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阿迈德
Le Jeune Ahmed,少年阿默(港),少年阿罕默德(台),Young Ahmed,艾哈迈德
导演:让-皮埃尔·达内,吕克·达内
主演:伊迪尔·本·阿迪,Olivier Bonnaud,Myriem Akheddiou
类型:电影地区:比利时,法国语言:法语,阿拉伯语年份:2019
简介:阿迈德是一个生活在比利时的移民少年。像许多摸索个人价值的青春期孩子一样,阿迈德对父母和学校定下的规则有疑问。曾经是心中偶像的表哥叛逆地离开了比利时。青春期敏感孤独的少年之心需要叛逆的做派来武装。他于是也模仿起表哥,并和社区补习班年轻的数学女老师发生了冲突……详细 >
只看到少年盲信偏执危险的一面,却对热念背后复杂的心理动因缺乏探究的兴趣。似乎一切只是某个穆斯林极端主义教唆的缘故。然而这只是穆斯林教义的问题吗,换一个角度,一个极端主义的民族主义者/爱国主义者/基督徒等等不也如此?如果信奉不见棺材不落泪,又和中国传统父母所信奉的棍棒之下出好人有什么区别呢。
达内自己信服吗?
最清醒的时刻,可能离死亡也很近。
能看到很多前作的影子,不得不说达内的每一场戏都是精准狠,但缺点是也让人感觉功能性有些太强烈了。这个结尾真是又暧昧又狡猾啊!
文化的冲突。少年感化院。用爱感化观念顽固的人?还是很难。自从第一次见到你,我就对你有感觉,你呢?结尾是上帝的选择。
关于结局,我是这么理解的,男孩从窗户摔下去感觉到疼了,这才幡然悔悟。那电影是不是想告诉我们这么一个道理:熊孩子一定要好好教训,要不然真不知道会做出什么可怕的事情。等会,不是说体罚是不对的吗?#上海国际电影节#
达内兄弟似乎被困在他们赖以成名的现实主义美学风格里停滞不前,这种拍摄手法太过稳当,看不出太多新意。而这种布莱松式的人物刻画方式用在这个复杂多变的极端宗教题材里,令人无法捉摸到主人公的心理状态,自然也就无从分析极端宗教改变青少年的症结所在。
耐着性子看完一个被洗脑的青少年宗教极端狂的系列疯狂行为,单人秀比得上挖掘机上下翻土了!无聊的Max版
最后一幕我真怕这倒霉孩子用手里的利器给老师一下子,对伊斯兰教我一直没好感,就算不极端也挺令人讨厌的。默罕默德没有妻子雄厚财力的支持,可能也无法使伊斯兰教迅速崛起,但默罕默德却如此不尊重女性,即讽刺又令人恶心。
可能心里真的有火的时候 全世界都只能是助燃剂
3.5
达内还是好,简洁,清晰,高效,一把不动声色却精准划开社会伤口的薄薄尖刀。
标准达内视听,清爽但无法平静。这次选择了极端穆斯林话题,刺激啊,我要承认,对穆斯林我已经开始无可抑制的偏见,这个少年的偏激被洗脑行为相当上火。不过这次达内似乎没有任何拓展,这一切都是发生了,然后就没了,就连最后阿迈德从执着的清除异教徒念想到请求原谅的转变,是因为快死了吗,追求圣战死后的天堂难道不是被洗脑的穆斯林标配吗?我不是很理解~~~
#2019欧盟电影展# 85/100,依旧折服于达内无与伦比的剧作实力,汹涌的动力依旧由人物内部爆发,通过动作的行进引发情节,以诸多未知的突发构成了完整故事,达内确实是让设计化为无形的超级高手。熟悉的跟随手持镜头将影像的强烈张力释放。本作的主角较达内的前作比更加的自我化,与外界断绝连接,仅仅依附于信仰,人物弧光的转变也依旧来自于自我内部,但也因此产生对于当代社会时局的敏锐观察。尖锐的“夺命之物”最终随着一次“坠落”成为“救赎象征-救命之物”,握紧手,他回归为那个年轻的阿迈德。
起秋
@FLC.
缓缓打出一个问号???????
人物没单车少年和罗塞塔那么饱满,依旧dogma95
可能是我愚笨,很简短的电影,但是我看睡着了。很不耐烦,故事太简单,想表述的很多,镜头又晃,男孩又看着很讨厌,总之不喜欢。
3.5 故事更简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