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第四张画

第四張畫,第4张画,The Fourth Painting

主演:毕晓海,郝蕾,戴立忍,关颖,金士杰,周咏轩,梁赫群,纳豆,罗北安,陈希圣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台湾语言:国语,闽南语年份:2010

《第四张画》剧照

第四张画 剧照 NO.1第四张画 剧照 NO.2第四张画 剧照 NO.3第四张画 剧照 NO.4第四张画 剧照 NO.5第四张画 剧照 NO.6第四张画 剧照 NO.13第四张画 剧照 NO.14第四张画 剧照 NO.15第四张画 剧照 NO.16第四张画 剧照 NO.17第四张画 剧照 NO.18第四张画 剧照 NO.19第四张画 剧照 NO.20

《第四张画》剧情介绍

第四张画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男童朱云翔(毕晓海 饰)的父亲过世,生活无人照顾,来自大陆的老校工张先生(金世杰 饰)外冷内热,在朱云翔生母吴春兰(郝蕾 饰)到来前照顾了小翔一段时间。吴春兰十几年前由大陆赴台,短暂的迷梦破灭后又经历了牢狱之灾,如今栖身于风尘场所。靠摆摊维持生活的继父(戴立忍 饰)被恨意所填充,对小翔的到来颇多怨气。幸好小翔结识了当地的小混混手枪仔(纳豆 饰),手枪仔用偷来的轻骑带小翔兜风,配合手枪仔盗窃和强抢小学生之类虽然很不正当,可也给小翔枯燥的生活增添了几许刺激。如非必要,小翔很少画画,可也给父亲和手枪仔分别画了一幅,第三幅画,是关于小翔梦中的哥哥,而失踪三年的哥哥实际为继父所害。小翔的第四张画,会画下什么内容?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当男人恋爱时乔尔·金·布斯特:性心理代码211魔法科高校的优等生魔兵传奇化妆会考试的猛犸象母亲的双眼白富美的贴身高手Fairy兰丸~让我来帮助你的心李白之天火燎原家仇巴布与斯塔尔的维斯塔德尔玛之旅你是我的人间至味锦绣缘华丽冒险历史永远铭记武动乾坤:九重符塔五维地球医者仁心魔界契约怨偶铠甲猎杀星期一曾经拥有胜负未决的战斗家经难念记忆谜城特『刀剑乱舞-花丸-』~雪月花~雪之卷人生若如初见谜样女友XOAD望月

《第四张画》长篇影评

 1 ) 学会坚强应对残酷生活

戴立忍的《不能没有你》带给我足够的感动,而钟孟宏的《第四张画》则带给我足够的思考。

这两部优秀的台湾电影,前者把隐藏在苦难生活的希望细腻地表达出来,后者则教会人们,即使生活是如此的残酷和无情,都必须学会坚强地生活下去,“做一直能跳出生天的青蛙”(片中台词)。

第一张画影片中小男主人公小翔的第一张画,是父亲的遗像。

影片的第一部分交代了小翔父亲的去世。

影片用非常有表现力的影像,交代了小翔父亲的去世,在医院里,小翔用一张餐巾纸盖在父亲脸上,纸的伸缩表示着他的呼吸。

紧跟着画面一转,那张白纸就恢复了平静。

镜头简洁、有力地展现了一个生命逝去的过程。

在接下来的画面中,我们看到的是孤独的小翔,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回家的街道,画面中只有小翔一人的身影,画面把小翔与这个世界的疏离感、小翔内心的孤独以及小翔异于常人的生存环境不露声色地揭示出来。

而小翔在给父亲清洗一件干净的衣服时,画面隐喻的表达更是匠心独运,画面中小翔站在河流中清洗衣服,一不留神衣服脱手,衣服随着水流流入幽黑的下水道,小翔进入下水道将衣服拾起。

