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片子基本可以分成两部分,基本上来说是五五开的分配。
前半部所传达的是更包容的世界,老大包容各种被别人欺负看不惯的人。
后半部是民族主义,这部片子的导演显然对这两个世界是有偏好的,他也用很多细节去证明了这点,包括后半段光头的失控,其实也是民族主义走向后期的失控,包括那些打砸,是与他们一开始所宣扬的和平恰恰相反的。
包括那个女儿从那个光头到前半段的老大那里去了,包括最后沉入海底的英格兰棋,导演无容置疑是支持前者的。
但是同时他也表达了那些民族主义者自身的无奈,工作机会被抢,只能怪罪在这些抢了他们工作机会的外来者身上。
同时男主是个小男孩这点选的好,这样才更能表现那种犹豫徘徊,和在不同阵营之间的变化,因为他本身是没有要支持哪一方的,无非是一边接纳了他,另一边唤起了他的荣誉仅此而已,他没有过多地去思考对错。
而其实从片子里去参与的那几个人大部分去参与民族主义的似乎其实都没有太在乎对错这件事,只是一些简单的理由,他抢了我的工作,他帮我出头了,之类的。
2022-6-7看
英国在人们眼中是怎样一个国家?
乐迷沉迷britpop,球迷为英超疯狂、对足球流氓退避三舍,无数书迷拜读简·奥斯汀、莎士比亚的经典作品,孩子们津津乐道harry potter系列,影迷对优秀英国演员如数家珍hugh grant、emma thompson、kate winslet、colin firth……把英国拍成一部电影会是怎样一部电影?
discovery或者national geography的纪录片也许会对当地风土人情自然景观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史诗片也许会把丘吉尔先生带领英国人民打倒法西斯的故事宏伟的再次搬上银幕,喜剧片当然要有不逊于《love actually》《briget jone's diary》等全方位解读英式幽默。
面对This is England这么一个庞大富有气势的命题,导演shane neadows做出的选择似乎有点出乎意料,影片无意去用电影语言对外塑造一个多么优雅的国度,镜头也转向了那些游走在社会边缘充满愤世嫉俗的年轻人。
独立电影的敏锐和力道不同于成熟制作发行体系下的精致作品,天然的粗厉与敏锐在短促狭小的时空内展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性格软肋。
This is England做到了这一点,不是英式幽默,不是英格兰人民的英勇抗争,这群年轻人的生活直接完整的容纳了英国人性格中暴烈愤怒的一面,愤怒爆发与蔓延全过程的完整记录由小男主角肖恩见证。
影片试图在翔实的英国愤青生活中解释根源,寻找方向。
1982年那场民众看来毫无意义的英阿之战,巴基斯坦人蜂拥夺走英国人的财富与机会,创伤、压抑、失望点燃了愤怒。
在强烈的民族性与信仰的凝聚下,于是无论个人原因还是社会背景造成的愤怒都在愤怒与愤怒之间找到了共鸣,英格兰旗帜不再是一个政治符号,瞬间演化成一个英国人共同依靠共同信仰的精神支柱,以民族为名义的群体抗争开始了,但是,对政府的抗争,对外来移民的排斥却没有因为愤怒的高涨取得胜利。
战争的胜利的氛围不能抚平一个12岁因为战争失去父亲男孩幼小的心灵,暴力肮脏的愤青生活所造成的悲剧迫使他放弃了唯一的信仰和依靠——英格兰旗帜。
