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是我第一次写影评,比起评价我会着重于自己的观影感受,这是一部给我的精神世界带来了幸福感,我也想给它回一份真实的反馈。
本X——游戏网名,比利时的语言,意思为“我一无是处”。
本X是高等级、高水平的网络游戏《霸王》的玩家,他每天早晨5:45-6:33玩游戏,然后洗漱、早餐、出门上学。
他的真名叫本,是一名“自闭症”患者,他能在游戏中来去自如,却不能适应这个社会。
关闭游戏界面,一切都变得很难。
一 电影2007年上映,剧本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
那时人们对自闭症的认知还未普及,自闭症儿童在普通学校上学。
可能为了增加真实感,电影拍摄使用了“纪录片”式的旁白解说。
我对这种解说毫无抵抗力。
多年后人们回想当初,带着经年的情感和理智的反思,赋予了那个点更大的思考意义,这让我更加冷静的思考看到的内容。
同时也会被吊起胃口,使观看者更加好奇最终会发生什么。
值得庆幸的是,这部电影对得起内心期待。
二看之前本片有一个吸引我的点,影片中有大量游戏场景,场景在现实和游戏间不断切换。
我对此很感兴趣,立马去找了看。
看了之后我个人的一种理解是,本在用游戏里的逻辑来认知世界,若去除游戏框架支撑,本的真实世界会随时崩塌。
游戏场景因此显得悲壮。
这也很符合自闭症患者的特征,他们的机械记忆和机械理解能力很强,而“心智化能力”很弱,这使他们能够完成机械的任务,而无法无法融入社会环境。
PS.其实回想这部片子使用了挺多拍摄手法,但我不懂就不具体评价。
总体而言,这是一部优秀作品。
三我因为雅君的推荐看的这部电影,据说前三分之二会比较压抑,但“撑过前三分之二,后三分之一就会有华彩出现。
”不过即便有雅君的提醒,并且开了点弹幕陪伴,我的感觉是“真的很压抑,前三分之二,如果你不知道后三分之一有反转的话。
”
看电影前,我已经有了较好的心理建设,但到三分之一时完全有负重前行的那种感觉,被紧张压抑的氛围包裹。
我能有这样的机会体会到本的内心,这对于观众是很难得的经历,可能也是因此,我在后期也完全体会到了本的幸福。
虽然b站弹幕安安静静是不错的陪伴,但其实我有些后悔开弹幕,我会更想完全沉浸在影片中。
而且,也许不开弹幕,影片后期的“华彩”会更惊艳一些。
四最后,本片最触动我的不是教育意义,也不是剧情的反转。
尽管仅凭这两点《本X》已经做得很好了。
最触动我的是本最终获得了幸福,以及他获得幸福的方式。
《本X》给出了一个幸福的真实示范,而他获得幸福的方式并不是不可复制的。
本没有主角光环,他和每个平凡人一样,遭受痛苦后没有人能真正理解他,他的父母、老师以及部分同学同情他,却也没有办法帮助他真正走出困境。
能够拯救他的,唯有自己的心,相信世界上存在着美好的事物。
有的时候人需要选择性记忆。
所以我写这篇影评也是想纪录一份美好的感觉,希望他们可以在我身边停留久一点。
当美好出现时,要用力记住她的样子。
幸福的方式是多样化的,善良就好,温柔就好。
五、关于自闭症自闭症患者的脑结构和正常人有些不同,他们中大多数智力发育低于正常水平,只有少数智力超群。
但大部分自闭症患者会有某方面天赋,比如影片中本在游戏中水平出色、学习又快又好。
他们对细节敏感,在他们眼中世界由一个个细节组成,无法将他们联系成整体。
曾有实验让受试者在细节繁多的画中找出某个人物,大多数自闭症患者能很快给出答案,普通人则需要看很久。
这解释了他们对环境要求的固执和刻板,世界对于他们来说更像一种排列组合,改变一点细节对于他们来说就是天翻地覆。
他们总是选择一成不变的生活方式,因为哪怕一些常人无法察觉的变化对他们来说都是超负荷的。
有部分自闭症患者可以进行目的明确的正常工作,能够进行目的明确的语言交谈,但是他们不会“闲聊”,缺乏心智化能力是自闭症的另一特征。
有实验表明,自闭症患者的认知目标明确、善于点到点的直线思维,看不到意味丰富的“曲线”。
他们只能理解正确的结果,不能理解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理解。