在这里,水流,可以看成是时间的飞逝,小翔的失手父亲的衣服,可以看成是对生命逝去的无能为力。

而流进下水道的衣服,是父亲的死去。

那个幽黑的下水道,也是小翔艰难的生存环境的暗示。

在这一部分,还出现了一个重要的人物,就是由金世杰饰演的老校工。

他和小翔在饭桌前的一场对白,没有廉价的同情和可怜,而是一次关于生存智慧的深刻交流,这一场对白的实质,是在教育小翔要在逆境中学会坚强。

影片的下半部分,老校工和小翔还有一次谈话,这一次谈话延续了第一次谈话时老校工的良苦用心。

从整部影片看,老校工其实是导演表达影片思想内涵最直观的一个人物。

第二张画小翔的第二张画是他唯一的朋友——手枪仔的生殖器的特写。

这源于学校老师的一张命题作画。

题目是“我的好朋友”,要求是画出朋友的显著特征。

小翔根据他和手枪仔的生活经验,完成了作业。

缺乏家庭管教的小孩,误入歧途的机率似乎要高出很多。

因为在厕所里小翔“义薄云天”地分了半张手纸给手枪仔救急,使手枪仔感动之余,决定把小翔带上发财之路。

他们一起入室偷窃,到学校抢学生的班费,干些偷鸡摸狗之事。

其实很喜欢手枪仔骑着摩托,载着小翔在公路上,谈论着电影《逍遥骑士》,想要一起浪迹天涯的意气风发的模样,虽然警局会是手枪仔的最后归宿,就像殡仪馆会是每个人的归宿一样,但是他俩在看不见任何希望的人生条件下,曾经这般无拘无束地幻想过,开心过,那一刻满足的笑容,就是作为生命,不是行尸走肉活着的快乐体验。

第三张画小翔的这一张画是他的哥哥。

影片由此引入了最引人注目的情节,继父三年前杀害了小翔的哥哥小翼。

父亲去世后,小翔只好到生母新组建的家庭里生活。

画面中的家庭场景,没有温暖,始终都是一股生冷的味道。

影片中特别出现了继父从鱼缸里打捞死去小金鱼的画面,这个镜头已经很具体地把继父杀害小翼的情节提前昭示出来。

其实我不是很喜欢导演安排的这个凶杀案的情节,也许是因为它的戏剧味过浓了一些。

从影片的结尾看,导演把握影片的风格还是一致的,并没有纠缠于继父是否会被绳之以法的问题上,而是只做陈述,不作结论,来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局。

因为生活中的问题,永远是不断的。

电影不可能一劳永逸地划上完美的句号,像“从此,王子与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的结束语,对成年观众而言,那只是一个美好的童年回忆了。

第四张画小翔的第四张画是影片结尾处,小翔本人的特写镜头,定格在此,也许导演要通过这个画面告诉观众,这就是一个未成年人眼中的世界,这就是他所处的生活环境,影片中的这些人、这些事,勾画出了他的人生轨迹,他的未来会是怎样,已经由现在的这些经历深远地影响着了。

画面构图和小翔发生联系的五个主要人物:老校工、手枪仔、老师、继父、生母。

给予小翔快乐的却是老校工和手枪仔。

影片中出现了两段令人难忘的画面,一是老校工骑单车载着小翔,一是手枪仔骑着摩托载着小翔。

画面中,小翔和他们亲密无间,没有距离,影片画面一改之前、之后小翔在画面中形只影单的影像特点。

公路、交通工具这些影像符号以及命运相似的三个人在一起,画面的构图中传递的信息是:他和他都是孤独的人,都是人生旅途上的寂寞游客,彼此的偶遇带给了对方暂时的温暖。

而学校老师,是小翔的教育启蒙者,本应该是比较亲近和值得信任的人,但在影片中却站在了小翔的对立面。

究其原因还是小翔另类的家庭环境。

在两人两次对话的段落中,一方面没有情真意切的交流,多是质问,是针锋相对;另一方面,画面构图中也刻意把小翔和老师分隔开,没有同处于一个画面中,揭示了两人的距离。

在处理继父和小翔的对话时,画面在分割的基础上更加重了一笔,要么是继父的大特写,要么是小翔特写镜头的左边,还有继父硕大的头影,画面上形成了一种压迫感,揭示着小翔被挤压的狭小的精神和生存空间。

影片给予小翔和其生母最善意的共处画面,但在内容上这个母亲都没有给小翔足够的温暖。

在家里的场景中,绝少看到小翔和妈妈共处的画面,反倒是在其母工作的夜场里,出现了母子两人同病相怜的画面。

导演所用的这些精致的构图,是影片主题表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在不经意间,在观众心里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人物背后的线索这部电影最简约但又最不简单的一条是,没有直白地把人物走向这条线索正面表达出来,而是通过现在时的人物环境的展示,使观众能自觉地理清楚主要人物的发展脉络,这是靠画面说话,有画面表达能力的体现。

在小翔生母的身上,这一条体现得特别的清楚无误,观众可以在观影中仔细的体会。

转http://club.gog.com.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24011

 2 ) 第四张画

当这一幕出来,真的陷入了沉默到底,我们谁能成为那些「跳出铁桶的青蛙?

