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 要不是看到有人说剪掉了 四十多分钟还真的很失望 今天下午花了两个小时看完 虽然明白情节是怎么一回事了 但感觉没有灵魂 很生硬 很牵强完全没感觉到 父子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只是觉得 似乎在用一个孩子的视角讲述他爸爸的故事讲述在他身上发生的一切 也并没有觉得有什么出彩的地方不过片头那首歌到很喜欢 和狗咬狗结尾是同一首看来今年流行用这歌 呵呵还是去找个粤语版 完完整整看一遍
若你对南洋风情心有切切之情,那么也许会对这部电影多一些不同的感受。
木头百叶窗、家家户户的小院子、繁盛的叶子和花、水边的栈桥、斑驳的墙壁,还有那些旧的街道、旧的电影院、旧的餐厅、旧的巴士……我在看完之后第一件事情就是查了电影的拍摄地点:马来西亚。
有一些细节叫人心里一暖,有一些却真是哑然失笑。
阿胜去登寻人启事的时候,报社的人拿出块板,大小不同的格子收费不同。
当他们搬到鸿乐那个小镇,长途巴士停在老房子旁边,车开走,留下一面斑驳的墙和寥落街角的远景。
叮叮咚咚的吉他,两个黯然的背影。
小旅馆的窗帘是薄薄的花布,被风吹得鼓鼓的。
阿莲的裙子是细细的花纹、细细的褶子。
穿着南洋长衫的林熙蕾手里提着一袋插着吸管的fruit shake走上楼。
摇头电扇转来转去,好像不曾停下来过。
可是,十几年前的小朋友就有PSP玩了吗?
可是,一定要郭富城演那个跟阿胜长得很像的男人吗?
可是,一定要在河对岸应景的出现阿胜和怀孕的新妻散步的情景吗?
而只是那孩子的眼神真叫人难忘,他紧锁眉头的样子,低着头慢慢的走。
一再的隐忍。
可看到天上的星星,难得他还是会露出童真的笑容:“爸爸,你看天上的星星好美……”郭富城其实已经做得不错了,我想,至少比刘德华好。
他放掉了原来的自己,他的背影,走路的姿势,一甩一甩,很底层。
可是,这个角色,也许是剧本或者导演的原因,还是觉得层次单薄。
他只是一个粗暴的没有文化的人,他只是大声地应对所有的事情。
可是他的眼神不对,过于简单,没有挣扎,没有不甘,没有痛苦。
一个失败的男人,不应是如此单纯的暴烈。
看完了《父子》里郭富城像个傻B一样的演出,专门又找了《搭错车》来看,演父亲哑叔的就是传说中的孙越。
1983年拍的《搭错车》真是单纯,哑叔的隐忍、忠厚,表现得丝丝入扣。
相比之下,同样打亲情牌的《父子》(这部片子跟《搭错车》一块儿提,我都觉得脸红),做作得让人怀疑是导演、编剧和演员们都太急功近利,想打动评委拿奖回家胜于一切。
郭富城拼了老命地表现,还是很像一个手舞足蹈的傻B。
话说回来,《父子》里所有的大人都没有小演员吴景滔演得好,大概大人演的,才真的叫“演戏”。
马来西亚宁静的小镇,与政治战争无关,纯粹到只剩下人们的生活和情感。
电影没有让我感动。
郭天王饰演的父亲到最后都没有悔改,导演决绝得不留一点余地。
所看版本被剪掉了40分钟。
故事的发展有点不自然,感情的迸发也很突兀,林熙蕾更是成了一个可有可无的花瓶。
但这都没有破坏电影的质感,一如杂志上所说,油画般的质感。
在想父子这个词。
他们从来就不单是语法上的并列关系,是一种一生都改变不了的依附。
子依附父,父依附子,在时光流转里渐渐转换的关联。
当然,这些和电影无关。
MY BLOG:http://zfyu.blogbus.com
谭家明!
看完电影笔记。
悲剧是撕开好的东西给人看。
我私下觉得,悲剧哪怕是在无意识中也应该给人升华和滤净的感觉。
而不是仅仅把一个有问题的烂棉花团慢慢拆开来给人看。
儿子看似完璧摔碎了,但完璧早已不在。
最后儿子长大后,噙着泪在湖边遥望有意思出来了。
份量不太够。
今早起来后,脑子里对这个片子又转了两转。
觉得很好。
孩子放着相对安全的母亲不选,选了逼他去偷的父亲。
似不逻辑。
可是片子一开始就有铺垫,孩子像个小爸爸,盯着有逃跑前史的妈妈。
孩子哪怕表面再憎恨(恨到咬掉父亲耳朵)但他们永远是站在父母中弱势一方的,带着救赎的心,带着为他死的意志。
当然这些“自甘堕落”,坠到底的救赎心理可能是隐形的,潜在的,自已也不愿面对的。
想到这里,我觉得导演真好。
走到这么深!
孩子要原生的,完整的。
从古到今。
真奇怪,这个片子以出乎我意料的方式,深深印在我脑子里,在潜意识里自己工作着,消化着,再次呈现着。
音乐,摄影色调!
