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从哪里说起呢…其实每个人都在尝试与别人沟通,只是方式不同。
哥哥是个太善于言谈的人了,在他鼓励弟弟写的文章、有层次有温暖的轻轻嘱咐弟弟在送出情书后可能会发生的情况但依然能够同时表达对弟弟的爱即可见。
但他的遭遇是:自以为母亲会跟自己讲所有的秘密,结果被母亲的婚外情照片击碎;因为自己母亲患癌而出现在医院前女友,认为本来是陪妻子生产的他也是同此遭遇;在妻子面前,沟通的渠道永远会被一个f言f语急脾气的她打断。
弟弟呢,12岁的方式自然不同于成年人,他倒在墓地、对老师吐痰、熬夜打游戏,看似封闭对父亲、同学的所有沟通通道,实际这只是他的一种沟通方式,同时他会认真给暗恋的女孩写大段关于“我是谁”的介绍,其文笔真实、自然到足以让很多矫揉造作的情诗汗颜。
但他得到的是什么呢:一个暗恋对象眼中的weirdo、一个父亲眼中的“不良学生”、“状态不好”。
父亲是颠覆以往男女关系社会权重的角色(我真的很爱这个欧洲导演的视角哈哈哈感觉女权意识他们自我反思的的确会更多),他可太想与人沟通了,他的沟通带着满满的包容和理解,不敢告诉小儿子妻子去世的真相是怕他太小无法承受,又不敢把自己跟小儿子老师的情事同步给家人,对妻子的事业和离开只能支持,对小儿子的隐瞒、对妻子和其情人步步忍让,大概是在说:这种沟通方式能够保证我的家庭还在。
至少在这部电影里,这种沟通方式没有明确对他人造成无可挽回的伤害,但如此的代价是他总是会成为“被沟通”的最后一个对象。
妻子呢,全家的焦点、甚至是媒体的宠儿,她在做“大事业”,关注难民、战争等那些媒体中最饱受瞩目的字眼,她认为那是有价值的——至少是高于家庭生活的,她不得不为之的责任。
她为什么要用这样的方式与人沟通呢?
因为她就是想做那种“影响其他人(尤其不能仅限于家庭成员)”的事。
结果呢,她的那些有关“大事记”的照片,在更多时候,仍旧只是别人看报纸时甚至不会注目的内容,仍旧只是她的儿子、丈夫和情人会在意。
天啊…我们人类居然在这种“猛于炮火”般折损率极高的沟通效率中,存活了下来。
我就是反复在想,为什么选择了家庭这个单元…因为家庭…已经是我们所能够到的最小社会范围…且理应是最亲密的、最有可能收获到“彼此理解”的地方了…所以就再次感慨,如此如此复杂的文本,是怎么想到、写出并拍摄执行的啊!
我的天…但的确,文本的阅读难度越大,适配的受众群体越小…我自己虽然非常想要继续观看下去,但在家里也还是忍不住打开了手机里的消消乐,幸好听着英文而不是其他语言才得以随时跟进剧情进展。
一个额外的想法是…如果我们想做,这个沟通的题材就得讨巧…文本深浅度也最好压缩到此种级别的20%…否则…真的…将会命运多舛
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家人并不知晓母亲的死因,而且每个人对于死因都有自己的借口,选择相信,选择逃避,虽然他们都有自己的生活,但时时刻刻都在回想母亲在世时不论是吵架、喜悦或是温馨,三个男人都觉得对母亲非常了解,但年龄的大小和成熟的多少决定了对真相的态度与理解程度。
当所谓真相披露后,小儿子才了解到他所认知的母亲,还在孕育着另一种生活,藏于内心的秘密与真实要比战争的炮火更加震撼人心。
喜歡這部電影的步調,比剛剛好再慢一些,圍繞著的故事說起來有點瑣碎,大抵是在述說記憶的渲染能力。
全片將過去與現在相互穿插,故事發生的順序像記憶一樣的散亂,卻又調理分明,欣賞起來毫不費力。
記得剛看完的時候,仔細的思索著英文片名Louder Than Bombs,想著究竟是什麼被拿來和那聲爆炸比較了呢?
