着安宁的脆弱和世界的动荡。

也给寻常人安宁的生活里抹上了一丝阴影,但是,影片最后孩子单纯、甜美的笑容是寄予人类的希望,一种对未来的乐观主义态度。

这是热情洋溢的西班牙人带来的春天,妈妈的摇篮曲唱给孩子听的,但是,她也祝福着所有向往美好生活的我们。

整个片段音乐充满了恬静之美和景色之美,是最值得回味的一章。

影片中一个半大孩子手腕上自画的手表,让我们想到自己的童年,孩子在心灵的聆听里慢慢长大。

在长大中我们懂得生活。

孩子的世界曾经是我们的昨天,只要我们还能见到孩子的笑容,请你相信,只要我们放弃仇恨和怨气,明天一定美好。

沃纳·赫尔措格Werner Herzog (德国) 《几千年前》 赫尔佐格是德国新电影的旗手,他以哲学化和浓烈的思辨色彩给世界影坛留下理性的思考。

他的主题往往是文明对"野蛮"冲撞过程中所导致的后果与不幸,他的主角往往是一些进行人力与天意的对抗的狂人,以他们的故事警示着人类的徒劳。

《几千年前》是一个人类学的主题,白人探险队给巴西亚玛逊河流域最后的原住民部落"乌哈乌呼"带来"文明"的福音,同时也带来他们没有过的疾病和困惑,也因此使得部落人群降低了天然的免疫力。

多年后,我们发现他们的论理观和生活观已经开始转变,美式的棒球帽和T恤已经让他们远离了传统,而他们部落的明天也因为文明的善意"入侵"而成为种群的往昔,他们的家园随着他们孩子渴望融入现代社会的心而渐渐远去,同时,带走的是部落的文化和人类对于历史的记忆,人类,因为文明的产生、分工的不同而变得迟钝和懒惰。

我们善意地去改变他人的境遇有着太多想当然的成分,天道给每一种生活方式留下足够的合理性,自以为是的文明人啊!

请你止步。

我们应当明白正是人类征服自然的宏愿才让我们的地球不堪重负,河流的萎缩,土地的沙化等等都是我们人类的节奏,自然的规则被无情践踏,种群的繁衍没有了生存的准则,天道的质问,你可听到。

只有部落酋长手中的文明象征"闹钟"嘀哒依然,我们已经对自然失却了理解力,这是进步,还是无奈?

吉姆·贾木许Jim Jamusch (美国)《国际组织·拖车·夜晚》 贾木许被称为美国独立电影宗师,他的代表作《离魂异客》曾经震惊世界影坛,他以作品关注的是不同时空人对境遇的理解。

《国际组织·拖车·夜晚》是一部关于因为车祸让一个女演员滞留在救援车上短短十分钟的故事,从表面看是一个平淡无奇的故事,但是导演还是通过救援组织许多为女演员服务不同肤色的面孔,解构了地球是个村落的思想,瞬间可以到达的通讯,中国快餐,音乐的世界性这些话题电影不露声色地表现了出来。

而女演员的服饰也表明了历史的反复性,有着间离的效果。

此章中规中距,勉强及格。

维姆·温德斯Wim Wenders (德国) 《距离托那12英里》 温德斯十分喜欢在路上和天使的主题,因为那最能表述人类孤独的心境和内心渴望帮助的心愿。

他的《咫尺天涯》和《德州·巴黎》就是这样的代表。

他因为一个可爱的女孩凯特而获救,颂扬了人心的善意和帮助的可贵性,影片的配乐是后车库(Post-Grunge)乐队Eels ,音乐的狂噪和抒情的完美结合使得如同风光片的这个段落有了视觉和听觉的享受,而摄影的精致更是达到了极限,可称为微型的文德斯招牌。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文德斯在其中客串了戴绿帽子医生一角,露了一小脸。

