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之后感觉影片在暗中影射了很多政治里的黑幕,为什么将军会违背命令使得八名士兵死亡?
影片没有明确的解释,但看过了将军的行为,不像是一个不顾全士兵性命的人,我反而感觉是事情是完全反过来的,可能是总统本身下错了命令导致八名士兵失去性命,不想有不好的影响,要将军来背黑锅,而将军愿意背的原因应该是内疚于自己无法拯救士兵的生命,不然也不会说能够有出去的机会也不愿接受,反而说留在这里惩罚自己(另一个原因是为了改变监狱里面犯人的待遇)。
影片中的黑幕展示是很多的,例如监狱长多次导致犯人死亡却并没有后果,例如流传的“暗杀”事件,例如监狱长三次被调查却三次无罪,当然还有后面一星军官表明只要将军想出去就很容易可以让他出去等等。
真是黑的伸手不见五指,冥冥中感觉到深深的寒意。
关于最后的计划,我认为将军是失算了的。
将军一行人是选择了夺取监狱而迫使监狱长辞职,虽然最后目的必定达到了,但却搭上了将军的性命。
我认为将军失算之处有两点,一点是不够迅速将旗帜升起来,有集合的时间,还不如早点升旗,令一星军官发现;第二点就是对监狱长的误判,不过这一点也是让我疑惑的地方,将军明明知道监狱长是个心胸狭隘的人,并且看重名利(从房间里的收藏品就可以知道),将军本身威胁到了监狱长的这两点,难道不会想到也许逼得太急监狱长会狗急跳墙吗?
这一点是我比较疑惑的,将军本身也是想出狱陪自己的家人的,只是为了尊严,要在这里惩罚自己,早早的丢了性命,不就得不偿失了?
这是我没看懂的。
--分割线-在看了别人的一些影评过后,感觉其中一篇说出了我心中说不出的那种感受了。
那就是,把军人的“尊严”这张皮扯得太大,反动进行的太过容易,更加让人怀疑成功的原因就是为了影片的主旨而服务,却忽略了可行性和合理性。
恩,改评分
只出现在海报中的倒挂国旗•一面被倒置的美国旗帜曾出现在影片原定的海报中,在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海报中的旗帜被主演们的面孔替代。
需要搞懂的问题一一①本片名为《 THE LAST CASTLE 》,最后的城堡指的是哪座,又属于谁?②在电影情节中,并未出现旗帜倒挂的场景,导演在原定海报显眼处设计倒挂旗帜所谓何意?———————正片开始————————
在唱到“打发这无聊透顶的生活”时,出现摔跤场景。
一方压制另一方歌词由军犯唱出,看似反映的定是军犯的内心,实则身为典狱长的温特又何尝不需要打发无聊。
随即便出现了以下场景:军犯正为一颗篮球争执叫嚣,温特在“看台”观赏。
眼见赛事仅打嘴上功夫,其眼神随心理活动变化,为之后刻意制造“一颗篮球事件”埋下伏笔,更反映出他视军犯为玩物的扭曲心理。
人物近景一面部表情•军犯靠篮球打发无聊,典狱长靠军犯打发。
•“操纵人,多容易”
以场景暗喻人性•这座监狱城堡的内外建设差异,正如拥有它的典狱长温特。
•看似威严高尚、军装傍身,实则狭隘伪善、虚有其表。
而对温特的人性弱点最值得思索的片段便是在三星军犯欧文到来时,温特暗里听到敬仰已久的将军对他的“收藏品”的看法时的表情变化与应对举止。
嘴张、目钝、错愕 转身、摇头、甩书温特的收藏品里藏着的是他对功利的爱慕、是他的英雄魂,更是他试图以此自垒英雄的勋章。
眼前说这番话的人,是令国人包括温特自己在内为之敬仰的将军。
听到将军对此的解读,他哑然、无措、难以接受。
如果说肩章代表着军人的荣誉,那这些收藏品便是温特赖以寄存的荣誉。
所以温特之后的甩书举动,也恰是在证明他自觉自身荣誉受到了损害、内心宁静遭到了破坏,他在以不平和的方式维护和寻求自身的平和。
