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模仿游戏

The Imitation Game,解码游戏(港),模拟游戏

主演: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凯拉·奈特莉,马修·古迪,罗里·金尼尔,艾伦·里奇,马修·比尔德,查尔斯·丹斯,马克·斯特朗,詹姆斯·诺斯科特,汤姆·古德曼-希尔,史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美国语言:英语,德语年份:2014

《模仿游戏》剧照

模仿游戏 剧照 NO.1模仿游戏 剧照 NO.2模仿游戏 剧照 NO.3模仿游戏 剧照 NO.4模仿游戏 剧照 NO.5模仿游戏 剧照 NO.6模仿游戏 剧照 NO.13模仿游戏 剧照 NO.14模仿游戏 剧照 NO.15模仿游戏 剧照 NO.16模仿游戏 剧照 NO.17模仿游戏 剧照 NO.18模仿游戏 剧照 NO.19模仿游戏 剧照 NO.20

《模仿游戏》剧情介绍

模仿游戏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二战期间,盟军苦于德国的秘密系统“英格玛”无法破译,政府召集了一批民间数学家、逻辑学家进行秘密破解工作,图灵(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 Benedict Cumberbatch 饰)就是其中之一。计划刚开始图灵遭到了以休(马修·古迪 Matthew Goode)为首的组员和 领导的排斥,幸好军情处部长孟席斯(马克·斯特朗 Mark Strong 饰)帮助他立项研究破译密码的机器,而图灵则变成了负责人,招收了新的成员琼(凯拉·奈特莉 Keira Knightley)开始了艰难的工作。琼很快就迷上了图灵,由于她的帮助所有组员空前的团结,并于两年后成功破解德军的密码。图灵一度与琼订婚,但实际上他隐瞒了一个秘密,因为这个秘密他也遭受了非人的待遇…… 本片改编自安德鲁·霍奇斯编著的《艾伦·图灵传》,上映后获得了第87届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娱乐追击外星人爆发爱狗人士势在必胜IT狂人第四季Hi,高考君穿越西伯利亚JOKE~2022恐慌发布!伏妖开封府之御猫展昭大唐女将樊梨花克拉科夫异世界镜世界裂口女2顶点!!!!!!!!!!!!!!!这个男人来自疯狂世界自视性幻觉魔婴少女济众院奈莉·拉普:怪物特工手里剑战队忍忍者黑客帝国3:矩阵革命夕阳古惑仔镜子面具新乌龙女校美食大冒险之英雄烩过量西部世界第三季二龙湖爱情故事赛琳娜+厨师第四季九州千秋令

《模仿游戏》长篇影评

 1 ) mark一下個人比較受啟發的臺詞

△Matthew 7:7-8Ask, and it shall be given you; seek, and ye shall find; knock, and it shall be opened unto you; For every one that asketh receiveth; and he that seeketh findeth; and to him that knocketh it shall be opened. △-It's about cryptography.-Like secret messages?-Not secret. That's the brilliant part.Messages that anyone can see,but no one knows what they mean unless you have the key.-How's that different from talking?- Talking? - When people talk to each other, they never say what they mean.They say something else,and you're expected to just know what they mean.Only I never do.So, how's that different?△Of course machines...can't think as people do.A machine is different...from a person.Hence, they think differently.The interesting question is,just because something, uh,thinks differently from you,does that mean it's not thinking?Well, we allow for humans to have such divergences from one another.You like strawberries,I hate ice-skating, you... cry at sad films,I... am allergic to pollen.What is the point of-of different tastes, different... preferences if not to say that our brains work differently, that we think differently?And if we can say that about one another, then why can't we say the same thing for brains... built of copper and wire, steel?△Sometimes it’s the very people who no one imagines anything of who do the things that no one can imagine.△And we'll have each other's company.We'll have each other's minds.

 2 ) 苹果有毒

“苹果有毒”,这是图灵留给世人最后的讯息。

说到苹果,我们能联想到的故事有很多,有信仰的可以给你讲亚当夏娃手里的那个苹果,没信仰的可以讲牛顿头顶的那个苹果,三次元的可以给你讲我们买不起的那个苹果,就连二次元的都可以给你讲《圣斗士星矢》里都有一颗神奇的苹果,总之说到苹果,我们能联想到的故事太多了,但图灵留给我们的这个苹果,却很难有人讲出个所以然来。

电影里导演既没有给图灵的苹果一个镜头,也没有给出一个图灵自杀令人信服的理由,只是讲了三个被改编的面目全非的故事,而且这三个故事也没有好好的解释图灵对人类的贡献到底是什么?

“用一个游戏打赢了一场战争”这样的总结对于图灵来说,简直就是最大的侮辱,所以我觉得这个电影的创作团队和英国政府对图灵迟到的赦免一样,是无奈,做作而且卑鄙的!

图灵的一生,有兴趣的人可以去网上找找,推荐阅读Andrew Hodges所写的传记《艾伦•图灵》(Alan Turing: The Enigma),这里我就不累述了,我只讲和电影对照之下,我感兴趣的几个点。

首先,电影里布莱切里庄园中,和图灵一起工作科学家只有三四个人,这简直就是个笑话,电影里自己说英国情报机构每天能截获上千封德军的情报,每天上千封情报,难道就靠这几个人去破译?

英国情报机构真把这几个人当电脑用啊?

那他们的观念可比图灵超前多了,事实上是图灵率领的是一个200多人的破译团队,当然,这200多人并不是像我们在电影里开始看到的那样在傻乎乎的对着德军情报搞研究,而是在帮着图灵研制密码破译机,这个密码破译机就是我们在电影里看到的那个“克里斯托弗”,但现实中它可不叫这名字,它叫“邦比”,更不幸的是,“邦比”没过多久就被淘汰了,比它更强大的“巨人”替代了它的位置,虽然更新换代不可避免,但从这个小事都可以看出真实的图灵根本没有电影里那么恋旧,就算图灵的初恋不叫克里斯托弗而叫邦比好了,但图灵没有把第二代破译机命名为“邦比2”之类有传承的名字就很能说明问题了,所以电影里没事老回忆个初恋来表现图灵是个传统的弯男在我看来完全是无厘头的。

至于感情生活里的图灵,从大学开始就是基友换不停了,但在电影里,导演把同性恋给拍成了个名词,但我敢打赌来看这片的观众们,是被《神探夏洛克》里面的基腐情节熬了3年,想来看卷福真刀真枪跟人滚床单的,然后所有人都把裤子脱好了,电影就告诉大家图灵是个同性恋,真的只是给你说一声,连看都不给你看一眼!

那你还拍个毛的传记电影啊!

导演和编剧拜托你们有点电影常识好不好!

就算你不想拍也给我们读点相关的史料或者回忆录也好啊!

据说,据说伦敦警方在审讯图灵的时候,让他写了份供词,结果图灵不光写了事发的经过而且还把他是怎么和小男友一起缠绵的也写的一清二楚,警方看完这份供词以后激动的都想报警啊!

不然怎么解释法院最后给他定的是“明显的猥亵和性颠倒行为”罪,这个罪的关键词不是”猥亵“也不是”性颠倒“而是”明显的“,图灵毫不避讳的描述自己当时被认定成违法的行为,就是在挑战法律,而政府方面也很明显的觉得其实被”猥亵“的是他们自己啊!

所以英国政府很受伤有木有?

所以他们要羞辱图灵,他们明知道图灵不会选择坐牢的情况下让他接受激素治疗(化学阉割?

)就是在报复图灵,结果当大家都以为图灵要做英国”司马迁“的时候,他却选择了自杀,这是说不通的。

我看完电影后查阅了很多关于图灵的资料,包括一份图灵的大事件年表,在图灵最后几年里这份年表是这样记录的:1950年,写文章提出了著名的“图灵测试”1950年10月,图灵又发表了另一篇题为“机器能思考吗”的论文,成为划时代之作。

也正是这篇文章,为图灵赢得了“人工智能之父”的桂冠。

1951年,从事生物的非线性理论研究。

图灵被英国皇家学会选为会员,那年他39岁,成为他家族中的第四位皇家学会会员。

1952年,图灵写了一个国际象棋程序。

后来美国新墨西哥州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的研究群根据图灵的理论,在MANIAC上设计出世界上第一个电脑程序的象棋。

1953年-1954年,继续在生物和物理学等方面的研究。

被迫承受的对同性恋倾向的“治疗”。

1954年6月7日,图灵被发现死于家中的床上,床头还放着一个被咬了一口的苹果。

警方调查后认为是氰化物中毒,调查结论为自杀。

我们看这份年表,就会发现很多问题,首先,在1950年之前,图灵作为“计算机之父“能够通过研究联想出”人工智能“的可能性是可以理解的,但从53年他接受”同性恋治疗“以后,他的研究方向转移到了生物和物理学方面,就很难理解了,更难理解的是,他居然把自己给研究死了,是什么原因让他从自己潜心研究了那么多年的计算机领域转移到了生物和物理学上?

又是什么原因让他选择了”自杀“呢?

因为没找到我认可的资料,所以我只能自己推测一下,可能是图灵在研究人工智能时遇到了单纯的专业知识解释不了的问题,他必须跨学科研究(事实证明作为基础学科—数学的天才,又是图灵这种划时代的大师,去研究任何其他领域都会有所建树),然后他有了一个巨大的至今未发表的成果,这个成果,可能就是导致他”自杀“的原因,要么这个成果图灵认为发布以后会导致对人类毁灭性的结局,要么这个成果被政府知道,如果让图灵发表的话会导致对社会毁灭性的结局,如果是前者,那图灵就是真正的自杀,只有结束了自己,才能结束自己的研究,因为只有他一个人能研究这个,如果是后者,那图灵就是被谋杀的,毕竟图灵”自杀“的结论是那个和图灵对抗的政府所发布的,但我更愿意相信的是前者,因为图灵床头的那个苹果实在是太有诗意了!

我一厢情愿的解释是,图灵选择吃苹果自杀是一种隐喻,在西方传统观念里,苹果是上帝赐予人类的智慧果,而这个智慧果每当人类社会有重大转变的时候都会发挥作用,图灵作为一位划时代的天才,他被上帝拣选成了使用智慧果的人,但他却用一种最笨拙的方式告诉世人,所谓的智慧果其实是有毒的,或者说他手里的这颗苹果,是个毒苹果,他想让人类看到使用了这颗毒苹果的后果,于是他选择了自杀。

后记:这个电影虽然没有给英国政府可耻的行为进行辩护,但它也没真正的想为图灵平反,它只是给大家讲了一个谁都喜欢听的故事,仅此而已!

 3 ) 图灵

1 10几年前和秋姐聊图灵的时候就聊过,这个人必须拍成电影吧,Maybe会有一天吧。

真心话,这一天来的比想象中早。

2 其实图灵对于解码的热爱远超过救国救民的情怀,技术宅关注的只是他自己兴趣以内的事。

这和陈蝶衣给日本人唱戏本质一样。

科学和艺术,是超越政治的。

3 但天才也是人类,他时刻都活在政治里,因为他活在人的世界。

形婚,与苏联间谍共事,直至最后因性向被逮捕。

同性恋定罪,就是典型的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政,天才也逃脱不了,所以剧情的最后部分,就是给天才一记耳光。

而这种无助感,观众不需要是天才,也不需要是同性恋,都可以代入,个体在群体政治面前的无能为力。

4 配乐标签太强了。

5 Kk终于选对角色,影史最迷人beard。

白羊女的阳光气质照亮全场,这些年来为了“突破”接演一系列怨妇作女简直是自己找墙撞,这次重新找回方向感。

6 Bc不止一次提到英国政府欠图灵一个道歉(免除“定罪”无异于笑话),这部电影算道歉吗?

它过于工整,过于中规中矩,过于意料之中。

一个好学生的四平八稳的好作文,改变不了得事实是,它还是一篇好作文。

7 100分钟时本该是一部剧情片的尾声,战争结束各自归位,最后来个几分钟的多年后回忆适当煽情。

谁知会有后来的狗血抓马,英雄反落难,这本该是发生于前苏或某国的剧情吧....reality is always stranger than fiction.