段落的最终是磨难之后的温馨,当他在医院睁开眼睛: 看见了他的救命恩人凯特,凯特的微笑,就是天使的模样。

斯帕克·李Spike Lee (美国)《我们将被掠夺》 这个黑人一如既往的愤世嫉俗,这次他的题材是关于美国选举的。

斯帕克·李以纪录片的访谈的手法直击戈尔幕僚的心态,并以对·戈尔竞选总统宣布败选的最后十分钟回顾,揭示政客的内心世界。

紧张的气氛让人身临其境,因为我对政治不敢兴趣,所以一笔带过。

时间不是属于政客的,时间属于人民。

政治本来就没有准则,老李你还是拍拍你的黑人兄弟吧! 陈凯歌(中国)《百花深处》 凯歌老矣,而老的标志就是怀旧。

乔迁到高楼大厦是百姓们的愿望,在现代化名义下传统正在推土机下呻吟,而游子的晚归,找寻的就是故土的一物一件,寻找祖宗的根,这种没落的感怀是文化的回忆,我们在日新月异的建设里到底得到了什么,又因此失去了什么?

晃动的中国结在残垣断壁斗大的"拆"字边那么扎眼,冯先生的手势里有着老北京的身段。

时间的流逝有的不再记起,冯先生的记忆却是刻骨铭心,欲哭无泪的苍凉哪一个字可以担当?!

凯歌以虚拟的搬动衬着写实的音效,以传统的音乐传递了心碎的剧痛。

就像历史的古瓷瓶在他们的手中"碎"了,哀怨的笛声是民众记忆的挽歌,百花胡同的梦境,搁在心上生疼!

清脆的檐铃在土中再现,心中的院落在电脑中重建。

可,现实是高速路上飘扬着轻浮、恶俗的歌声,是冯先生疯了,还是我们自己没有了北。

在国粹的声腔里,冯先生独自在时空穿越,那悲凉的眼神,知者几人。

凯歌的片段,让人思索 无言。

【碟评】 比如陈凯歌认为时间是个轮回之圈,斯派克.李认为时间在乎的你是谁?

而老导演维克多·艾里斯则谦逊地表示要做的更好。

不尽相同的回答表达了导演的世界观和他们对时间这一概念的认知以及他们段落所关涉的理念。

文德斯的段落我们看到他一丝不苟的工作、说戏。

同时,我们在他和男主角的交流中感知他善于听取他人意见的谦虚精神。

文德斯是用传统的摄影机拍摄的,整段的画面犹如一部出色的风光片,我们甚至能够感受热浪向我们滚滚而来。

在其中你也可以了解到驾车场面是这样拍摄的,十分有趣。

匈牙利的老导演萨伯在拍摄过程中事事亲范,显示着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而手提摄影机的灵活性使得它可以无限接近演员,让肢体语言和表情带动一种"乐极生悲"的情绪,在片场,萨伯一直是乐呵呵的,一个讨人喜欢的好老头。

迈克·菲吉斯的拍摄方式是现代性的,他用DV 拍摄了相同时间不同空间的画面再通过后期复杂的剪辑过程让我们看到了同一时刻的发生,他自己也讲完成这部作品靠的是集体的智慧,确实,素材在导演不同的构思里有着迥然不同的构架,在眼花缭乱的四格画面里,我们看到的是导演捕捉瞬间的努力,尽管每一次的记录我们留下的只是远去的年华。

这个段落的意义在于他试图描绘存在和逝去的瞬间截面。

西班牙的维克多·艾里斯段落是最为温馨和富有人情味的,特别是导演轻轻抱起触碰孩子的一幕充满着人性的暖意,传统的叙事里导演以孩子寄托着对明天的希望,孩子的成长正是岁月的前行,十分和年华老去的主题匹配。

伊利·曼佐用了那么多的素材剪辑了一个生命一生的故事,不需要语言,只有音乐伴随,带着感伤和无奈,15人中他是最用功的,因为他的工作量不会少于任何人,年轻到年老的在时间长河的记忆,或许组接在一起也真的只有十分钟。

戈达尔的招牌是哲理,我们在花絮里看见了他案头工作的细致,他特别提到那张将死之人的脸,表明着他对人生意义的最后理解。

施隆多夫一节最值得一看的睡莲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的景象,有着印象派的余韵,他以色调来对应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未来是独特的视觉享受。

