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开篇就震撼到了我,用数分钟的长镜头来展现一场让警方颇为耻辱的枪战。
杜琪峰的经典枪战部分最大的特点是高度风格化的枪战镜头,所有人物以静制动取得最大的对峙感,镜头不停地切换,而这部电影里,长镜头和手提晃动镜头比比皆是,大量的注入了写实感。
将直播、媒体、舆论的反应这些元素加入了警匪之间的心理战,也让这部片子有了自己的特色。
暗讽传媒让世界更透明,实际上却有更多谎言,重点描写但却并不泛滥。
任贤齐和尤勇的相遇很是意外,两人接触互动的笔墨不算太多,却在三言两语之间就将两人惺惺相惜的感觉描述得相当到位,最后二人死之前分别不惜性命为对方完成任务的举动,既在情理之中不觉突兀,又让我无限感慨。
杜导对这种情节的处理总是那么得心应手。
研讨警匪枪战时有军装警员面对匪徒近距离枪械举手投降,刚好被电视台拍到,使警队声誉受到沉重打击的对策国语台词任达华:保安局长打过电话给一哥,叫他上立法会回答议员们的问题。
大家应该知道问题的严重性。
阿曹,你怎么看?
阿曹:基本上香港仍然是一个安全的城市,罪案率仍然比其他城市低,我们有非常好的……任达华:废话!
詹。
詹:恩,根据我们以往的经验,可以在一个礼拜之内抓到目标任务,成功率是79.8%,他们是不可能跑掉的。
任达华:阿高。
阿高:所有前线警员会取消休假。
我们安排了半小时的特别警讯宣传,与市民合力缉凶。
任达华:EricEric:越快解决才能挽回声誉,情报科的情报最重要。
任达华:最小的那个,你有什么想说?
陈慧琳:Image最重要,我们应该做个Great Show,以牙还牙。
这是Media的年代,我们输在Media手上,就要在Media上赢回来。
大家明白我说什么吗?
Eric:Rebecca!
陈慧琳:Sorry Sir。
任达华:Yes!
We do need a great show!
人员身份分析任达华,香港警务处副处长(行动),香港警界的二把手。
阿曹,高级助理处长,从其话语来看,应该是行动处(甲部门)处长。
詹,镜头没有显示他的肩章,但从其台词看,应该是刑事及保安处(乙部门)处长(高级助理处长)或刑事部主官(助理处长)阿高,行动处支援部主官(助理处长)Eric:总警司,支援部下辖警察公共关系科主官阿曹、阿高、Eric和陈慧琳依次坐在任达华的右手方,詹和其他三名没有台词的龙套坐在任达华的左手方。
副处长(行动)分管行动处(甲部门)和刑事及保安处(乙部门),紧急会议两个部门各坐一边,这样看来,詹的身份应该是刑事及保安处(乙部门)处长(高级助理处长)任达华的哥哥任达荣,香港警务处高级警务人员,在《大事件》上映的2004年,是行动处(甲部门)处长,警衔高级助理处长,也就是片中的阿曹。
任达荣,于2010年3月荣休。
台词显示,Eric是刑事调查科主官(总警司),陈慧琳是其下属警司。
但香港警务处没有这个部门。
根据资料,Eric的身份可能是行动处行动部支援科主官(总警司),陈慧琳是支援科下辖的策划行动课警司至于重案组督察张志恒(张家辉),应该隶属于某个陆上总区或其下属警区。
警务处总部似乎没有重案组这个建制。
彼时,张家辉还未称帝,Kelly陈还没当妈。
当然,这与此片没什么关系啦。
Kelly陈不管当妈没当妈演技都一贯如此眼睛也都一贯如此;张家辉无论有没有称帝,演技都是影帝级别,当然,更别说那张帅气的脸,关咏荷你好幸福哦。
至于这个故事,只能说6年后来看就觉得很一般了。
最后那句“希望你是我的女主角”来的太莫名其妙了,难道HK的正版DVD也阉割了什么情节以至于我又没有听懂那句话吗?
大导演杜琪峰的作品本来就不多,许多电影都不知道刷了多少遍了,但今天大隐者要给大家介绍的电影,是一部在思想高度上比《暗花》《枪火》这些影迷奉为圭臬的电影要高出许多的《大事件》,一部被打成低分的经典作品。
(全文5000字左右)我们看看《大事件》的评分:
这部电影探讨的问题很多、很深,所以在人物刻画上面笔触不多。
要看懂这部电影,首先需要你懂,你懂这部电影侧重的东西,然后才能品出味道,这可能是被打成低分的原因。
一、为什么选角启用了两位杜氏电影的新人:陈慧琳、张家辉1、陈慧琳:饰演Rebecca
片中的Rebecca年轻,气盛,行事风格我行我素,很少顾及别人感受,出身上流社会,与上层领导关系匪浅,这个和陈慧琳本人有什么关系呢?