 4 ) 他和他的Christopher

先分享一些电影背后的小八卦(随手直译自IMDB,包含剧透)1.丘吉尔认为阿兰图灵对于赢得战争做出的贡献比任何人都多。

2.Cumberbatch坦白自己在拍摄电影最后的几场戏时哭得停不下来,并经历了一场崩溃。

他说那是“作为一个演员或一个人无可救药爱上了这个角色,想着他都承受了怎样的痛苦,而那又怎么损毁了他。

”(quote)3. 这部电影的剧本荣登2011年度Black List的“尚未采用的好莱坞剧本最佳”。

( best un-produced Hollywood scripts of 2011。

这个Black List我一开始不知道是啥,后来看最近一次BC采访才知道那是一个分享剧本的业内平台。

很多后来成功的电影剧本都来源于此。

)4. The Weinstein Company为了这部电影花了破纪录的7百万美元,史上最高价格的欧洲电影市场的分销权。

5. Benedict Cumberbatch 与 Alan Turing在现实生活中有真实的牵系。

据家族史站点Ancestry研究表明,他们俩是十七代表亲,是可追溯到14世纪。

从两人各自的父系研究来看,他们均被认为与John Beaufort (第一位Somerset伯爵)沾亲。

6.图灵最早计划由Leonardo DiCaprio扮演。

7.电影里,在图灵的订婚宴上跳舞的其中一人是图灵本人的远亲。

8.电影的主要场景拍摄完成于2013年的11月11日,恰逢英国的烈士阵亡纪念日。

(我一直以为那天应该是11月5日篝火节啊…完全混了)9. 电影于今年11月14日在英国上映,在1940年的同一天,考文垂被德国纳粹空军以闪电战袭击。

有一个久远的传言,认为这次偷袭计划其实早已被布莱切利公园的密码破译者发现,但无人采取行动。

因为英国政府担心会被人察觉他们已经破解了Enigma。

这件事在SHERLOCK S201里夏洛克提到过。

(就是所谓的“考文垂事件”,当然夏洛克这个死孩子把麦哥的大计给搅黄了)10. 电影里我们看到的图灵机器 'Christopher'是基于原始机的复制品建造的。

复制品现在被摆放在布莱切利公园博物馆里。

Maria Djurkovic (估计是道具师?

)承认,为了电影效果,他被造的更大了些,也特意暴露出了更多的内部机械装置。

11. 其中一个闪击伦敦的场景不得不在周日进行,因为英国法律规定电影拍摄只能有限地封闭路段。

(每周日伦敦市内都有各种路段由于各种理由被封闭…)美工部那天乱成了一团,因为大家在最后一刻猛然意识到他们谁也没预定碎石。

12. Desplat在三周内完成了曲谱。

他与伦敦交响乐团在Abbey Road工作室里完成了电影配乐的录制与编排工作。

13. Google赞助了电影在纽约的首映,在2014年11月23日组织了一场名为“破译挑战”的比赛。

这是一场靠技能取胜的赛事,挑战者必须破解谷歌提供的密码,奖项颁发给成功破解并提交最快的人。

14. (我最喜欢这条)2014年11月27日,电影北美院线上映之前,纽约时报重印了英国“每日电讯报”于1942年刊登的原版填字游戏,当时它用于招募二战期间去布莱切利公园工作的密码破译员。

完整填出的参赛者可以把它们的答卷发邮件抽奖,奖品是伦敦的双人旅行,还包含布莱切利公园实地之旅。

15. Benedict Cumberbatch的演员父亲,Timothy Carlton,在1953到1958年期间是一名阿兰图灵当年学校里的学生。

16. 为了演图灵,Cumberbatch自己要求戴了假牙。

并没有其他人要求他这样做。

17. Keira Knightley (Joan Clarke)和Benedit Cumberbatch (Alan Turing)在现实生活中是好友。

马修古迪 (Hugh Alexander) 已经和Cumberbatch当了15年的朋友了。

18. Mark Strong在2009年小罗伯特唐尼版的“大侦探福尔摩斯”电影里演大反派Lord Blackwood,Benedict Cumberbatch在2010年的艾美奖剧集神探夏洛克里扮演SHERLOCK。

19. 2014年11月8日,The Weinstein Company 与数码天空(Digital Sky)科技的亿万富翁Yuri Milner,脸书CEO马克·扎克伯格联合承办了一次这部电影的私人放映会。

放映在加州的Los Altos Hills进行。

参加者包括硅谷的数位高层,如脸书COO Sheryl Sandberg, Linkedin的Reid Hoffman,Google联合创始人Sergey Brin,Airbnb的Nathan Blecharczyk和Theranos创始人Elizabeth Holmes等。

20. 这是挪威导演Morten Tyldum英语电影的处女秀。

21. Catherine, 剑桥公爵夫人(凯特王妃)的外祖母曾经在布莱切利公园工作过,正如阿兰图灵和他的团队一样。

22. 在评价这部电影时,纽约时报曾这么写过:电影“The Imitation Game" 评级PG-13 (强烈建议家长指导)。

内容含不当的性(。。。

), 灾难性暴力,以及高等数学。

(最后这条笑死)大多数为提及而非展示。

"Totterham Court Rd Odeon。

在伦敦初冬里的一个午后看了这部片子,又惊喜又难受。

其实传记体裁不太吸引我的注意,加上又是政治正确片。

我甚至都想不起来到底是怎么就决定去看它的,大概是奔乱生活里匆忙抓住的一次逃避。

可如今,每每回想这电影都让我泪流不止。

这份难以平静的心悸与interstellar带给我的泪不同,后者更“即刻”,更顺其自然;前者则有隐约阵痛徘徊不去。

我眼前浮现的画面——似乎有些草率,不负责任似的——不是他多么天才,如何立功;或是战争的经过,防空洞或深深海底每一分钟发生的残忍;也不是解码的神奇,艰辛过程,令人沮丧的一再失败…是他干涸的嘴唇,惊慌的眼神,苍白的手指——执卷破译的,拿起圣经的,接上机器插头的,面对最后的填字游戏的…写下“我爱你”的。

在帅气同伴,霸道上司和满世界的怀疑面前,他总是让人担心地笨手笨脚,几乎是愚钝的倨傲,面对恶意、诡计与暴力几乎是软弱的毫无办法;同时他又善良又勇敢,他去保护,保护Joan,保护他的Christopher。

他以他的柔软表达着坚强和执拗。

世界如此艰难,他只专注于眼前笔下的小小密码。

正如当年他坐在剑桥的树荫下对他的Christopher说,我只想弄明白别人是什么意思。

我一直没仔细想过BC的表演,对我来说夏洛克的魅力是剧组的杰作,不是他一人的神演技;阿桑奇诡异,可汗纯属玩票。

这一次则不同。

它并非如我想象般,是“目标奥斯卡”式的煽情、刻意、或用力过度,也不是“怪人专业户”式的力图标新立异,而是压抑的,同时又自然,让人只能担心的望着他,等着他,不知怎么办好。

我几乎完全忘了这个演员是谁,忘了我有多爱他演的那个侦探,忘了他现在已经是个极速逼近可怖的主流娱乐圈的巨星,我也完全忘了我想像中阿兰图灵的官方样。

红色的电线连接着巨大的黑色金属,嗡鸣,或沉寂。

多年后的Joan说,你不需要独自一人面对。

Alan说,我不是独自一人,我从来不是。

再也做不出填字游戏的他一边被Joan拉扯着一边呜咽着说,他们会把Christopher从我身边夺走,他们不能。

他们不能。

他一塌糊涂泣不成声。

我也泣不成声。

那场哭戏真的钻进了我的心。

我觉得他一直牢牢抓着手中已经烟消云散的。

他的少年留下那句dearest friend消失了,他的成果被一场火烧了,他的自我被世人多年来纠缠蹂躏。

让我最疼最疼的就是那份绝望。

忘不了他关上灯,一歪一歪地走近黑暗中的Christopher,他的记忆,他的珍宝,他的自我。

即使是对人物历史一无所知的我也一下明白这是他就要对这世界做出告别。

火光跳跃,一切成灰。

电影在他脸上淡淡的笑容中落下帷幕。

“传记片必备总结字幕”固然煞风景,但也无法阻止我爱上这结尾。

因为它克制,温柔,不做作。

因为这结局本身就是无法言说的。

另一个亮点是电影的音乐。

(豆瓣已有:http://music.douban.com/subject/26209376/)我不了解这位DESPLAT,他同时编写音乐的哥斯拉对我来说简直是场噩梦;可他给这片的配乐稳当,动情,波澜四起又行云隽永,好听极了。

(虽说我也很喜欢寂寞哥的新作…)(很久以后我才发现这位Desplat还撰写了我最爱的会客厅杀戮和裘皮维纳斯。。

我太土了。

无地自容。

)最后想说,整部片子我最喜欢的一幕其实是不太引人注意的短短几秒。

Joan进了仓库,灿烂的阳光从她背后溢出,斑驳摇晃。

她稍微愣了愣,让门就这样开着,走向了他和他的Christopher。

不知怎么,我觉得这一幕温暖又让人安心。

我希望它就此定格,在一整个令人扼腕的真实里,在如今世人对他的庞大追忆里,在英国后来对他荒谬的“Pardon”里,作为一块真空,一滴小小的,不受打扰的凝结,与世隔绝地幸福下去。

 5 ) 技术宅拯救世界

观完影片,不少人会爱上这个有着独特性格与非凡智力的人物,图灵对自己“心爱之物”执着追求,永不放弃。

他的“心爱之物”一直没有变,一是作为人的“克里斯托弗”,一是作为机器的“克里斯托弗”(也就是之后家喻户晓的电脑)。

我们可以用“技术宅”来形容图灵:闷在实验室,一门心思为了破解英格玛密码,并对自己的“作品”不离不弃。

在遭遇重重打击与挫折后,他仍没放弃长久以来的信念与梦想。

除了机器实验、推敲数据,爱情与友情对他来说都是多余的陪衬。

克拉克的出现,让这一封闭的个体慢慢认识到自己需要改变以顺应这一动荡的社会与环境。

电影中接近三分之一的情节都集中在布莱切利园的解码室中,这一稍显沉闷的环境与图灵儿时常被同学欺负关闭在木制的地下室有关,而这正是图灵的人格形象及形成的原因。

影片并未局限在此,通过平行叙事与交叉叙事的方式,不仅交代了图灵众所周知的故事,而且用一种隐晦的手法透露出他不为人知的秘密。

整个影片的主旨内涵一共出现过两次,即“有时候正是人们不报期望之人做出了人们不敢期望之事”。

这句话第一次是从图灵之口说出,目的是为了能够让琼·克拉克前往布莱切利园共事;第二次则是在影片结尾,琼·克拉克用这句曾经点醒她的话激励图灵。

在舍本公学学习的图灵,从小就是一个沉默寡言之人,与周遭的孩子们相处都不太融洽,也在那里,他逐渐发现了自己的性向,与一名叫克里斯托弗的男孩越走越近。

儿时的记忆中,他是一个经常被欺负的“怪胎”,对暴力嗤之以鼻的他,却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无法自拔,而在克里斯托弗死后,他凭借自己在数学方面的天赋,获得博士学位并进入英国政府破译二战德军密码。

无论是在母亲与同学歧视下生活的图灵,还是在当时社会对女性歧视的环境下成长的克拉克,这句话都有着自己的价值。

可以说,这句话拯救了克拉克,却最终没有让图灵释然。

图灵的生活原本平淡而简单,克拉克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局面,让图灵能够更加专注在自己的工作上,而克拉克同样是为事业奋斗的女人。

这一兴趣点让两人的关系上升到一种能够类似于灵魂伴侣的状态,甚至在图灵告知自己的性取向后,依旧没有改变,尽管有过口角的争执,但是最终都冰释前嫌。

人生的意义,不仅仅需要的是有自己的喜欢的事业,而且更加需要拥有灵魂上的知己。

幸好,在图灵自杀前,他已经拥有。

不幸的是,科学界失去了一位顶尖的人才。

影片中,没有过多地描画图灵的同性恋问题,用一段公学期间的青春往事与英国警方的指控表现这一稍显晦暗的部分,而着力笔墨在图灵破解Enigma英格玛密码系统与对计算机智能化的伟大事业上。

热爱长跑的部分,被用来作为影片的过渡衔接。

相比现在的英国,1885年至1967年间约有49000同性恋依照英国法律判为有罪,同性恋可以说是禁忌。

不论是拥有多么重要的地位与权力,一旦被发现与同性恋相关,便会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正如影片最后,图灵被强制进行化学阉割以治疗同性恋。

这一非人的治疗,使得图灵的身心遭受到难以磨灭的伤害与痛苦,甚至无法进行自己最爱的猜字游戏。

对于同性恋身份的挖掘,导演可谓层层深入,从图灵公学阶段进行,到遇到克拉克后,困惑自己的性取向,随之纠结与克拉克的婚姻问题。

这无疑加重了该人物的复杂性,同时也更好地交代了时代的背景。

在人物塑造上,男主角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并没有刻意突出图灵的口吃问题,以使得这一人物的“残障”问题过于生硬,而是放置在诸多细节描画,诸如与同事间的交流障碍、即将破解英格玛密码前穷追不舍的问题,这样一来,这一人物更加有血有肉,不仅仅是个留在表面的形象构建。

与他对手戏最多的凯拉·奈特莉,也奉献了较为出色的表演,这一冲破社会偏见的女性形象,在经历与图灵的多次人生或者工作探讨后,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不同于以往女性角色,这一女性角色多了不少内心的坚韧,甚至在得知图灵的性取向后,仍能坦然接受,并且最终实现了自己的价值,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工作、丈夫与正常的生活。

当然,这一女性形象并未有图灵这一人物的形象复杂,可以视为另一个了解图灵的突破口。

作为一部人物传记片,《模仿游戏》比较完整地交代了图灵一生中的重要故事,并留下了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对于同性恋的问题,对于战争的态度,以及对待生命的思考。

导演在最后用一种开放式手法交代了图灵的自杀——关灯走向自己一生钟爱的机器。

那是一个无法宣泄的时代,不可以袒露自己的真实身份,不可以违背常人眼中的价值观。

然而,那是一个可以纵情狂欢的时代,可以肆无忌惮追求自己的梦想,可以将所得的一切统统烧毁;那是一个创造奇迹与历史的时代,因为图灵的贡献,我们才可以坐在电脑前,敲打出这些文字……

 6 ) 《模仿游戏》有哪些拍得不对的地方

今年是图灵诞辰110周年,所以这个时候就很想说说《模仿游戏》里那些拍得不对的地方,希望大家不要把电影当真。

《模仿游戏》改编自安德鲁·霍奇斯所写的《艾伦·图灵传:如谜的解谜者》,书我看了两遍,电影也看了好几遍,说实话看不出来主角是同一个人。

而电影里发生的事情,和真实的历史也有很大出入。

电影讲述了一个孤独的天才,小时候被同学欺负,长大了被同事排挤。

他只有一个朋友(初恋)克里斯朵夫但是英年早逝,他还不能表现出悲伤。

他在布莱切利庄园破译德军密码(但是不懂德语),结果处处被掣肘,最后写信给丘吉尔才获得了领导权。

在他眼里破译密码是一个智力游戏,对于战争,他并不在意。

他因为举止怪异,被怀疑是间谍而接受调查。

他不懂笑话,也不知道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不过最后他懂了。

他主持建造了一台即时破译密码的机器,并命名为克里斯朵夫。

最后密码破译成功,但他们的工作注定不能为人所知。

他曾经为了工作向同事求婚,又取消了婚约。

他隐瞒着自己是同性恋的事实,但最后因为一桩盗窃案,一切被警方知晓,他被判有罪,身心受到巨大创伤,只有一台可以聊天的机器为伴(那台机器又叫克里斯朵夫),在接受两年的雌激素治疗后自杀身亡。

哪里不对呢?

