裹尸布
The Shrouds,Les Linceuls (法)
导演:大卫·柯南伯格
主演:文森特·卡塞尔,黛安·克鲁格,盖·皮尔斯,何家蓓,伊丽莎白·桑德斯,詹妮弗·戴尔,埃里克·温塔尔,容海峰,英格瓦·埃盖特·西古德松,维斯拉夫·克里斯塔,马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加拿大语言:英语,匈牙利语年份:2024
简介:男主卡什是一名有创意的商人、悲伤的鳏夫,他建造了一个设备,能够在一块埋葬的裹尸布内与死者联系。当卡什这项革新性的事业即将闯入国际主流视线时,包括他妻子坟墓在内的几块墓地被蓄意破坏、几近摧毁。卡什努力想要揭露袭击真相,而现实也促使他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婚姻、对已故妻子记忆的忠诚度,同时把他推向新的开始。详细 >
观感逐级递减,开头还有一个相当惊艳的设定,但是随着剧情的深入,开始陷入到某种重复的自怨自艾当中,缺乏更类型化的包装。柯南伯格进一步表达他对于身体近乎偏执的迷恋,因为所谓的“爱”,在你死后甚至都要360度的透视你,甚至幻想跟残躯交媾。这当然浓缩了导演本人的个人情感在内,但借助裹尸布这个意象,并没有生发出更多新的延伸。对于AI科技以及阴谋论的讨论,也完全成为了导演个人价值观的指涉。两星半,整体比较失望吧,勉强能看下去。
展示无尽忧愁与问题的危险可能
情节有些无聊
A / 一种新未来电影:病毒通过蚕食自给自足的数据中超越和逃逸。所谓的身心二元法不仅仅是缺席/在场之间往返运动,而是吸纳进毫无内容的空心黑洞,最后被辩证地挪移为图像的前进动力,在科技的旷野处毁灭主体:精神以绝对物质性的方式颠倒,并服务于灵感与现实的再生产;器官在腐朽之后仍然在科技的利用检索下不断被召回替换。在这里,肉体幻想着异界的超脱,欲望却凝视着清晰的身体,让我们恰恰丧失做爱的权力——情感和科技同为预言家,在蛛丝马迹中不断推动着彼此阴谋的实现,两者到底孰先孰后?恋物癖的文本背后似乎是清澈的泪水与哀悼,但随着对象在艺术与政治的话语中逐渐消逝,而我们早已分不清概念之间的界限。
@CannesDebussy
尽管这是一部反悼亡片,但这次柯南伯格还是多了一份沉重。遗憾的是裹尸布作为喻体的这一层面没有得到更多的延展和探索,以及当影片开始转入不可靠叙事后,在阴谋论与怀疑论的表述之中,全片的落点开始变得虚浮。身体对应爱欲,科技对应死亡。不变的是身体即现实、身体即世界的核心概念,而幻想/幻觉主义作为一种溶质改动了现实。以本体论为坐标,贯彻着对数字成像技术的思考和对虚拟图像应用的警惕。在无法动摇的时间之流与不可避免的肉身死亡之间,电影成为了一种精神媒介。一个化身(Hunny)意味着一种缺席(Becca)。在裹尸布或睡梦之中,我们共享着同一片黑暗。
app升级迭代会议综述。感觉这些年的柯南伯格,就是捡一些诡异app概念展开说说
虽然故事的发端是男主悼念亡妻,但柯南伯格却无意诉说悲伤,他用超前的视角真正诠释了死亡直播,而裹尸布这个概念就像是摄影机本身,未亡人要通过媒介去和死者产生连接,驱动他的是对身体的占有欲,而在现实生活中并不耽误他继续寻欢,所以这片子还有种喜感,就是那种又荒谬又写实的感觉。
这部电影是一部“思想电影”,柯南伯格显然更倾向于提出模糊的问题,而不是回答具体的问题。毕竟,悲伤的奥秘没有解药,那么为什么不从多个角度去探索这种自他妻子悲剧性离世以来一直困扰他的情感呢?观看身体的腐朽作为监控技术的最前沿,编造中俄阴谋以分散自己对当下问题的注意力,当代技术(人工智能助手和自动驾驶汽车)与注定失败的科幻未来主义小工具完美契合,克鲁格的双重角色(如果算上她为人工智能助手配音,那就是三重角色)展示了失去前后的二元性,而最重要的是悲伤的超现实性,这种情感对每个人的经历都是主观的,但始终被一种不真实感所统一。这些想法中没有固定的论点,但它们极具启发性。电影以一个令人不安的梦境结束,带来一种感觉,即柯南伯格仍在处理这一切,即使是在创作了一部充满终结感的电影之后。
