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柯达克罗姆胶卷

Kodachrome,拾光人生(台),柯达胶卷,Fotojuostele

主演:艾德·哈里斯,杰森·苏戴奇斯,伊丽莎白·奥尔森,布鲁斯·格林伍德,温迪·古逊,丹尼斯·海斯伯特,格辛·安东尼,罗伯·斯特尔特,弗拉基米尔·乔恩·库波特,

类型:电影地区:加拿大,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7

《柯达克罗姆胶卷》剧照

柯达克罗姆胶卷 剧照 NO.1柯达克罗姆胶卷 剧照 NO.2柯达克罗姆胶卷 剧照 NO.3柯达克罗姆胶卷 剧照 NO.4柯达克罗姆胶卷 剧照 NO.5柯达克罗姆胶卷 剧照 NO.6柯达克罗姆胶卷 剧照 NO.13柯达克罗姆胶卷 剧照 NO.14柯达克罗姆胶卷 剧照 NO.15柯达克罗姆胶卷 剧照 NO.16柯达克罗姆胶卷 剧照 NO.17柯达克罗姆胶卷 剧照 NO.18柯达克罗姆胶卷 剧照 NO.19柯达克罗姆胶卷 剧照 NO.20

《柯达克罗姆胶卷》长篇影评

 1 ) 即将停产的胶卷

不知道从哪听说柯达要停产的消息 因为平时拍照会用到很多 柯达颜色很美 个人更喜欢柯达而不是富士 颜色更厚一点看这个电影也是因为他名字看的。

一个老头带着自己拍过没洗的胶卷 和儿子垮了大半个美国去找能冲洗胶片的店家 这本身就是很浪漫的事情 有种情怀在里面老头说数码摄影的照片都是大数据的垃圾(虽然现在胶片洗出来也都是给电子版的嘻嘻“你为什么不用数码相机?

这能省去很多麻烦”“你摸过假胸吗?

”而且有一些很睿智的语言在里面 像白日梦想家里面也有:抓住这个时刻

白日梦想家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一段话。

如果这个时刻过去了 那就是过去了 但它并没有消失永远…它什么都不是 承诺里会有永远 但是它本身什么都不是。

重要的是每个时刻 如果能够把它们固化变成影像或是文字 如果能让它因此被人记住被人回忆 这是另一种状态的“存在”所以老头才会想把那几卷胶卷洗出来交给儿子 记忆是可以继承传递的当你在城墙看着太阳正下落下 街上行人匆匆 其实没什么值得记录的 这只不过是再平常不过的一天。

因为你的参与 这一切在你眼里有庄严的宁静 于是你静静等了一会儿 然后这个时刻过去 你拿出了相机你与亲近的人没了联系 想起共度的时光 你想了一会儿 觉得这就足够了 淡淡交汇过 各不留下印 但是经历过 最温柔共振然后你等着下一条线上的人与你交汇 再次参与一段不知道结尾的故事

 2 ) 别着急,看下去。

现代人对快速获得结果的渴望越来越强烈,很多因为过程才会有的美好和快乐越来越少,无论有再多的不舍,都抵不过人类想要“发展”的雄心。

胶卷的消亡,就是众多不舍却注定消失的之一。

影片从一开始我就知道结局会如何,甚至知道那四卷等待全世界最后一家胶卷店冲洗后的内容会是什么。

说实话,当这些想法出现在我脑中的时候,我对这部电影慢慢失焦了。

我没想到,连我看电影的习惯都被在电影业的快速“发展”中潜移默化改变了,幸好,不管电影开始15分钟能否吸引我,坚持看完是我不变的固执。

当然,结局和我一开始就知道的一样。

当然,我也依然被感动了。

老爷子在走进胶卷店之前换了礼帽,所有赶来冲洗胶卷的摄影师因为老爷子的离世按亮了闪关灯,男主拿起了他年少时最喜欢的鼓棒…我都胸口发烫。

这是一部好电影。

因为它让我重拾了关于享受过程的美好,就算你从一开始就知道故事的结局会如何。

如同,我们每个人从出生的那一刻起不就都知道自己的结局会是什么,不是吗?