这可能是由他们的先天发育决定的,终身努力也许能有所进步,但终究很难赶平均水平。
其实,每个人的脑都是独一无二的,而自闭症其实没有客观的的诊断标准,患者的脑只是脑结构中的一种极端,也就是所谓的边缘人群吧。
人不以居中而自傲。
这样的边缘人群并非不能接受,尤其是当了解他们的视角,知道他们也有正常的情绪和感受之后。
因此我很感谢这部电影。
六影片的最后,他说,人看见马就会想骑马,却不知道马可能不想被人骑。
如果马能够表达自己......影片中有一幕,本服用了兴奋类毒品,他激动得抱着妈妈大喊我感觉我的病好了,开始语无伦次的表达自己,解释十几年间发生的种种,我才真实的体会到,其实自闭症孩子也是有感情的,他们和正常人一样会爱、会感动、会愧疚、会羞愧、会愤怒,会把在意的一切记在心里。
想到这一幕,便不会困惑人为什么要去理解马,而是会告诉他,嗯,我能试着去理解的。
马不会表达也没关系。
好友说,“理解是一个美好的词,也是一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事,无论是理解他人,还是理解自己。
”希望每一个人对世界对一份探索、多一份理解。
正因为难,所以需要一直努力,世界因为每一份理解而更美好。
没关系,你有属于你的快乐。
You can have your own happiness.
绝对的非主流电影。
非主流的制片商,非主流的演员,非主流的情节,甚至非主流的对白语言。
男主角本是一个有着比较严重自闭症的男孩。
但是他的智商绝对没有问题,所以他成了一个网游高手。
然而,俗话说的好,不怕没好事,就怕没好人。
本的同学们几乎都是不良少年,都习惯于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本的痛苦之上。
无休止的欺辱和压迫,让本完全崩溃,甚至萌生短见。
此时,多亏了本在游戏中的忠实盟友,一位网友女孩及时出现在他的生活中,才让本重新回到了生活的正轨。
本是一个不幸的孩子,他的生活比常人更加崎岖艰难。
本也是一个幸运的孩子,有父母、老师,还有美丽网友女孩的贴心帮助!
1、 在很多时候,对一个人的行为的评估是由该行为所产生的后果来决定,而非行为本身。
如果没有那个在多半时间里都让人伤感的悼念仪式;如果没有仪式间那些记者们架起的摄像机;如果没有上新闻;如果Ben就如此默默的死去,只留下我们的伤感与惋惜,以及Ben的父母那些愤怒的悲伤;如果仅此而已,那么该由谁去审判那些无知者愚蠢的卑劣呢。
在那些欢呼雀跃间,他们可曾意识到自己行为的卑劣呢,或者在那之后的相当长时间里,他们有否意识到自己在那时的卑劣呢,不得而知,只知道他们在悼念仪式上的影像间的那些坐立不安。
但至少博加特和德施梅不会意识到这些,否则他们又怎会撬开Ben的嘴巴,并把摇头丸塞进去,而且,德施梅还吐了Ben口水,竟是吐到嘴巴里的。
不得不承认,在很多时候,对一个人的行为的评估是由该行为所产生的后果来决定,而非行为本身,我们对博加特和德施梅们的指责,是因为他们的行为深深的伤害了Ben,以至于Ben险些无力自拔,险些因此离开。
如果对Ben而言,这同样是个玩笑,并且因此来一段SHOWTIME,炫耀着自己年轻的身体,在男孩女孩们的嬉笑间,没有屈辱,亦没有愤怒,那又是怎样的结局呢,或者就此遗忘,成为青春里微不足道的一段插曲。
行为本身有着它的确定性,但它所产生的意义却有着多样性,和对未来的无限延展性。
2、 道德存在于更广泛的人群中。
在那些围着被剥去裤子的Ben的男孩女孩间,在他们高举着的手机与DV间,道德无从谈起,道德存在于更广泛的人群中,存在于整个社会公义,及历史与文化的传承间。
1940年的日本人不会因为对中国人的杀人比赛而愧疚,德国人不会因为把犹太人送进焚烧炉而悲伤,他们的道德存在于他们的团体间,而在更广泛的人群里,这些简直都令人发指了。
对于Ben,真正让我们难过的是,为什么非要让整个社会形成了对那些男孩女孩的看法时,他们才能意识到自己的卑劣与不堪呢,从这个意义上讲所谓道德也是自私的,不过是自我情感的产物。
3、 自我拯救。
影片最后,当镜头拉开,Ben对着空气娓娓的说到,“人一见到马就想骑上马背,但你能告诉我有哪一匹马想要被人骑?
