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复杂的电影 ,影片本身比较简单,但引发的思想和认识非常复杂。
道德规范和生理个性本能,社会学与生物学,个体差异和总体统一这些矛盾总是激烈冲突着的。
附印象最深的一段台词:为什么有些奶牛频繁性交,而其它的只是站在那里?
为什么有些人一个星期需要30次高潮,有些人却几乎不需要?
这是因为,每个人都是不同的。
问题是,大多数人都想要一样。
他们发现简单忽略人类体质的基本差异来得更为容易。
他们如此渴望成为团体的一部分,以致于他们要背叛自己的本性。
如果让人愉快和强烈渴望的事被禁止,那就会让人困扰和着魔。
想想吧。
虽然了解一些金赛的著作和生平,但真没想到他果真是同性性行为的践行者。
是的,性别认同、性倾向,是流动的,是变化的,是不确定的。
科学家较真起来,任何东西都可以成为研究对象,而接触的多了,了解更加深入,想法也会随着“social norm”的了解而变化。
比如大家很关心李银河的跨性别伴侣,消息爆出来得到时候,一石激起千层浪。
我也大跌眼镜。
但当你去了解跨性别群体的存在,去跟他们聊聊天,听听他们的生活史和心灵史,直到忘记他们跨性别这件事,而只是在乎这个人本身。
但这何尝不是对科学、对人、对自己内心的真正的接纳呢?
一开始以为金赛和小助教只是因为在gay bar做研究多了,耳濡目染想尝试一下。
谁知道,当金赛和夫人坦白时,她说起“我感受到一些迹象了,从那个助教慢慢出现在我们家,然后有一天又突然不见了,我就知道”。
我们向往自由。
金赛说,婚姻、孩子,那都是社会给我们的约束。
而金赛夫人的反驳也让他无言以对,“社会约束的存在不是为了防止人们伤害别人吗?
不要再用你的科学来让自己的行为合理化了!
”本能和道德的争论从未停止过。
“Everyone is different. But most people wanna be the same. They find it easier to simply ignore the foundamental act of human condition. They are so eager to be part of the group that they betrayed their human nature to get there.”但是!
剧情很快翻转了!
当小助教表示想要跟女人睡,跟金赛太太搂在一起,金赛一个人皱着眉头在楼下没话找话的时候,他也算尝到了顺从本能的代价。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现在的基腐文化,并不仅仅是猎奇、耍酷的流行风潮而已,而是它真真切切的,就在那里,只是你愿不愿意承认的问题。
最后,感谢金赛教授和他的团队,敢为天下先,科学地收集大量数据,让我们从混沌中走出来,更清晰地了解人类的这一基本行为,从这个人人都会问的问题中解放出来:“Am I normal?”
题目有点辣眼睛,但绝非夸张。
金赛知道吧,美国性学家,被认为是二十世纪中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澈写过他许多文章。
说起来, TXL们都要感谢金赛。
正因为他在上世纪40年代发表的《金赛性学报告》,才改变了社会大众对同性X行为的认知。
金赛之前,大众普遍认为同性X行为是反自然的,是有违道德的,是变态的。
但金赛的报告里,发现男人之间的X行为是普遍存在的。
“在美国所有青春期开始以后的男性人口中,有过同性X行为经历的人至少占37%;这尚且不包括青春期开始之前的少年儿童。
在青春期开始以后,35岁以下的未婚男性中,几乎整整50%的人有过同性行为经历。
”这一发现,震惊了整个世界,研究彻底改变了美国道德及文化领域中关于性的看法,遂让人们重新认识TXL。
除了同性X行为普遍外,金赛还有一个知名的观点,即取向的光谱论。
他认为同X恋与异性恋不是绝对的,而是在两极之间呈现出光谱状。
所有人都是在绝对的同性取向与绝对的异性取向之间光谱区域中游走。
这为后来的取向流动说,奠定了思想基础。
想起弗洛依德。
弗氏创立精神分析学派,以《梦到解析》闻名世界,常年分析别人的梦,却拒绝别人分析他自己的梦。
弗氏的性本能说里,认为一切长条状、柱状的东西都是男性🐑具的象征,表达当事人渴求🐑具的潜意识。
弗氏酷爱抽雪茄,旁人问他整天拿着雪茄不离手,按照你的学说,是否也表达了你渴望🐑具。
弗洛依德听后,非常生气地回答:“有时候雪茄就只是雪茄!