老爷子说:数码跟胶卷的区别就像是去摸一个经过手术隆过的胸,无论看起来多美,都是假的。

 3 ) 个人纪录(没用 勿入)

事实上我太懂本了。

一个艺术家 就像他自己说的 “有价值的艺术没一个是在幸福中创作出来的” “雄心壮志、自我陶醉、性欲、愤怒,这些才是艺术创作的源动力。

” 比起说他“不知道自己怎么了” 倒不如说他是自己根本不想和身边的人“正常交流”。

他就是故意做混蛋的 然后一边不出来一边自己在心里为自己悲哀“我不知道自己是怎么了”“我是个混蛋 我当然知道…我当然知道” ……这份“家庭的悲哀”能让他创作出更优秀的作品。

听起来很残忍 但确实有可能就是这样。

因为我也一度做这样的事……数十年让自己沉溺在爱不到所爱之人的悲痛中 在明明过得很愉快的日子 一到夜晚就买醉 看一部绝望的电影 哭得稀里哗啦 享受悲伤欲绝的痛苦和痛快 然后码一大堆字……但实际上我们现在是仍有来往的好朋友 在我们相处时我没有一点异常……所以在父亲是混蛋这一点上我毫不怀疑 也不能原谅 但是电影的结局当然一定得是儿子和解 于是硬和解扣一星 但是胶片摄影加一星!

我爱银盐颗粒!

片尾的几组胶片太美啦!

 4 ) 影感

为什么叫影感呢,电影+阅后感吧,真的听起来很像小学生暑假作业的读后感,10+年前没写的读后感现在还债吧。

为什么会看这部电影呢,是因为短视频的标题真的很唬人“你有没有对一个人很值入骨”,在这种好奇的窥探欲下耐着性子看完了这部电影,中规中矩的“将死之人救赎之旅,救赎自己救赎亲人”,就像这部电影里面的台词:“他什么都没有做,就只是因为他要死了,所以他之前所做的一切都应该背原谅么,他的报应就只是死亡而已么?

”。

我带着些许的兴趣继续报读了下去,结果导演不知道是背叛了自己,还是不得为大众低头,索然无味,弃之可惜,趁着自己忘掉他之前写下点东西吧。

这部电影前半部分多次描述儿子多么多么的恨他的混账父亲。

什么是恨呢,一种解释是“对于别人不能满足自己之后的愤怒”。

看到一种说法,焦虑型依赖和回避型依赖,都是无法表达恨,前者是焦虑表达过后的代价,后者是对于表达的无能为力,最终选择回避。

确实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是永久的话题,好像父母就应该鞠躬尽瘁,反过来子女就应该感激涕零,但是父母也是从血气方刚的小孩一路走过来,“一个破碎的我,怎么拯救另一个破碎的你呢”。

好像我总是抱怨父母没有个父母的样子,把自己的情绪铺天盖地的甩给我,可是反过来想,也没有人告诉他们父母应该是什么样,他们脆弱的样子也只能暴露给他们最亲近的人,是的,孩子对父母的爱是无条件的,这让父母会有一种错觉,这种无条件是永恒的,即使在他们觉醒自我意识后,仍能拥抱并且治愈他们。

“你我都在下沉,但是你却妄想被拯救,就像溺水的人,我们只能越陷越深”。

有时候,觉得一些父母,他们年轻时意气风发,他们桀骜不驯,做下一些不被原谅的事,在花甲不惑的时候好像又幡然醒悟,痛哭流涕意在得到原谅得到救赎。

有时候很疑惑,是他们真的反省之后悔不当初么?

更多的好像是人之将死对于相较他们更年轻力量的恐惧,是的,人类在意气风发的年纪会以为世界就在自己脚下,但是永远有人正年轻,老年人对与年轻人是自带恐惧和讨好的,好像是刻在DNA里面的求生本能,就像毕业后再返母校老师脸上的客气与讨好,那是对于年轻未知未来的恐惧,恐惧驱使下的市侩谄媚,让人动容。

这个逻辑想下去真是刺骨啊…… 这个电影另一个主题就是原谅,这两年我发现我真的是自洽了一套奇怪的逻辑链,希望后来的我自己能够解开。

当曾经的自己遭受困难的时候,并不是施予苦难的人帮你度过,也不是那些喊着加油口号的人帮你渡过,只有你咬着牙憋着劲闯了过来,那段时间有多难熬只有你自己知道,甚至是连已经度过了的你都不能妄自评价(好像大家都会飘飘然的提一句“哦,是有点难熬,但是也还好啦”,好像那段苦难并不算什么),所以,当你提出所谓的“原谅”,“放下”的时候,这难道不是对曾经的自己的背叛,曾经那个弱小无助的你,他创过来是为了你一句“都已经过去了,那都不算什么”么,它会哀嚎吧,它哭喊着问你为什么不去死,你这个叛徒,为什么不和着那些苦难一起去死,还有什么理由活下去,我受这些痛苦是为了什么,你凭什么原谅?

