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断续续看了好多集的福贵,发现剧情如此像《活着》,才发现原来正是改编自它。
最后一集里福贵自语:“很多人都想不通,家珍怎么就跟了我一辈子。
”我也想不通,原来一直站在家珍的角度,觉得一朵鲜花阴差阳错地插在了牛粪上,还有点天妒红颜的幸灾乐祸,也算是自嘲吧,后来发现家珍对福贵那是一见钟情的缘分,福贵二字真不是虚有其表的。
昨天和一个朋友探讨男人怎样算成功。
我说,有个好女人跟着就算成功,但我们都不否认钱是男人的成功里不可或缺的元素。
就像严歌苓说过“男人一旦得意得势就想把日子过给别人看......就算他们失意的时候找回点自我,东山再起的时候又难保不再为别人过日子。
”大体是这么说的吧。
一直觉得福贵是幸福的,因为他和心爱的家珍过了一辈子,哪怕她身体一直不好,需要福贵的殷勤照顾,能为心爱的女人鞍前马后本身就是男人最大的幸福。
而女人大概就相反的吧。
所以家珍也是幸福的。
正因为落魄如福贵,却得到了家珍这样一个好女人,并且能让她幸福,才会让很多人不理解,一个怎么看也算不上成功的男人怎么会得到幸福呢?
这就是福气。
把日子过给别人看何其简单,挣钱也不是这个世界上最难的事。
如果男人能多追求点幸福,女人能多追求些成功,这世道就平衡了。
小说看完以后,就不敢再看一遍影视作品了,人生在世尝遍疾苦,最后孤独伴身而终。
余华的书,把我抑郁症看复发了,再也不敢看了。
苦,被他写的太真实了。
想哭一哭的朋友,强捏推荐。
这段是废话,完全为了凑字数,这是我毕业后,第一次凑字数,为啥这个影评还有字数要求啊,精简点不行吗?
多于140字才能发表,还不够吗???
电视剧里富贵的人生仁慈了很多,更多的不幸是因为在社会底层而受到社会洪流的裹挟不得不在其中翻滚,改编了很多也有了很多不同性格和特色的人物,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命运,不同的选择不同的命运,在这些人物中一点点折射出当时历史洪流的影子,最后都有一个归宿和结局,电视剧同样让人感动,小时看过一些,现在仍然印象深刻,在看第二遍时候也对于这些有着各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小说是在探讨人为什么活着,活着的意义,将各种存在的可能都一一击碎给人看,再告诉你人生本没有什么意义。
电视剧更多的是将历史展现出来,将人物之间的情感展现出来,让人感觉到在一起时候虽然有很多痛苦但那些好日子还是很让人开心和向往的,书中的痛苦一件接着一件,而在电视剧中更多的是放大了人物的生活开心快乐的日子,把历史中好的地方放大,把书中苦难的地方附加上更多的历史意义。
在我看来电视剧中想说的是即使有痛苦的日子但那些开心快乐的日子也在不会因为痛苦而蒙上灰尘,更多的痛苦是由于历史原因引起的,没有历史命运左右的人们生活是很快乐的,现在我们在一个好的时代,应该更快乐的生活。
第一次看这部剧是11年前了,今天偶尔翻到,心头一震,很多情节依然历历在目,《福贵》,原来我还记得你!