”回到金赛的取向光谱说,每次读到,澈都会想,金赛是如何判定自己的取向。
如果说取向游移,金赛本人是否有移动至同性取向的时候。
还是如弗氏那般,理论只适用别人,拒绝套用到理论创建者本人。
这个答案,在传记电影《金赛性学教授》里找到答案。
电影里,有金赛与男学生发生关系的桥段。
之前的阅读范围里,没有任何文字,记载金赛本人的同性X行为,这是第一次在观影中看到。
电影不错,值的一看,但电影聚焦《金赛性学报告》的内容较少,更多是呈现性学家金赛的私人与科研生活,也呈现了那个时代,金赛研究遇到的巨大社会阻力。
金赛称得上“大师”二字。
他是一名既伟大又痛苦的社会科学工作者,因为他从事的领域是如此敏感又缺乏前人经验,他帮助很多人挽回了应有的尊严和权利。
比如电影里,一位拉拉握着金赛的手表达感激,因为阅读了金赛的报告,才了解到自己的同性取向是正常的,鼓起勇气向好友表白,才知道对方对她同样心怀爱意。
至于题目里“老师炒学生,学生炒师母”,也确是电影里的内容。
金赛睡了男学生,男学生又睡了金赛的老婆,且是在金赛知情的前提下。
电影里还有一些振聋发聩的台词。
比如“人类有很多X表现,并不是所有的X行为,都必须有爱和感情做背景。
”
“很多人认为他们的X行为,也是其他人所做,或该做的。
但是,几乎所有的所谓的X变态行为,都在正常的生物学行为范围内,比如说自Wei、Kou交、以及同性恋行为。
大部分哺乳动物都是正常的,包括人类在内。
社会站在道德的角度去谴责这些行为,称这些行为是不自然的,这是愚蠢的。
”
“为什么有的男人需要每周30次高chao,有的男人却不需要。
因为每个人都是不同的。
”
“X是维系社会关系和和平的纽带。
”
金赛的观点,是“性是独立于爱的”,性与爱可以脱钩。
所以,这也是他能容纳妻子与学生炒菜的原因。
但电影的最后,不知道是历史上金赛的观点真做了改变,还是为了符合主流价值观,最终对“性可以完全独立于爱”的观点做了否定。
假借金赛的一名学生所说:“上床不仅仅是一件事,它包含很多含义。
如果你不小心,它就会伤害你很深。
”
最后一个问题,猜猜封面图,金赛先生与妻子在做什么?
1 起初我不喜欢周杰伦的歌曲甚至不喜欢这个人,即使我压根儿就没好好地完整地听过几首他的歌,我认为他的人和歌得瑟比较脑残;到后来我睡觉前在耳机里面听东风破菊花台再到后来的青花瓷,听到方文山的词和他自己的那种独特的旋律,喔,原来是我们这个时代少有的好作品了。
2 我不喜欢那个到处做电视节目的余秋雨,我看过几本他的书,我觉得他作为他自己标榜的学者、“知识分子”,却写出让人味同嚼蜡的文字、在青歌赛上频频口误,应该是人品问题。
但是不可否认,从他的书畅销到在凤凰卫视的文化科普节目受喜爱来看,他的书和节目让更多的本来不爱读书青年对文化和文化鉴赏发生了兴趣。
所以,从这方面来讲,他是可爱的。
3 有的人非常憎恨“90后”,看到他们就想痛扁,恨不能来一场专门感染这些孩子的瘟疫。
在他们眼里,90后和非主流是划等号的,而后者是眼下人渣的代表。
4 喔,这个世界上没有危言耸听的“垮掉的一代”,90的孩子绝大部分都在像我们80后70后以前一样在专心上课在逃学在偷看小说在解数学物理题,在他们眼里,和我们一样那些非主流也是人渣。
而后的十几二十年间,这些人同样会肩负起社会的责任,我们又何必杞人忧天。
5 我们这个社会经常会发生一些让我们这些脑子没有贵恙的人感觉很迷惑的事情,例如几十个清华北大博士联名声讨于丹、“文艺青年”掌掴阎崇年、让小学生站在马路边向机动车敬礼。。。
6 罗素曾说一切的无知都是令人遗憾的,可是这个世界上把无知当个性的人太多,导致我们身边不断上演着令人遗憾的事情;善于将一个人或一个群体一棍子打死是无知的人的共同特点,而那些无知而又巧于辩论的人,他们的共同点就是宁愿相信自己的嘴巴、也不愿相信自己的眼睛。
数理逻辑他们是不学的,划等号是他们的天赋。
7 遗憾的是,无知跟学历、职业、年龄、权利没有任何关系。
8 世界本不是完美的,有很多的不正直的事情不正直的人,灰色的事情灰色的人,如果眼中只有黑白,就会很苦恼。
如果你是一个无知却又标榜“正直”的人,那除了你自己痛苦以外,你很可能还会不断地将这种痛苦强加于你周围的人。
9 你要问他们为什么憎恨、为什么歧视,他们多半会停顿个2秒,然后坚定地回答你说“难道这需要理由吗?