記憶?
那一刻?
那一秒?
整部電影就是三個男生圍繞著在車禍中喪生的母親,他們試著想在她的遺物中緬懷她,卻發現曾經存在的那個女人與自己記憶中的模樣不同。
是秘密作祟?
又或者只是一種生命的必然?
導演以巧妙的方式將這個家庭、這四個人之間的關係說明清楚,在這個過程裡,便也開始一點一點的發現每個人偷藏的秘密。
不過與其說是秘密,其實更可以解讀成一種生命的密語,每個人擁有各自的記憶與認知,這是無法完整傳遞的訊息,因此才能造就不同的我們。
而非常有趣的是,導演用Isabelle的職業為這樣的定律做解釋,同樣的一張照片,不同的裁切方式會造就不同的看法與立場,如同我看到了你的善,別人卻看到了你的惡一般。
與其說是秘密,或許更可以解釋成一種生命中必定會出現的問題,也可以說是一種生命的軌跡吧。
回溯自己的記憶,幾乎都是些好的,就算是糟糕的記憶通常也會被稍微美化過後儲存在腦海裡,我們常常只願意去記住那些美好的事物。
口中說著的那些恨,經過一些時日後,對於那些內容也吱吱嗚嗚的快要說不出口,我們都傾向將美好的回憶留住。
就像這三個男人,腦海裡的妻子或母親都是那麼的美好;然而,當現實中的真相將要推翻記憶的認知時,那樣的心靈爆炸可說是非同小可。
“Bomb”在本片代表著兩個意思,一個是顯而易見的車禍、戰場爆炸,另一個則是三個男人心靈的大爆炸。
本片以slow motion的方式去表達爆炸的那一秒發生的事。
我非常喜歡這種矛盾的表現方式,那一秒人幾乎是定格的、沒有任何反應、像是漂浮在無重力的宇宙,四周是寂靜的狀態,碎片在空中緩慢的移動,那一秒延遲好長好長的一段時間,好似全世界都為了這聲巨響而停滯。
直到這長長的一秒過去,世界甦醒了過來,重力、速度、與聲音重新回到正確的數值,展現出了屬於爆炸的藝術-一切歸零。
而這整個過程恰巧與當我們碰上劇變時的心理狀態很像,就像那三個男人,停留在爆炸的那一秒可以說是久到看似不會結束,三人不斷地在這樣的記憶與真實之間來回衝撞、測試自己的認知,甚至因為難以接受真實所帶來的寂寞而另尋溫暖。
很特別的是,你可以發現這三人的父子關係其實是很疏遠的,我的解讀是,這三人各自擁有屬於Isabelle的記憶,卻又因為相互拮抗也不願接受與記憶中不同的“她”的形象,索性就拒絕溝通,至少龜縮在自己的世界裡,能擁有屬於自己的記憶與回憶。
然而,那些悲傷的、恨的回憶都會被新的記憶覆蓋過去,沒有所謂永遠的悲傷,那些糟糕的記憶只會一點一點被淡化,爆炸之後帶來的是一切歸零。
而關於記憶與真實之間的差距,我們究竟要如何降低爆炸的影響力?
