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类题材的电影要拍好其实不难,把医生当做人,而不是神,就做到了一半。
别像中国医生一样,上来就大义凛然,视死如归,我就压根不信。
医生护士也是人,会自私,会害怕。
然后慢慢在一次又一次的生离死别,一次又一次的看见病痛折磨的过程中,通过自己内心的辩证,逐步意识到自己职业的真正意义,也就实现了人物的弧光。
当他们自己意识到医生这个职业和其他人不一样的时候,意识到这个职业之所以被人们称作白衣天使,意识到你不能只享受社会对你的褒奖而不承担责任。
你就如同至尊宝自己戴上了金箍,唐三藏永远没办法帮他带上。
2003年,SARS病毒重創台灣,在面對不可預期的疫情,⺠眾束手無策,唯一能夠 做的就是照顧自身安危,以免病毒擴散;而在必須正面一線病毒的醫院更是大受病毒 的影響,縱然是天災,然而如何面對是當下的一線醫護人員需要面臨的主要課題,在 災難發生的當下,人性的另一層面貌無遺展現,在正義和私利之間、接受和逃避之 間,生而為人,應該先自救還是不計一切地伸出援手,我想,這是這部電影最主要希 望探討的課題,而擅長闡述時事議題的林君陽導演也在電影當中將利益之間的損益盡 可能地透過故事和畫面進行闡述。
一、死亡,是人類必須直面的課題 不管是天災抑或人禍,死亡始終是每個人必須得正視的事實,在電影中,身為護士的安泰河所道:「死亡是一瞬間的事」,電影從其中一條故事線——林伯伯癌末卻未放棄治療一段,闡述了人生存在的價值,而電影以中立的的立場使觀眾以旁觀人的視角去闡述在生死一念之間,就算只剩下一、兩年的時間可以存活,從林伯伯的兒子看來,苟延殘喘的活著是讓患者依舊承受病痛的摧殘;而在護士安泰河的眼中,燃燒至生命的最後一刻並且和所愛的人深刻道別才是生存的最終意義;電影中將兩者的觀點放在天秤的兩端,讓觀眾自發省思。
二、 「人權」是憲法保障的條例之一,然而在和自我利益和「他人應該被保障的利益」之間的價值衝突也是本片討論的議題之一。
畫面中的護理人員不願再堅守崗位承擔風險而大罷工,在窗戶邊掛起白布條抗議政府的不合理行政手段,《疫起》除了討論生死議題,在其他層面也有兩面的敘述;一心追求成為懸壺濟世的仁醫的實習醫生李心妍以及總是想要明哲保身從此次的疫情中安全撤退的老鳥胸腔科醫師夏正,兩人之間在面對病患的態度差距在導演的鏡頭中放大,該先保護自己還是不顧一切的成為超人,「如果我們總是想到自己那那些等待我們救命的病患怎麼辦?」李心妍在診間怒吼的一段話如同暮鼓晨鐘,由於醫護人員的不足導致病人自殺後搶救不及時、在片中無人自願調度至災情最嚴重的樓棟使得人力壓力過大,疫情期間的大罷工的這些醫護人員是否是間接的殺人兇手?電影以高壓的環境和氛圍引出這項血淋淋的議題,我們所生活的世界不是烏托邦,現實才是我們所應該面對的部分。
三、我們一起走過的疫情時代 相信經過了三年的疫情,觀眾對於「疫情」相關電影的主題一定更加有所共鳴,《疫起》以現實主義的犀利視角批判了在疫情發生的當下,人和人之間的相處交流和以往過去的不同。
在電影當中,並沒有過於琢磨於敘事背景,反而在人性的層面有詳 盡的刻畫。
每個人都有私心,而人性的探討是最值得被描寫關注,或許電影有些浮誇 造作,但卻是將人性的黑暗面血淋淋的展示在觀眾面前。
我們時常呼喊的「台灣最美 的風景是人」、總是倡導的「守望相助」,在疫情來臨時人和人之間的信賴卻是脆弱 的不堪一擊。
2023年疫情的結束是一場災難的終止,卻也是大社會中的新期待以及 展望。
電影以獨特的視角呈現了社會的另一個陰暗面,「救人」和「自救」的辯證、自然環境和人類的衝突。
在美術設計方面也以暗灰色的色調來呈現當時的情況和境遇。
這部電影像是一句警語——在大自然的反撲面前,人類是最脆弱不堪的。
不同于内地的类似《中国医生》这样的电影中医护“伟光正”的形象,这部影片中的医生和护士更自私,但也更立体。
影片以2003年非典席卷台湾的危机为例,揭示当不可抗的病毒危机来临之初,医院内最真实的一幕幕景象。
zf一声令下,封院。
到处是惊慌混乱的人群,没有任何类似经验的医疗体系几乎崩塌。
谁是源头?