缓缓沉入海底的英格兰旗帜在风平浪静的海面上显得寂静感伤,肖恩迷茫的眼神一同把过去的换乱荒诞伴随旗帜一同投向大海。
英国这个宏伟命题诠释此刻画上句点,诠释之后是留给英国人甚至外国观众一个关于民族个性的审视与反思。
这种反思针对英国,同时却意义普遍;这种反思矛头直指暴力和野蛮,同时又唤起良知与理智,更唤起愤怒之下真空的坚强与自信。
旧船,杂草,海,小镇,年代标志性的发型,画面外的声音有一点平和。
这种平和的场景通常只爆炸出残忍的事件。
英国式的叛逆影子是很深很深的,渗透到shaun的小小世界里,不能忽视。
从一个小孩的视角出发,80年代的英格兰,有着很多不可思议。
战争与死亡,政治与茫然,种族与朋友...在shaun眼里的england有点濒临走火入魔的边缘,有点难以掩饰的逆反,有点常被忽略的悲伤,在他的小小世界里,因为战争的伤亡对家庭的杀伤力是深入到每一个前进步伐中的。
每一个脚印似乎总是踩着许多人的伤口在前进。
同学没心没肺的奚落,声音混杂着,隐约浮出一丝丝不安。
新团体的加入,让他更直接的面对战争引起的慌乱,不只是他被羞辱,而是全员性的一种迷茫。
对政治立场的不赞同,对生活的不如意,光头仔把矛头指向外来移民。
廉价劳动力的大量输入,抢走了原本属于他们的饭碗。
光头党极端意志的渗透下,他们冲进PAKIES的商店抢劫,殴打PAKIES..这种渗透性的当COMBO把他那可怜的黑人朋友殴打至死,这种极端迈入最高潮,当意识形态引起的仇恨淹没理智的时候,那种失控让COMBO抱头痛哭,浑身颤抖,突然清醒。
也让我惊讶遥远的国度,逝去的80年代,原来他们是这样的慌乱,竟然期待破坏能够带来安全感。
这就是英格兰。
有点轻佻。
有点时尚。
有点速食的性解放。
有点政治狂热。
有点莫名其妙的仇视。
有点愤青很多。
有点重口味式的糜烂。
但更多的是--不安。
越来越多的种族混杂的社会中,在竞争中产生的慌乱。
我们甚至控制不了慌乱到极致时,会遇到怎样复杂残暴的自己。
当这样的见证是用的shaun的视角,折射出来的震惊更残忍。
shaun的眼睛里总是一汪看不见底的蓝,蓝得忧郁。
一开始只是被排挤的忧郁,后来有年纪比他大很多的玩伴了,开心的几乎看不见忧郁的蓝,后来满足于破坏狂带来的力量,让他一度以为这是男子汉的表现,后来慢慢的真的忧郁了,依赖的信仰破碎以后,逐渐沉入海里的国旗诉说着他无法被救赎的失望。
然后,他更忧郁了。
出处:http://rainnew.wordpress.com/2007/09/20/this-is-englandand-i-love-this-fucking-england/《This is England》拿了英国独立电影大奖和罗马电影节的评委会特别奖,其实拿奖的电影不一定好,因为电影是很私人的玩意,有人爱的要死,也有人骂的要死。
前段时间就发现一个爱《猛龙》爱的要死,骂《枪火》骂的要死的WONDER BOY!
其实关键是看看,电影所展示的文化气质是不是对你的胃口,比如,你亲爱的爸爸妈妈看到《渡江侦察记》还会激动的像孩子一样背台词,但是他们看到《变形金刚》就觉得很闹心。
正好,作为一个曾经当过2个月skinhead的准skinhead,这样一个讲述80年代日不落的skinhead文化的片子,正对我的胃口,还有那些标准的英式口语发音,简直就像是梓潼话(绵阳一个县的口音,相当有趣)一样悦耳好听!