《福贵》是根据余华小说《活着》改编的一部电视剧,这部小说还改编了同名电影《活着》。
今天,我不谈小说,也不评电影,只说说我10年后还记忆犹新的这部《福贵》,这个福贵。
徐福贵,地主徐老爷的独子,徐少爷,一个不务正业、游手好闲、喜欢男扮女装唱花鼓灯的无赖,偏偏娶了城里粮仓老板陈掌柜的女儿,上过洋学堂的眉清目秀的淑女陈家珍。
娶妻生子后的徐福贵依然本性不改,不只贪玩,还好赌,直到赌光百亩贡田和全部家产,气死了老爹才醒悟,生活原来可以两个样。
从少爷到佃户,徐福贵的人生才刚刚开始。
为母亲买药途中被抓壮丁,死里逃生后回来,母亲已不在,女儿凤霞生病后变聋哑,儿子有庆帮人输血过多死在了医院。
女婿二喜在做爹的当晚掉进河里再也没有爬上来,女儿凤霞随后在工地出事而亡,妻子家珍因劳累过度、营养不良犯了软骨病,也先他而去,最后只剩下外孙苦根和一头老牛陪他活着。
(小说里连苦根也吃豆子被撑死,结局悲到透凉彻骨,没有给福贵任何活着的希望。
) 经历了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迁,福贵的一生也跟着艰难起落,对他和他的家庭来说,只要活着,就是快乐。
这部剧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意义,我不必论述,对于我这个年纪的人来说,虽没经历,但并不遥远,也不陌生。
说说我印象深刻的几个场景和片段吧。
一个是福贵家村口的那段只能容一个人过的独木桥样的河坝,出村进城都要经过它。
福贵进城跳花鼓灯、福贵迎娶家珍、福贵挑着一担铜钱还赌债、有庆上学后不归路、二喜失足处……这条狭窄河坝几乎贯穿了福贵的一生,每次经过都是小心翼翼、颤颤巍巍,仿佛一不小心就活不了命。
一条河坝,一辈人生,再窄也要小心走,再难也要认真过。
二是两个情节。
年轻时还是少爷的福贵,逃学、逃打都是家里的长工名叫长根的背着他跑,连走路都懒得走,活生生一个娇生惯养、不学无术的泼皮。
中年福贵,家破父亡,食不果腹时,毫不犹豫地背起了逃荒行乞投奔他的长根,告诉他:“有我吃的,就不会少你一口”。
无论是他背你,还是你背他,感动我的不只是你们之间的主仆情分,而是你们都还活着。
三是一块红手帕。
家珍临终前从怀里掏出一块红手帕,这是福贵当年跳花鼓灯时留给她的,家珍说“我现在知道你当年为什么要把这块手帕给我,你是留给我擦眼泪的”。
凄风苦雨几十年,为他生儿育女,又一个个失去,少爷也好,无赖也罢,富贵也好,贫穷也罢,这个女人就这样不离不弃、无怨无悔地跟了他一辈子!
福贵说“你就是我的福,你就是我的贵”。
福贵又跳起了花鼓灯,阴暗的小屋里,从窗口照进的光正好打在那块红手帕上,格外耀眼……
活着,还要有饭吃——评电视连续剧《福贵》“你好,吃饭了吗?
”“你吃了没有?
”这种传统的中国式问候语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民经济财富的不断增长,不经意间已远离了我们的生活。
因此,绝大部分国人以为吃饭的话题无须挂在嘴边。
然而,看了根据余华小说《活着》改编的电视连续剧《福贵》,你才会觉得一个拥有十三亿人口的泱泱大国,吃饭的问题仍然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翻开中国历史,老百姓吃得上饱饭的日子有几多?
老百姓吃不上饱饭的日子又有几多?
一般的规律是,政治比较清明、社会比较稳定的时期,老百姓安居乐业,吃饭、过日子不成什么问题。
社会动荡、老百姓颠沛留离,能够好好“活着”已属不易,谁还指望餐餐顿顿都吃上饱饭。
历史的周期性变化,决定了这种清明与稳定不会恒久不变,更不会是一劳永逸。
从远处说,秦二世的残酷统治,致使百姓们难以安身立命以至于揭竿而起。
秦王朝被推翻之后,旷日持久的楚汉相争将梦想过上安稳日子的中国老百姓再次推到了“烽火连三月”的战乱之中。
刘邦夺取政权,朝廷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老百姓才有了饭吃、过上了好日子。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宫廷斗争的愈演愈烈,加上连年征伐,老百姓留离失所,生活日渐艰难。
一千三百多年以前的唐朝有如当今之美国,无论政治、经济、文化,在中国历史上都是史无前例的,百姓生活安定、福裕,国家繁荣昌盛,四方府首称臣。
然而,一个小小的安禄山作怪,大唐江山便分崩离淅,从此一蹶不振。
在惯性固有力的作用下,又有谁能够保证从今往后将不再有安禄山第二、史思明第二呢?
