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年初,一部罗马尼亚纪录片入围第93届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及最佳国际影片双提名,这是罗马尼亚历史上头一次有影片进入奥斯卡角逐,这部影片即是《一场大火之后》(又译为《集体》)。
该片讲述了2015年“集体”俱乐部突发大火,因消防系统疏忽使得夜店顾客被困原地,最终导致几十人死亡、百人烧伤的事件。
大火中有37人侥幸逃过一劫仅受轻度烧伤,却全在医院治疗过程中因感染去世,这不得不让人们聚焦于医院及其背后的医疗系统。
紧接着,一系列关于“消毒水稀释”的深度调查与报道由此展开,并引爆了人们对医疗体制和政治现状的强烈不满。
电影《一场大火之后》的名声大噪,让世界的目光再次投向这个全国人口不到2000万、影院数量不到100家的“小国”。
在此前,罗马尼亚电影凭借着自身掀起的“罗马尼亚新浪潮”在世界艺术电影版图中占有重要的分量,它自觉地形成了某种系统性的电影语法:手持摄影、长镜头、低照度、自然光,故事多集中于一天一夜,善于表现社会问题。
这场浪潮滥觞于2001年普优的长片处女作《无命钱》——它曾入围戛纳“导演双周”。
自2005年起,罗马尼亚电影开始频繁、密集地亮相于国际电影节,普优的《无医可靠》于当年戛纳获“一种关注”单元大奖,开启了整个“罗马尼亚新浪潮”的辉煌篇章,并为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带来了全新的电影语言。
2006年,波蓝波宇的《布加勒斯特东12点8分》和米图雷斯库的《爱在世界崩溃时》在戛纳电影节获得重要奖项。
2007年,蒙久的《四月三周两天》在戛纳电影节获主竞赛最佳影片,内梅斯库的《加州梦想》也获得了“一种关注”单元大奖。
蒙久捧回金棕榈后,罗马尼亚总统为其授予国家最高荣誉“罗马尼亚之星”,可想这场“新浪潮”对国内电影业的振奋与鼓舞。
2018年,阿迪娜·平蒂列的作品《不要碰我》摘得柏林金熊奖及最佳处女作,自此,作为美学风格的“罗马尼亚新浪潮”告一段落,罗马尼亚电影开启了更多元的实验手法及关注视野的时代。
2021年,拉杜·裘德的《倒霉性爱,发狂黄片》荣获柏林金熊奖,再一次印证了这次艺术转向的合法性。
然而,在2018年,即“新浪潮”正式终结之际,出现了一部不论是在美学风格,还是题材选择上都与繁盛时期的“罗马尼亚新浪潮”如出一辙的影片,这部电影名为《医者仁心》。
作为一部剧情片,该片选择的叙述背景恰是纪录片《一场大火之后》所揭露的问题。
这部影片是导演加泰林·罗塔鲁和加比·弗吉尼亚·萨尔加共同合作完成的长片处女作,两位导演均毕业于国立戏剧与电影艺术大学,值得一提的是,普优在此学校任教,这所学校也同时是蒙久、波蓝波宇、内梅斯库等扛起新浪潮大旗的主将们的母校。
此外,《医者仁心》片中饰演男主妻子兼同事的克里斯蒂娜·弗罗托曾靠《山之外》获戛纳最佳女演员奖。
《医者仁心》以“消毒剂丑闻案”为原型进行虚构处理,围绕男主角克里斯蒂安的视角展开。
男主是布加勒斯特国立医院的一名外科医生,在一次成功的手术后,他的患者竟意外死亡,这让他感到非常困惑。
在展开调查的过程中,克里斯蒂安发现自己所处的医院存在消毒水稀释的惊天秘密,病人因遭受细菌感染而死。
他在一次次试图向旁人揭露真相中发现,“这关我什么事”的话语充斥于周遭环境之中——原来这一秘密早已人人知晓,但从始至终都没人敢站出来一起抵抗。
