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方形

The Square,方寸见人心(港),抓狂美术馆(台),自由广场,魔方,方块,广场

主演:克莱斯·邦,伊丽莎白·莫斯,多米尼克·韦斯特,泰瑞·诺塔里,克里斯托弗·莱索,玛丽娜·希彭蔻

类型:电影地区:瑞典,德国,法国,丹麦语言:英语,瑞典语,丹麦语年份:2017

《方形》剧照

方形 剧照 NO.1方形 剧照 NO.2方形 剧照 NO.3方形 剧照 NO.4方形 剧照 NO.5方形 剧照 NO.6方形 剧照 NO.13方形 剧照 NO.14方形 剧照 NO.15方形 剧照 NO.16方形 剧照 NO.17方形 剧照 NO.18方形 剧照 NO.19方形 剧照 NO.20

《方形》剧情介绍

方形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克里斯蒂安(克拉斯·邦 Claes Bang 饰)和妻子离婚后,带着小女儿(Lilianne Mardon 饰)开始了全新的生活。克里斯蒂安在一间艺术馆里担任策展人的职位,最近,他正在筹划一项名为“方形”的装置展览,希望宣扬一种人人平等互助的积极向上的理念。 一场意外中,克里斯蒂安的手机被偷了,通过GPS定位,克里斯蒂安找到了偷手机的小偷所居住的公寓,深夜里,克里斯蒂安向该大楼的每一户居民家的门缝里塞进了一张指控书,哪知道这不经思考的举动,为他惹出了大麻烦。为了宣传展览,克里斯蒂安找来了传媒公关公司的代理人,哪知道这两个不靠谱的男人,很快就将这个展览搅成了一锅粥。祸不单行,克里斯蒂安和女记者安妮(伊丽莎白·莫斯 Elisabeth Moss 饰)之间的一段露水情缘让安妮对他展开了猛烈的攻势。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十九岁,一切会更好柳书生的婚礼晚酌的流派年末SP~在一年的最后,来一杯最棒的吧~爵士情未了涉梦者猎场沃尔特和唐杜里的圣诞节世子消失了TheEmpire:法之帝国世界语法菜鸟荒村怪兽缉凶之路含笑食堂奇迹之味蜀山·伏魔篇荣耀时刻白马公主第三季爱情比赛碰撞少年间谍第二季关于帕姆的那些事赤裸证人机兽新世纪:零昨天碟中谍7:致命清算(上)死路我的抗战之猎豹突击追影新罗马浴场

《方形》长篇影评

 1 ) 你看懂这部“装逼”片了吗?

难民、罗姆乞丐、性别平等、家庭关系、特定阶层的伪装、当代艺术的故作姿态、公关的悖论。。。

Ruben Östlund在2个半小时中要说的内容太多太多,有些是其从瑞典社会内部看到的问题,有些则是更具普遍意义的思考和投射。

与更有聚焦、主题更脚踏实地、手法更大众化的前作《游客》比起来,本片显然刻意不讨好大众,而是趋向那条众多“装逼”欧洲导演前赴后继、乐此不彼的严肃“政治艺术片”道路,不为娱乐大多数人,而是只拍给“看得懂”的少数人看——只是在穿插冷暖幽默和尴尬桥段时才照顾到我等局外人的观影体验。

一句话,这样的出发点和成品,未受标榜大众口味的好莱坞的青睐自是意料之中,或许也在导演计划之内。

那么Östlund真的是想让大家懵逼吗?

那我们就偏来试试能不能看懂。

难民影片开头,男主角亲历的那场“托儿”行窃记在瑞典这个北欧社会并没有很大的代表性。

说的政治不正确一点,生活在福利社会中的公民还需要去偷个钱包和手机来养活自己吗?

虽然小偷二人组(抑或是三人组?

)一看就是瑞典人,但后来黑人小哥助手帮忙手机定位找到的那栋难民移民楼却可能更符合大多数人的联想和推测。

在这栋楼里群发控诉信的奏效还有之后那个气势汹汹地出现、要找男主角讨个说法并为小哥鄙视自己移民口音愤怒不已的沥青发色小男孩(实在是佩服这位小演员黑帮大佬般的派头和演技)以及男主角对他的态度则将瑞典的难民问题进一步展开了。

导演想要让大家思考的问题似乎是,难民难道是所有犯罪问题的罪魁祸首吗?

考虑到前几年瑞典成为全球人均接收难民最多的国家,被不少国外非主流媒体看好戏地按上各种夹杂着恐惧、偏见、幸灾乐祸和别有用心的误报,被天朝人骂“圣母婊”,那么客观地问一句,他们的政府有没有勇气将问题摊开、一分为二的说,而不是一味政治正确以至更加激起非议的逆反心理致使后者蒙头奔到黑呢?

在影片的最后,男主角是不出所料地与自己对难民的嫌隙和解了。

那么在现实生活中呢?

要找到答案并不容易。

罗姆乞丐当大多数中国人还在习惯用“吉普赛人”称呼那个似乎只在电影和小说中出现的欧洲流浪民族时,西方早已摒弃了这一被认为带有歧视性的名称,代之以更“人性化”的“罗姆人”。

随着欧盟内部边界的开放,血液中貌似流淌着随遇而安基因的罗姆人自然不能落后于其他因工作、学习、家庭等原因在欧盟内部搬家的公民。

于是乎,只要你两年前去瑞典,几乎在每座城市的每家ICA超市门口都会看到一名坐在门口泰然自若地乞讨的罗姆人。

你说,这让以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制度闻名的瑞典情何以堪?

政府不能下达命令驱赶这些罗姆乞丐,但人们又不能无视这一道道让人尴尬的城市风景。

在影片中,作为从丹麦来的成功移民代表的男主角和这些不怎么受待见的罗姆移民的几次互动就非常值得玩味。

前者是一副西装笔挺的人模狗样,后者则是衣衫破旧的乞丐相。

然而,一开始高高在上的人模狗样却两度被乞丐相强行拉低了姿态。

但导演并不满足于简单的讽刺和说教,两个前后出现的不同乞丐的对比像难民一样,将罗姆乞丐问题也一分为二地展开了。

第一个乞丐可以在7-11便利店里向男主角理直气壮地提出点单要求:chicken ciabatta(一种鸡肉三明治),还不要加洋葱。

第二个却在向男主角乞讨遭拒的情况下,仍然愿意在他向其他衣着光鲜的商场顾客求助无果后,帮他看管大包小包购物袋,以便他去找女儿。

有了这一对比,你还会觉得罗姆乞丐讨人嫌吗?

是也不是。

就像任何民族、任何国家的人一样,没有谁可以一概而论。

性别平等说性别平等这个词可能有点泛了,或者更确切地说,应该是男性与女性之间的权力博弈,在影片中主要体现在男主角和美国女记者在对两人(性)关系的处理上。

在#Me Too风起云涌的当下——更不用提在以男女平等为整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以及当届政府的外交政策的瑞典——男主角很可能会成为下一个被揭露的对象:利用自己X-Royal博物馆馆长的地位和身份,诱使与他有工作联系的女记者上床,之后销声匿迹。

但事实上,一边,男主角似乎实在是对自己说不清有多少真实欲望又有多少勉强配对的酒后乱性感到尴尬;另一边,在经历了这段一夜情之后(或者在经历之前就已潜伏着萌芽?

),女记者却对他产生了一定感情,并希望进一步发展。

说到这里,是应该讨论是否更多男性可以有不带情感的约炮,而更多女性则会选择与喜欢的人约?

还是应该探讨某一个性别的社会身份在对异性的吸引力中究竟会占多大的比重,如果再加上有颜值呢?

结果到底是你情我愿,还是权力博弈?

孰是孰非,就和Catherine Deneuve在#Me Too风潮中带头的那股非常政治不正确的逆流一样引人争议,也让人深思。

家庭关系影片中男主角和两个女儿的关系让人禁不住联想到讨论两性的家庭责任的《游客》。

在那部前作中,父亲因为在以为要遭遇雪崩时,本能反应地扔下妻子和儿女,自顾自地一溜烟跑了,在剩下的旅程中一直被妻子和一双小儿女嫌弃,整个夫妻关系甚至陷入了危机。

本片似乎是前者的续集,父亲最终没能保住婚姻,在轮到他照顾两个女儿的这一周里,从一开始女儿之间的争吵,到被女上司训斥、被难民小男孩堵在家门口讨说法而对男孩粗暴相向,种种这些都尴尬地被女儿们看在眼里,直到最后他带着女儿主动去那栋难民楼里试图找男孩进行和解,才给他和女儿的关系勉强画上了一个圆圈。

特定阶层的伪装时尚的西装、炫酷的特斯拉,甚至潮流的红边眼镜,都构成了男主角博物馆馆长的社会形象。

但这些华丽的衣着下面,却是一个因为被偷了手机和钱包就把定义自己的受害者身份作为工作要务的俗人,一个可以一边在自己博物馆的艺术作品中讨论信任和关爱问题、一边却看到罗姆乞丐就说没带现金的两面派。

插一句,在现实生活中过,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当过这样的俗人,也当过这样的两面派,无所谓我们的身份和地位。

而在影片中,以男主角为代表的这个特定阶层(称之为中产阶级也好,精英阶层也好)的伪装在那位猩猩模仿者的酒会表演中被彻底撕开了。

在充满了原始动物性和攻击性的“猩猩”面前,这群衣着光鲜、正襟危坐的客人都在等着用牺牲别人来自保。

在面对某些个体受到攻击呼喊救命时,担心受牵连的周围人的全体噤声或许无可厚非,就像电影镜头一遍遍掠过的那些乞丐和流浪汉,一次次出现的“拯救一个生命”的画外音,如果这些别人的厄运与己无关,那么有多少人会去在意,会主动去伸出援手?

