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了金基德(Ki-duk Kim)导演的Dream,其中文版名为《悲梦》,也有看到作《似梦非梦》释义,或许前者更接近日文版的翻译。
无需深究,只因寻寻觅觅皆止于一个“梦”字。
“每个梦境都隐含了一个记忆,也代表了你对未来的恐惧。
”一个梦境引出了一对男女素昧平生的遭遇。
若对金基德的风格不甚了解,其作品的情节铺展总会让人生起些许荒唐无绪之感。
男人的梦境竟由一个身患梦游症的陌生女人在现实中完整的重现。
男人的职业是刻章师,女人的职业是服装师。
男人刚失恋,思念过往种种;女人被情所伤,痛恨前男友与爱情。
男人在梦境中与前女友的缠绵悱恻,爱恨交织却让女人在现实的梦游中回赠于她前男友身上…离奇的情节是金基德之擅长,但巧妙细腻的衔接拼接手法和寓意之中的普世哲理却又不是任何人可轻易仿效之。
没有宏大的场面,没有激烈的碰撞花火,一切人物的命运发展更像是一盘在他从容掌控之中,布局精妙的围棋,哲思切切,禅义悠悠。
从《春夏秋冬又一春》开始,他有意识地寻找一种摆脱语言束缚,用画面去演绎世界之境界,还原禅学之精深博大。
而其后他的《空房间》更是将这一追求放大到了极致,整部影片仅有的两三句对白,其中一句是女主角对丈夫说了:“我爱你”,却还是一句她欺骗丈夫的话。
语言莫过有着太大的迷惑性,而这个世界中,太多的语言交流使耳朵侵占了人类太多对于沟通最原始的触觉与感知。
语言的伤害太过巨大,当无法承担其重时,转而暴力,回归原始,此为人性之大轮回。
“记住,黑白同色”法师给了这对陌生男女一剂解药。
一个人的快乐既然以建立在另一个人的痛苦之上,惟有两人相互去爱上对方。
但他们发现自己已身背太多的业障…矛盾总出现在最合适宜时,男女的困惑皆因各自的爱与恨而起,现实的选择却是要用种下的恶果来作为品尝佳酿的前提,此为人生之大矛盾。
矛盾叠生攀附于人物与环境之中,每每新生力量进入时的陌生感与逼迫官感四肢的无形张力开始让人物命运与矛盾激化神合般地向黑暗的更深处探进,现实与梦的交错让人迷失在前行的路上,关于由人改变了这个环境,或是环境改变了人,抑或是人改变了人,无从谈起。
“你的下一个梦是什么?
”男女双方为了不同时睡觉,不让男人在梦中与前女友争吵,做爱,甚至暴力的场景再次发生于现实中,两人还是开始了一起生活。
从大家都忍住不睡到昼夜交替睡觉,再又戴着手铐一起睡直到最后仍无法抵抗住极限困顿与迷离清醒间的距离,终酿成悲剧,女人受控于男人的梦,恶魔附体地在床上砸死自己的前男友,美梦至此破碎,支离…童话之于现实,总会被撞的头破血流。
看似可以找到解决问题办法的男女终究不会走向喜剧的结尾,情节急转直下再所难免。
业障终究难除,而悲剧的更大推力来自于人无穷尽的本能欲望。
即便男女用搞笑甚至近乎疯狂的方式把胶带贴住眼睛不让自己睡,用针扎头皮不让自己睡,但都无法挣脱身躯向着命运的无力投降,即是一种对人欲无力抵抗的屈服;即便男女想出了用手铐来限制行动的自由,但终究手铐也是有开锁,一切束缚皆自由,一切梦境皆欲望,神形契合了法师“黑白同色”的观点,即为对立统一的大辨证思想,禅宗关怀照进画面,而惯用的便是金基德最擅长的哲学象征,让人穿透世事本源,豁然开朗。
“不管什么梦,我都不会恨你”男人随后以种种极端残忍自虐的方式以求得到清醒,荡涤心灵的忏悔和生命的救赎,最后拿自己身体当刻刀的最后一笔以自由落体式凿在寒冬冰封的河面。
女人吞下蝴蝶吊坠在监狱终搭着第三者的背脊悬挂于绳结中… 暴力的确是金基德在追求精神自由上的另的一种惟美宣泄。
在《谎颜》中,血腥的整容,车祸镜头的红色视觉感强烈地冲击着灵魂的最深处,通过暴力挖掘出了社会主流趋势欢娱下人心的残酷与悲凉,人性表面繁荣下的一种深层次的空虚。
一波绚烂的悸动后才在恍惚间顿悟,即使周遭一切物象都得以改变,但心境早也已不是从前的心境,万事万物皆于宇宙之大轮回中周而复始。
生以死的方式得以永生,死以血流成河的方式完成生的绽放,生即死时,死即生始。
暴力以死亡的终极形式呈现,归于平静,归于尘土,人生之大轮回。
“我爱你,再见”女人化蝶飞到男人身边,镜头最后停留的画面是两只十字相握的双手…这便是金基德的电影,在你为一个时代的一类小人物悲鸣哀叹时,你其实便也成为了他们其中的一员。
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见地,之于幸福变悲梦,亦或是悲梦变幸福,皆由人心思量而生,人生沉浮而灭…
感觉不如他以前的片子深刻,情节有些无聊乏味,加之痛苦的自虐,其实在说的是都市人的感情纠葛,但利用蒙太奇的叙事方式给人感觉不是十分流畅,以及怪异玄虚的结尾实在有些迷幻和幼稚。
ps:还有日语韩语的流畅对话,猜测是导演故意设计成这样的,但同时建筑、场景都十分中式,处处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子,例如刺绣、篆刻,感觉到一种非常不和谐的氛围……
我看到了一个陌生人,我看到他的痛苦牵连到我,我开始痛恨,这个人的痛苦与我何干?