先看看介绍:90年代香港娱乐圈很乱,各种威胁绑架事件层出不穷,但陈慧琳却什么事情都没有,这都是因为她有个叔叔是黑帮大佬陈惠敏,可谓有钱又有权,在香港蛮横的向华强也要让她3分,陈慧琳在娱乐界里从不怕被人包养,也不必怕要挟,压根也没有人敢打她的主意,如今的她身价已超百亿,家庭更是幸福美满。
1994年暑期陈慧琳从美国回港,偶然间接拍了两条广告。
后参与拍摄张学友的音乐特辑《偷心》,被艺术指导奚仲文发现。
偶然不?
你毕业别说张学友,你就是偶遇大张伟都难。
叔叔陈惠敏又是谁呢?
你看看照片看看熟不熟悉:
所以,陈慧琳来演Rebecca这个角色,是有真实生活体验的,那股子不知深浅的自信除了老戏骨,只有体验过同样生活的人才能够演出来(陈慧琳为人非常nice,不要乱关联)。
启用陈慧琳,就是为了刻画社会上流阶层的一类子女的众生相,导演拍摄非常冷眼,完整的照射出一个上流富家女的方方面面。
开会的位置虽然排在最末,但你看个人气场,完全是madam的造型,旁边的是Rebecca的领导。
虽然排在末尾,但领导依然点名让Rebecca发言,虽然有人辩称,离开了个人奋斗一切都是零,但你生下来就带着十个零,个人努力就是写个1,这也能作为辩词吗?
对社会真实的写照,是不是跃然纸上?
这豆瓣给的分是不是有失公允了?
然后我们看看Rebecca怎么回答的呢?
直属领导说先破案吧,Rebecca就当没听到,直接抛出个人观点。
领导瞬间脸上无光,
直接喊了Rebecca的名字,然后呢?
Rebecca淡淡的表示了歉意,看陈慧琳的表情,是不是很到位?
这个装出来很费劲的。
我们再看大领导怎么回应的!
说得好!!!
Rebecca你说得好!!
工作中有人撑腰是什么感觉?
痛不痛快!
为什么这么照顾呢?
谁说香港那套没复杂的厚黑来着?
拖出去二十大板!
紧接着,Rebecca担负起了艰巨的指挥任务!
影片用了五秒的镜头展现了一个内容:
就是怕影迷看不懂,特意给了思考时间,可惜还是没能让影迷看到杜琪峰的那片心意!
全场只有我们的Rebecca大小姐穿的是米白色的风衣,其他都是一身制服,什么是阶级?
镜头多美妙,要不人家是杜琪峰呢!
指挥起来霸气侧漏,领导反而成了跟班。
后面我会提到,最后的秀成功了,去讲话露脸的机会Rebecca让给了领导,可见Rebecca是一个不会顾及别人感受,做事认真专注的人,同时又有优秀的品质,不抢功。
一个很真实的人物形象就很生动的展现出来了。
关键时刻,Rebecca面对死亡威胁,没有举起双手,因为事关警察荣誉。
我们常说将门虎子,很多时候,富二代官二代不是媒体描述的那么不堪,他们也有一类非常出众,比如Rebecca,没有像那名电影开头时举起双手求饶命的警察,让警察队伍蒙羞。
我们能看到的区别是Rebecca家世好,所以荣誉更重要,那个警察还要养家,养小孩,二者行为区别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呢,我不做解读,留给每个人思考。
然后我们试想一下,如果是一个邻家女孩,Rebecca这样的做事风格会导致什么后果呢?
2、张家辉:饰 张志恒张家辉在拍这部片子之前在拍什么呢?
化骨龙!
烂片中的搞笑角色,是他不优秀吗?
他已经在圈里摸爬滚打了十几年,大隐者儿时还看过张家辉演的电视剧《赤子雄风》,后来还看过《马场风云》《洪熙官》,一个优秀的演员却在各种夸张搞笑的烂片中才有戏开拍。
所以让张家辉来演片中拼命的警官,整个就是本色出演。
看看张家辉在片中饰演的角色介绍:忠于职守的资深警官,冲动,暴躁。
斗志顽强,不顾一切,违抗上级的命令也在所不惜。
为了捉拿匪徒,他时常不服从Rebecca的指令,认为行动胜过所有花招,于是两人经常发生冲突。
这类人通常是社会各方面的脊梁,真正冲在第一线流血流汗的狠角色。
但碍于天然的出身普通,与不接地气的上级指令常常会发生冲突。
吃苦最多。
简单的的一句对话,阶层的差距、行事风格的冲突一目了然,下层干活的眼里只有追捕目标,上层指挥的眼里这场show才是更重要的,发号施令说第二遍就已经非常不耐烦了。
这部片子6.7分是不是有失偏颇了?
全部的警察、记者都吃到了高级的工作餐:
而不服从命令、真正拼在一线的哥几个,却在饿肚子。
冷冰冰的镜头没有感情,就这么像流水一样真实的的记录着。
抓捕基本结束了,又是这位张警官(张家辉),不舍不弃,对不通情理的上司也没有纠结,对目标追捕到底。
这个社会,就是靠这些数量不多但忠于职守的人,撑起了社会各个层面,企业也好,单位也好。
张家辉救了陈慧琳的命,影片最后,得到了领导认可,得了一个大大的红包。
基层工作者天然的短板,老话叫规矩懂得少。
前几年流行过一句话怎么说的来着?
