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乐队

乐队,Follow Follow

主演:赵怡文,江雨晨,中野阳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2

《乐队》剧照

乐队 剧照 NO.1乐队 剧照 NO.2乐队 剧照 NO.3乐队 剧照 NO.4乐队 剧照 NO.5乐队 剧照 NO.6乐队 剧照 NO.13乐队 剧照 NO.14乐队 剧照 NO.15乐队 剧照 NO.16乐队 剧照 NO.17乐队 剧照 NO.18乐队 剧照 NO.19乐队 剧照 NO.20

《乐队》长篇影评

 1 ) 比较喜欢英文片名,FOLLOW——追随

包含剧透。

不过这个流水账剧情其实也无所谓被剧透真的。

《乐队》不只是反应了摇滚乐的现状,也反应了中国摇滚乐迷的现状。

摇滚乐,在国外不过也是流行音乐的一个分支,在中国,成了必须和流行音乐区分开的类目,充斥着盲目、假道学和标榜个性,强行装逼。

(彭磊的朋友圈为什么说发窦唯的就拉黑。

他不是不喜欢窦唯,他是不喜欢吹窦唯的现象。

)怡文,一个生活乏善可陈的女学生,因为无聊,因为喜欢科本,爱屋及乌喜欢上了摇滚。

如同片中科本所说:我不知道为什么中国那么多人召唤我。

然后怡文就去听live house,追随了一支唱了国语填词科本的歌的乐队。

虽说和贝斯手关系较好,后来却跟主唱好上。

主唱一开始玩brit pop,后来又玩车库,因为唱歌调不准,又玩死金。

风格不固定,写歌不用心,一会儿得半夜写歌,一会儿得扯日本文学,一会儿学墨丘利搞基,一会儿学哈草,一会儿处上一个哥特鬼妹,然后要去罗马尼亚玩黑金属。

整天欲作新词强说愁。

然后怡文想自己组乐队了。

不会音乐的她跑去迷笛学校。

可是课堂上最简单的三和弦大小调讲解,她都能听睡着。

练琴房里,一个学员整个下午都在对着节拍器爬同一个格子,而当她走进练琴房,就简单瞎扒拉两下吉他然后发呆。

原来掌握音乐,比她想象中枯燥很多。

怡文才气还挺不错,用一些音效采样和cool edit,写出了AFTER PARTY这首歌。

但写出这首歌的她并没有多开心,因为整个过程她慢慢认识到的,她身边的摇滚,从市场到乐手到整个社会审美,都很扭曲。

于是她放弃了这个摇滚梦。

科本最终也释然离她而去。

在所有主流价值观都在鼓吹文艺梦想,所有的摇滚类文艺作品都在鼓吹和平爱和自由,鼓吹让年轻人追梦。

彭磊结合自身经历,用这部《乐队》试图告诉大部分摇滚乐迷,年少时的文艺梦,只不过是一时的热情,只不过是因为年轻人们对阅历的缺乏,才会盲目恋上滚圈文化的那些矫揉造作。

当真的摇滚,没你想象中的高尚,当真玩摇滚,没你想象中的好玩。

 2 ) 飞蛾扑火的跟随

托上海电影节的福,有幸在这里看到这部期盼已久的彭磊处女座。

因为错过了电影开场,包括KURT做飞碟而来的关键镜头,所以很多观感也不全面,也许失实或者夸大其辞。

当然,那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我进场的时候,恰逢重塑雕像的权利正在进行他们一贯神经质的演出。