电影节策略与生产动力的有效性使得创作者们不断将视角放置在社会问题与现实的关系中,如前文所述,《医者仁心》的视听风格及主题选择都延续了“罗马尼亚新浪潮”的“语法”:手持摄影、低照度、长镜头与社会问题的叙述相结合。
这不禁让人联想到《无医可靠》中等待医疗救援最终死去的老人、《四月三周两天》里在禁止堕胎法案背景下选择非法堕胎的女孩、《毕业会考》里不经意间反映出医疗体制中的交易贿赂……当贪污和腐败早已成罗国银幕上的家常便饭时,《医者仁心》试图去剥开这些表象的内里,将医疗体制从上至下的失灵及不堪完全暴露给观众。
影片中若干处长镜头的使用颇具意味,例如在男主角前去向医院管理者及检察官反映情况时,摄影机完整地记录下他从幽深的楼梯或走廊步入权力空间的过程,这一冗长、黑暗、陈旧的空间,恰恰对应了体制落后腐朽的现状。
在他连着三次重复地向检察官陈述真实情况的前因后果时,内心的无奈和痛苦终于无法抑制住,一种无力感突入袭来,他突然变得结巴和失语,那是个体对抗巨大体制的失败时刻。
影片的结尾,克里斯蒂安无奈地回到曾经的医院开始工作,面对被稀释的消毒剂,他只得一遍又一遍地拼命洗手,但这一切是徒劳的,导演将摄影机牢牢对准男主,通过他不断地按压消毒剂这一外部动作将内心的压抑与道德困境表现出来。
《医者仁心》和《一场大火之后》从不同的叙事视角给观众还原了一个立体的罗马尼亚医疗体制。
《一场大火之后》从“消毒水事件”的外部视角(记者)出发,侧重于展现整个真相的挖掘过程,是一部工整的新闻式纪录片。
在官方机构与民间群众两股力量的对抗中,败露出大量医患纠纷、官员腐败等问题,令人触目惊心。
《医者仁心》则从事件的内部视角(医生)出发,侧重于反映罗国医疗体制深入根髓的腐败与堕落,是一部社会问题剧的典型。
这部影片突出男主角克里斯蒂安“个体英雄”式的一种孤立无援形象:受害者的家属不再追究医院责任而是归咎于上帝的指示与召回;同事、女友都以一种局外人的眼光对待真相以求自保;更别提那些参与贪污的官员,他们希望假借升职的机会派男主出国,让麻烦彻底远离自己。
1989年东欧剧变,罗马尼亚革命对齐奥塞斯库的控诉与判决,让罗马尼亚改变了“颜色”。
可资本主义的进入与逐利,并没有让后社会主义时代的人们迎来更好的生活。
在《医者仁心》中披露了医院是如何沦为商人获利的屠宰场以及官员贪污腐败的重症地,资本对人的异化,或者说权力的资本化,使得体制内九成以上的人甘心违背道德收拿好处。
面对如此现状,对个体或某一群体的追责都是无力的,人们应该直面的是整个结构所出现的问题。
于是,电影借用对现实的批判也在隐隐地追问过去。
《一场大火之后》的结尾提到这样一句话:“这样一个极其缺乏动力的国家,至少三十年内别想恢复正常。
”尽管纪录片中的人们在大街上呐喊游行、心中怀有许多不满,实际参与到民主投票的人数仍然很少。
不论是《医者仁心》中的克里斯蒂安还是《一场大火之后》中新上任的卫生部长和调查记者,少数派的发声在大多数沉默者面前,仍然显得那么苍白。
人人自危的国家里,每个人的冷漠都将进一步导致这个社会的脆弱与腐朽。
最终,这将影响的是个体的生活、家庭与道德处境,克里斯蒂安就是这样一位牺牲者,他被迫失去了自己的道德、幸福与良知。
《医者仁心》以人们曾经熟悉的姿态,出现在罗马尼亚电影美学转变的时间节点,也许可以认为,它是那段辉煌的“罗马尼亚新浪潮”的最后一点余响,并为其画上了至少是一个合格的句号。
作者:虞晓 来源: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 我们有多久没有在电影院线看过罗马尼亚电影了?
敲黑板!
