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特岛7月22日
Utøya 22. juli,恐袭夏令营(港),7月22日重生(台),U - July 22
导演:埃里克·普派
主演:安德烈·伯恩森,亚历山德·霍尔门,布瑞德·福里斯达,艾丽·瑞亚侬·穆勒·奥斯本,苏陆士·萨达特,马格努斯·莫恩,张特兰
类型:电影地区:挪威语言:挪威语年份:2018
简介:在2011年的7月21日那天,650个年轻人正在于特岛上参加夏令营,他们刚刚得知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奥斯陆的一座政府大楼被一个全副武装的右翼激进份子炸毁,接着激进分子就来到了于特岛。影片将跟随一名叫卡佳(Kaja)的小女孩,在听到了激进分子的第一声枪响后,令人窒息的72分钟生存挣扎。影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于特岛惨..详细 >
没有资格评论在这种处境下还保持善良救别人的 心 最后还死了
压迫感
下载错了
这片子也不是那么糟糕,至少说明了为什么独狼凶手最喜欢在严格管制武器的国家/地区作案,换成德克萨斯谁杀谁还不一定呐。问题是挪威人为什么要拍这种片子?有这闲功夫不如再拍拍挪威独立连。
旁人根本无法体会的恐惧绝望以及对生的渴求,通过被害人视角展现一次恐怖袭击的全过程。女主从理性的寻找妹妹,奔跑,躲藏,到面对死亡,最后的崩溃,中枪,整个过程令人扎心。创伤是永远无法愈合的,愿世界和平。
恐怖袭击之后的事件处理,大段大段的语言对话,可惜我没看下去。
两星半//一镜到底作为辅助的表现手段并没有起到帮助作用 反是挪威语帮助入了点戏
柏林主竞赛补番。长镜头完成得还不错(应该还是有几个特写是接点),景别控制很细致,那么多群演很考调度能力,不少时刻比较心理化,强调沉浸感(或许拍成VR就神作了吧……),通过1:1真实时间来让观众体验枪击案中的极度恐怖的气氛(屠杀72分钟,长镜头则是83分钟左右)。不过这种环境里小哥不忘撩妹,女主又作死,还是比较成问题(剧作其实不如[维多利亚]但是气氛还是要好一些……)准备等威尼斯主竞赛资源出差不多了再补绿草那部,2018年出两部同题材影片,比稿不说,本身就是很有症候性的。
20240630
boring 一镜到底就是噱头 剧情没有起承转接 没头没尾
一直在找妹妹,结果最后自己死了,妹妹却悄悄活了下来,太讽刺了。你全心全意为Ta着想,然而你在Ta心中根本不重要。
全程未见恐怖分子,但恐怖的气氛确贯穿始终。对于本片好不好暂且不与评论(说不好看的当纪录片看吗)。但基于真实事件改编应该给五星
同样题材的两部电影,一部去了柏林,一部去了威尼斯。相比较《7月22日》,这一部简直就是灾难,还是全方位的。全程使用了手持的长镜头作为拍摄方式,表达混乱,究竟是作为观察者的视角,还是亲历者的视角前后始终矛盾。此外,单一脉络向前行进显得都格外吃力,除了渲染紧张外没有任何情感上的递进。
一镜到底太牛了
前段时间的新西兰直播枪击案跟这个一模一样
杭州挪威影展片单被删去的一部电影。用一个超长镜头还原了当年的枪击屠杀案,不过它没有去探讨案件背后的深层次问题,开头不久就把常见的家庭关系问题摆给观众看,过程中也依旧如此,甚至还有玩笑、唱歌桥段,把沉重的7月22日拍成了好莱坞式的灾难片。结尾倒是有一点点意思,男主刚说完支持女主,枪响后自己跑上了船,而影片也嘎然而止,再次证明片子本身仅仅只是展现灾难之下人与人的关系、维护和修缮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长镜头营造的危机感十足,即使观众知道故事情节。但80多分钟一味地逃跑、躲藏,没有新的东西加入,容易疲惫。
是受害者中心,得到幸存者团体支援的作品,基于向观众复现他们度过的煎熬时间这样的立场拍摄的作品,演员的很多反应都很符合各种文献中对人创伤反应的描述。而且片尾有句话大意是“片中内容基于真实,但不是唯一的真实,可能还存在其他的叙述”,很在意未出镜人士话语权,非常伦理。就是不建议ptsd患者观看,看完出来感官过载。
是的,比那部7.22,这部只有一个人的视角,抢手就是一个影子,看不见前因后果。而且,女主最后。。。
一年两部「722」事件改编电影入围欧三大,比起《22 July》,本片不讲道理,只是用单纯的长镜头来想象受难学生当时的处境,在和平时期这样的经历堪称「接近地狱」,给予观众们的感受或许比大语境大环境下的《22 July》更加深刻,另外一种创作想象是,未来改编自真实恐怖事件的VR电影也是一种选择,当然创作者会承担更大的「白左」们的舆论压力。
居然是个伪纪录片形式的大逃杀,不太懂导演想表达什么,但感觉有点把这种惨剧娱乐化了,他是很迷恋这种形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