」本来在某站上刷到切片,还以为是讲两岸关系的,但真正坐下来,却发现这部「没有字幕」,大段大段「闽南话」的影片,没有丝毫考虑大陆观众的观影感受(当然,也没在大陆上映)。

不过,当放下对人物对话的执着后,无解的镜头语言和舒缓的叙事节奏却凸显出来,会发现,当主角小孩哥处于父母或老师之中时,他总是被困在无数的框架中。

而金志文、小胖子的出现,总会让这一切豁然。

叙事上,平缓,平缓,平缓到在给观众执行凌迟,挺痛。

剧情其实很简单,就家庭和个人成长,但故事也很复杂,复杂到观众视角也深感无力。

在此不剧解。

最后,聊聊导演,不愧是拍过「大佛普拉斯」和「阳光普照」的钟导(虽然这两部还躺在「我的想看」)。

其实没看前我故意不去看豆瓣,就是想更客观的让自己走一遍影片。

后面看完觉得几近完美,只是配乐有点突兀,有点多,虽然只有五段,但趋于平静的故事值得更少的配乐,画面已经足够「此时无声胜有声」了。

 3 ) 总体还是形式大于内容的

三星半。

小男孩演得很好,画面也不乏美感。

内敛着爱他的爷爷,不务正业但却内心仍然善良的朋友,生活窘迫的母亲。

小翔自从生父过世之后犹如随风摇摆的野草一般,无力地挣扎地活着,欢快的时光一个是在爷爷的单车后座上,一个是在朋友的摩托车后座上。

郝蕾的漂亮不是艳丽花瓶的美,而是精致五官下的锐利与苍凉。

 4 ) 《第四张画》观影随记

1、爸爸朱永芳的遗像是小孩画的,参加葬礼的人除小孩以外就全是殡葬队的人了。

2、怎么去形容钟孟宏的影像风格呢?

世外桃源般的令人安静又神往的色调,冷峻而克制的镜头,又常配悠远的音乐,展现了台湾城镇的魅力。

3、妈妈吴春兰从大陆过来十几年,在“酒店”从事老鸨之类的职业。

为了一张台湾身份证吃了很多苦十几年前我来到这里以为就会有好日子过,根本没打算走,结果没多久我就知道并不这么回事后来我终于拿到身份证了就带着小翔的哥哥走了4、大陆新娘的生活并不幸福,儿子被第二任丈夫失手打死。

2017年3月16日

 5 ) 摆脱不了的文艺范儿

如果不是出现戴立忍饰演的继父一脚将小翔踹下凳子的镜头,我甚至觉得这是一部清新的文艺片。

而此时,剧情已经进行了大半。

我误解了。

原来这是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它透过一个孩子的一段成长时光,关注了很多需要关注的群体:单亲儿童、外籍新娘、小偷、盲人、外省人。

似乎只有继父的角色属于一个稍显“正常”的群体,但随着剧情的发展你会发现,他是一个脾气暴躁的杀人犯。

小翔的成长过程中,大部分时间都与这些人为伴,足见其童年缺失了多少关爱和快乐。

沿着成长这条线,四幅画依次穿插在剧情中,含义也十分明显。

前三幅画依次是父亲、朋友、哥哥,这些人虽曾在小翔的生命中出现,却最终都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离开,哥哥和父亲相继去世,曾是小偷的朋友则选择主动疏远。

因此,画中的角色恰恰是小翔成长过程中缺失的部分。

毫无疑问,小翔的童年是不完整的,虽然最终能够与母亲一起生活,但作为一个失落的大陆新娘和夜店工作者,母亲能给他的关怀十分有限。

而继父对小翔的关心,尚不如一个非亲非故的老校工,况且继父就是失手杀死哥哥的凶手。

小翔与老师对背《大学》一段,则意在表现孩子的聪明,凸显对其成长环境的惋惜,同样是剧情的铺垫。

直到电影的结尾,仍然没有点明小翔如何画出镜子里的自己,第四幅画也始终没有出现。

这也正是导演的意图:在一个缺失关爱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眼中的自己是什么样子?