据说,这片子在大英帝国上映的时候,满电影院的skinhead,然后就是一些5,60岁的老年人了,skinhead是他们老年人的时代,现在的年轻skinhead仅仅只是觉得酷而已罢了。
本片讲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在英格兰的一群光头青年。
影片中由托马斯·图尔格斯饰演的男孩叫肖恩,在很多事情上表现得机智勇敢,他在福克兰群岛战争中失去了心爱的父亲。
同学在学校里无情地奚落他,但沙恩从光头仔牢固而温柔的友情中得到些许安慰。
尽管肖恩只有12岁,但这个团体让他成为其中一员。
可是,后来,光头青年分裂了,肖恩的爱国情节受到了现实的冲击,肖恩也在一系列的挫折当中成长了起来。
这好象是一个成长电影,也好象是一个反战电影(影片的背景是英国与阿根廷的马岛战役),但是,它更是一部skinhead文化电影,还是先介绍一下skinhead吧:skinhead源自英国,其外表通常是光头,穿小马褂和大马靴。
他们喜欢足球,音乐。
喝酒,聊天。
skinhead有自己的音乐,大多数 skinhead都有自己的乐队。
他们身上通常都有黑色的十字架纹身。
他们的行为准则就是直率,真性情。
不同于朋克的愤世嫉俗和冷漠。
skinhead们通常都很活泼和理性。
但他们也有分支。
一种就是单纯的skinhead,乐天潇洒,喜欢结交朋友,对政治漠不关心。
另外一种就是过度本土化,从而导致他们非有右翼,排外,种族歧视。。
这类skinhead被称作sharp skin或者NAZI。
skinhead的文化流传相当广泛。
现在俄罗斯有很多新NAZI就是光头党发展过来的。
片中的skinhead也是这样的两派,开始接纳肖恩的伍迪是一个标准的逍遥派,整天跟朋友混在一起,乐天潇洒,直率,够哥们,后来跟伍迪分裂的康博就是一个标准的右翼,排外的光头党,极度种族歧视,痛恨政府的战争,一出场就侮辱了黑人哥们米奇,到最后,暴打米奇,相当的暴力。
但是,康博又不是一个纯正意义上的种族歧视者,他暴打米奇也仅仅出于对他人幸福的嫉妒,战争是借口,圣乔治十字章也是借口,以爱国之名,大家各取所需。
本片既然走本土路线,其风格一定要诚实。
本土片就使要真实再现本地的风情。
电影的取景,服饰,都可谓充满英伦的风情,导演熟练的运用蒙太奇手法,用不同的画面快速剪接了英国最具代表的景色的情节。
其中包括风景,新闻画面等等。
影片中的重要过渡点都用这种手法衔接,可谓非常精巧。
片头就是一长串 1983年的英国新闻画面。
与阿根廷开战,戴安娜结婚,铁娘子撒切尔铁腕镇压罢工,除了这些重大事件,还穿插了些非常好像的轻松画面,如英国举国穿健美库健身的风潮,喇叭裤,fish and chips!!!这些画面现在看来也许很搞笑,可在当时是如此有魅力。。。
到底要怎么成为一个skinhead呢?
首先你得把头发剃光,或者只留下薄薄的一层,然后,你得有一双靴子,长筒的最好,颜色到没有什么限制,如果你比较低调,就黑色吧,如果你比较骚包,那红色也是可以的。
接下来,一条很紧很紧的小脚牛仔裤,一定要是小脚的,而且一定要很紧,没关系,skinhead普遍都是排骨身材,裤子紧一点没有关系。
上身就没有太多限制了,一般的装束是衬衣,格子衬衣,或者比较紧的T恤也不错。
眼睛可以稍微的弄点黑眼圈,可不要弄多了,弄多了就是哥特了。
女孩呢,当然不用剃光头了,你只需要打扮的花枝招展,画一个浓点的妆,然后找一个skinhead的男孩子当男朋友就OK了~最后,要提醒一点哦,千万千万不要太胖了,胖子在skinhead里面往往都是被欺负的对象,而且太胖了也穿不起酷酷的小脚牛仔裤哦。
片子里面还是有很多比较有意思的片断,比如肖恩剃光头发以后,他妈妈带他去找伍迪算帐,本以为为人父母,要大闹一场,结果肖恩的妈妈最后反而把孩子交给伍迪了,可能她也觉得孩子跟他们一起不会被欺负吧。
还有最有意思的就是肖恩去泡一个比他大很多的姐姐,虽然我个人认为这个姐姐长的相当的丑,但是,当看到肖恩牵着这个姐姐的手走在一起,到后来还接吻,最后,姐姐还问肖恩:Do you wanna kiss my nipple?