罗马尼亚导演加比·弗吉尼亚·萨尔加(Gabi Virginia Șarga)和加泰林·罗塔鲁(Cătălin Rotaru)拍摄的长片处女作《医者仁心》已在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专线上映,这不啻是值得影迷们兴奋的好消息。
它意味着久负盛名的“罗马尼亚新浪潮”电影,终于登上国内艺术院线的银幕。
与当年戈达尔们在法国被命名的经历类似,“罗马尼亚新浪潮”是由电影节评委和媒体影评人共同加冕的“名号”。
它指代着这样一个现象,之前默默无闻的罗马尼亚电影自2004年以来成为了国际电影节上的“暴发户”——克里斯提·普优(《无医可靠》)、克里斯蒂安·蒙吉(《四月、三周、两天》)、 波蓝波宇(《布加勒斯特东12:08》)、克里斯蒂安·内梅斯库(《加州梦想》)等新生代电影人不断涌现,并持续在欧洲各大电影节收获着各种重要奖项。
《四月、三周、两天》剧照“新浪潮”并不是有着明确的宣言和计划的电影运动,捧回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的克里斯蒂安·蒙吉就认为,是一群“趣味和愿望相近”的年轻人,尝试着拍出更接近当下的生活节奏、看上去“更真实”的电影。
改变现实的力量必然会作用于表达现实的电影。
上世纪80年代末改变了罗马尼亚政治制度的“东欧剧变”,也在相当的程度上为今天的“新浪潮”塑了形。
克里斯蒂安·蒙吉在国有制片体制被摧毁的产业“废墟”之上,依靠政府基金扶持的低成本预算拍片,催生了青年导演们一致的现实主义/极简主义美学风格。
“剧变”之前的社会主义历史,或隐或现,一直存在于“新浪潮”的叙事之中,从直接的揭露清算,到作为现实背景的批判性反思,对那段历史态度的微妙变化。
尤其是揭示其中“与官方叙述不同的面向”,建构出了一种意味悠长的,关于自身历史与现实的新表述。
《毕业会考》剧照而此次公映的《医者仁心》对中国观众具有相当的亲和力。
它和近年来国内大热的职业剧《医者仁心》、电影《我不是药神》、《送你一朵小红花》、《滚蛋吧肿瘤君》等影视作品一样,在医院这个特殊的环境里,聚焦于医/患、生/死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如果说《我不是药神》等影片,是以类型叙事的方式,以“向死而生”的故事赞美着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的话;《医者仁心》的情绪要低沉一些,它讲述了一起医院中本不应该发生的医疗事故。
布加勒斯特的儿科医生克里斯蒂安博士完成了一台手术,因为医院购买和使用不合格消毒剂,本应康复的小患者被细菌感染身亡。
出于医生的职业道德,克里斯蒂安要将伪劣产品逐出医院,却遭到了一连串的困境,最终屈从于现状。
影片中实际设置了双重的“死亡”,患者肉体的死亡和克里斯蒂安职业道德的死亡,信奉救死扶伤的医生为何成了默许杀人的帮凶?
通过这个“向生而死”的故事,影片讨论了罗马尼亚现实的社会问题。
应该说影片本来的直译名《不可杀人》(《Sa nu ucizi》)更具有冲击力,这是医生起码的职业道德,也是基督教世界中的“戒条”,它规定着人与人相处的世界中最基本的关系。
或者说,就是社会的公共道德,是所有社会成员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认同的基本价值观。
通过现实主义的手法,影片以类似“生活流”的叙事,再现了富于道德感的主人公如何在一个不道德的社会里处处碰壁的过程,并由此展现出诸多的现实社会面向。
《医者仁心》尖锐的批判性就表现在,一个医生职业道德的消亡史,其实是一个社会公共道德的消亡史。
影片中现实社会的不道德之处就在于,它无法实现个体/阶层之间有意义的对话,而不经过对话,就无法实现信息的传递和共识的达成。
克里斯蒂安在与每个人的对话中,都存在着不同的“错位”关系,要么被突然的打断、或者是教授的不由分说、或者是管理者的偷换概念(医院经理对他的提问,就是无法回答的悖论“电车难题”)。
在一次次徒劳的自说自话之后,克里斯蒂安哭笑交织,背得烂熟的陈述词再也说不出口。
也是这一刻,他一直固守/笃信的职业身份/道德价值开始崩塌和质疑。
价值标准的混乱、道德规范的失序和人生意义的迷失,导演借克里斯蒂安描绘了一张“现代性”带来的社会危机图。
它是罗马尼亚现实社会的隐喻,在经历了血腥和暴力“剧变”的之后,这个国家并没有像曾经被许诺的那样,变成一个“美丽的新世界”。
而“剧变”之前的历史,成为了现实社会“隐匿”的参照物,它浮现在医院同事伊莱的话语中。
当被质问为什么面对“恶行”要缄默不语,伊莱承认,自己没有切.格瓦拉的精神。
2005年克里斯提·普优导演《无医可靠》轰动了戛纳,他那种全新的电影语言,包括手持摄影、长镜头、自然光、“一天一夜”的集中叙事以及生活化的台词和表演等,成为了“新浪潮”电影拍摄的“语法”。
《医者仁心》也延续了这种现实主义/极简主义的镜头风格。
《无医可靠》剧照值得一提的是,现实主义的镜语并不意味着冗长和拖沓,现实主义并不排斥戏剧性的冲突,无非是表现冲突所遵守的是现实逻辑。
对能接受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和法国“新浪潮”的观众而言,《医者仁心》没有设置更高的观影门槛。
手持摄影也并不意味着粗糙,对场面调度精准的掌控,是本片的又一亮点。
无论是克里斯蒂安所处环境的逼仄,还是移动长镜头之后准确的对焦和蕴意丰富的构图,影片的影像在纪实性和戏剧性之间达成了高超的平衡。
观影的过程难免让人想起80年代的中国电影,也曾以“新民俗”的表达,“铁屋子”的寓言,以自我“东方化”的姿态去博取电影节的关注。
“罗马尼亚新浪潮”电影已经获得了世界性的声誉,但在本土市场票房尚不足5%的现实也让人隐忧。
依靠国家的扶持能走多远?
