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作为导演张罗平的长片处女作着实让人惊艳了,表现了导演极高的审美能力和独特的视角眼光,对细腻情感的捕捉。
本身自己对草原就非常的向往,导演拍的美轮美奂,不可方物。
给人一种惬意、宁静、舒适的悦感,每一处细节都透露出玄妙的质感,金灿灿的油菜花、向日葵花海、大片的青青草原... ...适时响起的bgm也是一大亮点,音符好似漫步在此,温柔的抚摸你,每一个音调都有了画面和触感,莫名的治愈内心。
观影体验来说,前篇真的无处不在的美,不自觉的被镜头吸引,带动情绪慢慢地走进小男孩向阳的内心,去聆听和感受他的故事。
影片讲述了失去爱又重获爱,家人的陪伴对于小男孩的重要性,最终自己如何走出自己的内心世界。
奶奶把向阳拉扯大,最后却离开了小男孩,特别能够理解小男孩当时的心境,从小奶奶在身边养育的感情无法替代内心的位置。
奶奶离开后不得已回到父亲新组建的家庭中,已经有两个孩子的家庭,再去融入向阳,确实显得有点“多余”,在新家中也受到了新伙伴的“捉弄”,其实放在任何人来经历,那时候的内心一定是敏感脆弱不知所措的,一点细微的对待或许就会留下不一样的阴影。
在孩子成长的时候,小孩会很敏感、乖戾,一定要学会多沟通交流,其实很多孩子明明有很多话想倾诉但是就是和家人形同陌生人一样,不敢说、害怕表达,觉得难以启齿,像小男孩向阳童年受到这样的内心创伤,向阳更需要父母的陪伴和关心。
他常常表现的很自闭,屏蔽外面所有的信息,无处安放的小情绪一个人去释放,显得懂事又让人心疼。
影片结尾来的突然又很合理,最终不得部接受这个事实以及新的家人,音乐烘托出当时的场景,那种说不出的心境,心里很酸很酸,但也延续了片中的治愈力量,与家人分离又或许迈出的每一步都很沉重,但是都是需要自己慢慢消化所有的情绪,接受它,在未来升华它才能重获新生。
向阳在春天播种的一切,定会在未来的秋天丰收!
文/满囤儿 电影导演的镜头,就是观众的视角。
导演可以决定让观众看到什么和看不到什么,从而有了一种上帝的操纵感。
于是,有些很“聪明”的导演,会对镜头内的内容进行预先设计,从而呈现出一种前所未见的视觉感受;而有些很“笨”的导演,则喜欢用镜头去捕捉现成的东西,从而呈现出一种真实质朴的视觉感受。
10月19日内地上映的文艺片《向阳的日子》的镜头大部分是“笨”的,同时又有几段“聪明”的。
导演张罗平用这部处女作,展现了强大到足以令同行羡慕的镜头捕捉力。
《向阳的日子》从故事上来讲比较偏文艺,是以父子亲情为主题的舒缓叙事,没有强情节带来的刺激。
亲生母亲和奶奶相继去世后,尚且年幼(官宣10岁)的向阳(海尔夫 饰)只好回到了已经组建新家庭的父亲身边。
倔强的性格使向阳无法融入这个新家,并与继母(王力可 饰)矛盾日益加重。
好在向阳还有父爱——向阳父亲(吴超 饰)经常以“偷偷地”方式关照着自己的儿子。
在向阳与父亲的接触中,父亲的一些青春往事被挖了出来。
以前我们常看到父爱回归的故事,而本片则是回归父爱的故事。
本片虽然没有采用方言对白,但是村落场景、角色造型对中国西北乡村的还原十分到位。
再加上全片只有吴超和王力可两位职业演员,其他角色均由非职业演员担当,令本片的生活流质感特别强烈。
导演张罗平之前是著名的人像摄影师,曾捕捉过无数明星的魅力瞬间。
这次他把自己的天赋和才华对准了这样一群普通的人。
在他的镜头里,观众的旁观感会特别强烈,很真实、很客观。
尤其是近景和特写,对人物情绪和内心波澜的捕捉特别到位。
观众会感觉这些角色并没有去表演什么故事,而是简简单单地过自己的日子。
他们并没有诉说欲,但导演却捕捉到了他们行为和表情中的诉说。
在大范围写实的情况下,如果能插入一些非写实的镜头,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向阳的日子》里至少有两处的镜头是和其它段落有着强烈的视觉区分的。
一个是开篇的葬礼,用了很奇异的蒙太奇方式,让观众有了点儿云里雾里的迷惑。
直到后来向阳从小舅那里探知了父亲的青春往事,观众才能回味出片头蒙太奇的意思。
另一个是向阳在奔跑的途中进入了一段超现实的森林。
这里的镜头在色调和光影上有明显的设计痕迹,用意在于表达抽象的精神世界。
这种手法在西方电影里并不罕见,但国产片一般不太敢用。
这两处一个是对具象仪式的捕捉,一个是对抽象意识的捕捉,赞哦。
设计力和捕捉力,是导演的两项基本功。
不过在商业大潮下,很多新人导演都迷信般地去突出自己在前者上的功力,而忽略了后者所带来的力量。
其实无论是商业片还是文艺片,故事、情感、主题,都应该由角色来推动。
抓观众的不一定是强烈的情节点,而是在每一个时刻人物们的状态。
试想,如果没有前边精准的人物捕捉,只有片尾的身份反转的《无双》,会好看吗?
