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几乎一边到,各种“弃剧”,冲着清俞我还是坚持看了下去,但是总是看得心里很不舒服,不知道编剧到底要表达什么,编剧是否也是一个安徽来的外地媳妇,觉得自己天命不凡,也许我说的不对,但这是我的感觉。
真的是看得很郁闷,三观不合,都在说上辈子可能是顾家欠了冯家血仇大恨,但我想说顾家人脑子就有问题,善得没型了,让这个姨妹一直无条件住姐夫一大家子家里,还是一直住……她姐就挺有意思在姐夫死了之后不是硬气吗,装清高不肯收公公给的生活费,露出真面目像泼妇一样把责任往顾清俞身上推,还诅咒人家。
我当时就奇怪了,那你这么拽怎么还好脸让你这款式的拖油瓶妹妹住人顾家家里呢,上海像她这款式一个月租金也得2000起吧,还有水电吃用呢?
后面还自己给自己立牌坊,说是答应顾磊照顾好一家才勉为其难底下她那高贵的头颅“原谅”这一家人对她的“伤害”,拜托,顾磊是被你推下去的吧,是你一天压着他逼迫他实现你征服大上海的野心折了他的阳寿的好吗?
真不要脸,这种不要脸的行为和人生还要被搬进大荧幕成热播剧。
此外冯茜茜这种一个高中学历被人脉安排进银行,这种公然播出了,社会影响太差了吧!
那些努力求学,相关专业的年轻孩子们怎么想?
那些也想出人头地的学历较低的孩子们怎么想?
当时就想问这部戏在宣扬一件事情,努力学习,不如攀附姐夫家的人脉对吗?
搞定男人可比努力求学正规渠道应聘啥的来的容易多了,只能说,一句“当捞女”就得学学冯家两姐妹!
冯晓琴最初冯晓琴加入顾家,确实是有点功利。
她比顾磊年纪大,比顾磊聪明,年轻时候也有些姿色,主动追求顾磊,看中的就是顾家房子宽敞家境也算可以,就凭顾磊的样貌才智,要是想找个冯晓琴样子的上海女孩,跟癞蛤蟆吃天鹅肉差不多。
冯晓琴刚进顾家时候,乡下媳妇进了上海还凑合的家庭,自卑感还是较强的,为了取悦顾家长辈和老公,放弃了自己去工作的想法当起了全职保姆,同时还把老家没什么本事的妹妹也带来一起住在顾家。
随着时间变化,冯晓琴看着自己老公浑浑噩噩不求上进的混日子,而大姑姐顾清俞则事业风生水起。
从最开始对顾家的敬畏和找到上海老公的庆幸,变成了越来越深的焦虑感,于是就像靠买房子来让自己获得对未来生活的安全感。
这个想法没错,但实现想法的途径却是寄托在对大姑姐的帮助之下。
大姑姐顾清俞比弟弟聪明很多,本就不喜欢靠着心机一门心思钻营贴上自己弟弟的冯晓琴,但无奈弟弟喜欢,也就作罢,但平日里总是撺掇家人和弟弟要地方冯晓琴。
这也惹得冯晓琴对她更加不满,但买房的事情有求于她,只能跟她面和心不和。
冯晓琴想靠外力买房子的目的太明显了,这反而更让顾清俞更加的提防她的动机,双方因此的隔阂也越来越深。
顾磊的意外死亡,让冯晓琴和顾家的关系弱化了很多,既打消了她试图依靠顾家来实现未保障的买房梦,也让她开始有了自力更生的动力。
广场舞老太太的话似乎点醒了冯晓琴,应该出来看看外面的世界,而且她逐渐也会明白,靠别人找安全感是靠不住的,只有靠自己才更靠谱一些。
冯晓琴一开始带着自卑感去顾家做全职保姆,把自己未来的希望都寄托在一个无能的老公和老公的家庭关系上,从根上起就是个错误。
后面无论是尽心竭力讨好伺候顾家人还是心有不甘逼老公学习借钱,都难逃别人对她动机的功利性的怀疑。
顾清俞从小学习好,长大了工作出色,收入颇丰,除了自己的感情方面,典型的人生赢家。
在废物弟弟的衬托下,更显得是顾家新一代的翘楚。
一直瞧不上外地来的冯晓琴,自己的弟弟自身真是要啥没啥,冯晓琴看上弟弟,不就是图的能嫁给一个有个宽敞房子的上海人家。
至于冯晓琴进了顾家以后像保姆一样伺候老的小的,那都是她自己的选择,就当让废物弟弟给省了个保姆了。
顾清俞的想法没什么错,但随着自己事业有成,而弟弟日渐颓废,再看到冯晓琴把老家的妹妹也带入顾家蹭吃蹭喝,就越来越傲了,她看不起冯家姐妹,同时也看不上自己的窝囊废弟弟。
弟弟问顾清俞借钱,顾清俞一下就明白是冯晓琴在背后指使,对冯晓琴是鄙视再加上敌视,对弟弟也一样的蔑视,所以理直气壮的各种出谋划策,挑动弟弟提防冯晓琴。
顾清俞似乎有点没搞明白,自己已经搬出去住了,而弟弟也成家很多年了,虽是亲姐弟,但弟弟已经成年,在人家小家庭的事情上指手画脚,就很合适吗?
