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多的好就不说了,就说一个小细节。
第九集Nixon闯入一个德国民居找酒,此时该地已经被盟军占据,他看到一个相框,是名德国军官的照片, Nixon不屑的随手将其摔到地上,此时女主人出现,看着眼前无理的大兵,满脸冷漠,并带有一丝主人的傲慢。
这里她的身份除了本身这间房子的女主人,还隐喻着德国在这场战争初期所扮演的角色。
自大、傲慢、冷酷,此时场景的色调也是毫无生机的冷色调。
剧情推进,盟军发现集中营,集中营的场景堪称炼狱,盟军要求当地百姓去协助掩埋尸体,这一情节既真实合理,又将战争以一种最平静却又最残忍的方式展现出来。
反战思想不言而喻。
这时Nixon又看到了那个女人,这一次两人依旧无言的对视,不同的是,女人却流露出了羞愧的神情。
这时她反应出的情绪是羞愧、共情、反省,而这一次,画面呈现一种暖色调,没有一句台词的场景,却饱含至深的情绪。
而这两幕的处理我觉得真是神来之笔,前八集几乎全在刻画战争本身,到了尾声,又能落笔如此细腻,这份细腻将这部剧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好军官,就像一个像兄长那样爱护自己的士兵,跟着他,就有安全感。
好军官,总是能及时作出正确的指挥,带领大家打胜仗。
振奋的士气来自带兵的好军官,来自不断地打胜仗。
凭借权势,满脸凶恶的长官,不可能得到士兵的尊重。
该他作决定的时候,拖泥带水,就会贻误战机。
总是作出错误决策的长官,最终一定会被抛弃。
这就是烂军官。
第一季 塔可亚新兵训练基地E连第一任的连长索柏,到战争结束时还只是个上尉,他就只适合当一名严厉的教官。
第二季 诺曼底登陆E连的第二任连长米汉在空降时失踪了。
在诺曼底登陆那一天,E连损失了24人,其中17人是死于飞机坠毁。
温特斯临时受命指挥全连,带领仅剩的12人,用手榴弹清除掉了犹他海滩上的四门105毫米大炮。
西点军校至今以此作为进攻固定阵地(炮台)的教范。
第三季 攻占卡灵顿德军在奥马哈和犹他海滩的装甲部队就在卡灵顿。
不拿下卡灵顿,登陆部队就会一直被困在滩头。
所以卡灵顿无论对于敌我都非常重要。
德军拼死反扑,E连左右两翼的D连和F连都后撤了,只有E连坚守阵地,终于等到了第二装甲师的到来。
第四季 市场-花园行动盟军自诺曼底登陆后,南方的巴顿和北方的蒙哥马利,两人都想率先攻占柏林。
巴顿率领的盟军第3集团军率先冲出诺曼底地区,在法兰西平原上展开对德军的大追击。
蒙哥马利也不甘示弱,提出了代号为“市场·花园”的军事行动,意图以空降兵+装甲兵的配合,夺取德国的重工业重镇鲁尔地区。
英美空军投入了一万七千架飞机,三万五千伞兵,二千辆装甲车,以期望在一九四四年圣诞节之前结束欧洲战场的作战。
这是人类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空降作战行动。
美军第101空降师在这次行动中的任务是,占领艾恩德霍芬(Eindhoven),夺取这里通往德国的桥梁。
在这次行动中,整个101空降师共阵亡750人,受伤2100人。
506团共阵亡180人,受伤560人。
E连在这次行动中,以1死22伤换取整二个连的党卫军,歼灭约50人,伤约100人。
但是德军还是有效阻止了盟军在这里渡河进入德国。
第五季 拯救被围困在Arnhem的英军第一空降师温特斯当E连指导官不到四个月,这时候是第二营的主仼参谋,E连的连长是师部派来的戴克。
穆斯·海立格带领E连渡河拯救出被围困在Arnhem的英军第一空降师残部。
德军二个装甲师突破了阿登森林,击败盟军的第28步兵师和第四师。
盟军指挥部又要求101空降师前往增援。
第六季 死守巴斯通防线卢森堡的巴斯通,这是个有七条道路的交通要道。
506团在没有炮兵和空中支援的情况下,要守住巴斯通附近森林区的山脊。
第二营部署在巴斯通东面的森林区,第一营在北面的左翼,第三营为预备队。
可是战线拉得很长,中间有太多的空隙。
巴斯通这一战,可能是整个二战中最艰苦的。
部队缺乏弹药,没有御寒的大衣。
团长让营长自己想办法,无论是去求、去借、去偷。
直到巴顿的第三集团军突破了德军防线,前来救援被包围的101空降师。
可是101空降师没有任何官兵认为自己需要被援救。
在危急的情况下,士兵们相信:壕沟边都是自己最能信任的人,而不是会是害死他们的充数兵。
第七季 攻占佛依小镇明知诺曼·戴克是一个不称职的烂军官,可是作为营长的温特斯又摆脱不了他。
谁适合担任E连的连长?