你凭什么放下?

你就应该记着这些痛苦,在你开心的时候,在你开怀大笑的时候,在你感觉到满足的时候,品尝那些让你毛骨悚然的痛苦,一直痛苦下去,铭记住那些阴魂不散的你自己。

是啊,听起来想执念的恶鬼,但是自我折磨是会上瘾的,之所以会存在,一定有他的道理,自怜自艾也好,通过鞭策坚强振作也好,他都有自己的社会适应性,“水杯足够烫了你自然会松手”,同理,足够痛苦了你也就会选择另一种方式活下去,真是自洽的狗屁逻辑呢。

不知不觉又是一顿的感慨,是的,被朋友说总是重复在自己的虚幻的感悟和缅怀之中,我好像也是像剧中的父亲一样,对于生活保着保守和悲观的心态,总是活在过去,拒绝感受现在,直到现在也变为过去。

感受当下真难,“人人都种土豆,我偏不,我要种玫瑰,虽然不食会死,可是浪漫不死”,敬浪漫。

(希望未来的我能给我一个答案,附一张点题图片)

 5 ) 树欲静而风不息,子欲养而亲不在

柯达特约赞助的论述亲情的片,垂死之际的本杰明年轻时是一位风流成性的伟大摄影师,本片前半部分主要都是叙述本杰明与儿子和解的故事,音乐经纪人儿子迈特不想与年幼就抛弃自己的父亲来往,由于自己正准备洽谈的乐队需要陪伴父亲完成冲洗照片的旅程才能约谈,无奈且命中注定地展开了这趟行程。

后半部分对摄影师的描述可谓吸引了不少外行人的热忱目光「看着时间这么逝去,事物就这么消逝,所以我们才成为摄影师,我们是天生的保守主义者,我们拍照是为了停下时间,让那一瞬间成为永恒,人性是有形的,那就是对任何形式的艺术的最好定义吧」最后冲洗出来的照片走马灯式地回放,回忆杀确实赚取了不少男主迈特和能与亲情共情的观众热泪。

彩蛋🥚值得重复观看,片尾在女主依偎在男主肩膀的画面中结束,但紧接的大师作品欣赏令观众不惊但喜,能够借一部电影涉猎这些大师照片,挺满足的!

P.S.女主的脸蛋和身材是超养眼的!

初登场的deep-V简直抢尽观众的眼球,如此风骚的女人竟然也遭到前夫出轨?

剧情反转,但也属意料之内,她出轨了她丈夫。

 6 ) 单反时代,胶片依旧永恒

关于柯达克罗姆胶卷:是柯达推出的首款彩色胶卷,2009年停产,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父与子之间的关系,除了漫画书里展现给我们的,还有很多的亲子关系,是那样遥远而陌生的。

在这部影片中,父亲喜欢摄影,喜欢自由,可他又喜欢用胶片记录这个世界,喜欢这样怀旧的记录时光,即使是已经被数码相机充斥,他依旧坚持使用胶卷相机,也就有了在他生命尽头发生的这个故事。

这是一部小众的电影,只有不到五千人标记,总分7.7,但我却想要给它打上五星。

不仅仅是因为这是一部关于摄影、关于胶片、关于柯达的故事,也是一部关于音乐的电影。

“Shot on 35 mm Kodak Film.”

整部影片用35mm胶片拍摄,豆瓣对影片剧情的简介很简单:“一对父子前往堪萨斯州,他们想在柯达公司最后一间柯达克罗姆胶卷实验室关闭之前冲洗照片。

”和胶卷一样,故事轻盈简单,和胶卷中定格的事物一样,有着很重的分量。

影片的一开始并没有对父亲的职业作出很强的指向性,只是告诉观众父亲已经事业有成,喜欢音乐。

即使生命已经垂危,却愿意把最后的力气花在打鼓上,并且有自己专属的乐房——一间玻璃屋子,当鼓声响起,穿透玻璃,情绪与力量更加丰富与感性。

儿子受父亲的影响喜欢音乐,当上了乐队的经纪,不太幸运的是,中年的他,还没有车,没有签下过知名的乐队,甚至面临失业的危险。

连接几十年未曾见面的这对父子的纽带,就是父亲的生命快要走到了尽头,重要的是,陪伴了父亲一生的柯达胶卷,或者说,父亲用柯达胶卷,去让这个世界的真实被保留,在父亲的垂暮之年,柯达宣布,最后一间可以冲洗柯达克罗姆胶卷(Kodachrome)的实验室,也即将关闭。