自己不借钱天经地义,但鼓动父亲不出钱,撺掇弟弟提防自己老婆,真把所有人都当傻子了。
顾清俞的高傲碰上冯晓琴的积怨,矛盾就不可避免的爆发了。
顾磊的死亡,就是这个矛盾的次生损害。
顾清俞出发点没错,看不上自卑和心机的冯晓琴也无可厚非,但她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不留分际的施加到弟弟顾磊的家庭关系中,丝毫不考虑自己的做法会不会影响弟弟的夫妻感情,甚至在她的潜意识里,没准弟弟真要离婚了,反而应该挺开心的吧。
一个出发点错了,后面使劲试图去改善,但做多错多,始终让人怀疑动机;另一个出发点没错,但由此而来的没有分寸感的做法,也让人难以认同。
这个矛盾借由房子这个热点话题展现出来,还是挺有看点的。
展老板最好玩儿,施源委屈又可怜。
顾家全部都脑子不清楚,让寄居蟹吸血鬼冯氏姐妹和私生子搅得不安宁。
冯小琴手段最高明值得学习,冯茜茜还太年轻过几年再回上海掏空顾家!
——————————————————————吸血鬼 + 狐狸精 = 冯家姐妹和私生子忍着看到现在,直到冯大年自说自话住在顾家。
1.大着肚子骗顾磊到上海,瞒着生过孩子的事实。
2.带着高中毕业的妹妹理直气壮住顾家,顾磊死后顾爸爸给了生活费,那冯小琴的妹妹和私生子的生活费给了吗?
3.顾磊死后的确顾家变成冯家了,6个人中3个人姓冯。
冯大年还没有任何礼貌,没有本事还的确在冯小琴和冯大年的好一出跳楼大戏中顺理成章住下来。
4.说冯小琴应得的那些人,请问结婚就是一场算计和交易?
大部份的婚后都会有可爱的宝宝吧,家务谁没本事在外挣钱就在家多做一些不应该吗?
注意⚠️我说的是没本事,冯小琴没学历的确找不到工作吧。
一定要把应该做的家务等同于保姆的时薪工作作践冯小琴的话也可以,那折算上海房租,x生活平摊,生活费等一起算算清楚不一定谁欠谁?
另外间接意外害死顾磊这个可以追究吗?
5.冯茜茜也是得了狐狸精真传,这一颦一笑勾人魂魄,我一开始也被吸引了。
直到坐在沙发上和顾昕做不应该做的事情。
“你觉得我几分?
”顾昕都走出厕所好几步非得叫住他“诶,那个事儿,别放心上” 半夜电话“你和小丁很熟吧”我天呢,得学啊姐妹们。
6.冯小琴,私生子和冯茜茜,长得的确都挺好看。
换我是男人,可能也沦陷。
狐狸精+吸血鬼,真的是“人才”一家人。
——————————————————————施源篇这个会不会被骂啊?
和我不一样观点的就是你对。
1.性格温和,努力。
学识底子好,碍于学历门槛限制好不容易被设计去了大公司,也靠自己打拼争取了两个case。
2.有自知之明,洁身自好,这个其实很重要。
不像吸血鬼冯家私生子和狐狸精妹妹,无端自视甚高,而且不择手段。
3.施源的确喜欢顾清俞,虽然现实所迫让两个人有了差距,但最后换谁都抵不了顾清俞大胆的追求和展翔发起的同性间的竞争。
4.面对精神病母亲,他还是坚定站在顾清俞这边。
5.施源的拧巴也是对于两者婚姻长久的考虑,换位思考,如果一直是做伸手要钱的软饭男,顾清俞对施源的童年滤镜对这段婚姻单方面到底能持续多久呢?
6.施源就是输在运气一直不好,人生起不来。
人生在沪,横竖离不开一个“居”字。
婚丧娶嫁,柴米油盐,都是围绕着“居”。
居好了,一顺百顺,居不易,诸事不宜。
冯晓琴说住什么样的房子就是什么样的人,听着有点扎心,但在北上混久了,就会觉得话糙理不糙。
也不知道是巧合还是刻意,蜗居和心居,离开了居,只剩下了蜗和心,连起来就是窝心。
十三年,曾经还有点青涩有点作的郭海萍,变成了略有点小沧桑的冯晓琴。
十三年,妹妹从郭海藻变成了冯茜茜。
十三年,内环边上的房子翻了七八九十倍,外环边上的翻了5-6倍也是有的。
倘若在这十三年里要是错过了每一次购房上岸的机会,估计投江的心都有了。
这种事,想都不敢想。
看蜗居时候家里老人们边看边说,至于嘛,房价总会降的,别急别急,再等等再等等。
眼瞅着岁月皱纹让郭海萍变成了冯晓琴,请问还有多少个这样的十三年可以等呢。
老歌里唱的是由来只有新人笑有谁听到旧人哭,现在身边看到的都是旧人们早买房或暗自庆幸或洋洋得意,而起早贪黑的新人们则依然望房兴叹。
买还是不买,蜗着还是豁出去了,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吧。
心居最终还是考虑了众多非京沪观众的接受度,把冯晓琴心心念念的学区房设定在“200多万”,单价才45万。
如今,别说内环,中环边上敢加上学区二字,就算20年房龄的老破小,也早已经不是这个价位了。
内环里随随便便十几万二十万一平的房子,可以打破无数外地中小城市乡镇农村年轻人对上海的美好憧憬。
看了三集,对于冯晓琴因买房受挫而在丈夫大姑子公公姑妈伯母面前噼里啪啦一通“标准海清式”的爆发而忍不住叫好,一方面海清的演技没得说,另一方面也有点情绪带入了。
冯晓琴想为自己也为儿子长远计买个房子怎么就不对了呢!