这个问题无疑是值得反思的。

近些年,台湾电影从晦涩的文艺路线,越来越多地关注现实题材(《九降风》、《囧男孩》与这部片子走的是同样的路子),甚至开始涉足政治(《弹道》)和历史(《一八九五:已未》),这无疑是个好现象。

然而即使主题已然改变,台湾电影多年浸淫其中的文艺因素,似乎仍然挥之不去,使电影风格有模棱两可之嫌,这也是我产生文章开头的误解的原因。

《第四幅画》从一开始,就以父亲的去世为剧情埋下一个重重的伏笔,这本是一个沉重的基调,然而在小翔在河里洗衣服一段,随着欢快的钢琴曲响起,这样的基调很快被打破。

而衣服被河水冲走,孩子又跑跑跳跳地捡回来的镜头,更显得充满童趣。

同是孤儿的老校工,先是重重地训斥孩子,甚至一把将饭碗打掉,继而又慢慢叙说起自己的成长。

从逻辑上看虽勉强说的过去,但仍像一个话剧演员的独白,充满了自我陶醉和说教意味。

另一段独白来自戴立忍,虽然在剧情上不可或缺,却仍显得冗长而腻味。

镜头下的台湾风景,始终是美丽的。

大海、河流、车站和林荫小路,在固定机位镜头下,都呈现出淡淡的如画一样的安静色彩。

除了继父,所有的主要角色都是善良的,包括纳豆饰演的小偷。

不得不说,这些充满了文艺气息的元素,为影片打上了鲜明的“台湾制造”烙印。

但也正是这些元素,弱化了电影想要表现的严肃主题。

一个是温暖,一个是冰冷,在这种演绎方式下,似乎没有很好地融合起来。

与类似题材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相比,《第四幅画》中的暖色显得太多了。

我也许是在鸡蛋里面挑骨头。

台湾电影的文艺范儿一直是我所喜欢的,但滥用文艺不免让人觉得审美疲劳,即使在历史题材的《一八九五:已未》中,文艺气息仍然挥之不去。

但近些年,台湾电影正在努力走出纯文艺的窠臼,寻求与商业的有效结合,并出现了《艋舺》这样的佳作。

从这个意义而言,《第四幅画》仍是一次有意的尝试。

唯一挑不出骨头的,是郝蕾的表演,一个与现实妥协的大陆新娘形象,被演绎得无比饱满,又拿捏得恰到好处。

金马奖最佳女配角的荣誉,的确实至名归。

 6 ) 画中有话

湾湾省地区的电影总能拍出一种苍凉感,不幸的家庭里生出的孩子,依旧会充满了不幸,金士杰老师出场戏份不多,但人设表现的很好,威严又温柔,对小翔很凶但是小翔能感受到他的好!

戴立忍大叔演技也在线,失手杀人后心理阴影严重,看到小翼的弟弟小翔来了后,阴影又增加了!

他的压迫感好强,跟女主对话、跟小翔对话、跟警察对话,感觉下一秒就要暴走了!

郝蕾确实是很厉害的演员,在大陆和台湾省都有很优秀的作品!

这种角色很难把握,面对生活的无奈又不得不去承受,紧绷的神经随时都会裂开一样!