女孩在音乐中被小P拖进楼下。

我既不知道女孩是如何爱上摇滚乐,也没看到她是怎样中了NIRVANA的毒。

小P家里一排牛逼闪闪的琴,当然,都是网购的。

于是现场笑声许多。

嗯,玩琴的孩子会把吉他和贝斯当成情人的,越多越好。

小P抱女孩肩膀的行为可能有很多因素我猜,最多可能就是想直截了当的表达自己的爱意吧,其实他也不知道怎么表达,看起来他不懂如何讨女孩的欢心。

女孩抱着琴乱拨乱弄的画面让人感到温暖又孤单,因为想玩乐队的时候,最缺的永远是合适的指路人,没人告诉你你应该怎么干,当然,是自己期望的那种指点。

无论在那个时间段或者任何时候,放弃摇滚乐的梦想总是比坚持他容易上一万倍。

女孩再次来到小P这里,情节称不上精彩,只是出现了旅行团翻唱的《我不想失去你》,本不美丽性感的镜头,突然间让人湿了眼眶和心。

这是整部电影最美丽的时刻。

创造和演绎音乐绝对是这世界上最美妙神奇的事情。

《after party》是首好歌,由女孩的嘴中唱出来更显可爱和诚恳。

“从鼓楼走到MAO,我还没有找到他”。

喜欢摇滚乐的孩子们,谁不懂这个呢?

渴望自己想要的理解、对话和怀抱,然后发现,一切都不合心意。

合心意的又没有勇气去追求,因为怕自己不够美丽。

KURT开口说话的时候,惊艳的让我下巴快掉出来。

那声音,与本人相像的足够让人汗毛倒竖。

他说的话,是导演真正想表达的意思。

摇滚乐,根本就不应该在这片土地上生长。

所有热爱她、追随她的孩子们,不会因此获得金钱、地位、名誉甚至别人的尊重。

被人称为怪胎,被人视为异类的家伙,爱不到人,也无法因此被爱。

只能和仅存的那么几个家伙可以真正的说话。

爱中国摇滚乐这一行为,既不时髦,也没有共同话题,尽管,爱她的人是如此的热爱,甚至把那些真诚、实在、热情和愤怒融进自己血液,如此的单纯,都不曾长大。

现实就是,艺术有各种各样的形式,而摇滚乐,无非是片中所说“西方的垃圾”。

你可以去爱文学、爱电影、爱舞蹈、爱美术、爱其他的音乐,随便你去喜欢什么,那都是你的“高雅爱好”,而张扬个性、热情奔放的摇滚乐,其实不适合这片土地上的绝大多数人。

中国人喜欢的是华丽的外衣,而不是柔软自如的内衣裤。

中国人喜欢虚假的名片和可以炫耀的生活,而不是另一种自己,干净的、纯粹的灵魂。

彭磊硬梆梆的告诉所有人,我的电影,你懂就懂了吧,不懂你也不需要发问,因为那不属于你的世界。

不谈论电影技巧,我想我喜欢这样的居高临下孤芳自赏的诚恳的态度。

爱摇滚乐,就等于不让别人去爱你,真实的你。

“我相信明天会失败 不代表我心里没有爱”

 3 ) 很奇怪的感觉

十三年前就在豆瓣标记了想看的电影,直到2024年上海电影节终于在大银幕上看完。

可能是为了缅怀逝去的青春岁月。

可能是为了欣赏喜欢了十多年的重塑当年在livehouse的现场演出(正巧6月9日刚在北京五棵松看过他们演唱会)。

可能是为了看看Even的表演,还有江老焉儿、丁太升、熊猫商店,这些都是古早的老豆瓣er们耳熟能详的名字,跟晚晚、张辛苑同时期火起来的。

也可能是想重温2010年左右的北京摇滚乐演出情况也是自己最有热情和能量追着乐队们看各种巡演音乐节的时光。

但,真的挺糟糕的,很做作,很尴尬,很奇怪,很松散,很干瘪、很矫情。

如果不是彭磊、新裤子、摇滚乐、Kurt Cobain、独立电影这些标签,不知道还能吸引谁来看。

这部电影更适合在《乐队的夏天》第一季、第二季播出后放映,囊括两届冠军乐队,最终是摩登天空的胜利。

我确实也看出了彭磊和摄影团队反复仰拍女主大白长腿的男凝视角,是感觉不适的,也完全没必要。

如果要体现出青春/年轻有很多种方式,比如一开场女主穿校服就能说明年龄,还有台词里说的都很傻缺那种中二的感觉。

对比索菲娅科波拉在《迷失东京》里拍摄的斯嘉丽只穿着内衣内裤的镜头,没有感觉到色情和别扭。

而且女孩子就不能认真学好吉他吗?