连带着对顾清俞都有些反感,你自己忙赚钱亲爹亲奶奶扔一边不管不顾,弟媳妇操持全家你不愿意借钱给她也就罢了,还撺掇着老头也不出钱。
回过头来还跟闺蜜那质疑冯晓琴当年嫁入顾家动机不纯。
废话,就你弟弟那德行,要不是看你家有房有户口,谁脑壳坏掉了嫁到你们家。
说白了还是那句老话,穷人是小心翼翼的大方,富人则是大大方方小气。
动辄七八位数收入的顾清俞,可以大大方方理直气壮的提防着穷家小户出身的冯晓琴,原因无他,就是看不起而已。
然后还把自己摆在道德的制高点,来俯视冯晓琴的动机。
大姑子和弟媳妇,就像婆媳之间一样,有的是话题。
海清和童瑶,拿捏的都挺好。
加上人生落魄的冯绍峰,还有从相逢时节里无缝切换过来的严晓频,后续的看点值得期待。
没看过原著,但深夜里依然默默的希望冯晓琴能有个属于自己的心居,可别再蜗了。
==========================追更一下=========================================看了8集,对冯晓琴的观感也有点不好了。
顾磊的死固然是意外,大姑子顾清俞有责任没毛病,但冯晓琴自己就一点责任也没有吗?
吵架的时候不反思自己全怪对方就有点无理取闹了吧想买房子没错,但明知道大姑姐平时看不上自己还要问大姑姐要钱,不是有点自讨没趣吗?
说什么有了房子还要把老家弟弟接来,是还觉得自己在婆家不够丢人吗?
虽然顾家人一直把冯晓琴当外人,但冯的这些奇葩想法,还是印证了那句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的老话。
冯晓琴外出劳动要自食其力是个好的开始,希望这个过程中能把自己那些奇葩的想法也好好反思一下。
==========================最后追更一下=========================================虽然是无悬念的烂尾,但实在是有点太草率了。
剪的太多,冯晓琴突然就喜欢上了展翔,冯家姐弟突然就搬外面了,不讨喜的顾奶奶突然就理解冯晓琴了,顾清俞突然就想开了愿意帮冯晓琴买房了,而冯晓琴居然主动提出要用有借有还的方式来接受大姑姐的好意。。。。
感觉折腾一圈,唯独顾磊白死了😂另:弹幕和评论区里二极管真多,要么是非要用冯晓琴的见识短浅和过度贪婪来衬托大姑姐顾清俞的道德无暇,要么就要用顾清俞缺乏分寸感的指手画脚和盛气凌人来反衬冯晓琴的完美无缺。
谁规定冯晓琴和顾清俞就必须得是一好一坏一黑一白?
人人都有点缺点又都有各自的优点就不对吗?
现实里有几个非黑即白的?
对于这些二极管式的评论,回复都是在浪费感情。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幕味儿(movie1958)朋友们,现在的房价到底有多贵?
我们从国产剧里算一下。
2009年,海清出演了《蜗居》,背景定在上海,当时她在盘算着买房,后来要妹妹海藻出卖灵魂出卖肉体才住上了一套自己的房子。
2022年,海清出演了《心居》,背景依然在上海,她仍在盘算着买房,这一次把老公的命赔上了、跟大姑子吵翻天,也还是得不到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在《蜗居》里,买房需要一个年轻女孩奉献自己。
在《心居》里,买房使得一个少妇歇斯底里彻底绝望。
2009到2022,13年间,内娱翻天覆地,潮起潮落,国产剧不进则退,而房价却一直在“步步高升”。
这么多年过去了,房子依然是国产剧热衷讨论的话题,围绕房子衍生了许多老生常谈、却迟迟无法得到解决的问题。
海清奋斗了13年,依然没买下房子,人生有几多个13年?
房价高企,人心下沉路虎比奥迪贵吗?