简直没有话说,专业,超专业。
会联想到fuge的博。
电影叙事语言,表演,演员,马来西亚特殊的“异域杂处”,世界尽头般的场景――多种族,多元交汇的,某种意义上危险的的环境呈现得真好。
两场做爱尤其好。
在一团烂棉花般的,底层的背景上的男欢女爱,欲火难抑,最后的挽留又留不住,真好。
北冰洋里的激流。
人的身体里泌出来的热流。
最终还是冻成冰洋。
昨晚相約朋友一同看父子金像獎入圍電影差不多全都看完了父子此片的背景是馬來西亞開場的幾分鐘就聽出對白的口音與別不同面對兩個熟悉的演員 我們這些港澳人會發現郭富城,杨采妮顯得十分不自然以為又是一套為藝術而藝術的文藝電影但導演的確用了電影語言來交代事情雖然講故事的力度顯得有點薄弱但看出導演那細膩的眼光 美學的主線帶領著整套電影馬來西的異國風情過份美麗年青的母親六舊腹肌的烂賭父親可愛無知的小男孩美豔動人的妓女........完場時 朋友a一句:藝術電影唔係咁架?朋友b一句:有那處不好呢?馬來西亞朋友c說:很有大马味,几好,演员的表现很不错最後 我覺得這還是值得一看的電影起碼 這不是一部平鋪直敘的悲情電影起碼 這不是一部商業味濃的大眾電影起碼 這部以大馬為背景的電影 能引起大馬人的共嗚我們覺得不合理的地方 是真的不合理 還是我們不懂得欣賞?導演的苦心 我們還是看得見的還是覺得 這是一部進步的電影這是一部深邃的電影這是一部值得一看的電影完
看《父子》,里面洋溢着某些温存与萌动。
其中父是一面异常锋利的刀,他始终在上下挥舞着,或许他一直都在爱着他的妻子与儿子,可他却不知他的棱角太过尖利了。
我有着强烈的恋童癖,忽然觉得。
我万分喜欢那个孤傲里有着些许唯诺的儿子。
他的身上,有着自闭儿童的纯粹,他的哭是那么的沁人心脾,仿佛他的到来就是一张纯白的纸张,他一路走着,在上面满满当当的画着一幅幅好看的图,上面有繁荣的油轮之夜,也有父母间刺耳的争执场面;有对母亲肚子里宝宝的仇恨,也有父亲唆使他偷窃的冤愁。
而这些画面的掌笔人,应当是属于他的父亲的。
我一直觉得,郭富城演的父亲甚至比儿子更加的纯真,他的脑里始终只有一条线横亘在那里,那些错于他来说,始终是别人的,他不曾有过错的。
可在终了的片刻,他领略到了那些错,那些错或许仅仅是隐匿在他身躯里的某些基因,总有喷涌的时候。
直到他徐徐的走到了那个池塘里,那对他来说就是一个最为安静的家了吧。
父将满满的爱挥霍着,他始终笃定,那些爱被他牢牢牵在手里的,那是一面面升上空中的风筝,当儿子将父亲的耳朵咬下的时候,那中间的线也就断了,父亲的价值虚空也刹那的得到了升华,他终于无法忍受妻离子散的悲剧了。
恩,必须说的是,一开场的音乐是吸引我的唯一筹码,范晓萱是唯一一个可以将纯真演唱的如此忧伤的女孩。
那些重复的曲调一直都那么缓缓,仿佛是流水的潺潺。
You are my sunshine,my only sunshine。
苦难是阳光,历历在目。
我把它称为一本“抵达”的电影.只有在结尾,波澜浑厚的钢琴声响起,眼泪盈满长大的BOY的眼眶,才真正触动了我.但这是一次奇异的甚至南辕北辙的抵达,就像你坐了几天几夜的火车,昏昏沉沉地张开眼睛,却发现到了一个陌生的目的地...... 刚看了被谭家明极其推崇的《随波逐流的人》,再看他十几年后复出的电影.构图摄影中规中矩,几场戏的剪切还是能让人追忆当时的倜傥不群.但父亲这个人物很脸谱化,或许他存在的原因只是给了郭富城表演的发挥和突破。
我感觉不到导演对他的“爱”,即使一定要加上“怜悯”,我都觉得很牵强。
因为这个人物并没有激起我的半点同情.我没有在他的身上看到任何人性的闪光点:对妻子,对儿子,对邻居,对情人......自私无反省,没有责任感,做事凭人的动物属性.谭编剧的这个人物很失败,远不如他灵动的剪辑和配乐.但奇异的是,这种失败被结尾给矫正了,倒成了“匠心”的明证。
(你相信谭家明是这样独具匠心吗?
)先前的所有铺垫,什么父子情,夫妻情啊,艳遇啊,似乎都成了心不在焉的表达,只有在结尾,谭的真情流露:旧时光里的前尘往事,足以让人落泪.我相信,当BOY凝视过往的片段,谭也一定看到那个新浪潮中意气风发的自己如何风尘地走来.时光有魔术的辩证法.过去岁月的失败,不完美,却成了回忆中酸甜的部分.这本电影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了普鲁斯特,尽管并不那么彻底;有时过往时光里无意义的细节,让我们刻骨铭心.