他的爱与我的恨,我们不一样...直至他如此悲伤,直至我如此悲伤,我知道我们其实是一样的,我们的痛苦没有分别...是,我分不清是我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变成了我,分不清我的思想左右我的行为,还是我的行动表达我的思想,因为我分不清我的爱还是我的恨,分不清要拿起还是要放下,所以我感到痛苦,纠结于现实与梦境,徘徊在黑暗与光明之间...后来我杀了人,我不怪他,我们其实都有所想...后来我知道爱一个人是否认不了的,无论我多么的想...我对他说,我爱他。
这次,我不想再否认...后来我知道他放下了,一切都可以放下,那么就让我们抛弃恨,重新相爱吧...
在主角间,直接的看,男人是施控者,女人是受控者,男人的梦魇乃是女人不自知的现实,每一次罪恶行径后,二人双双被逮捕进警察局的时候,作为设计者的男人不是被当作犯人,尽管他再而三的认罪,却是不明所以的女人被一口认定为罪犯,女人似乎成为男人罪恶的替身。
一个称之为罪恶的东西,必先有作恶的念头,哪怕是一瞬间的怨念或愤怒,以及后来执行它的行径,但两者缺一都不构成法律意义上的犯罪。
这一场悲梦的诞生也正在于两者聚首一处。
然而那个行径本身不会是罪的,它却是使恶变为罪的孵化器,把念头钉入现实的大头针,如同女人在梦游都是无意识的,而男子心中的欲望得到释放,如果一切只是在梦中,那就真的只是一场悲情的幻影,毕竟梦中的血也只是红色液体的图样;然而现实中,那就是承载着全套遗传基因的血红蛋白的罪孽。
人们常讲“一念之间”,就像主角沉睡那一瞬,使自己失控的临界点。
可见,醒着,多么重要。
不能说金基德是一个最优秀的导演,但绝对可以说是我见过的最富想象力的导演。
这也许跟他所关注的东西相关——时间、空间、潜意识、轮回、命运、死亡、爱情……这些人类尚未清晰挖掘的神秘领域当然是滋生想象力最丰厚的土壤。
不知道是不是2008太流行中国风。
虽说金基德的系列电影从不缺乏东方元素的存在。
但这次的《悲梦》真的彻头彻尾太China了。
从梁祝化蝶的美丽传说到庄周梦蝶的古典哲学,从黑白同色的八卦相生到镌刻琢字的佛教意象,看来金基德是做足了中国功夫。
然而。
在中国要想找点具有想象力的导演真是件不易之事。
就我看来,除了叶念琛和彭浩翔,当今的其他中国导演身上还真难找到想象力这种闪光点。
每次看金基德的电影,都好像在听他说一个名词解释。
用他自己很金基德式的电影语言对一个抽象的概念进行解释。
《空房间》掂量虚幻与现实的重量。
《漂流欲室》展示每个人内心的“孤岛”。
《春夏秋冬又一春》试图揭露轮回的玄妙。
《时间》考验感官与情感的抗衡。
而这一次的sad dream,他又找到了新的玩具——梦境。
梦。
到底什么是梦?
人为什么会做梦?
它到底是我们曾经经历的还是尚未发生的?
会不会我们做梦的时候才处于真实的状态,而现实才是一个冗长而不易惊醒的梦境呢?