康熙王朝、乾隆盛世,是离我们最近的辉煌,在西方人眼里,这种辉煌只不过是封建帝国的回光返照,世界范围内的资产阶级革命浪潮必定要席卷这片被苦难与泪水浸泡的土地。
1840年鸦片战争暴发,国土沦陷、国民沉沦,老百姓也就只有“活着”的缘份,挨不挨饿已不再十分重要。
正因为如此,电视连续剧《福贵》主题曲便唱出了“好好活着才是百姓的福贵”。
电视连续剧《福贵》保留了小说的悲情色彩,在平实无华的基调中赋予这个悲剧故事以一种不动声色的幽默与诙谐。
种田与吃饭是“活着”的基础,也是全剧突出反映的一条主线。
《福贵》巧妙地把“地主坯子”福贵一生的经历与当代中国农村的生活画面和时事变迁结合起来,将一部历史长卷微缩于一人、一家、一地,小中见大,较为完整地再现了中国农民真实的生活状态,顽强的生活意志,宽容的胸怀和人性的真善美剧中主要人物福贵的老婆家珍带着“没有吃过饱饭”的遗憾离开了人世。
她虽然不是直接死于饥饿,但是由于饥饿落下的病根更是让人惋惜不已。
临终前,她的好友,也就是徐家曾经的佣人菊花要为她请医拿药时,她直言不讳地说:“我没病,吃饱了,就好了。
”吃不饱,当然就好不了,江湖郎中没有办法,县医院的夏医生对此也是束手无策。
饿而不死,饱则难求,这是家珍的悲哀,同时也是社会的悲哀。
其实,家珍是吃过饱饭的。
别忘了,她曾是陈记米行陈掌柜的千金小姐,由锦衣玉食到脸朝黄土背朝天,腹中饥饿夜难眠,以至靠挖野菜充饥度日,这是家珍所始料不及的。
错,在于福贵,因为他赌,输掉了万贯家产;错,不在于富贵,因为中国历史的周期律使然,因为中国历史上从来就欠缺一种有效的力量来扼制这种顽固性的周期律周而复始。
陈记米行是清溪县最大的米行,徐家贡田是徐家川能产上等贡米的粮仓。
谁得到了徐家川的贡米,谁就能在清溪县米行同业中占据鳌头。
不择手段而得到了徐家贡米的潘记米行,把贡米的生意做到省城去了,很是赚了一把。
陈记米行对此耿耿于怀,为了独吞徐家贡米,陈掌柜绞尽了脑汁。
陈徐两家结秦晋之好,陈掌柜看重的就是徐家川一百多亩贡田和贡米……陈记米行凭着陈掌柜的精明强悍和伙计春生的齐心协力,生意越做越红火。
陈掌柜也因此登上了商会会长的宝座,躲过了日本鬼子的掠夺。
徐家川徐老爷一百多亩贡田尽管遭遇了蝗灾,但乡亲们同舟共济,在徐家老少爷们的帮助下很快渡过了难关,徐家贡米喜获丰收,又逢米价一路攀升,让许多人垂涎欲滴。
正当陈掌柜踌躇满志、坐等徐家贡米送上门来之时,不料想“自己人跟自己人打起来了”。
前方吃紧,国军催粮如催命,城里的老百姓眼看就要断粮断炊,万般无奈之下,只好委派春生领着伙计、带着现大洋“往南方走一趟”,也算是救命于水火,解了断粮的燃眉之急。
可是战事一结束,陈掌柜成了有罪之人,陈记米行鸡飞蛋打,从此烟消云散。
自然灾害可以战胜,日本鬼子也可以战胜,然而,战不胜的是政治,战不胜的是内战。
从陈记米行的兴衰到徐家贡田的易主,“谁来保证中国老百姓今后不再挨饿”的话题就绝不是杞人忧天。
应当指出的是,历史总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战争也有推动历史前进、推动社会进步的一面,战争并不排除殷实。
然而,杀戮、打斗、人性与法度的缺损这些非生活元素的介入,“活着”就失去了根本性的保障。
战争让福贵分得了五亩好田,也让徐家川的老少爷们儿脸上露出了难得有笑容。
分得了田地的徐家川的老老少少从此就可以不忍饥挨饿了吗?
平地一阵狂风起,胡天八月也飞雪。
吃饭不花钱、食堂去吃红烧肉、大锅饭,这是福贵做梦也没有想到的好事情,可是他的哑巴女儿凤霞想到了,这绝不是一个好兆头。
果然没出几天,食堂没米了、公社没米了、县里也没米了……尽管当上了县长的陈记米行大伙计春生拍着胸脯说:“绝不允许饿死一个人。
”当他驱车赶到粮店,见到他从前的老板陈掌柜饿死在粮店大门口时,不禁抱头痛哭。
这一情节发人深省。
日本人来了,没有饿死人;战争打了若干年也没见饿死了人,恰恰是在打倒了地主土豪、老百姓翻身得了解放的时候,一个掌管着全县的粮仓、一个与粮食打了一辈子交道、一个惜粮如命的人饿死了。
陈掌柜的死是咎由自取吗?