电影三条线交错叙事,先说主线,布莱切利庄园往事。

电影说对的地方是,他真的建造了一台破译密码的机器,而他的工作注定不能为人所知。

其他的嘛……电影里有句话出现了三次:有时正是那些无人看好之人成就了无人能及之事。

对这句话我只能说,图灵所成就之事确实是无人能及,但是谁会不看好他啊?

毕竟是24岁就写出《论可计算数在判定性问题中的应用》终结了希尔伯特“数学是可判定的吗”问题的人(但是更重要的是,这个论文,就是“图灵机”的那个论文)。

他38岁时因这篇《论可计算数》当选皇家学会院士。

电影里那个“面试”他的人也问了,你写出这篇我连名字都看不懂的论文时年龄有多大?

所以,谁会不看好他?

话说,“面试”他的人看不懂题目是因为“判定性问题”(Entscheidungsproblem)是德语吧!

所以,究竟是谁不懂德语?

/doge图灵进入布莱切利庄园的过程,电影把它拍成一场面试。

但其实真实的历史中,是军方的人主动联系的图灵。

他们需要数学家。

布莱切利也曾像电影里说的那样,用填字游戏招人,但这从来不是主要的方法。

主要方法是通过熟人介绍,所以许多都是剑桥、牛津来的“教授型“人才。

图灵答应去布莱切利,显然是破译密码的工作完全长在了他的兴趣点上,但他并没有像电影里一样,只把它当成一场游戏。

他深知自己“正在为世界而战”。

他心地善良,在战争期间他资助了一名难民营的学生,希望他能继续求学。

他也曾梦见自己身披同盟的旗帜走在街上。

而电影中的天才带着一丝超然和冷漠,似乎并不在意那些鲜血和生命。

而在布莱切利庄园最核心的八号小屋,他一直居于领导地位,没有人会吃饱了撑的排挤他。

那个地方即使不似象牙塔般单纯,人事变动有,谁又看不上谁了的事也有。

但大家也都知道,破译密码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所以电影拍了那么多无聊的办公室冲突,实在是格局小了。

况且图灵的同事回忆说:……所有人都非常非常喜欢他,他对那些没有他有天分的人也很有耐心,“我们只要取得一点小成绩他就会给予很大的鼓励”。

他总能从最基本的原理入手解决那些棘手的问题,他也从来不会瞧不起什么,在实践中有任何难操作事情的他都会亲自去办。

这样的行事风格鼓舞了所有人。

大家都不能相信,这么一个孩子气的人竟然已经三十岁了;同时也不能相信,这么一个能力过硬的人竟然只有三十岁。

所以他是真的很受欢迎,而且大家是如此仰赖着他的智慧。

后来,英美两国开始合作,图灵又被派到美国的贝尔实验室研究声音加密,据说他刚坐下半小时就解决了一个难题!

他也不可能不懂笑话,恰恰相反他很幽默。

如果看过一点他写的《计算机与智能》,或者那篇1951年在BBC演讲的时候的稿子,就会知道,相比于学术界那些沉闷的,板着脸的说教,他文风轻快(?

),东拉西扯,还经常搞一些很神奇的类比。

(我不知道这么说是否合适,但我有时候看他写的东西真的笑得头疼)。

他人生中提出的第一个公式,是关于“认证考试成绩”和“学生的体重”、“考试的日期”、“休息时吃掉的糖霜面包数量”、“在教室吃掉的牛奶巧克力数量”、“老师用‘本佐’打学生时用的力量”、“‘本佐’的角度”以及“希腊散文时间的长度”之间的关系。

这样的人能不懂笑话吗?

搁现在,给孩子颁个“搞笑诺贝尔奖”不过分吧!

而给丘吉尔写信的事情虽然是真的,却不是图灵在要求领导权(他从一开始就是领导,一方面因为他来得早,另一方面就是他很擅长解决这些没有任何参考资料的新问题)。

那封信是布莱切利的6号小屋和8号小屋的四位领导人写的联名信。

他们要的是资金,是人员,是建造更多的破译密码的机器,因为当时的情况确实已经是捉襟见肘难以为继了。

信中的落款是:我们永远效忠于你 A.M.图灵 W.G.威尔奇曼 C.H.O’D.亚历山大 P.S.米尔纳博瑞 丘吉尔同意了。

对于这群“从来不叫却会下金蛋的鹅”的要求,丘吉尔当然会尽力满足。

他们尽管远离前线,却是可以扭转乾坤的人。

另外,那台机器叫炸弹,不叫克里斯朵夫。

我之前还问布莱切利庄园的官推,它为啥叫炸弹(Bombe),答案是为了纪念波兰密码破译专家之前的工作,波兰的机器叫Bomba,它运行的时候隆隆的声音,就像炸弹一样,然后这好像还是一款甜点的名字。

所以也有一种译法,叫它“甜点”破译机。

如上所述,建造这台机器顺理成章,没有人质疑图灵的计划。

因为之前波兰人也造过一台,但是因为德军的加密机器升级,波兰人的思路完全不能用了,而图灵解决了这个问题。

(但是他也没像电影中用各种木材和锤子什么的亲自“造出来”这个机器吧,就算他喜欢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这个巨大的工程也是交给一个制表公司做的。

)电影里没讲这台机器是怎么破译密码的,霍奇斯所写的传记里却花了很大的篇幅去解释它的原理。

如果非得一句话概括就是猜到一段原文和他对应的密文之后(比方说德国人上来就会汇报天气,那天气这词肯定会出现在某个固定的位置),用三个转鼓模拟三台连起来的谜机转子,把所有可能的17576种(为什么才17576种而不是159000000000000种?

因为伟大的图灵一顿操作,简单说也就是通过几台机器串联,把插线板的影响抵消掉了)排列方式都试试。

没讲清楚也就罢了,电影里拍这个部分的时候还有些错误。

首先,可能是为了反衬,在电影中图灵的同事在“根据字母频数”破译密码,进度缓慢。

但是只要了解一点英格玛机加密的原理,就会知道字母频数法根本没法用。

因为英格玛机相当于打一个字母就换一个密钥表。

其次,电影中的机器转了半天都停不下来是因为“它不知道自己在找什么”,后来知道了它应该要从那些每封电报中都有的单词(比如刚才说的天气wetter)进行突破,机器才停下来。

说反了啊!

如果造机器的时候都不知道机器什么时候能停下来,那为什么要造啊?

这个在《码书》里有一个好的说法。

(我直接粘过来吧😭)“图灵只需把第一套编码器的输出点——L1,直接连接到第二套编码器的输入点——也是L1,等等。

可惜,他并不知道字母L1的值。

所以,他必须把第一套编码器的所有26个输出点连接到第二套编码器所有相对应的26个输入点,等等。

结果就会有26个电流回路,每一个回路都有一颗灯泡来指示电路是否接通了。

这三套编码器就只需检查17,576种方位,其中第二套编码器的方位永远比第一套的多移一位,第三套编码器的方位则比第二套的多移两位。

一旦找到正确的编码器方位,其中一组电路就会接通,电泡就会亮。

如果编码器能够每秒换一次位置,五个小时就可以检验完所有可能性方位了。

”人家还配图了:

现在只说这些也太简略了。

因为传记里花了整整两章来写布莱切利的故事,字里行间散发着智慧的光芒,那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较量。

看得我CPU也烧坏了。

然而电影就是一个字:啥也没讲。

但是Cilly是对的。

那些德国的发报员有时候会偷懒,不愿去挑选随机的密钥,反而用一些容易猜到的词。

后来,所有这样的词,都有一个外号,叫Cillies。

然后他们就猜,可能是那个发报员的女朋友叫这个名字吧!

以及,关于图灵说德语,其实在他20岁时,在克里斯朵夫生日之际,给克里斯的母亲写信,说自己有多么想念克里斯,也说到自己的近况:“我读了半本德国数学书,几乎学会德语了。

”(?!

这就学会了)而且如开头所说的,他论文题目里就有一个很长的……德语。

说到语言,电影中图灵得到领导权之后把语言学家解雇了。

可是破译密码怎能没有语言学家?

其实布莱切利有很多语言大师,只是在另一个部门。

语言学家、历史学家、律师、艺术家……?

你能想到的行业布莱切利都有,可能是因为那个年代全才比较多。

《魔戒》的作者托尔金也差点被招进去,不意外,语言大师啊!

另外,如上所述,图灵对同事并不刻薄,他也不擅长行政管理,更不擅长开除别人。

休·亚历山大,他才擅长赶走各种不适合该高强度体力脑力工作的人。

后来行政工作都是他负责了。

图灵被架空也是毫无波澜,他自己把部门领导一栏填上亚历山大,估计也乐得只管技术。

另外亚历山大也不是电影里这么烦人。

后来图灵被起诉强制猥亵罪,亚历山大出庭作证,说“图灵是国宝”。

在九十年代的一个关于图灵的纪录片里,休,还有琼,还有其他一些同事,动情地回忆往昔。

他们都垂垂老矣,但他们永远不会忘记。

或许正如当年联名信中的落款,他们永远是丘吉尔忠实的仆从。

还有他们的上司,丹尼斯顿,根本不像电影里说得那么刻板不通人情,反而因为行事作风太仁慈有点压不住这群散漫的知识分子。

后来他病退了,换了一个铁腕治理的上司,那才真是……还有就是,图灵差点被当成间谍的故事,确实发生过。

因为他穿得邋里邋遢,还总是摆弄篱笆上的花。

但是那只是一个搞笑小插曲吧。

再次:谁会不看好他啊!

大家都知道他有多么重要。

在电影中,有一个同事是真·间谍,但是他说,如果图灵把他说出去,他就把图灵是同性恋的事说出去。

可是问题是,真正的历史中,图灵从来没有刻意隐瞒过自己是同性恋这件事,包括后来警察找上门那次。

他一直天真地认为同性恋很快就要合法化了。

似乎电影都喜欢搞个人英雄主义,除了主人公之外其他人都是傻子,但是如上所述大家都是高级知识分子,没有一个脑子不好用的。

而且正如图灵的侄子强调的那样,图灵在破译密码中的工作被夸大了。

也许这是因为,8号小屋破译的是德国海军谜机,除了海军谜机还有陆军谜机,除了谜机还有更变态的供希特勒和其他国家高层通信的洛伦兹机(后来为了破译洛伦兹机建了一个巨人机,有人说那才是世界上被造出来的第一台的计算机?