你用了十八年,才和她坐到一起喝咖啡。
像不像陈慧琳和张家辉戏里戏外的真实经历?
注意看截图,陈慧琳换了黑色的服饰,张家辉穿了回白色系,镜头语言告诉我们经历过这一次,陈慧琳警官开始接了地气,张家辉警官也是走向台面的开始。
二、电影中那些刻画的惟妙惟肖的配角看了几个高赞影评,竟然说几个配角的戏份不知所云,我的天那,现在写影评是不是小学生写日记就能来啊!
1、许绍雄 饰 海警官一个即将退休却仍然怀有大抱负的警员,结果大案子一来,处处笨手笨脚,典型的属于机会来了,自己却没准备好。
像极了那些能力普通却整天幻想出人头地的普通人,有时间打嘴炮,谁也不服,却从没有花费时间去磨练自己,除了磨嘴皮子。
人不历练,即使老了也只是有经历,没有阅历。
影片开始,许绍雄还以过来人的身份指导张家辉,与之后的表现成了强烈的对比,让人忍俊不禁。
张家辉饰演的队长和许绍雄说你还有两年就退休了,不用拼了。
本来是一本正经的励志宣言,但越往后看,越觉得这段太有喜感了。
完整的刻画了一些一辈子没经历过大风浪,到了老了还整天埋怨没遇到合适机会的老大爷。
还好遇到的是张家辉,别人的枪都顶到头上了,自己的手枪还在举起中
冲进去抓劫匪,却笨拙的一下子给劫匪的排位跪下了。
这片子拍的只值6.7分?
寥寥几笔,一个人物就立住了。
难道非要像韩国电影动辄150分钟,让人物立住才能拿高分吗?
一共就出场了几个镜头,却完整的记录了一个普通人的一生。
看这时候的眼神,早已没有了前一秒的壮志雄心,鬼门关走了一回,终于甘心了,成大事需要的东西太多了。
2、林雪 饰 阿叶(影射各类**侠)极致写实的一个人物,写到这感觉此片至少应该7.8分。
警察让呆在屋子里,偏偏不听,劫匪正找不到去处,自己就给开门了。
像不像yi情期间不带口罩的个别市民?
林雪演的角色就是一本很火的书《乌合之众》。
自己的女儿被关在了屋子里有生命危险,林雪却在捂着要去救姐姐的弟弟,各个评论区的键盘侠基本都是这个货色,各种引战、拉仇恨厉害着呢,但一遇到真的风险,怂的比谁都厉害。
连饭都不会做,还要靠孩子每天做饭,像不像各类**侠的缩影?
生娃不想养娃,空有父亲之名,老了却厚着脸要儿女养老。
林雪演的角色就是活生生的抗ri时期的汉奸。
大隐者觉得,键盘侠是不配嘲笑汉jian的,因为他们自己就是和平时期的汉jian原型,怼天怼地怼众生,出口伤人还沾沾自喜,这种只管自己舒服就是汉jian的基本素质。
丢下儿女,自己准备逃跑。
林雪饰演的阿叶最后的一个镜头,终于逃生了,什么女儿儿子,自己的命总算保住了。
自此这个角色就没再有镜头了,这就是这部电影里杜琪峰镜头下的众生,这么可恨也不会把你拍死,因为现实中,这类人就是这么走过一生的。
3、邵美琪 饰 周慧儿(公共关系科)
业务精通,风格干练,各种突发事件应对自如,从能力上看甩陈慧琳饰演的女长官好几条街,但服从长官,执行力强,属于现实社会中,和张家辉一样能力卓越,但服从规则,愿意放下身段,听任领导指挥。
接到质询电话,反应迅速,对答如流。
公共关系方面的应对引来领导的侧目。
现实社会中这类人能力强,放得下身段,即使领导是个低能,依然执行力强,不会质疑领导权威。
这是邵美琪影片中最后的镜头,全片从未质疑过陈慧琳饰演的女长官的指挥水平,专注工作!
4、张兆辉 饰 杨警司一名经验丰富的中高层管理者,戏份不多,但这类角色的特点展现的比较全面。
中层领导,上有老,下有小,如果小的管不了,那就是上下受夹板气。
刚从会议里一脸不爽来找Rebecca,结果又遇到长官调情,只能立正稍息。
与年轻人指挥的思维方式不同,一脸懵逼却要忍气吞声。
习惯指导工作的领导被指导时的表情,表演的到位吗?
这电影怎么才给6.7分呢?
看不懂就这么伤人吗?
你们一顿操作,这时候想起领导?
我不会!
然后,
这要是没背景,Rebecca估计可以去马路上开罚单了。
直呼中文名,在香港,类似于lucy突然变李大娟的称呼。
领导不爽跃然纸上。
Rebecca直女到底,继续布置工作。
忍无可忍,当着下属面,这么让我没面,怎么也得反抗一下,要不领导怎么当!