也许今天看到《向阳的日子》的普通观众并不算多,但导演的捕捉力会给他带来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信不久的将来,观众就会在影院里看到他用强大的捕捉力拍摄得更精彩的戏咯。
讲座宣传海报
影片放映过程中
映后刘靓老师(左)及张罗平导演(中)的访谈环节导演介绍:张罗平,美术专业及北京电影学院导演进修班毕业,2001年成为职业摄影师,开始了⾃已永⽆⽌尽的影像追求之路。
多次为国内顶级时尚杂志拍摄⼤片,与众多明星合作拍摄,作品风格极具特⾊。
2018年10月19日,执导的电影《向阳的日子》上映。
获奖情况:奥本国际青少年电影节最佳儿童故事片 、印度Jagran电影节闭幕式影片、孟加拉达卡国际电影节亚洲竞赛单元、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奖最佳摄影提名。
注:笔记为关键词,仅有少量原话,其余为我本人编写。
本文不具有专业性质,仅供参考。
┈┄┄正文┈┄┄ 在视觉方面,刘靓老师注意到了很多画面具有油画的风格。
金黄的原野、湛蓝的天空、灰白的羊群,配上十分舒服的构图,看了让人有一股写生的冲动。
这也许与张罗平导演美术专业出生有关。
同时,片中对农村风貌的呈现,少了贫穷破败的景象,而多了山水田园的意境。
中国的农村,尤其是那个年代的农村,比片中所呈现的落后得多。
对此,张导的解释是:“既然其他导演都比较写实,那我就负责农村美的部分吧。
”他平时的习惯就是只注意事物美好的部分,所以电影里也想展现美好。
此外,张导还谈到说,他曾经把一幅很满意的油画作品给朋友欣赏,事后马上给自己的作品泼了墨。
他这么做就是为了朋友能记住那张画所展现的美,而这也是他在《向阳的日子》里设置父亲最终死亡的原因。
声音方面,刘靓老师称赞影片的音响十分用心――诸如打雷时是现有闪电后有雷声的细节也被照顾到了――并且音乐的运用也很有特色。
对此,张导说自己对声音其实比对画面更敏感,接着谦虚地称影片还是有许多不如意的音响处理。
张罗平
刘靓(左)
现场合影 到了观众互动环节,在场的观众踊跃提问,张罗平导演也一一作了详细的回答,以下为一些(不完整)本人记录的问答内容。
(根据关键词整理补充) Q:听说您曾经是摄影师,后来毅然辞职成为了导演。
我想请问您对“当今大学生毕业后如何找准自己的方向”这个问题的看法。
A:其实很多时候我们是被做都还没做的事情给吓到了。
“现在是春天,不应该冬眠”,大胆地选择自己的方向吧,其实能做好的。
Q:影片中有一个镜头,是向阳跑回家时画面突然变红,有猫出现;接着有一个镜头是向阳躺在干旱的土地上。
请问这两个镜头是什么意思?