非暴力沟通8.4[美] 马歇尔·卢森堡 / 2009 / 华夏出版社《非暴力沟通》提到:使用暴力的人其实是因为他们内心的宁静遭到了破坏,所以他们才会用暴力的方式维护或寻求心灵的和平。
《非暴力沟通》提到:使用暴力的人其实是因为他们内心的宁静遭到了破坏,所以他们才会用暴力的方式维护或寻求心灵的和平。
“戴上面具后”的温特上来便与佩雷兹上尉对视,无声中质问着佩雷兹的自作主张。
随后亲自整理收藏品,也是无声中在对欧文说“别再碰它们,你不懂这些于我的意义”。
•这里是温特对将军开始“生疏”的转折节点,因温特的军人象征被欧文亵渎。
后续温特对阿圭拉的敬礼惩罚便可看出其反抗之意。
典型的杀鸡儆猴。
同样犯错,温特并没有平等处罚欧文,他就是要在阿圭拉身上找回自己身为军官的尊严,他身为典狱长且仍为军人,他是监狱里唯一可以受他敬礼的人,而不是那个将军。
---
二人在认知上的天差地别•不料欧文仅隔一天便再次戳中温特痛点。
提醒他军队规章。
没上过战场和重申军队规章都提醒着温特他在真正的军人眼里算不上军人甚至什么都不懂,这让以军官自居的温特深觉蒙羞,内心再度起伏。
他下令惩罚欧文,在欧文以为惩罚结束时再加重惩罚玩弄他,且故意延迟晚号以张显自身权利。
•温特对权利的滥用可见其对名利的攀慕过剩致使心胸愈发狭隘。
看似建给温特,实则留给自己•由上图便可解决开头问题一一本片名为《 THE LAST CASTLE 》,最后的城堡指的是哪座,又属于谁?最后的城堡指的便是军犯们共同建造的这座“石墙”。
它是贝克的最后城堡、是阿圭拉的最后城堡、亦是欧文的…,它是所有沦为犯人却仍有品格的战士用于保卫荣誉纯洁的城堡,是被撤去军衔后,还可以守卫的最后一个城堡。
它不是温特的最后城堡。
温特最终自食其果、等待裁决,如同从未拥有过旗帜般,他从未拥有过城堡。
•在电影情节中,并未出现国旗倒挂的场景,导演为何在原定海报显眼处设计倒挂国旗?倒挂的国旗,代表求救信号、代表领地失守;代表宣告温特失败、欧文胜利;代表欧文即便死,也是以军人姿态战死;代表温特即便活,也再无“翻身”之日。
欧文不倒挂,因为旗帜从未属于过身着军装却从不配为军的温特。
温特自始至终,只是一颗毒瘤。
———————————————————•欧文的转折节点将黑人大胖打倒后再补一枪、刻意加重对阿圭拉的敬礼处罚、甚至当着欧文面自揭功绩黑幕下令击杀阿圭拉,用对军犯和权利的肆意操纵为自己披上不匹配的军官大衣。
你是军犯们的长官但在这拥有最高权利的人是我;你是战功显赫的英雄但也得听从我的命令趴在我的脚下。
温特一次次地通过暴力镇压,满足虚荣心、圆扭曲英雄梦,以换取心理平衡。
而虚荣心却是一个无底的洞。
•阿圭拉的死、温特的伪,让一开始只想乖乖服刑然后回家的欧文决意推翻温特。
温特是一颗毒瘤。
他使军装蒙羞。
他不应该保有指挥权。
欧文将标识牌紧贴肉体,回温着那个曾经身为军人的自己•而说到乖乖服刑便不得不提到一个问题,便是欧文明明可以立即释放,为何不走?
甚至还说监狱是自己唯一待对的地方。
因为“他不愿抛下弟兄” 。
而战争,却冰冷得从不讲对错。
耶茨道出事实,其父山姆•耶茨与欧文同在河内战俘营待过欧文公然违抗总统要求撤离的指令、军事法庭急着传送欧文,都透露着反常的事态可能与真相相悖。
但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更何况是君要臣死,臣怎可不死。
欧文在军中的威望很可能已然威胁到了总统的权威,甚至到了告老还乡还仍具影响力的地步。
所以大概率是总统授意军事法庭潦草审判,尽快压低欧文在军人心中的地位,以巩固自身的绝对地位。
而让欧文情愿领罪且不愿离开的原因有且只有一个,便是弟兄。
这名久经沙场的军人,他不把错归咎于任何人,他拥有着面对失败承担一切的勇气与品格。
•欧文为何执意挂旗,不挂就不会死,明明做好了和孙子一起玩多米诺的打算,为何还要找死?