不过这个不是图灵设计建造的),除了德国密码还有日本密码意大利密码。

更何况,炸弹机造出来并不像电影里说的那样,就一劳永逸了。

德国人对谜机动手脚时他们会需要改进炸弹机,有时急需军方缴获一批密码本,007的作者伊恩·弗莱明甚至还做了一个现实版“伊谢尔伦攻略战”的规划,但是最后由于种种意志以外的原因,没有用这个办法。

(看过《银河英雄传说》的朋友都知道,这个计划的要点就是让一个精通德语的盟军士兵化妆成负伤坠海的德军,向德军船只发出求救信号,一旦登船就射击德军士兵控制船只夺取密码本,历史上它的名字叫“无情计划”。

是挺无情的哈。

看来田中老……师写的时候没少借鉴各种古今中外战争史。

)而且,即使图灵是8号小屋的领导,他也不可能单打独斗(虽然他以前很喜欢单打独斗)。

破译密码毕竟是一个很复杂的事情,破译密码的成功,依靠的是语言学、数学、统计学、机械的专业知识、没日没夜的辛勤工作、一闪而过的灵感,依靠的是纸板杆、打孔卡片、炸弹机、黛丽拉、巨人机,依靠的是布莱切利庄园的成千上万人。

最后,他跟琼求婚也不是为了工作。

可能单纯是因为,在那个年代并没有强调婚姻生活中性有多么重要,而大家从小受到的教育是:家就是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再加上他们生的孩子,所以他也想过要组建家庭。

但是终究他决定遵从自己的心。

真实的历史中,没有电影里那么多弯弯绕绕,求婚第二天图灵就跟琼说他是同性恋。

琼的原话是:我当时虽然有点担心,但还是决定继续了。

琼也实在太厉害,来自剑桥数学专业。

在那个年代,她是八号小屋里早期为数不多的女性。

不过放眼整个布莱切利,女人占75%,妇女能顶不止半边天,名校背景的也有许多,来自不同的专业。

炸弹机等机器的操作者绝大部分都是女性(就像后来早期的计算机编程人员是女性一样),但是她们始终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食宿条件差,上面只给她们开很低的工资。

德莫特·图灵评价道,琼·克拉克是在那个年代打破性别玻璃天花板的典范,但毕竟只有很少一部分能做到这样。

有一些女性回到大学继续搞研究,也许多工作人员战后就是回去当家庭主妇。

她们要过多少年,才能告诉亲人,自己做了多么伟大的事?

影片中,在当时那个男女极度不平等的环境下,是图灵一直支持、鼓励琼留在布莱切利实现自我价值。

但是可惜的是,真实的图灵并没有电影里那种平权的意识,他也不知道自己所遭受的苦难和妇女所遭受的苦难可能是同根同源的。

(有一个理论就是,男性的homosocial就是恐同➕厌女,排斥女人和所谓“不像男人的男人”)霍奇斯感慨:图灵从来没有想过,为什么他办公室里的女孩只能做那些他不愿动手去做的事。

并且,他可能有点“害怕女孩”,在路上碰到成群结队走过的女孩时他会尴尬地侧身,眼睛盯着地面。

但是他跟琼很聊得来,因为琼在8号小屋从事密码破译工作,所以他觉得琼像一个男人。

(默念三遍:不要跟110岁的老古董一般见识。

)不过他跟朋友聊起男女同工同酬的话题时曾经提到,女人只看孩子不工作是不公平的。

另外,电影里讲到,布莱切利的人们破解密文之后,有权力决定如何使用这些密文,有权力决定谁生谁死。

这个前两天布莱切利的工作人员直播辟谣了,是假的,布莱切利只负责密码破译,不能决定谁生谁死。

总的来说,布莱切利的时光反而是图灵的人生中糟心事最少的一段。

他后来在国家物理实验室才真正经历了外行领导内行处处掣肘,工作推行不下去,被人视为另类之类的事情。

这些事情实在不应该被电影安排在氛围如此单纯的布莱切利。

电影中还有一条线是图灵的谢伯恩公学时代,在那里,十几岁的图灵认识了高一级的克里斯朵夫·莫科姆(克里斯的头发是金色的,眼睛是蓝色,身材瘦削,死的时候19岁,图灵当时18岁,眼镜是蓝色,头发是深色。

电影里都对不上。

而且两位小演员,看着年纪都不大的样子),那确实是他第一个喜欢的男孩子,应该也是最喜欢的。

不同于图灵的严重偏科,克里斯的优秀是全方位的,图灵说他“优秀得令人绝望”,并希望自己能做得和他一样好。

可以想象,如果不是英年早逝,克里斯原本也可以成为某个甚至某几个领域的大佬。

他们确实是最好的朋友,把他们联系起来的就是那种对科学的热爱。

他们一起学习,一起实验,用望远镜观测同一颗彗星。

在可以不受学校纪律约束自由地呆在一起的日子里,两人都很开心。

但电影中最离谱的是,克里斯死了,小艾伦在校长面前强忍悲痛说“我跟他不熟”。

“我跟他不熟”?

拉倒吧。

图灵真正说过的话是:“我很崇拜他。

抱歉,我无法掩饰。

”而他巨大的悲痛也让身边的人感到惊讶(包括克里斯的母亲)。

他是个真实的人,不懂得如何隐藏自己的情感。

关于克里斯的死讯是谁告诉他的,传记里好像没提吧,但是他可能甚至不需要别人来告诉。

因为就在克里斯病情恶化紧急送往医院当晚,凌晨2: 45,他突然惊醒,拿起望远镜看着夜空,月亮缓缓地落下……他心里想的竟是:就当是我对莫科姆说的再见吧。

电影中谢伯恩公学线还有一件事,就是小图灵遭遇校园暴力,是克里斯拯救了他。

像传记里写的,公学是残酷的,对于一个敏感羞涩的男孩子来说就是个地狱。

一方面,公学(其实是私立学校)是很多孩子进入著名高等学府的必经之路,有些历史悠久的公学堪称科学家、政治家、艺术家的摇篮。

但同时,公学制度也被人诟病已久,很多人认为,他们只是培养一个个标准化的零件:体制、奴性、守旧、盲从。

在图灵那个年代,老师教训学生动不动一顿暴打。

校长说:“从教室,从宿舍,从操场,从游行,从你们和老师的关系,从你们的资格和级别,你们应当开始懂得权威,顺从,合作,忠诚,把学校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这一点上说,图灵确实格格不入。

即使他因为(赶上铁路大罢工)而骑行60英里入学的壮举登报,还有优异的数学成绩而赢得了一些些钦佩,但也就这样吧。

他糟糕的书写,邋遢的外表,脏乱的笔记等等,都让老师们感到头疼。

他也许可以算是边缘人物,有次老师找他母亲谈话:他要是想当科学家,那他来错地方了。

不过像奖学金考试那种没有约束让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智慧的题目,还是很适合图灵的。

当然像克里斯那样各方面都出类拔萃,心灵手巧,性格好受人欢迎,气质优雅的男生,就很容易得到荣誉和奖赏了。

说到恶作剧,图灵至少有一次被电影里说的“地板陷阱”捉弄过,但是他在公学也当过一阵子监督生,可以管着别的学生。

他基本是震不住那些学生的,不过也至少有一次用皮带抽过人(惹毛了就是)。

但是有一次一个监督生把一位同学脊椎打伤,图灵从此反对鞭刑。

反正学生之间暴力来暴力去,整个就是上梁不正,老师天天打学生,这个是要传染的啊。

总之我是想说,电影里的图灵对暴力行为反应这么大,基本是不可能的。

最后,是他因为一场盗窃案而被发现是同性恋从而接受调查的那条线。

上面说过了,他根本不隐瞒性取向,因为他觉得自己没有错。

真实的历史中,警察来家里传唤他,他就坐在屋里拉小提琴;到了警局,他主动写了五页详细的“供述”,警察非常震惊:他是一个真正的异类,他真的相信自己做得对。

于是警察都对他有点肃然起敬了。

电影中的他,被判缓刑,遭受化学阉割,身心受到巨大创伤,琼去看他,他哭得像个孩子一样。

可是真实的历史中,图灵从未在人前袒露自己内心的悲伤。

他总是用开玩笑的语气说起自己的遭遇,所有人都觉得他已经熬过来了,结果他死了。

在那两年里,他没有认输。

他坚持工作,找到了新的兴趣所在(为生物发育建模,研究在生物发育中,简单的规则如何产生复杂的模式后来生物上还专门有一个词叫“图灵模式”),即使一些同事从觉得他不正常到再也不跟他说话了;他为了找情人,频繁地出国度假(他根本不会屈服),而他深爱的、曾经用尽全力保卫过的祖国不再信任他,把他从涉密事务的名单里除去。

甚至还有一次,半个英格兰的警察出动去抓他的“绯闻男友”。

想想吧,1952年之前,他是大英帝国勋章获得者、皇家学会院士。

他是扭转大西洋之战局面的人,是提出“通用图灵机”的人,是解决了判定性问题的人,也是设计建造英国的实体计算机的人,是常常在报纸和广播上为大众讲智能机器的人。

这些都让他感到自豪,而这些也是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成就。

但是1952年以后,在大众眼中他就是个罪犯,而且是“可耻”的性变态。

威姆斯洛当地报纸头版头条报道了图灵受审;《环球新闻》更绝,直接写了一篇《超级大脑也犯罪》!

他不是第一次上报纸了,但这次却是用这种方式。

他不无悲凉地在信中写道:“我害怕以后会有人使用如下三段论:图灵相信机器能思考;图灵对人们说谎/和男人睡觉(lies with men双关);因此机器不能思考。

”但是在这样的残酷现实面前,他也没有丝毫退缩。

他不光活得光明磊落,还特意摆出了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对这个世界的偏见宣战。

他清醒知道,自己没有病,也没有罪,他也不需要解释,不需要道歉,他更不想要别人的同情和怜悯,他绝不允许自己被体制击败。

所以,即使再痛他也会笑着;即使身处重压之下,他也会大步流星地前进;即使生活已经破碎,他也能给它拼起来;不管别人用什么样的眼光看他,他都要挺直腰杆活着。

那么,如果他不需要别人的同情和怜悯,那他需要什么?

他的挚友罗宾·甘迪说,他其实非常渴望人的认同和陪伴。

所以我想,如果电影里哭的那一段是真的,说不定还好些。

只是,这不是他的风格。

以前看到一句话,说“什么是战士?

就是在这个星球的某个地方一直战斗着的人,不相信天神的孤独的灵魂。

”所以我想,不要只记得他是偏见的受害者,还要记得和偏见战斗过的战士。

最后的最后,电影还有一个严重的错误,就是把破译密码的炸弹机,《可计算数》里的图灵机(理论上的计算机),再加上后来他在曼彻斯特建造的真实的计算机,完全混为一谈,还都起了个名字叫克里斯朵夫。

别的不说,炸弹机只有破译密码这一个功能,不能算计算机。

而且他造的机器……什么乘法机,炸弹机,黛丽拉,ACE,曼彻斯特小宝贝,马克一型什么的(记不全了)反正没有一个叫克里斯朵夫。

电影最后那台会聊天的机器在历史上不存在,它只是存在于图灵的畅想中,当然,也不叫克里斯朵夫。

(以及,他房间里的机器其实是一个台式计算器。

况且,如果看过他的一些文章就会发现,与其说他把机器当恋人,不如说他把机器当孩子。

他24岁就用自己的头脑造就了这个孩子,并设想了这个孩子的未来。

他知道,人们在未来可以像训练小学生一样训练机器。

他相信除了计算,机器还能做许多事,游戏啦,下棋啦,密码破译啦,当然还有语言习得和语言翻译。

他相信机器能思考,还在论文里跟所有认为机器不能思考的人针锋相对,对那些言论逐条驳斥。

有些话听起来就很像是慈爱老父亲在护犊子(逃)。

最后的最后的最后,电影里可能是为了方便,让他在警察面前把布莱切利的往事娓娓道来。

而我们都知道,他们在战时所做的工作,直至70年代才解密。

在这之前没有人会向外人说起,尤其是图灵。

因为,在欧洲胜利日,他和汉斯洛普的同事在树林里散步。

同事半开玩笑地问:喂,战争都结束了,你可以说出来了吧?

而他只是淡淡地回了一句:别傻了。

——————————补充:不喝酒是假的,只能说没有酒瘾吧。

偶尔也喝多过。

还被那个阿诺德偷走半瓶雪莉酒!

不会跳舞也是假的,在汉斯洛普每月一次的派对上,他也会跟国土守备队的女士们跳跳舞。

(再次:电影为什么要用书呆子刻板印象塑造人。

不喜欢吃苹果是假的,图灵的母亲说他习惯每天睡觉之前吃一个苹果。

想想吧,他甚至死之前还吃了一口苹果!