我忍不住笑了,多么纯真而又色情的场面啊~只有英国人才能玩这么黑色的幽默。
我们的时代早已经不是skinhead横行的时代了,爱尔兰共和军解散,足球流氓也是德国人比较厉害,甚至连剃光头的年轻人也不多了,那么,我相信,导演这部半自传体的影片注定不是一部政治影片,虽然他有很多政治背景,但是那给我感觉仅仅是回忆,而不是呐喊了。
这是一部文化电影,一部宣传 skinhead的宣传片。
电影能带来的震撼,它不一定就应该是积极的,主流的,前进的思想。
也不一定就是消极,控诉,呐喊的冲动,也可以是带来不小的文化地震,这正是我所希望看到的角度。
影片的表演是很值得表扬的,12岁的小演员异常出色,有着与其年龄不符合的孤寂和老成。
康博的演员是Stephen Graham,他在各种黑帮片里总是以木讷丑角形象出现,甚至在《兄弟连》里他也一样呆滞,想不到能把康博这样一个满心戾气却脆弱不堪的复杂角色演得如此传神。
结尾太悲伤了 肖恩为了米尔克哭泣 拿着爸爸的照片 希望米尔克好起来 妈妈拉起他的手 他仍走到开始独自一人玩耍的遍布杂草的海滩 拿出不列颠的十字架旗 把它扔进水里 悲伤的不能自持的背景音乐一刻未停 肖恩在搁浅的旧船上发呆 斑驳的废弃的建筑里骑单车 他是个十二岁的小男孩 是个没办法定义青春的年纪 他能很有风度的对自己喜欢的女孩子说小心脚下为她开门舌吻被称赞专业很有情调的说话并成功的追到业已成年的味儿做女朋友 他开始穿着不合体的喇叭裤被嘲笑然后打架再被惩罚回家寡言少语 他想念牺牲的爸爸 他并不是不爱妈妈 他只是迷惘而又无法逃脱 他的身旁出现了新朋友和更新的朋友 他进入一些无法逃脱的成长和蜕变和环境 他身边的世界被破坏了再被重新构造 然后再次破碎 这是1983年 这是不安的年代 这是一场不安的命运 这是不安的英格兰 不安而迷惘 如何逃脱呢那些不安如同潮湿的海风 遍布英格兰岛 那些莫名极端的政治如此幼稚却振奋着一些不安的人的心灵 让他们以为自己被渗透了以为自己是清醒的以为撒切尔愚弄了他们 那些黄昏般的色调暗暗的 是唱着这个时代的迷茫吗 那些关于政治和战争的场景都不完整 那些战争仅仅被侧面讲述 或电台演讲或电视新闻 告诉我们1983年的英格兰经历着什么样的扭曲 不仅是这个安静的小镇没有方向 英格兰也没有肖恩也没有肖恩巧遇光头党成员 然后成了光头党 肖恩孱弱又单纯 光头党似乎相对是强者且发疯般看待社会 但肖恩却能在康博提起战争和丧命的战士时跳起来拳脚相加 那个没有方向的混乱年代里 伤痛和快乐强大和弱小甚至是非黑白爱和恨都无法表现得汀渭分明 肖恩渴望关怀 于是他对伍迪的善意之手抱着极大的热诚 他更渴望爸爸肯定自己 于是他又抱着更大的热诚投入到康博幼稚的抵制和破坏行动里去 他怎么能知道 表面强悍的康博 竟能在对洛儿表白失败后哭得不像个男人 他需要的是不沉重的友情 不是沉重的政治抱负 不是方向感归属感 他需要的是友情 是不需要定义的可以挥霍的青春然后肖恩做了选择 选择了康博而不是伍迪 他的初衷改变了 不是希望童年多些朋友多些快乐少些孤独寂寞 不是不受人欺负 而是想成为一个男子汉 想当个大人 他开始接受另一种价值观 他重新构造了自己的另一个世界 然后肖恩变了 他辱骂巴基斯坦人 抢劫便利商店 他折射了那个时代的残忍 所有一切美好的初衷从善的转为恶的 那个时代的环境不知不觉如射线般放出影响 于是激烈和残暴的伤痕仿佛受了鼓励一般无知的放纵肖恩的信仰最终还是倒塌了 受伤的米尔克应该会醒过来 破坏无法带来舒适感安慰感 可能快乐来自自己的女朋友味儿 她很简单 她没有害人的思想 她不想影响别人 她贪恋亲吻 她带着真正的安稳感 肖恩郑重的请她做女朋友 拉着她的手时笑是发自于内心 其实爱才能从冰冷中将自己救赎 无论是对父亲的爱还是对女孩的爱 不必恐惧海滩多么萧条国旗慢慢沉没 所有英格兰的腔调1983年的味道虚幻的故事沧桑的寂寞都像是真实可信的 我心里涌动着一张仿佛长大了一点的肖恩的悲伤的脸
在网上搜集有关这部电影的海报,却始终没有发现在影片中有充分发挥的Stephen Graham出现在其中任何一款中,为什么呢?