導演在本片給了一個建議-「溝通」。
在片尾,這三人終於為對方打開心胸,也都開始接受妻子、母親離去的事實,走出了自己的小宇宙,不再埋藏在過往不堪的回憶中。
那個關於母親的記憶引發了好大的爆炸,那一秒、寂靜的那一秒、像是漂浮在宇宙中的那一秒維持了好久好久,當這巨大的爆炸結束,三人返回真實世界重新開始接受生命該有的重量、速度、與音量。
生命中總是會有必須reset的記憶,重整以後才能再次出發,那顆「reset按鈕」不分男女老少,都將伴隨著我們的一生。
哪一天,當你發現自己快要被爆炸後的寂靜吞噬,你應該毫不猶豫的按下那顆按鈕,讓一切歸零:讓新的記憶、不同於你的記憶去覆蓋或是修復那些破碎的回憶,每一次的重整也都要讓自己學會去承受下一次爆炸帶來的衝擊。
全片的核心命题出现在以母亲的声音呈现的传记作者的台词处,女主人公表示工作不是追寻的目标,而家里也永远存在着隔阂,当然这是女主角的人物自白,但其背后的意思又何尝不是影片中每个家庭成员都需要自问的呢?
影片通过三个互相妨碍却又不得不在一起的家人提出这个人们深思熟虑也难以解答的问题:存在主义哲学指导的生活方式在家庭中适用吗?
小儿子对母亲和女同学的思念使他烦恼不堪,而父亲这一身份天生的监管色彩让安慰与交流难以可能。
父亲承担着丧妻之痛,出于一家之主的身份他无法向儿子袒露自己真实的情感与想法大儿子在新晋家庭的责任与往日旧情中徘徊,而无论是弟弟还是父亲似乎都不是一个可能的帮助者,睡在由父亲安排床铺和毛巾的房间里所呈现“我能替你分担”的帮助可能性反而是无形的压力,感情还是没法输出交流,起码在影片里没有可以在影片中看到的是,虽然名为家人,但主要的角色之间一直没有也无法达成共识和理解,感情问题一旦离开个人进入外部变成伦理和道德就丧失了本来的意义,家人能做的只有像小儿子告诉父亲“哥哥不是 very well”那样盲目的体谅,从现实经验来说,这样的体谅往往会因为自身的盲目和误解造成伤害而不是抚慰,当人与人的永恒隔阂被划进家庭的小圈,矛盾会自然而然地出现。
·难的是将这份微妙的爱的排斥表现出来,事件与情节往往只展现表面难以令人信服(即使是将摄影机架在急诊室门口,也不会发现存在主义的影子),如本片这样的个人化性格体现就是非常好的选择,特别响非常近已经做出了优秀的前例,儿子的意识流情书与幻想、父亲的回忆穿插和恰当时候出现的母亲回忆这样深入人物内心的场景远胜过台词和交流,心境,而不是故事,让观众体会到了家庭中复杂的情感流动和变化,开头分段式的小说化表达十分到位,通过这样的细节三个敏感的家庭成员立体而完整的被呈现。
除了妥当的运用情感与合适的分段呈现,许多创意的细节也值得称道,车祸的慢动作、从纪录片屏幕回到现实银幕、小儿子的画作和游戏中杀死父亲,正是创作者自身对生活的细腻理解才让这样的电影成为可能,那些人们永远回答不了的问题,正出现在这样一个个碎片的细节中,微妙地散发着每个人无比复杂的内心世界。
·如果说缺点,那就是哥哥戏份不够,用谈恋爱解决弟弟问题和最后的大团圆。
在所有于佩尔的作品中,这部片很少被人提及,但给我的印象却很深,以至于五年后的今天,我还能回味起“于佩尔”与她的导演“丈夫”在床上相互抚摸,小儿子帮初恋撒尿把风时流泪的画面。
导演借鉴了于佩尔在以往电影与生活里的一贯形象,但也不满足于屏幕上已有过的于佩尔的形象,所以他让耳顺之年的于佩尔一面说要“重返战场”,一面又忍不住伸手向丈夫寻求慰藉和支持。
这满足了公众的一部分期待,即看到一个年老色衰的女演员(女摄影师),依然有着热烈的性欲和创作欲,但她也会在这些欲望中感到困惑、迷茫和挣扎,并寻求亲密爱人的安慰。