父亲最后的愿望,是和儿子一起驾车去遥远的另一端,冲洗他最早的作品——还保留着的四卷胶卷。

即使是这样,作为儿子甚至不愿意和父亲吃一顿饭,最后还是因为血浓于水,坐到了一起艰难的共进晚餐,但饭桌上的言语却不是那么和蔼,争锋相对在每一句话里,然后不欢而散。

我不想过多的叙述父与子相互妥协踏上旅途的过程。

因为整个影片最让人动容的地方,是他们去往胶卷店的这条路上,也是父亲与儿子和解的一条路,这趟路途,有美国西部的风景,有黄昏下的老式敞篷车——这是父亲开了多年却没换的车。

虽然影片从一开始所塑造的父亲的形象,是那样自我,顽固、甚至自私的一个人,但他却喜欢胶卷,喜欢有年代感的物件。

这也就注定了,他的一生,与胶卷,是相互成就的。

当胶卷面临死亡,他的生命,也将走到尽头。

护士Kern,她拥有天使的面庞,也拥有着能够包容与理解他人的心。

影片虽然讲述的父与子的故事,但她却是推动父与子关系从僵硬到柔软的重要存在,从一开始劝说儿子Ryder去与父亲相见,到踏上旅途。

毫无例外,她与男主人公Ryder延伸出了一条感情线。

戏剧性的是Kern没能够陪伴父亲走完最后一程。

父亲最终还是没能够挺过去。

父亲生前说的最后一句话父亲的死亡,也象征着柯达胶卷时代的彻底终结。

在抵达实验室后,儿子看到了父亲在事业上的光环作为观众的我们,也才知道,原来父亲已经是世界著名的摄影师了,在这里的实验室,在他人生的最后一天,他说:“我们都很害怕时间,和它继续前行的方式、事情消失的方式,这就是我们为什么成为摄影师。

我们本质上是保护主义者,通过拍照来让时间静止,让瞬间成为永恒。

这是父亲对于摄影的释义,也是对人生的释义。

父亲花费了一生的时间去摄影,甚至失去了家庭,失去了至亲之人的理解与尊重,在生命的尽头,他终于收获完整的人生。

在他告别人间的那个夜晚,所有的摄影师们夹道送别,这是对他一生事业最大的肯定。

这段有裂缝的父子关系,也得到了儿子的释然。

这四卷早期的胶片作品,送到了儿子的手中,当这些胶片投影到幕布上,一幕幕闪过的是他的童年,还有一个幸福的家庭。

父亲一开始的摄影对象,就是他爱的人们,他的母亲,还有他。

x

如果恰好你也喜欢用胶片去记录这个世界,如果你恰好有时间,就去感受这部影片里,保留的旧时光,每一帧的镜头里,都有那股藏在胶片里的温柔与力量。

最后附上,这张影片中出现的音乐,他们都是上个世纪的声音,拥有着和这部影片一样的柔情和力量。

分享专辑《Kodachrome (Music From The Netflix Original Film)》最后的最后,致敬过去的那个胶片时代。

本文转自公众号:一个罐头

 7 ) 最后的染剂——最后的时代

儿子的动机是签约乐队,父亲的动机是去洗胶卷,两个男性就这样踏上了签约乐队和洗胶卷之路。

一部非常典型的公路片,父子关系接近陌生人,关系如何在旅途上改善,感情如何在路途上缓解,这是公路片需要做的事情。

父亲是混蛋的,他的混蛋让儿子远离了他,因为他的即将离去,又让儿子放下对他混蛋的成见,选择重新审视这位风流父亲,父亲作为一位摄影师,特立独行,放言记得每个胶片的内容,却在面对儿子的提问时不知道自己儿子的生日,老头又是好面子的,不想让儿子看见自己的窘迫,甚至出言诽谤儿子和助理的关系,尿裤子时不理睬任何人,极为好面子、刻板、混蛋的老头,如何让儿子认可呢?