A:这有点带浪漫魔幻主义的色彩,你看,向阳是担心父亲会出事的嘛,然后那个画面就是向阳做的梦,他其实已经回家了。
然后猫是要吃鱼的,这就是一个简单的食物链,父亲在影片里炸了好多次鱼,是不是有点破坏生态平衡了呢?
所以龙王爷要惩罚他们,就让天地烧灼,土地就会干旱。
Q:影片中父亲死了,是不是向阳因此就会绝望了呢?
A:父亲虽然死了,并且没能盖成新房子,但是房子已经在向阳心里盖起来了。
你说是心里有了新房重要,还是实际盖了新房重要?
Q:为什么片中人物不说方言,而是说普通话?
A:演员都学方言会比较难,而且当年有一个南下的打工潮嘛。
还有一个是我喜欢展现美好。
Q:父亲死了以后,向阳的反应不应该是跪在地上嚎啕大哭吗?
为什么不追着父亲的尸体再多看他一眼?
A:其实向阳当时应该是懵圈的,一下子不知道该干什么,所以哭反而不自然了。
然后向阳其实对于家里其他的亲人,都不如对父亲那么亲近,所以他要找一个安全的无人的角落去梳理情绪。
Q:请问这部片子拍摄花了多久?
中途有遇到什么困难吗?
A:花了38天;有困难也忘记了,只记得美好的部分。
Q:影片里有很多的景深镜头,请问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吗?
A:你有点过度解读了。
感觉这么拍好看,所以我就拍了。
拍片子要感性一点。
Q:我注意到影片里有一个色调由明到暗的变化,请问是表达了什么?
A:就像是一天一样,由亮到黑,这反映了向阳的心情。
其实世间的一切都归为白与黑,就像太极八卦图一样,向阳的世界是黑里一点白,所以白才显得额外珍贵。
Q:请问影片里的一些具有较强对比的调色效果,和您学过的油画有关吗?
A:其实这些色彩自然界里就有的。
这样一家人就住在这么美的地方,颇有一种诗与远方的情怀在里头。
(部分资料来源:搜狗词条、微信公众号狮山电影馆)
因为父母我才能去探索五彩缤纷的人生与世界。
故事内容虽伤感但许多镜头也不失俏皮可爱,电影的开头追随一位十岁的小男孩向阳,镜头面前总是那样的孤单和落寞,好似与世界分隔,独自住在自己的小小世界里,内心却已经远行。
奶奶去世离开后,被爸爸接回新的家庭的向阳,他将面临怎样的生活呢?
影片里向阳与新家庭中继母的争吵不休,充满着火药味。
但父亲一直默默地陪伴在他左右,虽然在继母和孩子们面前充当着“严厉”的父亲,常常在所有人面前责怪他,刀子嘴豆腐心的角色给电影中家庭增添了不一样的冲突。
其实现实生活中很多时候最让人怕的不是表面的“坏人”而是作秀的好人。
试想如果要搬离生活已久的地方,去一个全新的地方的生活,接触全新的人,我都会觉得陌生心情低落,那向阳会怎样看待感知这一切呢?
镜头中满眼绿意的内蒙真的很美,看了心情舒畅很多,远离城市喧嚣,生活在乡野间,一家朴质的小幸福。
向阳与父亲一起一起爬树、画画、捕鱼、爬屋顶等等,小时候最喜欢参与这些活动,那时候无忧无虑的一起做一件事情就已经很美好,现在已经失去了那样的童趣,接受现实的洗礼,导演也算是致敬成年人回不去的童年。
向阳的新生活就这样开启了新篇!