孱弱的产业能支撑这股浪潮到多久?
这些问题或许不只是罗马尼亚一个国家面对的难题,而是现实中整个欧洲艺术电影共同需要思考和解决的课题。
而唯一能让人放心的,仍然还是影片的艺术质量:无论是摧枯拉朽的情感张力,亦或是导演精妙细腻的人性洞察——这让影片在市场属性之外,真正具备了传世的价值。
作为多年来少有的一部国内公映的罗马尼亚电影,艺术片影迷们,欢迎您到大银幕去感受一下。
医生揭露医院黑幕但失败的故事。
质量不合格的消毒剂(被稀释)在医院被广泛使用,已经有病人因此而死亡,而医院所有人包括院长奥古斯汀都知道,除了新来的医生克里斯蒂安,是捅破还是保持沉默,该如何选择。
选择了越级上报,也捅给了媒体,却没达到效果,文章被报社拦下来,部长也没有反应,毕竟涉及到全国医院的利益,法不责众。
他找到跟他一样但改行成功的商人,闭上了嘴巴,但代价是终生难眠,虽然适应的过程很难。
克里斯蒂安回到医院向院长认错,但出现了心理问题。
整个体系出了问题,但体系还得维系,还得苟活,这种情况下,正直的个人不得不为了生存选择妥协。
新人医生更容易发现问题,时间长了就被环境同化了。
勇斗恶势力的人是孤勇者。
这是一个逆行者逐渐被体制所侵蚀同化的故事。
医者本是救死扶伤的神圣职业,在罗马尼亚的官—商—医利益捆绑的体制之下,却成为了被体制束缚的“杀人者”。
而有人站出来,努力想通过一层层地壁垒将黑幕捅开,却没有意料到这幕实在太厚,厚到身边已经没有朋友与他并肩作战,大家都如同失去了自我一般只会说“与你无关”,最终沦为了黑幕下的又一个“行尸走肉”。
电影虚构了这样一名仁心的年轻医生,通过大量长镜头、面部特写、频繁重复的对白和动作以及浓重令人窒息的喘息声,展现这位年轻医生以一己之力对抗整个制度的苍白与无力。
长镜头烘托了一种对“希望”焦急没有耐心的等待,频繁重复的对白和动作就如同捅穿黑幕所做的徒劳的连续叩击,而喘息则更像是一种无力的狂怒和嗟叹。
本片源于真实故事,但不同的是真实的情况比这更糟糕,甚至都没有人敢于站出来为医者的初心而战。
2016年罗马尼亚就因为不合格的消毒剂而爆发了席卷全社会的公共危机,并震惊国际社会。
这场危机的导火索发生是布加勒斯特一家夜总会发生的特大火灾,众多烧伤病患被送往各大医院救治,整个社会都关心着救治和调查工作的进展。
正当人们在探讨特大火灾事故的原因时,又接连爆出许多烧伤后的幸存者死于不明原因的感染。
在全国高度关注下,布加勒斯特多家医院长期采购使用稀释的消毒液的医疗丑闻浮出水面,触发了普遍的社会反思和一系列监管改革。
以2016年震惊国际的罗马尼亚“消毒剂公共危机”为出发点,导演加泰林·罗塔鲁和加比·弗吉尼亚·萨尔加基于对医院医护人员的访谈和对公共危机的前因后果的研究,创作了电影《医者仁心》。
在对社会情理的透彻洞察下用虚构的故事“模拟“现实,从而对消毒剂公共危机前医疗系统的集体沉默做出了精彩的解释。
故事的主人公克里斯蒂安是位优秀的外科医生,他与其他医生一样知道手术用的消毒剂是被稀释的。
他无法安然沉默因此与同僚和科室主任都发生了摩擦。
当他救治的一名儿童在成功手术后死于感染时,克里斯蒂安彻底爆发了,决心揭露稀释消毒剂的问题。
1989年东欧剧变,罗马尼亚革命对齐奥塞斯库的控诉与判决,让罗马尼亚改变了“颜色”。
可资本主义的进入与逐利,并没有让后社会主义时代的人们迎来更好的生活。
在《医者仁心》中披露了医院是如何沦为商人获利的屠宰场以及官员贪污腐败的重症地,资本对人的异化,或者说权力的资本化,使得体制内九成以上的人甘心违背道德收拿好处。
面对如此现状,对个体或某一群体的追责都是无力的,人们应该直面的是整个结构所出现的问题。
于是,电影借用对现实的批判也在隐隐地追问过去。
《一场大火之后》的结尾提到这样一句话:“这样一个极其缺乏动力的国家,至少三十年内别想恢复正常。
”尽管纪录片中的人们在大街上呐喊游行、心中怀有许多不满,实际参与到民主投票的人数仍然很少。
不论是《医者仁心》中的克里斯蒂安还是《一场大火之后》中新上任的卫生部长和调查记者,少数派的发声在大多数沉默者面前,仍然显得那么苍白。
人人自危的国家里,每个人的冷漠都将进一步导致这个社会的脆弱与腐朽。
最终,这将影响的是个体的生活、家庭与道德处境,克里斯蒂安就是这样一位牺牲者,他被迫失去了自己的道德、幸福与良知。
他们说是罗国新浪潮什么什么,他们说是长镜手持什么什么。
他们是谁?