什么是优秀的官僚,就是该展现哪一面就要有哪一面,完全没有衔接的障碍。
Rebecca差点牺牲,但是作为直属领导的反应是什么呢?
形不形象!
这时候了还在嫉妒贪功。
点评了几个配角,每个都没浪费哪怕一帧的画面,这样的电影功力厉害吧。
要不杜琪峰是杜琪峰呢!
现在有一批影迷偏爱韩式片长150分钟左右的电影,却忽略了一名顶级导演拳拳到肉的表现方式。
杜琪峰的电影就是齐白石笔下的虾,看不出神韵,悲伤的故事。
三、任贤齐、尤勇等反派的刻画说实话,整部电影从来不是着重刻画谁,所以让影迷觉得人物展现的不淋漓尽致。
要理解这些角色,要站在一定高度。
整部戏匪徒刻画最细致的一场戏就是两个匪首做饭的镜头,还被一些人批评这些镜头是浪费,天哪,反智真可怕!
两个匪首,拉家常,都是人间烟火色,坏人也是常人,也是柴米油盐,也曾经想好好过日子。
他们做的坏事是什么呢?
看看大导演设计的奇妙吗:一个去杀的也是坏人,一个是去抢银行(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而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比私人银行系统更盛行腐败。
” 惊讶吗?
你不翻书,你不学习,你能查到的信息都只有前面两句话!
然后你就拿着这句话去怼天怼地,人家说的是谁都没弄清,悲桑的故事)。
看看这些细节,我们的Rebecca估计只会做番茄方便面!
都是底层的孩子,讲的也都是老理儿。
有人对最后的结尾不满意,说这个太戏剧化了,我的解读是他们已经无路可逃了,深情总是屠狗辈,无情却是读书郎。
临走浪漫一回吧!
影片最后一个镜头,全片直接结束,连给你回味的时间都没有,没有浪费一分钟巴拉巴拉。
这,就是人间吧!
全篇完结。
大隐者的深度影评,保证每一篇都是精品!
一部很程式化的港式警匪枪战片,而且有些弱智。
两拨匪在一个民居里偶遇,这也就算了,还纷纷亲自下厨给大伙做饭,那个人质大哥兴高采烈的拿出陈年老酒来助兴,一大家子其乐融融,我真是晕死。
一警一匪在狭窄的电梯通道里互相射击,相距也就十几米,但就是谁也射不着谁,期间还能聊聊天缓解气氛,妈的老子小时候拿水枪打仗的时候都比这帮孙子紧张。
还有那个陈慧琳,简直就是弱智中的战斗机,让丫演真是太合适了,就是本色演出,什么都不懂还总装经的脑残女警,说话还蹦英文,让人看了就想抽丫的。
最后都被绑匪抓了当人质了还跟绑匪说这是一场秀,已经结束了,还TMD这是我的秀我做主。
我真的无语了,我要是那个绑匪不冲别的就冲这两句话我也得给丫爆头。
上有天下有地,咱可都得摸着良心说话,连这种弱智+脑残还TM自认为良好的芙蓉式人才都能在警察队伍里当高级官员,不要说人民,连绑匪都得哭了。
脑残啊脑残,对一个只有两星的电影本不该说这么多话,但看到人嫌弃和尘灰淋这两个呆B就气不打一出来,不骂两句心里不爽
并不是什么新片子,演员的阵容也算强大,不过最近的确一直在看杜琪锋的电影,包括最新的《龙凤斗》,突然就想到拿这个来说说了。
本电影的立意还是不错的,所谓的大事件发生于一起偶然的警匪交火,然后双方出于不同的目的把这件事情越搞越大,终于成了一件名副其实的大事件。
任贤齐和他的兄弟从大陆来,准备抢银行的运钞车。
但是不小心被警方发现了线索,于是还没有犯案子就被O记的满天的追。
开场的一段连续近10分钟的枪战比较创新了用了一个镜头在空间中来回拉动拍成,用来表现他们的第一次相遇,给人看的时候有一种新意。
在匪徒撤退的过程中,两名制服巡警一个被击伤而另一个在匪徒的手枪威胁下可耻的举手投降跪在地上,而这件事情又正好被记者现场拍到。
通过媒体引起了轩然大波。
而这个时候警察高层内部,陈慧玲所扮演的警司却想到了利用这个机会来重建警察在市民中的形象。
于是一场简单的对匪徒的追捕逐渐演变成了一场全民参与进来的闹剧。
这也就是所谓的《大事件》。
应该说导演在考虑这个题材的时候,包含了很多讽刺的成分,可能指向香港的传媒体系,可能也有指向现在的警察制度,更有可能在评判香港市民的价值观,但是他并没有花太多的篇幅讨论这些东西,只是在一些小的情节上做了安排,更重的戏放在了警匪两方的对峙上了。
故事的大部分篇幅都发生在一幢狭窄老式的高层楼内。
这群匪徒又碰到了另一伙做杀手的人,还有一个不要命不听指挥的张家辉。
个人不太喜欢里面张家辉所演的警察角色,可能一直以来觉得他的演技不太适合演这类角色吧。
两个反面主角又显得太热情了,一点做坏人的样子都没有。
应该说整部片子的立意和想法都很好,但是导演在拍的时候又回到了枪战片的老路,却没有把应该发觉的那种都市讽刺型的电影的味道拍出来。
说到都市枪战片题材,个人认为近几年最好的还是那部徐克导演的《顺流逆流》Time And Tide,2000年的片子,明星也很多。
那个时候黄秋生还没有因为一部无间道翻身,还是以前比较传统的角色。
但是伍佰演的杀手的角色太有味道了,徐克拍枪战,特别是在那种城市的狭小空间内,在旧楼房的通道内,表现那种猎杀和对抗的感觉,我想才是大多数城市枪战片的精髓。
大致可写的东西不多,只是不想断了每天写点东西的习惯。
所以就随便谈谈了,很多东西没有深究。
不同角度看警匪片,不是非黑即白,劫匪也有人性的一面。