《蜗居》里,单纯青涩的海藻坐在宋思明的豪车副驾上,一脸懵懂地向宋思明发问。
这个天真的问题让宋思明乐开了花,这是一个多么纯洁、入世不深的小女孩才能问出来的问题,她甚至都不知道路虎有几个型号,只懂得奔驰、宝马这些俗气的车标(没有贬低奔驰宝马的意思,你杠你对)。
宋思明这个有权有势的老男人,混迹官场,见过太多花花世界,厌恶了各种油嘴滑舌、尔虞我诈,一下子遇到海藻这种天真烂漫的小女孩,仿若枯木逢春,心里悄然长满了草。
而且,海藻的长相,还与他大学时暗恋的白月光有几分相似,宋思明暗暗起誓:这个女人,一定会是我的。
这是老男人对年轻肉体的渴望,也是他们对逝去青春的缅怀追思。
人到中年,有了社会地位、有了权势名利之后,男人就会不可抑制去追逐年少时期的梦,期盼一名年轻鲜活的女生重新点燃自己的激情,以解决中年危机带来的痛苦。
《蜗居》的一切纠葛,看似围绕着房子产生,实际上,这所房子的图纸上,密密写满了人性欲望、权力博弈,这既是平民百姓骨子里对一处居所的强烈需求,也是特权阶级在名利场上的激烈角逐,更是上层对下层的无差别袭击碾压。
这部剧播出以来备受争议。
观众一方面看不起海藻虚荣拜金委身当二奶,另一方面又觉得这个境地的小人物似乎也找不到更好的出路,只能一辈子为了几十平米卑躬屈膝当房奴。
海藻的姐姐海萍(海清饰演)就一心当房奴,她需要房子,这样就能把老家的孩子接到上海一起住。
当时,海萍夫妻俩每个月的工资到手加起来不到1万。
而2009年1月份,上海二手房的均价是14500元/平方米,到了12月份,均价涨到19600元/平方米。
当时,海萍夫妻一天三顿吃清水挂面,从牙缝里省钱,四拼八凑,最后靠海藻低头跟宋思明借钱,才能勉强买下上海周边临近江苏的偏远地段房子。
2022年的今天,上海房子的均价已经涨到了54000元/平方米。
《心居》里海清饰演的冯晓琴依然想买房。
冯晓琴是一个外来媳妇,跟本地废柴土著结婚后,全家人窝在公公的老房子里住,晓琴从早到晚伺候一大家子,一日三餐买菜做饭洗衣打扫。
老房子只有一个卫生间,六七个人挤着用,难免会有尴尬时刻。
可是,晓琴一个没工作没积蓄的家庭主妇,拿什么来买房?
从2009到2022,海清饰演的外地小媳妇,一生的命运都牢牢捆在了一套房子上,房子就像是她始终走不出去的迷宫,这么多年,她工资不见涨,房价却一直在涨。
这下子没有了妹妹卖身,小媳妇似乎就再也买不起房了。
多么讽刺,外来人口想要在大城市拥有一盏灯,唯有把自身变成贡品,乞求权势者的垂怜。
对于大部分中国老百姓来说,房子意味着一个家。
可是,对于资本市场以及许多上层阶级来说,房子是敛财的工具。
于是,房子除了是居身之所,还是名利、是物欲、是权力象征,当房子变成了一个个符号,它早就已经不是人们心目中温暖的家,它可以是任何与欲望挂钩的东西,唯独不是家。
此心安处是吾乡?
虽然都是围绕着房子讲故事,但是,《心居》的核心主旨显然和《蜗居》有所区别,《心居》最终的落脚点,应该想说“房不房的不重要,只要我们在一起,哪里都是家“。
应了苏轼的一句词,“此心安处是吾乡”。
看了前10集后,我想说,观众无法心安,《心居》浪费了好卡司。
这部剧的每一个角色,都别扭、拧巴、不在状态。
海清、童瑶、张颂文,这些都是有演技、有魅力的实力派,到了《心居》里面,所有光环都丢失了,有人用力过度、有人过分端着,大家似乎都走错了片场。
这部剧没有发挥演员本身的实力,是一大过。
第二大过,是剧集存在严重的业务漏洞,拍摄不到位,剪辑不过关。
双女主的剧集,冯晓琴是外来平民代表,大姑子顾清俞(童瑶饰演)是上海本地人代表,两人天然处于对立面,而剧集中针对二者呈现出来的世界,也是明显割裂的。
冯晓琴的日常场景是老房子、菜市场、小面馆、洗脚房,处处透露出市井气息。
而镜头摇到顾清俞这边,就是高楼大厦、拥有落地窗的办公室、摇晃的红酒杯,以及随时保驾护航、贴心接送的追求者。
大家都是人,凭什么你就能喝着八二年的拉菲和有钱人聊心事,我只能窝在潮湿的卫生间里暗自吞苦水?
这两人的日常交错穿插对比,确实很有戏剧冲突,大家能看出来冯晓琴的心理落差。
可是,剧中的这些场景、情节融合得并不好,转场生硬,剪辑七零八落,节奏一塌糊涂。
明明是同一部剧,却让人产生了错位感,晓琴和清俞仿佛处于两个不同时空,海清在演现实剧,童谣在演偶像剧,让人无法入戏,更无法产生共情。
曾经拍出过《蜗居》《双面胶》这样精品国产剧的滕华涛,为什么到了《心居》这里,完全不灵了?
时间到底对他做了什么?
岁月从他身上拿走了什么?
当然,如今的市场环境,《蜗居》这种剧再也不会出现了。
然而,《心居》的锅不能甩给环境,它的割裂错位、别扭拧巴完全是主创的责任。
国产剧到底是江河日下了,令我更加怀念《蜗居》的年代。
那时候的张嘉益,还没有《我的!