是弟兄给了欧文“第二次生命”在温特大肆搜查旗帜时,欧文拿下孙子照片只因那是个无辜的孩子、是自己的后代。
同样场景,换作多数人都会把照片带在自己身上。
拿照片便是决心赴死是一种解读,拿照片为了增添力量也是一种解读,具体是哪种,后面会给出我的答案。
欧文实际从未见过孙子,他和家人的羁绊来源于他对家庭缺席过多的后知后觉,家人实际早已习惯了没有他的生活。
反而是战友们离不开他,而他的活,亦离不开战友。
•执意挂旗,只因他想要建成这一座给战友的城堡。
这座城堡占据高地、防御稳固、有着忠诚且随时可以杀敌的士兵,只差一面旗帜。
这是属于阿圭拉的城堡、是属于所有被贬下品格和荣誉、沦为犯人或俘虏的军人,用于保卫自身尊严的城堡。
所以旗帜,必须升。
💐致敬A•J•贝克二等兵
💐致敬美国海军陆战队 拉蒙•阿圭拉下士
👍🏻致敬美国海军陆战队•监狱城堡全体战士
💐致敬美国陆军三星将军 尤金•R•欧文•以一场纪念仪式,唤醒沉睡已久的军魂。
———————————————————
欧文正面宣告对立事件一:制造骗局,摸清温特手里的棋
制造混乱,摸清底细我曾怀疑过手写信是否真出自欧文之笔。
但通过上图惠顿将军会见欧文时,欧文看时间的几个眼神和肢体语言,可笃定,这场局,欧文心知肚明。
温特的第一招:拥有两队士兵,每队二十人,只有一队带有警棍
温特的第二招:高压水龙
温特的第三招:直升机耶茨始终拿着他的账本,趴下观察,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
同欧文一样,正观察着温特的棋。
•但欧文是为作战,而耶茨却是畏惧。
———————————————————•耶茨,从不以军为荣,他这个人物所代表的立场其实是军人家属的立场,看似表达的不理解是对亲生父亲的,实质亦是欧文女儿罗莎莉对父亲欧文的。
这也是为什么耶茨自爆夺旗,随即欧文便收到了女儿的信件。
这时正是耶茨人物光辉的重大时刻,也正是耶茨属于军人阵营的标志。
导演故意不给信镜头,采用蒙太奇手法,借耶茨透露欧文父女关系。
———————————————————而经此一役的温特没有继续坐以待毙,他开始投入应对。
他将欧文的罪状宣之于众,试图以此动摇军心。
但从话里反射出的,确是狭隘的自己。
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正如温特在看到欧文教阿圭拉敬礼时,讽刺这名将军沦落到教一只“结巴的猴子”上军事学校;看到军犯们建造城堡时,解读欧文这是在建立自己的军队。
•他的视野,狭小到只限于这副眼镜框。
•他的格局,狭小到只装得下他自己。
•他的失败也在于此。
他将英雄如小人般解读,将小人如蝼蚁般操纵。
他自以为抓住了耶茨的弱点方可加以利用,却不曾想小人竟会在权衡利弊后仍想当英雄。
温特对自我的了解和对他人的误解,先后两次让耶茨得逞,是造成自己处于被动的根本原因。
事件二:制造斗殴赶走守卫,集结军犯推翻温特
一场鼓舞人心的演讲事件三:战略部署
欧文提出倒挂军旗,最后没有倒挂。
因为温特必然失败,他意在建起战士的城堡。
欧文给于耶茨信任与自尊。
给接下来的谈话,种下秧苗。
•此番在于,欧文极有可能知道耶茨曾是直升机飞行员。
而此番对话也确实见效,耶茨终于站队。
事件四:串通一气,耶茨夺旗。
夺旗过程1.看似在送情报,实则在等待门外信号2.时机成熟,夺取国旗3.得手脱身
五点之约
耶茨自爆,再次钻空得逞
被关,却露出了放松的笑容因为胜利,已近在眼前。
他相信欧文将军。
相信他带领的军队。
更相信身为其中之一的自己。
他身为军人,是英雄的后代。
从这一刻起,他将永远以自己是军人,为荣。
———————————————————
我们是战士。
这是我们的旗帜。
没人能夺去我们的旗帜。
———————————————————影评的最后我想说,欧文的死,是光荣战死,并非赴死。
他死于温特的误解,死于温特对地位的偏执。
杀死他的子弹也正如他的观点。
是给某个可怜家伙带来无穷苦难的金属。
而这种无穷苦难,包括着刚刚接受父亲的女儿,也恰巧包括着今天的你我在观影后对一代将领以这种方式陨落,自发的叹息。
感谢导演、感谢好电影,向军人致敬!