【B+】并不简单,而是更狰狞的老人电影。对于高清技术的迷恋与恐惧同时进行:一方面在界面的内与外(裹尸布,屏幕,App,梦)中完成对身体–情感迷恋的具象化,或者是恋尸癖一般从屏幕内的尸骨建立起人格的联系,又或者让AI在梦中实体化而实现虚假的触碰。另一方面,恐惧与焦虑将其不断击溃,并假以无关紧要的阴谋论外观。尽管一切复杂都生成于悲伤之上,但它尚未形成空洞,而是在衰老后的情绪与功能(sex)的唤醒中不断逼近一种“实体”,哪怕“实体”即是拥抱死亡。
这啥呀。这电影反正很省钱坐那拿个iPhone拿个iPad说话就行了泥煤啊
3.5,人性的,太人性的,海德格尔的幽灵仍然萦绕在兰德-巴拉德式的加速主义之中,电影的死亡这一斯科塞斯才会关心的影响焦虑竟然同样困扰大卫·柯南伯格。《裹尸布》更像《大都会》,图绘了与晚期资本主义截然相反的情动,文森特·卡索饰演的另类企业家必须保持新教式的理性、冷静,作为一种工作伦理,也是和机器、涡轮相匹配的伦理,但他的哀悼,死者的萦绕等最亲密的一面仍然被上手性的智能装置网络捕捉,电影既是巴赞所谓的裹尸布,也是一种技术装置的非人行动者视角,并在智能裹尸布这一略显荒诞反讽的物体之中得到了凝结。尽管柯南伯格不再相信《吃了》时期的技术阴谋论,但他尝试重启这一阴谋论,或者说speculation作为新的替代宗教,却最终落入了以爱情作为结局的喜剧,飞向布达佩斯———一个相对不是那么“技术完善”的城市。
好幼稚啊!像那种年轻小男生的春梦幻想,影像质感我是很喜欢的,那种诡谲的行为和神神叨叨的超现实也是蛮有意思的。通篇都在表面强调什么奇奇怪怪的阴谋论,但连基本的故事都讲的没头没尾,其实就是一个嫉妒心作祟,被害妄想症的直接故事但被各种其它议题包裹,就像裹尸布一样。对未来科技的担忧、肉体的异化和封存都变成了表面好看的科技墓地,但里面的尸体却是满满的自恋啊!
如果说《未来罪行》还在见证柯南伯格怪物式的创造力和正在凋零朽败的肉体的最后一次激烈碰撞,《裹尸布》反而是肉体性让位给身体的最后一次自由。感性带来的激情和混乱不再是第一性的,容许技术和思想的幻觉对肉体本身进行篡改,紧随其后的是象征着力量扩张的肉体改造被新外衣的包裹替代。当别人问卡索,这个柯南伯格自己化身的时候,他疑惑却又不乏解脱地说道:“我不敢。”
去年在文本层面最有意思的片子出现了,混杂了对后真相社会、技术、身体、政治各方面的讨论。看不出柯南伯格有连贯的、系统化的立场,只能看出他对未来的怀疑态度和悲观情绪,但更重要的是,对新议题、新事物、新时代保持持续好奇和批判性的深入思考。这可能是抛出无数问题、扔出无数线头后突然戛然而止于开放式结局的原因和目的。阿莫多瓦、锡兰、柯南伯格、乃至马丁,这些进入暮年的作者导演都开始简化视听语言,依赖大面积的台词实现表达。观看过程中反复在想如果改成文学是否更有深度。但可以确定的是,柯南伯格应该是这些老导演中想得最深、最远、也最复杂的那一位。
写满了上一辈电影人想要跟上时代的心。对于创作者来说,观念和意识的陈旧是多么的恐怖,几乎标志着创作生涯的自杀。我真的对你们白男的depression没有任何兴趣and if you’re gonna show the boobs make sure you also show the dicks, thx. (上世纪的大白男导演真的很搞笑,他们好爱女裸体,但却始终畏惧去拍vagina🤭🤭乐了)
只能从很少的场次中看出柯南伯格的想象力和激情,剩下都是又臭又长且假惺惺的技术造物,正如白男主角和他的裹脚布,何尝不是一种戏里戏外的一体两面...
服了,坚持看到最后一分钟,只想骂神经,还不如圣诞原木,至少只浪费四十分钟
胡编乱造,无聊至极
科幻创意很有新意,故事讲得太拖沓,开放式结局引人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