体育老师》里的肚腩,他在《蜗居》里赋予了宋思明灵魂,深情的眼神、温柔的笑容、磁性的嗓音,确实足以融化一个初来乍到、尚未开窍的外地小女孩。
还有当年稚嫩的文章,他演的小贝虽然没钱没房子,却愿意包容海藻的所有任性、坏脾气,下班回家路上会记得花一块钱买一束芦苇花哄女友高兴。
相似的角色,还出现在文章另一部剧《裸婚时代》里面,男主刘易阳也是个没银子没房子的打工仔,有一个很爱他的女友童佳倩,信奉“有情饮水饱”,愿意跟他裸婚。
这部剧探讨的是——没房没车可不可以结婚?
也是一个与《蜗居》《心居》一脉相承的问题。
这个年代,房子被赋予了太多含义,它所承载的已然不仅仅是家庭的重量,还有人性的较量。
无论海萍、冯晓琴、童佳倩,在结婚买房前都是个没心没肺的小姑娘,相信男人、相信家庭、相信未来,直到婚后才惊觉现实的一地鸡毛,原来许多婚姻走到头都没有爱情只有利益。
即便是看似美满的家庭,也充满了猜疑、算计。
正如同张爱玲的话,“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
这样的婚姻非常悲哀,所以海藻选择了与姐姐截然不同的路,她要今朝有酒今朝醉。
不过,即便婚姻、家庭中有许多不堪,大家依然跃跃欲试,这正是它的魅力所在。
杨千嬅有一首歌《咬唇》,唱出了一位女子决定结婚时的豪情万丈,“问谁可保证你可靠,诺言是否终生有效……我就从今,将一生都押下,唇都不咬一咬”,如果婚姻是一场豪赌,我就毅然和你一把show hand,这份魄力,难道不值得一个手动点赞?
这就是爱情,这才是爱情。
所以,任凭世事变迁,房价高涨再高涨,我也始终不赞成将爱情、婚姻与房子挂钩,世界上有许多东西比房子更珍贵,比如真心、比如你。
一段感情牢靠与否、一个家庭温暖与否,与房子没有必然关系,没有爱的家,房子再大,也找不到容身之地。
婚姻不是爱情的坟墓,没有爱情的婚姻,才是坟墓。
童谣的投行人设和她悠闲的生活状态,以及有点恋爱脑的与丈夫的相处模式。
投行人设和恋爱脑基本处于两极状态,投行人一周约90小时工作量,和她的剧里的生活有着本质区别,你她剧里的生活状态是阔太太模式。
投行人都具有理性这一特质,理性和恋爱脑是矛盾的。
编剧在刻画她臆想中的人。
关于剧情:这剧给我的感觉就像白百何那部电影门锁,把女性生活中所有能遇到的性骚扰都全集合在一部电影里,但现实中可能是一两个。
所以这是很多编剧的问题,他们需要把所有的冲突结合并扩大到极致,不然剧情不够跌宕起伏,不足以吸引人。
但他们通常太过贪心,忘了过犹不及,容易导致剧情失真。
这种剧剪剪片段发在抖音会有很多人看,全结合在一起就是狗血了。
婚姻本来很简单,两个人简简单单过日子。
剧本能编出这么多不切实际的弯弯绕,真牛批。
太假了,岳父岳母,婆婆公公的态度,还有孩子的态度都太假了。
强行制造矛盾,本来一句话就能说开的事,故意制造琼瑶式矛盾。
三星给海清,这段剧情虽然套路,但是海清演的还是不错的。
剧本-1星。
整体演的咋样不说,剧本太假太套路了。
全程几条线,爸不像爸,妈不像妈。
矛盾制造的也不对,儿子不说话,婆婆只要一开口就是要彻底决裂的份,根本不留余地。
儿子,本该为媳妇说话不说。
媳妇本该翻脸却沉默。
海清剧本更可气,整个一家子就没有人对她心存善念,早就应该离婚了,就算不离婚,丈夫死后也应该自己寻找下一步了。
在这还忍辱负重啥啊??
大姐bb,上去一巴掌。
还有啥剧情啊,就非的强行制造个矛盾,天天看一群人欺负老实人。
等回头不该翻脸几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地方,儿媳妇反而翻脸了。
我陪老丈人看了4集,不行,眼晕,想吐!
唉,当然,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我仅仅能代表我自己。
《心居》定档时,很多人都说《人世间》播完后又有好剧可以追了。
的确,主演海清、童谣、张颂文、冯绍峰,演员阵容不错。
导演滕华涛拍这种生活剧得心应手,《双面胶》、《王贵与安娜》都是口碑不错的国产剧。
《蜗居》更是国民度很高,一度引发讨论热潮。
所以我也很期待《心居》的播出。
可是追了几集之后,我打算弃剧了。
太失望了,这部剧就没有几个正常人,很多人的行为毫无逻辑,似乎是为了刻意制造矛盾,强行洒狗血。
先说剧中的女主之一,海清饰演的冯晓琴。
剧名叫《心居》,可以理解为《蜗居》的延续,讲的都是因为买房,主人公的生活发生变化。
《蜗居》中姐姐海萍要买房,是站得住脚的。
那是1998年,正处于房价飙升初期,他们一家住在10平米的阁楼里,想靠自己的奋斗,在城市扎根。
可是《心居》里,冯晓琴买房的必要性没有那么强。
他们一大家子住在一起,但是房子目测不小,还能让妹妹借住,至少是三室以上,房子也不是租的。
如果说为了儿子小老虎买学区房,那大姑姐顾清俞也给了解决办法,她有一套学区房,在产权证上加上爸爸的名字,再把小老虎的户口迁过来,就能满足入学条件。
冯晓琴拒绝了,说到底,她就是希望有一套写着自己名字的房子。
可买房你也得有资本吧,这么多年你和丈夫就攒了3万块,首付要问大姑姐借100万。
讲个笑话,手上只有3万块,但要借钱买250万的房子。
别人买房都是自己出大头,实在不够了找亲戚凑,你买房连首付都要借,那以后每月还贷怎么办?