儿子本是演出公司经纪人,为了不被辞退去和一支乐队谈合同,作为交换,他要带自己多年未见的混蛋父亲一起去洗他的胶片,当他慢慢意识到这位混蛋心中仍有自己时,(父亲想要洗的胶片是儿子儿时的照片),父子关系得到了和解。

 8 ) 向旧时代告别的挽歌

集公路片、伦理片、艺术片于一身,是垂死老者对往昔生命的记忆,也是父子“剪不断、理还乱”恩怨的叙述,同时亦是对一个旧时代终结告别的挽歌。

去向冲洗胶卷之地的旅途,是走向最后岁月的旅途,也是通向未来生命之路。

一波三折而又波澜不惊的情节,加上自然率性的表演,真实演绎了父子关系由对立到冰释的过程。

35毫米柯达胶卷摄制的影调充满年代感;婉转悠长的音乐插曲传递了图像难以尽诉的意味;张弛有度的节奏留下供人咀嚼思索的余地。

冲洗店粉丝的赞誉凸显了父亲生命的价值,最后投射的童年影像显示父亲对妻、儿的温情,同时也表达出“使流动变成静止、让瞬间化作永恒”,“给人性留下形象”的摄影理念。

而这一切,都是献给柯达的花束。

 9 ) "渣男"是一个低能的词的说法我现在很赞同了

主观评分:8分剧情概述讲述了一个中年失业的男主,因为渣男父亲(著名摄影师所以非常有钱)癌症晚期想洗出最后一批要停止服务的柯达胶卷。

于是开始了包含女主个人护工奥妹的三人公路之旅。

最后到达目的地,还没等相片洗出来,父亲已经撒手人寰,最终男主看到最后的照片都是自己与母亲的生活中的片段,最后泪奔。

评价感受渣男父亲真的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团糟,伤害了身边所有的亲人和爱人,自己的亲弟弟和他老死不相往来,看他亲临就猜到他已经没几天时日了,结果饭桌上还嘴不饶人真是太损了。

但是在最后他们到达目的地的时候,所有摄影同行,后辈见到他这位传说中的摄影师后眼里冒光的样子,以及最后尸体抬出宾馆时候所有摄影师们用快门给他送行的时候又哭的不行了。

又想到前阵子很火的一段视频,茅盾奖获得者说”渣男“真的是一个不负责任的词、一个低能的词。

这部电影让我非常共鸣这段评价了。

男主把生活弄得一团糟,但是对自己所热爱的摄影事业确实做到了顶峰,作品感动过整个世界,是许多后辈们的灯塔。

最后给儿子留下的照片遗产也是最后一次因为追求了事业丢失了家庭的自我救赎吧。

 10 ) 不恰当的矛盾

还可以的公路片。

赞美摄影、摄影师那段,诸如保护主义、定格瞬间那一套东西,虽是老生常谈但也让人动容。

但我对于捧高胶片贬低数码的那一段相当不适。

引出那一段独白的逻辑根本站不住脚:儿子对老爹说如果你拍数码,那我们就不用这么麻烦跑这么远冲胶卷了。

首先老爹要冲的胶卷是数码相机还没发明的年代拍的,只是一直放着没冲;其次只是这款柯达克罗姆需要专门跑这么远冲,普通胶片并不需要。

只需简单的剖析就能发现以上完全不是胶片和数码之间的矛盾,而剧本还是这样简单粗暴地制造了这个矛盾,然后通过老爹表达“数码照片是 electric dust,留不下任何印记”这样的观点。

1 胶卷有硬盘可靠?

2 我就问问咱把 jpeg 文件晒成照片阁下该如何应对???

怀旧是高雅,现代是俗气,这是人之常情。

只是,如果想讨好胶片佬等潜在观众,手段要高明点,硬去批判现在的照片载体是说不通的。

《柯达克罗姆胶卷》短评

明明可以有更宏大的叙事

5分钟前
  • 荒诞日记
  • 较差

胶卷,时间,人生,过去,当下,选择,放弃,和解……喜欢!

9分钟前
  • 2j的花果山
  • 推荐

有些事物的逝去并不完全是好事//哈里斯则是过分的迷人

10分钟前
  • YiQiao
  • 还行

全片用35mm柯达胶片拍摄 它的texture真的是数码无法比拟的 看得胶片控好生激动!