凯歌一段,如果没有冯远征的出色表演将逊色不少,片末电脑虚拟的四合院是一个生长在北京的导演内心的寄托,一种类似冯先生的没落感。

独立影评人:OSAMA KAVKALU(卡夫卡.陆) 于寒鸦精舍

 10 ) 一点具体的小简介

《十分钟年华老去》:芬兰/德/荷/西/英/中2002年出品,15位导演、15部短片, 并且做为2002年嘎那电影节的开幕影片做为播出,得到了不少媒体的赞誉。

观看这类电影,就好像欣赏一种汇集不同风格的大杂烩,看导演们在这个命题作文下能各自演绎出什么个性的东西来。

而且不同导演的水平差异也能表现的很明显。

DISK1:The Cello影片时间:1小时41分41秒导演 国别 代表作品 十分钟作品伯纳多·贝托鲁奇Bernardo Bertolucci 意大利 末代皇帝 水的故事迈克·菲吉斯 Mike Figgis 英国 远离拉斯维加斯 关于时间 2伊利·曼佐 Jirí Menzel 捷克 严密监视的列车 一瞬间伊斯特凡·萨伯István Szabó 匈牙利 摩菲斯特 十分钟后克莱尔·丹尼斯Claire Denis 法国 日烦夜烦 面对南希沃尔克·施隆多夫 Volker Schlondorff 德国 铁皮鼓 启迪迈克尔·雷德福 Michael Radford 英国 邮差 沉溺于星让-吕克·戈达尔 Jean-Luc Goddard 法国 精疲力尽 在时间的……第一部:水的故事(Histoire D'eaux)Bernardo Bertolucci (segment "Histoire d'eaux") 水的故事黑白的景致,带着哲思。

一个西亚人(我猜想他来自伊朗)听从内心的声音,走到一个陌生的开阔地,草丛旁碰到了酒吧小店的女主人,陌生、寂寞而快速的爱情,当动人的民歌唱起来,他们跳舞、结婚、生子,羞涩温暖的相握,平淡的快乐,最后在一个看似哲人的总结:生活中总会碰到一些不顺利的话语中了了这个异乡人的一点心结。

短短10分钟讲述了几年的时光中过去的故事,非常喜欢里面的女主人公那种安静、恬淡、静默的面容,有种知天命而安然的平凡和喜乐。

贝托鲁奇很关心东方玄学,有过“末代皇帝”和“小活佛”,这十分钟,他的人物是偷渡意大利的印度难民。

刚过边境,一个老者来到牛圈前的大树前坐下吹笛,告诉小伙子“我叫××,你会记得我的”,小伙子去为老者打水,碰到了一个意大利姑娘,从此改变了他的一生。

他和姑娘结婚、生子,有了自己安定的幸福生活。

一天他买的新车跌入了河里,所幸全家平安。

这时候,他听到了笛声飘来,寻音而至,在牛棚前的大树下遇到了老者。

似乎觉悟到了什么,他激动地跪下,附近,偷渡时的来路已通了铁轨,火车隆隆驶过。

故事名曰“水的故事”,似乎也表现了像水般平静流淌的生命。

然而,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水流偶尔也会受阻。

总有些东西是不变不动的,是老者所象征的领悟?

我不得而知,也远远尚未悟过。

故事中,有两处性器的暗示,而两次都以成长变化紧密相关。

一次在刚到意大利姑娘家的印度男子洗澡时,肥皂刚碰到内裤,镜头一转,他和她结婚了;第二次在婚礼的喜庆中,新娘子羊水破了,镜头一转,他们的小孩长大了。

这两点也都是生命的重要过程。

十分钟的影像里生命已经过了许多年,如水流不停歇,这个时候如果回头一看,或许能等等那被自己走得太快而拉下的灵魂。

第二部:关于时间 2Mike Figgis (segment "About Time 2") 关于时间 2用了试验电影的常用手法,麦克.菲吉斯(“离开拉斯维加斯”)在这十分钟里将屏幕分成了4块,是要将10分钟的信息量扩大到4倍?