如果马有权选择…”时,我们恍然大悟,原来那个可爱的斯嘉莱并未在Ben的身边;原来那个有创意的死,并非出自那个漂亮的脑袋,原来……原来如此,在那一刻,在那个镜头随着轨道往后拉伸的一刻,影片无论是剧情上还是思想上都有了质的提高。
我们猜测斯嘉莱究竟是谁,是Ben本身吗,或者确有其人,从影片中我们都不好做出准确的判断。
一种可能性是斯嘉莱确实存在,也来到了Ben的城市,但在Ben去车站接她,跟着她坐上了火车,并又下车时,斯嘉莱在火车上离去,而Ben成为了新的斯嘉莱;另一种可能性是斯嘉莱其实根本就是Ben的幻想,这种幻想包括手机里的彩信,也包括博加特和德施梅看着彩信时对Ben的侮辱,真正让我们叫好的正是模糊与这两种可能性之间,而未让我们察觉。
从另一方面来讲,如果斯嘉莱介入则显得有些矫情,而一个如此悄然出现的幻象,富有新意,丰富了剧情,并且更多的,我们知道在面对个人情感的彷徨与成长时,只有自己才能够拯救自己。
关于青少年的电影现在已经很少了 这部电影还可以 终于把游戏这一元素加进去了 可是游戏这一元素没有在剧中起到太大作用 就是引出一个虚拟"girl" 不过,用快速剪辑的方法来刻画人的内心还是挺独特的 如果你想感受一个自闭少年的内心 就看这不电影吧 他把内心用视觉表现的很好 不错的电影
为什么要活在别人的期望里?
是不是非要成为另一个别人所希望的自己才会安全?
本并没有做错什么,只是上帝在创作他时放入了和别人不同的灵魂,这个灵魂比其他人纯洁,却被视为残缺。
和周遭格格不入的行为叫出格,成为和别人不同的人叫做异类,被大部分人无法接受的想法叫做极端,为什么就不可以简单做自己.哪怕不完美,哪怕平庸。
毕竟世界上只有一个自己,独一无二,无法替代的自己。
如果这是美国片,结局可能就是本举着机枪或者自制的弓箭冲进学校屠杀同学,最终新闻报道了这起学校暴力事件。
如果这是日本片,结局或许就是本真的自杀了,卧轨、上吊、割腕、吃药......都有可能。
庆幸本片的结局,“创意式死亡”换来一个勇敢的本。
世界或许会给很多人带来不平等待遇,可这并不代表就需要否定自我。
本是幸运的,而这一切都源于那个叫斯嘉莱女生。
在游戏的世界中她需要他守护她同行,一路杀敌闯关。
而在现实的世界里,则是她陪伴着他,战胜心中的自己,浴火重生。
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斯嘉莱,更不是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有一个斯嘉莱,接受如此不堪的自己,伴其左右,鼓励你成长。
你是谁无所谓,重要的谁知道自己是谁,在不冒犯的他人的前提下,坚持自我是一种勇敢,也是成全最完整的自己。
虽然总觉得这个片子有哪里不足,但还是推荐你去看一看人生如戏,但是人生不能重来,珍惜生命,尊重他人
为什么电影看得累?