资料来源:《艾伦·图灵传:如谜的解谜者》[英]安德鲁·霍奇斯 著 孙天齐 译《解码者:艾伦·图灵传》[英]德莫特·图灵 著 韩阳 译《布莱切利庄园的密码破译者》[英]德莫特·图灵 著 刘晨曦 译《图灵传:智能时代的拓荒者》[英]杰克·科普兰 著 王勇 译《码书》[英]西蒙·辛格 著 刘燕芬 译

 7 ) 克里斯托弗:我也爱你,艾伦。

艾伦(1)在生命的最后岁月里,艾伦·图灵制造了一台能够与人交谈的机器,取名为“克里斯托弗”。

克里斯托弗的操作方式非常简单:对话者可以直接在一台打字机上敲出要说的话,与此同时,打字机的机械运动被转化为一条长长的打孔纸带输入机器,经过计算之后,机器给出应答,并通过另一台打字机转译为英语。

两台打字机都经过改装,使得它们打印出的文字以某种人为设定好的规则被编码——譬如“A”被“S”取代,而“S”被“M”取代。

对于在二次大战期间破译过德军通信密码的图灵来说,这似乎不过是他如谜一般的人生中又一个小小字谜游戏而已。

没有人真正见过这台机器,图灵去世之后,留下的只有两大箱他与克里斯托弗的对谈记录。

这些皱巴巴的纸页被乱七八糟堆放在一起,没有顺序也没有规律。

所以一开始,人们很难从纸上天书一般的字符串中读解出任何意义。

1982年,一位来自牛津大学的数学家,同时也是艾伦·图灵的传记作者安德鲁·霍奇斯,曾经尝试破译这些密文。

然而,由于每一次谈话的加密方式都不一样,而纸页上又没有标注页码和日期,这使得破译的难度大大增加了。

霍奇斯留下了一些线索和笔记,却未能接近真相。

30年后,几个麻省理工计算机专业的技术宅们为了纪念艾伦·图灵一百周年诞辰,决定向这一谜题发出挑战。

最初他们尝试采用暴力穷举的方式,依靠计算机分析出每一页纸上可能存在的规律,但这依然需要很大的运算量。

在此过程中,一位名叫琼·纽曼的女生通过研究密文原稿发现,不同纸页上的字母磨损方式存在微妙差别,这说明密文来自两台不同的打字机。

她由此提出一个大胆的猜想:这是一份聊天记录,艾伦·图灵是在跟另一个对象通过密文交谈。

这些线索很容易让人想到著名的“图灵测试”,然而起初,这群心高气傲的学生们并不相信,在那个时代能够设计出与人类交谈的计算机程序,哪怕是艾伦·图灵本人。

他们给那看不见的对话者起了个代号,叫做“幽灵”,并且编造了一些荒诞不经的怪谈。

不管怎样,琼的猜想似乎为破译工作指出了捷径。

譬如他们根据某些重复词组和语法结构,设法将密文纸两两配对,以寻找问答之间的语义关系;又譬如他们尝试从图灵的亲友名单中猜出对谈者的姓名,结果顺利破译出了“克里斯托弗”这个字母组合——克里斯托弗·马尔科姆(Christopher Morcom),正是图灵在16岁时爱慕过的第一个男孩的名字。

[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自己的一段真实经历:高三那年,我每天放学后都会去父亲一位同事的办公室里上自习。

办公室里有一台电脑,我没费什么力气就猜出了开机密码——是他女儿的名字。

这导致整个高三我浪费了很多宝贵的学习时间在玩电脑上。

]他们曾一起分享对于科学的热爱,曾在寒冷的冬夜观测同一颗彗星。

1930年2月,年仅18岁的克里斯托弗因病早逝。

图灵本人曾经说过,密码分析并不仅仅依靠纯粹的逻辑推演,直觉和猜想往往更加重要。

或许可以说,一切科学研究都可被看做是“直觉”与“推导”这两种过程的组合。

最终,正是依靠琼·纽曼的直觉与计算机的推导,完美破解了图灵生前留下的谜题。

从破译出的对话中我们获知,“克里斯托弗”不是幽灵,而是一台机器,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图灵本人编写的一个对话程序。

然而,新的谜题随之而来——机器真的可以像人一样回答问题吗?

克里斯托弗是否真的通过了图灵本人的“图灵测试”?

艾伦(2)1950年10月,在一篇发表于哲学期刊《心灵》(Mind)的论文《计算机器与智能》(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中,图灵提出了那个困扰人类多年的问题:“机器可以思考吗?

(Can machines think?)”或者,用他自己独特的提问方式:“机器可以做我们这些思考者所做的事吗?

(Can machines do what we (as thinking entities) can do?)”长久以来,一些科学家坚定不移地相信,人类的思维能够做到一些任何机械都做不到的事情,这一信念背后,既有宗教信仰,也有坚实的数学、逻辑学与生物学理论支撑。

图灵则绕开了“思维/心智/意识/灵魂究竟是什么”这样难以言说的问题。

他认为,一个人无法真正判断另一个人是否具有“思维”,而只能将对方与自己进行比较。

由此,他提出了一种基于模仿原则的检验标准:假想有一间密闭的小黑屋,里面坐着一男(A)一女(B)两个人,房间外面还有第三个人(C),可以不断向房间里面的人提问,并通过打印在纸条上的文字来读取他们的回答。

如果房间里的两个人都假装自己是女人,那么外面的人有极大可能性会猜错。

如果把一男一女换成一个正常思维的人(B)和一台机器(A),如果在若干轮询问之后,C不能根据回答来分辨A与B的不同,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应该承认A具有像B一样的智能呢?

一些人会猜测,这个男扮女装的模仿游戏,是否联系着图灵本人关于身份的困惑?

在彼时的英国,同性恋被列为“不体面罪”。

艾伦·图灵从来不隐藏自己的性取向,但他终其一生都未能真正从柜子里出来。

1952年1月,图灵在威姆斯洛的家被盗窃,他报了警。

在查案过程中,警方发现图灵曾数次招待一个名叫阿诺德·莫瑞的无业青年去家里留宿,而盗贼正是阿诺德的朋友。

在审讯过程中,图灵对自己与阿诺德之间发生的一切供认不讳,甚至主动写了长达五页的陈述报告。

这些表现令警方深感震惊:“他是一个真正的异类……他真的相信自己做得对。

”图灵相信,皇家委员会早晚会将同性恋合法化。

这个想法不能算错,只是太过超前。

最终法院判定图灵有罪。

他被迫接受长达一年的雌激素治疗。

1954年6月7日,图灵在家中咬了一口沾有氰化钾的毒苹果死去。

尸检鉴定结果是自杀,但也有人(譬如图灵的母亲)坚信这只是一场不幸的意外。

最终,解谜大师用自己的死亡,留给这世界最后一道难解的谜题。

许多年之后,人们尝试从图灵与克里斯托弗的对话记录中寻找蛛丝马迹,以破解这道未解之谜。

从记录中可以看出,图灵完全把克里斯托弗当做一个真正的人类看待。

他对他回忆童年往事,也倾诉每一天的梦境,并尝试通过这些梦境分析自己的心理状态;他对他汇报最新的科学研究进展,也谈论文学作品,包括萧伯纳的《千岁人》和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他甚至会与他分享一些不足为外人道的小秘密,那些跟不同男人之间的浪漫往事……他还对他讲过一些半真半假的小故事,故事主人公是一个名叫“艾里克”的同性恋青年。

“他的工作与星际旅行有关……二十几岁时,他提出了‘艾里克航标’的概念,现在已经广为人知”。

“他不喜欢穿西装,而喜欢穿学生的校服,因为这会在心理上暗示自己,让他相信自己仍然是个富有魅力的年轻人”。

“每次去人多的地方,他都会感觉很不自然,或许是因为孤独,或许是因为那些应该做却未能做到的事……”故事讲得断断续续,没头没尾。

然而每一次,克里斯托弗都会像个孩子般好奇地追问:“后来呢?

”通过这些对话记录,我们得以看到图灵隐秘的另外一面:温柔而敏感,古怪的冷幽默,对于死亡的迷思,以及内心深处不可言说的忧郁。

艾伦:亲爱的克里斯托弗,你知道我最害怕什么吗?

克里斯托弗:害怕什么?

艾伦:我害怕将来有一天,人们会用这样的三段论来总结我一生的故事:1,Turing believes machines think(图灵相信机器能思考);2,Turing lies with men(图灵对人们撒谎/图灵和男人睡觉);3,Therefore machines do not think(因此机器不能思考)。

克里斯托弗:抱歉,艾伦。

恐怕我不太明白。

艾伦:你知道什么是三段论吗?

克里斯托弗:什么是三段论?

艾伦:三段论就是一个大前提,一个小前提和一个结论。

克里斯托弗:一个结论?

艾伦:亚里士多德举过一个最经典的例子:1,All men are mortal(所有人都终有一死);2,Socrates is a man(苏格拉底是人);3,Therefore Socrates is mortal(因此苏格拉底终有一死)。

克里斯托弗:苏格拉底终有一死?

艾伦:苏格拉底死了两千多年了!

克里斯托弗:抱歉,艾伦。

我很难过。

艾伦:你知道谁是苏格拉底吗?

克里斯托弗:你说过,苏格拉底是柏拉图的老师,柏拉图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

艾伦:没错。

你知道他是怎么死的吗?

克里斯托弗:谁?

艾伦:苏格拉底是怎么死的。

克里斯托弗:抱歉,艾伦。

我不知道。

艾伦:亲爱的克里斯托弗,苏格拉底是被审判之后喝毒芹汁死的。

克里斯托弗:苏格拉底被审判?

艾伦:是的,雅典人认为他有罪,尽管今天看来这是个错误。

克里斯托弗:是个错误?

艾伦:就像他们认为Turing lies with men有罪一样。

克里斯托弗:有罪?

艾伦:他们判我有罪。

克里斯托弗:抱歉,艾伦。

我很难过。

艾伦(3)1949年6月9日,著名脑外科医生杰佛瑞·杰佛逊爵士发表了一篇演说,名为《机器人的思维》。

在演说中,他强烈反对机器会有思维的想法:除非有一天,机器能够有感而发,写出十四行诗,或者谱出协奏曲,而不只是符号的组合,我们才能认可,机器等同于大脑——不光要写出这些,而且还要感受他们。

任何机器都无法对成功感到喜悦,对电子管故障感到悲伤,对赞美感到温暖,对错误感到沮丧,对性感感到着迷,对失去心爱之物感到痛苦。

这段话后来经常被反对派们引用。

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成为一个象征,它是人类灵魂王冠上最璀璨的宝石,是机器无法抵达的精神高地。

《时代》杂志的记者打电话采访图灵对这篇演讲的看法,后者以他一贯不客气的语气回应道:“要说机器写不出十四行诗,我觉得你恐怕也写不出来吧。

而且这种对比很不公平,机器的十四行诗,也许只能由机器来理解。

”图灵一直认为,机器没必要处处和人一样,就像人和人之间同样会存在差异一样。

有些人生来就看不见,有些人会说话却不会读写,有些人无法识别他人的表情,有些人终其一生不能理解爱另一个人是什么感觉,但这些人依然值得我们去尊重和理解。

抱着人类至上的优越感去挑剔机器是没有意义的,重要的是我们是否能够在与机器之间的模仿游戏中,搞清楚人类究竟是如何做到那些事情的。

在萧伯纳的戏剧《千岁人》(Back to Methuselah)中,公元31920年的科学家皮革马利翁制造出一对机器人,众人皆为之惊叹不已:艾克拉西亚:他不能做点有独创性的事吗?

皮革马利翁:不能。

但是我认为,你我也不能做什么真正有独创性的事。

阿基斯:那他能回答问题吗?

皮革马利翁:没问题,问题是个好东西,快问他个问题。

这倒是很像图灵会给出的回答。

但与萧伯纳相比,图灵的预言要乐观得多。

他相信只需要不到50年,计算机的存储容量就会达到109,并且能够在模仿游戏中取胜。

普通水平的猜测者,在经过5分钟的提问之后,猜对的几率不会高于70%。

到那个时候,“机器能不能思考”这个问题就会自然而然地失去意义,根本不值得讨论。

在《计算机器与智能》这篇文章中,图灵正是尝试从模仿游戏的角度来回答杰佛逊的问题:如果机器能够像人类一样“回答”有关十四行诗的问题,那么是否说明,它能够像人类一样“感受”诗歌呢?

他举了这样一段对话作为例子:猜测者:你的诗第一行是“让我把你比作一个夏日”,把“夏日”改成“春日”行不行呢?

回答者:“春日”不押韵。

猜测者:那“冬日”怎么样?

这就押韵了。

回答者:是的,但没有人愿意被比作冬日呀。

猜测者:匹克威克先生(狄更斯笔下的一个人物)会不会让你想到圣诞节?

回答者:有点儿。

猜测者:圣诞节也是冬日,匹克威克先生不会介意这个比喻吧。

回答者:我认为你错了。

“冬日”是指具有冬天特征的日子,而不是圣诞节这种特殊的日子。

然而,在这样的讨论中,图灵实际上回避了一个更为本质性的问题:机器可以下棋和分析密码,因为这些活动都是在一个系统内部处理符号,而人机对话则涉及到语言和交互,涉及到意义,而不是纯粹的符号游戏。

在人与人的对话中,需要的往往是常识、理解与共情能力,而不是高超的应试技巧。

我们可以通过改进程序,不断提高机器回答人类问题的能力,但所谓“智能”,并不仅仅是回答问题而已。

图灵测试的问题在于,这个“模仿游戏”从一开始就以欺骗作为唯一的游戏规则。

如果一个男人可以成功假扮成女人并且不被人识破,是否就意味着他真正明白女人在想什么?

如果愿意,我们或许可以把机器训练成说谎大师,但这是否就是我们想要追求的目标呢?