开始的画面让我感到菲吉斯或许是把一个罪案过程从时间上打乱,当然4个空间注定因为时间的不同而各不相同且不断变化。

电脑荧幕语无伦次的打出“一把楼梯,她停下,转向我,她,身着长群,举起了,躺下去”。

影像上是诡异且绚丽的,似乎作者在等待观众梳理处这种显得无序的画幅关系。

渐渐地,可以感到上面的2个画面和下面的2个画面是一把楼梯的上下关系。

楼上一间房电视开着,女子在另一间房弹奏着舒伯特的钢琴曲;楼下的男子听见钢琴,慢慢地上着台阶。

而故事也从上台阶的时刻开始明晰,人物关系渐渐呈现,基于观影经验而得出的故事前因可以想到。

(以下文字可能影响观赏快感,建议观影前别看)这其实是一个类似“鬼眼”和“人鬼情未了”般的故事,新的死者魂灵回归人间,驻足10分钟,得知自己的已死去的事实,接受现状,重新走下楼梯回到自己的世界里去安息。

这10分钟,是让魂灵回望的10分钟,这个时间通过楼梯连接了生死两界.第三部:一瞬间Jirí Menzel (segment "One Moment") 一瞬间伊利.曼佐(“严密监视的列车”)这10分钟印象般地传达了一种关于回忆的情绪,并缅怀了流逝的美好时光。

午后、果园里,一切都是那么慵懒,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德彪西的“牧神午后序曲”。

果园里的老人躺在树下,昏昏欲睡,镜头里满是丰收的颜色。

而他的幻觉里些泛黄但精致的黑白电影片断。

“十分钟,仅仅是短暂的片刻”,这片刻应该是美好的,你可以用它回顾爱情,越来越多的泛黄记忆的影像里,我们发现了他是一个老去了的电影明星。

拿着球拍,蹬着单车的青春女孩从果园外掠过,老人羡慕地注视着,惊鸿一瞥间,他被栏杆铁丝挂了一下。

熟透了地苹果从树上坠下,打到了他的头。

“十分钟,我们的生命并不更为漫长”...凝固在胶片上的形象忠实地纪录了我们的生命瞬间,在这些胶片的纪录中,我们老去。

当用短暂的十分钟来回忆,除了叹息,更多的应该是美好。

“时间摧毁一切,回忆挽救一切”。

第四部:十分钟后István Szabó (segment "Ten Minutes After") 十分钟后上个故事提到“十分钟,仅仅是短暂的瞬间”,这个瞬间,在一生中或许平淡无奇,经常如此。

但也可能成为成就一生的瞬间,或者另一个极至--毁灭一生的瞬间。

伊斯特凡.萨波(“靡菲斯特”)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毁灭性的瞬间,毁灭的地点和对象都是家庭。

妻子在为丈夫准备结婚周年的烛光晚餐,电视里反复教着英文人称代词的变化。

酒鬼丈夫醉醺醺地回家了,他还要喝。

丈夫发起了酒疯,妻子随手拿起餐刀,悲剧酿下了。

她招来救护车,丈夫走了,接着,警车也来将妻子带走了。

她挣扎着,说要跟丈夫去医院,电视里,英文教学节目继续着......这是一个完全没有表意和象征成分的故事。

它仅仅残酷地证明着十分钟里足够发生毁灭一生的悲剧。

这样的悲剧在世界上太多太多,无所不在。

我们既然逃脱不出时间,我们该如何避免悲剧呢?

克制还是其他更多的品质...第五部:面对南茜Claire Denis (segment "Vers Nancy")面对南茜系列片唯一一位女导演克莱尔.丹尼斯(“军中禁恋”、“不知不觉爱上你”)作品,比较随意地拍摄了火车到站前十分钟一男一女关于异乡人身份的对话。

法语已经很熟练的男子对对面的女子谈及作为异乡人的他对法国的不可言表的浓厚情感,关于这种在异地的兴奋感受,言语难以表达,但两人都愿意用有限的词藻去挖掘这种感受。

10分钟,在火车上穿越了不少空间,这种穿越于异乡男子看来更是一种带有满足感的超越。

即使在异乡,他也相信着时间能将陌生消融,于是,他爱旅行,爱空间变化的兴奋感。

包厢外吸烟的黑人进来了,说:“快到站了!