从头到尾是一场秀,又不完全是。
就像方警官说的,这是个media的时代,警方捉贼,劫匪反击,都可以通过网络反馈,通过电视直播,通过媒体跟进。
而你看到的,是否眼见为实,还是媒体抑或另一方想要你看到的所谓“真相”呢,不得而知。
阿元摸着小男孩的头,让他长大做个好警察,把坏人都抓走。
而他跟杀手在厨房的对话,也说长大想要做个警察。
谁也不知道中间有什么变故,谁也不会清楚,也许没有人生来就想做坏人。
他最后问方警官,你为什么不举手投降,最后也没对她下手,对应他前面打掉举手投降警察的警帽,耐人寻味。
整个电影最有意思的一幕,在我看来倒不是开头的枪战,是三个不同身份的人在电梯井中的对话。
杀手问,你为什么不做劫匪。
劫匪问,你为什么不做杀手。
警察问,那你们为什么不做警察啊。
最后杀手跟劫匪互相做了对方的任务死了。
另外两个人听到警察的反问都笑了,为什么选择这样的人生,可以选择的话他们会怎么选呢。
电影《大事件》故事由一帮抢匪与香港警察街头枪战开始,本身应该只是一次治安事件,但是从记者拍到劫匪把抢指向巡警,而巡警选择举手投降开始,这一次治安事件便开始走向另一条轨道了,逐渐演变为一场社会事件。
如同电影中所说:现在是一个media年代。
Media,就是指媒介、传媒、资讯,巡警举手投降的画面通过传媒暴露在了公众视野,引发了广泛的社会讨论,人们开始怀疑香港警察的能力,担心自己的人身安全。
警察的形象在这次大量媒体的发酵中毫无疑问受到了严重的毁坏,所以警队必须要重新挽回声誉。
陈慧琳饰演的女警司代表了一个全新的警察形象,她不像传统警察那样在公众视野外抓匪徒,而是要走到屏幕上,主动走到公众视野中去抓匪徒,目的是要通过媒体重新挽回并宣传警队的形象。
在她出场时,便说了一句台词:“栽在传媒手上,就要从媒体手上赢回来”。
根据这句台词以及接下来警队和匪徒的一系列行动,我们可以站在传播学的角度说:这不是一场警匪大战,而是一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大战。
以陈慧琳为代表的警方是传统媒体一派,他们联合公共关系科与各大电视台、电台、报纸杂志社、外国通讯社等传统媒体合作,掌握了信息传播的咽喉,可以说是传统意义上的“把关人”。
而以任贤齐为代表的匪徒则与人质一起,代表原来被动接收传统媒体讯息的普通受众,通过互联网,打破传统媒体的信息垄断,在网络上发出自己的声音,同样也将意见传达到了公众那里,并引起了激烈的反响。
而影片还有一个第三方,就是以张家辉为代表的传统意义上的警察,他们没有认识到或者感知到媒介的发展变化,不会利用媒介宣传自己,也屏蔽外界信息,一心只想抓匪徒,尽警察的本职(后面警局为作秀而派饭时我家辉哥还饿着肚子找“混蛋”呢)。
这里主要分析以陈慧琳为代表的新警察与以任贤齐为首的警匪人质之间的双方在媒介信息传播中的博弈。
首先,警方主动出击,在每个指挥官身上装上镜头,警队从流动指挥车进入现场的那一刻开始,已经开始录影,而画面会在第一时间传送给全港市民。
警方扮演着传统媒体的角色,他们掌握着大众信息传播的通道,可以说兼具着“把关人”这一重要角色。
把关人理论,最早是由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文中提出的。
卢因认为,在研究群体传播时,信息的流动是在一些含有“门区”的渠道里进行的,在这些渠道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才能进入传播渠道。
在实际的信息传播活动中,传播者不可避免地会站在自己的立场和视角上,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这种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的传播行为就叫做把关(即守门),凡有这种传播行为的人就叫做把关人(守门人)。
它的实质是:1、大众媒介的新闻报道与信息传播并不具有纯粹的“客观中立性”,而是根据传媒的立场、方针和价值标准而进行的取舍选择和加工活动。
2、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尽管受到媒体的经营目标、受众需求以及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但是与媒介方针和利益一致或相符的内容更容易优先入选、优先得到传播。
3、媒介的“把关”是一个多环节、有组织的过程,其中虽有记者、编辑个人的活动,但是“把关”的结果在总体上是传媒组织的立场和方针的体现。
这一角色在影片中所表现的行为就是,从警方将匪徒包围在一栋居民楼开始,警方在实际上是处于被动中的,匪徒四处扔炸弹,警察屡次被炸。
然而警方作为“把关人”通过信息筛选,只选择警察开枪追捕疑犯的画面,并挑选所谓“又帅又酷”的警察,并且还要用电脑修饰照片,将警方出发的片段请电影导演重新剪辑,并且加上配乐,这样一来,观众只会看到英勇的警察开枪追捕疑匪,把他们逼进一个单位里面,其他什么都看不到。