是谁说的?
不要纠结,他们也是听来的。
他们是从谁处听来的?
他们听的是谁说的?
—以上算是题记。
当年迷冬宝的时候学过一阵罗语。
日常用语简单语法壹俩仨肆能听懂点儿的六万四千分之一瓶子水逛荡的那种。
于是在被小饼干安利的时候(他还说是哥伦比亚的(・・;))第一时间就买了最近一场的票。
抱着我倒要听听你们怎么说pa!
的无比端正的学习态度,坐进了包场的电影厅。
整片下来,几处字幕意译得有点过,浅浅直白地其实很符合角色性格,译者真是想太多,能被夸是看图作文小能手的水平。
所以capra为什么要笑啊,虽然我也笑了,因为这个单词我学过,还背过capra calcă piatra, piatra crapă-n patru的绕口令(骄傲脸。
对脸盲患者也不太友好,所以主角最后一直跟的那个是制药公司的老总吧?
好在我还认字。
长镜手持晕乎乎,背景音呼吸音超幻听,没地标把(即便是16年的)布加勒斯特拍成了八线小县城之类的我也不了解没什么资格评论。
所以我想说说剧情和感悟。
乍一看是发生问题时一群沉默的人和一个眼里不揉沙子的出头鸟;沉默的群体压制和单打独斗英雄的无力。
我的感悟却是目的不明和方式方法选择错误的悲剧。
认真的护士长。
大家都给了好评,为什么不能实事求是留着一个差评哪怕装作数据不那么假呢?
用品的好差评和你有直接关系吗,我以为你的任务就是帮着收一下大家的调查问卷?
如果你有义务上交全好评的评价而只有一个医生持反对态度其余人都配合你的情况下,你的解决方式就只能是推搡着让他就范硬刚着他必须按照你的想法写好评?
不敢苟同。
无奈的教授。
你也许技术精湛德高望重还慧眼识珠地发现并发展了主角的医学天赋,在技术上指点了他许多,但是做人和解决问题方面你只提供了斥责和回避,身为主角的直接上司,没有把能在本级化解的矛盾按住解决掉,而是把主角逼上了只能把问题往上捅的路子,把主动权亲手交给他人。
考虑不周。
莫名其妙的经理。
匆匆出现匆匆放狠话匆匆想把人开除。
知道这是个烫手山芋,知道人家手里有自己把柄,不赶紧整S,还让人老实一点,咋这么天真呢?
要么你就放了狠话之后跟上行动啊,要么你就哄着把毛捋顺别让他找茬啊,喊一嗓子然后逃了算是个怎么的处理方法?
所谓的解释也是在事后激起了人家的逆反心理之后才来做,理解不能。
暂且跳过光环缠身的药厂老板和凡尔赛的房东以及奇奇怪怪的其他人。
有良心的主角。
可惜他是个小儿科医生。
不然我很想问问他那个经典的问题:如果你在急诊值班,同时来了不急救马上就会死的十恶不赦的罪犯和不算重但是也会死的老人(我瞎编的,不记得原来是啥了),你怎么选?