”两人关于时空的讨论也就此结束,男子说:“时间结束了一切。

”个人感觉克莱尔.丹尼斯处理这十分钟命题作业过于随便,用这种“直接电影”的方式表达对话者的关心焦点,而对命题显得关注不够。

大家火车到站前的10分钟又是怎么样的呢?

第六部:启迪Volker Schl?ndorff (segment "The Enlightenment") 启迪 启迪,典型的德国人爱关心的哲学问题。

沃克.施隆多夫的这个故事基于一位德国中世纪哲人的诗句,画面拍的很精致漂亮,更以哲人关于时间定性的诗句作为画外音贯穿全片。

至此,“十分钟年华老去”系列片里除了早已过世的鬼才法斯宾德外,德国新电影运动四杰的其他三人悉数到齐。

Paul Engishby单独为这个片断配了乐。

开门见山提问“时间是什么”,这个古代哲人开始以自己的方式解释他的理解。

泛着绿光的湖面上,各种“此刻”存在的人物生活、玩乐着。

“过去和未来根本不存在,如果有一个时间,就只有现在的时间,分为过去的现在、现在的现在和未来的现在”。

表述这些观点时,镜头也巧妙地符合着画外音,让观众能感受到哲人观念里这种时间的确切存在。

Paul Englishby大提琴的长音引出了苍蝇的动机,苍蝇此时似乎成为了时间观念的见证者。

渐渐地,人物间越来越有联系,故事漂亮地展开了。

刚才哲人表述的三个现在时间,被引申:过去的现在就是回忆、现在的现在就是沉思、未来的现在就是展望。

故事里,是一个家庭正在展开的野外烧烤派对,一群时尚的年轻人也来了,苍蝇与大提琴的声响里混入了重型电子舞曲。

画外音依旧阐述着哲人对时间的观念。

故事的结尾是一个触电事故悲剧,同样触电的还有苍蝇。

死亡如此突然,“这一切发生在一天里,却像在我们一生里的事情一样,向上帝坦白,我还不知道时间为何物。

渴求上帝给我指引,给我启迪”。

导演的观念通过画外音配合恰当地画面巧妙地传达出去了。

如果单有影像或单有画外音,这个“启迪”的传达必然是枯燥的,幸得大师之手,发现理解古代哲人圣贤的思想也可以是轻松的。

10分钟,发生了一生的事,而至死,谁又能真的明白时间。

第七部:沉溺于星Michael Radford (segment "Addicted to the Stars") 沉溺于星迈克尔.雷德福(“1984”)讲述了一个科幻故事,科学暂时未能企及的那里属于幻想,那也是人类思考的最远处,所以科幻故事常常蕴含了太多太多。