在比利时山上的亚耳丁森林中,506团盯着佛依小镇一个多月,总算等到了发起进攻。
可是在战斗中,连长戴克吓得躲在草丛后面不敢前进,直叫撤退,完全失去了战斗指挥能力。
温特斯要自己冲上前去,被团长拦住了,让史毕尔去接替戴克,继续攻击任务,终于攻下了这个小镇。
两天后,E连又接连攻下了诺维尔、拉千普。
在拉千普的修道院,一个月来首次在室内过夜。
修女们为士兵唱圣歌,就像在天堂一样。
可是希特勒在亚尔萨斯发动了反攻,E连又要被派往去镇守法国的哈根努。
E连在进入比利时有121名士兵,加24名补充兵,一共是145人,出来时只剩了63人。
第八季 去对岸抓俘虏法国 哈根努,最后的巡逻。
101空降师因为突出部之役耳声名大噪,报纸称他们是巴斯通历经磨难的汉子。
从医院回来的士兵韦伯斯特,虽然是诺曼底登陆和花园市场行动的老兵,可就是因为错过了巴斯通战役,归队时似乎不怎么受到欢迎,好像他们是逃兵似的,至少是没有跟自己一起渡过那最难熬的一个月。
辛克上校命令E连派一个15人的巡逻队,去对岸抓几个活的俘虏回来。
由马丁替换马拉其负责带领这次任务。
这次战斗,抓回来两名德军俘虏。
尤金·杰克森被自己的手榴弹碎片击中,受重伤而死。
团长辛克有点得意忘形,居然要E连第二天再执行一次巡逻任务。
战士冒着生命危险渡河去抓俘虏,上面关心的竟然只是一些希特勒喜欢什么颜色之类鸡毛蒜皮的事情,好像他们并不知道士兵们所付出的代价。
温斯特在布置任务时交代,回来时就报告说没有办法活捉到任何德军俘虏回来,而尼克森则写了一份假报告作为交差,团部竟然也没有察觉有什么异样。
第九季 德国 兰德斯堡集中营德军战败投降,E连进入德国,兰德斯堡。
部队很快给他们送去了食物和水。
但团部的医生说,不能给他们吃太多,这会导致他们的死亡。
只能让他们慢慢的接受食物和医疗。
师部报告,在四周到处发现这样的集中营。
俄国人还发现一个更大的,有毒气室和焚尸炉。
当地居民都不知道有这样的集中营存在,还以为是盟军部队太夸张了。
所以泰勒将军命令全镇14~80岁的健康居民,无论是修女,还是傲慢的军官太太,第二天都必须参加埋葬尸体的工作,同时接受人道教育。
在1942~1945年,有500万少数民族及600万犹太人遭到屠杀,大部分都发生在集中营。
第十季 攻占老鹰巢 战争结束五月初,进入巴伐利亚。
谁都想第一个进入希特勒的老巢Berchtesgaden。
辛克希望温特斯带领第二营抢在法国人的前面。
这个小镇位于阿尔卑斯山区,是纳粹的精神大本营,第三帝国的首领们在此都有住所。
希特勒虽然举枪自杀了,但是他命令党卫军将此处当成对抗盟军进攻的最后守卫据点。
他们引爆山崖,堵塞道路。
战后巴克·康普顿,后来成为洛杉矶的检察官,曾参与审理罗伯特·肯尼迪的谋杀案。
大卫·韦伯斯特,后来成为《周六邮报》、《华尔街日报》的专栏作家。
强尼·马丁,回到他原来的铁路公司工作,然后开了一家自己的建筑公司。
乔治·鲁兹,在罗德岛的普拉福登斯担任杂务工。
1998年,有1600人参加了他的丧礼。
罗医生,后来成为一名建筑承包商,1998年在路易斯安那逝世。
法兰克·派康提,回到芝加哥,在一家邮局做了邮递员。
乔·李高特,回到旧金山,做了出租司机。
大牛·蓝道曼,是我带过的最好的士兵之一,在阿肯色州从事挖掘土方的事业。
奥顿·摩尔,带了一件特殊的纪念品回到怀俄明,这就是希特勒的私人相册。
史毕尔曾经威逼过他交出来。
好军官也有想占士兵的便宜的一面。
弗洛伊德·泰伯特,退伍后失去联络,直到1981年在他去世前的聚会中才见到。