”。
10 如果这些无知、标榜“正直”而又巧舌如簧的人成为了“不沉默的大多数”,那我们只能生活在谎言、伪善和充满偏见与歧视的世界中。
11 喔,很多人歧视跟他们不一样的人,认为凡是自己无法接受的就是变态,就应该打入十八层地狱再踏上一只脚。
可是金赛博士告诉我们,请不要用“正常”或“不正常”来形容别人,因为我们跟他们的区别只有“多数”与“少数”之分,包容是理解的前提。
12 周围是喧闹的,你唯有让自己的心安静下来,才能了解事情的真相——至少也是接近真相。
否则,你只能一辈子生活在谎言和伪善的世界中。
故事开场,就是一大堆让人尴尬到社死的问题。
然而,无论是提问,还是回答,都是在做一件严肃的学术探讨。
连姆大叔这次营救的,是普天之下的所有人。
作为教授,他虽然作为调查对象,但还是时不时的提醒自己的学生,应该如何发问,如何辨识调查对象是不是在说谎,以保证调查研究的真实性。
说起来,连姆大叔小时候,也没接受过这方面的教育。
条条框框之下,连姆大叔做的最大的反抗,是摆脱了父亲的束缚,选择了生物学。
这是他严厉的老爸异常不能容忍的事情。
然而,连姆大叔“收集虫子”足足收集了一百万个标本。
想想都有点可怕,这个人,做学问是认真的。
本来连姆大叔是在“收集虫子”的路上一条路走到黑的,如果那样的话,世界上就少了一个“营救专家”,绝对是人类莫大的损失。
幸好,连姆大叔决定转型了。
说起来,转型的契机,还是有点“无厘头”的。
这人生第一次,连姆大叔有点失败。
身为一个学者,竟然找不到这方面的书籍可以学习,简直不可思议。
既然没有,不如自己开发。
科学家说到做到,鉴于连姆大叔早期“收集虫子”的疯狂,连姆大叔在转型之后,能做到有多疯狂,其实可以预见。
首先,连姆大叔自己开发了很多“知识”,妻子虽然有点害羞,但一天三次,也是满足得不要不要的。
科学家做学问,这事儿,其实也可以上升到科学层面的不是。
然后,连姆大叔开始了公开演讲。
生物学家讲生理学,跨界而来的,往往都是王者。
连姆大叔在大学里头掀起的热潮,那是一浪一浪的。
他的妻子,在“收集虫子”的时候是黄金搭档,转型之后,依然是迷妹一枚。
这场轰动的学术探讨,妻子不过是迷妹其中的一个。
要说连姆大叔做学问有多狠,你绝对想像不到。
首先和自己带的学生来了一场暧昧。
然后回家坦白告诉妻子。
然后学生觉得还是和女人睡比较好,于是问问师母愿不愿意。
我去,这波操作也是绝了,关键是,连姆大叔可是在场的啊。
关键的关键是,连姆大叔竟然同意了,而且还现场观摩。
做学问做到这个地步,除了佩服,还有什么好说的。
甚至,连向来不待见自己的老爸,连姆大叔也没放过。
最后,连姆大叔俨然成了某种“代言”,直接惊动了高层。
在老美这种自由的地方,连姆大叔也惨遭压迫。
故事的结局,其实也不太重要。
关键是看连姆大叔如何搞出那么多“惊天地泣鬼神”的问题。
当然,这是一部“纯自然影片”,连姆大叔做的是学问。
封面图片上的“白色代码”,一定要注意是大写+数字,全匹配。
实在没看懂的,请移步《本公众号获取资源方法》。
最近发现微信后台有时会删除设定的自动回复,如有后台消息后未自动回复的,烦请告知,谢谢!