影片里太多片段会看到童年的自己,回头再来看真的不禁想笑。
很多时候向阳难过生气,一个人“离家出走”我想这也是对曾经家的想念,也在表达自己内心小情绪中的不安。
开始与继母有着“对抗”行为,故意做一些让继母生气的事情,开始释放小孩子的任性及小脾气。
一个人去到旷阔无垠的地方,找一个高处坐着放空发呆。
电影的最后一幕,父亲的离开。
像是上天在捉弄向阳,妈妈、奶奶、父亲的相继离开,这次又是重重的一击,但他没有大哭,一个人默默地接受这一切,我想向阳的内心早已嚎啕大哭,童年有一丝苦涩,但是曾经至少拥有了很多美好的回忆与爱。
影片前半部分欢笑有佳,以为会是一部很温情的电影,但是最后还是让人绷不住流泪,确实会让人想起童年的时光,自己被爷爷奶奶接回乡下度过的那段时光,无比想家。
导演很多镜头拍摄的很细腻,微小的情绪都表达的很真实,展现了一个十岁向阳遇到的特殊经历,他的感受和期望,相信他未来生活一定会向阳而生。
“等你长大了,也长高了,就会看的更高看的更远。
”
这次推荐的电影是《向阳的日子》。
看这部电影时,脑海中一直在浮现海子的那句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这首诗当年一出世能够感动数亿中国人原因就是它代表了一种对于理想生活状态的向往。
海子的诗里有的,这部电影里也有。
《向阳的日子》,顶着一个特平淡的文艺片名字却用了一种极为浪漫化的表现手法来展现。
超现实的画面,极具复古感的配色,大胆的中西方结合,意识流和现实的交融,摄影师出身的导演张罗平奉献了他的首部电影作品。
如果从一部剧情片的角度上讲,这部片子的剧情并没有太多让人意外的地方,但,如果抛开父子情常有的桥段,从艺术范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范儿”的范畴来讲,这部电影的起范儿十足,更像是法国导演,匈牙利导演,或者是科恩兄弟的某些作品气质。
开头既是超现实+大特写+升格镜头,有摄影专业本身的视觉冲击力,让人难忘。
让我想起了《撒旦探戈》。
黑白色代表着过去,代表着梦境,也预示了一个灿烂开头和悲剧的结尾。
果然,随着剧情进展,男孩不得不和画漆画的父亲生活在一起。
夹杂着父子的隔阂还有后母的虐待,男孩和父亲只能靠一些生活中最理想化的元素来维系。
父亲在儿子向阳房间内画的向阳花,代表了父亲曾经和向阳母亲的爱恋。
八十年代青年人对于未来的浪漫主义追求和现实的不可得,让失意的父亲把希望寄托在孩子向阳的身上。
即使,你的妈妈离开了,你的奶奶也去世了,但只要你的心中还有向阳花,就会依旧被阳光普照。
正是基于这样的乌托邦思想,父子之后的生活展现就处于一种诗意化的半熟悉的生活场景中逐一展现。
绿草茵茵的大草原,黄色墙面,红色屋顶,戴小礼帽的向阳,四五线城市才会有的小卖店,还有后母在院子里的猪圈。
看上去,它似乎是我们记忆中的儿时,但,细一想,这恰恰是一个经由导演美化后的理想中的新农村。
这里犹如桃花源,安宁、美好、没有纷争,这里就是父子之间的净土,个别画面因为强烈面光和背后多彩云霞的强烈对比,竟让人有了一种西方绘画中对于天堂环境的描绘。
这些,都是在其他国产片中从未见过的。
也是本片极具观赏性的原因。
有些人看后可能会对剧情有争议,确实,作为一个摄影师出身的导演,包括张艺谋在内,剧情都是他们的弱项。
但这是张导演的第一部电影,已经能看到他在视觉上的独特性。
去年在好莱坞被奥斯卡提名的电影《夜行动物》,就以其惊艳的画面和怪异精巧的结构在世界范围内获得美誉,导演也正是一位给时尚杂志拍摄大片的摄影师。
科幻电影《入侵脑细胞》也因为其画面惊艳让影迷们津津乐道,导演是一名资深MV导演,他将MV上的摄影技巧运用到了电影中。
如今,我们中国的摄影师也有迈向电影制作的尝试,最终受益的还是观众。
温情电影《向阳的日子》视觉惊艳,超魔幻现实主义观感,剧情平淡中见感动,风格鲜明,让人看后难忘。
期待张导演在今后能在剧本上做更多努力,为中国观众奉献更好的作品。
��wu�
龙应台先生写父女母子之间的亲情:“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她是从年长者的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看似有一种孤冷与凄清,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在目送之前,父女母子一世,最大的作用还是相互的陪伴,尤其是在幼年时,父母对子女的悉心照料,从身心灵方面的陪伴!