14分钟前
  • 麥新蕉
  • 推荐

平庸到无能

15分钟前
  • 拾叁空城
  • 较差

类似的本子有点多

19分钟前
  • 非灰
  • 还行

这也太formulated吧(过了几天才发现是网飞出品,嗯。。。)

21分钟前
  • 全声波频道D
  • 较差

故事都是套路,可还是哭到缺氧,Ed Harris 太会演,也大概是迎来了又一轮的低潮期。

25分钟前
  • Summerpie
  • 推荐

800年没看过这么俗气的电影了。。。

28分钟前
  • 戴莉亚
  • 较差

故事挺俗,音乐加分

29分钟前
  • ztlpoppy
  • 还行

故事本身并不惊艳,比较俗套的剧情走向和套路,整体就是一部中规中矩的公路片。不过影片以35mm胶片拍摄加尾声时镜头对着天打闪光灯为逝者送行的画面还是蛮有对柯达克罗姆胶卷的情怀的。但不要过分解读,看有些观众会把几个主角比作不同时代的拍摄器材,这个强加的类比略显尴尬。

30分钟前
  • 杜小德
  • 还行

浪费我快两个小时的生命,一个老套的剧情,一个恶心的故事,一场荒诞的洗白。生命中其他任何事物都会存在顿悟的瞬间,就亲情不行,亲情不是拍照,不是一次短暂的汽车旅行,更不是一场妥协的交易;亲情是柴米油盐,是细水长流,是宝贵生命的体面。

35分钟前
  • JoJoTenpa
  • 很差

好看的电影就是你明明知道结局,明明知道一切都是套路,还是会不争气的掉眼泪。在路上,多线并行的线索还是详略得当的,想起美国的公路行,怀念。

36分钟前
  • zoe
  • 力荐

:你开始听一些觉得能让自己显得新潮的乐队,但是,拜托,他们也无可救药的(hopelessly)成为主流。电影的画面一点美好都没有:)胶卷在里面更像一个道具而已,结局的照片内容也猜中了。

40分钟前
  • Monita
  • 很差

胶卷是值得纪念的,剧情是无聊透顶的

44分钟前
  • 还行

Nice photos, nice songs

49分钟前
  • nordgreen
  • 还行

虽然早就已经知道情节了,但已经令人泪目。1.利用玻璃的透明拍出人物之间的隔离感2.利用镜子拍出逆向空间3.喜欢拍人物靠着车玻璃看着城市夜晚的沉思,城市街边五光十色的灯光反射在车玻璃上4.利用镜头对焦虚实拍出人物的三角关系5.有价值的艺术,没一个是幸福中创造出来的。野心,自恋,情怀,性愤,怒,才是那些艺术家的引擎6.我们搞艺术的都是些没有安全感的家伙7.没有成片,冲印,只不过是一些数据罢了,电子灰尘,多年后他们把我们挖出来也找不到任何照片,没有关于我们是谁,如何生活的记录8.看着时间就这么逝去,事物就这么消逝,所以我们才成为摄影师,我们是保守主义者,我们拍照是为了停下时间,让那一瞬间成为永恒,人性是有形的,那就是对任何形式的艺术的最好定义吧9.音乐配合着公路让我想起儿时夜晚从铜官回家依靠着车窗

53分钟前
  • 小姚的吉姆餐厅
  • 力荐

非常套路,每一步都公整异常,女主的爆破音留下了深刻印象

57分钟前
  • Onehappy
  • 推荐

套路平庸的公路片

59分钟前
  • 郭大师的徒弟
  • 较差

公路电影,音乐,父子和解,无来由的爱情戏份,最后的胶卷,最后的胶卷时代,最后的生命日子,其实拍得陈词滥调。/ 喜欢这个镜头:儿子无意间在镜子的反射中看到衰弱无力的父亲的脸,父亲也同时看到了他,一瞬间的无言,然后父亲出奇愤怒地一脚把厕所门踢闭。/ “我们不能一直活在过去的错误中。”存疑。 “一些事物到来,一些事物消失。这就是为何摄影师存在。我们将瞬间变成永恒,使人性有形。”存疑。 “让我来告诉你,幸福就是一句屁话。幸福是二十世纪末最虚假的词。”同意。

1小时前
  • 电个爆炸头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