再找大姑姐?
并且借钱借得理直气壮,这是借钱吗?
这妥妥的把大姑姐当冤大头,还不如直接要呢?
后面的剧情发展,都是以冯晓琴买房为基础的,如果这个基础都不牢靠,那后面的剧情就是无根的浮萍。
再说剧中的另一位女主,童瑶饰演的顾清俞。
她是投行高管,成功人士,住大房子,过的是精英阶层的生活。
按理说,这样一位事业有成的女强人,脑子应该很清醒,做人也应该理性、严谨、滴水不漏。
可是她却拎不清,不断掺和到弟弟夫妻间的事,一家人一起把冯小琴当贼防。
她的恋爱脑我也十分不理解,初恋一般就是一种情结,见到了也就幻灭了。
但初中时期的一段情感能让她惦记20来年,即便对方落魄、自卑,她依旧孤注一掷。
她图什么,想拯救别人的人生?
双方的身份差距如此巨大,消费习惯、认知水平都不同,这样的感情无法让人信服。
她的人设也是分裂的。
一方面她对家庭十分看重,爸爸有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给她打电话,她放下工作,请假都要赶回家去处理。
另一方面,她结婚却连家人都不通知。
这样无法自圆其说的细节在剧中还有很多。
还有冯小琴的老公顾磊,不知道为什么编剧要把他写成一个一无是处的巨婴。
人物设置太极端而失真了,一句写在纸上的话背一天都背不下来,他是没能力,又不是傻子。
照编剧的设置,这个人根本无法适应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孩子都上小学了,自己没有一点主见,什么事都要问姐姐和爸爸。
一个年近40的男人连个基础会计证都考不下来,还逃课去网吧打游戏。
总之就是槽点太多。
好莱坞著名编剧理查德·沃尔特讲过,创造有价值的角色基本原则之一,就是要让每个角色都值得同情。
可《心居》中的很多角色都让人上火,难以共情。
角色的行事动机不合常理,人物塑造完全失败。
芦苇说过一句话,中国编剧最大的毛病是老出常识性错误,人物、情节、背景都不对头,编剧不了解他写的时代、人物,有时连最起码的生活逻辑也搞不清。
很多国产剧编剧,真的脱离生活太久了,笔下的人物设定常常不顾现实,把观众当傻子糊弄。
冲突是故事的核心,有了冲突故事才好看。
但如果为了冲突而冲突,为了冲突而去洒狗血、卖惨,丢掉逻辑,那故事就失去了意义。
不只《心居》,现在的国产剧很少有活生生的“正常人”。
就像最近常驻热搜的那些剧,人物设置都是降智的,根本没法看。
《人世间》之后,再也没有能接档的国产剧。
连正午阳光都摆烂了,找来雷佳音、袁泉这样的演员,演一部4.6分的烂剧。
我们只是想看到一部有着正常人类的情感,正常人类的智商,描述正常社会议题的国产剧而已。
《心居》开播,没快进一秒地看完三集,感觉说不上有多差,但也说不上有多好。
其实说不上多差是并不意外的:剧本打磨得还不错,演员表演也算是到位,相互关系展开得有条不紊,矛盾在不断积累等待爆发的那个时间点……也正是因为这些,说不上多好就有点让我意外了,这其中的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其实答案并不难给出,这也是中国电视剧的通病:还不够精细!
热剧热播顾清俞,扮演者童瑶童瑶是云南昆明人,久居北京,不会说上海话,但是顾清俞这个角色却是一个生在上海长在上海的女性,我倒并非说童瑶不够精致,而是童瑶没有精致到她剧中人物的那个段位。
童瑶的角色大家先看看下图,不妨设想一下,如果您有一件价值5K以上的外套,会不会这样随意挂在自己座椅的靠背上呢?
我想是不会的!
办公室里有一个挂衣架在上海的写字楼里是标配,很多高管还会拥有自己单独的衣柜,方便自己进行换装。
另外说一下,挂衣服的目的并不主要是为了减少衣物的损耗,而是因为衣服挂起来也可以减少褶皱,这也是高端衣物忌讳挂在椅背上的原因之一!
一个精致女人对于衣物的要求应该不止于品牌和售价,这才更能显出这个女人的精致!
没有衣架,是个问题大家再看下面这个镜头,是顾清俞中午请大家吃饭的地方。
这家店叫鸟龙笑鱼,整个上海就一家,他们家的特色菜是烧鸟,不便宜,人均消费在500以上。
其实以上这些对于剧情都没有什么大的影响,关键在于顾清俞选择了大厅而没有选择包厢,我因为时不时去这家店解馋,知道这家店有一个八人座的半封闭包厢,按照上海人普遍行事低调的特点,如果真的在这样的地方一伙同事吃饭,我觉得选择包厢的可能性应该肯定大于选择吧台,毕竟吧台是并不适合交流的地方,特别在日式餐厅,大声说话是很违和的!