这里再次无关身份和地位。

但影片中另外几处尴尬却是与身份和地位相关的。

当一群VIP前一秒还在或静立或姿态优美地半转身端坐台阶听博物馆馆长发言然后掌声雷动,下一秒换厨师上台就不顾礼貌地乌央乌央散去,致使厨师忍不住大吼一声时,当与“镜子和碎石柱”艺术家的对话被一位所谓Tourette神经障碍患者的秽语辱骂不断打断,主持对话的博物馆女士(本人也是被辱骂的对象之一哦)却还要说“无论观点如何,欢迎所有人”,有观众甚至一本正经地向其他人呼吁“请大家宽容一些,那人正遭受神经紊乱的困扰”时,厨师和患者显然成了《皇帝的新装》中的小孩,剥开了这群涵养优秀人士虚伪的外衣。

当代艺术的故作姿态当代艺术似乎从来就不是以让普通观众看懂为目标的。

影片一开头,女记者对男主角的提问说出了像我这样一向对所谓当代艺术持极端怀疑态度的逆反心理症候群的心声。

她让他解释博物馆官网上的一段话:“Exhibition/non-exhibitionAn evening conversation that explores the dynamics of the ‘exhibitabl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publicness in the spirit of Robert Smithson’s site/non-site. From non-site to site, from non-exhibition to exhibition, what is the topos of exhibition/non-exhibition in the crowded moments of mega exhibition?”“展览/非展览一场本着Robert Smithson的场所/非场所精神探索’可展览的’动力学和公共性的建构的夜谈。

从非场所到场所,从非展览到展览,什么是宏大展览拥挤时刻的展览/非展览传统主题?

”这样一段让普通人摸不着头脑的话几乎可以出现在任何当代艺术展览的介绍中。

来看看作为博物馆馆长的男主角是怎么回答的吧:“如果你把一个物件放到博物馆里,是否就会使这个物件成为一件艺术品?

”“例如,如果我拿走你的包,把它放在这里,这是否会使它成为艺术?

”这个回答太实诚了!

按照它的逻辑,那么人人都能成为艺术家,例如,在“碎石柱”展区不小心把展览物件(碎石)当垃圾扫掉的清洁工小哥(害得博物馆女士差点要去找保险公司处理),或者那位在观众席中犯病的Tourette神经障碍患者,也可以是把金发乞丐女孩投入方形并将她炸得粉碎的公关公司,甚至是在酒会上“配合”猩猩模仿者演出的所有在场VIP们。

那么当代艺术的意义究竟何在呢?

愉悦或刺激观众和消费者的视觉体验,美化或丑化他们的生活,抑或是向当代社会提出实质性问题,引发人们的思考?

如果这些效果都达不到,那么艺术有什么存在的意义呢?

公关的悖论话题性是传媒最喜欢的一个关键词,而投合传媒的喜好又是公关的一大生存技能。

那么如何制造话题性呢?

影片中的两位公关小哥选择了利用女性、残疾人、受种族歧视人群、LGBT人群、乞丐、儿童。。。

这些在社交媒体上最容易引起关注的弱势群体。

但这个群体也正是最需要小心处理的对象,因为一旦利用不得当,就会弄巧成拙,沦为政治正确社会的众矢之的,就像影片中的展览宣传广告一样——在把瑞典乞丐小女孩炸上天的同时,也把男主角从受人尊敬的博物馆馆长的位置上给拉了下来。

但与此同时,由此争议话题引发的大众和媒体铺天盖地的关注却恰恰达到了小哥们的公关目的。

那么此次公关运动到底是成功,还是失败?

就看你怎么定义了。

以上没有将信任和政治正确这两个显而易见的导演希望我们思考的主题单独拿出来讨论,不是因为它们不重要,而只是因为前者我个人不感冒,后者又太复杂和艰深,在自己没有理清头绪的情况下,不敢造次。

最后说一个电影最让我审美愉悦的亮点,那就是贯穿始终的阿卡贝拉和古典乐相衔接交织的背景音乐——亦庄亦谐,与画面的节奏相呼应,很好地衬托或反衬了视觉场景中正在发生的故事。

 2 ) 那麼方形之外呢?

主策展人結束講話,廚師長剛走上階梯開始介紹當日菜單,台下的知識分子和中產精英們便紛紛離席,於是他忍無可忍,大吼一聲。

(現實中的精英名流即使不耐煩,也會維繫姿態老老實實舉著酒杯站著聽完吧。

)開頭女記者丟出的一長串連主角都聽不懂的「當代藝術用語」,文人雅士義正言辭談論著社會責任與平等關懷,走出美術館卻與伸手求援的募款志工擦肩而過,即使這些荒誕、偽善與冷漠真實存在著,觀看過程中這些令人捧腹的諷刺細想起就變得極為刻意。

到再後來清潔工居然意外清掃走了藝術品,影片提出疑問「擺放進美術館的東西就成為了藝術品嗎?

」不談ready-made,幾年前也有過參觀者把自己的眼鏡放在展覽角落聲稱那是藝術品的事件,我逛美術館的時候也有過錯把館內設施當做展覽的一部分甚至煞有介事地給它拍照的經歷。

「藝術是否可以被定義?

」或者再進一步的「何為藝術」這類問題雖老生常談,卻始終沒有一個令人信服的答案。

昨天在《Art in Context: Rethinking the New World》里的一章中讀到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最初建立時的故事,館里放滿了為了「提升」工人階級品味的石膏複製品,可博物館卻不在週日開放,而週日則是紐約市工人階級人群唯一的休息日。

一方面,複製品是否能真正替代原作起到「教育」作用還無法定論。

另一方面,這樣的「教育」不僅因沒有實際為人考慮而顯得偽善,而「教育」本身也好像只是上層階級自以為是對「野蠻人」的開化行為。

之後「野人」真的出現在社會名流的宴席上,作為觀者的我無法確認這到底是表演設計還是現場失控,文明又懂得欣賞藝術的高知人群不知所措卻故作鎮定的模樣也顯得好笑又可悲。

有人會從「野人」行為激起「文明人」的混亂與獸性的角度來解讀這一幕,我卻在想,為什麼他們花了那麼久才做出那些正常該有的反應?

是因為這該是場表演,所以他們深信自己是被規則保護起來的?

因為這是藝術,作為它的觀眾不應當去擾亂它?

只有做一個精神失常的人才有資格被允許去干擾藝術吧,就像之前對談活動上的患有妥瑞氏癥的吵鬧男人。

再聯想到在某種程度來說象征自由平等的美術館里,我們處處被規制的行為。

「看見地上那道線了嗎?

」「別靠太近了!

」「別伸手!

」還有那些暗處的約定,「乾乾淨淨的進美術館哦!

」「接受策展人的指揮移動吧!

」文明似乎意味著小心遵從「藝術」中人為設定的規則。

可是我們到底在期待些什麼呢?

這些「文明」之地,整個社會本不就是教導人類安安靜靜呆著別惹麻煩的地方嗎?

如果電影中表明「野人」藝術家打破表演與現實界限的行為也是他藝術的一部分,就像一些當代表演藝術作品或實驗劇場一樣,一切觀眾自發的反應都是作品的一部分,我大概會覺得作品帶來的爭議與過後的思考使得混亂或傷害變得有所意義的。

而后我想到,是否「藝術」作為那個被劃出的Square,在這其中發生的所有事情都是可以被接受的,甚至為人所推崇。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當既定規則被違反或打破的時候會發生什麼呢?

人們總說,民主的社會需要不同的聲音,需要時刻被挑戰。

電影里的美術館便為賺取病毒式的關注在YouTube上發佈與理念相悖的宣傳短片。

類似這樣在當下的理解裡打著「言論自由」消費弱勢族群,目的不純的行為,它是否理應被質疑被割除。

我們會不會懷疑自己,懷疑我們所謂落後的思想限制了先進的目光。

人們又該如何劃定行為背後的意義和目的呢?

或者說,我們不應該習慣去揣測一個行為或是藝術家創作的動機?

美術館門前象征黑暗與無知的中世紀銅像轟然倒地,焊上一圈光亮的四方淺溝,方形之中是關愛與和平,人們沒有等級之分權利平等。

那麼方形之外呢?

 3 ) 艺术的方块

“我觉得你是如此的有趣!