一方面可能因为电影的剧情复杂,的确需要动脑经来理解,极端者如《穆赫兰道》。
另一方面是电影的短镜头过多、缺少慢镜头、剪辑密集,电影的节奏的凌冽使得进展快于观众的反映速度,比如《本X》。
这部片子的前半部分都非常闷,无非是一个《大象》类型的电影,少年在学校受到同学的欺负和凌辱,企图自杀。
除开那些人物访谈类型的镜头之外,其他镜头都并不十分讲究构图,形成了较为明显的纪录片风格,配合极端克制的影片音乐,电影纪录片风格凸显出来。
原本这种风格并无可指摘,可是在所记录内容本身并不惊悚有趣的情况下(女巫布莱尔或鬼影系列除外),纪录片风格往往意味着更少的观众、更坐不住的观众和更心烦意乱的观众。
我其实就是这样的一个观众。
更要命的是,前半段片子当中太多的意识流性质的镜头,剧情不加任何修饰的平铺直叙,让人大倒胃口,看到这一部分我心中暗想:我终于明白什么是文艺腔了。
文艺腔就是不讲符合逻辑的故事,想怎么来就怎么来,随心所欲。
相比而言,仿佛那些典型的三段式好莱坞影片却需要更多的心思,因为导演注重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倾诉欲望,更多的还有观众的大脑和思维。
整部电影的着色以深蓝、黑色、灰色为主,而且拍摄季节在秋冬,因此整个电影穿插着一种萧瑟、内敛而且冷峻的气息。
女孩的出现带给了这部影片不一样的色调,她红色的外衣在整部影片当中非常鲜明。
正是这样的暖色让本的生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让电影有了巨大的转折。
也让片子风格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电影前半段描述的是一个纪实、悲伤且消极的故事,可本的假死这一情节让片子的风格充满恶作剧的戏码,从而变得滑稽、忍俊不禁但失真——生活中没有一个自闭症儿童能够如此狡诈地想出这一出戏码吧?
虽然这样的风格猛变让我略感失望,但却也是这样的反转带给前半部很渣的片子迥然不同的色彩。
不过导演貌似没有打算把这样的悬念持续太久,因此本的假死在一开始盘算的时候就充满了提示和线索。
本和Scarlite在后台的窃笑和嬉笑让本的假死所带给社会各界的震惊和悲痛冲淡了不少,尤其教堂那一个场景当中所应有的冲突性基本消失,观众所等待的无非就是本将以怎样的方式来揭穿这搞笑的闹剧。
说实在的,我很喜欢这样的剧情,可是导演的影像处理并不妥当。
电影希望传达“非得等到人死了人们才懂的反省”的观点,被假死情节的搞笑和无厘头所分解了——导演完全可以抑制住本和他的女友在戳穿这一幕之后的洋洋得意的。
电影走到这里也就能够拿3颗星了。
电影在最后一个镜头里面丢出来一记重磅炸弹——原来这个红衣少女前往布鲁塞尔就一去不复返了,一切的反击和策划只是本自己做出的选择。
本开始了自我救赎,可是代价是他活在了自己拥有一个女友的幻象里,可以想象他的日子并不会比之前好过多少,或者说只是换了一种“不好过”而已:他可能对着空气接吻、对着空气讲话、对着空气笑,旁人看他就是个神经病吧。
那些在观影过程中看到违和感在最后一个镜头当中得到了解答:为何父母从来不和女孩对话,为何女孩和本搂搂抱抱他的父母却没有任何指摘。
这最后的神来一笔果然聪明。
最后思考的问题是:这样的主题的片子能够在国内实现大规模的票房么?
校园暴力、家庭暴力、社会现状的反思一定能够赋予电影深层次的意义,这让电影获得了人文性。
巧妙的结构和结局,更顺畅的剪辑和剧情安排,则让电影拥有了艺术性,口碑营销有了可能。
可是,应该如何从影片当中获得可供营销的点呢?
选一个知名演员来做营销?
借助网游本身来实现营销?
通过经典台词来营销比如“我什么都学会了,可是没有学会欺骗”?
通过在社交网络上对“残酷青春”、“人生的意义”进行宣传?
或者制作一个更为活泼的动画片来描述校园暴力的数据统计片?
这样的片子在当今中国影市最多能够拿下1亿票房吧?
不过好歹成本也就1000万而已吧。
我在霸王这个游戏里耗费了3年时光。
起初是冲着这个游戏才看的这片子。
觉得,看看片儿缅怀一下自己浪费的青春。
但是很快我的注意力从影片中游戏画面转到对ben对剧情的关注了。
说实话,前几十分钟我看的很憋屈。
因为我有一个弟弟和ben差不多,或者不如ben。
再或者太多人年前人,还沉溺在网络里不能自拔。
不如ben。
真是一部好电影。
导演在ben和MM在火车站告别之后的处理简直到了极限。
一下子把人欲望中那种被压抑,想得到而得不到的心情演绎的十全十美。
看我的难受,但是还想看。
最后的假死 我觉得这剧本编的太跳跃了。
或许太多人只会用某某的死去唤醒人们的意识。
太呼唤这种人性化的处理方式了。
但是以后会不会有人再去欺负ben?
MM会和ben再相见?
ben是否会继续游戏下去?