他完全可以不死,因为他手上一直捏着一块窝窝头,临死也没舍得吃一口。
这块不寻常的窝窝头提示我们,陈掌柜个人并不缺粮。
一个并不缺粮的人尚且要饿死,那千千万万境况要比陈掌柜差得多的普通民众,死于全国性饥荒也就不足为奇了。
陈掌柜的死死得其所,因为他把活着的希望留给了别人。
食堂分粥的时候,他只要了半瓢,节省下来的半瓢稀粥让给了灾民。
在人民公社的粮食“不是少了,而是多了,多得放不下了。
”“粮店仓库里存放的大米都要快发霉了”的情况下,一个久经风霜的老头,一个和蔼可亲的、令人敬佩的老头,预感到厄运即将来临。
他不相信亩产上千斤的神话,作为粮食仓库管理员他深知粮食的份量,将散落在地的粮食一粒一粒地拣起来,他盼望着救济粮快点到来,他尽职尽责的守着粮仓,他没有等到救济粮,没有食物维持的生命已经灯干油尽……这个悲剧的耐人寻味之处就在于:这样一个受人尊敬、风格高尚,把死留给自己、将活的希望让给他人的老人,他的这种思想品质是与生俱来的呢,还是劳动改造后的良心发现?
前者,剧情没有明确的交待,而表现得多的是作为商人的惟利是图。
经历过劳动改造的陈掌柜的确是变了,他对富贵的宽容与关爱,对凤霞的赞偿以及对工作的恪尽职守,无不透露着他对世道沧桑的历练。
这种沧桑感正是人生大起大落的真实体现。
我们有理由指责陈掌柜在大是大非面前放弃了生意人的准则,但是,面对黑洞洞的枪口,除了交出粮食,他还有没有别的选择呢?
假定接受他援助的一方获胜,他也未必就是一个大大的功臣。
他的行为完全是被动的,是迫不得已。
很显然,因拥有粮食而获罪欠缺法律依据。
不罪而罪,罪而不罪,也许就是《福贵》最令人寻思之处。
陈掌柜用生命捍卫“孩子要长身体,饿着怎么行”这条朴实的定理,医院黄院长为讨好领导竟然可以将一个十几岁孩子的心血抽干。
两副面孔、两种人品形成鲜明的对比。
陈掌柜的死没有唤醒对生命的珍视,他的死完全是白死的。
饥饿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性的缺失。
徐有庆抽血抽死了,对于他的死并没有太多责任的体育老师胡凯因“无颜见江东父老”而销声匿迹,而下令抽血的人竟心安理得的继续当他的院长。
当福贵得知自己心爱的儿子死于非命想要评理时,这位院长大人为了一己可耻的体面竟高呼“快叫公安局的人来……”黑白之颠倒有如暗无天日,压抑得叫人着实领略了一把“活着”的滋味。
朴实善良、人缘极好的二喜似乎给福贵的生活带来了一丝光亮,然而,文攻武斗使一个原本腿脚不灵便的残疾人雪上加霜。
二喜的失足身亡再一次向观众展示了人世间最美好的东西的毁灭。
电视连续剧《福贵》忠实于原著,着力表现了中国老百姓在各种艰难环境下顽强“活着”这一中心主题。
“活着”,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有饭吃;“吃饭”,一个最基本的前提就是要有土地。
因此,剧情发展始终围绕土地、围绕徐家川能产贡米的这块土地展开。
福贵被划定为贫农以前,土地相对比较集中,即使遇到自然灾害,佃户们尚能团结自助,吃饭的问题并不十分突出。
由此可见,自然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是暂时的,也是可以克服的,只有人为因素造成的饥荒才是空前的、不可逆转的。
土地还是那片土地,没有了地主的盘剥,自己当家做了主人,徐家川的老百姓理应丰衣足食才是,可偏偏为什么填不饱肚子以至于野菜充饥呢?
最直接的原因是生产队长良满仓动员大家把粮食交给了食堂,食堂的粮食交给了公社……其根源在于“大跃进”能否一步登天?
共产主义能否“跑步进入”?