卡伍德·李普顿,回到北卡罗来纳,成为玻璃工厂的主管,掌管的工厂遍及全球。
哈利·威尔旭,娶了凯蒂·葛罗根,成为威克斯·巴尔宾州分校的行政主管。
隆纳德·史毕尔,留在陆军,参加了朝鲜战争,并在1958年返回德国担任斯班朵监狱的中校典狱长。
路易斯·尼克森在战后不是很得意,离了几次婚。
Pretty impressing, the commander Dick Winters. Not that the others in the team are ignored -- wonderful as well.==============================What makes a good leader1. Tolerance;2. Never, ever, let your negative emotions affect others. On the contrary, share your possitive emotions to others around you. Even more, understand others' negative emotions;3. Not too much bullshit like the abovementioned 2 points.==============================Episode 5,
再高贵冷艳的影视作品都是在阐释自己的观点,以期让受众接受。
只能说,很多欧美剧做的很聪明,就像兄弟连,观众们很买账。
就像泡妞。
比如,男生A,每日在你面前神侃,自己家里多么富有;自己人缘多么多么好,所有的小伙伴都喜欢跟他玩;自己多么高大全,有着多么崇高的目标与理想。
他压根就不知道女生喜好什么,只能招致女生的反感。
男生B就不一样了。
他对朋友永远两肋插刀,愿意为朋友们的事忙前忙后;他总是默默的努力学习工作,却不显摆炫耀;他对女友百般呵护,永远记得女友喜欢什么讨厌什么,然后投其所好,很难想象这样的男生会不受欢迎。
A就像有些抗日神剧。
里面的人永远在喊着那些光辉无比的口号,什么什么万岁之类,哪怕自己已经被子弹打中了,或许那些口号有止痛的作用;里面的战士们都有金钟罩铁布衫,一个人杀个七八十人没问题,更有一个战士挥舞大刀砍死好些端着步枪的日本军的镜头,让人感觉穿越到武侠小说的时空里;里面的领导总是紧皱着眉头,然后大笔一挥,就又攻占了一座城池。
神剧就是神剧,不是人类的逻辑可以理解的。
而B就像兄弟连。
里面的士兵平时会因为抢巧克力糖果而争个不休,到了战场上却愿意冒着生命危险挽救战友的生命;在战场上会因为恐惧躲在战壕里不敢出来;被打中后也会哭喊,嚷嚷着“我不想死”;会因为战友的死去心理崩溃无法继续战斗;会把自己的零食分给妇女和孩子;会厌倦无休止的战争,向往忙里偷闲的生活。
里面的人感觉就像自己身边的人,或者自己置身战场时的样子。
会疼,会怕,会想家。
终于剧中居然有点解脱的感觉,再也不会有阿兵哥死在我的面前了。
脸盲的我到剧终了都没把人认全,可是还是会在他们受伤死去的时候哭的稀里哗啦,还是着实喜欢上了这群美国大兵。
看了N遍了 诺曼底有个旅行社专门组织一个半天的兄弟连之旅 导游非常非常专业 在那个炮兵阵地他会告诉你李普在那棵树上,康普顿在哪里甩手雷。
我去报名参加的时候 你必须看过才能参加 我骄傲的回答我看了6遍了导游临了说了句话二战事实上目前为止唯一可以分得清正义方和邪恶方的战争。
仔细想了想,有道理,你觉着呢?