电影《向阳的日子》说的大概就是这样一种感受,对于少年向阳来说,父亲从十岁开始的陪伴,虽然做法有很多地方值得商榷,而且那个后母的表现也并不算的体贴,但是再怎么说,在向阳未来漫长的生活历程中回望,他始终会想念起那短短的父子相互陪伴的时光,就连父亲的爆怒和耳光,或许都会成为他思念的滋味!
而对于观众而言,看《向阳的日子》最大的感慨,或许也正是产生共情,从父子俩相处的模式中,找到对自己父母的思念与回忆!
电影很私人,很散文化,并没有特别明晰的故事主线,大体上是通过一些生活片段组接而成,但是形散而神不散,重点写的还是少年向阳内心深处的孤独,以及父亲为了开解他内心的孤独,所做的细心的举动,用细节来展现父子亲情的可贵,也体现出人生在世,即便终究将要孤独长大,但是永远也别忘了那些曾经陪伴过你,给予过你他们全部的亲人!
《向阳的日子》导演是张罗平,这是他的电影处女作,在此之前他是中国首屈一指的时尚人像摄影师,曾经为几乎所有当红的明星拍过人像照。
而就在声名如日中天的时候,他却选择了转换跑道,捧出了《向阳的日子》这样一部电影,我并不了解这是否就是导演个人的自传电影,但是很明显,其中有许多细节一定是倾注了导演个人的情感和经历在的。
正因为越是个人的,就越深刻,也越能引起大众的共鸣,所以这部电影的细节非常动人,而演员的表演也很明显倾注了很大的感情在其中,尤其是吴超,这位曾经在《独自等待》、《新街口》等影片中塑造过各种不同青年的演员,应该是第一次在电影中饰演父亲的角色,因此这个父亲也融入了青年特有的狂傲与文艺气息,和身为一个父亲所必须具备的深沉的爱,不那么典型的父亲形象,反而更让观众有新鲜感,也会恍然明白,其实虽然身为我们的父辈,但是他们也曾经是从年轻时代走过来的!
另一方面,张罗平导演在《向阳的日子》的影像上也下了很大功夫,有非常特立独行的一面,破旧的茅屋里,却用五颜六色的颜料画上金黄灿灿的向日葵,内蒙古独有的草原、山坡还有大淖的景致,赋予整部电影现实主义之外的梦幻色彩。
其中有一段描述少年向阳内心孤独感的镜头,泛着血红的镜头,手中的大鱼突然开口对向阳说话,正好暗示了向阳即便回归到家庭之中,却依然摆脱不了内心深重的孤独感,而正是这种孤独感,更显得父亲为他所付出的努力如此可贵!
《向阳的日子》是一部令人牵肠挂肚的片子。
一个从小就没了母亲,父亲又找了一个后妈,基本也算是还在幸福的童年中成长的孩子,因为父亲想给家里盖一个二层小楼,放下自己技术含量很高的画匠话,非要到煤矿去打工,结果带着满脸的煤灰,一张非洲脸撒手人寰,令人唏嘘不已。
这部片子,对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是非常熟悉的,发生的年代就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影片中的那个录音机就是很好的历史烙印,还有那些动不动就往水塘里面扔一瓶炸药炸鱼的情景,对我来说都是非常熟悉亲切的,那个年代有些人家里炸药可以有半麻袋,当时农村常用化肥和锯末屑按一定比例混合,就是威力强大的炸药,在农村这个炸药也可以当肥料,炸鱼的时候操作是非常方便的,找一只喝酒的空瓶子,炸药装到一半的时候,把衔接着导火索的雷管放进去,然后再装填炸药,瓶口处剩4到5公分,用湿润的土往里面填封口,主要是在扔到水塘里面爆炸以前,保证水还没有渗透到炸药里。
82年出生的导演,是在那部影片故事发生的年代时刚刚出生 ,对那个年代的细节表现有些失真也是正常的,1,那个年代,没有哪个人穿的衣服上没有补丁的,包括那些县长省长,国家主席,因为大部分都是纯棉的衣服,当时的工艺是这些布料达不到很牢固的地步,基本上几个月就会有破洞,所以需要补丁。