结果,“大跃进”没有跃进,大炼钢铁“炼”了肚皮,共产主义也没能跑到,倒落了个“全国性的大饥荒”。
闹出这样一个世界级的大笑话,却怎么也叫人笑不起来,教训实在是太沉重了。
经过战争的洗礼,旧的制度已经消亡,新的制度尚未形成。
新旧两种制度能否实现顺利交替,是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由于战场上的势如破竹,导致胜利的一方在惯性的作用下,很容易用速战速决的思想方略指挥和领导经济建设。
以为经济建设跟打仗一样,一口可以吃成一个胖子,共产主义也可以一蹴而就。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形成,就是这种揠苗助长的“速成论”产物,它正好是吸收了旧的不合理制度的封建残余与新的制度中不切实际的幻想和幼稚、肓动的一面,新旧两种制度的全部缺陷集中孕育了这个畸型胎儿。
有人把一个国家比作一个小家,这个比喻不够贴切,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国家更象一个公司。
公司的决策人应当是董事会而不是总经理。
董事会作出的决择每每与股东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因此慎而又慎,一般不会出现明显的差错。
比如美国,人们往往认为总统的权力至高无上,实际上美国的总统就象是一个大公司的总经理,权力再大也只能执行董事会的决定。
总经理做得好与坏,全看他执行董事会决定是否坚决果断、不折不扣。
春生他们如果能明白并身体力行地做到这一点,即使是“跟自己人打起来了”也值。
战争的影响并不完全都是负面的。
美国的独立战争赢得了主权,南北战争同样是打内战,它的进步意义显而易见。
美国的内战废除了奴隶制,赢得了全国统一;中国的内战废除了封建制,赢得了权力集中。
问题是,权力过分集中就如同公司没有了董事会,总经理可以为所欲为。
在这样的体制下,一个又一个的群众运动也就有了发生、发展的土壤条件,老百姓受穷挨饿也就难以避免。
我们重视《福贵》,就是重视老百姓好好“活着”。
重温这段辛酸的历史,珍惜眼前的来之不易。
要想让中国老百姓永远生活福裕,用一句时髦的话说就是要建成一种长效机制以确保不因个人的偏见和主观而重蹈历史复辙
240916:福贵因为赌博把100亩贡田以及徐家的大宅院抵给了龙二,龙二成了地主,福贵成了佃农。
解放军来了之后,打土豪、分田地,把龙二的成分划分为地主,没收了龙二的全部财产,并且枪毙了龙二。
而福贵则被划分成了贫农,得了五亩地。
龙二被枪毙前对福贵喊道:“福贵,你记住,我是替你死的”!
此真乃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 。
普通人的愿望和努力在时代变革面前不值一提,顺应时代的变化则能够生存和发生,违背时代的变化则要毁灭或削弱。
现在还记得结局,最后就只剩下福贵和小孙子。
女儿,儿子可以说都是死于非命啊,特别是小儿子,分明自己还是个小孩子,却因为救人给人献血,自己失血过多死在了医院,本来可以有望成为大有前途的运动员啊。
生活真的太残忍了,几乎每次都是在看得到希望的时候,又给这一家人带来重击。
拍的真的很好,感觉就像是经历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那代人的故事,其中的是是非非,谁对谁错又怎么能说的清楚呢?
每一个都是可怜人啊,所求多么简单,只是能够活着,只能说是时代的悲剧啊,和平不易,珍惜当下。
虽然早已熟稔结局,每一次却又总是忍不住潸然泪下。
曾为了家珍那一句毅然决然的:“福贵,带我走啊!