在诺曼底战役全面展开的时候,101空降师在完成配合登陆作战任务后并没有立即撤离,而是依照命令巩固战线并向前推进,于是第三集的故事就围绕着这块行动。
从剧情承载量来说,《兄弟连》的第三集是我看过所有电视剧中信息量最丰富的,并且有着强烈的独立性和严格的逻辑性,从全剧中单独拎出来其内容也足够比掉许多同类型的电影。
人物方面,按照美剧的惯例,大量的主角配角人物开始出现,这一集中之前若隐若现的官兵都有着自己不少的戏份,而就拥有500多个有台词角色的《兄弟连》来说,让观众记得所有人的信息实在有些吃力,统一的着装首先就让观众有点混乱,由于这一集中的时间和空间跨度要求出现数量庞大的主角群,因此导演采用了一人主角贯穿的方法,让观众有一个可以从头到尾完全记住的角色--Albert Blithe。
这是一个有些类似《拯救大兵瑞恩》中厄本的角色,恐惧充满了他心理并且表现地尤其夸张,总得来说,导演第一层用意是以他这个人物从开始的迷茫到歇斯底里一直到最后战胜恐惧心理成为一个勇士,给人呈现了一个英雄的诞生过程,这样Albert Blithe把观众从卡灵顿带到丛林再带到医院,构成了这一集中一个完整情节的完整线索。
刚才说到Albert Blithe这个人物出现的第一层用意是“英雄主义”,虽然在结尾处交代他依旧在几年后病亡,但显然故事里这个人物的任务绝对不止这样一个空悲切的遗憾,这里就涉及到了第二层意思:恐惧。
可以说,恐惧是这一集的主题情感,不仅仅是因为Albert Blithe这个人物,而是像开头老兵回忆的片段所提到的,和在片中人物间谈话透露出的,在战场上,无论是交战间隙时的思考还是战斗时的狂妄,善于思考的那些士兵口头禅都是“生与死”,要么战死在诺曼底,要么毫发无伤地回国,可以说这几乎是一种出于基督教的唯心主义思想,但在战场上,是鼓舞自己的唯一途径,注意在兄弟连中,没有出现过爱国主义或者过多的个人英雄主义的宣传,而是真真切切地讲“人”的故事,这个时候,许多人人性的两面性都开始展现出来,最典型的就是那个在第二集中射杀了一群德军战俘的军官,在这集中,士兵们开始正视那个违反日内瓦公约的行为并且褒贬不一,但观众的直觉肯定会觉得这个人心理有问题,或者是一个深受片面爱国主义影响的种族主义者,但之后的情节里,从关心刚刚惊魂未定的Albert Blithe到后面关爱士兵的言语,我们才发现,这是一个类似于巴顿将军一样,一个看透战争享受杀戮但内心无比惶恐的普通人而已,这对矛盾看似无法让人接受,但放在整个战争的大环境下,显得微不足道。
这一集中有几个场景给人印象很深,也顺理成章成为了《兄弟连》经典的宣传片花: 1.卡灵顿一战中,美国大兵们用巴祖卡轰开一堵墙,屋子里的德国伞兵的命运可想而知,这个时候从烟雾中踉踉跄跄出来一个幸存的德国伞兵,一手拿枪,举着双手,大喊“我投降”,走到路中间,忙于冲锋的美国大兵拔出手枪,毫不留情当场射杀。
在拍摄这一枪的时候,导演用了一个街道全景的镜头,画面两边两个士兵对称排列,前景是硝烟,用了略带夸张的声效和慢镜头突出这一动作,而并未在之后任何情节中加补充或者抒情,这再次体现了导演对每个士兵的人性关怀,包括对德国人。
2.在灌木丛攻防战中,Albert Blithe被温特斯拉起来向德国人的防线射击,之前一直表现懦弱的他第一次举枪射击,一直睁大的眼镜露出无情的杀气,更多的是一种战胜自我的肯定,他举起自己的加兰德砰砰砰射击,导演用了很炫的特效镜头突出了加兰德自动步枪射击时的撞针音,而最后一枪弹壳弹出时在空中的转动更是成为了本剧最常见的宣传画面。
其实这个场景除了看起来炫,对于正经叙事来说,并没有显出太多意义。
关于勇士,这一战争中涌现出来的周边产品,用一种近乎残忍的方式被提出。
美国参战时,德军部队已经经历了两年多的欧战,战斗经验丰富,而从客观地来说,德军中诞生的王牌部队的顽强战斗精神也成为了美军崇拜和尊重的东西,否则为什么美军士兵多次在剧中乐衷于收集战利品,包括纳粹旗帜和迷彩雨衣,这集中,作为两国伞兵的对决,最精锐的部队是德军的伞兵部队,这支经历了几乎第三帝国所有重大战役的部队战功赫赫,这集中出现的德国伞兵是参加过高山战斗的精锐尖兵,许多士兵领子上都别有阿尔卑斯山摘下的雪绒花--就如温特斯说的,他真的能爬到那么高的地方战胜敌人并摘到它,这是真正的英雄。
所以,当灌木丛对战结束,Albert Blithe来到德军阵地查看被自己射杀的那个德国伞兵时,很理所当然地将尸体上的雪绒花戴到了自己领子上--如果这用来解释为什么最后他要挂掉的话也未尝不可--这是一个关于真正英雄的不可替代的精神--同样是一种人性关怀,我们要记住的是所有英雄,胜利者无法抹去失败者的精神。
再来说说这集中出现的很抢眼的装甲车辆,由于两大制片人的面子,《兄弟连》摆脱了许多战争片用现代装甲车辆代替二战车辆的惯例,用复原和重造展现了许多型号的德军车辆--sd.kfz.251,sd.kfz.222,猎豹坦克杀手(当时列装还很少,可见E连面对的是多么精锐的装甲部队),4号突击炮,似乎还有豹式坦克!