控制,这两个字在这部电影里意义非凡。
军事法庭监狱里,一场斗智斗勇的精彩对弈。
不是为了自由,所以这不是越狱片,无论流血甚至失去生命,为的只是在星条旗下的尊严。
这是一部让人热血沸腾的片子,将军的精神与毅力,值得人们膜拜。
看着结局飘扬的星条旗,眼睛竟有些湿润,因为它是正挂的。
在一个高压统治的军事监狱里投放一个曾经声名显赫的三星将军,给一群受过军事训练而又失去自由士兵一个领袖,就像给一堆炸药插上点燃的雷管。
一切都不用刻意而为,将军自然而然的集结军队,士兵自然而然地跟随领袖,典狱长自然而然地成为反抗的目标,即便没有高压统治。
其实一切都源于那句“只有没上过战场的人才会收集军品”,典狱长原本是怀着敬畏、崇拜之心接收将军的,没想到将军却在不经意间给了一个军人能得到的最大的侮辱。
告诉你们的士兵这就是我们的旗帜告诉他们没有人可以夺走我们的旗帜让旗帜高高飘扬吧让所有人都可以看见现在,你拥有了一座城堡是这么说吧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面旗帜为这旗帜 拥有力量 拥有一座城堡
在我的博文中曾谈到了信息筛选和判断的问题,其中很重要的观点就是其他人(尤其是身边人)的意见对你的电影和书籍选择的影响很大,看这部电影也遵循了这样的理念。
儿童节参加了某个关于合作话题的培训,其间选用了这部电影的片断来说明沟通与合作的问题,感觉还不错,所以回家下载来看。
谈谈几个我比较关注的场景。
影片的开始将军刚刚被送到监狱,监狱长非常仰慕将军的才华和功绩,用现在的词汇来说就是将军的忠实粉丝。
他收藏了很多军事的纪念品,在他希望拿将军写的书来让将军签名时,发生了非常关键的事件。
将军对站在旁边的上尉说:只有没经历过真正战争的人才会喜欢收集这些东西!
这是一句非常非常关键的话,我们可以看到监狱长听到后对待将军的态度就此发生了180度的彻底转变。
除此之外,监狱长问将军有什么可以效劳的,他是处于尊重希望能够做些事来帮助将军,但是将军的回答是没什么需要帮忙的。
我们可以发现此后影片的形式就转为监狱长极力压制将军的权威和影响力,包括对敬礼的处罚和拆毁囚犯们建筑的有某种精神意义的围墙,导致某位囚犯被误杀,最终导致了将军带领囚犯暴动和最终的悲剧结局。
监狱长是被竖立成反面人物的,但是开局的沟通是整个事件发生的根源,我觉得这里将军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他犯了几个比较致命的问题:伤害监狱长对他的感情和尊重、拒绝对方的好意、威胁到对方的权威。
他对上尉说的话严重地伤害了监狱长的自尊,试想你对某个人充满的尊敬,但是对方亲口告诉你这一切都是垃圾,你会什么感觉?