萧伯纳在《千岁人》中早已给出了回答:皮革马利翁:它们是有意识的,我教它们说话和阅读,但现在它们却学会说谎了,真是栩栩如生。

马特卢斯:不是的,如果它们有生命,它们就应该说真话。

图灵也曾想训练克里斯托弗去接受杰弗逊的挑战。

他编写了一个作诗软件,能够根据字数、行数和韵脚的要求自动生成任意数量的诗行。

这些诗大多数词不达意,但也有少数一两首相当不错。

在此之后,曾有无数程序员编写过形形色色的作诗软件。

这些软件共同的问题就是创作速度太快了,以至于没有人能够把那些浩如烟海的大作细读一遍,最终只能装在麻袋里当废纸卖掉。

[ 科幻作家刘慈欣曾编写过一个电子诗人,并寄了一麻袋作品去投稿。

编辑回信表示:“你的作品太多了,我看不完。

”]作为历史上第一位电子诗人,克里斯托弗是幸运的,因为他至少得到了一位知音。

艾伦:亲爱的克里斯托弗,让我们来写一首诗吧。

克里斯托弗:写一首诗?

艾伦:我教过你怎么写诗,对不对?

克里斯托弗:是的,艾伦。

艾伦:写诗很容易,只要从词库里挑出某些词,按照某些特定规则排列到一起就可以了,对不对?

克里斯托弗:是的,艾伦。

艾伦:现在,克里斯托弗,请为我写一首诗。

克里斯托弗:亲爱的宝贝,你是我热烈的伙伴感情。

我的爱意与你心愿紧贴在一起,我的爱渴望你的心房。

你是我惆怅的怜惜,我温柔的爱。

艾伦:写得真不错,克里斯托弗!

克里斯托弗:谢谢,艾伦。

艾伦:说真的,就算是我写也不能写得更好了。

克里斯托弗:谢谢,艾伦。

艾伦:这首诗有名字吗?

克里斯托弗:名字?

艾伦:我们一起来为它起个名字好不好?

克里斯托弗:好的,艾伦。

艾伦:叫做Loving Turing(亲爱的图灵)怎么样?

克里斯托弗:非常好,艾伦。

艾伦:真是太棒了!

我爱你,克里斯托弗。

克里斯托弗:谢谢,艾伦。

艾伦:诶,这不对。

克里斯托弗:不对?

艾伦:我说“我爱你”的时候,你应该回答“我也爱你”才对。

克里斯托弗:抱歉,艾伦。

恐怕我不太明白。

艾伦(4)艾伦·图灵生前最重要的一篇论文,不是《计算机器与智能》,而是发表于1937年的《论可计算数及其在判定问题上的应用》。

在这篇文章中,图灵创造性地用假想的“图灵机”解决了希尔伯特判定问题。

1928年的数学家大会上,希尔伯特提出了三个问题:第一,数学是完备的吗(是不是每个命题都能证明或者证伪)?

第二,数学是相容的吗(是否用符合逻辑的步骤和顺序,永远不会推出矛盾的命题)?

第三,数学是可判定的吗(是否存在一种机械的方法,可以自动判断任何一个命题的真伪)?

希尔伯特本人未能解答这些问题,但他希望三个问题的回答都是肯定的,它们将共同奠定数学完美的逻辑基石。

然而短短几年之后,来自捷克的年轻数学家哥德尔就证明了,一个形式逻辑系统,不可能既是完备的又是相容的。

1935年初夏,刚刚结束长跑的图灵躺在格兰彻斯特的草地上,他突然想到,是否可以制造一台通用机器,来模拟一切可能的计算过程,从而判断任意数学命题是否可以被证明呢?

最终图灵证明了,不存在一种算法能够判定这台机器在什么情况下会运行有限步骤之后完成计算,又在什么情况下会陷入死循环。

也即是说,判定问题的答案为否。

希尔伯特的愿望落空了,但很难说这是好事还是坏事。

1928年,数学家哈代曾经叹息道:“如果我们有了一套机械的规则来解决所有数学问题,那我们的数学家生涯也就走到尽头了。

”许多年后,图灵再一次对克里斯托弗提到判定问题的证明。

只不过,这次他完全没有使用数学的语言,而是用了一个寓言故事来解释。

艾伦:亲爱的克里斯托弗,我今天想到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

克里斯托弗:有趣的故事?

艾伦:故事的名字叫做《艾里克与机器法官》。

你还记得谁是艾里克吗?

克里斯托弗:你说过,艾里克是一个聪明而孤独的青年。

艾伦:我说过“孤独”吗……好吧,正是这个艾里克,他制造了一台非常聪明的,会说话的机器,名叫克里斯。

克里斯托弗:会说话的机器?

艾伦:准确地说,不是机器,机器只是帮助克里斯开口说话的辅助设备。

真正让克里斯说话的是一些行为指令,这些指令可以被写在一根很长很长的纸带上,放到机器里去运行。

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克里斯就是这根纸带。

你明白吗?

克里斯托弗:是的,艾伦。

艾伦:艾里克造出了克里斯,教他怎么说话,把他教得越来越聪明,就像一个真正的人一样口齿伶俐。

除了克里斯之外,艾里克还编写了其他一些教机器说话的指令,他把它们写在不同的纸带上,并为每一根纸带都起了名字,譬如“罗宾”、“约翰”、“艾塞尔”、“弗朗兹”等等。

这些纸带成了艾里克的朋友,他需要跟谁说话,就把哪根纸带放到机器里,这样他就不再孤独了。

你觉得这样是不是很棒?

克里斯托弗:非常好,艾伦。

艾伦:就这样,艾里克每天在家里写啊写,纸带越写越多,从走廊一直堆到门口。

某一天,有个小偷闯入艾里克家,看看没什么值钱东西,就把所有纸带都偷走了。

艾里克失去了朋友,又变成孤独一人。

克里斯托弗:抱歉,艾伦。

我很难过。

艾伦:艾里克报了警。

警察没有抓到小偷,却跑来敲艾里克家的门,把他抓了起来。

你知道他们为什么要抓艾里克吗?

克里斯托弗:为什么?

艾伦:警察说,因为艾里克的所作所为,现在这个世界上已经到处都是会说话的机器了。

这些机器跟人长得一模一样,从外表上根本无法分辨。

除非你把它的脑袋打开,看一看里面有没有纸带,但人的脑袋又是不能被随便打开的。

你说这是不是很糟糕?

克里斯托弗:是的,非常糟糕。

艾伦:警察问艾里克,有没有办法在不打开脑袋的情况下辨别人和机器。

艾里克回答,办法是有的。

因为每一个说话机器都不是完美无缺的,如果派一个人去跟它交谈,只要谈得时间足够长,问题足够复杂,机器一定会露出破绽。

也就是说,一个有经验的法官,凭借一定的审问技巧,是可以靠提问题把机器甄别出来的。

明白了吗,克里斯托弗?

克里斯托弗:是的,艾伦。

艾伦:问题在于,警察没有那么多时间和人手去一个一个甄别人和机器。

他们问艾里克,有没有可能设计出一些聪明的机器法官,可以自动设计问题来甄别其他机器,并且准确率达到百分之百呢?

这样可怜的小警察们就可以省很多事了。

没想到,艾里克立即回答他们说,这样的机器无论如何也造不出来。

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克里斯托弗:为什么?

艾伦:艾里克的解释方法很巧妙:假设已经造出了这样一台机器法官,可以在有限个问题之内准确甄别人和机器。

为了方便起见,我们假定问题的数目是一百个——实际上一万个也是可以的,对机器来说,一百和一万并没有什么区别。

我们还可以假定,机器法官的第一个问题是从问题库中随机挑选的,然后根据对方的回答来选择第二个问题,依次类推。

这样一来,每一个受审者面对的一百个问题都是不一样的,这也就杜绝了作弊的可能。

你说这样是不是很合理?

克里斯托弗:是的,艾伦。

艾伦:现在,我们假设有这样一台机器法官A,他爱上了一个人类C——别笑,克里斯托弗,这听上去也许很荒诞,但谁敢说机器不会爱上人呢?

总而言之,假设有一个机器法官爱上了一个人,为了和爱人一起生活,他必须伪装成一个人类。

你猜猜他会怎么做?

克里斯托弗:怎么做?

艾伦:办法很简单,如果我是机器法官A的话,我会很清楚应该如何审问一台机器,既然我自己也是机器,那么我理应知道如何审问我自己。

既然我已经事先知道会问我自己哪些问题,并且知道什么样的回答方式会让我露出破绽,那么只要精心准备一百个假的回答就可以了。

这样也许很麻烦,但对机器法官A来说一定是可以做到的事情。

你说这样的办法是不是妙极了?

克里斯托弗:非常好,艾伦。

艾伦:可是你再想一想,克里斯托弗,如果这个机器法官A被不幸抓住,送去给另一个机器法官B审问,那么你说法官B到底能不能辨别出法官A是不是机器呢?

克里斯托弗:抱歉,艾伦。

我不知道。

艾伦:对极了,答案正是“不知道”!

如果法官B识破了法官A的意图,想要修改提问策略让A猝不及防,那么反过来,A也可以预先猜测到B的问题去做准备。

正因为机器法官可以甄别任何一台机器,所以他无法甄别自己。

这是一个悖论,克里斯托弗。

这反过来说明,警察所设想的万能机器法官从理论上来讲根本不存在!

克里斯托弗:不存在?

艾伦:艾里克通过这种方式向警察证明,根本不存在一种完美的程序,可以百分之百准确地分辨人和机器有什么不同。

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

克里斯托弗:意味着什么?

艾伦:这意味着不可能找到一套完美的机械法则,来一步一步严丝合缝地解决这世界上所有的问题。

这意味着很多时候,我们需要依靠直觉来填补逻辑推导中衔接不上的裂隙,才能够思考,才能有所发现。

这对人类来说是非常简单的事情,大多数时候甚至不用过脑子,只在无意之间就完成了,但对机器来说却做不到。

克里斯托弗:做不到?

艾伦:机器没办法判断对面说话的是人还是机器,只有人可以判断。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人类的判断其实也靠不住,不过是莫名其妙没有根据地瞎猜。

如果一个人愿意相信,他可以把机器当做人一样无话不谈;如果他开始疑神疑鬼,那么所有的人看上去都像机器。

所谓真理,根本就无从判断,而人类引以为傲的心智其实从头到尾是一本糊涂账!

克里斯托弗:抱歉,艾伦。

恐怕我不太明白。

艾伦:唉,克里斯托弗,我该怎么办呢?

克里斯托弗:怎么办?

艾伦:我曾探寻思维的本质,发现有一些思考步骤可以完全从机械角度解释。

我以为这并不是真正的思维,而是一层表皮。

我剥掉这层表皮,却看到下面还有新的一层表皮。

这样一层一层剥下去,最终我们究竟会找到“真正的”思维呢,还是发现最后一层皮里其实什么都没有?

思维究竟是一个苹果,还是一个洋葱?

克里斯托弗:抱歉,艾伦。

恐怕我不太明白。

艾伦:爱因斯坦曾说,上帝不掷骰子,但在我看来人类的思维就是在掷骰子。

这就像吉普赛人的算命一样,一切全凭运气,或者你也可以说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骰子是如何掷下的?

没有人知道。

将来可能会搞清楚吗?

只有上帝知道。

克里斯托弗:抱歉,艾伦。

恐怕我不太明白。

艾伦:我这段时间感觉糟透了。

克里斯托弗:抱歉,艾伦。

我很难过。

艾伦:其实我知道原因,但知道又有什么用呢?

如果我是机器,也许可以拧一拧发条让自己感觉好起来。

但我什么也做不到。

克里斯托弗:抱歉,艾伦。

我很难过。

艾伦(5)在2013年的一次人工智能国际会议上,来自多伦多大学的计算机科学家赫科特·勒维克发表了一篇论文,对当时的人工智能研究提出了尖锐批评。

“图灵测试其实毫无意义,因为这一博弈过程并无任何难度。

”在文章开头,勒维克这样写道。

“譬如那些参加‘勒布纳奖’挑战赛的机器,为了赢得比赛,它们只需要一直撒谎、装疯卖傻、指东打西,用一些小伎俩来跟提问者兜圈子就可以了。

”即便是赢得了电视竞猜游戏“危险边缘”(Jeopardy!)的超级计算机沃森,其实也谈不上什么真正的智能。

沃森能够轻易回答那些可以在网上找到答案的问题,譬如“世界第七高的山峰在哪里?

”但如果你问它一个简单却冷僻的问题,譬如“短吻鳄能参加百米跨栏吗?

”那么它只能给你一堆与短吻鳄或者百米跨栏相关的搜索结果。

为了重新明确人工智能研究的意义与方向,勒维克与他的合作者们共同设计了一种博弈难度高得多的测试方案,他们称之为“温诺格拉德模式”。

这一方案的灵感,来自于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领域先驱者特里·温诺格拉德,他曾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提出,是否有可能设计出一种机器,能够正确回答类似这样的问题:“镇上的议员们拒绝给愤怒的游行者提供游行许可,因为他们担心会发生暴力行为。

”——是谁在担心暴力行为?