为什么人类如此恐惧性这个字?
这其实只是人类各种行为中的一种。
但是有很多人因为觉得自己不正常,就被迫背上道德枷锁,甚至一生压抑,甚至要放弃生命。
他收集了上百万蜜蜂,没有一只是相同的,所以他觉得人类的行为也是如此,是多样的,是绝对不同的,不能用一把道德尺子统一衡量,所以他不再用正常或者不正常来形容多样的性,而是使用普遍和罕有来形容。
当然,被强迫的关系绝对不包括在内。
他是一个太严谨太真实的研究者,真实到人们无法直视,只能转开目光用想象去污化他……其中一个非常有趣的片段是,人们因为猎奇去购买他的书,最后发现是一本认真的研究报告,又失望的放下。
金赛因为这种诽谤失去他的资金支持,举步维艰,人们在媒体上践踏他的名字,并且扭曲他的形象,使他的研究到今天还存有争议,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从他开始,我们发现正视这种多样性才能让人类社会更加健康和良性的发展……非常好的影片。
感谢金赛教授。
麦克,我跟你说过肯尼亚的马比尔区的事吗?
他们是一个古老的东非部落。
他们相信树是不完美的男人,永远在哀叹他们的牢狱生活,树根永远把他们锁在同一个地方,可是我从没看到过一棵不满足的树。
看这棵树,它的根紧紧地抓着大地,我相信它真的很爱大地。
最后金赛在探讨爱的话题后,对自己一生的爱人如是说。
任何先锋级的人物都是命运多舛的,金赛怕是其中相当幸运的一位了。
金赛对梦想追求的决心,热情,有原始的性格驱动,还有那种可以建立先驱意识的领袖般成就感吧。
当然不可忽略的还有少年时期的家庭矛盾,和主动走进他的世界并固步相随的情感伴侣。
在图书馆,每次看到《金赛性学报告》都会拿起来看上两眼,冥冥之中感觉自己应该看这本书,这应该就是兴趣。
看完《金赛性学教授》这部记录电影后,我为自己至今还未看过《性学报告》而感到羞愧,《性学报告》耗费了金赛教授二十多年的时间,案例如此丰富,涉及的性行为种类十分宽泛……当初这套调查研究的发表越是困难越是遭到普通大众的反对,就说明这套著作的发表越是重要。
《金赛性学报告》不应该是人们当做猎奇的书目,而是人类自我启蒙的一部分,性是人类必不可少的部分,了解性了解我们人类自己理所当然是启蒙最重要的部分!
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年轻人,应该有这样的觉悟了不是么?
最起码要对得起自己这日益发达的生存背景,也要对得起为这些研究付出过巨大艰辛、坚持和牺牲的科学前辈。
大学同学曾在我面前为自己初中时手淫而羞愧,她甚至要求自己的母亲带她去医院检查身体,我的天,她真幸运,幸亏她没有生活在十九世纪,不然她就要被十九世纪的医生用残忍而愚蠢的所谓医疗方法强制治疗了!
我想她的幸运正是因为有了无数科学前辈的努力,哪怕这些努力是为了人类却没有得到人们的拥护甚至是理解。
当然,我也没有为能够帮助我的大学同学而羞愧,如果我早些仔细阅读了《金赛性学报告》,我想,我会给她更有益的帮助和疏导。
如果我们知道我们的祖母会自慰这个假设看起来非常无礼而且冒犯,但它的的确确就是事实我们会作何感想?
金赛的性学研究和其揭示的人类本性,深深地震撼了作为人类的我们。
这部传记电影的意义远远超出了对于一位科学家毕生事业的艺术性再现,它触及了人性未被认知的部分。
人类在彻底清晰地认知自我以前,利用生物进化最高等的器官——人类大脑创作了各种神话传说、宗教、艺术、伦理、法律等等意识形态来规范并解释自己的各种行为,包括性行为。
于是我们从宗教得知,过度的性愉悦是罪恶的,从法律得知,婚内性行为是合法的但同性恋是违法的。
这些意识形态帮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人类,并赋予某些性行为以合法合理性,另一些性行为则被贴上违法和不道德的标签,人类社会得以不断发展。
金赛的性学研究强调对一首资料的大量的,直接的占有。
通俗说就是直面人类性行为的多种可能,而且越多越有说服力。
出乎意料的是,金赛的研究颠覆了我们对自己性行为和性心理的保守认知,也冲击了延续千年的宗教、道德、伦理、法律等意识形态的合法性。
那么,冲突就此产生。
宗教和道德等意识形态是否会根据金赛的研究做重新调整和修改呢?