我想可能是因为在导演看来,Combo和影片中的其他男孩,女孩们不属于同一类人。
但我还是更倾向于把电影中所有出现过的男孩和女孩们看作是同一类人。
因为他们之间有着一个重要的相同点,那就是所谓“迷茫”。
只是Combo表现的更为激进。
(他是“光头党”)。
而其他人呢?
他们选择在大麻和摇滚中去追寻那虚幻的自我。
我实在不能,也没有资格去评价他们。
因为,他们只是恰巧生活在那样一个,让人无所适从的时代里.
这学期搬进新的寝室,一个同屋的英国小孩,喜欢带着兜帽,用夹板儿把头发烫得直不溜秋,要是在厨房碰面,是从来不会打招呼的,只冷冷看你一眼,就走了。
另一位爱尔兰舍友对他颇有微词,“我从来不跟他说话,他很没礼貌,很粗鲁。
”尔后才发现,这瘦弱的男生是个小种族主义者,他的facebook主页上出现过多次对中国人的言语攻击,并且夹杂了不少脏字。
一开始,我对此现象感到异常愤怒,也在微博上发泄了一二句,这种情绪持续了有一两天,与愤怒共存的是一种寄人篱下的痛楚,如影相随,挥之不去。
恰好那一周有一门课所要求观看的电影是《This is England》。
西恩.迈德斯的作品我只看过《苏默斯小镇》,黑白胶片和低落的剧情使得观看之后内心颇为难受。
《This is England》作为西恩之前的作品,主旨并没有太大差异,都着重在表现英国潜在的社会问题以及边缘人群的生活状态。
只不过场景一晃回到80年代,马岛之战,外来移民,失业率等都是那时极端人士心里浓重的社会阴影。
主角Shane是个12岁的小男孩,单亲家庭,父亲死在阿根廷前线,单纯,愚钝,缺少安全感,在被以Woody为首的光头党小群体接纳之后,才终于找到归属。
然而事情愈演愈烈,最终这12岁的少年追随刚出狱的种族主义者Combo,破坏亚裔工厂,抢劫亚裔商店,懵懂无知地在激进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深夜在房里看这部电影,结束后哭了很久,直到入睡时也不能停止。
那种寄人篱下的痛楚,对少年Shane的怜悯及悲伤,还有直面某些畸形社会问题所带来的惊吓,都混合着袭来,久久不能平息。
如果我从未来过这个国度,我大可以持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除了谴责一下影片所展现的阴暗面价值观,所余下的情绪也只可能是欣赏一下光头仔们的大皮靴,和Mob风格的衣饰。
然而我不能,这贫瘠而丰盛的岛国在过去两年多里是我生活的底座,我曾在贝尔法斯特荒凉的街道上被小孩儿恶意扔过来的石块砸中,在影片中,我的立场是与最后被打得血肉模糊的加勒比少年Milky一致的。
这是一个文明社会,然而它所存在的隐患总能被某些严肃的电影导演狠狠扒开,露出清晰且血淋淋的内在。
安东尼.吉更斯认为,社会架构与人类行为是循环的。
社会结构与社会体系是通过不断复制的人类行为造就而成,而社会体系却又时时在塑造和约束着人类基本的认知和行动。
譬如说,若是相爱就要结婚,若是想获取高等社会地位就要上大学,都是一种被体系塑造的观念与思维。
同理,像是Shane,还有我们宿舍的兜帽男生,都是体系下的一种产物。
Shane会成为Combo的追随者,导火索完全是因为自己那死在马岛的父亲,这是一场体系造就的战争,所以小男孩Shane的愤怒,也是体系造就的。
我们每一个人,都活在体系中,真正的嬉皮士很少,真正的平等与自由,也不可能存在。
体系造就了偏见,也造就了种族主义者,当你发现了这一点,发现他们只是一种体系下可悲的产物,你的怜悯与轻蔑,就会远远盖过愤怒。
像自己这样的,在某种情况下处在了边缘人的位置上,倒也能看清了一些在不同的体系下生存的人的本质,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英国的黏土动画是我的最爱.看到"酷狗宝贝""小羊肖恩"里英格兰人悠闲的田园生活,不禁萌生了去英格兰生活的愿望.可能有这种想法的不止我一个,所以才会有大量移民涌入英格兰,而英格兰原住民(主要是底层的劳苦大众)由于缺乏竞争力,生活状况每况愈下,于是,“光头仔”应运而生,由于他们的主要攻击对象是有色人种,因此又被称为“新纳粹”。