这是监狱长对待他态度变化的转折点,从敬仰到仇视仅仅因为“无心”的评价;当监狱长试图为将军提供帮助时,将军委婉地拒绝了,用中国人的话说就是很不给面子。
我想在西方人的思维中,如果对方主动示好,即便你真的不需要也应该给与必要的回应,否则非常可能被对方误读。
关于敬礼惩罚的事情,将军即便真的只是为了鼓舞那个囚犯的情绪和士气,但是也需要考虑到避嫌。
自己的特殊身份和影响力本来就会让监狱长感到自己的地位和权威受到危险,但是无论是初次见面的沟通,还是后续的事件,似乎将军从未考虑过监狱长的感受,到了最终结局似乎双方都没有意识到,这场悲剧本来可以避免。
试想如果将军在首次见面时没有说出那番话,并且友善地接受监狱长的好意,在做事时可以考虑对监狱长利益和权威的触犯,相信事情也不会如此急转直下。
假想将军和监狱长关系和谐,即便监狱长的管理有很多不妥当之处,将军也可以以更妥善的方式给出建议和指点,也不难改变监狱的状况。
正是因为上述的情节,让人很难将监狱长定位为负面人物,除了他对监狱管理的理念方面需要探讨,似乎后面犯的错误大都因为将军在前面埋下的祸源,从而激发了一系列事件导致双方的关系再也无法维系下去。
影片中对待将军到底犯了什么罪也交代的非常模糊,除了监狱长为了打压将军的威信而当着囚犯宣读了判决书,很难就此判断将军到底有罪与否,所以也很难树立起将军的正面形象。
导致最终的结局的模糊性,看到最后可能很多人心中都存在困惑,这一切到底都为了什么?
到底谁对谁错似乎都很难评价。
我觉得影片的最大价值在于给与我们一些提示,因为在生活中我们大部分人并不会有影片中的遭遇。
但是其中揭示的问题确实每个人都可以遇到的。
谨言慎行,不要轻易得罪别人,更恐怖的是得罪了别人而自己不自知;如果他人表示善意,即便你真的不需要,也要给与积极的反馈和响应,不要让对方觉得善意被侮辱了;需要注意周围人的利益和权益,不要无意识地侵犯到他们。
这样做或许真的会帮到你避免很多原本不该发生的不愉快和悲剧,或许某天我们人类会再造辉煌的巴别塔。
下午看了一部美国的片子<
影片的主题其实不是那么地清晰,或者说我看得不是特别明白。
同为监狱题材的影片,我想《越狱》的主题要鲜明易懂得多。
在越狱中,兄弟情是主线,michale 和sara 的爱情是辅线。
不同于《越狱》的是,《the last castle》是一部纯男性的电影。
影片 的主人公是美国一位四星上将欧文,因为在战场的指挥失误而被投入监狱。
本来他的目标只是do time and go home. 可是目睹了监狱里的滥杀无辜以及遭受过不公正的待遇之后,带领监狱里的犯人建造“the last castle'',他的目的很简单,让犯人认识“who am I ". 可是最后的城堡惨遭监狱长的推倒,于是欧文用他的智慧,他的杰出的领袖风范,他的信念带领犯人们接管了监狱。
就在最后的那一刻,胜利的那一刻,他被监狱长开枪射死。
可当人们抬起头来,旗杆上飘扬的并不是倒挂的旗帜,而是鲜亮的星条旗。
所有的人都举起手,向国旗,向欧文敬礼。
而欧文,就那样死死地拽住绳子,向大家微笑。
人格的魅力,领袖的魅力,这部片子诠释得相当到位。
一直以来,我是崇拜英雄的。
我相信,总有那么一些人,可以用自己的人性,自己的性格魅力征服别人。
2007.10.21
最后的城堡是由环球影业公司于2001年10月19日的一部动作剧情类电影,该片该片由罗德·拉里执导,格雷厄姆·约斯特担任编剧,罗伯特·雷德福、詹姆斯·甘多菲尼、马克·鲁法洛等主演。
该片主要讲述了陆军上将埃尔文因一次行动导致八人牺牲被判入了军事监狱,本想要安心服刑,但由于典狱长的残酷统治,决定同多为战犯一起发生暴乱来推翻典狱长的统治,而埃尔文上将最后也用自己的生命来升起国旗并推翻了典狱长的统治。
该电影也是由真实故事改编而成,电影中典狱长与上将的性格形成了鲜明对比电影中的典狱长是一个小肚鸡肠且总认为上将是在挑战自己权威的小人,而上将是一个大肚且爱国,并且一次次与典狱长做对不是显示自己的声望,而是帮助战犯们找到自己属于军人的自尊,这让我明白了何为一名真正的军人。
以前看过,但那时还没习惯看完电影就写个影评写点短评什么的,看过就看过,然后忘掉了。
前两天重新看了一遍,心想,这么好的影片,怎么一点感觉都没有?