看完了这部片子说不出来是什么感受,也许导演就是想传递这种情绪,人都是矛盾的复杂综合体,没有一个人可以用“好人”或是“坏人”一个简单的标签来标记。
郭富城在片中饰演父亲一角,暴戾,颓废,功利,有着极强的欲望。
在谴责他的时候,我低下头在想自己,在想周围的人。
我们何尝不是拥有极强的欲望,一些人会因为电脑游戏而沉迷,一些人会因为麻将而沉迷,一些人会因为懒惰而逃避……我们一样软弱,只不过程度不一样。
导演最后安排阿胜成功转型,这样子的剧情确实满足了大多数人美好的愿望,但现实生活中又有几个赌徒可以迷途知返?
父子之间的感情没有得到体现。
人性虽然难免具有软弱的一面,但人性之光环也不应该尽失。
在这部片子里,没有体会到父亲对儿子温柔的关怀。
一個只有佔有慾而沒有責任感、還不懂反省的父親,失去妻子、兒子與及自己的人生將是一件必然的事。
一百六十分鐘的導演版把這個悲劇發展循序漸進而理所當然地展示了出來。
譚家明導演這十七年來的第一部電影作品,放棄了過往在新浪潮時代的電影語言探索,回歸到人生於社會中最基本的倫理關係描繪,交出一部並不催淚卻叫人看後久久難以釋懷的悲劇。
導演在影片開首打在屏幕上的幾個子表達了他對觀眾的期望:「...我希望觀眾在電影裡感受到的並不是沉溺的傷感,而是清醒的感動。
」白的說,如果你不能通過電影向自身反思,而只沉溺到悲劇情節裡面,那你將錯過了這部不論運鏡、人物與情節都平實不過的電影中最動人的一面了。
它動人的地方源於你將思及你的父親、母親、你對責任的態度、你對別人的倚賴以至你自己是否懂得反省、改過。
你作為觀眾凝視周長勝(郭富城飾)的視角也將會是你身邊的人凝視你的視角。
從電影開始的時候,你或多或少希望周的妻子不要離他而去、寄望周懂得反省改過、為兒子對父親的不離不棄而感動。
到後來,你漸漸認同了妻子的離開,甚至想跳到影片裡面著她帶走兒子,使他免於父親的糟蹋。
這是因為你對周長勝徹底失望,你知道這個不懂反省的人將不會改過。
你知道了一切將以悲劇收場。
你這份對周長勝的失望過程,恰恰為你解釋了一些人怎麼從你生命中離開。
你將無法避免地思及自己過往的一些生活應對,而這就稱作反省,周長勝所不懂得做的一件事。
這種反思,取決於你有多投入到角色,是否能把角色的行事投射到自己身上觀照。
這有賴於影片對角色描寫的功力;《父子》一片則正好告訴了你,這件事能做到多精細。
畢竟,一個角色的生命力在於他能有多大程度喚起觀眾的生活經驗。
其中必不可少的是性格上的複雜性、跟生活處境的矛盾(矛盾帶來爭扎,其過程具放大鏡之效,把人的不同性格特質凸顯)和其應對過程中的微妙變化。
於是耐性是不能或缺的,本片為此做了一個精彩的示範,展示了一部由人物帶動的影片如何一點一滴地累積味道同時提出問題,讓觀眾得來「清醒的感動」。
不抑郁的人也看抑郁了,抑郁的人要跳楼了
郭富城演的真的很好
除了床戏,没什么好看的,而且床戏也不如去看日本动作片
感觉就像部造作、煽情失败的电视剧,郭富城的表演也是言过其实。
郭富城非常出色的作品
这样的父亲有什么意义?!
第二遍下了个全版的才明白为什么会得奖
清醒的感動
郭富城黎明刘德华的演技也只能停留在这点水平了。。。
船戏印象深刻……
城城问鼎台湾金马奖影帝之作~城城自毁形象扮演一个邋遢落魄的父亲~不过剧情不咋地~本片的亮点:1。城城的演技2.插曲《孤单说你我忘了我》林熙蕾依旧是个花屏
大致看了一遍159分钟版的,应该说还不错,结尾感觉有点逊。郭天王是很用力地去演了,这点看得出来,但还是感觉换个演员会更好
这样不负责任的父母不配有孩子。片中的小男孩演得不错,感觉比郭富城出彩,虽然郭天王很卖力气。
飞机上的睡眠进行曲
这个小男孩呆呆的不喜欢
某些镜头射到我的心,可大部分时间郭天王苦大深仇并不是件什么好事,细腻度是有的,但不够。第一次感觉原来林熙蕾素颜也非常的普通。阿BOY拿最佳男配实至名归
吳景滔的演技很出色
谭家明的电影都有美女出没
多次看睡着 囧
父个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