曾经规范人类性行为的法律和宗教等在多大程度上是基于对人性的全面认识而做出的呢?
其实,人类比自己想象中对自己的认识更少。
“麦克,我给你说过马比尔区的事吗?
,在非洲东部,有个古老的部落,他们认为树木就是不完美的男人,永远哀叹着他们的牢狱生活,树根把他们固定在一个地方。
但我从来没见过一棵死气沉沉的树。
看看这一棵,他的根紧紧地抓在大地上,我想他真的很爱他的大地。
最后结尾看到一向克制的,警惕浪漫情感在爱情对人产生难以衡量的影响作为理念的教授对自己的妻子表白的时候,感到十分动容(流泪)。
他在自然中感受到这个世界和自己这一生的事业之间的关系,他所热爱的追求的,在大地之外的自然生态人伦社会,都是他爱的一部分,但是他牢牢扎根于土地,也因了土地而生机勃勃,如果这就是爱的话。
爱不因两个人经历什么,而发生改变,他是自然深厚的情感,一直存在哪里,是记忆和品格指引下的珍惜和珍重。
他体验关于性的知识,他尝试理解人类行为的各种方式,他打破禁忌、偏见和固有文化的藩篱,他包容妻子。
他拥有坚强理性的人格,且这种理性建立在以知识作为道德检验的前提中。
他的学生的眼神多情,看着他的那一眼我就知道要发生什么,就像我曾遇到的无数的神情和眼眸,一个人的神思和情欲都能放在眼睛里。
他说“如果大家都是罪犯,那这世界上就没有罪人。
”这句话其实让我觉得很伟大,他想做的涉及到的性相关的各个领域,男性女性性行为的发展史、同性恋与性犯罪等方面的研究可以对社会产生巨大的作用,他想证明每个人都是罪犯,而罪责其实是人类最普通最自然的行为的一部分。
只有这样“罪”的意义被消解掉后,就会减少无名职责和控制、干涉与强制伤害。
被认为是“罪”的,都是他人有目的的设计和要求,在这种要求下,以一部分人终身的痛苦作为维护他人的侥幸,而那部分的罪,只是无辜的生成。
其实我看到这句话就想到福科的研究,在对于犯罪和暴力、变态和性压抑对人行为产生的影响中,这些研究具有强烈的“平等”意义,因为其目的在于解放任何人,在于废除犯罪。
如果这世界上没有罪人,没有监狱,没有精神病院,那么这世界上就会少了很多人的痛苦。
平等让人热泪盈眶。
他说其实父亲很想让他做牧师。
也许教授这个职业作为另一种形式的牧师,也完成了一个人向他人传授教养的方式,给予指导和影响。
金赛教授作为一个生物学家从自然科学的研究方式出发,从一种统计的范式去对性领域在人们生活中产生的诸多现象、影响、状态进行观察和描述,总结、分类。
其实这作为社会调查的基本研究,从时代和文化来说产生了影响人们生活方式的意义,他用自然科学建立了一种“可信”的权威,让人们相信自然行为的常态化,这其实一直都是哲学家和文学家们在做的事情,但是他的影响力在于他以科学的视角让人们开始正式的意识到这件事,并产生了巨大的传播和影响力。
而他做件事的我认为的基本理念其实是来自于对社会不公的反抗,他想帮助那些少数群体,或者说在当时看起来被人们认为的少数群体的边缘文化给予人们内心带来的伤害。
他的行为和研究我认为指导意义上的逻辑是来自人道主义的良知和自我觉醒。
以权威的学术作为观察和描述文化具有的特征,并给予这个社会更多的理解方式,让人们对人类行为的认识产生多视野多理解度的意义,其实目的在于这一过程能够使人们在与他人产生互动与交往时减少暴力和伤害,即减少每个个体可能在社会中遭遇的歧视和痛苦。
个体作为社会的一部分是复杂的,对于所产生的多样性,在基于理解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去面对这份多样性。
想到这些觉得作为一个学者,给我带来的启发意义十分浓烈,也因此产生了信念和使命感。
将性以科学作为衡量方式去认知的过程中,变成一件基于人类自然行为的简单的事情。
但是他同样也说,一旦开始考虑爱情,这件事就变得复杂了。