女声用仙音在唱咏着数字化的世界,精细的仪表显示着时间的流逝,这种流逝在高科技下是以微妙计算的。

宇航员拾起地上物品的一瞬,仪表显示飞行器已经过许多光年,到达了2146AD。

以不断的时空飞行为使命的托马斯上校或许对任何一个时空都无法熟悉,因为他的现实时间消磨在时间的超越里。

在陌生的2146年世界,他满屋目的地走着,享受着片刻的“真实时间”。

上校来到一所住宅,见到一个老者,老者万分激动,而上校却保持着平静、压抑着时间错位带来的失落,原来老者竟是年轻上校的儿子。

上校继续着他的时空旅行,在一片土地上放下儿子年轻时的照片。

看似荒诞的故事,在强大的科学技术面前却不荒唐。

这样的科幻小品不带任何批判色彩,只是隐约地表达着些许苦衷。

时空的穿越让你不会老去,你却无法融入和熟悉任何一个时空,必须背弃自己原有的生活、家庭,最终悲剧式地在时间穿越里被时间所抛弃。

天上方一日,地上已百年。

你去哪里了,我在这里等你,很久很久了。

宇航员从太空回到地面,他回家看望他的孩子,当躺在椅子上垂暮的老人对着年轻的他吃力地说出:爸爸,我爱你。

方让我明白他们之间的牵连。

看着年迈的孩子,他放下那块从外星球上拿回来送给儿子的礼物——一块石头,静静地离开。

大桥上,他孤独地走着,他又终将是一个人。

我是那么清晰地记得,那只温柔的手,把他最亲爱的孩子的照片,永远地留在了在那个灰色的星球。

第八部:在时间的黑暗之中Jean-Luc Godard (segment "Dans le noir du temps") 在时间的黑暗之中所有15个导演里资格最老的戈达尔出场了,热衷于出杂锦集的他自然不会放过这个表现他强大创作功力的机会,于是拍出来的东西让人吓呆了。

“红旗还在飘扬,老头更有力量”,74岁高龄的他依旧是电影的急先锋。

这10分钟,他把自己放在一个时间漆黑的处境里,分别用10个“××的最后几分钟”来阐述短暂的十分钟。

这十分钟用了极简主义的配乐原则,钢琴反复演奏着简单的几个音阶,大提琴隐约地拉着钢琴的进行。

这段配乐由安娜.玛丽.梅维尔创作,亚历山大.马尔特演奏,已经收录入ECM公司的唱片中,编号1591.郊外荒野,点着的火把堆。

孩子问:“为什么在黑夜里要点燃火把?

”老者回答:“可能因为这个世界缺少光明,需要用火把来照亮,用来驱走什么,带来什么,特别是面对人群,我总觉得有如此的需要。

”1.青春的最后几分钟:一个女士抢了一把枪对一个年轻小伙子说:你是要现在结束生命还是漫漫死去?

小伙子选择了马上!

结果子弹射进了他的胸膛,他倒下!

嘴里喊着“妈妈!

” 他就这样的走了,带走了一切...2.勇气的最后几分钟:炸弹落下,满身血圬的女人。

画外音“保拉,我不知道你是否害怕?

”。

3.思想的最后几分钟:女孩在清理书,并把一些书丢入垃圾堆,书名“有思想的幸福”,丢了书,就是背弃思想?

放弃幸福?

最终书籍还是进了垃圾车。

4.记忆的最后几分钟:二战中纳粹屠杀犹太人,戈达尔式的字幕跳出“不失效的”。

5.爱情的最后几分钟:香颂唱着“告诉我你不会离开”,然而镜头却是离婚场面,关于告别以及一无所有的最终。

6.沉默的最后几分钟:戈达尔作品“小兵”中主角布鲁诺被阿拉伯激进组织行刑逼供的镜头再现,他沉默不语。

布鲁诺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嘴硬,并不是为了理想,是为了面子吗?7.故事的最后几分钟:女人在树下朗诵着关于死亡和神往天国的诗,然后躺在海边死去,男子和女子的声音:“她永远地走了”。

8.恐惧的最后几分钟:巴尔干战场,炮火连天。

这是大家习以为常的巴尔干,恐怖就在于此,在于“习惯”。

9.永恒的最后几分钟:耶稣受难,字幕又一次跳出“永垂不朽”。

10.影片的最后几分钟:洁白投影屏幕垂直方向上翻滚。

最后的意象:木偶在版画前舞动,多个声音说着:“他说,黑夜;她说,黑夜;他们说,黑夜。

”在时间的黑夜里,于戈达尔是影像狂乱表现的十分钟。

任何事物都受时间制约,时间都让他们有着最后的几分钟。

而时间本身,会消亡进黑夜吗?