若是有感怎么没写点什么?
电影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半部分是介绍背景酝酿情绪,后半部分则是实施战术攻占监狱。
关于监狱的电影,一般讲的都是越狱。
挖地道,做钥匙,翻墙跳海,假扮警卫,制造混乱调虎离山等等。
这部电影不一样。
其一,这是座专门关押犯罪军人的监狱;其二,囚犯们占领监狱的目的不是为了越狱。
哪怕是扯下了军服,剥夺了头衔,军人身份也被取消了,但是有以往的军事训练,作战素养,经验经历等等,犯人们依然还保持着作为一名军人所具备的精神和礼仪。
既然这样,为什么不服从监狱的管理?
军人不是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的么?
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典狱长专横跋扈,阴险伪善,还指使放任虐待犯人,这些却反而成了他在管理监狱方面优秀的履历表:没有出现过一例越狱,没有出现过袭击狱警,没有出现过暴动。
压抑的怨恨总有一天会爆发,积累起来的愤怒总有一天会找到一个释放点。
囚犯们身体上和精神上的虐待一天天累积,终于在厄温将军服刑期间被激怒了。
电影主要描述了一件事:下士阿奎拉行军礼被惩罚,后来又因阻挡铲车被橡皮子弹射中头部身亡。
整座监狱,不论是囚犯还是狱警,连典狱长也都是军人出身,所以哪怕不能以军队中的上下级关系来维持,但仍然应当尊重对方的军人精神,其中一点便是行军礼。
可典狱长为了维护自身和警卫的威望,不允许囚犯行军礼,还额外加重惩罚了行军礼的阿奎拉。
这非常打压军人自尊心,让厄温和其它士兵非常受挫恼怒。
不过在厄温来之前,囚犯们一直默默忍受着。
厄温来到后,并非一开始要反抗,他想着老老实实服完刑然后回家养老,不准备在监狱里搞什么暴动。
他的想法我认为从来没变过,他只想让自己和囚犯们在监狱里有尊严,保持军人的自尊。
行军礼便是保持自尊之一。
后来,典狱长又惩罚厄温,罚他不停地搬运石块。
不过完了,厄温也没想着要做些什么来反抗。
在与厄温交流过程中,阿奎拉不仅懂得作为军人必须要有自尊,还让他获得了囚犯同僚的尊重。
因为他父亲是石匠,监狱里砌墙时阿奎拉凭借这方面的知识,让他迅速收获了信心。
此后逻辑就十分通顺了,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阿奎拉会连自己的命都不要,也要站在砌好的围墙前阻挡铲车,甚至瞭望塔上向他举枪射击的警卫都不能叫他移动半步。
这个时刻不仅时阿奎拉自己的转折点,也是所有囚犯们情绪的转折点。
电影里厄温将军让囚犯们用投石机朝典狱长办公室扔了块石头,说:“这就是那一块了!
”典狱长看了看这块烧着火的石头,上面刻着两行字:“阿奎拉/美国海军陆战队”。
从此刻开始,典狱长温特就一改之前冷静沉稳的心态,放水坦克,出直升机,最后情绪失控亲自拔枪射杀了厄温。
监狱长温特是一个笑里藏刀十分暴戾的人。
他的房间有许多战争时期的收藏品,厄温第一次看到后便说:只有没上过战场的人才会收集这些东西。
无意的嘲讽瞬间让温特觉得热脸贴了冷屁股,前一秒还毕恭毕敬,后一秒就随手扔了想要找厄温签名的书,胡诌了句没找到。
温特心胸狭窄可见一斑。
然而,温特还是个品味高端的艺术品欣赏家。
电影开头,得知厄温将军即将被送往监狱前,典狱长温特听着萨列里的音乐(唱片盒上写着萨列里)。
前一阵子刚看了《莫扎特传》,初初了解了一些萨列里。
萨列里本是位宫廷乐师,成就非凡,与之交往的都是达官显贵,而他的学生有贝多芬舒伯特等等。
《莫扎特传》里的萨列里是个乐理一流但创作平庸心胸狭窄的人,电影里莫扎特就是间接被萨列里的妒嫉害死的。
不过这只是电影剧情创作,并不是历史真相。
可能《最后的城堡》导演想表达的也是说,监狱长温特假清高真小人,还小小预示了最后厄温将军最后的命运,如同《莫传》里的莫扎特。
看到电影最后,我在想,有没有可能设计另外一个结局,让厄温不死呢?