因为我觉得主角站位确实不够高,眼光确实有点浅,最主要的是没有认清自己的目的也没有选择足够适合的方法。
是啊,毕竟他是个生气到偷妈妈棺材本打老婆还离家出走的小可怜呢。
去说服死者家属其实很明智。
人家的说辞是,1时间长,2花钱多所以算了。
既然你都调查了辣么多医院,那你能不能找齐多个案例,有没有不在乎钱和不在乎时间的案例家属牵头打官司然后让其他人附议,或者你能不能编个美好的未来站在家属的角度说大公司大问题赔偿也会很多,不能让孩子这么冤,发动群众力量。
但没有,我们的主角只在乎有没有人知道消毒液浓度不够,有没有人来改变这个事实。
但对于很多人来说,只到这一步,不会太意识到这是个问题,或者说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
没有发生在自己身上,这都不算事儿。
身为专业人员的主角知道这很严重,他很自责,但他能说服的只有专业人士(显然最后也没有)但却不知道自己的优势是什么,自己能用又好用的武器在哪里,如何说服需要被说服的人。
去登报寻求曝光和舆论本来也是个好主意,但是其实媒体能报的都是上面的人想让你知道的,你看到的八卦也好内幕也好,都是经过相关权利审核过的,你以为的爆料都是上面默许的,没有利益冲突才会见光的。
主角真的天真到可怕,这种人为什么会有媳妇儿!
虽然和媳妇儿也不算三观合(小声)。
说到曝光其实还有另外一种方法… 我感觉就是因为没有采用这片儿才能过审(以下略当他笃定上上下下人都选择缄口是因为收了钱的时候我都惊了!
你调查的时候找到证据了吗!?
人家给你送钱了吗!?
光头同事随口一说的谣言你就这么相信了吗!?
你这个无根据的猜测会导致你其他的证据可信度直线下降的啊!
背书背得那么流利,卡住还要从头开始,你不怕别人说你是受了指使来诬告的吗…!
揣把小刀就去尾随人家药厂老板了,真·心大,万一人家有保镖跟着呢;老板也心大,敢独自引他去旷野。
好几次我以为他要开车怼上去然而没有。
他能把人女儿(孙女?
)怼进急救室然后术后感染死掉让高层意识到这是个事儿扩大影响力也算是大快人心了,然而没有。
他承认人家成功,能在满城现代斯柯达雪铁龙中开奔驰,有幸福的家庭。
人家传授他:闭嘴,做事,就能成功。
他竟然还回去照做了。
老板的那句话我还是很满意的。
什么也不做,只要聆听,但是不能提问,看着简单,其实是最困难的,代价超大。
是的,超难的。
听着不认同的话语却不能置喙,被洗脑,被麻痹,被强迫习以为常;不想同流合污,想挣脱,想回归本心。
那么现在的困难是不是在忍辱负重,是不是在向上爬,是不是到了高处就能有决定权,是不是有希望。
如果是,就忍着;如果不是,就再想办法。
嗯,有点大搜室井内味儿了。
所以消毒液被稀释,效果不达标,是不是事儿。
绝对是,而且还是大事儿。
那为什么主角接触到的人都试图大事化了,都仿佛事不关己,都似乎泯灭了人性根本不觉得这是个事儿还阻碍主角曝光。
影片里,主角的目的是什么,是改变现状,不让更多病人因为消毒不合格而产生种种后果(耐药,过量用药乃至死亡);诉求是什么,是换掉不合格的消毒液。
但是,因为确实关联不到某些人,或者说,还没有实实在在地关系到某些人,他们还没有收到现状带来的不良后果,也没有意识到即便事情再这么发展下去自己会hold不住的严重性,一切尽在掌握,所以维持现状似乎最省力太平;但若是要进行改变,自顶向下,zf部门,医药大厂,基础医疗设施,全部动荡,对医疗业的不信任,对zf的怀疑,于他们自己,于民众,谁都没有好处。
经理说现在我们只是sw率高了一点,但大家至少有医生可看,如果全部停业消毒,那么本可以得到治疗的病患也会被放弃。
虽然残忍,但却是事实。
突然又想到往赈灾粮里掺沙子的和大人,也算是看透了人性和大局的异曲同工。
看到问题很关键,说出问题很勇敢,承认问题很大度,但解决问题,需要的却太多太多。
有时候,别人沉默不是因为没有看到问题,只是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而束手无策或在静侯东风。
聪明如你,为什么不想一个带着大家一起解决问题的好方法呢!
把问题捅上去然后发现上面的人也解决不了反而恼羞成怒了,倒霉的又该是谁呢!
只要让他们知道,肯定就能得到改变。
他们是谁?