四张画很有意思,从小朋友的世界去看生活,去世的父亲、朋友的小伙伴、失踪的哥哥,第四张画是自己,也是一只从锅里蹦出来的青蛙、也是一棵被啄木鸟啃的树。

 7 ) 活着

有些东西,你很难说清到底是什么。

比如生活这一码子事情。

它变幻莫测因人而异。

你的对外界的观感源于你自幼植根的环境,你遇过的人,遭遇过的生死,他们带着无数个世界,将它们降临到懵然的你的面前。

可是,每个人都拥有一个自己的世界。

无论高低贵贱、善恶喜乐,这是一种活着与生俱来的权利,可在此之外,有些东西是可求的,有些东西是不可得的。

社会伦理中所认可的那种体制那种分配,往往是仅存于书本纲要之中的,真实的人生与人性,总是缺了几个棱角,多了几分尖锐。

有的时候,你的生活就是那干烤青蛙的铁皮桶。

你所要做的是,努力的去活着跳出来。

但其实,跳出来与跳不出来,人生都在那里,只不过活法不同,终结有异。

--分割线片子里面的演员真的都很优秀。

 8 ) 空白

《第四张画》是一部台湾台湾本土剧情片。

讲述了了小男孩朱文翔在父亲去世后被母亲接走,和冷漠的母亲、阴狠的继父一同生活。

在新的环境里,小翔认识了新朋友“手枪仔”,并跟着“手枪仔”做一些小偷小摸的事情,这是他少有的快乐时光。

但哥哥小翼却每每出现在他梦中,让他不得安宁。

同时,小翔异常的举止,也引起了学校的女老师更多的关注。

作为一部成功的剧情片,《第四张画》的剧情设置相当用心,整部影片的剧情围绕四张画展开。

第一张画——父亲的遗像,交代了故事展开的背景:小翔的的父亲去世,他被曾经抛弃了他和父亲的母亲接走;第二张画——朋友“手枪仔”的明显特征,告诉我们小翔在新的升华中交到了新的朋友,故事得以发展;第三张画——梦中的哥哥,由此引出哥哥冤死的谜团,剧情发展到高潮;第四张画——在电影中,我们只看到镜头定格在镜子里倒映的小翔的脸上,第四张画也许就是他的自画像吧!

故事在这里终止,留下一大串未解的谜团。

整部电影似乎仅靠这四张画就连接了起来,而这四张画背后所代表的又是小翔所缺失的亲情、获得的友情、对兄弟的思念之情和对自己未来的迷茫、不确定也是影片要向观众展示的。

剧情方面另一出彩之处在于影片中铺设的伏笔。

例如,当“手枪仔”和小翔溜进一户人家行窃,却发现这家里有本儿歌电子书(盲人看的书)时,“手枪仔”说:“这家里有个小孩子,身体不好。

”就把偷来的钱放回了原位,这与之后:“手枪仔”家里有一个看不见的弟弟相照应。

而小翔初到母亲家时看到继父养了一大缸鱼,并天天喂它们,看到后面我们就知道继父是个在夜市摆摊“捞金鱼”的。

朱文翔作为影片的主人公,其角色的塑造是整部电影的关键。

小翔是个十多岁的小男孩,虽然从小没有母亲在身旁,他仍然快乐的成长。

他拥有一切小孩子的天性:善良(在路边看到一条晒干的小蛇都不忍心踩过去)、爱玩(一个人玩滑梯,注意到旧房子里的洋娃娃)、爱问问题,贫苦的生活也让他比同龄的孩子更乖巧懂事(他每天到医院照顾即将死去的爸爸,他会洗衣服、做家务)。

但父亲去世的打击的母亲家里的冷漠让他变得不爱说话,性格也开始扭曲(他相信“手枪仔”的说的“老师说的都是没有用的话”,开始顶撞老师,他陪着“手枪仔”到别人家里偷窃)。

小翔的形象就在这些细节中一笔一笔被刻画出来。

而她的母亲吴春兰、继父、学校的社工金士杰、好朋友“手枪仔”、学校女老师这些形象也在这短短的105分钟的影片中被刻画的相当鲜活。

他的母亲吴春兰从大陆来到台湾,本以为这里会有好日子过,却没料到生活会如此艰辛。

终于,在拿到台湾的身份证后,她带着小翔的哥哥小翼走了,遇到并嫁给了现在的老公。

在第一次见到小翔时,她对小翔的态度是冷漠的的——根本不像一个母亲对儿子的态度。

带着疑惑,我们更进一步了解她,她离过婚,坐过牢,坐牢期间儿子丢了,现在在酒吧做三陪女。

我们不疑惑了。

但在点滴的生活中,她还是不自觉的流露出了对小翔的关心:当小翔大晚上跑来找她时,她会问小翔饿不饿;当猜到小翼的死因时,她叫小翔离她的丈夫远一点;她为小翔买了新的衣服和书包;她为小翔和丈夫争吵。

或许她不能做到和其他母亲一样,给儿子全心全意的爱,但她也在一点一滴的改变着,尽她的努力给小翔好的生活。

影片中多次展现出她抽烟的形象——熟练而妩媚。

这是一个历经风霜的女人才会有的。

本片的结局是典型的开放式结局。

给观众更多的想象空间,同时也留下了许多未解的谜团:小翼死亡的秘密是否会被揭开?