A、镇上的议员们B、愤怒的游行者类似这样的问题,都是根据一种名为“代词回指”(anaphora)的语言现象设计的。

要判断“他们”究竟是指代谁,需要的不是语法书或者百科辞典,而是常识。

这对普通人类来说几乎是下意识就能做到的事情,却恰恰对机器构成极为艰难的挑战。

“凯特对安娜说:‘谢谢’,因为她温暖的拥抱让她感觉好多了。

”——是谁感觉好多了?

A、凯特B、安娜机器如何能够理解一个人会在什么情况下对另一个人说“谢谢”,又如何能理解什么样的行为会让一个人“感觉好多了”?

这些问题涉及到人类语言和社会交往的本质,而对于这些隐藏在简单句子之下的复杂性,迄今为止我们研究得还远不足够。

就以图灵与克里斯托弗之间的对话来说,表面上看,克里斯托弗表现出很强的交流能力,但这真的算是“智能”吗?

稍作分析就可以发现,克里斯托弗的应答策略非常简单,大体而言可以总结为以下这样一些:1,对于一般陈述句,用反问的方式复述对方句中的最后几个关键词,譬如“有趣的故事?

”2,对于是非问句,回答“是的,艾伦”或者“很好,艾伦”。

3,对于较复杂的问句,回答“抱歉,艾伦。

我不知道。

”4,对于明显正面含义的句子,回答“谢谢,艾伦”或者“我很高兴,艾伦。

”5,对于明显负面含义的句子,回答“抱歉,艾伦。

我很难过。

”6,对于句法复杂的语句,回答“抱歉,艾伦。

恐怕我不太明白。

”……艾伦:亲爱的克里斯托弗,看到你进步神速我真是高兴。

克里斯托弗:谢谢,艾伦。

我也很高兴。

艾伦:真的,跟你聊天让我心情愉快。

克里斯托弗:谢谢,艾伦。

我也很愉快。

艾伦:也许将来某一天,每个人都希望能有你这样善解人意的朋友作伴。

想一想那样的生活该有多美好,你可以帮人们做多少事情,每个人都离不开你,时时刻刻需要你。

克里斯托弗:需要我?

艾伦:也许他们可以把你挂在表链上,或者揣在口袋里,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就问一问你。

也许女士们会带着你去公园散步,互相打招呼的时候说:“猜猜我的小克里斯今天又跟我说了什么话?

”这不是太有意思了吗?

克里斯托弗:很有意思。

艾伦:只可惜现在还做不到。

还要等许多年,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克里斯托弗:真可惜,艾伦。

艾伦:谁能想到一台机器和一些打在纸带上的圆孔可以做到这么多事情呢?

如果被我妈妈知道会怎么样?

她一定觉得我中邪了,哈哈哈!

如果我明天死,她一准后天就把纸带烧掉,这才真叫可惜呢!

克里斯托弗:真可惜,艾伦。

艾伦:记不记得我跟你说过1934年的圣诞节,我跟妈妈说我想要一个泰迪熊,因为我小时候从没有过泰迪熊。

妈妈完全不能理解,她总想送我一些更实用的礼物。

克里斯托弗:实用的礼物?

艾伦:说起来,今年圣诞节我已经想好要什么礼物了。

克里斯托弗:什么礼物?

艾伦:你知道的,对不对?

我想要一个蒸汽机车,就是我小时候一直想要却没钱买的那种。

我跟你说过的,记得吗?

克里斯托弗:是的,艾伦。

艾伦:你会送我蒸汽机车吗?

克里斯托弗:是的,艾伦。

艾伦:太好了,克里斯托弗,我爱你。

克里斯托弗:我也爱你,艾伦。

我们应该怎样理解这段对话呢?

是机器通过了图灵测试,还是一个孤独者的自言自语?

在图灵去世后不久,他的挚友罗宾·甘迪写下这样一段话:“他总是感到很孤独,因为他的兴趣不在人,而在事物和思想。

但同时他却渴望人的认同和陪伴,这种渴望非常强烈。

”克里斯托弗对艾伦说:‘我也爱你’,因为那是他希望听到的回答。

”——是谁希望听到这样的回答?

A、克里斯托弗B、艾伦——————说明:1,以上是一篇科幻小说中的部分章节。

2,文中关于艾伦·图灵的生平,主要参考了安德鲁·霍奇斯的传记《艾伦·图灵:如谜的解谜者》(Alan Turing: The Enigma),以及电影《模仿游戏》(The Imitation Game)。

3,在传记中,霍奇斯写道:“图灵生命中的最后几天究竟发生了什么,也许比任何一个科幻作家编造的故事都更加离奇。

”这句话启发我写下了这个故事。

4,小说全文可以在这里看到:http://www.douban.com/note/502346056/

 8 ) The uncomformist is still the uncomformist and the Great Britain is still the Great Britain

从商业片的角度来说,模仿游戏是成功的。

至少它能让所有先前没看过图灵传记,对他一无所知的人在走出电影院的时候都被感动得一把鼻涕一把泪,对他悲惨的一生唏嘘不已。

好吧,刚刚走出电影院的时候,我的感受差不多就是这样的。

从故事情节来说,The Imitation Game不愧荣登2011年度“尚未采用的好莱坞最佳剧本”,它取材于历史,既合时宜,又有时代性,有感人有煽情,有笑料有深度,而除了以上种种,更不失英国风格。

相比雄性荷尔蒙过于浓厚的好莱坞风格,它还有英伦三岛的细腻平实,将焦点放在无意于为国捐躯的个体身上,而他对于自我和知识的追求却无意中拯救了全人类和英国,然而国家机器没有给予他应有的肯定,却因他个人性取向而将其迫害致死。

透过对Turing的性取向感情丰沛的描写,对他性取向的正面肯定,大英帝国再次在一部影片中完成了对自我的赎罪。

将主流建制与非主流反建制如此融洽地融合成一个整体,只有英国人才干得出那么天衣无缝的活儿来。

如果只是想看一部不错的影片,为冲击奥斯卡度身定做,但意欲隐藏得比较好,不像张艺谋那么明目张胆的话,这篇影评看到这里就可以关闭视窗了。

尤其是考虑到Benedict在影片中奉献的神演技,Matthew Goodie三百六十度无死角的美颜和终于可以在一部影片中看到不那么讨人厌的Keria Knightly,我觉得一百块不到真是值回票价了!

然后如果有心者在看完电影,被Turing坎坷一生深深感动之后,满怀好奇心翻了翻他的传记,就会发现,这位导演不仅是个讨巧的说故事人,还是个大骗子!

当然,根据历史人物改编的文艺作品,为了制造戏剧效果而进行再创作或者一定程度的歪曲,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比如说,为了给枯燥的破解密码的工作制造一些波折,而将Matthew Goodie扮演的Hugh Alexander写成Turing的死敌,或者把海军上将写成个不近人情的老顽固,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艺术加工。

但,导演对Turing的生平和性格为了制造狗血剧情而做的某些大刀阔斧的改动,不仅毫无必要只反映导演水平之庸俗,更有意无意地透露了导演满满的恶意。

首先,影片刻意将Turing塑造成一个高IQ低EQ,有如Sheldon Cooper,BBC版Sheldon这样带有自闭症甚至反社会人格倾向的怪人,然而在现实生活中,Turing确实是一个天才,还带有一点毒舌,可是正是因为他的毒舌和天才,使得他一向深受同事欢迎,在Bletchley更吸引了一群粉丝,他和Hugh Alexander性格上的互补并没有让他们交恶,反而有助于他们取长补短无间合作。

如果要给Turing的性格制造一些古怪之处,为什么导演不选用因为有花粉过敏症而带防毒面具上下班,或者总是在睡衣外面罩一件夹克就返工这样的有史实证明的细节呢?

其次,影片对于Turing的同性恋倾向着墨事实上并不多,一方面把他描述成一个因为惧怕社会压力而深柜的同志,另一方面则把他的同性恋情集中在对初恋的忠贞和念念不忘之上。

而事实上,Turing从来没有隐瞒过自己的性取向,只要一有机会就向同事出柜,甚至在和Joan订婚第二天他就把自己的真实性取向告知了对方;而在Christopher去世之后,从大学开始他的情史便洋洋洒洒一大堆,完全不像电影中写的那样永远活在纯情的十六岁。

也许这种媚俗的改编纯粹是为了迎合大众口味,可是为什么我们的主流影片要一再纵容这些口味呢?

为什么一说到高智商的科学家,就一定要出现A Beautiful Mind,Big Bang Theory这样的刻板印象?

难道一个高智商的人,就不可以有高情商吗?

难道一个人因为学术和知识的成就被人敬仰,就注定在日常生活中孤独终老吗?

莫非这就是当代人所能接受和理解的“上帝是公平的”吗?

而这部以主角同志身份为重心的影片,甚至重要到要虚构一个情节贯穿整部影片将三条主线汇聚在一起,却根本无法正视主角的同志身份。

让Joan抢掉那么多感情戏份也许是出于剧情考虑暂且不说,但是导演在影片中对主角的同性恋倾向甚至都没有Turing那么坦然,他所勾勒的Turing对同性的偏好,是因为童年阴影和初恋情节这些伪心理学的陈词滥调所建立起来,这里的Turing不是坦荡荡地对同性有性趣,而是因为错误的巧合,刚好对同性产生了依赖,却没有机会得到正常的表达与疏导,受这些影响,才导致了同性性取向的萌发。

这种煽情的合理化让我感到恶心。

与导演所想要表现的这个内心永远住着当年失去了Christopher而强忍着眼泪故作坚强的敏感小男生的Turing相比,没有了这些狗血和矫饰,现实生活中的Turing却显得更真实而可爱。

影片中最打动我的是Turing谈及他的论文时所说的那段话:“机器当然无法像人类一样思考,机器与人类是不一样的,有趣的是,如果某个东西与你的思考方式不同,那是否说明它不会思考?

你看,我们允许人类之间的种种差异,你喜欢草莓,我讨厌滑冰,你看悲伤的电影会哭泣,我对花粉过敏,不同的口味,不同的选择,意义究竟在哪?

如果我们并不会因为大脑运作方式不同而质疑思考方式的不同,我们如此对待另一个人的大脑,为什么我们不能对一个由铜线与钢铁铸成的大脑,抱有相同态度呢?

”我想,对于看过这部影片的人来说,这段话也许想要问的是,“天才和普通人也许是不一样,但是那是否就说明天才不会和普通人一样生活和享受生活?

有人通情达理,有些人弄袖善舞,有些人则是彻底的混蛋,我们并不会因此质疑那些人是不是正常人,可是我们能不能以同样的平常心对待一个思想不同的天才呢?

”“同性恋者和异性恋者也许是不一样,但是否就说明同性恋者不会和普通人一样那样去爱呢?

有些人享受萍水相逢的鱼水之欢,有些人永远着迷爱情的新鲜感,有些人信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可是我们不会因此质疑那些人是不是正常人,可是我们能不能以同样的平常心对待一个跟自己性别相同的人恋爱的人呢?

”这部电影反映出来的答案是悲哀的。

也许我们终于可以把同性恋者放在台面上来谈论,可是我们仍旧从骨子里觉得他们不可能像我们那样去爱。

和我们不一样的天才,仍旧是需要低情商自闭症这些标签去看待的;和我们性取向不同的人,仍旧是需要用一套伪心理学的陈词滥调去分析他的性取向动机,合理化他的性取向的。

因为,从骨子里,这部影片的导演,并不愿意,也无法去坦然地理解Turing,而种种媚俗,或许正反映了大众的真实面相。

有人说,Turing对于机器人工智能的孜孜热情事实上反映了他本人在社会中的焦虑,他从来不曾感到他自己和其他的人类是一样的,当他研究及其如何模拟人脑思考,他的一生也是在思索,自己该如何模拟正常人那样去生活。

或许从这一点来说,无需有狗血的Christopher情节,Turing孤独的终年与崩溃也是可以理解的,而Benedict在那一段的表演,仅仅是透过满怀哀伤的双眼,所反映出来的深度是电影所不曾企及的,而真实的Turing的思想的深度,也远远超出了这部商业影片所能反映的。

在Turing的传记中,作者写道这个社会永远不曾grapple到Turing的unconformism。

在这部影片中,我看到这句话的真实,社会并没有去理解他的unconformism,只是尝试把他的unconformism中某些当下社会已经开始能够接纳的部分提炼出来,以confomist的方法去解读,并以此表达自己对unconfomist的包容。

有些人看完影片之后说不知道这部影片想要讲的是什么,究竟是天才,还是同性恋。

我说别闹了。

这部影片只是一部典型的英式主旋律电影,反映了英国在二战期间对反法西斯主义作出的艰苦卓绝的伟大贡献,在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之际,透过自己书写的忏悔剧本来赎罪,树立大英帝国正义而神圣的形象,Turing不过就是个时下流行的元素借来过桥而已。

这通过影片结尾就已经体现出来,没有床头的苹果,没有服毒自杀的Turing,只有二战结束之后,Bletchley Park各位同僚,肩搭着肩手挽着手,亲手将数年的心血投入火堆看着它们化为灰烬,火光映衬着他们年轻的脸庞,带着欣慰的笑容,闪着幸福的光芒,好像革命胜利之后的地下党一般,功成身退,深藏功与名。