全片无配乐的《医者仁心》可谓遵循着罗马尼亚新浪潮视听语言的表达范式,大量长镜头(虽然部分非必要且稍显笨拙)和灵活的景别选取无时不刻不在提醒着观者,本片有其新现实主义意味和以小见大的野心。
主角Cristian被设置了理想主义化的行为动机,令人想起《黑水》中只身对抗杜邦集团的Robert,他们身上有着堂吉柯德般的古典悲剧主义色彩,而眼看着他用尽所有方法却屡遭挫折,因而我们对弱小个体境遇的共情和绝望的情景归因被巧妙的放大了(于检察院Cristian崩溃一幕攀升至高潮)。
但与此同时,本片的政治控诉具有明显的符号设置意味——因为Cristian是虚构的。
震惊全欧的医用消毒剂丑闻背后,是长达10年之久的后红色帝国时代东欧体制弊端和令人愤怒的沉默,寻租的恶果在布加勒斯特夜总会大火后终于彻底爆发,从这点看,《医者仁心》难能可贵的指出了悲哀的现实:圣人与奇迹并不存在(这也是现实主义式的不留情面)。
消毒剂制造商并未与Cristian爆发一场充满仪式感的对决,Cristian握着手术刀却终被割伤,而他穷尽一切想要扳倒的对手为他包扎,于是他和观众绝望的意识到:二元对立只存在于理想主义的自我满足,我们树立敌人,便假设他们诠释极致的恶,这便是傲慢与悲哀,而我们终将被激情和挫折吞噬,恶逍遥法外,正如影片以Cristian手术前洗手场景开场,也以相同的场景收场——消毒剂并未更换,仿佛一切都没有发生过。
纵然Cristian无数次重复着这一动作,但其讽刺意味在煽动观众焦虑的强迫行为后,剩下了一片绝不轻松的留白。
罗马尼亚🇷🇴.电影🎦《医者仁心》.透过屏幕观察不同国家的内在;平时能看到罗马尼亚的电影机会不多,基本都是好莱坞大片。
这部电影🎦,也揭示了在罗马尼亚体制下医疗系统的问题;虽然是资本主义国家,但依然官僚.腐败在系统里盘根错节;年轻的外科医生本着良善的天性,为了真相,欲与体制集团抗争,四处奔走;历经挫折,最后也只能善罢甘休!
全剧以类似跟拍的近景处理,在同一现场;没有大的外景,都是局部场景;环境的变化,声音,呼吸,都是近距离的;内容反应很深刻。
最后的放弃,似乎也是迫不得已。
大量的都是主人公的内心戏,无奈之举。
最后一幕,反复的消毒洗手,并以叩头挤压消毒剂的镜头,反应主人公内心的不甘……
这部片子和前几天上的《漫漫寻子路》有点像,都是把一个极富戏剧冲突,极容易引发观众对现实讨论的题材作了反类型反戏剧的处理,显然,编导们不想把思考的深度停留在浅显的社会批判,正义必胜好人洗冤的故事虽然喜闻乐见,但那种廉价的胜利在现实世界中未免显得过于苍白,不知道这是不是这种中东欧国家电影的某种共识。
两处印象深刻的情节:第一处是主角Christian去检察机关陈述案情,连着陈述了三遍,原因是每个接待者都意识到自己无法处理这样重大的案件,于是只好找来自己的上级。
其实这些公务员都明白主角要说的是什么事,也在内心里愿意帮助他(第一个公务员在第三次陈述时补充了两句,第二个公务员问主角要不要喝水),但是在体制的框定下,他们只能依照规定办事。
原本我以为这里是暗讽罗马尼亚政府系统的低效官僚,配合上这个故事本身的批判现实主义,但是看到结尾我觉得导演更想表达的是,尽管主角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为了自己心中所谓的信念的正义四处奔走,甚至付出沉重代价,可他的身边却没有人能够理解他的一片苦心,受害者的父母觉得打官司花钱费时间,媒体为了广告收益选择沉默,政府系统以一种让人无可辩驳的方式拒绝了主角伸张正义的请求,医疗系统内更是沆瀣一气。
如果这个世界中的绝大多数人都已经将一种主角眼中的不合理视为理所应当,那么主角的坚持就会显得格格不入。
于是就有了片中的第二处让人印象深刻的情节,影片最后,主角在手术前一次次用稀释后的消毒液洗手,甚至细致到了强迫症的地步,这里与片头形成了呼应,但两次洗手,主角的心境却截然不同。
在片尾,当主角选择不再追究消毒液公司,回到医院工作,与妻子重回于好,实际上就已经向世界宣告了自己的失败,他用自己曾经痛恨的洗手液肮脏了自己的双手,然后又用头顶渗出的鲜血告诉人们,他准备好了,他也将成为这个操蛋世界和操蛋人群中的一分子。
他在故事前后的转变,其实就是在车上,消毒液公司老板所讲述的自身经历,又一个理想主义者被现实碾碎,屠龙者变为恶龙的故事。
全国艺联这次的中东欧电影展映真是宝藏!只是排片惨不忍睹,只能观众自己去跟影院争取了。如《漫漫寻子路》一样冷静克制,一样剖皮刮骨。从小小的消毒剂出发,影片对罗马尼亚的医疗系统、监管机制进行了一番“巡礼”,直到克里斯蒂安在三述谏词的时候情绪崩溃,我也一同陷入了无措。当刺头,因为他还没有彻底对人类失望。目前的两部展映影片都非常明显与政治挂钩,所以我确实闹不明白咱们的审片规则,这算“以人为镜”吗?