性与爱有什么区别呢,我想区别在于是否产生心灵的依赖和交互性开放,当一念之间选择了以情感的非理性的方式去接近一个人时,这件事就开始变得难以衡量。
但人们常常难以在性之外保持这样的理性,所以,人们在作为自然行为的性与作为非理性的爱与情之间总是会造成混乱和痛苦的失控。
自由也是应有控制中产生的,有了克制才能感受到什么是自由,否则反过来自由本身也会变成一种枷锁。
因为每个概念之间都是因为环境和彼此之间的关系才得以成立的不存在绝对意义的纯粹的自由,自由的概念是一个知识性的,流动性的综述。
金赛教授在做研究时的严谨和专注,那种倾注勇气和全部力量的痴迷让人敬佩,所以也因此产生了很多成就,但也许他想得到的只是他人的尊敬和尊重而已,这大概是每一个有尊严的人活着最乐于去追逐的。
但是也看到了他的很多局限性,在意他人的评价。
他建立的社区也在面临混乱和崩溃,他对两性关系的研究其实从很多表现来看也能看到他的不确定和实验性盲目性,也许有些问题,作为学者依然是很难拥有答案的。
从秩序到压抑到混乱再到秩序,反复。
他在寻找研究资金的时候,不愿意与人多客套的直接,让我看到很多人的影子,他们厌烦那一套修饰,他的目的他整个身心都在想做好这件事,他不接受也不进入他人的规则中,他的尊严正是他作为一个研究者的品格。
“你要问他们为什么憎恨、为什么歧视,他们多半会停顿个2秒,然后坚定地回答你说“难道这需要理由吗?
”。
”就像爱一样,这些情绪也都是无名的,但是我们依然要去思考去慎重和认真的对待每一个观点,就像对知识的态度那样。
因为无知并不是一件能让人们从直觉上感到开心的事情。
“金赛博士告诉我们,请不要用“正常”或“不正常”来形容别人,因为我们跟他们的区别只有“多数”与“少数”之分,包容是理解的前提。
”我觉得这样的理解方式有一定道理。
爱才是王道
再在腾讯上看这种删减版我就是sb
我们的性
揭露本质永远是需要勇气的事情,过程艰辛痛苦。而Kinsey的研究领域是如此隐私,如此本质的客观,私理解为性格的形成,也包括了痛苦的根源。一度看得很痛苦,我时常逃避被提问,更不用说涉及这样晦涩深刻的话题。科学与道德的尖锐矛盾。虽然有提及homo,但缓解不了严肃的氛围。吃不消那么多阴暗面!
主题可以说是个有趣的探索记录,但讲的实在无聊至极。
人类需要启蒙
朋友介绍后观看的影片。那时候朋友说看了电影深有感触,而如此出格的题材朋友推荐给其伯父后其伯父亦深有感慨,两人还讨论一番。这番话吸引了我的好奇心。观影体验并不好。只觉得主人翁荒唐。尤其是换妻实验一段。后来问了朋友为何朋友及其伯父感触颇深,答朋友认为教授的实验很有意义,对于当时性无知的人犹如救赎,而其伯父亦感慨于科学研究需要有人勇敢探索。听闻此自觉有些惭愧:自己看待事物的角度实在单一。
中规中矩的人物传记...是否能有一部片子把重点放在《报告》本身,其实应该会很有意思,虽然片里教授认为这是can't think of anything more pointless..XDD
以为是性启蒙,但结果是包裹着性教学外衣的洗脑片, 让人不要婚前性行为,让人赶紧结婚,不结婚就不能性行为,严重误导婚前性行为是必要的,婚前不试,婚后再试发现不和谐再离婚代价就太大了
美国性解放的精神导师
介于中国的性教育做得太差,应该所有青春期的孩子都看看这电影。
把有趣的题材拍得无趣
端端正正,不过不失
关于【性】,你之所以对它讳莫如深,要么是你不够了解它,要么是你不够了解自己。
Liam叔老少咸宜啊~
以前看的
社会学课一节课就看它了- -。
初中看的,绝对启蒙,尤其最后树林里那段。。。
Complicated and controversial problem.
当一个老年女同志紧紧握着金赛教授的手,由衷感激的说:“你拯救了我,先生”。这也许是对教授研究价值的最佳褒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