我们无从而知,只是默默的希望。
别在有人欺负这些弱势群体。
只是希望ben能和MM在一起。。。。。。
再虚拟的世界,我们都曾满足。
都曾快乐。
但是,谁知道那是否是真的满足,真的快乐。
或者我们应该像ben一样,让虚拟和现实交叉着充裕自己。
星期天的下午打开这部电影看,开始看的时候,本以为这部片子毁了我轻松愉快的周日时光,准备好的薯片根本吃不下去。
随着情节的展开,心头一股抑郁的滋味浓烈的袭上来,胸口发闷,拳头握紧,想砸了电视。
坚持过来,带着悬念看到结尾,豁然开朗,感动、惊喜!
在我的标准里,一部好电影就是这样,它牵引着你的情绪,跟随着它,有喜又怒,最终得到释放。
本的世界和别人不同,他自小患有自闭症却和其他正常孩子一起学习,在成长过程中,因为自闭症成为同学的笑柄,吃了不少苦,有些非常过分,让本受很大刺激,却因病无法说出来。
本有了自杀的念头。
在电影过程中,穿插了很多纪录片的采访情节,以本身边的父母,老师,同学为对象,讲诉他们对本的遭遇的想法与意见。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猜想这部电影可能会以最终本无法适应生活,死亡为结局。
但是导演的才华就在于,他将残酷现实呈现给你,却又巧妙给安排合理情节给人无限希望。
本在虚幻的网络中他获得重生,网络中的女玩伴斯嘉莱与他约定好见面。
可是见到她后,本无法与她正常交流沟通。
离开后,他选择跳下火车轨道自杀。
从这里开始,看似合理人物斯嘉莱出现了,她从即将跃下站台冲向火车的本,拉了回来,并告诉本,身首异处后,大脑还有15秒反应时间,这太残酷了。
接下来,斯嘉莱与本形影不离,带给本很多快乐,导演用斯嘉莱的台词,说出了很多劝慰自杀者的话语。
我在想,上天怎么会安排一个这么美妙的女孩子来到本的身边,本太需要这样的人在身边了。
斯嘉莱建议本建立个游戏中的公会,将父母加入,大家一同进行一件重大事情的策划。
在这里很多镜头中,父母与斯嘉莱没有沟通。
我感觉斯嘉莱应该是本想象中的角色,但是没关系,本尼站起来了,快乐了,要反击了。
我没想到的是,剧情如此精彩,本尼的反击是这么有力,这么意想不到!
如果想知道本是如何还击的,请看电影吧!
会让你将心中所有抑郁一扫而光。
自闭症的孩子很多都是天才,我猜想本可能是为了适应生活,应激能力使他创造出了斯嘉莱这个朋友。
这样很好。
希望本和本一样患有自闭症的孩子都能永远的幸福生活下去。
导演(我无限佩服中!
为什么世界上有那么多有才能又善良的人!
)用一部有网络,游戏,音乐等等,结合现代青少年口味的电影,给我们讲诉了自闭症人的想法,世界。
同时用直观的,强烈的情节来告诉和提醒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自闭症人群,是一部有教育意义又好看的电影!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听说过这么一个故事:一个人不小心闯进了精神病院,这个医院刚好在发生暴动,所有“正常人”都被精神病人制服了,所有精神病人都被打开了牢笼,整个精神病院现在成了精神病人的自由国度,而这个误打误撞闯进来的“正常人”,被这个“国度”里的人民视为“不正常”,结果被迫给带去接受治疗。。。
此时,原本属于“正常人”的现在成了不正常,而原本属于不正常的现在则成了正常!
什么是正常人?
什么是不正常?
其实压根不存在,这个正常与不正常,本没有绝对标准,是组建这社会的多数人所定义的,完全取决于这部分人的主观判断,而当我们有了定义有了判断的时候,我们又非常讨厌处于我们判断里的反面人物,我们将之称其为异类。
我们为什么讨厌异类?
因为异类的存在,本身就是否定我们判断、否定我们认知的存在,我们如果允许异类的存在,那其实就是否定我们自己的存在!
所以我们为了肯定自己的存在,必须否定异类的存在,所以,当我们面对异类,必然会讨厌、会打压,最终目的必然是将异类赶出我们的“领地”,或者将异类转化为同类,从而使血统得以纯正,这样最终这个社会才能稳定长久。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是什么导致我们成了异类?