”欢欣雀跃兴奋不已;曾为了福贵的顽劣成性不知珍惜锤首顿足恨铁不成钢;也曾为了凤霞一波三折的求医之路唏嘘不已;更曾为了有庆的意外离世痛哭流涕。
而最让我感怀的是家珍与福贵之间一见钟情而又绵延一世的情缘,家珍是我所见到过最完美的中国传统女性形象,知书达礼,柔中带刚,从一而终。
家珍与福贵之间是我所能想象的对于爱情最美好的诠释,或锦衣玉食饥肠辘辘,或岁月静好兵荒马乱,或少不更事白发苍苍,凄风苦雨几十载,她不曾悔,他也未曾弃。
有人说福贵是幸运的,娶了一个好女人,虽家道中落却也因祸得福。
也有人说福贵的一生是悲苦的,经历了内战、土改、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在这些社会变革中,身边的亲人也一个个相继离去,只剩下垂垂老朽,与小孙儿相依为命。
我也说不清楚福贵到底是幸运还是不幸,我只知道如果我是福贵,我会觉得知足,因为我有一个贤惠的老婆家珍,有一双孝顺懂事的儿女有庆凤霞,有一个人人惊羡的女婿二喜,有一个聪明调皮的小外孙苦根,有一个同生死共患难的莫逆之交春生,还有一个不是亲人却胜似儿子般的亲人胡老师...“你就是我的福,你就是我的贵”这是家珍临终前福贵对她说的一句话,我想这大概是一个人能给予他的女人最大的认可。
花鼓灯贯穿全剧,福贵与家珍因花鼓灯相识,最终福贵也是跳着花鼓灯送别家珍。
物化起来大概就是家珍珍藏一生的那个红手帕,临终前家珍对福贵说:“我知道你当初为什么给我,是留着这辈子给我擦眼泪的。
”还有就是徐老爷念叨给福贵,福贵念叨给苦根的那句话,"从前,徐家是一只鸡,鸡养大后变成了鹅,鹅养大了变成了羊,羊养大了,就变成了牛。
" 伴随着福贵的自述,全剧落下帷幕,也给福贵的暮年点燃了一缕崭新的曙光。
和我想的一样,凤霞在后来的剧情成为了主要人物了。
时间线上看,跃进☞饥荒☞文革 二愣子在这期间成为重要的人物。
跃进人民公社让这个懒汉活得滋润起来。
精彩之处就藏在细节。
从二楞觉出“隔三差五吃红烧肉”是个骗局到二楞略带自得的公开说出自己偷米的事,再到文革二楞参加造反。
作者都是借他之口,表达自己的意图。
“红烧肉骗局”是平均主义在那个物质匮乏年代的错。
“偷米”看似是二楞个人的事,但我想作品更想表达的是“造反有理”。
“参与造反”则是说那些个所谓的造反派全都是混混。
至于凤霞,十多集后开始变成花瓶,吸引人看下去。
这么多集穿插着讲凤霞的感情。
胡老师,杀猪的,卖秤的,省城来的舞蹈专家,再到最后的二喜。
这几个人有轻有重,点到为止挺不错。
那个舞蹈专家和凤霞多般配啊,可惜了啊。
至于二喜,作者应该挺看好这种老实本分的人。
二喜的死我也预料到了,因为之前家珍有提到子弹无眼,我本以为二喜会因为造反派火并死掉,没想到会被淹死。
胡老师是这几个人着墨最多的,眼看着胡老师和凤霞就要成了,突然因为有庆的事,胡老师逃了。
不明所以的又回来了,和二喜抢凤霞,这段我觉得处理的不好。
但也表明了作者态度。
一个爱你的人(二喜)和一个你爱的人(胡老师)之间的世纪难题,很明显作者偏向了选一个爱你的人。
最后说两个感动到我的点,一个是家珍他爹陈掌柜被饿死在米铺前,虽是老故事,但重在情真意切。
还有一个是家珍离开时说的那些话,很感动很感动。
编剧太神了,加的角色没有一个多余的,改编的很好,跟原著相比,少了一分命运多舛,不,是历经人生的冷漠,多了一点希望,对于大多数爱大团圆的观众来说这个结局已经很好了全剧没有一句多余的话,人物塑造都是很立体的,在我之前看好多遍活着的时候我从来没有想过如果演员演是怎么样,没看过张艺谋的电影,看了剧照,我觉得巩皇还有葛叔的气场不适合家珍与福贵,可能是别的角色印象太深刻了。
剧版我觉得陈创演得太好了,他完全演绎出福贵有一点单纯,没心没肺,但是又有点狡黠抖机灵,憨但是不憨厚(后期干活多了有内味了)大姐演家珍我其实有点不太能接受,因为摇晃的红酒杯太深入人心了,看下来我发觉她就是家珍啊!
她能发现福贵的特别,能勇敢掀开帘子嫁给他,能胸怀大物福贵都那么讨厌她还能冷静从根本解决问题,我最最佩服的是家珍的坚强,软骨病她也扛下来了,撑到了最后一秒,她可不止活了两个月,她还活了几年呢!