相对而言,后面出来救场的美军M4谢尔曼坦克实在时太丑了......当这些车辆活生生地冲锋陷阵时,着实让很多我这样的军事迷过瘾了一把。
就如之前说的,这一集中实在承载了太多说不完的情感在里面,连看了两遍还是漏过很多东西没说到,希望大家看这集的时候能注意到我所注意到的,有不同意见的也来指正下,就这样,准备看市场花园行动了。
作为一部注定要轰动的电视剧,改编自战争回忆小说的《兄弟连》带观众回到了一个近乎真实的战争环境,强大的剧组阵容也为其增添了关注的价值,如果说之前战争电视剧多出于爱国主义宣传和反战思考的话,那么《兄弟连》近乎是一部完美的供军事迷和准军事迷和普通观众的历史教科书似的作品。
好几年前的作品了,最近开始重看,写点小评论,希望能对看过和想看的人一点参考标准。
在第一集中,开篇采用了几个老兵的回忆和论述,纵观全剧来看,这个片段中呈现的极度真实的人性心理为全剧定下了基调--虽然是站在美方来讲述历史,但绝对不抱有任何主观色彩,力求用最真实的大环境和人物心理来还原那段历史。
在开篇叙述中,有位老兵很直接地说:当大家听到伞兵是怎么回事后,都说这是去送死,但当他们说,伞兵的津贴比普通士兵多50美元时,我就举手了。
第一集主要交代了全剧的前期事件,从新兵入伍训练一直讲述到了伞兵们在英国登上C47前往诺曼底开始战争的征程。
在热播情景剧《老友记》中有出色表演的David Schwimmer出演了第一集中比较重要的一个角色,连队的长官索柏,这是个苛刻严格毫不怜惜士兵并且实战中极度愚蠢的家伙,他的严格在我们在原著中看也许就是一个所有美国类型电影中军队的教官一样挑剔自以为是,那些近乎折磨的训练作息和要求放在电影中却突然成为一种活生生的残酷,不过同类型电影实在太多,而且本剧中的表现手法有很多向《全金属外壳》致敬的味道,无奈实在难以超越,精彩但由于电视剧本身各个特征的限制,不能说太出彩。
令人讨厌的索柏是个很值得玩味的形象,一开始会给人感觉,David Schwimmer的天生的善良语气和那双无人能及的可爱的大眼睛饰演如此变态的教官有些不妥,但当剧情进行下去以后,在索柏作风和人性上的弱点暴露出来以后,这个人物的矛盾就形成了--他只是一个严格要求部下目的是为了让他们更加能吃苦更加坚强,他所能做的就是用自己的权力强迫他们做到这些,虽然士兵们不领情最后还把他弹劾走,但日后的战事中,没有人可以忽略他在训练中给士兵形成的适合于战争环境的生理和心理承受能力。
David Schwimmer在被告知自己将被调离连队时候的表演简直回归了《老友记》中的那个讨人喜欢可怜巴巴的Ross,闪着泪光的小动物似的眼睛瞬间把这个一直让人厌恶的角色演出了生命,让这个角色开始丰满完整。
这一集中,故事主人公群开始形成,E连中的主要角色从连长到士兵,一个个鲜活的个性人物第一次展现了自己的性格,只是由于所处训练营,每个人只是在有限的抱怨和反抗情节中说出和做出符合人物性格的戏份,而后面几集到了战场上,在没有人性可言,任何事都会发生的地狱中,人们的善良邪恶坚强懦弱团结自私的心理都会不断出现和变化,第一集中这方面只是点到为止。
毕竟是大场面商业片导演和资深演员出任制片,Tom Hanks和Spierburg当然不会让这部电视剧延续美剧战争片的慢节奏,删去了很多可有可无的事件尤其是习惯性抒情的环节,整一集叙事节奏紧凑又涉及面广,在这个框架下,人物的动作和冲突填满了空隙,而大战来临前的心理又时刻抓着观众的心,加上恰到好处的几个幽默点,一个把电视剧当电影来拍的作品,在一群实力雄厚一丝不苟的人手下,开始慢慢呈现出其精彩。
甚至,单是一集来看,都是一个完整的情节,既独立又能引出之后的故事。