我真庆幸现在人类的科学还没有发达到可以把梦彻底清楚地用文字、图表、公式表现出来。
不然那些神秘美好的想象和疑惑就全部破灭了。
《悲梦》依然延续了金基德电影一些惯有的元素。
男女主角超现实的生活氛围(似乎不用工作,每天有大把大把的时间、衣食无忧、无亲无属少有社交、表情丰富喜欢发呆、沉默寡言并歇斯底里)违背人性的自残自践(不睡觉、不呼吸、吞项链、挂鱼钩)性爱(或许受弗洛伊德的影响吧,我觉得金基德简直就是“无性不电影”)叙事一直是金基德电影最被他人诟病的环节。
太过碎片的结构方式、太过沉闷的叙事手法以及太流于形式的空洞内容往往被一些受众嗤之以鼻。
当然。
并不是他的所有作品都是这样的风格。
《空房间》、《时间》以及《悲梦》,我认为在叙事方面都是极具创意的。
也是我迄今为止最喜欢的三部作品。
《悲梦》一开篇就切入主题。
展现了一场梦境与现实的神秘契合。
我还正奇怪,梦境预知未来?
难道金基德也拍这样老掉牙的科幻电影。
最终没让我失望。
并让我不禁感叹。
天啊。
金基德居然也会《拍案说法》式的悬念叙事了。
正如电影里梦游症的医师所说。
镇和兰就处于同一病徵的两个极端。
镇在梦中梦见了什么,兰就会在梦游的过程中做什么。
镇享受到梦见前女友的快乐却成就了兰重遇前男友的不幸。
一个在梦境里,一个在现实中。
一个溺在爱里,一个沉沦在恨中。
一个享受快感,一个承受不堪。
两个水火不容,却又相辅相生。
表现这种处于平衡状态的两种极端一直是金基德的拿手好戏。
这能引起很多共鸣。
我相信命运,并相信正是这种相生相克的力量成就了命运的轨迹。
同时,电影里还反复强调一种“黑白同色”的理念。
这跟八卦、佛教的一些理念相关。
我不能理解。
也不能认同。
这也影响到片中一段芦苇丛中四人纠扯互骂的情节我没看懂。
影片中主角的衣服色系做了精心的设计。
扮演镇的小田切让一席黑衣,而扮演兰的李娜英则是银装素裹。
但在芦苇从中的两个主角的衣服颜色不仅互换,连人物关系都在这一刹那混沌不清。
最后镇和兰分别为对方的前任爱人穿上鞋子,给予安慰。
不知是不是暗示着卸下从前的爱恨情仇,寻找自己新的生活。
自此。
兰再也没有穿上从前的白衣,而是也以一席黑衣现身。
这是不是说黑白两系真正融为一体了呢。
不过。
我可以接受“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互补依托,却完全不能理解“我就是你你就是我”这种同一化的哲理思想。
当然。
这还是一部以爱情为主题的电影。
虽然最后兰化作蝴蝶和跳桥自杀的镇最终双手紧握。
这样超现实的结局不免少了些悲剧的震撼,多了些童话般的憧憬和美好。
但中途的过程却是残酷而摄人心魄的,正如镇血淋淋的自残景象会让人局促不安,也正如两个慢慢开始相恋的人因为情感上的冲撞和对对方的猜疑使得“交替睡觉”“戴上手铐”等等解决方案最终化为泡影,并最终引发一场血案的诞生。
这也正是我认同金基德爱情观的一点。
“有爱就有伤害”的理念在他的爱情情节中随处可见。
当然最终也只有死亡可以终止一切。
印证了梦游症医师那个略显可怕的预言。
还有一处让我挺佩服的。
就算金基德这种主调沉闷的电影居然也会有让我忍俊不禁的地方。
曾经《空房间》里男主角修炼轻功躲避狱警的桥段历历在目。
而《悲梦》里小田切让一做梦李娜英立马起身梦游的蒙太奇也让我哈哈笑出声来。
足见导演功力啊。
当然也不排除我笑点太低的可能性。
最后再钦佩一下演员的演技。
一直觉得要在金基德的电影里有出色表现真不是一件易事。
人物少得可怜的对白对演员来说简直就是致命一击。
你完全得靠表情、眼神和肢体语言来表现情节和情感。
哎。
辛苦了辛苦了。
谁叫你们遇上另类导演呢。
嗯。
金基德。
一个电影导演的名字。
但到现在。
它俨然已经成为能代表一派电影风格的形容词。
而每当电影接近尾声,走完字幕的时候。
你都会不由自主地在心里默念:嗯。
很金基德。
这样的形容词虽不能说让我彻底着迷、追捧或崇拜。
但的确给我带来期待。
至少每一年的迅雷下载列表里一定不会少了这样的名字。
这既是梦蝶又是化蝶啊!