”这样的赞叹来自于一位美国文化刊物女记者。

在2017年金棕榈获奖影片进行至二分之一处时,她用这句话评论了一位瑞典当代艺术博物馆的策展人、电影的男主人公。

此前,发生过一夜情的二人刚刚结束了一场令人尴尬的对话。

而背景里则摇摇晃晃地站立着一件艺术品,几十把椅子横七竖八地堆叠成一座危楼状的金字塔,左摇右摆几乎马上就要倒塌;而艺术品自带音轨里巨大的坠落声响时不时地打断二人的对峙,让整场戏更显窘迫。

这件出现在男主角眼底里、尽管被虚焦却无法被忽视的艺术品正是他此刻身份与个性的写照:七零八落东拼西凑,时时面临坠落成一地鸡毛的危险。

但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这个人物——正如女记者所言——才变得如此“有趣”,以至于让身为观众的我们不禁向他投出好奇的目光,一如角落里坐着的那位频频侧首的工作人员:她的眼睛显然在此刻代表了观众的视角,甚至逼得男主角都要快速逃开她的、我们的窥视。

当笔者走出影院的时候,同行的一位朋友评论道,尽管本片无数次令人捧腹,却最终缺乏结构:“电影充满了大师级的单个场景,却从未归拢到一处去。

”这个批评点出了影片松散、多角度的特点,却并不算一个对它公正的评价。

一是因为其拼凑感对应了主人公的性格状态,二是因为影片有着强烈的核心意象。

鲁本•奥斯特伦德的确一直是个“贪多”的作者,他经常从一件单个事情出发,然后扔进许许多多的阐释角度,聚焦一次雪崩事件而引起的家庭危机的《游客》即是代表。

这样的手法准确地抓住了当下社会里人们的身份状态。

社会学曾为这个社交媒体和全球化的时代给出了“晚现代”的概念,这个时代人们的生活不由得地发生了碎片化的改变。

每个人不得不在自己的多重身份里进行快速切换,尝试为自己拼凑出一个整体来。

倘若我们遵循彼得•斯丛狄的观点,认为形式是内容的沉淀和凝结,那么这样的人生势必会结晶成形式上的拼贴和多侧面来。

反观本片的男主人公克里斯蒂安,他亦是一个典型的晚现代人类,在事业与家庭间他也在进行着小丑抛球一般的平衡杂耍。

在这个由一件艺术品引发的小小海啸事件里,他扮演着艺术权威、机构代表、做决策的上级、男性情人、父亲等多个角色。

这即是奥斯特伦德关注的另一个主题:角色扮演。

在《儿戏》里,强势的黑人小孩们在讨论着谁演好警察谁演坏警察,而弱势的白人小孩们则在相遇的一瞬间里就自觉自愿地扮演起弱者的角色;在《游客》里,一切的危机源于父亲居然在危机关头放弃了他角色的义务,因此他不得不花上一部电影的时间去想办法重新获得这个角色。

这正是本片男主角试图做到的,影片展示了他在多重身份上面临的危机和试图重建的努力,最终的结局却是全方位的失败。

这些多重的角度最后汇入了影片的核心视觉意象中:方形。

在这件同名艺术品的四条框架里,信任、安全和关怀应被重新建立。

意味深长的是,艺术品自己将这16平米的空间称为“庇护所”。

联想到克里斯蒂安影片开头在一座广场(影片标题的另一个意义)上的遭遇,这种寻求庇护的欲望并不难理解。

而这正是本片里艺术的位置:缩在自己划定的小空间里高唱着自由平等与博爱,对于外面世界的苦难与问题却避而不谈毫无主意。

艺术不仅失掉了它应有的社会功能,反而还需要博人眼球的病毒视频才能引来世人搞错了重点的瞩目。

文化界仅仅是这部电影里为自己圈地为界、闭门不出的一个圈子。

同样的话可以说给与艺术圈盘根错节的富人阶级。

影片里随处可见的乞讨者和后半段一个显然出身下层社会的男孩是另一个阶级的代表,他们只能靠令人恼火的叫嚷和吵闹才能引起前者的注意。

但以克里斯蒂安为代表的富裕社会依然城门紧锁,用以自我为中心的和解姿态开场后立即过渡到自说自话的艺术语境里。

因此,这样的方形显然不是安全的,它的框架千疮百孔,时时受到外界的威胁,一个小小的视频就把它轻而易举地攻陷。

正如这视频所展现的那样,安全只存在于想象之中,就连一个行为艺术表演都迅速演变成一场小小的灾难。

《纽约客》影评人Richard Brody曾对此片进行了声色俱厉的批评。

尽管他所谓的“以极左的拒绝主义迎合极右的拒绝主义”可算得上大错特错,他对此片下的“高傲,自以为是,挑战人性地玩世不恭”的结论倒也说出了本片的潜在问题。

身为艺术作品和文化产物的本片,它自己是不是也把自己圈进了牢笼,用愤世嫉俗的态度去照影自怜呢?

从片子居高临下的态度来看,这样的批评并不是无的放矢。

在这个时候,我们不禁希望影片能像它最后一个场景那样勇敢。

我们首先看到男主角的两个女儿出现在拉拉队的表演场上,被另一个方形的四条框架紧紧围住,似乎是社会在试图保护它的未来。

而不久之后,她们就亲眼目睹了父亲重构自己自由派权威形象的努力完全失败。

电影最后一个镜头聚焦这两位方块中的小女孩,她们脸上写满了不屑。

这也许真是影片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从框内向外破除的努力。

我们的下一代、这个世界艺术的未来,需要的也许正是这种破框的勇气。

 4 ) 导演亲自解读“方形”灵感的来源

金融时报3月10日报道:"The dark side of the joke"我是看了这篇采访才对这部电影以及这位导演感到十分好奇的,其中对于“方形”灵感的解读更是令人眼前一亮。

摘抄如下: "The topics that we are trying to deal with are very important but I didn't want to make it a posy, 'important' film, "says Ostlund. The idea came about while Ostlund was making 2011's Play, a seriously unnerving piece based on real-life incidents in Gothenburg in which children were preyed upon by others. "When I read through the court files it was obvious that the 'bystander effect' was super-strong. There were over 60 court cases and there was just one when an adult actually walked up and asked: what are you doing?" Out of that was born the idea of "The Square", an installation piece that in the film appears outside Christian's museum. "My friend Kalle Boman and I came up with the idea to create a symbolic place that should be like a pedestrian crossing. A pedestrian crossing is a fantastic invention; with a couple of lines in the street car drivers accept with this agreement that we should be careful with the pedestrians. "With 'The Square', if someone goes and stands in [it], then it's my obligation to address this person and ask 'How can I help you?' In a way it was like a traffic sign for reminding us of our fellow human beings." And here's the twist: "The Square" is not just a plot device but a real functioning piece of public art. In fact, there are four such squares permanently installed in Sweden and Norway. "The police go there and talk to school children about basic values," says Ostlund with some pride. 所以就是一个约定俗成的社会符号,类似于几条简单的斑马线却形成了司机和行人的默契,“方形”的设定则是其他人有义务主动询问站在方形里的人有什么需要帮助的。

但同时这个想法估计也只有北欧国家的人能想出来,因为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隐私到了一个冷漠的地步——联想之前网络上流传的芬兰(?

)人排队两个人能搁出10米远……人口密集度大的地方,大家希望的反而是please leave me alone、呼吁能尊重人与人之间的界限、不要过分“打听”别人的事儿吧

 5 ) 欧洲的挽歌

这部电影的题眼并不在方形,而在男主角工作的美术馆 royal X, 尤其是中场派对,有位蹭派对路人艺术家说,这里是以前的王宫,国王和王后的寝宫,然后一帮布尔乔亚中产阶层非常享受的在里边喝香槟跳舞,坐在王宫留下来的一张旧沙发上等着排队上厕所。

男主作为大概本剧唯一一个清醒有良知有自我意识的人,还试图附庸风雅弹那张贵族留下来的旧钢琴,然而大家都在忙着玩手机无人理会。

欧洲贵族阶层的集体谢幕,给资产阶级留下了巨大的空间,然而肉少狼多的现代社会,让工薪阶层都如饿狼扑食一般互相撕咬,失去人性。

男主作为一个“上班族”,尽管住着豪宅,开跑车,在王宫里办公,还是摆脱不了被自己同为普通人但不同阶层的流氓欺诈,不得不和黑人移民去讨公道。

呜呼哀哉,这就是一出欧洲的挽歌。

白左是什么?

导演根本不在乎。

美国文化对欧洲的侵入在这部电影里也有表现。

首先“方形”作品的艺术家是美国人,大谈特谈方寸之间的平等和民主,并以美国式的价值观(也是发明者)占据了阐释的话语权。

男主一夜情的行业记者也是一个美国大妞,不学无术,听不懂理论,喜欢写大白话文章,在家里竟然饲养着一个黑猩猩,也是欧洲人(尤其是瑞典这样的老牌贵族国家)对美国人的某种非常下三滥的解读。

男主和这位美国大妞的苟合到最后的分道扬镳也是欧洲告诉美国对不起我们跟你玩不起,你太呆。

男主的女儿干脆就是个拉拉队员,被美国黑人教练主导,完全失去了欧洲精英文化的继承性走向了以美国为代表的大众文化和从小培养起来的强烈的竞争意识。

 6 ) 规则的边界与道德的焦虑

整个故事是一个道貌岸然的体面人触碰“方形”边界煽动的一场蝴蝶效应。

一、表里如一?

知行合一?