通过即时播报的市民采访片段可以看到,受众通过传统媒体接收到了经过筛选重新编排的信息,并且很快有了反馈:“有警察陪着,不怕”、“警察十五分钟就到了,行动很快”、“香港还是一个安全的城市”……然而匪徒也是很聪明的,面对警方的传媒攻势,他们作为普通受众的代表,感知到了媒介在现代社会的发展变化,很快以互联网为自己的阵地,通过互联网为自己发声,向传统媒体发起反攻:将实际行动中警察被炸得四处逃窜的画面用手机拍下,并且将自己与人质一起吃饭的画面录下,通过人质家的网络发表,向公众传递了警察在撒谎,自己善待人质的信息以攻击警方、博取同情。
这一信息很快传播到了公众视野,并引起了传统媒体的关注,事件开始持续发酵。
市民开始指责警方撒谎欺骗市民,外界不满的声音逐渐增加。
匪徒成功通过互联网这一新兴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信息垄断,警方“把关人”的角色被弱化。
面对这一突然反击,警方很快采取了行动,开始通过大众媒介转移视线。
找来“成龙大哥”作为警察之星作为意见领袖,公开声援警方,同时警方也将自己派饭的画面拍下,并且拉拢记者,与记者一起吃饭,以此告诉市民:不只匪徒和人质要吃饭,警察也是人,也会饿,也要吃饭。
还访问了殉职同事的家属,让其父母、女友声泪俱下发声,并拍摄受伤警员面临截肢的画面,也博取同情。
最重要的是,还找到了最开始举手投降的巡警,让其发声,声明自己没有错,他没有犯任何警例,警队不鼓励冒任何不必要的危险,当警察不等于送死;并且又展现了自己作为父亲与老公的责任,要照顾妻子和孩子,自己是一个家庭的支柱。
这样,就如同电影中所说:“会利用传媒,他就是英雄”。
于是从中还可以看到一个传播学的经典理论——媒介议程设置理论产生的效果。
“议程设置功能”作为一种理论假说,最早见于美国传播学家M.E.麦库姆斯和唐纳德.肖于1972年在《舆论季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题目是《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
这篇论文是他们在1968年美国总统选举期间就传播媒介的选举报道对选民的影响所作的一项调查研究的总结。
1968年,麦克姆斯和肖对总统大选进行了调查,看媒介议程对公众议程有多大的影响。
1972年提出了议程设置理论,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
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影响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去想什么。
其主要观点是:1) 大众媒介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是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某些事实和意见,以及他们对议论的先后顺序,新闻媒介提供给公众的是他们的议程。
2) 大众传媒对事物和意见的强调程度与受众的重视程度成正比,该理论强调:受众会因媒介提供议题而改变对事物重要性的认识,对媒介认为重要的事件首先采取行动。
3) 媒介议程与公众议程对问题重要性的认识不是简单的吻合,这与其接触传媒的多少有关,常接触大众传媒的人的个人议程和大众媒介的议程具有更多的一致性。
4)不仅关注媒介强调哪些议题,而且关注这些议题是如何表达的,对受众的影响因素除了媒介所强调的议题外,还包括其他因素,这些影响包括对态度和行为的两种影响。
通过议程设置,警方让受众的视线转移,不再聚焦到警察撒谎这一行为上,而是关注警察背后的艰辛与警察职业道德的广泛讨论(有关举手投降的巡警)。
影片最后警察也抓到了匪徒,行动大获成功。
但是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传统媒体面对现代互联网媒体的强烈冲击,其传统的“把关人”地位受到挑战,媒介议程设置功能也被削弱。
而媒介的更加多样化,使本来只能被动接收信息的“受众”变为了主动传播信息的“传者”,传播者的角色也发声了巨大变化,这些都展示了现代媒介发展带来的信息传播渠道的改变。
这个世界有多复杂,张志恒就有多执拗。
这世界的复杂有多倒胃,张志恒的执拗就有多迷人。
《大事件》看完以后,我又忍不住感慨Johnnie To的演绎手法好高招,打从第一个长镜里、报纸从悍匪窗口飘进了警察车窗时,再到结局的电视荧屏zoom in到被击毙的匪徒脸上。
都找不到比较好能形容这种感觉的词,说中文可能是“氛围感”,但因这个词在流行语境被用得太廉价了,还是觉得说artistic比较合适。
杜琪峰三个字在我心里可能真是有点halo effect,有光晕效应的。
只要看他讲故事就会全程忍不住在揣摩,“噢噢……他想讲那个”、“在这儿等着呢”“有意思”。
倒不至于说是“杜琪峰拍的全是对的”那么偏心,但品鉴他的确就有这么两个步骤:step1 能这么拍电影的人是谁?