或许不会,因为黑夜也有着最后的几分钟。

戈达尔不敢想,我们也不敢想:时间的最后几分钟会是什么样子的。

DISK2:The Trumpet影片时间:1小时28分10秒导演 国别 代表作品 十分钟作品阿基·郭利斯马基Aki Kaurismaki 芬兰 没有过去的男人 狗没有地狱维多·艾里斯Victor Erice 西班牙 南方 生命线沃纳·赫尔佐格Werner Herzog 德国 天谴 几千年前吉姆·贾木许Jim Jarmusch 美国 神秘火车 国际组织·拖车·夜晚维姆·温德斯Wim Wenders 德国 巴黎德州 距离托那12英里斯帕克·李Spike Lee 美国 丛林热 我们将被掠夺陈猸歌Kaige Chen 中国 霸王别姬 百花深处第一部:《狗没有地狱》Dogs Has No Hell(芬兰) 导演:阿基.郭利斯马基Aki Kaurismaki 郭利斯马基老班底的另一部短片。

从一开始宣称躺在铁轨上只是因为「火车误点了」,到中间「为了爱情」带着女人远赴西伯利亚,完全都是郭利斯马基一贯的风格与调性。

就是那种冷冷的幽默,与静静的热情澎湃。

我最爱后面那一句「看祖国是否还在」。

第二部 《生命线》Lifeline (西班牙) 导演:维克多艾利斯Victor Erice 画在手上的表,呼吸、除草、打铁,所有的声响如此的有规律所有的声响都是生命流动的足迹。

这部短片拍的是一个新生儿脐带出血,稍晚才被发现。

而拍得格外宁静祥和。

第三部 《几千年前》Ten Thousend Years Old (德国) 导演:沃纳赫尔佐格Werner Herzog 荷索的纪录片,记录巴西亚玛逊河流域最后的原住民部落「乌哈乌呼」。

片子的前半段是英法探险队第一次的接触,后半段则是二十年之后,他们再度回去寻找这个部落的残留。

乌哈乌呼族接触到所谓的现代文明,脱离石器时代的生活时,他们也一并感染上水痘与感冒,许多人甚至因此致命。

失落的数千年里,他们保持着纯净,但也少了免疫力。

二十年之后,乌哈乌呼正逐渐被时间再次拋弃,新的一代甚至以自己的存在为耻。

日月的变动对他们来说是实际的,而手中的闹钟滴答滴答,却只是抽象而游离的存在,象征着自身一点一点的流逝,而无以挽回。

第四部 《国际组织·拖车·夜晚》Int.Trailer.Night.(美国) 导演 吉姆贾木许Jim Jamusch 这部短片在说的故事是辛苦的女演员。

她在休息的十分钟里不断地被打搅,整理头发、检查收音线,除了讲电话之外甚么事也做不了。

十分钟里,其实并没有任何休息可言。

对了,这部片子用了郭德堡变奏曲呦。

第五部 《距离托那12英里》12 Miles to Trona (德国) 导演:维姆文德斯Wim Wenders 不小心吃了过多迷幻药的中年人,正在跟时间赛跑,要在自己还清醒的时间内,想办法开车到最近的医院。

沙漠加上迷幻药,变幻的光影疏落,实在是相当漂亮的景致。

第六部 《我们将被掠夺》We Wuz Rubbed (美国) 导演:斯派克李 Spike Lee 这是访谈高尔幕僚的纪录片,纪录着高尔与布什的选战开票日,从电视拨报高尔落后数十万票,到高尔的幕僚阻止他上台宣布败选的十分钟。

可能是我不关心美国政治的关系,所以并没有特别深刻的感触;但是那十分钟内的紧张与情绪牵引,确实是在这部短片里表露无遗。

第七部 《百花深处》100 Flowers Hidden Deep (中国) 导演:陈凯歌 好酒陈瓮底!

这是一部特有感情的好片子。

冯先生是个老北京,住了大半岁月,看过花开花落。

房子早已拆了,但他的心还留在过去,埋藏在那棵家族的大树下。

搬家工人装模作样的搬着只存在于老先生视野里的家具,再加上那一口北平土话/京片子,突然又有了那种传统相声的喜感。

而藏在传统段子里的那种深沉哀痛,却也一点一滴地表露无遗。

那种昨日琼楼玉宇今日黄花的辛酸!