大姐在里面哭戏太好了,哭二喜那里我真的哭了,听到二喜被淹死她的情绪那里就铺垫很好,她真的很喜欢二喜,要不然怎么哭得那么撕心裂肺,让我想起了我伯母喊魂的时候凤霞在剧里面也是有蛮多CP的,胡凯,张健,还有罗医生,二喜。
胡老师和她真的差了点,也许不是,胡老师更在意的是自己,他喜欢凤霞,但是可能没有太爱,我能感觉到如果二喜是他,绝不会去山区独自痛苦好几年,不会拉过她的手后痛苦倾诉颜莉莉的死不是他造成的,他的心理包袱太重了,他也是很在意别人目光谈论的,他需要被拉一顿(有庆快来,你胡老师作妖了,快来冷落他一阵子!
)而二喜不同,他是瘸子但是他根本不care周围人谈论什么他只在意与凤霞有关的谈论,凤霞作为一个聋哑人,本来就是弱势一方,怎么去拉一顿胡老师呢?
如果胡老师没有被议论,内心谴责而逃走,他们在一起也不会很好的,至少不会像和二喜一样好,凤霞那一段日子是很幸福的,(虽然我是颜狗,对于二喜有时候对凤霞的亲密还是接受不了,略微)二喜很能考虑凤霞,买东西买全套,邻居推荐买毛线织衣服也是,如果他不是知道凤霞会喜欢并且会织的很好他会答的那么干脆吗?
这种男人除了脸身材这种在婚姻里根本不是很重要的东西差一点外,简直是完美,对周围也是热情洋溢,对妻子更加爱怜,又爱又怜,出手大方,工作能力强,脑子好使,心思细腻……哎呀二喜太值得夸了!
但是我们凤霞也是很好,学什么都很快,善良,孝顺,勤劳(这样概括太干了,但是她真的做得比这些形容词还要好)。。。。
突然觉得她跟胡老师也不错,她给胡老师洗衣服我尝出一股细水流长的味道??
张健也好,罗医生也好(这个难对付的就是固执的“恶”婆婆)凤霞演员王雪菁长得很好看啊,为什么没演戏了,她秉承了聋哑人这个概念,从头到尾没有出戏的时候,有很多高光时刻,她聋哑但是不瞎,也是心思细腻。。。
满仓也好,很仗义,勤劳,我还以为后面会变一点,至少自私一点?
但是,人,坦坦荡荡这部剧如果老实按原著绝不会这么精彩,小说其实你看好像在看流水账一样,就是很贴近生活,偶尔来点戏剧的,虚虚实实真真假假。
导演让我们感受到他们都是人而不是服务主题的工具人(小说也不是工具人哈)
一星送余华,一星送演员,导演的失败警示作用送一星,可以充分的告诉别人完全展开的样子。渲染过度。导演水平太低了,一点都不收敛,完全展开的剧情,完全发泄的情绪,拖沓至极,这在哪整来的钱过瘾来了。
一点不比电影差 却罕为人知 因为这个电视剧去看的书 拍的真好 📖写的更好
绝对没有书好看~
我觉得这个版本的比电影好
补标。小时候和家人在电视上看的
刚开始还不错 后来越来越瞎搞 为了悲剧而悲剧,牵强的制造事故制造悲剧,里面的好人全是活雷锋 坏人都只是有点痞而已 还胆小,无语
苦难的农民兄弟
书和电视剧的底层逻辑毕竟不一样,所以先看了书再来看剧会觉得节奏太慢,但是电视剧得丰富人物必须有取舍。
难上加难
读书时期贾珍让人看的好出戏。差评!富贵这位男演员倒是不错。
加了一堆没用的剧情。不让人觉得可怜,只是活该。
好啊改得好啊。改编电视剧真不能过于给广大观众添堵。
剧情该改的不改不该改的瞎搞。活着为什么经典就是里面很多细节慢慢成就的。特别是二喜疼凤霞到什么地步。书里说夏天自己先躺到床上喂饱了蚊子才让凤霞去睡,结果二喜先死了?!这不是苦了凤霞吗?我只是举其中一个例子。这改的什么玩意
比小说加了胡老师的感情戏,有庆的体校梦,苦根的幸存,这么多戏,却让我感觉有了那么多希望之后又逐个打破更让人如抽丝剥茧般的痛苦
原来小时候看过很多好剧啊!
福贵的福在家珍
天呐,我就觉得小时候看这部电视剧,小女孩喜欢上了她的体育老师
一集弃。有皮没骨,敷衍
家珍是个好女人,福贵能痛改前非还不错,可是改变一个人容易,社会改变也容易,我们的人民过上好日子却这么难!活着不容易,有尊严地活着更不容易!余华现实主义巨作!
挺经典的,也很感人,一家坎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