故事开始于黑幕下的蹦迪电音,以及承接的手机闹铃声。

画面第一帧就是男主躺在办公室宿醉的丑样,秘书小姐提醒接下来的采访,让初醒的男人一点一点换回思考的本能。

仅几分钟,他可以从睡梦中爬起,坐下采访时仍在打理衣著造型,却不见慌乱不得体,反而优雅从容,甚至作为采访对象,主动que流程,提醒对方找椅子来推进采访。

对比身为采访者的Anne,他着实游刃有余—— 她找话题的水平青涩稚嫩,做准备也会忙中出错,掉落纸张甚至自嘲“我可真专业”。

这样精致和邋遢的画面并不违和,主人公的形象也一下子确立。

Christian身上贴有的标签:离异父亲,享受父亲角色;现代艺术博物馆的馆长,受员工爱戴;上流人物,知名人士;以及本故事最重要的背景——“方形”的展览策展人。

Christian对这个展览有一番理解:围绕“信任”的母题,让众人平等自由,并唤醒对下一代人的责任感。

方形是信任和关心的圣所,我们共享权力、同担义务。

看似美好的愿景,也有着超脱现实的理想主义。

甚至没有侵犯个人利益之前,人们总是习惯袖手旁观。

每个体面人都在扮演这样的正确性角色,甚至为了融入与认可,在不停忍耐人性、不断漠视道德。

早高峰的人流冷漠,无一关心旁人温饱和求助;陌生人会在自以为正义的英雄主义情结中自我狂欢,殊不知自己已成为别有用心之人的猎物;因为一场惊心预谋的表演性犯罪,失窃的钱包也成了小孩子般炫耀的玩具,值得同所有同僚讲述这枯燥的趣味;为了寻回所有物,不惜向本就令他们未知而恐惧的地方投送恐吓信,口口声声“这帮人活该”是对片区的偏见,而闹剧的行为只源于“有趣”和“正义”;于是为了掩盖错误而酿成越来越多的错误,虚伪的姿态恶化了事实本身的影响。

Christian酿成的蝴蝶效应也是这样扩散:小事(丢钱包)——复杂化(放不下身段,也不能承担挨个敲门询问钱包下落的后果,选择投递匿名恐吓信)——突生变量(被诬陷的小男孩反向威胁;一夜情的女记者登门讨要说法)——进退失据(对男孩回信和记者攻势应接不暇,害怕酿成更糟糕的结果,精力无从应对工作)——失控(病毒视频传播,被媒体诘问,引咎辞职,也错失了和男孩一家道歉、接听女记者电话的机会)……追本溯源,一切都源于Christian之流、世故之人的本质:对于精神层面的理念和信念感,他们推崇的,却并不相信。

无论是艺术还是做人,“方形”与其说是一种至高理想,不如说是一种束缚,让所处其中的人编织自己的皮囊伪装,粉饰美好。

即兴演讲是早就打好草稿的表演,却换来台下雷鸣的掌声;学术沙龙探讨讳莫如深的哲学与艺术,秽语症患者在观众席发出双关的唾弃,众人还要给予尊重和理解;露水情缘的性爱被植入动机不纯的猜疑,卖力的表演和事后的体特都为这场荒诞性事贡献了不同视角的笑料。

片中还有一处非常巧妙的安排。

Christian刚刚同女儿们阐述完方形的至纯至善,下一幕就对难民的乞讨凉薄以待。

可当他面对病毒视频带来突如其来的棘手问题不得不离开,却在偌大的商场求助无门,最终以同样“乞讨”的姿态完成这次求助和嘱托。

讽刺意味十足。

二、本能与教化——歇斯底里与欲望克制《方形》里的两只猩猩,可以为这种天性的相左注解。

第一只是真正的黑猩猩,Christian和Anne在房门内各自揣着小九九合作出演床戏时,这只黑猩猩就在房门外,礼貌入座沙发,执笔画画。

第二只猩猩,出现在新展览的荧幕装置,一位行为艺术家表演的“大猩猩”。

展览开幕后,他也在晚宴中亮相,进行一场行为艺术表演——或者称之为实验。

名流人士身着晚礼服,端坐欣赏表演,将他的呼嚎视作娱乐。

可当野兽跃上餐桌,因为发狂的挑衅、调戏,人们开始心生恐惧,又不得不扮演规则中的“旁观者”,沉默着围观盘中之餐。

观者不解于艺术,又自甘忍耐于艺术“皇帝新衣”的冒犯。

直到被侵犯的女性发出撕喊,才终于有人站出来,群起攻之。

该看热闹的时候,你不看热闹就是异类。

该挺身而出的时候,你不挺身而出就是异类。

这些人被泯灭的人性欲望与未开化的动物兽性,所带来的恐怖影响是别无二致的。

这场袖手旁观的闹剧从戏中戏中戏蔓延到荧幕外,给每个惺惺作态的旁观者一记响亮的耳光。

你是否觉得那高于正常音量的撕喊格外熟悉?

是否觉得旁人的冷漠也如此熟悉?

影片早已经在前半部分埋下了种子:广场上女人被漠视的呼救会议室婴儿司空见惯的哭喊厨师不得重视的恼羞成怒难民乞丐出卖尊严的乞讨被诬陷的男孩据理力争的道歉女记者言辞犀利的质问女儿们吵架的缘由甚至基于政治正确媒体与网民上演的不关心事实的信息狂欢以及男主在记者会上无人聆听的解释……一面自由,一面不自由。

一面尊重,一面不尊重。

所谓进退有度的“体面人”真的在规则内圣洁无暇吗?

开篇黑幕前一夜的疯狂可以在片中窥见一二,名利场上演“权利是春药”的你情我愿。

厨师在介绍自己引以为傲的佳肴,却无人尊重聆听,他们行色匆匆,也在厨师的怒吼声后施舍短暂的注目。

可这些看似认真的倾听,反馈是其自身都不一定明白本意的言行,更谈不上表露真实想法。

但这一切都粉饰外衣,冠冕堂皇,甚至带着尚未祛魅的吸引力。

Christian也听不懂自己地点非地点展览非展览的高谈阔论在方形中,身份、角色、客观主观多重因素束缚着人,让人身不由己去“制衡”,自诩正确。

什么样的人才会袒露真实欲望与掌握自由呢?

——规则之外,方形以外。

动物,不知顾忌;儿童,不懂顾忌;弱势群体,无所顾忌。

譬如前文所诉的大猩猩,带着天然未开化的兽性,他可以胡作非为;受了委屈的男孩不明白飞来横祸为何可以不了了之,非黑即白的世界观让他可以为了自己的清白,无数次争取;流离失所、一无所有的乞讨者,会对别人的善意高声表达需求与不满;不为人类划分三六九等、也不受身份阅历桎梏而产生畏惧的女孩,可以大胆提出登门的请求……

但超脱方形规则以外的自由会换来什么呢?

是漠视、侮辱和责骂,甚至毒打。

方形是画地为牢,还是社会演进有序的管理?

人类在知识与文明的教化下,对真善美的求索从未停止,催生出“道德”的意识产物,这种束缚本能的规训是不是会在压抑中变态,演化成道德的焦虑?

又是不是会煽动翅膀带来更难以控制的蝴蝶效应?

电影并未给出一个确切答案,只是给出这样的事实:人类的繁衍,文明的延续,全在于下一代的希望,而下一代,他们总是在追寻前人的脚步,笼罩在前人的阴影,目光投注在前人的肩膀上。

他们观察,再反馈。

于是渐渐地也学会了伪装。

辞职后,脱离了身份的枷锁,Christian终于撕下市侩的外衣,在垃圾中寻找那封男孩递给他的信,想要致电道歉,也驱车前往登门拜访,却得知早已无从寻觅踪影,不知这份空落落是否会令他抱憾终身。

三、形式感的反差正如片名所示,片中出出藏着点题之眼。

The Square有不同译名,抓狂美术馆、广场、方寸见人心、方形…… 这些元素也在片中具体体现。

美术馆+广场+方形统一构图随处可见的方块元素、方块以外的“异类”元素,穿插在剧情中,草蛇灰线、伏脉千里。

这部电影就像导演的大型装置艺术,利用当代艺术的作品和观念填充了电影的每一帧。

我们同时在无数个方形之外,同时也在无数个方形之内。

是否每一个装腔作势自我高潮的方形中,都需要一个秽语症患者来提醒众人何为正常何为异常?

如果平稳中出现波荡,是本我与超我的自我冲突,还是“方形”的逼仄?

诸如此类极具形式感的反差不胜枚举,导演乐于也善于利用这种略带拧巴的手法来阐明现代文明的荒谬——道德困境与信任危机的主题:逆行的边缘人

毫不关心其他只记挂工作的上司

清扫灰尘的扫地机和不需要清扫的灰尘

在高雅厅堂释放兽性

西装革履落魄不堪垃圾堆藏匿的“珍宝” *此处配乐为古典乐Ave Maria(圣母颂)

自我审视依旧拿腔拿调地完成自我欺骗的自洽闭环

有趣,片中设问和总结的方式都很浅显,甚至不会引起观者更深层次的思考和回味,但这种浅尝即止的戏谑,也足够浅薄的人性、自诩文明的笑话喝一壶的了。

可是我们真的能摆脱这个方形的框架吗?

猩猩会进化,儿童会成长,边缘与弱势也会在世界日新月异的演变中消亡或融入主流。

我们当然希望宣扬一种人人平等互助、积极向上的理念,但不管是结合瑞典的社会环境,还是我们日常生活情境,人们总会不由自主代入自己想要有所解读的语境。

我们不能批评自顾不暇的冷漠,也无从指摘力所不能及的伪善,更无法将无欲无求的圣母心态作为所有个体的道德标准。

规则的边界与道德的焦虑互为相决条件:规则的边界催生了道德的焦虑,道德焦虑又不断重塑规则的边界。

而两命题互为逆命题,真假性或许无关,可能同时为真,可能同时为假,也可能一真一假。

也许,之于艺术、行业、社会,好像太透或者不透都会有烦恼,需要一些恰当好处的疯癫,看看周围半疯的人类,一切明晰可见。

 7 ) 带你从视听语言入手,深度分析为何给这部片打满分?