但除了这些情绪之外,似乎也没有什么多的了,她的这些欲望从何而来,又将落于何处,影片始终没有给出令人信服的交待,或者说导演也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探究,所以干脆让于佩尔在片头就死了,以此与真实世界切割开来。
这也算是导演用心的安排了,但同样是对女性欲望的呈现,《钢琴教师》比这部电影更加大胆和彻底,而在生活展示面上,这部电影又不如《将来的事》细腻和自然。
所以它自然而然地落入到了一个尴尬的“境地”中去,在我的记忆中,变成了有那么一两个心动点却未知全貌的“深刻之作”了。
关注到这部电影因为男主角Gabriel Byrne,很喜欢他在美剧《扪心问诊》里头的表演。
看了预告片之后对于影片所选的音乐也很有好感——Solomom Grey - Glas/green。
终于抽出时间来看,前五分钟就被其拍摄手法所吸引,没有过多的渲染却用非常细腻深刻的视角开始阐述一个关于濒临破碎的家庭的故事。
应该来说这种晦涩却带着清新视觉的文艺片往往能够让人静下心来观赏,而随之产生的共鸣和过程中的深思,也只有一部好的作品可以带给观众这些心悸和颤动。
故事并非悬疑片般的扣人心弦,而是通过不同视角展现在生活中每个人对同一事物的不同感受。
这些感受很深刻,不带任何偏见,也不留任何悬念。
这是一个普通的家庭,普通的家庭成员,面对着人生带来的悲剧事件所产生的隔阂,和家庭成员之间无法隔断的连接。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烦恼,一样也有自己所需要担当的责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秘密,同样的对他人的不理解感到愤怒。
我们都在追寻一些人生的意义,或者是我们所赋予的意义。
让其变得有迹可循,有理可追。
理想主义的母亲,为了自己的事业放弃家庭。
循规蹈矩的父亲,为了家庭放弃了自己的演绎事业。
善解人意的大儿子,却逃避自己应该面对的责任。
叛逆古怪的小儿子,有着细腻的心思和超乎寻常的解析人生。
最了解自己妻子的人,是和妻子一同工作的战友。
但是无论是丈夫情人的爱,还是家庭孩子的爱,都无法改变这位在世人面前伟大的女性其脆弱不堪的内心世界。
家庭也许是很多人所追求的归宿,可惜事实是有些人他们并承受不起。
如此而已。。。。。
No.55今年上半年看的第一部电影叫《老炮儿》,也是一部有关父与子的故事,巧合的是,下半年看的第一部也是有关父与子的故事。
大概在一个多月前,看到了卷毛演这部电影,但是资源迟迟未出。
起初看预告片中有炮火,有撞车,以为是恐怖片,实则不然。
如果你在短期内看很多部卷毛演文艺片,会发现他的演技水平长进不少。
而且从高中生,到大学生,到留校做教授,需要一段时间适应他的角色变化。
总之,他还是那个可爱的文弱书生。
电影名字叫Louder than Bombs ,看过之后,内心有一时波澜,却又平静。
如果不深入电影,你会很难看懂究竟在讲一个什么故事。
有小男孩的幻想,有实际发生的事。
相互交织。
电影里有对婚外情的描述,又从成年人和孩子的两个视角阐释对这种情况的认识。
电影里有父亲与青春期儿子的矛盾,毋庸置疑父母是爱着孩子们的,但总是缺少沟通。
有些事情,谈开了一切就都过去了。
Es ist vorbei. 电影中的母亲已经去世,出现的镜头全都是幻想或者回忆。
这位母亲是著名的摄影师,她为了事业,身处炮火之中,家人或许不解,以为她忽视了这个家庭,只顾忌自己的事业。
其实,她是和平传递的使者。
电影的配乐很安静,结尾字幕的配乐悠扬而有节奏,给观众足够的时间思考,消化。
心中先会随着音乐击荡,慢慢又回归平静。
有人说电影太过意识流了,可谁没有过幻觉呢?