《十分钟年华老去:大提琴篇》短评

有些镜头和配乐,让我生理上非常难受

6分钟前
  • Phoebe
  • 很差

水的故事、关于时间2、一瞬间、十分钟后都不错。面对Nancy——法国人自爆其短。

11分钟前
  • jagpumpkin
  • 推荐

受不了这样的片子!看了很多天才看得完的片子。

12分钟前
  • 有多远走多远
  • 较差

看不懂/看到法国人坐而论哲学我就无脑跳过

14分钟前
  • 陇首云归
  • 较差

恐怖,最后那个,“他说黑暗,他说黑暗,他们说黑暗”

19分钟前
  • 猪头山太子
  • 推荐

很多没看懂。不大喜欢这种短片集锦。

21分钟前
  • 啄。
  • 推荐

咦看反了么...没觉得比小号篇差很多,有些人啊,不要一上来就把你不懂的东西说成是对方装逼,我也不懂,我就直接承认。确实实验意味比较强,感觉上下分别是从具象和抽象的角度描述时间。海报颜色剧透,上篇暖,这篇冷。BGM都超级戳

23分钟前
  • 撒拖
  • 力荐

个人比较喜欢Radford的。

25分钟前
  • a咧咧
  • 推荐

几年前看的,仔细回想下,印象最深的就只有"百花深处"这一节了.可能是因为是中国自己的短片.有点疯癫的"太监"看似虚拟了一个现实中根本就不存在的庭院深宫.让这10分钟充满了美妙的色彩.又透露着种种深刻的含义.

26分钟前
  • 柒一言
  • 力荐

除戈达尔一篇外,其余都是矫揉造作,空泛空洞。

27分钟前
  • 时间与河流
  • 较差

如果說上半篇是參差不齊,那下半篇就是走兩極化。Mike Figgis部份的強烈實驗感我本會很喜歡,可惜完成得不好。István Szabó部份氣氛故事都很棒,有殘缺美。Jean-Luc Godard不愧為一代大師,思想性實在是無可比擬。

32分钟前
  • 一條魚佔滿了河
  • 推荐

在看的过程中我不断放空 啊 我感觉自己不会再爱了( ˇˍˇ )

36分钟前
  • 青心白
  • 还行

缺乏趣味,不知所云,再知名的导演也枉然。

38分钟前
  • 月窺人
  • 很差

个比较喜欢《水的故事》和《沉溺于星》,总体来说都是一次比较失败的命题作文。。

42分钟前
  • somnoliento
  • 较差

2009-05-06 22:44:12   来自: R  看到70分钟的时候我觉悟了  我实在不适合看这么有深度的东西。闷坏了。 =0=

47分钟前
  • 月光剩女
  • 还行

额。。。说实话真的看不懂呀。。。。唯一喜欢的还是陈凯歌的百花深处。。。。恩 还有水的故事那段

48分钟前
  • 柴郡喵
  • 推荐

在赫尔辛基的白雪皑皑中沐浴西贝柳斯,在孔苏埃格拉的风车下想象堂吉诃德,在莱比锡的空旷街市超验瓦格纳的尼伯龙根指环,在纽约的第五大道回敬惠特曼的哪里哪里,在北京的百花深处触动着历史的尘埃。十分钟,年华似水,匆匆过客

50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大师杰作,最喜欢贝托鲁奇的水

52分钟前
  • 火花Hanabi
  • 推荐

八张关于时间的答卷。盒盒古早文艺片果然看不懂。但觉得奥古斯丁的时间论蛮特别的,“但如果现在永远是现在,永不过去,那就不是现在,是永恒。”“清楚的是,过去与未来根本不存在。过去不存在,因为它已不再。未来不存在,因为它还没到来。”现在即是永恒,太通透了。因为我们只出现在“现在”,过去是回忆,将来是展望,所有的现在都是我们历经时间的当下。如果“我”这个主体不存在,现在也就没有意义,时间也将没有意义。所以本质可能还是主观唯心主义。

53分钟前
  • 热带柳
  • 较差

补签。消化大提琴篇所需的脑力可能是小号篇的两到三倍。最喜欢施隆多夫苍蝇视点的漂浮摄影,以及戈达尔在破坏的同时重构了影像的逻辑关系还有文本的逻辑关系。萨博完全隐遁于冲突的长镜头、迈克·菲吉斯的四个分屏叙事实验性有余而叙事的完成度不足。

55分钟前
  • 冰山的阴影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