又或者使我们归为同类?
为何人与人之间就会不一样呢?
这个差异到底是怎么来的?
这个差异,看似是起源于每个人所接收到的信息(成长环境)、来到这世上时空间和时间的影响以及由前世所积攒的福与祸等一系列因素,实际上并不是,是因为分别心!
是因为当我们有了“你”与“我”之分的时候,分歧出现了,分裂出现了!
而让“你”与“我”产生作用的那个东西,叫做“评判”!
最初的我们,没有你我之分,因为你就是我,我就是你,这个世界本就是一个整体,当亚当夏娃吃了禁果时,他们发现自己赤身裸体,所以找衣物遮掩,因为此时,他们有了“我”的概念,有了“评判”,所以在神面前暴露出来吃禁果的事实,因为从打破禁忌的那一刻开始,他们就有了“我”的概念,从而产生了评判(蛇说吃了这果子你未必死,这就是人类最早开始的评判),也就有了罪了。
这电影里多次出现了挂着耶稣的十字架,其实非常符合电影里的意境,因为在我看来,耶稣为什么会被人类钉在十字架上?
因为在人类的眼里,或者说,在当时那个人类社会里,耶稣是这个社会的异类!
被鞭打被凌辱被钉十字架,这是这个糟糕的社会对待异类最极端的宣泄!
我们之所以成为异类,之所以生来与众不同,那是因为我们是带着巨大的使命而来的,而这个最终的使命到底是什么?
是让我们放下“我”的意识,放下由“我”而生的“判断”,是让万物觉醒,是让万物意识到,我们都是一体的!
我们的异类身份,必然遭到排挤和打压,而这,就是伟大使命里的牺牲!
我们得像十字架上的耶稣一样不断的牺牲,只有通过牺牲,最终才能唤醒我们埋藏在最深处的真相:万物本是一体!
这是一个巨大的工程......
从自闭到精分 他家人还挺高兴的 = = 片子拍得非常闷 不好看
“他有自闭症是他自己的事,这并没什么问题,其他人怎么做才是问题。”
我哭了,可能在我心里,也有这样一个女孩。
跟罗拉快跑感觉有点像。故事高潮竟然出现了Sigur Rós的Svefn-G-Englar!
1、他只是活在自己的世界,关键是别人的态度。2、最好的技能是现实中的Rebirth。3、完成困难的任务必须组团。
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难道从在火车站救他开始,那个女孩就是他自己精神分裂的产物?分裂的真及时。
非要出人命了才会引起重视,这简直就是最残忍冰冷的现实。男主演技不错。但剧情是可以快进的。so…
小国风范 沉闷 结局不错
三星半。
每个孱弱的小孩都有类似的童年遭遇 观影过程能感觉到一股强烈的积郁而发的力量
前半段看得我很難受,就算看血腥至極的片子都不至於這么難受,真想拿刀把欺負本的人給殺了。後半段看得我信以為真,還以為可憐至此也至少有神眷顧。到結尾,希望又破滅,原來只是幻覺。幻覺真是美好。
心理课唯一放过的电影~~
看着被欺负到死一句话不说的画面看的那个难受,一路快进到半小时看完,无非就是最后结局拉回了一点分数罢了。影片无比拖沓废话连篇,这样都能8.1也是醉了
多角度长相很像maxi。笑声像shingo。画面感棒呃。看的过程很胃疼,幸亏结尾还稍稍舒服点。。喜欢这个欧范儿的男主角。
Story of Jesus Christ.
还以为会快意恩仇
立意挺好的,但是电影本身表现手法太差,剧本不过硬,没有什么戏剧冲突,人物塑造程式化。。。很难看的电影
也许很多人在不如意的时候都会想过,自己死一次看看会不会有人为你而悲伤遗憾。这或许是一种不错的“死亡”方式。
他的人生就是一场游戏每天都要面对生活的副本在学校里打怪霸凌与冷漠的连招不间断的对他造成伤害幸好他还有自我幻化出的天使法师进行回血修复然后用一直冷却的谎言欺骗技能给予人性之恶以暴击对于失意者而言看着他骑马与砍杀被冠以“怪胎”、“废物”的称号孤独的对抗全世界这样的一幕是如此似曾相识可我们都没有勇气做到如他这般向死而生的极高等级
结局的升华很精彩,人物的心理刻画也很到位,“Nothing But Diffe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