继父是否会得到应有的惩罚?

小翔的生活又将怎样继续?

其实,影片的结局并不是故事的结束,故事早在每个人心里以不同的方式延续。

而小翔,这个可爱善良的孩子,我们也只能给他更多的祝福。

这部影片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幕,就是金士杰给小翔讲烧青蛙的故事。

“你的人生才刚过了一点点。

”“你要像这些青蛙一样跳出来。

”这也是这部影片中最激励我的两句话。

无论身世怎样的险恶的环境,只要不放弃,绝望也能变成希望。

总而言之,《第四张画》是一部相当成功的电影。

它像一脉香药缓缓注射进你的动脉,带你体验遗忘的那种感动,带你寻找缺失的那些东西。

这是那些商业大片所不能及的。

 9 ) 内心画

张小黑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姐演的都是内心戏,可丰富了。

以此来还击大家对她为人淡定麻木的评价。

内心戏我们看不到,内心画我们也不了解,尤其是孩子们的。

点评价的时候犹豫了一下,到底是纳入中国电影标签还是台湾电影标签,究竟是给个惯常的四星还是冲到底五星。

从演员来说,台湾演员居多,有了郝蕾的加入,整个阵容就又不一样;从电影内容来说,让我想起《看上去很美》,而内心戏的丰富程度,恐怕也只有台湾电影的细腻能做到。

台湾电影,五星!

整部电影的节奏和韵律是我所喜欢的,不紧不慢,一个故事娓娓道来,配合的电影音乐在节奏的把控上加分不少,四张画,把一个简单的故事串联起来。

戴立忍说,这样的故事可能时时刻刻都在台湾上演着,希望借助这个电影去唤起人们对孩子的关注。

想想我们小时候,似乎没人知道我们在想些什么,自己都不知道。

偷东西、逃课、作弊、抄作业、和邻居打架,丝毫都不认为是什么坏事,只知道,自己想去做这样一件事,就单纯地实现。

从这个程度上来说,倒是很行动派的。

在孩子的世界里,没有道德、没有伦理、没有是非对错,跟大人无法沟通,因为大人总会用他们的各类条条框框去评定一个人。

只是,大人是否真的就明了自己在做的事情。

我想,就算是镜子对着小翔的继父,第五张画怕是也画不出他的内心了。

 10 ) ForFelix wen 的《第四张画》

小朱的爸爸走了。

他变成了孤儿,故事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出殡时,小朱需要拿出爸爸的遗照,可是小朱没有,便画了一副爸爸的肖像。

歪歪扭扭的,很丑啦,这就是小朱的第一幅画。

小朱遇到了愿意收留他的陌生人,是他上学的校工老爷爷。

因为都是孤儿般长大,他很理解小朱,并且教会了他坚强。

和爷爷待在一起的夏天是美好的,他可以坐在他爷爷单车上,问一些蠢问题。

或者和爷爷去废墟里捡宝贝。

就这样,有爷爷陪伴的夏天很快就过去了。

直到妈妈揭开了小朱的童年日历,她找到了小朱。

小朱来到妈妈家时,并不开心,甚至惶恐。

因为小朱妈妈和继父有了自己的孩子,妈妈告诉他,“小朱,妈妈不再是以前的妈妈,对于这个家,你只是个过客。

”继父对他冷嘲热讽,整天阴着脸。

小朱的童年,很快就被成年人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排挤阴狠的现实注满。

他的妈妈是个妓女,很晚才回家。

有次,小朱肚子饿,半夜跑出去找妈妈,妈妈问他“路那么长,又走夜路,你不害怕吗?