长途跋涉到吉他学校就是随便拨弄两下然后犯困发呆吗?

组乐队就完全不需要乐理知识随便就可以吗?

……这可能就是男女导演视角的差异吧。

一颗星给影片真实记录了那时的北京,喜欢那种赫鲁晓夫楼/苏联风格筒子楼,非常具有北京/北方的城市建筑地域特色。

一颗星给Even,虽然演技很生涩,或者都谈不上演技,更像平铺直叙的素人表演,她有一张非常干净纯粹可爱呆萌的脸庞,选她做女主真挺合适的。

她唱的After Party真的挺好听的,这几天一直在脑袋里回旋。

 4 ) 彭磊牛逼

最早听的一首《你要跳舞吗》爱了然后听了很多我拍的一个mv模仿过《关于失眠的夜晚》影片中,出现的所有歌,走在什刹海的冰面,两个男盆友,等,我都听过原版,看过mv影片中的乐队签约就是自己的经历看过《北海怪兽》的书都了解彭磊的过往有一段鸽子哨,京哨 ,应该是霸王别姬中的配乐视听语言真的很糟糕有点意识流更多的感觉像mv加长版有一段说唱的不错很酷问什么类型是挺讽刺嘲讽的更多的表达现在过去一些乐队的现状无奈,的歌唱

 5 ) 中国摇滚乐电影的里程碑

中国电影缺少这种真实和诚意。

强力推荐。

我们看腻了各种用钱堆出来的娇柔造作,我们需要这种电影。

如果这能算个开始,中国电影就有希望了。

期待下部佳作。

这些给低分的都不知道鼓楼,连MAO在哪都不知道。

如果你不了解北京,不了解真实的生活,没体验过为理想奋斗,倍儿喜欢看美国大片和甄嬛传,就别乱评了。

 6 ) 有掌聲是怎麼回事?

在沒有進第二段音樂之前,腦海里跑過無數吐槽:搖滾樂手的YY,最好有清音柔體加沒長腦子還認為世界上其他所有人都是傻缺的軟妹子對他們死心塌地外加不糾纏還要感恩戴德!

Kurt Cobain有啤酒肚?

剛躺下時腰部以下的白色是什麽?!

歐,差點就進入了之前聽說的骨肉皮故事的設定。

女主去學吉他時的畫面和花輪的音樂搭配棒極了再,吐槽下不穩的攝影師,剛入佳境時總被莫名其妙切斷的剪輯,以及硬生生的音效銜接。

什麽是搖滾樂?

搖滾精神是什麽?

片子展示了國內搖滾樂界的真實的一面,但搖滾樂是什麽?

沒有給出任何答案,或提示。

兩人看完演出,你們是什麽風格?

有QQ嗎?

呵呵,這是更真實的現狀吧。

小武,帥!

千萬保持下去。

兩位女演員:我知道攝像機在哪我就是不往那看!!!

 7 ) 内心想的摇滚到底是什么

彭磊用自己身边的那些事那些人作为灵感,谈论着他心中的那些事。

对于这类型的小众电影,其实做的十分的出色。

一开篇科本驾着UFO来到女主家那段我的确有点感觉无语,不过往后看,传递的精神面其实挺让人深思的。

我们如今中国的摇滚到底是什么,人们喜欢的是摇滚精神还是只是觉得在舞台上的酷,中国摇滚与西方摇滚的冲击,似乎许多的问题在电影中都有提及的切入点。

女主一开始觉得生活操蛋,只觉得科本的音乐能带给她精神的安慰,其实我不难想问,他是真正的了解科本的音乐吗,科本自杀除了自己的身体被病魔纠缠,还有在于他认为自己的音乐,其实乐迷们并不了解,他觉得他是孤独的。

女主与朋友在听到一个乐队表演后上前问乐队的风格,一味的说在舞台上觉得挺酷。

这其实刚好折射了现在很多年轻人听摇滚的心态,在舞台前嗨,认为好听,但是心里其实就是不懂装懂的跟着嗨。

虽然我也觉得听摇滚真说不上什么,好听跟不好听因人而异,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可能中西摇滚细节的差异就在于这里。