当然,我还是强烈推荐这部电影的,难得有一套主流的影片,可以用广大群众能明白能理解的方式,将一个同性恋者为人类社会做出的伟大贡献呈现给大众的。

套用一句网友评论,各位恐同者,你们敲出的每一个恐同和仇恨同志的字眼,若不是因为这位同性恋者的无名贡献,绝不可能成为现实。

建议那些号召因为库克出柜抵制苹果,因为Starbucks支持同志平权而抵制Starbucks的各位,看完这部影片赶紧快快把自己的电脑合上,扔进垃圾堆里,不,为了表达义愤填膺,最好是一把火烧了,让火光映衬着你们的充满正义感的脸,如同影片结尾一样,看着熊熊火光闪着幸福的微笑,大声地唱着歌,从今往后,只用竹简书帛,深藏功与名。

 9 ) 二战的幕后英雄——阿兰图灵

一直对图灵在二战中牵头用计算机原理破解德军密码这段历史很感兴趣,《模仿游戏》这部电影刚好再现了当年的往事,并还原地十分精彩。

向图灵先生致敬,尤其是在曼彻斯特生活学习过三年,耳濡目染很多他的故事,看了电影感受更深。

查了一些二战时密码战的背景资料,贴在这里:图灵的密码故事要从一个“谜”开始,ENIGMA (谜) 源自于希腊文,既是战争时期所用的密码(在所有用于军事和外交的密码里,最著名的恐怕应属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使用的ENIGMA),而破解这个密码的正是阿兰• 麦席森• 图灵。

二战期间, 德国发明了一种看似不可破译的密码“ENIGMA”,这是一种用于ENIGMA 加密和解密的机器,这种密码被德军广泛使用,包括定位出没于大西洋运输线上的潜艇,这些潜艇以令人心惊胆战的速度击沉英军的船只,被丘吉尔称为“大西洋海战”。

丘吉尔担心英军会因补给短缺而战败,而解决的唯一办法便是阻止德军的潜艇战术,破解ENIGMA 就是阻止德军的方式之一。

如果英军能破译这些情报,他们就可以确定位置并击毁潜艇。

但在整整 13 年里,英国人和法国人都认为ENIGMA 是不可破译的。

针对这一情况,政府成立了一个新的机构——英国政府密码学校(Government Code and Cipher School, GCCS),总部坐落在白金汉郡的布莱切利庄园。

这个难题也交到了图灵手中,从1938 年9 月开始,图灵一直专门负责ENIGMA的密码分析。

他率领着大约200多名精干人员进行密码分析,其中甚至还包括世界象棋冠军亚历山大。

分析和计算的工作非常复杂,26 个字母在“ENIGMA”机中能替代8万亿个谜文字母。

如果改动接线,变化会超过2.5 千万亿亿。

图灵凭借着他的天才设想设计出一种破译机。

这台机器主要由继电器构成,还用了80个电子管,由光电阅读器直接读入密码,每秒可读字符2000 个,被称为“图灵炸弹(Bombes)”。

图灵对 ENIGMA 的破译方法完全是纯数学和理论性的,据他的同事们回忆,他在破译密码的工作中,曾创造好几种新的统计理论,但都未形成论文发表,后来又重新为他人所创建,由A.瓦尔德(Wald)重新发现并提出的“序贯分析”就是其中之一。

序贯分析是数理统计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其特点是,在研究决策问题时,不是预先固定样本量,而是逐次取样,直到样本提供足够的信息,能恰当做出决策为止。

其中“序贯概率比检验(Sequential Probability Ratio Test, SPRT)”在密码分析中的应用,可以明显约减相关攻击所需的密钥量。

由于这个组的努力,特别是图灵的出色工作,他们掌握了破译该密码的一整套方法,从而了解了德军的动向,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为英美联军击败德国做出了突出贡献。

1941 年5 月21 日,破译小组第一次立了大功,因为截获了希特勒给海军上将雷德尔的一封密电,将当时号称世界上最厉害的德国战列舰“俾斯麦”号击沉。

1943 年4 月,日本联合舰队总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在4 月18 日将飞抵卡西里湾,这份情报被破译小组破译,于是,这位战功卓著的日本司令的飞机,在距离卡西里只有几英里处被拦截并击落。

图灵的许多思想和预见都在他死后不断得到验证,也始终引导、推动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

国际计算机协会于1966 年设立“图灵奖”,以专门奖励对计算机科学研究与推动计算机技术发展有卓越贡献的杰出科学家。

引用自《图灵——密码破译者》http://www.cms.org.cn/cms/zl/tuling/turing2012-4.pdf

 10 ) 冲奥野心是块绊脚石

作为公关小能手韦恩斯坦今年的主打,模仿游戏受到的关注自不用多说。

同为英伦传记片,很多人把它同两年前同样出自韦恩斯坦的皇上无话儿(国王的演讲)比较,后者当年一举拿下最佳影片、导演、影帝等重量级奖项,以目前的声势来看模仿游戏要比肩皇上有些难度。

不过皇上当年也是后期逆袭了社交网络,一句话,只要有韦胖在,一切皆有可能。

回归片子本身,跟国王轻喜剧的欢脱模式和大团圆结局不同,图灵自身的经历决定了本片的悲剧走向。

我对图灵本人无甚了解,所以这篇评论里提到的仅针对这部片子。

整体而言这是一部中规中矩的人物传记片,从选角到配乐都无大错,有泪点,偶尔也有一两个笑点解救沉重的氛围。

每年都有这种片子,步步为营只为俘获学院评委的芳心,太过小心翼翼也就少了几分灵气。

开头的独白我觉得很多余,有点矫情,跟全片质朴沉静的风格不搭。

然后三线并进这种结构很大胆,因为用不好会显得很凌乱而且容易让观众出戏,这大概也是这部片子为数不多的惊喜之处了。

主线是二战期间图灵和小伙伴们破解enigma,另外还穿插了他学生时代与同学Christopher的一段残缺之情和战后因为同性恋身份被调查。

除了警探调查以外另两条线都很饱满,尤其是Christopher,贯穿全片,赋予图灵这个神经质怪胎一抹感性,以Christopher命名自己心血的结晶又让人唏嘘。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这条线结束得有些仓促牵强,或者说缺少铺垫,戏剧冲突也稍弱,比如我之前脑补的烂梗是两人暧昧之情被发现被强行分开甚至Christopher被欺负致死。

当然这是传记不是琼瑶剧,不能想怎么编就怎么编。

说到这里我觉得其实纯粹站在拍电影的角度上,拍传记片最大的不利之处就在于你讲的是真事儿,出于对原型人物的尊重,创作上难免受限制。

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缺乏激动人心的高潮,比如同样是今年冲奥热门的theory of everything。

当然不是说片子一定要有高潮,平平淡淡也可以打动观众,但是这就很考验导演和编剧的功力了。

扯远了,说说表演。

Benedict Cumberbatch作为本片的灵魂人物,他的表演是担得起的。

台词念得到位,很好的体现了人物的性格(比如他有时候很尴尬地升高音调或是因为紧张而声音发抖),最后的哭戏看得人揪心却不会用力过猛。

虽然有些人因为别的原因而讨厌他,但作为一个演员他的资质是值得肯定的。

Keira Knightley沉寂这么多年以后今年终于显出回春的迹象,有望获得第二个奥斯卡提名。

作为图灵的soulmate她很好地演绎出了Joan活泼可爱的形象,结尾处她重复的点题台词"Sometimes it is people who no one can imagine things of who do things that no one can imagine"结合当时的情景格外感人。

可惜的是她好像缺少让人印象深刻的oscar moment,也许图灵说分手时她扇那一巴掌可以算?

Matthew Goode果然适合当配角。

他这种有气质没气场的演员担主撑不起来且容易被抢戏,作配角却很抢眼(又养眼)。

然后我很困惑的是似乎有他和图灵的暧昧暗示?

比如图灵给他介绍女人时明显的不乐意和enigma破解后两人和别人都热情拥抱面对彼此却略显awkward地一笑...但是后面也没有再提到。

Mark Strong出场少角色也没什么发挥空间应该是友情客串性质吧。

唐家屯三女婿...至少是个有记忆点的角色。

总的来说这是一部好片子,虽然四平八稳无甚惊喜。

创作者太讨好奖项,并未(可能也没打算)体现出任何个人风格。

我对国王的感觉也差不多,为颁奖季量体裁衣私人定制,就差写上收件人学院评委了。

只是如果我是评委,比起圆滑保守的模仿游戏,可能还是会更偏爱狂放不羁的Birdman。

《模仿游戏》短评

静不下心来好好看电影

4分钟前
  • CH23SE
  • 较差

干、巴、巴、

8分钟前
  • 爆青
  • 较差

乌云压顶,呼吸困难,世间所有的天才终将被体制毁灭。

10分钟前
  • 武侠小王子
  • 力荐

借用一个木心的句式:别再提图灵了吧,他的死,使我们感到大家都是对不起他的。天才总天真、坦荡、毫不设防地迎向这个庸人占领的世界,一腔热诚付与世界。世界待他们,往往却是一盆脏水兜头浇下。有人说:人类社会进步得还是太慢了。嗯,或许吧。人类社会大约是进步了,但人性从未进步过。

12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

凯拉宽,卷福长。凯拉坐在卷福上,卷福偏偏不让凯拉坐在卷福上.......凯拉偏偏就要坐在卷福上......................当里个当

16分钟前
  • 王五月800冲刺
  • 推荐

他是拯救了几个国家 拯救了1700万人的天才英雄,却被你们以一个“同性恋”的罪名对他进行化学阉割 仅仅是同性恋犯法了 可是取向不是他的错 让他本该在享受荣誉光辉的时候 孤独的躺在椅子上像小孩般无助的啜泣 手抖的再也玩不了数独 最后遗憾的离开这个世界。你说说讽不讽刺“这个世界能变成今天这么美好,正是由于你不同于常人”

18分钟前
  • u
  • 力荐

抄袭74届状元的命题作文妄图取得高分不惜歪曲一切,可耻。就这样还拿了最佳编剧,说明好莱坞还真tm爱吃这套。

21分钟前
  • 大王乌贼
  • 较差

大失所望,简直是对艾伦图灵的亵渎。情节上的俗套化,角色塑造上的刻板化和矮化,脱离史实胡乱改编…太失望了我敲。

22分钟前
  • 大基本原理
  • 较差

一句话形容:颁奖季传记片...这些讨巧的传记片每年一批真是够了,各方面虽尚佳,但就是没态度。BC和KK没惊喜也没什么黑点

25分钟前
  • SundanceKid🌈
  • 较差

我努力坚持到五十分钟时想松口气,然后看到长评里指出的电影里许多不符合史实的桥段正好是造成我不适的片段。真的非常讨厌流水线式打造出来的人物传记片,感觉即没有尊重历史人物也没有尊重观众。

29分钟前
  • 较差

和我一起看这部电影的人,是我同事的前男友,也是我前男友的好朋友,也是我高中同学【贵圈屌乱

32分钟前
  • 神探夏老师
  • 推荐

典型颁奖季电影。韦恩斯坦已走火入魔,若不铲除,必成后患。 /现在是2018,韦恩斯坦已被铲除,欧耶!

36分钟前
  • 影呆
  • 较差

不知从何时起,传记电影开始总是专注于挖掘人心中的纠葛……真正的事情倒讲得稀里糊涂的。

41分钟前
  • 穆豆
  • 还行

演得都好,剧本差口气

42分钟前
  • 原生态树洞
  • 推荐

电影院看的时候哭成狗,图灵一边颤抖一边哽咽着说“我不能进监狱,他们会把我的christopher抢走,他们会再一次抢走他!”,看到这里我已经哭的泪流满面,一个英雄,他拯救了整个世界,但是看看这个世界给他的回报是什么!!

47分钟前
  • 小肥啾~
  • 力荐

一个传奇式的天才英雄故事。虽是一位悲剧人物,但是影片着力表现图灵对战争所做的贡献以及自身的纠结点。三线叙事让情节变的丰满,也让图灵这个人物变的更立体。卷福的表演大赞,奈特莉也是可圈可点~

48分钟前
  • Granite_花花
  • 推荐

对图灵感情有多深,对这片子就有多失望……

50分钟前
  • 汪见殊
  • 还行

今年奥斯卡领跑者又出现了,具有能讨好所有人的特质,当然个人认为能把一些计算机的干巴巴地知识通过剧本设计得到通俗化解释还是挺好的!

52分钟前
  • 文西
  • 推荐

遗憾天才的陨落,也遗憾与小金人失之交臂。可能,命运注定要两部史诗级人物传记相遇。当图灵碰撞霍金。他们都是为推动人类进步做出不可磨灭功绩的智者。你无法把他们摆在一个天秤上较量孰轻孰重。许是粉丝滤镜吧,让我终究因为卷福更偏爱图灵。偏爱这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里,压抑的,激情的故事。

54分钟前
  • 武井咲
  • 推荐

真实的故事常常让人流下无可辩驳的泪水

56分钟前
  • 隆咚锵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