《方块》:连结断裂之后的社会图景By Issac(文慧园路作者,本文发于文慧园路三号公号)“他只是个正常人,只是想过自己的生活而已,然而,这正是可怕之处。

”——克拉斯·邦语。

有一次在台北美术馆看展,Faint Light Dark Shadows,光影艺术。

其中有一件装置是一个暗房,按照设计,你走进去,伸手不见五指,一片漆黑,一直走着(其实我甚至连路都不知道在哪里),慢慢地,会看到墙上的那些特殊摄影开始显现。

我走完后——什么都没看见。

我发誓,我很用心,眼睛都眯起来了,但还是什么都没有。

正想着要不要再去走一次,但看到远处似乎更鲜艳有趣的,我又跑开了。

其实看《The Square》也是这个理。

首先我得表态,我很不喜欢《自由广场》这个译名,众多中文译名中,还是《方形》或《方块》最得我心,哪怕是《魔方》在可能误引向与cube(魔方)以外,也把注意力分散到了“魔/magic”这个字上。

中国人翻东西很容易也很喜欢加入自己的理解,以此表示自己懂了明白了,有时表达效果可能达到了,但传意却是弱了,也缩小了原对象的范围(因此,“自由广场”无疑最不“自由”)。

Square就是square,对应过来方形/方块,就是方形/方块,至于要加什么前缀后缀都是读者脑海中的事,像中国山水画里,除了玄色,剩余留白,也正如电影对一切解读都是开放的,所以以下的想法也都是个人观点,和大家分享交流。

(我还是忍不住写啦)在北大看的电影,有时候现场观众的反应可能会比电影还有趣,这也让我的同伴观影结束后直跺脚。

后来回程路上写了以上短评,观念、主题以及讽刺意味,仿佛掌握了中国电影乃至世界电影生杀大权的豆瓣青年已经说得很多了,但在“丰富多维”和“风格”上,我想多说几句,以作补充。

我的思考及分析思路是以“连结(connection)”为关键词,探讨影片客观呈现出的在人与人之间的连结断裂后所造成的不同程度的现象及后果,我将之归纳为“冷漠”、“失语”与“狂躁”,其间也会对一些有关认为其片段式拼接、杂乱无章、缺乏逻辑等评价作出回应。

可能有些读者没看过该片,首先简单介绍一下故事,尽管我觉得这在本片中并不是最重要或出彩的地方。

当代艺术博物馆策展人克里斯蒂安(克拉斯·邦)正在筹备艺术品“the square(方块)”的展出,期间遇到了美国记者安妮(伊丽莎白·莫斯)并与她有了露水情缘。

克里斯蒂安在一次好心帮助呼救路人过程中,反被偷了手机、钱包,又在下属的建议下作出了给贫民街区的人寄恐吓信的方式,不曾想却招惹上了一个不一般的小男孩。。。

冷漠这里不得不先说《方块》的视听风格。

片中绝大多数镜头是长镜头,几乎一景一镜,水平固定机位,景别很小,多用中景、特写,偶有展现环境的全景(如出现了三四遍的X-Royal Museum)。

(X-Royal Musume的俯拍全景)大量现代和后现代文艺向、实验风格的电影,特别是欧洲电影,包括短片和视频艺术,会不同程度地采用多变的机位和手持摄影,比如去年多伦多电影节和特柳赖德电影节都有参展的《乌娜》,导演长居冰岛,全片大量手持摄影,很典型的北欧风格。

但《方块》中的镜头固定甚至刻板到从不将就人物,有时与主角对话的人物都是在镜头之外,只有画外音以及主角人物的表演,而景别之小,也让你看不到环境,只能聚焦于银幕上的那个人。

包括二人镜头也未采取常规的正反打和过肩镜头,而是长时间的停留在一方,偶尔会似乎迫于无奈的才将镜头转向第二个人。

这也就造成了低频切换镜头以及大量长镜头,严重区别于好莱坞通过各种镜头机位和景别的变换营造的零度风格,又完全不同于同样带有实验性质并以风格化长镜头名声大噪的《路边野餐》这类影片。

而这样的运镜方式也就限定了演员的表演区的窄小,进而对台本功力、表情等要求更高,对演员演技是很大的挑战,所幸片中人物都完成得很出色。

看似是放弃了在形式上大做文章,但后半段中的似乎永不穷尽的螺旋楼梯在被很多人喜爱的同时,也显示出导演和摄影并非没有这个能力或想要省力气。

对导演鲁本·奥斯特伦德的采访中,他也透露过,有时为了拍一条台词都要尝试50多遍,来追求自己理想的效果。

声音方面,最为引人注意的是空灵的欧语男声吟唱,辅之古典意味的恢弘的管弦乐,这毫无疑问在渲染情绪气氛的同时,更是为了贴合电影本身相关艺术的题材,一切都因当代艺术展览而起,一切都发生在一个当代艺术策展人身上。

如果是北京哪怕纽约的任何博物馆都不会与这种风格相关。

另外便是十分刻意的环境音。

要是说大街上、购物商城的环境音平淡无奇的话,那克里斯蒂安塞恐吓信时大楼里的某一层的婴儿啼哭声和接连另一层的狗吠声,则十分刻意、呆板、生硬了。

(在我看来 商场的如此调度(看动图会更为明显)也是刻意为之 带有现代后现代的机械化意味 )所以,电影在镜头上强迫观众聚焦于人物,通过画外音、背景音等虽不切断与环境的联系,但却忽略了环境,或者说是对空间的架空,为的是让观众只在乎“人”,被迫拉入“人”的处境,或困窘或愤怒或漠然。

然而,由于空间上的缺失又降低了画面的真实感,增加了观众与银幕世界的心理距离,始终无法真正地移情融入进去。

在电影剪辑上也是对好莱坞式的分析性剪辑或心理学剪辑的反叛,看似降低了对观众的控制力,给予了我们更多自由和空间,但由于前面提到的镜头等关系,实际又极大的限制了我们的视野,强迫我们去看导演想要我们看的东西。

这也导致部分观众会觉得无聊甚至不适,想要离开现场,这触碰到了我们的心理安全界线。

在这样一种若即若离的尴尬中,观众被迫忍受长达142分钟的不连贯叙事,自然会有人不喜。

但这也恰恰显示了电影的态度,一种冷漠,一种电影并不在乎观众的冷漠以及一种镜中世界恰也是现实世界中人与人之间的冷漠。

如若说视听语言上并不敏感,那我们再看看故事上的冷漠。

大街上有人求救,的确有人回头,但他们也只是基于听到突然的高分贝声音而短暂停留,再后来“声源”终于出现后,女生寻求帮助,但西装革履的大家(服装设计一定是有意图的)保留了几秒的好奇后,依旧步履匆匆。

刚刚阐释完自己的“the square”的概念后的克里斯蒂安终于出面,庆幸的是还有另外的一位路人也生出援手(但两人在并未停歇的人流中是那么的突兀与“不和谐”)。

看似是都市中人性光辉显现的时刻,在克里斯蒂安发现自己东西被偷后,这种假面和谐的美好图景又被打破。

而故事(如果说有的话)也就从这一刻开始。

另外更重要的体现便是人物们与流浪汉的关系。

电影中不止一次地出现各式流浪汉的镜头,包括主人公在内的人们也都视若无睹地匆匆走过。

不错,哪怕联想到我们自身,我们没有办法,甚至反感那些跑到地铁上来乞讨的流浪汉,我们的确对这种“社会的结构性问题(克里斯蒂安后来的话)”无能为力。

导演何尝不知?

所以有了金发小女孩儿被炸成碎片的新媒体广告创意,目的是为了依靠弱势群体吸引眼球与流量,来宣传一个呼吁互相关爱、同权同责的展览,而最后效果出奇地好。

一切都是基于“传播学理论”,理论正确指导了实践,只不过是一个金发小女孩被炸飞了而已。。。

失语在人与人的连结断裂后,产物除了冷漠外,还有失语。

两者不一定是先后顺序,可能同时发生。

这种失语,值得并非是病理学上的失语症,而是一种每个人都在说,每个人都可以说,每个人都应该说,但却没有人听,得不到反馈,是一种完全无效的沟通交流,从而失语,人们被迫消音。

这一点在电影中是靠情境表现出来的。

我之所以说是情境,是因为它不一定为叙事服务,帮助推动情节发展,甚至无益于人物角色的塑造,所以区别于情节。

在片头,克里斯蒂安接受安妮的采访。

这源于导演的真实生活经历。

鲁本曾做过大学里纯艺系(Fine Arts)的电影教授,亲耳听到过同事对于这些“exhibition/non-exhibition”、有关艺术理论“bullshit”的牢骚,所以在这里转用到一次尴尬的采访中。

克里斯蒂安所说的其实是阿瑟·丹托的“艺术界”理论,即艺术品之所以是艺术品并非是因为其本身的本质属性,而是因为靠克里斯蒂安这样的策展人、艺术家、博物馆等认为它是艺术品,因为他们拥有艺术史、艺术知识等理由话语。

通俗的也就是说,你要是有能耐把东西(不管任何东西)放进画廊,那它就是艺术品,你就是艺术家。

现代主义思潮中的杜尚以及其作品《泉》和后来的以安迪·沃霍尔为代表的波普艺术便是经典例证。

这毫无疑问又联系着福柯的话语-权力结构。

然而,克里斯蒂安支支吾吾地解释后,我不认为安妮就真的明白了,克里斯蒂安也并不认为自己能和一个美国人(其美国人的身份在片中也是重要指征)讨论当代艺术。

所以后来他在派对上、卫生间里面对镜子时,才会说出自己绝不会和这个女人上床,尽管下一个镜头就是他坐在了安妮的床上。

(下一个镜头便是男主来到安妮家)所以权力结构中分享的不同话语以及所处位置的不对等,也会造成沟通的低效、无效,进而失语。

当然,这并不妨碍两人物质或肉体上的利用,比如性爱。

(片中唯一的交叉主观镜头)克里斯蒂安准备博物馆开展演讲的时候,躲在卫生间一直练习。

他想要寻求最佳策略以达到最佳沟通效果,让信息传播出去,几番尝试后他决定脱稿。

实际演说时,似乎新策略不错,大家都在认真听,然而另一位工作人员招呼大家午餐时,话还未说完,众人纷纷离开。

相信很多人会想到下课前的几分钟,教室里的躁动一样。

这最后惹得工作人员怒吼(这也指向我的下文,狂躁)。

而愤怒后的效果竟然出奇的好,大家驻足,乖乖听完再离开。

(原本正在离场的听众听到怒吼后驻足)如果说前者的脱稿即兴算是灵光乍现,那么愤怒呢?