场面上看,导演很有意地用电影的“胸怀”意识来拍摄,整个一集中经常用大全景小人物出现,电视剧中常用的中景却并不是主角,在电影中,这样的拍摄手法无可厚非,放在电视剧当中,这样的手法同样充实了其内涵,说创新算不上,但可以说是一种相当成功的意识和应用。
色彩上,军绿色也许一直给人向往,但如果整个一个小时都盯着同样的军服看实在是有些枯燥,事实上,整个第一集中士兵们的服装按时间顺序应该是普通训练制服-训练汗衫短裤-野战训练制服-伞兵常服-伞兵野战制服(唉,脱离专业军事杂志太久了,已经没以前那样倒背如流的顺了),虽然内行人知道这些制服不同环境不同场合下已经更换了好几套,但对于普通观众来说他们并不了解这么多军事知识,导演就运用了强烈的对比调色来弥补这一软肋,避免了很多军事题材影视作品中色彩暗淡审美长时间疲劳的诟病,顺便提一句,咱们的《亮剑》之所以好看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它甚至采用了各种色调的滤镜来区别各个阵营--八路军的加入暖色的蓝,国民党的普通蓝,日军的加入冷色的黄,首先是为了区分各自派别,其次是在这个大环境在场景转换中让观众从色彩基调上迅速做出角色转换,最后也解决了审美疲劳这个问题,不信你去看,八路军的天都是蓝色的天,日本鬼子的天都是土黄色的。
扯远了,《兄弟连》的办法并没有《亮剑》那么明显,只是在同一镜头上调高对比度和合理利用光,所以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漂亮的光晕出现在镜头中,这可以算是一种很具美感的战争片手法。
总的来说,第一集中为之后情节的展开做了良好的铺垫,结尾处也做了传统的悬念噱头,只是这个悬念存在于后9集中,而并不是普通电视剧的后一两集,在未进入战斗环境时卖足关子,让所有孰知历史和试图去了解这段历史的人充满期待。
之后剧评会不断跟上,谢谢阅读!
前几天因为买了一套碟,画面很差就找老板换,可是去换的时候发现没有什么可以换的,偶然间看到了这部兄弟连,我就拿下了。
我是一个女孩子,但是我十分喜欢看兄弟连,这部片子我看了不下3遍,可是我还是喜欢看,而且剧中人物众多,让我往往记不清楚每个人的来龙去脉。
但是我还是记住了几个人,先来讲讲101空降师506团的E连的历任连长。
1、第一任连长,索贝尔上尉,这个人从后来的战争经历来看,他还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他魔鬼般的训练下,E连的人也许比其他连的人更能适应艰苦的环境,也更信任同伴,另外他是我喜欢的friends中的rose,这个我当然记得住了,只是这个刻板的连长我看了也很讨厌。
(不能显示图片,很郁闷,请看我的blog,http://stellaxu.blogcn.com/diary,17084167.shtml)2、第二任连长,汉密尔顿上尉,这个人在剧中大概只是个露脸的人,没过多久就死了,在D日跳伞的飞机上,飞机被敌人击中丧生,我没找到他的照片。
3、第三任连长,火线上任,winters上尉,温特斯上尉是一个没有丝毫不良爱好的人,不抽烟不喝酒,时刻比较严肃,但是他还是亲民的,最危险的时候他总是能身先士卒,跟战士们在一起,战士们很依赖他,他更像是E连所有人的妈妈。
他更喜欢打仗和士兵们在一起,但是自从他从火线当上营长以后,就不能亲自参战了,但是当第四任连长戴克,在攻占foyi时,战场上指挥失误导致很多士兵死亡的时候,温斯特几乎拿着枪就冲出去了,辛克少校拦住了他,于是又一个连长火线上任了。
在D日温斯特带领20个人攻下了敌人的火炮力量,那场仗打得真漂亮,这次战争所用的战术和策略后来成为了西点军校的一个经典案例。