Anyway, 推荐大家在周末的晚上一个人静静地观看,走进导演给我们描述的这个家庭里。
坦白地讲,这部电影躺在电脑硬盘里面有一段时间了,当初把它下载下来的原因一部分是因为它曾入围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另一个原因是因为导演约阿希姆•提尔。
说句实话我不是很喜欢“猛于炮火”这个名字,包括这个四字词语的所指与能指。
我对某些词语有种特殊的情感,它们对我而言不是单单这个词语通常所指的,它带给我的是滋润心田的欢畅,或是仗剑高歌的疏狂,或是退隐山林的雅逸,是那种生怕任何的语言解释都会亵渎或破坏它们给我的感觉,它们承载了我的某种情感寄托,所以它们是那种意会不言传的,它们的出现拨动我的心弦,勾起某些尘封记忆或漾起心底涟漪。
同样的道理,对有些词语感觉恰恰相反,我会觉得它们有些浮夸或喧闹。
“猛于炮火”就是这个反例,需要澄清我不是讨厌这个短语,而是不能引起共鸣。
今天早晨不知何故突然想起这部影片,就从电脑中把它翻腾出来看看。
刚才前面提到了影片的导演约阿希姆•提尔,他是拉斯•冯•提尔的一个表亲,本人非常喜欢拉斯•冯•提尔的影片,尤其是他中前期的作品,包括高度风格化的欧洲三部曲还有他的道格玛95系列,至于之后的略偏向主流的作品,我不是特别地欣赏。
当然大导演的亲戚不代表也有大导演的才华,但约阿希姆•提尔进入这个行业和所获得的资源和关注肯定不是普通人能比的,这是在全世界都通用的规则。
可能是我对于拉斯•冯•提尔作品的喜欢使我今天突然有想看一看这部影片的欲望,我相信影迷朋友们也有你们各自的原因选择去看某部影片,有喜欢里面演员的,有喜欢导演的,有的是因为影片是某部喜欢的文学作品或游戏改编的,有的是看完影片简介后感兴趣的,不一而足。
但终归我们不可能是没有任何缘由就去观看某部电影,毕竟这需要大概一个半带两个小时的时间,尤其是生活在这个浮躁时代的我们,不会无故地浪费在看电影这件事上一两个小时,因为我们较喜欢去做更无聊的事来打发时光。
从影片的风格来看,约阿希姆•提尔并没有像拉斯•冯•提尔在题材和影像上那么的惊世骇俗,也没有那么离经叛道,整体上还是比较主流的,这一点我倒是觉得很好,电影界不需要太多的同质,风格雷同的导演,影迷希望看到开拓者,革新家或者引流潮流的人,而不是亦步亦趋的跟随者。
故事性上,此片也算有一个比较完整的故事线,可能对白是英语的缘故,某些方面有着好莱坞电影的影子,但节奏更和缓一些,戏剧性相对少一些,整体上还是像欧洲影片靠拢的。
说起来影片的故事非常简单,一对夫妻,丈夫杰内以前是个演员,妻子伊莎贝尔是战地摄影师,他们有两个孩子,大儿子乔纳是大学里面的教授,小儿子康纳德在中学读书。
伊莎贝尔意外车祸丧生,小儿子想念妈妈,正处在一个青春叛逆期,所以他和父亲几乎没有交流,乔内的妻子刚刚生了孩子,为了筹备妈妈的摄影纪念展,他回家去整理妈妈的遗物,故事就是由这里展开,中间多处穿插着他们的母亲生前的生活点滴。
实际上,影片一开始我们就从杰内和伊莎贝尔的同事理查德的谈话中了解到伊莎贝尔是自杀的,但影片并没有在她为什么这样做的动机上作更多的文章,而是抽丝剥茧般地向我们展开了他们一家人的生活日常,让我们去慢慢地去感受和体会,虽然观影最后它没有给我们酣畅淋漓的感觉,但被带动和感染的情绪却让我们感触更深邃。
轰轰烈烈、气势磅礴的的生活只能是高山仰止,柴米油盐、平淡乏味才是现实生活的主旋律。
再回到影片的名字,什么猛于炮火呢?