金大导开始吹魔幻神秘风了。
很离奇的故事,极具东方古典神韵。
正当我在想着这一对男女怎么不捆绑起来睡觉的时候,男主角幽幽地拿出了一副手铐,我对金大导的崇拜再一次如滔滔江水绵延不绝。
女主角已经入狱了,铁门铁窗,男的为什么不可以睡觉呢?
而且,他都自残自虐到那地步了,竟然还没挂掉,生命力好顽强!
最后一幕是一流导演的手笔。
美就是要让人震颤,否则便一文不值。
——居伊·布尔丹【1】金基德是二十世纪末韩国出现的一个异类电影作者。
素有快手之称的他以几乎每年一部作品的高效率、低成本进行着自己的影视创作。
从1996年拍摄的第一部影片《鳄鱼藏尸日记》开始,到目前为止,他共创作了14部作品,其中《撒玛利亚女孩》获得了第54届柏林电影节银熊奖,《空房间》获得了第61届威尼斯电影节银狮奖……在多个电影节上的频频获奖,使他已然成为世界影坛上最富盛名的导演之一。
在他的电影中,不仅对人性有深入的开掘,同时也用他独特的电影语言表明:人类在充斥着欲望的世界中的无力挣扎。
影片中充满了东方色彩的细节渲染,再加上与西方相似的叙事结构设置,使观众获得了不同的审美期待。
在电影主题上,以另类的叙事风格和黑色的隐喻为主;在电影影象上,却始终追求着一种唯美的风格;在虐恋和畸形的非常态行为中潜藏着淡淡的温情;在唯美的意境中穿插着血淋淋的自残。
金基德完美的将两种不同风格的影像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强大的视觉张力和情感张力,冲击着观众的神经,极富震撼力。
他是融东方文化底蕴和西方艺术气质于一身的典范,并以其特有的诗意格调和美学特征自成一家。
一、叙事手法他的电影往往主题大胆、取材尖锐、手法另类,而独树一帜的叙事风格更是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悲梦》中,依然延续了他一贯的风格化叙事,并将这种风格表现的更加淋漓尽致。
(一) 假定性叙事电影是一门想象的艺术,也是一门虚构的艺术,所以它的叙事往往具有假定性的特点,但是“电影的假定性叙事包括叙事上的假定性和情节上的假定性,前者是可能的,在一定条件可能成为现实,后者是不可能有的,是离开现实的一种想象”。
【2】但金基德做到了,他把这种不可能发生的假定性的叙事发挥到了极致,将想象中的现实变成了真实中的现实。
两个素不相识的男女——镇和兰因为一场车祸而相遇,镇发现自己的梦境竟然会奇迹般的通过兰的梦游变成现实。
他因为爱而希望通过梦境见到前女友;而她却发现自己梦游时去找自己痛恨的前男友,他的快乐变成了她的痛苦。
为了不再做梦,他们饱受睡魔的折磨,甚至用自虐的方式阻止自己进入梦境。
这些情节在现实生活中都是不可能发生的,但金导却把它们变成了电影中的现实。
这对观众的观影形成了极大的挑战,但无论如何,只要它能够表达深沉的哲思、震撼人们的心灵就是可以被认可的。
他正是试图用一种想象中的现实事件表达人类内心真实的情感体验。
(二) 反情节性叙事“从叙事学角度讲,情节不妨视为影片本文叙事策略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叙事主体(作者——隐含作者——叙述人)为了表达某种叙事意图,围绕某一或某几个叙事主题,试图达到某个叙事目的而建构的话语。
在这个意义上,情节并不等同于故事,而是对故事的讲述,更确切的说,情节是叙事文本中讲述故事的具体环节。
”【3】对于故事性较强的电影,情节往往得到强化,并具有戏剧化特征,不仅充斥着激烈的矛盾冲突,而且多采用起承转合的戏剧性结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充满悬念。
而现代艺术电影则打破了这种线性叙事方式,多采用多视点、多角度、打破正常时空的叙事模式,更倾向于反情节性叙事或去情节性叙事。
金基德的电影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这一倾向。
影片中的男女主人公没有生活背景、社会关系,除了他们的职业,对有关他们身份的内容没有做任何的交代,仿佛他们生来孤独,离群索居,人物得到了最大限度的简化甚至抽象化。
故事情节也相当简单,只是围绕着两个人的梦里梦外展开。