第一部在影院看的罗马尼亚片,中国应该有几十年没有引进公映罗马尼亚片了吧。
看了影评才弄懂,系统性腐败,制造商也是小角色,真实事件中神秘身亡。
一己之力对抗体制 但终究是蚂蚁。。。
在前100分钟我都觉得这是一部相当不错的现实主义影片,从男主崩溃大哭之后急转直下,像是编剧没想好要怎么让人物完成最终的转变,于是用一个类似寓言的桥段草草收场,实在有些可惜。全程手持摄影也很让我困惑,坐在影院第4排,观感比看娄烨晃多了,尤其车内视角的长镜头简直要晕车。回头还是找这个事件的纪录片来看看吧。
男主挺饱满的情绪在电影里来回游走,可是有点有力微猛,加上结局让人不是很舒服,都这么执拗的一个人了,怎么会就这样妥协了,与体制对抗这个点还是很不错
7,一遍又一遍的控诉,到无力,无奈,还可笑的地步。最终只能祈求自己洗掉病毒,也是一遍遍的洗掉内心的愧疚吧。
#电影频道佳片有约 20240330
经典个人对抗体制一如漫漫寻子路 偏执直至疯魔生活家庭崩塌一如影迷 大量冗余长镜头 乏味且无用 玛德最后看洗手看了有五六分钟吧-.-
……好痛,木僵。
沉默中爆发,结局发人深省!
艺联挺强啊,居然白天也有放松。开放式结尾,情理之中的结尾。天知道中途爆笑了两次……手持式摄影,还不算晕……罗马尼亚新浪潮的尾巴……
用力洗掉自己脏东西
男主一个人对抗周遭的一切,似乎没人理解他,很酷,也很孤独,很痛苦,但他也认清了这个残酷的、真实的、腐败的世界,真相就是这个社会,这个世界,再怎么发出控诉的声音都会销声匿迹,毫无作用,渐渐地,连为伸张正义发出声音都精疲力尽。这部片让我体会到一种想要挽救世界,改变世界却无可奈何的无力感。这个最后一幕真让人揪心,最后一个镜头,男主头破血流面对镜头说了一句“我准备好了”,仿佛在宣告他也要走进这个糟糕的世界。
差点意思。
3平平淡淡,希望每位医生都有善心吧。
大爱现实主义,达内兄弟手持摄影长镜头小景别卡死无配乐风格,没有娄烨的那种“歇斯底里”,全片把戏剧冲突给稀释掉了,很平淡但依旧隐藏强大的情绪,特别是男主呼吸声的放大都要憋死我了,那种绝望实实在在的感受到了。特别喜欢本片导演传达的那种理想主义最终会随时间所消失,一个人反抗总是没结果的内核(不过在越南男主早被抓起来了
前半段还是挺抓人的,值得一看 &能在影片中听到罗马尼亚语很开心!
细致展现一个人对抗整个体制的制度性腐败,而最终又被体制所同化的过程。自始至终的紧张感与戏剧张力,跟让人窒息而绝望的长镜头与尴尬场景展现并行不悖。众多重复台词与镜头的连续呈现,赋予了电影以十足的荒谬感与震撼效应。很多台词与意象富于隐喻与象征意味。足以深深拷问观众内心的现实主义题材佳作,值得推荐。
和《漫漫寻子路》似乎是同一个故事,艺联与一带一路的略有价值观导向性的择片引进。我相信有很多人看这部片会感到愤怒,会想到李姓医生,会为沼泽般的揭露现状感到崩溃与绝望。但我更多的是感到尴尬,因为看到了太多愚蠢的冲动的处事方式,主角像个愣头青一样没有一点沉稳地对抗权力,对抗幕后势力,同时对身边亲近的人毫无尊重而言,这让我感到悲哀,正直与妥当从来不是平行的,这个世界需要正直的人,但更希望正直的人能拥有健全的人格与周全的思考,否则只会让幕后的人更容易找到推脱的渠道,同时徒增解决问题的难度,所以到最后还是会想正直善良是否真的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