他时刻记住他的士兵首先是人,然后才是战争的结果。
钦佩。
还有最后在战争快结束的时候,辛克上校为了表功,要组织第二次深入敌军抓俘虏的时候,温斯特少校让他们安睡整晚,打了假报告上去,说没有抓到俘虏,保护了他的兄弟,再次证明他是E连的保姆。
http://stellaxu.blogcn.com/diary,17084167.shtml4、那个笨蛋戴克连长,让我看了就生气,他根本就想待在E连,所以我认为第四任连长应该是力普顿,这个人在戴克连长失去军心的时候,时刻团结着连里的所有兄弟,把所有人聚集在一起,在巴斯通他发挥了巨大作用,军心就是战斗力,在巴斯通他其实就是E连的连长,虽然他只是一个上士班长。
http://stellaxu.blogcn.com/diary,17084167.shtml5、第五任连长,斯皮尔斯上尉,这个人原来是D连的连长,火线上任,而且打了漂亮的一仗,并在这次战役中一战成名,他从敌人的眼皮底下跑了个来回,毫发无伤,成了传奇人物,这个人挺狠的,但是很会打仗,E连交给了这样一个连长,温特斯就可以放心了,力普顿也可以放心了。
这个人还有一个传奇就是他击毙了20个德军俘虏。
这个在一开始有交待,但是那个时候我没看清楚是那个人,但是马拉其应该是知道实时真相的人,这个人是E连的硬汉。
http://stellaxu.blogcn.com/diary,17084167.shtml兄弟连的连长介绍完了,要介绍一下兄弟连的其他士兵,至少是我印象深刻的人。
公牛,兰德曼,这个人看起来胖胖的,但是他很会带兵,对自己的士兵比较亲切,更多内容,请参看http://stellaxu.blogcn.com/diary,17084167.shtml
“开始德军并未向他射击,我想他们不太敢相信他们所看到的,可是那并不是最令人吃惊的事情,令人吃惊的是,在他和I连接头后,他回来了。
”第七集佛伊之战,当Speirs横穿德军阵地,象征着集结号角的背景音乐响起,这一刻我的眼睛突然有些湿润。
在经历了巴斯通的寒冷、残酷,佛伊森林里炮击可能随时到来的恐惧,亲历失去战友的痛苦,以及领导无能之下E连难卜的命运,此时Speris横空出世般的场景,让所有这些压抑得到了释放。
目睹这一过程的Lipton终于笑了,不仅是因为难以置信,也是因为重新看到了希望——相信这也引起了观众的强烈共鸣。
Speirs可能是剧里最具神秘感、也最吸引人的角色之一。
D Day先递烟然后屠杀20多名战俘的传言,让整部剧里他递给战友的烟基本上无人敢接。
他的狠冲狠打在第二集进攻炮兵阵地时就已经显现:Speirs带领D连来接手Winster进攻下一个炮台,他直接跳出战壕只为了更快的冲锋,让Winster发出了“天啊,他在做什么”的惊叹。
“我们都害怕。
你躲在那个壕沟里,是因为你觉得还有希望,可是你唯一的希望就是把自己当成已死的人,你越早接受这一点,就能越早发挥一个士兵应有的功能,不带怜悯,不带同情,不带悔恨。
所有的战争都靠它。
”这是Speirs对深陷恐惧的Bloyd的忠告,也是他置生死不顾、对敌人和自己都毫不留情的原因。
Speirs又绝不仅仅是一个战争狂人。
在佛伊之战后,修女吟唱的教堂里,Lipton向Speirs表达很高兴由他当连长,Speirs说:“就我所知,他们一直都有一个好领导者,有人曾说,他们一直都有一个人可以依赖,带他们攻入波扎克,在森林遭炮轰时将他们凝聚在一起,每天振奋士气,使兄弟们聚精会神,引导方向,这都是一个好的战斗领袖做的事情。
”所说的正是Lipton。
这番话不是Speirs带领一个新团队时的拉拢人心,而是借Speirs之口表达他以及观众心中对Lipton这样在D Day以来历次战斗中出生入死的老兵的尊重和欣赏。