不知道为什么,我心里总觉得不把他拍死,对整部电影的评价并不会有太多影响。
厄温想要表达的东西都告诉了观众,最后这一死是有什么其它解读呢?
让典狱长温特更显得小人一些?
让厄温的形象更加高大?
也许是悲剧的本质问题,我还需要时间启发。
另外,关于“主旋律”一词。
我就呵呵了。
如果真有什么主旋律,中国的主旋律就是不能让军人警察抹黑,监狱长可以做错决定,但绝不能拍成一个坏人。
而且,哪些人嘴边常常挂着“主旋律”一词?
对我来说,什么旋律都可以,不在乎主不主旋律,而在于旋律好不好听,结合作曲者有没有什么深刻含义,想表达什么。
片子还是蛮震撼的,欧文将军倒下的瞬间,众人一起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显然,国旗是正着挂上去的,这一瞬间,我眼前闪现的不是无冕之王的影响力,不是捍卫荣誉的尊严与抗争,甚至也不是民主与独裁的对决,而是虽万千人吾往矣的决心,不知为什么,竟然想起几句广告词“如果你知道要去哪里,没人能阻挡你,如果你知道为什么,不愁没人跟随你”
看不懂意义所在。。。
对雷德福一直没有抵抗力,文戏演的都是硬汉味儿。虽然是一眼看穿的梗,但好几处还是让人热血沸腾。那时候鲁各弗还是青瓜蛋子嘛。给三星半。
故事情节有点好混乱,可能是因为我不太理解西方国家的社会关系,大众的观点,所以看的不是那么酣畅淋漓
同事推荐,2星不少了
相当不错
开局张力十足,中段信服力渐失,结尾几近吐血——这不是胡扯淡嘛……
太垃圾了
值得一看的电影,最后的尊严,用死去捍卫,没啥好说的了
上校尽职而已,被广大狱友当成敌对方,米帝片中政府一定是个大坏蛋,不然的话小人物无法成英雄,总之呢,很燃很爽就是了,观影愉快
军人的傲骨,哪里都垮不了!
嗨呀,没觉得此片有啥意思,导演编剧都在装b,从商业片模式来看,也就是最后一场暴动稍微有点看头,其他是不知所云,在监狱里面的军人们维护自己作为士兵的尊严,对祖国的忠诚,米国人就这么河蟹???没的看头...
昏昏欲睡,监狱加部队题材按理说故事性会很强,很有话题,看似高端的要死,剧情节奏拖,将军还挂了,看看这评分,严于国产宽以进口,浪费时间。
领袖魅力的示范片。ps:美国没有中宣部,但有好莱坞,而且干得更出色。
自我认知一旦形成,绝不允许任何人剥夺
不知所谓,莫名其妙,过家家吗
忘记为什么看这个了,不咋地。
很扯,全体囚犯从对主角各种不屑到奉若神明 ,只因为一次出头后完成了惩罚,太牵强了吧 。之后主角在全体看守的注视下让整个监狱的人排排站,我直接问号。看守是空气?你们犯人在眼皮底下想搞造反,就任由他们去了呗。最后武装夺取监狱的戏份更搞笑 ,一堆武器 ,不知道制造的原材料哪来的 ,也不知道是在哪制作的 ,甚至那么大的投石车明晃晃的藏在监狱的院子 ,居然没一个警卫发现 。一群犯人拿着吃饭的铁托盘当盾牌 ,三四发子弹都打不穿 。有枪有警棍有盾牌 ,坦克都出动的警卫只因为高压水枪被停掉直接拔腿就跑 。结尾加上传统的ZZ正确,堪比手撕鬼子。
灯塔已灭 灯塔家的主旋律电影真是越看越假
不明白这种东西为何能有这么高的评分,不看前面的部分,你会以为这是二战题材的电影,然而事实上它是个莫名其妙的东西。
从刚入狱时男主和监狱长的对话就能看出两人性格了。因为这个监狱的特殊性也造成本片和其他监狱片的不同,我能说看到后来觉得很热血吗,虽然在现在看来剧情可能有点老套了,可是主角就是很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