是沟通的不畅或失败。
正如《铁窗喋血》中保罗•纽曼扮演的卢克讲的台词:“我们主要的问题就是沟通的失败”。
杰内因为妻子要经常地到战区拍摄照片无法照顾家庭而不得不放弃自己的演艺失业,当时实际上他可能是不情愿这样做的,但考虑到要满足妻子的志向,他还是答应了,但影片中他和伊莎贝尔的争吵中他提到了他也做出了牺牲,为她而放弃自己的梦想,可以看出早在他做决定的时候就已经埋下了心有不甘的种子。
最大的问题是他们开始并没有对这个影响家庭的决定进行有效的交谈和沟通,后来丈夫的不理解和埋怨也成为她抑郁的一部分原因。
伊莎贝尔长期的战地生活,让她感到对家庭责任缺失的自责,和她觉得自己在家庭角色的淡化而似乎可有可无,她更加地觉得只有在恐怖、战火纷飞的战场才让她觉得自己是活着的,她对这样的生活已像毒瘾一样无法戒掉。
她和她的同事理查德有染这件事,也如影片最后理查德对于杰内的质问也坦诚地承认-他们只是在战区出差才在一起,理查德说她是爱她的丈夫的,杰内对于妻子的出轨并没有表现出愤怒,这也是最大的悲哀。
影片中有一幕伊莎贝尔和杰内坐在沙发上,伊莎贝尔讲她做了一个怪异的梦-一个人在草地上强暴她,而杰内坐在车里面抽着烟看着眼前的一切,无动于衷,听他讲完,杰内还开玩笑地示范着问自己当时的抽烟的姿势是不是这样或那样,彼时他们的谈话和神情让人脊背发凉,夫妻间缺少沟通而形成的情感荒漠和横亘在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如此之大,超现实的画面更加大了这种疏离感,加布里埃尔•伯恩和伊莎贝尔•于佩尔贡献了炉火纯青的演技。
沟通的问题在影片的前半段小儿子康纳德和杰内之间就非常显性地表现出来了,杰内每天跟踪着康纳德,学习他玩的游戏,希望能了解他在想什么,融入他的世界,回到家尝试和他交谈,但他只是玩着游戏,当杰内发火时,他就将一个塑料袋套在头上,杰内几乎崩溃又无奈地撕破塑料袋。
杰内并没有把妻子是自杀的真相告诉康纳德,他一直讲他还小可能无法接受这个事实,最后理查德的文章被意外地看到,了解母亲死亡的真相的他无法接受这样的现实,后来他和父亲在凌晨的一次谈话,父亲承认是自己的错,没有好好地与他交流导致今天的结局。
父母与孩子如何沟通可能是世界级难题,影片也没有给出答案,导演也知道没有一个万能的答案给世间所有的我们。
妻子死后,杰内和康纳德的英文老师汉娜发展了一段感情,但他们是瞒着康纳德的,结果知道他们在一起后,愤怒的康纳德把口水啐在了汉娜的脸上。
康纳德喜欢班里一个漂亮的女孩-梅兰妮,他偷偷地关注她但没有勇气打招呼,后来在他哥哥的鼓励下把他写的一片比较酷的文章放到了梅兰妮的家门跑开了,后来在一次聚会上,梅兰妮喝醉了,让他送她回家,中途她内急,就让康纳德替她放哨,她在一辆车后解手,康纳德看着车后梅兰妮的尿液缓缓地流过他的脚底的一幕是神来之笔,康纳德知道梅兰妮并不讨厌他,但他也清楚她约她今后一起吃饭也只是醉话而已,这一夜之间,他似乎长大了。
他领悟到之前的暗恋是无济于事的,尝试沟通勇敢地向前迈一步,结局未必是海阔天空,但也不至于山穷水尽。
大儿子乔纳的情况也好不到哪去,他妻子刚刚生了孩子,但似乎他并没有做好当爸爸的准备,所以当他在医院里面遇到他的前任女朋友时,似乎他和她更谈得来,竟让他把妻子还没有吃饭的事忘在脑后。