化纤衣服在那个年代是非常高大上的,数量少,价钱贵也买不起。
2,影片中出现的那个拖拉机,对我们熟悉那个年代的人来说,就相当于那个年代拿出来一部iPhone或者华为p20一样。
那个年代的拖拉机头,要么是方的,(没有现在拖拉机都这么流线型漂亮。
)其实那个年代的拖拉机头,大部分是敞开型散热的,没有加防护罩之类的,可以清楚的看到发动机里面的水管,油管等等部件。
虽然有小瑕疵,也掩饰不住影片总体在我们这一代人群中引起的共鸣。
它宣扬了一种普通人的善良,一种父爱的伟大,那时代的人真的很善良,从没有听说过有拐卖小孩的,我们小时候上幼儿园,都是年龄稍大一点的哥哥姐姐,带着年龄小一点的弟弟妹妹,懵懵懂懂跌跌撞撞的去上幼儿园,从幼儿园回。
上小学就更不用说了,可以说没有一个是大人接送的,因为大人也不可能接送,大部分家庭都是四五个孩子,这些孩子高中初中小学的,可能都不在一个学校,家长也没有三头六臂去接送孩子上下学。
尊重导演在路演影迷见面会上说的,幸福就是这么一段时光。
返璞归真,当今社会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太需要我们已经失去的很多的善良了。
“老太太一辈子没拍过彩色照片”,于是张恒远给自己的母亲画了一幅彩色肖像,作为遗照。
从影片的这一开头,便能感觉到父亲张恒远是一个有趣的人。
《向阳的日子》片是张罗平导演的处女作,在影片中,时不时的也会感受到作为摄影师的张罗平导演留下的摄影审美痕迹。
影响最深的是电影中的场景设置。
秋天,是让人感觉到温暖的色调,大片泛着金黄色的草地,风吹麦浪般涌入眼帘。
与其说是电影的一段场景,更像是一幅幅油画串联出的一帧帧风景。
夏天,也是让人觉得温馨的暖色调,一片片绿色的长草,随着风摇着,父子在草地上嬉闹、作画,让人感觉仿若置身其中,看着这对父子欢乐的样子,就像在春日里的暖阳下,看着其乐融融的一家人在野餐,放风筝,追逐打闹,那是一种惬意而温馨,欢脱又安稳的感觉。
让人印象最深的,大概是影片中张恒远为儿子创作的那一幅墙画了。
满墙的向阳花,透着金黄,洋溢着光,一朵一朵丰满的花体层叠在一起,像要涌出墙壁一样。
儿子向阳住在这样的一个房间里,每天大概都是新生暖阳的心情吧。
向阳,这一名字本身就饱含着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躺在床上,稍一侧身,就是满墙的阳光。
在观影时,镜头转向张恒远刚刚画好的那一面向阳花的墙壁时,整个眼前都明亮了,感觉像是被阳光包裹了起来。
这幅墙画,让人感受到的不止是温暖的阳光,更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
一朵朵向阳花肆意的盛开着,就好似努力生活的人们,不论在生活中发生了什么争执、遇到了什么困难,都不算过不去的坎儿,都依然存有希望,非常热烈的希望。
向阳的日子,在向阳的生命中,从小缺少母亲的陪伴,父亲对于他而言,是一种更为特殊的存在。
在那个年代里,父亲给我们的都是严父的形象,不善言辞,不爱沟通。
如果孩子犯错,可能不问究竟,直接一顿毒打。
到现在,在很多不发达或是农村地区,依然存在很多中国式“严父”,父亲的形象映入脑海,大多都是这类。
而影片中向阳的父亲,张恒远,就是一位特别有个性的父亲。
没有在片中听过一声“爸爸”或者“父亲”的称呼,向阳去找他的时候问的是“他在哪儿?
”、“张恒远在哪儿?