谁又是疑似?
到底谁该被送去B栋隔离,谁又有资格留在A栋这个相对来说较为安全的地方?
影片一开始对夏正夏医师的刻画是功利的、缺乏同情心的,或许是工作多年,见惯了生死,才练就这般看似冷漠的心性。
影片中他一直都是以个人利益为先的,包括他托关系想要第一批撤离医院。
但是夏正在整个过程中又呈现出了一种极为复杂的矛盾性,一边你可以说他自私,但是一边他在抢救患者时又拼尽全力。
尤其是当他得知自己极有可能感染非典后,主动留在了B栋支援,战斗到最后一刻。
不得不说,这样的夏医师才是最真实的医师,没有人天生是英勇无畏的,人性的复杂未可知,但总有一股力量推动人向善。
心妍这个角色我个人不大喜欢,感觉刻画的很失败,太正义太无畏了,感觉她和那个找妈妈的小女孩都是刻意塞进电影里的角色,缺乏真实感。
其实我最欣赏的是导演愿意去花大量的篇幅去拍人性的自私和丑陋。
绝望的医护人员因为害怕被感染而罢工,将自己关在休息室与外界隔离,完全弃病人的生命于不顾。
他们有错吗?
我认为没有错。
在绝对的灾难面前,自保是人的第一反应,有余力,才去救人。
更真实的画面恐怕无法拍摄和播出。
没有人知道那时的武汉是什么人间地狱。
不禁自问,当生命受到威胁,你是否还扛得起肩上的责任?
我不知道。
“戰場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位置”。
在這場無硝煙的戰爭中, 醫護、病人、民眾、傳媒,每一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位置。
在看完「國際橋牌社-和平歸來」再看這部片,兩者都是由台北和平醫院真事改編,而這部劇講述的更多的是人性的趨利避害與最終的鬥爭,和平歸來則是有權鬥與媒體使命為出發。
和平歸來在整體上節奏、故事還原更加真實,而這部片更多的則是藝術渲染,透過多條故事線的出發配以未完的結尾,雖然有種嘎然而止,卻引人與Covid所發生一切進行反思。
這部片整體節奏雖慢,但配以幽暗的濾鏡、低鳴的背景樂、自私的人性,使得觀眾在整體能更有情緒帶入。
《疫起》是一部以医院为背景的电影,通过讲述医院内不同角色面对疫情时的应对和抉择,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
首先,电影中的拍摄手法非常克制和写实,没有过多的情感渲染和夸张的表现手法,而是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实的故事情节来展现医院内的真实情况。
电影中的角色形象也十分鲜明,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和行为逻辑,让观众能够深入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思想观念。
其次,电影中的故事情节非常紧凑,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故事和情节,而且这些故事情节之间相互交织,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
电影中的情节设计也非常巧妙,让观众能够一直保持高度的关注和好奇心,直到电影结束。
最后,电影中反映了人类的本能反应和情感表达。
面对疫情的威胁,人们会感到恐惧、无助和自私等负面情绪,但是同时也会展现出互助、友爱和奉献等正面情绪。
这些情感表达和本能反应都是人类在面对危机时的正常反应,也是电影中所要展现的重要内容之一。
总之,《疫起》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电影,它以医院为背景,通过讲述不同角色面对疫情时的应对和抉择,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
这部电影的拍摄手法非常克制和写实,故事情节也非常紧凑和巧妙,同时也反映了人类的本能反应和情感表达。
虽然电影中有些角色的形象稍显单薄,但是整体而言是一部非常值得一看的电影。
2023年拍2003年的非典。
經歷過covid的人反過去看二十年前的那段日子 心情真的會很複雜 下一次個病毒來的時候我們又有誰保證還可以倖存呢?