我们作为第三世界的旁观者,在为移民的遭遇感到惋惜的同时,也应当客观地看待“光头仔”,毕竟英格兰是英格兰人的,我们没有权利因为自己生活得不够好就去打扰人家的宁静生活。
提到Shane Meadows,人们就会不自觉的想到他导演的两部获奖片子:《这就是英格兰》与《苏莫斯小镇》。
两部电影虽出自同一导演之手,描绘小人物在英国社会的生活状况,又分别获得了英国年度独立电影的奖项,但却会给人两种截然不同的感觉:《这就是英格兰》的苦涩与混乱与《苏莫斯小镇》的甜蜜与内敛恰恰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这就是英格兰》绝对不是那种让人舒坦的过下午茶时间的电影,而且你觉得不会保持愉悦的心情面对如此沉重,如此"工业"的电影:百无聊懒的英格兰被一群发型怪异,浓妆艳抹的年轻人所包裹,人们互相排挤,语言肮脏低下,让人产生出一丝淡淡的倦意与恐惧。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常常被人排挤的酷小子Shane在某日放学路上的地下过道里偶遇Woody一伙,虽然冲突无处不在,但Shane被Woody的善良和正义所打动了,于是兴致勃勃的剃了个小光头,以一身衬衫,背带,牛仔裤,皮靴的形象加入了"光头党"。
他们虽然在造型上大为相似,但只是一个单纯的活动单位。
他们那时并没有什么强烈的思想主义作为目标而疯狂的信仰,只是聚在一起砸砸玻璃,打打机枪,发泄平日里的愤怒或只是觉得很Cool。
直到Combo这个人的出现。
这个人是Woody的多年好友,当初为替Woody顶罪蹲了监狱,后来他们在某个party上又遇到,从此引出一系列的暴动与分裂。
Combo是个有着强烈民族复仇主义的人,他认为英格兰正在边缘化,大批的外籍移民的移入使得更多的本地人失去了工作,还有更加严肃的作为英国人的尊严,于是英国人需要付出于行动,为此而战。
Combo的大肆宣扬最终打动了几个兄弟,毕竟大家都还是青年,心智还并不成熟,容易冲动,容易在缺乏思考的情况下为了某个目的而"贡献"自己的躯体甚至是灵魂。
这个队伍里也包括Shane,因为他的父亲在战争中死去,他想让父亲为他感到骄傲,他想继续完成父亲没有实现的梦想。
他们就这么冲动的成为了Combo的手下,甚至不予考虑这样做是否会伤害Woody和其他关系,爱护他们的人的心。
然而,他们却成为了政治的牺牲品。
记得有个发言人以非常撼动人心的口吻说出"我们不是民族歧视者,不是纳粹主义者,我们是真正的爱国主义者,让我们为正义而战,行动的时候到了...." 然而这只是他们的一个明显的自欺,一个荒谬的为自己寻找的借口。
他们不是民族歧视者是什么?
他们难道不跟纳粹主义者有某种程度的相似?
他们眼中的正义是什么?
他们的举动真的救得了英国吗?
接着,Combo一伙开始在亚裔者开设的工厂内乱涂乱画,欺凌在篮球场地玩耍的亚裔孩童,甚至谩骂侮辱了那个不欢迎Shane的亚裔杂货店老板并且将他的店洗劫一空,从那个老板的眼神中我们就可以明白:这群人愚弄的他们自己,他们的一举一动非但不能拯救英国,并且还会使英国变的更加混乱。
随着Combo向梦中情人表白却遭受拒绝,又在聚会上处于嫉妒毒打了黑人Milky将影片推想了高潮。
Combo是表面上强硬霸气内心却无比空虚脆弱的人的缩影,他们表面上生成为了防止英国的边缘化而战斗,其实除了伤害别人,伤害自己之后,什么也没有被改变。
最后他们也互相的谩骂,甚至扭打,也就预示着"爱国主义"的本质脆弱。
最后,在一个英国典型的天气里,海边,Shane把标志着爱国主义的十字国旗扔到了冰冷的海水里。
是的,Shane的父亲是政治的牺牲品,他自己,也是。
与之带来的并不是骄傲与荣誉,而是无尽的空虚与自责。
政治的确伤害了不少人,其原意是政治有的时候带有某些人的扭曲心里,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去伤害其他的人。
有些人还能够悔改与觉悟,但不幸的事,更多的人选择的是在复杂的各种各样的政治目的与信仰中迷失自己,甚至失去自己的生命却换来无果。
虽然,我不懂政治。
但是如果取代歧视与仇恨的是我们用真心付出的尊重和爱,那么这个世界上不就会多一些幸福与充实,少一些悔恨,空虚和空虚吗?