西方摇滚注重精神层面,他们不怕饿死,不怕现实的压力,他们具有的独立的创造力,他们没有封建的社会思想。

在电影中,导演以一个小乐队其实就折射了如今很多年轻人,一味在于模仿西方,其实压根没有自己的摇滚想法与精神,甚至有时会带有装逼,男主唱对着女主说喜欢日本文学,只有这些会给他灵感,但是我不懂的是,他是真的了解他自己所说的那种精神层面吗,他说他想去国外,可能在那个环境里面他可以更好的玩摇滚,但是我觉得他可能还是并不会成功。

记得一句台词“就算崔健死了,也不会有很多人喜欢摇滚”。

这真的是在反思,为什么摇滚就无法在中国得到更大的市场。

他被许多人认为是噪音是垃圾,但是其实摇滚等于内心的呐喊,是最真实的写照,我认为比一些只知道情爱的歌曲会更打动人。

电影结局我也算知道,科本走了,他问为什么中国人喜欢摇滚,可能因为他们的热情与兴趣吧,但是热情与兴趣老了就没有了,我要走,我不属于中国。

电影里的小乐队反射着如今一些装逼的年轻人,他们没有工作没有其他的,对待爱情不负责,对待家人不负责,他们一心玩着他们认为的摇滚音乐,但是最后我只想问,他们到底了解他们所追求的摇滚音乐吗,他们知道他们的未来和当初对摇滚的热情吗。

我只想说,摇滚不死!

 8 ) 它在窥探我的内心

就这么一直追随。

直到赵怡文转身走出队伍,往回走。

直到这里,我才能理解,理解我对于电影名字中follow follow的想法。

挺奇怪的一步片子,总觉得连接的有点乱,我不敢说这是我看不懂。

年轻人在这座城市里活着,所谓的摇滚,所谓的文艺,以及所谓的与众不同。

幼稚却又真实,残酷却又引人共鸣。

当科本从家里消失的时候一定预示着某些东西已经不在了。

也许是曾经的疯狂热爱,曾经的想要脱颖而出,曾经的想要对俗世嗤之以鼻,对中国的摇滚现状。

那都是曾经。

无数个作品赞美了对西方摇滚的引进与再发扬,很少有人揭露这个怪现象。

后来发现我也曾这样,有点像是“滚圈的中二病”。

我慢慢发现,赵怡宁做着我曾经做过的事。

说句实话,时至今日,我仍然年轻,但却不再那么去轻易“信仰”或者“信奉”。

我开始不那么认为周围的人都是傻缺,虽然我承认大部分时间他们仍然是傻缺。

但除了音乐之外,真的没有东西能够拯救我。

幻想着自己有一天也抱着琴站在舞台上,当然,现实告诉我做不到。

生活中任何一件事都可以击碎这个念想,它看上去这么有重量,却往往无足轻重。

赵怡宁走了很远的路,背着一把琴,追随,返回。

我可以这么想,第一个follow是离开,第二个follow是返回。

曾经多么叛逆的,多么鄙视的,多么不屑的,多么无知的。

我听性手枪,我还听深紫。

齐柏林飞艇你知道吗?

中国,没有那个水平,所以我觉得国外的摇滚环境好的太多。

中国没有摇滚乐的时代,中国只有大明星。

我暂且将第二句设为问句形式。

离开,最终还要返回。

不论到了什么阶段,不论什么方向,追随。

她将脸埋在两膝之间,旁边的科本一动不动时,我的眼泪滴了下来。

魔幻中带着浪漫,我在听见《我不想失去你》以及白色寂静的冰面,柔软的冬天与暖帽时,不知怎么就留下了眼泪,这种微妙的共鸣感。

我觉得这部片子在窥探我的内心。

 9 ) 《乐队》入围上海国际电影节竞赛单元“亚洲新人奖”

《乐队》入围上海国际电影节竞赛单元“亚洲新人奖”,导演彭磊及主创将出席上海的活动,上海的朋友们可以看到这部影片啦!