果然是杜生,确认无误。
step2 杜生都是对的。
《大事件》他想讲的东西丰富、饱满而且压缩,把整个场景微缩在一天、一地、一个居民楼里密集地完成,大量采用流畅连贯的一镜到底拍摄。
就是不懂欣赏的业务人(像我),也能明确感觉到里边是有些手腕在的。
不是着意用心是没人那么讲故事的。
在这些奇巧的镜头语言和视角选择之上,杜生在明面上的感觉呈现却是一如既往很低调,配乐少(当然都很精准)、特效简单,不恢宏不气派;人家都拿核武轰炸观众五感,杜生却还是《黑社会1》那个用砖头砸人的杜生,一块一块扔出来,趔趄但心狠。
荒谬感讽刺感悲凉感温馨感,都是赤裸裸的,见棱见角,带着刃。
最尾任贤齐铐住陈慧琳,说“如果有得选,我会拣你做我女主角”那一段,不知道有没有人叫骂烂尾呢?
我看了是有点咂嘴的,但疯狂浪漫也呈现得这么粗糙直白,像砂纸摩擦人,这点生硬我都觉得很杜氏。
天旋地转的俯拍镜头,高潮迭起的大事件发生,结束时都搞不清究竟是什么结束了,但就是让人一直忍不住分神想:杜生肯定是有些什么想讲,什么呢?
旁的什么讽刺或歌颂,对黑道和白道各自耐人寻味的描写,每个主角身上都不相同的“劲”,要说也有很多可说的,但总觉得都有人说过了,再怎么琢磨也未必能琢磨透。
都不敢说我全看懂了,但要评价《大事件》,我能笃定的至少还有不二真理一件:张家辉你可真迷人。
从来就没想过哪个一根筋可以那么招人喜欢、那么帅。
看过《黑社会》系列,早就觉得飞机这个角色横得十分惹人爱,再看这次他演一个执拗到单纯的重案警官,从头到尾重复一句“我就唔信拉唔到班横家铲”——真的是我花痴滤镜重吗?
没人觉得他这不死不休的执念,真的十足吸引人吗?
这个世界有多复杂,张志恒就有多执拗。
这世界的复杂有多倒胃,张志恒的执拗就有多迷人——总会有那么些时候,有那种无力的、苍白的时候,我们想不通的事情太多:想不通警察为什么做show重于做事,想不通为什么讲义气又温柔的劫匪怎么沦落做坏人,想不通电波舆论传媒剪接背后什么是假什么是真,想不通的事情太多了——实在太多了。
困顿于挣扎,因而无力行动、趋于麻痹的人也太多了。
而在这年代,想不通的事情根本不屑去想,一腔孤勇、除了正义什么都不追逐的张志恒督察——他实在是太勇敢,也太酷了。
The show must go on的意思可能是说,人力无可扭转,世界的纷繁荒谬已经没人能话事主宰了。
但是张志恒不care那个show到底是什么。
而不在乎本身就是一种解脱。
这段和杜生想讲什么很可能没关系,我知道。
但我看着从大楼追到电梯、从电梯井被炸伤摔在地底、骑上一辆小摩托再去追凶、从车上被枪击落地、最后再徒步追上歹徒、举枪击毙对方的张志恒,我忽然想起那年《柔道龙虎榜》的应采儿。
偏执原来可以这么恣意的,决绝可以这么自由。
只要她还能跑,只要他还能跑,the show就一直go on.和陈慧琳编排的游戏不同,那一切不是做给谁看的,仅仅只是他的人生舞台。
在他忘记观众的瞬间,他真的成全一场无与伦比的大秀。
看到最后 我还是不知道这部电影到底想说什么到底是警察内部的勾心斗角外加暧昧不清 还是匪徒之间的惺惺相惜外加抢得银行进得厨房的绝种好男人的潜力?
陈大美人演的警司从头到尾就一个表情 也不不知道她到底是冷静是严肃还是面部表情僵硬 外加还要和身边英魂不散的男警司(貌似是一个经典配角)勾心斗角 当然到最后一般是正义战胜邪恶 无心战胜有心 最后男警司只得醋溜溜的说一句:你终于成英雄了还有那个张家辉的超人小队长 大街上枪战他不死 大厦里面和匪徒的小喽啰对射他不死 在走廊炸弹爆炸他不死 电梯间和两个老大还可以耍嘴皮子 追小齐是车撞他不死 骑着摩托和小齐枪战他不死 到最后小齐开枪射翻他的摩托他都可以一瘸一拐的追上 终于 终于 他终于最后打了小齐一枪 你看他多不容易 忍了一个多小时 受了这么多罪 终于亲手射了他一枪 他哪里是警察 他根本就是超人 他不去参加马拉松真的是浪费人才!!