”。
那个时候,便直呼其名,可谓是非常的大胆了,这像是非常生疏的一对父子有的行为。
确实如此,从小没有父亲的陪伴,因为奶奶去世才被迫加入父亲重组的新家庭,对于任何一个孩子来说,都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当然,对于父亲来说也是如此。
然而,影片中的父子俩,他们之间的关系可能比寻常父子的情谊更加深厚。
慢慢的相处,慢慢的弥补,慢慢的了解,他们之间让人感觉不止是父子,更像是朋友一样的存在。
学骑自行车,学画画,一起抓鱼,吃果子……从疏离慢慢走向亲近。
亲情像一条纽带,将双方系在一起,靠的不止是血缘关系,双方在一起的时间才更为重要。
看过影片后,最想做的大概是回到家陪父母了,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腾出一些时间,去陪伴自己最亲近也是最容易遗忘的人,这才是最重要的。
人们往往对于最亲近的人最不珍惜,因为有着血缘或者是其他的关系捆绑在一起,像是有一种保障,对于有保障的关系,人们很难再去花费更多的时间维系他,发展他。
所以才会有很多的悔不当初产生。
《向阳的日子》带给我们的不仅是视觉上的美感体验,更是关于父子情、亲情的一种深思。
《向阳的日子》乍一听感觉不起眼,然而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导演就像拿着油画画棒,一笔笔给小向阳涂出了湛蓝的天空,又亲手波墨水毁了它。
颜色有多绚丽,急转直下的压抑感就有多浓烈。
在我的构想里,《向阳的日子》会是没什么剧情量的文艺片,然而事实上,它正是靠剧情和摄像牢牢抓住了我。
一言以蔽之,《向阳的日子》在探讨的是原生家庭对子女陪伴的问题。
小向阳在出场时就处境为难,妈妈、奶奶都不在了,他不得不和爸爸的新家庭一起生活。
当后妈,注定是一个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所以从电影一开始后妈彭慧娟就没给向阳好眼色看。
向阳封闭、叛逆,后妈不给饭吃,他就去偷。
后来和爸爸一起抓鱼、画画、洗澡、吃冰棍、骑自行车,生活虽然贫穷却也惬意,向阳的世界里终于不再是一个人。
他开始信任父亲、依赖父亲,父亲成了他和这个世界的唯一联系,可一家三只狼崽子决定了父亲一年到头都要为食物忙碌。
电影如静水流深,从时不时的向阳视角里可以解读出孩子对孤立无援的生活的反抗,对幸福不可触及的向往,这其间混含着一个孩子对自尊、独立、被关心、被爱的需求。
导演张罗平是敏感的,他捕捉到了一个孩子的全部心事。
《向阳的日子》的时代背景处于上世纪70、80年代,电影的年代感做的很足,却没有陈旧感,从家中陈设到服装风格都还原了时代特色。
自行车、大澡堂、冰棍箱子、拖拉机、爆米花机、开水壶、墨水瓶,一块九买到的两斤肉,墙壁上再穷不能穷教育的标语,铅笔盒里的弹珠,随意一个小细节都能轻松把人拽回那个年代。
导演说:“大家在大银幕上吃惯了的大鱼大肉,偶尔来点青菜素汤洗洗肠胃也挺好的。
”说得没错,现在有很多影视作品都不写实了,在某些偶像剧里普通白领也开得起超跑,背得起最新季的名牌包包,他们不食人间烟火,爱情更是语不惊人死不休。
而在《向阳的日子》里,一切都含蓄而细腻。
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美景都是只能用眼睛看到而无法复制的,而看《向阳的日子》的乐趣正在于此。
我没去过内蒙古大草原,却在电影里见到了草原上大片的红霞、湖泊的涟漪和湖面清晨的雾气。
如果可以,我甚至想即刻飞到内蒙古去感受微风拂面、山峦流动。
好的摄影就是有这样的魔力,明明拍的是农村故事,却没有农村的粗粝感,反而肆意、浪漫、温柔、富于诗意,又沁人心脾。
看得出来导演和摄影对电影的审美定位很默契,摄影极擅打光,对暖色调和冷色调把控自如,而导演则是对画面有境界上的要求,一来电影的选景、构图、光影、还有运镜方式要壮美而梦幻,二来每一帧画面都要带着人物心境的表达。