在封閉的醫院裡,人性中的自私,恐懼被無限放大;人性中的偉大和無私同樣也被放大到極點。
當勇敢的力量感染了整個氛圍,總會有人站出來。
江國榮一出場,觀眾就覺得他是一個熱心腸,善良的司機伯伯;可是就是這樣一個善良的人也逃不過命運的殘酷。
病毒來臨之前,每一個人都在熱烈地生活,多多少少有自己的奔頭。
可是病毒把所有的未來都打破了——安泰河可能沒有機會和李欣妍去香港了;夏正也可能沒有機會出去給女兒補辦生日了;金有中可能會在醫院裡寫他人生最後一篇獨家。
夏正和安泰河隔著長長的走廊對望的那幾秒鐘,仿佛刺此刻他們的命運相通,也許第二天夏正也會住進同樣的病房。
但他們都在各自的陣地繼續救人。
也許林君陽是抱著希望選擇這樣的開放結局 即使可能每一個觀眾都覺得——他們都會死,但誰知道呢?
夏正身後的陽光那麼燦爛,也許他們都活過了非典。
感染非典的孕婦病患讓新生兒在病毒中出生,它是希望,阿長的女兒現在很安全,夏正的女兒也同樣保持著純真和希望。
導演用這些角色表明新生的一代所代表的希望的力量。
20年前的非典和現在的covid又有什麼不同,人類在被病毒打敗的同時也總有新生的出現,曾經會,未來也會。
今天看《疫起》其实去年就标记了想看,那个时候关注了不少新冠疫情相关的片子,快一年了终于翻出来看完。
在新冠背景作主流的同期疫情片里,这部另辟蹊径讲SARS真的眼前一亮,不仅是借古述今,也是对过去的一种纪念。
前半多角度叙事碎的明显,想脱身但被迫卷入的医生和为新闻主动入局的记者,满腔热血的医护青年男女组合与罢工的同僚,意外入场的出租车司机与寻母小女孩。
但到了后半,泰河护士被本该共同奋战于同一战线的同僚背刺,念叨着不如死在家里的病人最终上吊自杀,恪守医学生誓言的青年男女拼尽全力也没能挽回抢救30分钟的病人,本可以撤离的夏医生为了患者又回到手术室,这次和他一起跟死神争分夺秒的是泰河护士,抢救成功后他们跌坐在地上,隔着遥远的距离相视而笑。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
”电影到此处就是结尾。
没人知道在这栋满是SARS病毒的大楼里,刚抢救完SARS病人,已经有感染症状的他们会迎来怎样的结局。
借用豆瓣里的一句短评,到这里结尾是最合适的,后面的故事讲出来就太残忍了。
也正如海报上写的,希望绝望都会传染。
以新冠疫情为主题,展开来拍摄,镜头下,奋战在一线的白衣天使,与病魔作斗争,争取多救一个生命,不畏艰险,哪怕搭上自己的性命,生死无畏,体现人民的生命至上。
再剧目的拍摄花絮中,看到了各位大咖,为把此片拍摄得很好,不息浪费更多时间,只为体现当时的背景下,白衣天使的不辞辛苦,不畏艰险。
对于此片,将是对白衣天使的高度赞赏,对他们的精神给予高度赞扬,
昨晚赶在金马60前看完《疫起》(也不知道金马60关我什么事🤣)今天看朋友圈,发现正好也是广州解封一周年的日子…片子讲得是SARS的故事但对于SARS记忆已经有点模糊的我还是因为跟前三年的真切生活记忆而狠狠共情大概就是哭了半个片子吧😭😭😭有在疑似感染病例区域下工作,摔到但还马上起来继续工作还比yeah的护士…
有嘴上唠叨早知道不接受召唤,直接辞职不干,但其他医护罢工的时候也没有加入的菜鸟护士…有可能是害怕又或者自私或者是不甘心被政府扔在没有任何支援的医院跟病毒抗争的罢工医护们…
还有托关系想在在第一批撤离,想努力找出病源和最后放弃撤离的男主医生…有为了调查病源或者只是头条的记者病人还有两位年轻,对工作有热枕,算是比较正义大爱的医护情侣…感觉他们的爱情线确实是这样压抑和挑战人性的封控医院里的一道希望之光!