几次和妻子的通话也看出他们的感情也开始出现裂缝,他在逃避生活的变化带给他的不安,所以他去找他的前任共度一晚,转天心怀愧疚的他偷偷地离开了,后来弟弟的话让他觉得要珍惜眼前人。
乔纳同时还扮演着一部分杰内的角色,他母亲不开心找人倾诉时,是乔纳安慰着她,帮她度过难关。
他对于父亲和母亲关系的淡漠不满,但他还是把它藏在心里,从未与父亲提起过母亲的情况,直到后来父亲和他起争执时才开始发泄自己的不满,实际上杰内一直蒙在鼓里根本不知道事情是这样的。
影片最后,杰内开车载着乔纳和康纳德行驶在回家的路上,杰内看着他两个已睡着的儿子,露出会心的微笑,终于舒了一口气,但生活还要继续,还有更多的未知在前面等着他们,但不管好的坏的他们要一起肩扛……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生活中各家庭成员之间因为缺乏彼此的沟通而慢慢累积起来的隔阂,最后就如铜墙铁壁一般坚不可破,最后关头再去想挽狂澜于巨倒,扶大厦之将倾业已回天乏力。
生活的艺术就是沟通的艺术,生活的复杂性已告诉我们无章可循,只有尝试着真诚地交流,虽然过程中会有彷徨,有受伤,但相信总有骄阳。
导演用非常细腻的笔触描绘着这个家庭成员彼此的沟通困境,他没有批判,也没有板起脸生硬的说教,他更没有提供给我们任何解决沟通和交流问题的答案或诀窍,他只是冷静地将生活该有的状态如实地呈现给观众,非常开心没有错过这么优秀的影片。
约阿希姆•提尔完美地掌控着影片的节奏和情绪,手法娴熟且独到,又一个冉冉升起的大师,期待他的新作品。
最后要提的是康纳德的扮演者戴文•德鲁伊德,在片子中他的表现十分亮眼,可以说完全不逊于两个老戏骨,真是前途不可限量。
画面这么好看的电影,你们竟然忍心打到七分以下!!
为什么喜欢法国电影,因为看过的、所有、法国电影画面的色调都非常明快,也就是好看。
《小淘气尼古拉》是第一部让我意识到这种画面质感的存在,从此审美就奠定在这一基础上。
一部以演技和画面撑起来的电影,不是导演没说出个所以然,而是本来就不是剧情向,最后电影快要结束时,才发现一家人有所谓在母亲走后彼此莫名抵触到互相治愈的过程吗?
没有。
弟弟应该是主角,因为一夜过后,弟弟想开了,流泪了,电影就结束了,青春期少年不常见却又正常的一周。
妈妈的那一段独白,很多人都有体会,在自己家里成了客人,家人好似都不需要你。
我想说,不是这样的,不要这样想,只要你在,只有你在,家才是家,不管有没有经常陪在身边。
活在世上,就是他们的牵挂,一旦狠心离开,就是一道伤口,不知道多久才能长成疤。
电影是典型的高知分子(算是?
)家庭的生活状态,现实生活里,应该不少高知分子、中产阶级家庭的家人也是这样相处的。
几乎没有剧情,接近家庭纪录片。
心酸的父亲,无奈的母亲,哥哥的出轨毫无理由,最出彩的弟弟。
被杰西苏得快要昏迷,但是,对,三观要在,对于角色出轨要唾弃。
跑去大学前女友家里约P,站在厨房前女友的右边喝水,然后局促地伸手把杯子换到左手放到前女友的左边,一左一右的动作,笨拙的可爱,把前女友几乎虚抱在怀里,然后滚床单,所以我其实不适合婚姻生活,因为这种情况下,滚了再说。
再次认真地思考,为什么要鼓励结婚啊,既然偷吃外面是常态,能一心一意的就结婚,不能的话就该怎样怎样,合法就行。
被资本主义腐蚀的我,要洗洗脑子了。
不过只是看电影,面对的是爱豆,真实世界里,能遇到我也会管住我自己。
上一张苏神本神。
孩子出生后电影最后bgm好好听,被安利Solomom Grey.