唯一打破Speirs一贯冷峻果敢风格的,是第十集中补充兵枪杀战友之后他所表现的焦急和愤怒。
当他终于放下指在杀人者头上的枪口,我看到的是战争狂人的另一面:强烈的感情,同时又有强大的理智。
十多年之后才看到这样经典的、表现战争与人性的大片,实在有一种相逢恨晚的感觉。
印象最深的,不是冲锋和胜利,而是片中对人性的充分关照。
许多镜头不断在我脑海重现,比如Winster冲上高地对一个娃娃兵开枪前的迟疑,军医Eugene只舍得闻闻女军医送给他的巧克力的香味、却毫不迟疑地分给失去挚友的战友以给他安慰,还有李高特在战场中心抱住被炸得血肉模糊的战友——只有战友的不离不弃才能让绝望的伤者感受到一丝活下去的勇气。
战争,让本来可以成为朋友的人们互相残杀。
在战争仍然还在发生的今天,个体能做的就是对那些潜移默化中植入的观念进行反思,并对那些狂热鼓吹的口号保持警惕。
终于看足10遍。
2003年,在一个在线网站看了第一遍。
一口气,从夜里十点,看到第二天晚上。
白天为此请了假。
然后,买了DVD,缘版的6D9。
又看了两遍。
然后,买了红龙的军包。
买了中文版和原版的书。
买了国际展望出的兄弟连特刊。
买了101的空降兵制服。
玩了荣誉勋章和使命召唤,里面情节以BOB为原形。
2006年去俄罗斯长途旅行,就带了这一套碟,一路上看了一遍。
每年温习一遍。
前阵子,HBO为pacific暖场,在cinemax频道又放了一遍。
重温一遍,不过瘾,把DVD拿出来又复习了现在,坐等蓝光。
这个世界上, 终于有一部战争片,在IMDB里衬得上满分
战士挽歌
最喜欢的一部战争剧!不仅战争场面震撼人心,故事更是深刻挖掘人性,让人在残酷战争中思考更多人性化的问题。如果说“拯救大兵瑞恩”开创了战争片拍摄手法新境界,那么“兄弟连”则将这种境界推向了极致,且更具有人文关怀和内涵。
一个不错的二战题材的电影,但是感觉没有什么特别的亮点,在导演和编剧里看到tom hanks,这是个亮点,哈哈。感觉和save Ryan类似。
感觉是比较平淡的,人物都没有完全展开,有点流水账。喜欢大牛和约翰·马丁。
“爷爷,你是大战中的英雄吗?” “不,我不是,但爷爷曾经和很多英雄们并肩战斗过。”
现在看感觉一般般了,一直想看一直没看
只有后四集还可以
美帝这样的技术流把战争场面拍好一点不稀奇,可贵就可贵在非战争场面的处理更是精彩,真实而立体,没有回避杀俘、误伤、怯战、滥杀无辜、搜刮战利品、酗酒闹事等负面细节,塑造了一群真正的血肉之躯。最后一集通过敌方投降将领向士兵最后训话之口道出士兵精神的设定实在高明至极。正片以幸存士兵在棒球场上微笑的画面而告一段落,但我想他们在重见故国的那一刻也许不再意气风发,或许他们会更像如今毕业季的离校大学生那样迷茫地自问:我将何去何从?
不好看,太深沉,只是想看打仗而已,对思想什么的不感兴趣。
电视剧拍到这种水准,绝无仅有!
战争就像寒冷的冬
在二战后期参战的美国少爷兵,拍的最好最引人深思的是战争结束后的部分。
艺术水平上无可挑剔,塑造出的美式集体英雄主义主旋律差那么点意思。
震撼,细致的战争史诗
政宣属性和反战意识往往很难捏合到一起,但《兄弟连》完美的做到了,它还超越了更多。
一集弃,没意思
7.26 "我为能够与你们每个人共同服役而感到骄傲。你们有权享受永远快乐而和平的生活"。到尾声的时候会觉得,其实战争不过是消磨时光的一种方式,“共患难共生死做兄弟”才是它的结果。对的、错的本就不分明,任何重建都是对真相的摧毁。
看了一集就不想看了。。
看了第一集和第二集的开头 你们都说好 我怎么觉得节奏慢。#20160213
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