才吐槽完现在的爱情剧都好难感动到我,看到马华和小项的这对小情侣我又一次被爱情所感动[Hurt][Hurt][Hurt]正是憧憬着无国界医生的未来和爱情才支撑着她们在这样的困境里还能保持大爱的初心吧…
喜欢这些流动的人性还有不过多刻画,只是把各种人性不同选择的大家都展现出来可以去批判罢工医护的自私没担当也可以选择去理解他们的挣扎犹豫或者不甘心也可以去共情医护的无奈和害怕最后最喜欢结局停在那里就刚刚好了这就是留白的克制和希望的保留吧😭😭
感谢那些牺牲和守护
最后感慨活着真好!
解封这一年有很努力的生活因为我们永远不知道下一次的考验会什么时候出现[Hurt]
【前言】为了看电影来专门香港【如果13号不是平日,我应该会第一时间来~】高先电影院真的适合这部电影,小小的,带着一点海风吹的落拓感和疏离感,间离效果异常得好。
因为想要全身心投入,预告片、获奖感言、采访互动都通通主观避过,于是,故事和我预想的和以往看过如此主题的作品完全不一样,主旨,呈现手法,节奏……【以下是只有感情的剧透】没有宏大的宣誓,没有激昂的送别,更没有无畏的、神化的勇气和牺牲,有的是需要抢的泡面、紧闭的房门、黑暗的通道以及一地没人敢碰的医疗垃圾……更有,电影的讲述更是没有结局的,或者说没有立场的,主创似乎就是一颗没有感情的镜头,对准了在战争中的每一个人。
字幕出了很久,旁边白头发的大叔一直叹气,我的眼泪才怔怔得掉下来……哭得是什么?
也许是夏正踟蹰与纠结,命运不愿意放过一个想给女儿彩笔的好爸爸,他每走一步,都好艰难,都好累……也许是金有中那一句“我在第一线”时候的欢喜和知晓了感染风险之后仍旧书写新闻的,颤抖的手……也许是出租车大叔黑暗通道前给妹妹的衣服,也许是小瑜妹妹晃着手要找已经病危的护士长妈妈,也许是无法用道德衡量的标语,也许是小妍医生拍得震天响的门……当然,里面必须有安泰河【我好爱好爱的曾敬骅啊】,我们小安护士,孑然一身的理想主义者,他太好了,好的不像话,拗断了翅膀又自己给自己打了针装了假肢的南丁格尔……一边咳嗽一边CPR病患,让本来觉得这无间地狱是没什么出路的我,通体温热起来,唤醒我遥远的记忆,叫我想起来,即使现在心中种满了荆棘,可曾经的我也努力爱过这个世界一下……可能,我也为自己哭得很伤心……另一,来自结尾,镜头就静静得停在那里,没有说夏正和安泰河在8B的故事,没有画面,也没有轻飘飘的黑体白字,唯一的线索是BGM里的电话铃声。
我这里的结局是,有人接了……因为我希望好人有好报,希望他们就此得救,解封出院,希望安泰河无国界医生之旅中永远有懂他的李心妍……也希望我依然相信自然性和社会性取舍之中,活了千百年的人类,营造凝结出的文明力量……【最后】我对电影的确是严肃认真的兴趣,但是依旧觉得电影讲述的内容很重要,同行的伙伴哭得厉害,我拍她肩膀安慰她的时候觉得,我们太需要这样的电影了,来超度那些被宏大叙事吞没的自己……
未能充分发挥题材,剧情编排上有点失望。从一开始封院,未知的恐惧蔓延整个院内,人心惶惶,有人试图闯出隔离,医护人员拉布条抗议,以为即将一触即发的时候,它却戛然而止。导演宁愿花时间在没必要的爱情线上洒狗血,也不愿意在推动剧情上多点实质的帮助,探讨多一点东西。过度放大人性本善,刻意强调医护人员救人是天职,有点道德绑架那味了。
3.5。后半越来越好、前半流水账节奏过缓、砍掉半小时正合适。
人物毫无刻画性 甚至一些地方的情感描写过之无不及 僵硬的面部特写与镜头的凝滞加剧了电影的功利性 一部所有人都需要的正确电影