”小朱说,“不怕,只要不在你的家,我就不怕了。

”家为什么会让他害怕呢?

这是因为他画的第三幅画,《走失的哥哥》,来自于一个小朱的梦。

梦里有个哥哥,他走丢了。

按理说,小朱不应该对哥哥有记忆的,却把消失的人画了出来。

没想到,这幅画招来了警察,也招来了继父的毒打。

原来,继父打死了他的哥哥,并把他封死在了海边的肖波块里。

新生啊,《停车》里的小女孩妮妮啊,《阳光普照》里的阿豪啊,《医生》里的felix wen吶,降生时,都是天使。

但是,他们长着长着,就变成了环境的模样。

新家给到小朱的,则是失语的恐惧。

小朱使妈妈的家变得更冷了,到处充斥着冷嘲热讽,敌意,威胁,恐惧,甚至是对母亲的内疚,都是因为他的到来,都是因为他……这就像每个人对童年的记忆,有些是不太敢相信的,要么模模糊糊,要么就是被再次美化的,怎么会有大人杀死一个孩子呢?

有美好吗?

有的。

钟导的灵魂风格人物登场了,纳豆饰演的手枪仔,他把边缘人物的心酸,无奈,孤独和善良刻画的淋漓尽致。

邻里说手枪仔的家是彗星撞地球遗留下的,大家都说这个家伙是个烂泥扶不上墙的人。

可他最要好的朋友就是小朱,一个肝胆相照,厕所里剩一张纸分两半的伙计。

这让我想到了《大佛普拉斯》两个朋友之间的友谊。

彼此心照不宣,总能把最甜美,最温柔,最英雄的梦讲给对方听。

手枪仔总干小偷小摸的事,比如偷自行车,抢小朋友的班费,甚至入室偷盗。

每次,小朱都会被带上。

在小朱面前,手枪仔就是自由自在,神通广大的大盗。

手枪仔在小朱面前,就是手枪仔,不再是烂泥扶不上墙。

手枪仔就是这么个人,混身上下散发着啊q,浪漫的,天真的,甚至有点英雄主义般的气息,当然也有最重要的---善良。

有一次,他们入室偷盗。

手枪仔发现了这家桌子上的盲文,便告诉小朱,“这一家咱们不能多偷,盲人要治病,他还需要钱的,快放回去。

”就像成人怎么会杀小孩,小偷怎么会只偷毛毛票票呢?

后来,小朱和这个梦幻老哥朋友分开了,因为被警察抓了个正着,警察骂手枪仔是全台湾犯罪圈的耻辱,偷也偷不好。

手枪仔出狱后,小朱去手枪仔的家找他,那房子看起来的确是彗星撞过的,房子双层,少面墙。

然后,小朱在转角一看,发现手枪仔正陪着他的盲人弟弟一起读书,既认真,又耐心。

他们家又穷又落魄,甚至还有一个需要人照顾的爷爷。

可是,他们家有手枪仔这样的哥哥存在,整个家都是温暖,光辉的。

运气再差,再穷,环境再糟糕,又能怎样呢?

手枪仔善良,温暖,纯真的部分感染了小朱,所以他画了第二幅画《我最好的朋友》,一副气坏老师的禁作。

自此,所有暗的明的,阳光的,灰色的人和环境,都被钟导摆在了小朱和观众面前。

此时,老师让每个人拿出一面镜子,对着镜子画各自的《自画像》,也是《第四张画》。

受人生,社会,美好,坦途,挫折,阴暗沁染过的小朱,或者你,会画一副什么样的自画像呢?

最后,钟导把这《第四张画》送给了一个人。

P.s:Felix wen,他就是钟导第一部纪录片《医生》中自杀的小朋友。

一个既光明,又阴暗,看起来既晦涩,又熟悉的复杂人类。

《第四张画》短评

关于大陆新娘和残缺的童年,继续一反“台湾小清新”和青春片调调。四幅画的形式流露出缓缓的深刻

5分钟前
  • 虎折
  • 推荐

三星半吧,很台湾很装模作样,也许我本来就对台湾电影有偏见。

7分钟前
  • 阿宝
  • 还行

麻雀們吵個不停,無尾熊還是繼續睡。啄木鳥看了搖搖頭敲著樹幹,麻雀也嘰嘰喳喳地叫著。吹來一陣風,無尾熊終於醒了。把苦難當成瑣碎是一種值得尊敬的本領。四星半吧,什麽本地風光啊甜蜜生活,好聽的公司名兒都讓你占了。內個KTV里硬不起來的老闆是黑暗之光、一一、聽說的製片人喲。