 10 ) 歧视女性 太糟糕了

听朋友推荐看的。

从来没见过这么恶心的电影。

所有正常的女孩都应该有这感觉。

小一号粉色的电吉他,上吉他课瞌睡,给科本上香,是所有男人的附属、崇拜者、缪斯,就是不是一个和他们平等的人。

自己想组乐队没组上又回去新裤子干嘛呢?

还以为要讲讲挂盒怎么成立的,结果又是网传梦姐因男人入队的事件。

凭什么女人就不看书 ,不懂音乐,就是脑残粉啊?

里面傻缺的事都让女生干了,全是傻白甜。

你喜欢科本,写自个儿梦见科本抱他就行了,换个女人抱干什么?

《乐队》短评

满篇的彭氏幽默和苦涩,电影里说即使崔健死了中国摇滚也不会火,十年前绝望的摇滚人在几年后迎来夏天。很巧的是前后脚看了乐队和李诞脱口秀工作手册,彭磊和李诞分别以不同媒介表达了同个观点,“坚持做一件事本身就是一种才华”,“模仿与抄袭等于是一出手就出法其中,一出手就输了”,音乐创作与脱口秀创作殊途同归。

3分钟前
  • 无人应答
  • 推荐

去掉所有ost我可能不会喜欢它。后半段每个ost一出来就一直掉眼泪,我看懂了,导演意识流文艺片我看懂了。孤独、困惑、梦想、自卑、摇滚乐、青春、渴望...那个女孩就是我自己。彭磊比我看得还清。

6分钟前
  • Gummo
  • 还行

我喜欢。。。

10分钟前
  • 胡老板儿
  • 推荐

大哥,三分不能再多了

11分钟前
  • 黑猫的猫
  • 还行

@童言一 小武你的摩托取来了吗??[偷笑] 配乐很耐听啊!

15分钟前
  • _塔克拉玛虎太
  • 还行

天呐哪来这么多傻逼玩意儿。#最近咋在哪儿都看得到蜜三刀

19分钟前
  • 墨石、
  • 较差

“当我不用去上学,我要真正的男朋友。我从鼓楼走到MAO, 还没有找到他。"

21分钟前
  • 疼酱
  • 推荐

女猪脚萌了一花,然后就没有别的了。。。。。。。

23分钟前
  • 社交网络真奇怪
  • 较差

故事讲的一般 如果期待剧情跌宕起伏还是打开湖南卫视好了,这个平静的就好像剧中女主角抽了一口卷烟后感叹 好像来劲儿 我要写首歌一样那么直接又可爱。。。总之,台词是有隐射的 大概就是 去你妈的傻逼金属乐 呵呵呵!

28分钟前
  • shee
  • 还行

再用点力就达到《大象席地而坐》的层次了

30分钟前
  • Zzzxueying
  • 推荐

do it ,perfect。

33分钟前
  • 吴璇花
  • 力荐

我在楼下看见彭导了~

35分钟前
  • iamgracegao
  • 推荐

音乐好,电影像是彭磊对尴尬喜剧的稚嫩尝试

36分钟前
  • 不安之歌
  • 还行

猫在我身上趴着,然后叹了口气

37分钟前
  • 秦诉
  • 较差

慕名看了彭老师怒摘最佳新人导演的作品 竟然是AfterParty的出处 (虽然完全没有电影语言可言嘛😂

41分钟前
  • tankry
  • 还行

还有imdb编号捏

45分钟前
  • kulilin
  • 还行

和《北海怪兽》、《野人也有爱》相比的话,确实是一部比一部拍的好。片尾的地铁动画很有感觉

46分钟前
  • 陈不为
  • 推荐

有笑点,有泪点,有盲点。那就是十七岁时的我,而我就是那个长大了以后还喜欢摇滚乐的有问题的女孩儿。

50分钟前
  • 果酱☮
  • 推荐

我不想模仿谁 我不想成为你

54分钟前
  • 海马
  • 推荐

即使经历过十六、七岁时的不知所措和孤独茫然,等到长大以后可能还是会无法理解正在十六、七岁的孩子到底在想什么干什么。看的时候能想起好多零碎的画面和一些情绪和一些人。失去棱角是让人难过的事情,但幸好成长也是不错的出路。

55分钟前
  • 拿拿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