因为母亲的突然离世,而开始讲述家庭中另外三个男人的故事。
爸爸与小儿子的英语老师搞上了,大儿子在老婆刚生产完与前女友搞上了(大概是一夜情),小儿子的情绪忽起忽落,大概是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也因此不愿意和父亲交流。
一次偶然的机会,大儿子看到了小儿子的“手舞足蹈”,借此两个人开始交流了。
谁的生活里没有秘密与谎言,只是程度深浅而已。
然而也并没有什么永恒的秘密,也没有戳不穿的谎言,这些不过是生活的佐料。
每一天的日积月累大概才是最致命的吧。
极度失望
尿尿这个事情挺慎重的,陌生人在我面前我尿不出来。所有,她尿了,他哭了。
每个人各自在自己的困境中,因为母亲的这个不存在的核心人物,矛盾聚集放大。最终倾泻。
#HKIFF# 欧洲导演令人屏息的压抑和晦涩却也细腻到让人动容 父亲 母亲 两个儿子各代表4种不同年龄和阶段的人的挣扎生活 最喜欢小儿子那段青春期的迷茫 有种weird但却真实的感觉 喜欢他人旁白来叙述心理活动的方式 关于母亲作为战地记者在外多年后变成无根的人这一点实在是意料之外也是情理之中
不太喜欢
问题少年 教成这样很遗憾
故事不重要,但是结构很有趣,还有游戏视频、VR、摄影与演员过往作品剪辑,这些元素拼贴在影片里很有趣。2025.03.14 中国电影资料馆 百子湾
一部属于中年人的电影,失望,无力,得过且过中有一点丧丧的幽默,故事性基本为零,就看个精气神吧
导演并没有为了文艺而沉闷,用了穿插的叙事方法,母亲的死因自始至终是个悬念,对于人物表情的捕捉以及有些细节的处理令人印象深刻。这部片子中的几个主要演员拿捏不错。
活在这个世界上都会有或大或小的困扰围绕着你,让你悲伤,使你无力,将你撕裂。有些人表面平和安定,其实内心一片废墟。
這對導編搭檔終於拍出一則真誠的故事,而非給花俏敘事填空的白紙。然成也真誠,敗也真誠,當夫妻不宣、父子失焦、家庭異化、青少年膨脹自覺的母題已經塞到如斯飽滿,花俏花招何來餘地見縫插針?強讓大腳穿小鞋,跌撞就是必然。炫技者竟因反璞而非炫過頭讓自己失敗,真是一件奇葩事…
wired 想走进树林亲吻你
导演想表达得东西太多了,导致影片拍得非常乱。一边又想通过战地记者反映西亚的战乱,一边又以于佩儿这个母亲为家庭重心立足点,同时儿子这边又引入一大堆哲学虚无的概念。
3.5 前半段最好,中後段懸念就不太撐得起來了。但拍法是真的喜歡
在战火里的人可以期盼战火停止。生活中的战火只是无声无息的,随时响起。
不太受得了这种碎片化插叙故弄玄虚的意识流电影。好装逼
带上耳机的时候会屏住呼吸 重新开始呼吸时声音却更响 // 谎言带来的诡异的沉重感 虽然平淡但喜欢这样的镜头和配乐 // 海报和片名都很有味道啊 // 这部里的杰西特别好看T^T
3.8 算是有实验性的反美国梦题材的作品。但是剪辑上没有跟剧情等价对待,以致于故事变得支离破碎。
反正我很喜欢 那些古怪的抽离
没看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