就像在电影开头奶奶离世时和电影结尾父亲离开时,向阳都站在湖边,冷蓝色调,雾气蒙蒙,湖水形成倒影,意味着向阳迷茫未知的心境。
在电影里可以看到向阳像个野孩子一样在麦田里追着微风奔跑,也可以看到张恒远在向日葵的花海里告白。
当然,“世上美景千千万,下笔就在一瞬间”,这本来就是一部像油画一样美的电影作品。
看到最后,我奇了怪了。
当初看片名的时候那句“向阳的日子”给人一种“菊次郎的夏天”的温暖感,结果向阳在绝望的三重叠加中,电影戛然而止。
不过这样也好,在生活碎片一点点缓慢而又不刻意的累积中,情感一点点的水到渠成,最终给人余味深长的悲凉感。
出品的“梦推手”公司的LOGO丑爆了。
我以为又看到了东施效颦的《小情人》。
这些人的穿着造型乱七八糟,有的像当下,有的像80、90年代。
向日葵花海有点假,主要是拍得不美。
爆米花雨。
《欢迎来到东莫村》在炸弹爆炸后的爆米花雨才叫好看。
导演是时尚杂志摄影师出身,这电影拍得不知所云,讲故事能力还不如小学生。
导演还是回去给明星拍照片吧。
上一位明星摄影师跨界的导演夏永康,现在都不敢拍了。
#毒舌影迷会#导演的摄影从业经历使该片具有一定的美感,但却似乎并不是一个好导演。叙事逻辑混乱,表达苍白无力,像是一部“城市人臆想的农村生活故事”,观影后毫无感触。
摄影三⭐
画面很美,题目也很好,人物形象也设计得很好,就是结尾太仓促了。
画面很美,导演的想法确实蛮多的,这么年轻也不容易,就像看看电视剧一样
文艺片不代表剧情逻辑也那么文艺吧,整个剧情有点像导演的信口开河
有很多80后童年时期的记忆元素,画面维护,剧情感人,很文艺的农村题材,喜欢!
这么美的电影,很多人看不懂是正常的。演员、摄影、配乐、服化甚至一些转场镜头都很优秀。有很多大片的影子。并不是为了拍乡村而乡村,而是很窄的题材和背景下在淳朴、自然与匮乏中点滴升华。不是以头抢地、万马齐喑、旁征博引、刻意的模仿称之为“像”的就是好电影,很多人刻意在“演”上,却忽略了美的本身,就如玉兰清秀典雅,苔花虽小也华。期待导演的更优秀作品。
嵩哥推荐的,看完之后感觉还不错
梦幻
#参加毒舌影迷会活动#导演很有野心,但脑洞还是等学好了电影语言再来表达吧,想说的太多又不知道如何讲故事,完成度还没有片尾曲高,文艺片可不背这个锅哦。此片说现实吧,逻辑经不起推敲,说魔幻吧……还是说现实吧。一星给摄影,一星给部分演员,一星给个别镜头和某些本可以延伸的剧情和意象。
张恒远死的那一刻,向阳心中唯一的那一朵向日葵凋谢了。因为嵩哥推荐的,所以才知道这部电影,希望导演能在剧情上多下点功夫,画面真的没话说,每一帧都是壁纸,画风会让我想起韩国的一部电影《季春奶奶》,但是后者的剧情以及人物明显更加饱满一些,新人导演加油
摄影每祯都流动不止,静若油画,有人觉得失去了真实感。80年代的童年记忆,《爬山虎》,学自行车,抓鱼,向日葵,矿难。导演在书上写“至暗时刻,向阳而生”。看完内心很平静,温暖的画面多少勾起了小时候纯净的记忆。剧本再打磨下会更好。
画面确实美得不得了 。但是BGM也太电视剧了,稍微有点阳光就灿烂,给点乌云就暴裂的。而且这剧情剪得....虽你说故事不需要太庞大,但你也没把这个小日常讲好,多一些准备工作吧。
劫训挖
别去影院看了,经济不景气钱不好挣;也别浪费时间,人生苦短,把时间留给陪伴身边人。
许老师也看过的
画面是很美的一些浪漫的想象也挺有趣听了导演的分享 能理解一些观影的时候没有理解的东西但是除了父爱以外,别的人物的感情处理得还是简单了。导演会用现实的眼光来思考后续的情感故事,但是也应该把需要的情感的表达出来😂最后导演说,我还是个新导演,以后会拍得更好还是期待的 能感受到追求 希望导演以后能拍出故事更丰满的作品
每一帧都是构图典范。
眼睛在天堂,思考在别处。
每个夜晚都是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