难道我们追求的不就是这样的生活状态吗?
不过,话说的太过简单,人类似乎永远与"七宗罪"紧紧的联系在一起,达到那种和平与爱的社会状态还需要漫长的道路要走,的确,it's time for action,但我们的行动真的是为了某种个人的利益而战吗?
不管怎么说,《这就是英格兰》仍然非常cult。
包括fuck,fuck几乎每句台词都会出现,包括12岁的男孩儿骂人,抽烟,甚至和一个叫smell的已经成年的"涩谷系"女孩儿激吻,都有点儿冲击本人的承受能力.....所以,我更喜欢《苏莫斯小镇》的单纯的,内敛的形式表现:两个失意的男孩,还有一个充满关于"爱"的故事的城市。
《This is England》拿了英国独立电影大奖和罗马电影节的评委会特别奖,尽管这两年在各种电影节得奖的片子大多摆谱而无趣,好在这一部不在其列。
一个12岁的孩子,从醉生梦死的小混混中走出来,义无反顾地加入光头党。
在他看来,Skinhead口中的“This is England”情真意切,马岛战死的父亲需要他以把外籍赶出英伦三岛的形式重获光荣,而真相是,慷慨激昂、义正言辞的虚弱信仰根本不堪一击,所谓的爱国主义只不过给了这群心灵脆弱、失意而满腔愤怒的家伙一个庇护所。
对外族的仇恨其实没有什么真实意义,只是为自己的失意做转嫁罢了,Combo暴打黑人Milky,仅仅出于对他人幸福的嫉妒,战争是借口,圣乔治十字章也是借口,以爱国之名,大家各取所需。
而Shawn自己,小混混也好,光头党也罢,他只想找到一点温情和慰藉罢了——假如这慰藉拥有形而上的意义,就更合适不过。
电影剧情与02年德国的《Führer Ex(前任领袖)》颇为相似,从流氓到极端民族主义者,原来根本没有多少区别,心情不爽、境遇糟糕,想干点什么的时候,爱国主义总是个不错的名头,在一个失意的国度里能够一呼百应。
将自己失败的原因归结到外族的“入侵”上,对他们来说是个好主意,比诚实面对自己要来得简单。
而Shane Meadows这部半自传电影从孩童的视角出发,显然比前者更加有趣,也更直白。
Stephen Graham把Combo这样一个满心戾气却脆弱不堪的复杂角色演得十分传神。
种族歧视片,不喜欢
其实我喜欢这样政治和青春的结合。。。有游击feel
看一遍显然无法领会的片
最让我感受深刻的是这英式口音(曼彻斯特?),虽然有点难听,但一字一句若颂诗一般...forever被读成for life...- -听起来怪怪的..
还可以
看到一半弃,看了速成剪辑。怎么说呢?故作悲伤,故作高深,其实我就只看到了无休止的脏话和一堆辣鸡青年,整个故事都很无聊。标题这就是英格兰会不会有点自大了。
那些逝去却无法再临的浪漫和荣光, 那些无处安放的愤怒和迷茫. 二逼青年们的信仰遗失之殇. 配乐很出色, OST绝对值得听.
就是对这片的马丁啊马丁啊印象深刻
that could be England
第4003-没啥意思,个人感觉分数过高。
看完难过,喜欢配乐
额头上纹十字和LOL的发型very cool。。小男孩长大估计会很像Stephen Fry 大叔
阳光不灿烂的日子
之所以能建立影片传达的尴尬情绪,除了那个尴尬的年代背景,更重要的是那些给青春躁动泼冷水的悠长配乐。
反抗的青春,残酷的岁月
虽然不太了解skinhead,但是满足了我对英格兰所有的幻想
dirty..violence..full of shit.
这就是青春。
有好几处配乐想升华主题表达深意,可是却给人莫名其妙的感觉,或许英国人才能体会到?
都快忘了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