还有我们可爱的小齐 他最后那一句:如果有的选 我会选你做我的女主角!
我真的忍不住想把我刚喝下去的水喷到屏幕上
大事件,并不局限于电影本身带来的这次劫持事件,而在于事件背后的一系列大的影响与意义,这才是这部电影带给我们要思考的东西。典型的杜氏风格,画面与音乐结合得依然那么地道,可能少了一些悬念性的剧情,但快速的节奏外加意想不到的发展方式还是让我们看的同时非常期待。这次加上了几名内地演员,也是演技派当前,并不减分,看杜琪峰是一种心态,绝对的全神贯注,细节不能错过,微小的几秒镜头可能决定了全剧的转折。虽然银河映像对于权威比如警察的讽刺并不算少,但这回可能是力度最大的一次。
就是感觉想说很多,但最终却一点都不深刻,一场颇具讽刺意味的zz大戏,最终以正义战胜邪恶来草草收尾,未免显得有些儿戏。。。一直在2星3星之间犹豫,最终还是给了2星,只为致敬那个年代涌现的很多好电影
三星给会演戏的任贤齐,24小时内爆发强烈戏剧冲突,警局为了保住自己声誉,三个人的戏中戏,陈慧琳在演技方面确实弱项,开头长镜头如同教科书。
陈慧琳的三白眼往上翻的时候,对她的厌恶到了顶峰状态了。
诚然杜的野心在该片中发挥到了极大,暗讽对象的同时亦在教导对象如何摆脱这种冷箭,这种想法完全值得新闻传播及大众心理分析好好研究,对于起始的场面的求变探索不能说相当成功,却值得钦佩,的确,在可容腾挪的空间已经十分狭窄的情况下,有所突破已是惊喜连连,欠缺处可能在于表演及多余的枝节
有点意思,从犯罪角度上升到舆论战争,在仅有的场景里设置最大戏剧张力,并试图增加“荒诞”感来营造电影主题“作秀”之争,警匪相对,生死存亡,却能引起市民的广泛兴趣关注,也不失一种讽刺了,长镜头是亮点,但这电影最大漏洞不就是个个描边大师吗
杜琪峰为了突出《大事件》开场的整体感和真实感,设置了一段6分47秒的长镜头,为了这组镜头杜琪峰专门请来了电影《指环王》的摄影师,后者却在研究剧本后以“无法胜任”为由打了退堂鼓。事实证明杜琪峰不是异想天开,摄制组在随后自食其力,完成了这一段极其复杂和炫目的长镜头开篇。
老實說我沒怎麼看明白,對一個讓我看不明白的片兒我自然是不會有什麽好感的。唯一的印象就是任賢齊用視頻調戲女警,以及張家輝隱忍的帥臉,完了。
任贤齐演的电影都好难看。。
那个开场长镜头好难(这话看片感觉好几年没说过了…),陈慧琳就真的……那几个尴尬的笑容绝对是除了长镜头之外全片最抢记忆点。原来还有比anglebaby演得更差的电影女主角……
开场技术含量十足的八分钟长镜头就不多叙了,尤勇,任贤齐,张家辉三个人在电梯口里英雄相惜的戏让人兴奋,最后略有矫情,但是为了一个萍水相逢的好友,杀手去抢运钞车,抢劫犯去杀人,舍身相搏何其壮哉,这是中国文化里最重要的一个思想“义”,在投名状等消解了这层意思后,杜琪峰又把它拾起来了。
开头近7分钟时长(1'20-8'08)的长镜头调度非常出彩,空中全景俯瞰城市,介绍环境,中景近景推进到人物,跟随人物上楼,由窗户进去,再随着任贤齐的目光移下来,镜头跟随报纸飘落,再自然转到张家辉身上。然后是一场复杂的枪战调度,直到镜头拉远,劫匪逃走,镜头一甩之后才切开了
和弟弟一起看的
外国元素也太多了。。长镜头牛逼
漂亮!故事到完成好完整,张家辉和林雪都做足了各自的典型角色类型,陈慧琳也相当到位个个都演得好棒
杜琪峰很明白他要什么,可惜不是摄影出身镜头感太差,开场的长镜头是败笔
旁邊在播〜但是陳慧琳真的太不吸引我了〜
表演和叙事都很僵硬,但是持重到最后竟然上演劫匪表白的散文叙事戏码,和女主角性格的转变一样突兀。讽刺传媒影响民意的立意有新意,但是落实得不成功,沒覺得警方在這場great show裡頭挽回了聲譽,赢得了甚么。另外林雪那个爸爸角色太不负责了 @2020-06-10 19:08:52
為了長鏡頭而看...牛是牛,但打的真假...匪徒上白車時瀟灑的慢慢走簡直是討死,重點是還沒死!TARGET又沒跑憑啥打不中啊坑爹!!!倒是影片中利用的媒體現像挺值得看。
杜sir最擅长的罪案小品,以小见大,专注于做Show的madam不愿举手,不敢跟搭档深交的劫匪为几个钟的义气而死,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