哪怕是亲人之间也是沟通不畅。

克里斯蒂安和自己孩子的相处是有力的证明。

不再赘述。

《方块》中所表现的失语,指的并非是沉默,而是一种当代社会人们丧失耐心,丧失与人沟通的能力,更多是在社会文化以及心理情绪的层面。

19世纪随着摄影、电影等影像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到了现在的高度信息化时代,整个人类都被拖入了读图时代,文字、语言似乎丧失了原来的力量和功能,人们转而依赖并追求眼球上的视觉文化。

而高强度、高同质化的海量图像,又迫使人们寻求更高级的刺激,后来的“金发小女孩儿被炸成碎片”是对此最令人心颤的缩影呈现。

狂躁冷漠和失语并行交叉发生,狂躁便是其结果,一种极端化的结果,是人的异化与退化,进而进入兽化。

连结断裂后,人便退化成野兽,但又不是自然的野兽。

动物之间可能基于本能求生,会有关系,或合作或竞争,但在现代人类社会,相对地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资料丰富,人不必要有如此联系,一切围绕着利己主义,而更广泛意义上的人与人之间道德的、精神情感的连结由于没有直接产出与物质体现,自然也就毫无价值。

然而,但这种状况恶化下去,引发的却是灾难性的礼崩乐坏。

克里斯蒂安拿回手机钱包后,正为自己的计谋洋洋得意之时,又被通知有第二个包裹,里面是来自一个小男孩的“恐吓信”。

因为克里斯蒂安的“恐吓信”,小男孩被家长误会,不准他踢球玩耍,要求克里斯蒂安道歉。

后者让其下属去应付,但依旧扛不住小男孩飞扬跋扈。

男孩大发雷霆,推翻货物,大吼大叫,终于惹得下属发怒,期间,男孩说了一句“难道我连愤怒的权利都没有吗?

”后来男孩寻上门去,找到克里斯蒂安,咄咄逼人,两人争执不休,克里斯蒂安甚至动了手,将小男孩退下了楼梯。

因阶级差异而导致的不作为和怯懦以及沟通无效,产生了失语现象,最终点燃了三个人的狂躁。

(贫民区男孩 注意他的眼神,和一般的男孩很不一样,这是有意味的)而值得一提的是,导演仿佛将每个人都立于“不败之地”,从某个角度来说,他们都没有错,男主好心却被偷,只想找回手机,下属无法违抗上司,小男孩更是无辜,只因为收到男主的恐吓信受到了惩罚,但问题还是出现并且无法解决,是因为失语,最后演变成狂躁,再继续追问,果真只能回到男主口中的“都是社会的错”。

除此之外,最震撼我是这部戏的高潮(显然不是传统戏剧上的)——餐厅里猩猩的闹剧。

金碧辉煌,雕龙刻凤的豪华餐厅里,坐满了喜好艺术的社会名流。

每个人都身着长长的晚礼裙,笔直的燕尾服,觥筹交错,相谈甚欢。

而等到最大的show开始,奥列格(泰瑞·诺塔里)赤裸上身,扮演大猩猩,全场蹿腾咆哮,开始挑衅、攻击宾客。

随着场面的失控,气氛从好奇愉悦变为尴尬,变为凝滞,最后则是荒唐与恐怖。

扮演奥列格的泰瑞·诺塔里实际上上猩球大战中的动作捕捉设计师,他专门研究猩猩、黑猩猩、大猩猩等各种种类的猩猩之间的行为差异,并模仿之。

在YouTube上搜到了他研究中的视频,看的时候我依旧心悸。

他的研究然而,早在开场前的男声广播中就已经解释了这次行为艺术的观念,让大家都来扮演丛林中的动物,体验这种残酷的丛林法则,只是太过逼真。

这种人到兽位置的转换,撕扯下了精英阶级的所有虚伪,排演了“旁观者效应(bystander effect)”,如果说片头女生求助以及片中流浪汉的各种场景太过浅显,那这次则是直接近乎暴力地露出了人类最原始的自私与野蛮。

到此还不够,终于有人站出来,慢慢的大家群起而攻之,而镜头里没有奥列格,只有这一群穿着黑白西装的男人,压在他身上,殴打着他,面目狰狞。

奥列格这个人,就仿佛实验室里实验失败的大猩猩,既然是失败品,那就消灭他。

(精英们在“处理”自己的失败作品)(这个镜头也很有意思,因为被打的object不在镜头中,只有施加暴力的subject,而且还是很满的特写镜头,那你们猜,承受暴力的是谁?

嘿嘿)这些中产阶级或说精英阶级,以艺术之名,自以为地带着利他主义思想,去帮助方块外的人走进方块,唤醒方块中的人权责意识,但通常受到不同程度的挑战,究竟是性本善的凸显,还是只是为了被掩盖了的优越感而追求慰藉的道德上和心理上的满足?

恐怕片中的答案并不乐观。

这种不乐观一直持续到片尾。

最后克里斯蒂安终于决定道歉,在少见的俯拍镜头中,他翻遍了垃圾堆找到写有小男孩电话的纸条,雨水底下,仿佛是罪恶的他接受了上天的洗礼。

俯拍镜头回到房间后打电话,无法接通,录下视频,又是两句不离“都是社会的错”(但他说的其实都很对)。

最后亲自赶往男孩家,上楼梯时电影也第一次出现了明显的“炫技镜头”。

画面中,好似永远都走不完的螺旋的楼梯,男主一直在走,楼梯也一直在动,但他始终处于画幅的左上方,位置完全没有动,暗示着他永远走不出这样的困境,始终原地踏步,而自我的救赎之路似乎也无法完成。

最后,小男孩搬家了,一切无果。

这场戏有的人认为是精华段落,也有的人认为突兀而毫无逻辑、无法理解,甚至全片都是这样。

我部分赞成这样的观点,但这就要涉及其风格的问题。

无数电影人和电影理论家追问过电影的本质是什么,电影将走向何方。

但不管怎样,私以为电影艺术的最终目的都不会是逻辑叙事。

正如同片中所点出的大地艺术,这是一种在现代都市背景下诞生并发展的艺术,而《方块》也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探讨人与人之间关系连结的电影,它有着明显的后现代风格与特点,侧重的不是讲故事,而是现象的描述与观念的表达,所以拿传统戏剧结构或者好莱坞故事派的套路来欣赏他显然是一开始就注定会不满而归的。

再有一点从观众角度来看比较特殊的是中国与欧洲有着巨大的差异,社会进程以及意识形态上的不同,让我们很难完全脱离现实主义去欣赏任何文艺作品,那种根深蒂固的影响是我认为哪怕在八九十年代以来现代主义思潮涌入中国并被迫卷入后现代时期双线并行中也很难隔离开来的。

最后,我们也可以通过这次金棕榈作品反观中国电影中的表达,在中国电影工业未完全建立、以好莱坞为标准的类型片拍摄不成熟和内容至上现实至上的创作观念为主流的背景中,中国电影本身有多大的空间和可能性来保护、发挥其自律性和本体性,进行不管是观念还是形式上的当代性创新与表达,期间又要如何回应市场和大众的压力。

而作为观众,回到文初,有时候我们是不是可以更有耐心一点?

好莱坞领头的视效大片不断升级视觉刺激、追求更深度的沉浸式体验,观众由此变得懒惰和贪婪的时候,是否会需要那些可能“伸手不见五指”的作品?

想来这些都会是难以回答却并不代表无意义的问题。

最后,以Rolling Stone上的一句评价作为结束语,“在《方形》中,你笑的时候,心却总是痛的。

(In The Square, it always hurts when you laugh.)”Ps:如若大家喜欢,接下来三号会陆续为大家带来欧盟电影节电影/各大电影节佳作的精彩外媒影评,与大家分享

 8 ) 《方形》:关于策展的一切

当代艺术引发的非议,或者其本质问题,已经在《方形》这部电影中得到了全面展现。

之所以产生问题,其原因与“大众艺术”这个词汇中直露的悖论如出一辙。

当代艺术其实也已经将自己变为“大众艺术”,但不是像电影那般通过商业达致的普及,而是在姿态上变得更加民主:比方说装置艺术,便是邀请观众一同进行体验。

艺术不再有门槛之限,它敞向所有人。

当代艺术从自身缘发出了这种民主化倾向,但与此同时,它也仍然不忘记自己还是一门“艺术”,即一种加工、制造并进行包装的非消费品。

它建构在艺术内部的话语与规则之上,逾越了日常生活的界限。

这是当代艺术既敞开身姿接纳看众,同时又让他们觉得难懂的原因。

当代艺术在显现出民主社会共有的平等观念时,也不能忘记自己首先是作为艺术存在的。

展览简介-观众这种矛盾反映在了《方形》中,电影一开头就是女记者采访策展人克里斯蒂安的场景。

面对出现在美术馆官方网站上的展览介绍,满脸疑惑的女记者想向克里斯蒂安探个究竟,却没想到收到的回复竟然如此简单:一件日用品放在美术馆中,是否也能成为艺术?