难以想象展翔,扮演者张颂文张颂文的演技是没问题的,我去年看《革命者》,他扮演的李大钊非常激励我,确实演得不是一般的好,有种说不出的力量感和信念感。
但是演技不是一个演员的全部,尽管张颂文已经非常努力了,但是展翔这个角色真的不是很适合他,或者说,前期这个暴发户人设的展翔,是非常不适合他的。
展翔并不是一个很贴张颂文的角色先说说展翔这个人物吧,包租公类型,不工作不读书,他的原型大致就是上海著名的周浦十六郎,但是大家可以看看展翔家里的摆设,你真的很难去想象这样装修的间房,是属于这样一个人物的。
尤其是下图中的酒柜,依我个人的看法,如果这个酒柜里摆满了一个牌子的昂贵的酒,而不是这么错落有致地摆着不同的酒,可能更加能凸显出人物的精神属性!
太过于精致的装修如果说仅仅是服化道的问题,那我肯定是冤枉张颂文了!
吃牛排那场戏,张颂文演得很自然很流畅,但是实话实说,却太过于细腻了。
其实暴发户的表演,并不是要强求粗俗,我觉得更应该表现出物质富有下的精神空虚,正是在这种强烈的心理纠葛之下,才会形成暴发户独特的心理逻辑,一旦我们看不到这样的逻辑,我们自己的观影逻辑就会出现疑问:因为我们生活中看到的暴发户都不是这样类型的,展翔不管是外形还是品味,不管是心态还是内心都是一个翩翩君子痴情汉的表现,而我绝不会相信周浦十六郎在生活中会变成展翔的样子!
这一段太细腻了,反而不真实人物塑造确实不该脸谱化,但是要让观众相信人物,人物的一些基本生活特征还是必须要抓住的。
我一直在想,张颂文如果在出演这个角色之前接触过类似周浦十六郎的人,以他的水平,完全可能会塑造出一个不同于现在我们看到的角色,而且这个角色会是令人信服和满意的。
而与之相比,海清出演的晓琴无疑就好了很多,她本身就出生于南京,演嫁到上海的南京媳妇可谓恰到好处。
另外在国内女演员里,海清扮演媳妇这样的角色确实驾轻就熟张弛有度,虽说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海清的戏路,但同时也打造了属于她的金字招牌!
海清就演得非常好最后吐槽一下节目的用车,顾清俞年收入近千万,买辆十几二十万的车有点违和,展翔暴发户属性,买部中规中矩的三十万出头的SUV也不太可能,虽然我理解这是软广告,但是未免太软了一点!
同样是存在于上海的车企,我想可能还有一家做纯电车的厂商的车,更适合这两个人去开!
这纯属个人看法一家之言,难以概全,抛砖引玉而已,希望大家多多留言讨论!
本文插图来自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果因为版权问题需要删除原图,请第一时间通过私信联系本人,我也将尽力配合一切维护原作者版权的行动!
刷完更新之后最大的感触是,这剧真的够闹心的。
围绕“房子”展开的鸡飞狗跳、本地家庭和外来媳妇之间的“勾心斗角”、金钱、争吵、意外、死亡......尤其是在短短几集里这些信息量密集的被砸了过来,一瞬间的念头就是“心里堵得慌”。
结果关上电视,回到现实,哭笑不得地发现自己也面对着买房、借钱、家庭关系维护这些鸡零狗碎却不得不去做的事情,才后知后觉的回味过来,这哪里是剧,分明就是你我的生活啊。
看的是剧中人的故事,品的却是自己的人生,这或许就是一部影视作品最大的魅力了吧。
冯晓琴开篇的自述对每一个漂泊在外地的人来说都是字字扎心吧。
租房的都是无根的浮萍,不知道明天会在哪里;房子不仅是脸面,更是刀刀见骨的里子;我承认我就是在这个瞬间决定要看这剧的,没有其他的原因,因为最近我也在筹划着买房子,她说的每一个字都说到我心坎里去了,租房的日子过得再好也觉得不是属于自己的,哪怕是借钱、哪怕是贷款,我也想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可能这就是中国人传统的恋家情结吧。
我太懂冯晓琴那种近乎病态的买房执念了,并不是想摆脱公公或是怎么的,就只是单纯只是想跟老公、孩子过好自己的小日子,带着哭腔的爆发那段,真切地共鸣了。
最典型的写实片段还有顾家每周一次的家庭聚会,简直是现实的翻版复刻有没有!