站在3年后的现在看20年前那个平行时空,恐慌、封锁、猜疑、反抗,一切都那么熟悉,都像第一次发生。愿下一次,人类有学到教训。
很多人都在说煽情,我倒觉得已经很克制了,而且连《中国医生》10分之一的眼泪都没有,以非常写实甚至带点惊悚片氛围的方式展现SARS初期台湾一间医院的众生相,不仅仅是借着SARS来讲述新冠,更重要的是展现医疗人员在面对未知病毒时候的表现。没有歌功颂德,没有宏大叙事,导演把镜头对准了个体的命运,他们的挣扎,他们的恐惧,他们的坚定。虽然前半段确实比较电视剧叙事,但是后期还是有很多戳人的点的,结尾的戛然而止收得非常高级。为什么看一部讲述SARS时期的电影可以给人如此强烈的代入感?因为全世界那些高高在上的人都从来没有真正的从灾难中学到什么,当然,受苦的永远是普通人。
好窒息...
“护士也是人。”小女孩的愿望:希望我们不要再生病了。对这种题材已经麻木了(突然上价值),节奏很割裂,但至少比去年我们自己拍的那恶心人的玩意要好点。
超没意思,只是展示当下事件,群像戏下每个人都是单薄的,每条线都是混乱的,难道拍点护士罢工医生抱怨就叫真实就配叫好片了吗?谁不了解人性?不挖掘故事不丰富人设,逻辑站不住脚,气氛还没到位就要煽情,逼着你共情,烂到没边了
感谢台湾能拍出一部不歌功颂德,聚焦普通人的抗疫片。
不离谱,各式人性的展现,而不是一味着墨在贡献和煽情中。但也是因为太复杂,没完全hold住,有种蜻蜓点水的不痛不痒感。
前面都还好好的,结尾戛然而止得令人绝望。
不能因为集体记忆尚存,就默认观众会自行脑补那些叙事不通顺的地方。场景限定在了一所医院,却未能展现社会横截面,只起到窥斑见斑的效果。尽管如此,还是比《中国医生》强太多了。
嗯?你们对岸的人还需要借古喻今吗??不会是你们这次根本没有这些破事儿了吧?
虽然不是那么出色,但关于这个题材,能看到那些真实的人性变化已经很不错了。“坚守”两个字歌颂起来特别容易,但放到个人面对生死的当下,真的太不易了。
3.0,王柏杰的表演很动人,剧情做得好的地方就是没有刻意煽情,音乐适度。不是很喜欢曾敬骅那部分的情感戏,很尴尬。
是在没办法给高分,这个讲故事的技术大概只适合拍广告:把一些复杂的关系强行压缩到几分钟里,墙上的枪别说想响了,连子弹都没上过。如果是03年拍2000年的sars电影这个水平我可以接受,现在已经23年了,什么东西拍不出来? 想讽刺制度又不敢,想讥讽人性脆弱但是事实如此,想歌颂善良却找了一个活雷锋,想提醒苦难却发现任何人都了解这段苦难。最后拍出了一个四不像罢了,电影的结尾更像是800字作文写了650字之后再也憋不出来只能强行结尾。 这个电影太烂了,烂到经历过疫情的人不但不会感受到共鸣,反而会希望导演去死
剧本完全只在表层,甚至连戏剧化都没有。平淡压抑又无趣的两个小时。角色甚至没有一个是完整的。一直在试图给观众情绪价值,到头来不过是自我感动罢了。
2024来看这部电影,我打5颗星。有的电影即使只是商业电影,也会随时间而升值的。
都小场面
像電視劇,劇情和群像都拍得很淺,台詞寫得有點生硬,好似命題作文。優點是手術場面蠻真實的。封院那一刻確實trigger到我過去三年的記憶,現實的苦難沉重太多太多,跟外媒和民間的紀錄片比起來,虛構作品顯得平淡而蒼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