在此,尴尬或者说幽默之所以产生,是因为克里斯蒂安直接但同时又有点无奈地指出了展览简介“不说人话”的事实。

这难道不是我们在日常生活的看展活动中,都能明显感觉到的吗?

无论是策展人还是艺术家,似乎共用着一套与日常用语迥异的话语体系。

只有在很少的情况下,能在展览的前言中读懂展览信息,更多情况是被淹没在高大上的术语中,有时还会有不少理论话语来帮忙。

前言原本用来帮助观者理解展览,最后让人感到更加困惑,说明它只有一个目的:即将作品包装为“艺术”,超越常人的理解。

当然,也有一些真诚的前言确实点中了展览的要点,但大多数都只为显示自己的“高级”,故而不想说人话。

艺术难道不正是通过这样一种方式伪装起来的吗?

首先组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必须包括艺术家、评论家、还有有钱的买家,艺术家负责生产作品,评论家吹捧,买家购买,艺术就在三方组成的封闭圈子里流转。

并没有观众什么事,最后等到某位艺术家被吹捧起来了(以作品卖价衡量),观众便顺理成章地加入进来。

名气源自内部炒作,与观众无关。

艺术家-观众《方形》以逗趣的方式戳穿了艺术活动的这些“阴谋”,其中并没有高高在上的得意姿态,不如说姿态贵显真诚。

比如在展现当代艺术家与观众之间奇怪的关系上,《方形》再次采用了当面交流。

艺术家与主持人安坐在台上,观众静静待在台下聆听。

内着工装、外套西装的打扮,显示出艺术家虚伪的本性。

谈话情形也极为常见,对谈内容都是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东西,艺术家的回答必须使用一台解码机器才能解析。

而观众却傻乎乎地坐在台下做好涨姿势的准备,但很可能对谈结束之后他们什么也没获得。

这还只是复制现实生活中艺术对谈的表面现象,更加妙趣的是台下一位观众因为病症不断地喊出不堪入耳的粗话。

这既是一个象征,代表着观众内心被压抑的不解和愤怒开始爆发出来——因为没有人会说自己完全看不懂当代艺术,而事实是他真的很可能完全没懂,而为了伪装自己有一定的艺术修养,他现在选择乖乖地坐在台下聆听发言,并装作听懂的样子——困惑和不解这个真实情况被压抑在潜意识里。

这些辱骂是对观众内心的病症学诊断。

同时这也将整个访谈现场变为一处艺术现场,因为它逾越了现实世界运作的规则,引人进入在场的情境中,并目睹自己身上涌现出的尴尬。

在如此严肃的艺术访谈中,观众应当约定不发出任何声音才是,除非是想提问。

但现在,这套约定俗成的规则被打破了,日常生活的交流遂变成一次艺术行为,所有人都卷入艺术运作的场域里。

这是整个场景引人发笑的原因:艺术家虚伪的话语被揭穿,艺术活动假造的姿态被拉低,艺术被嘲讽、被戏谑。

作品-策展人反映策展人和艺术作品之间的关系,《方形》中有两处。

其中一处是某件艺术品堆积的碎石不小心被参观者踢掉,面对如此严重的一件事情,克里斯蒂安“急中生智”直接指示工作人员重新将其堆好。

更加让人匪夷所思的是他是当着女记者的面作出这些指示的。

可能因为女记者不懂瑞典语因而没有听懂他们在说什么,但情况也很可能相反。

如果是后者,那么这个事件引发的就是作品的归属问题。

如果作品被破坏后,策展人能在不告知艺术家的情况下自己将其修复,那么这件艺术品还能不能算是这位艺术家个人的作品?

比这个问题更严重的是,策展人或美术馆方面并没有权力来将因为观众不小心破坏的展品自行修复,好像没有发生过任何事情一样。

当然,因为这只是一件堆积作品,其完成也很可能就是工作人员做的,修复前后也基本上看不出本质差别。

但因为非艺术家的外力作用在了艺术品上,那么它恐怕就不能再算是一件个人作品。

这也许就是艺术圈中众所周知的谎言,克里斯蒂安显然“驾轻就熟”,对于这种突发事件懂得如何处理;而《方形》揭开的只是其中一角。

这组镜头之所以让人感到尴尬、有趣,并引发了一丝丝难解,在于克里斯蒂安是当在女记者的面做出指示的,当时两人可正在计较性与爱的问题呢——撇开这个厚重又深刻的话题吧,虽然它很能揭示中产阶级道貌岸然的虚伪本性——只谈指示的毫不遮掩,很可能说明了美术馆自行修复作品的举动在艺术圈中乃是司空见怪的事情,即便艺术家知道了又怎样,还不如省点事更好。

这从侧面透露出被蒙骗的只是观众,而艺术家、策展人、评论家、记者等无非沆瀣一气。

作品-观众当然,观众也不是蠢蛋,他们以自己的“无知”抗拒着艺术作品的“高深”。

这反映在电影中出现的几处对展览现场的观察。

作品旁边毫无例外地坐着傻乎乎的工作人员,监督看展的观众不去破坏展品。

然后观众一律带着无知的神情从墙壁后面探出头来,偷偷瞟了一眼便匆匆离去。

或者随身挂着相机的观众进到展览现场,呆立在那里,随便瞄上几眼,拍下几张照片,然后赶往下一处展览现场。

观众自然是看不懂的,但他们也不想看懂,他们展示着自己的“无知”,撕下艺术圈道貌岸然的伪饰姿态。

这个场景之所以引人发笑,是因为我们感觉到它们是如此的熟悉。

在平时的看展过程中,不是经常看到类似的情形吗?

走马观花的游客打卡一般流转在一个个展厅,而对作品有多少具体的欣赏价值他们是不太关心的,他们在乎的是能不能拍下照片,发到朋友圈。

或者我们自己也不是这样吗?

即便带着一种审美的心态,但对当代艺术过于高深的理念感到蒙逼的时候,我们不是也匆匆瞄几眼,甩头走人吗?

如果说当代艺术将观众隔绝在外面,以内部圈子的方式运作,那么它同时也不得不“邀请”观众,来伪装自己确实是在进行艺术展览,虽然观众在此是以虚拟的方式存在的。

与此同时,观众也以自己的方式“利用”了艺术作品,比如将其当作拍照的背景或抬高生活品位的工具。

原先是艺术家通过作品与观众进行交流,如今则是作品将艺术家和观众隔绝了开来。

这就是当代艺术虚伪的内核,艺术成为了上层阶级自我话语的建构,大众只是被利用来为它的“民主化”阴谋服务。

作品-世界反映在作品-世界这一轴线的,是美术馆对展览作品的宣传,这同样也可以看成是策展人-作品轴线,但我们放在这里讨论。

《方形》中作品宣传的话题,是电影中尤其重要的一块。

因为只考虑流量,“病毒式传播”的宣传引发了伦理争议。

在这里,电影再次逾越出中产阶级的话语范域,将克里斯蒂安拖入了尴尬的境地。

这当然是为了再次凸显中产阶级道貌岸然的形象,同时也在嘲讽现代社会只看流量的宣传方式。

一切都是话题,与艺术作品了无关系。

并不是艺术作品吸引观众来看展了,而是外在于它的宣传吸引了大量观众。

这难道还不虚伪吗?

还不本末倒置吗?

如果说连当代艺术(号称最标新立异)都要病毒式宣传来吸引观众的话,那么其他的展览怎样才能保持人气?

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反映在“作品-世界”这轴的,还有就是如果作品中的人物侵入了现实,会发生什么?

这也许是《方形》全片最为人称道的地方,原本只出现在展览屏幕上的奥列格如今化身为一具怒吼的猩猩出现在晚宴上,这是艺术侵入到了现实,虚构与真实并置在了一起。

现实生活的晚宴于是变成了一次行为艺术的展览现场:大家都以为只是来助兴的表演最终竟然发展为一场闹剧,震惊不已的中产阶级人士们还想在危急时刻保持住自己的体面(以那位艺术家为例),实在让人哑然失笑。

这涉及到了如何看待艺术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9 ) 骂人还是知识分子骂得脏

知识分子骂人是真脏真高级,这是我在讽刺电影里最喜欢的一种,一切都对一切又都不对,包裹在“艺术”“上流社会”“政治正确”“言论自由”等诸多文化名词下的荒谬生活。

借着艺术,装置,展览,包装等一切似乎与普通民众割裂开,尤其是跟路边的弱势群体割裂开的元素,发出了一个非常尖锐的提问:傲慢的施舍者和嚣张的弱势群体,到底谁更可恨一点?