表面上大家都是和和气气、其乐融融、相亲相爱一家人,但饭桌上挑起的话题总会有意无意的攀比两句,这边姑姑说自己家准备换房子,那边大伯母就开始彰显自己儿子刚买的新房,房子还没到手便要带着一大家子去参观,留下的是尴尬到极点又不得不陪着笑的小辈们。
这一段感觉就是我们家过年的缩影,想想都会尴尬到脚趾扣地的那种,看完后只能一声长叹,感慨编剧的洞察。
当然,好的编剧不仅仅会写故事,更重要的是会刻画人物,能把人性的那种复杂通过各种微妙的小细节体现出来,再加上一众实力派的精湛演技,看完之后对剧里每个人物都是又爱又恨。
最典型的就是冯晓琴这个角色了。
孤身一人从外地嫁到上海,对着比自己还小的阿姐刻意逢迎,不惜拉下所有的脸面去借钱买房子,你可以说她身上有很强的功利性,但我认为那恰恰是最真实的一面。
试问哪个来到大城市打拼的人不想拼尽全力留在这个地方呢,冯晓琴就是这类人群极致的缩影,但她又没有那么扁平化,编剧赋予了这个人物很多的笔墨,海清的演技更是锦上添花,所以最后,冯晓琴活了起来。
也许她当初跟顾磊结婚并没有什么感情基础,但这么多年的相处早已离不开彼此,12点钟声敲响的时候只有她还记得这一天才是顾磊的生日。
她对顾磊要求苛刻,就差拿着鞭子在后边赶了,只是因为有期望,希望顾磊变得更好,希望这个家变得更好。
她作为外人在顾家忙里忙外照顾着一大家子,但并不是逆来顺受,有时候也会发脾气发泄不满;她会耍小性子,偷偷离家出走来“胁迫”家里人,一听说顾磊受伤了还是会担心害怕;她执意要为顾磊的死打官司,拒绝收下赔偿,只是想为顾磊的死讨个公道;但又后悔没收下赔偿,因为她还有儿子小老虎要养。
冯晓琴这个人物,会让你同情,会让你反感,会让你难受,又会让你敬佩,都说人性是复杂的,硬币的正反无法定义人性,而冯晓琴就像一个魔方,有着无数面的组合,每一面组合起来的,才是最真实的那个人物。
所以,回到一开始,这确实是一部很糟心的剧,人和事都糟心;但当你经历了足够多,才会品味到这份糟心背后的真实。
鸡零狗碎是生活,酸甜苦辣亦是人生,心居这部剧,尊重的是人性,描绘的是现实,最终都浓缩为两个字,好看!
看了三集。这种剧对海清来说信手捏来,没有突破。剧情较平,但生活的鸡毛蒜皮被反映的如此真实。第一集结尾的对话,第三集海清的爆发,字字扎心,这个媳妇太不容易。
看了一集 剧情尴尬且缓慢 作为第一集 冲突感不强 不吸引人。 微博买的热搜,又看了一点。这三观震惊我了。冯晓琴居然有脸就顾磊的死指责顾清渝?!
鸡汤味太浓了。从《蜗居》到《心居》,海清的妹妹都是小三。顾清俞一家,上海口音最标准的是外来妹冯晓琴。
这是个什么糟心玩意儿
每个人有自己的算计,这就是现实生活。
看得人很煩
心居~寻心而居~
比同类型剧差很多,为了过审硬凹主旋律HE搞得很僵硬。但此刻正赶上SH封城,特别的timing给了这部剧附加的意义。对封控中的我们来说,剧里的都市烟火像是海市蜃楼有点不真实。希望这个城市早日回到她原来的样子。
每次看张颂文的角色都感到窒息,我真的分不清到底是他把生活中那些油腻的人演的太传神还是他演戏太浮夸
第一次听冯绍峰讲上海话。。第六集,男人翘辫子,海清怼大姑子那场戏,海清情绪饱满到位,大姑子面无表情木头人,戏差于海清不是一点点
中老年妇女爱看的剧。喝水路过看了两分钟,觉得他们吵的我脑仁儿疼当然不排除有人就爱看这种,我个人超级讨厌。海清永远演这种家庭剧,以至于一看见她我就情不自禁想换台。——又要吵起来了,又要歇斯底里了,啊心好累
这剧悬浮的不行呀~🧐
看了个开头,为了颂文老师(童谣好离谱
分过高了 这剧情没五十年小儿麻痹写不出来的
强行制造矛盾,强行狗血,虽说狗血来源于现实生活,买房、婆媳、亲戚妯娌关系等等,都是很实际和现实的话题,但看着总那么别扭,好像就是为了强行制造不幸和矛盾才能推进剧情。还有就是国产剧里的职业总是浮在天上,无论金领蓝领,总有那么多时间来谈情说爱和处理家庭关系……不用加班赚钱,不用担心怎么赚到更多的钱来改善目前的生活,反正谈着谈着事业也有了,爱情也就有了。
感觉里面的人物除了葛玥,其他人物三观都有问题,不知道是怎么过审的。
看到第四集,实在受不了。看着是家长里短,实际也太虐了,弃了。我好好一个人,心里装这么多负能量干什么,有病啊。自己家不吵架,看别人吵架添堵啊!把生活中所有负能量的东西都集中在一家了,那还看个屁啊。想想后面都虐,这日子没法过了。
展翔也算是条汉子,喜欢的人和别人结婚自己还能笑着送上祝福,他一定也会遇到更好的人。
演员阵容很好,都是我喜欢的,童瑶很适合顾清俞这个角色,干练、大气,是女强人但又没那么悬浮。张颂文老师演技出彩,为了追求顾清俞各种搞小惊喜很有意思。
刚开始看,感觉挺写实的,海清在菜市场讲价的时候就已经有过日子内味了,然后一早上跟打仗一样把一家子人送出门,这才是大多数人的生存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