11分钟前
  • 让保罗切小田
  • 力荐

郝蕾伱一個人就已經演完了我最愛的內地電影和內地電視劇 難道還要繼續攻佔台灣市場嗎? 我幾乎已經忘記上一次看電影被磁鐵一樣吸進去昰甚麼時候了。我不昰學電影出身的 但我可以很強烈的感受到攝影和剪切的獨到 感受到來自電影深處的孤獨感。就像昰盲人用手指感受點字書一樣 隻會讓我體悟得更深。

14分钟前
  • 曼靑
  • 力荐

节奏舒缓,小翔被生活催长。

16分钟前
  • 离谱的琉璃
  • 还行

故事其实没那么复杂,只是叙述得有点故弄玄虚了……Ps:郝蕾越来越荡了啊

18分钟前
  • AllenZ
  • 还行

沉重,郝蕾的表演越来越自如了。

20分钟前
  • 隐约的梦
  • 还行

哥哥是在海里的水泥墩里吗?因为上面有一只鞋子底面,上面是23.5,加上戴立忍跟警察说之前是做水泥的工程公司,还有跟小翔说几千几万年都找不到哥哥的……毛骨悚然

22分钟前
  • 林向晚
  • 推荐

突然让我想起了<<一一>>虽然我已经不记得<<一一>>的剧情了...但是那种感觉和相似. 片子的摄影和配乐很出彩, 小演员的感觉也很到位. 很多人的生活因为他的故事而展开,有一种思绪烂漫的悠然情怀. 説不出理由的喜欢...

25分钟前
  • Vash
  • 力荐

或许是我对这部电影的期待太高,但其实真的只有很谄媚的平庸而已,过份地强调镜头感使得电影拖沓过度,预先希望设定的剧情“真相”也因铺垫不足无法触动关键。每一次有郝蕾的出现我都会表现出很兴奋,但是最近连看的《爱你一万年》和本部电影都使得郝蕾的冷淡显得很做作。

28分钟前
  • iokanaan
  • 较差

...

29分钟前
  • ,Ծ‸Ծ,
  • 较差

郝蕾的戏份没有那么多,但每一场戏都很精彩~~

31分钟前
  • Granite_花花
  • 还行

太闷且装B到不行(我一直认为台湾电影很多如此。。。)结尾太突然以至于我完全没有看懂。。。不知道这些好评如潮到底从中看到了什么?如果作为一部电影来说,完全没有找到观感的共鸣,抱歉了,金马奖。。。

34分钟前
  • 闷骚客
  • 较差

比起家庭的破裂,剧情编排才更让人感到零散与困惑。电影就像一块蛋糕,编剧台词镜头如同水果坚果奶酪一般,一层层的搭配好才能让人回味无穷。与其说影片过分雕琢画面,不如说是其余部分的过分平庸才使影片失去了平衡。装模作样的四张画,不怎么感人的故事,空洞的叙事,没睡醒的演员,匆忙上阵的电影~

35分钟前
  • 圆执
  • 较差

幹燒青蛙

38分钟前
  • 嘉多利沒有花
  • 推荐

摄影一卡一卡 好难受 叙事也拖 表演都不够火候 郝蕾还是依旧的美 反正跳着看看 都是看她

41分钟前
  • 蛋白斯基
  • 还行

摄影还行

42分钟前
  • 老天使
  • 还行

瘦小的身躯,却要承载这漆黑涵洞里的诸多别愁。开头四星,后面一滑到底,结尾不错,每个人都该自我反思。

46分钟前
  • 刘小黛
  • 还行

钟孟宏的电影画面细节与剧情配合的很不错,氛围上还是照着玄虚弄

48分钟前
  • 困难户
  • 还行

图画是童年心灵的一面镜子。第一张是逝去的家庭,第二张是唯一的朋友,第三张是渴望的亲情,第四张是孤独的自我。

51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