从开场我就爱上这个片子了,一个是鸡同鸭讲的采访,一个是洗脑又优美的吟唱音乐,直接呈现出了艺术从业者或者说这些看起来高高在上的人在做一些多么冠冕堂皇又可笑的事情。

紧接着一幕又一幕荒谬的事情在上演,因为自己的善良被偷,因为自己的轻信惹麻烦,便利店的要饭的会要去洋葱,发布会上听到各种污言秽语,卧室里的猩猩会画画,被伤害的小孩会不依不饶,开幕会上的表演会失控,宣传团队的视频只要流量不要素质……所以为什么生活会出现这些莫名其妙,私以为是所谓的施舍者的傲慢成为了弱势的依仗,而一旦弱势群体带着标签胡作非为时,原本的施舍者除了窘迫似乎也没有什么办法,如此形成了一个“方形”将所有人框在了这个定式里,一切都变得可笑却无解。

也因此对谈上的秽语症患者,开幕式失控的行为艺术和那个不依不饶要道歉的小朋友的片段让人难以忘怀,711里的不要洋葱的女人也变得典型。

上位者心中想的“我都让步了你还要怎样”和下位者的“我弱我有理你最好宽容一点并且按我说的做”一瞬间让我不知道谁更讨厌一点。

所以到底一直我们说的“正确”错误在哪儿了呢?

当需要被保护的人利用弱势的身份去侵占攻击伤害甚至要求的时候,大家讨论的那个方形中的平等平权就不复存在了,权利的天平根本就是个跷跷板,给强的人会带来压迫,给弱的人会带来猖狂。

所以才说这部影片是我的喜欢的,把问题直截了当的摊开甩到大家面前,你自己看看你到底在天平的哪一端,大多数人在这中间两头跑来跑去,最终不过是被困在一个方形的现代艺术里。

而现代艺术是什么?

大多是自诩艺术家的人的一个对世界的把戏,带点欺骗带点调侃,故弄玄虚的问你懂了吗。

 10 ) 《方形》对欧洲中产阶级进行了哪些讽刺?

被后现代洗礼的艺术家们,心里那片自由之地,彻底不存在了——艺术不再肆无忌惮。

在族群冲突面前,艺术想发言必须谨小慎微,道德体系和价值感都变得脆弱而不肯定。

想起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发起、直至零几年衰落的“本土行为艺术”,很遗憾它的寿命没能撑到今天,“行为艺术”也早从猎奇变成了妖魔化、愚蠢化的标签。

这和流量逻辑何其相似。

Procreate + iPad pro 画张饭制海报,缅怀一下。

《方形》短评

都不能叫做暗讽了,而是直接赤裸裸的暴露出来,追求的方形大爱和平等和随处乞丐和资产阶级生活方式以及社会的虚伪与矛盾,从很多小段子中看到自己,宴会戏偷盗戏与小演员力道十足,但是不是更多的有说教意味,不喜自摄视频的直接。PYIFF.three,站台广场真的冻死人。

5分钟前
  • 第七大陸
  • 推荐

极其讽判,对当代艺术全行业。艺术本身,机构,管理层,宣传,受众……却是用一个寻回失窃物的故事串引始终,将精英名流的自私、虚伪、冷漠、诿责,揭了个原形毕露。横插进去的一段两性关系,更将男主推至无耻之境。有几段非常惊人的戏,秽语者、人扮猩猩的兽性表演、长时间螺旋爬楼梯……明喻甚明,隐喻甚丰。街头镜头,不动声色地呈现都市人的冷漠和贫富悬殊。按说真是一部好电影,可我不知何故对男主极其反感,近乎生理性厌恶,观影体验相当不适。

10分钟前
  • 石头摇篮
  • 推荐

没有主心骨,只有一个一个讽刺梗的拼接,为了抖包袱而抖包袱。

11分钟前
  • Marni
  • 较差

这部片厉害之处在于,瞄准了尴尬的人性时间差,把平日司空见惯的行为放到高对比的环境中戏剧性呈现,亢奋处抽离,闪光后断电,满地垃圾配古典音乐,故作高雅时兽性大发,难民乞丐有多冠冕堂皇,知识分子就有多落魄不堪,形式感上完全是反打方向盘,手法是自信地拧着来。

14分钟前
  • shininglove
  • 力荐

即使是戛纳金棕榈,也完全爱不起来啊。北欧还是太发达了,感觉除了政治正确已经没有什么社会主要矛盾了。

16分钟前
  • 暗流
  • 还行

对道德边界始终处在试探性的暂时僭越,对自由边界则毫不犹豫地践踏。讪笑布尔乔亚表象的同时,摆出了只有自己才能揶揄自己的自我感觉良好,短视的采样器批判,而不去追问大量财富和道德高点同时被粗暴强占的构架失灵等等问题,就像当代艺术凭借自我规定评判标尺去衡量一切一样自大......

20分钟前
  • 给艾德林的诗
  • 很差

难民问题、知识分子自嘲、社会诚信…发布会涉及的言论自由、种族问题、政治正确。导演要说的东西也太多了~但是略微片段的叙事,整体保持了条理。如果影片停止在发布会后的报纸上,把后期的“觉醒”扔掉,会不会更“嘲”?#海报那场戏的片段一直让我以为会更极端

24分钟前
  • 豆瓣路人己
  • 推荐

2.5 与上部《游客》一个思路,仅仅抓住一个微弱的点就无限放大而不顾逻辑性,嘲讽中产阶级虚伪的套路过于直白,段子太多。

26分钟前
  • LOOK
  • 较差

UCCA|内容直指尖锐的社会阶级问题,用尴尬的情节设计映射处于尴尬状态下的社会。把几场现代艺术展的思考融入影片之中,很有想法,但内容太多有些臃肿。用发生在男主角身上的一系列荒唐的偶然事件揭露中产阶级伪善面孔之下的阶级鄙视链。对于移民问题则选用“看破不说破”的微妙方式稍稍提及,耐人寻味。猩猩与人的对比相当妙,涉及多个层次的暗喻。非常有趣的表达方式,影片传递出来的感受非常真切,只是传达的信息量太大。结局的寻人未果持保留意见,让整部影片表述的问题全部成为流于表面的陈述,很无力。而又可以解读为对整个问题进程必然的消极预言。不想了,有点累。

29分钟前
  • 不纯不纯
  • 还行

一直不太喜欢这个导演,问题意识特别正确,但表达方式阴阳怪气,总是浅尝辄止、明知故问,像那种明明也没啥新闻还要卖关子的人。站在中产阶级、文化生产的内部,可以保持这么疏离的姿态,很成问题。这部公式一样、生怕自己不够艺术的电影,正中了它想说的那些批评。

30分钟前
  • 57
  • 较差

四次强调:“方形之中是关爱与信任的圣所,在它的界限之内,我们共享平等的权利和义务”。

32分钟前
  • subtitle
  • 力荐

由观看对象变成观察视角的《方形》以当代艺术品的身份出场,清晰明目的条框不断提示着观众想象与现实之间存在的界限。创作者试图让人们于这片小天地中找到信任与安全并反思自身与空间的关系,但《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总在现实世界的魔方里遭遇威胁和挑战。最终两者间的裂痕于螺旋状的进程中欲盖弥彰。

33分钟前
  • Muto
  • 力荐

画面风格有点意思,要说的东西杂乱不堪,难怪没有拿到最佳外语片了

37分钟前
  • 马可new仔
  • 较差

【bc Sunday】【百老匯電影中心】抛出一个话题,又无意去深究它,究竟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问题,并没有被提及,还是喜欢花大价钱去破坏的行为,随意毁掉些旧的,又卷走那新的。

41分钟前
  • 下落不明
  • 还行

有点概念先行。不过,抢安全套那个桥段绝壁影史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绝世而独立尴尬到极点哈哈哈哈.....

43分钟前
  • 柏拉不图
  • 推荐

单独段落拎出来看有不少很亮眼的,但总体这么拼起来就感觉散的一地都是,没有一处真刺下去的 7.2分★★★☆

48分钟前
  • qw0aszx
  • 还行

6/10。荒诞诙谐讽刺社会人情如[寒枝雀寂],欧洲精英阶层认为自我是世界中心,然而看到女上司在女儿面前训斥他却费心讨好大厅里的上流人,他的心碎具象化成言语下流的智障、猩猩、兽人和啼婴,用野蛮手段捉弄看似高贵的公关和受访者,与女记者谈论一夜情的背景里摇摇欲坠的椅子堆象征男性自信力的崩塌。 @2018-02-02 23:29:44

53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自作聪明地抛出道德困境,继而在导演一厢情愿的预设下呈现所谓的冷漠与荒诞。影片最大的问题恰恰就在于,无论是当街见义勇为后顺走手机的尴尬,还是一介名流面对酒会兽人肢体冒犯时选择沉默以求自保,都在抽离的时空中显得失真与不可信。一部冒犯观众的电影,是的,我就是那个被冒犯的观众之一。

58分钟前
  • 鸡头井。
  • 较差

前面的地图炮很棒,最后15分钟又回归北欧娘炮了。来个去移民区道歉,被打劫被捅死,俩女儿被强暴,这故事就顺了。还是不敢触摸边界,只敢来点“拉比阿訇共同抵制”的乡愿。三星半吧,但比托尼厄德曼好看多了。

59分钟前
  • SydneyCarton
  • 推荐

7.5/10。尴尬与自嘲,好几幕都忍俊不禁。野兽表演,炮友逼问,发火的男孩,可回味的点很多。但形式感过重,骨子里透着一股自恋感。

1小时前
  • 乍暖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