情节的淡化,使得观众不得不只聚焦于两个主人公以及他们的梦境。
影片中出现的大量的象征符号,如佛手、蝴蝶、刻刀、对联……便是对非叙事性元素的强化。
“象征是表达影片意义的高度凝练而富有潜在的方式”【4】,金基德习惯于用或抽象或具体的物象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
同时,影片表现出了电影艺术的文艺复兴式空间:A、现实。
纪实性的叙述了一段悲情的爱恋故事;B、梦境。
用超现实的表现手法将现实和梦境结合在一起,展现了人物的心理,营造了恐怖的超现实主义氛围;C、神话。
用抽象的方式编织了故事梦幻般的结局。
影片打破了正常的时空叙事,将不同的时空融合为一体来展开故事,增强了影片的表意性与抒情性。
(三) 梦幻式的结局超现实主义主张放弃逻辑、有序的经验记忆为基础的现实形象,而呈现出人的深层心理的影像,尝试将现实观念与本能、潜意识与梦的经验相结合,形象的表现幻觉和梦境,用抽象的方式展现绝对的内心真实。
影片的结尾,颇具有超现实主义色彩。
男主人公跳下了大桥,而女主人公在梦游中上吊,竟奇迹般的化为一只美丽的蝴蝶,飞到了男主人公的身边,完成了他们不可能的结合,似真似幻,似醒似梦。
不管是现实、是幻觉、还是梦境,一切的一切都源于男主人公心中那份无法割舍的爱。
不论是源自庄周梦蝶还是梁祝化蝶,作为一种想象性的叙述,它给了观众一种心灵的安慰,同时增强了影片的叙事张力,表达出了导演对于人生哲理的深切思考。
幻想能够给人以无限启发,更能挖掘人物的精神状态和意识活动,更具有潜在的内涵。
它让人们去坦然面对自身的情感于困境,在视觉的冲击中慢慢的咀嚼生活的含义。
从《空房间》开始,金基德似乎迷恋上了这种梦幻式的结局,变身成了影片中人物的最后归宿。
“我有个毛病,不管什么地方,可以随时睡着,似醒非醒间,会出现人们所说的多维空间,那些空间里有许多混合的形象,我执着于将那些形象表现在自己的电影里。
很多人觉得我的电影没道理,我不管,我依然坚持自己的理论。
”【5】也许正是金基德对于自己想象的执着才造就了他与众不同的叙事风格。
二、主题内涵皮尔保罗·帕索里尼认为,极端性的艺术创新,更具有正面的社会价值。
透过对电影符号和表象的解读,深层次的体味创作者的本意,更接近电影本身所要传递的内涵,是所有创作者和观看者都希望达成的。
从早期作品中的残酷绝望过渡到禅宗般的静默,电影在金基德的眼中,就好像是一面照亮心底的明镜,他总是试图以一种极端的方式亲手将那些阴暗、丑陋、罪恶的东西拨开给我们看,让我们在痛苦中得到心灵的净化,他想寻找到一种使心灵回归平静的方式,使我们的灵魂得以救赎。
在这部影片中,通过多元的主题表达,导演向我们呈现出了他对人性罪恶与灵魂救赎的终极关怀。
(一) 梦·记忆·欲望梦是人的记忆,通过梦境你能看到出生乃至前世的记忆,梦境也显示了一个人对未来的恐惧,梦是无所不能的,它们会带来厄运……片中精神分析师的话道出了梦的特质和主人公的悲剧命运。
佛洛依德认为,“梦是潜意识愿望的满足,它们借助于潜意识的愿望而转化为思想的原始方式,转化的结果便是那一愿望的满足”。
【6】人的深层潜意识记录着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各个时期的记忆痕迹,人生的恶性刺激也会键入潜意识之中,这些潜意识是诱发人的不良心境和萌发邪念的根源。
正是由于男主人公对前女友的无法释怀或者说是他强烈的占有欲才导致了他频频发梦,与女友在梦中相见、亲吻、做爱,乃至最后因无法得到而对她的毁灭,都真实的呈现出了他潜意识中的欲望。
而由于这些梦境变为了现实所造成的恶果,也显示了潜意识与社会伦理规范以及道德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
巴赞曾言:“色情有可能成为一部影片中最重要的、独特的、甚至是基本的内容。
”【7】色情承载着欲望,欲望是影片的主体,影片内容只是传达欲望的载体。
而男人又往往是欲望的主体,是给现代社会带来不幸与邪恶、动乱与悲惨的根源。
正是由于镇的欲望变成了现实才使得兰遭受痛苦,才会发生车祸、凶杀这些罪行。
通过欲望这扇窗口,金基德毫不留情的将隐藏于人性底层的欲望本能与丑陋面目暴露无遗。
(二) 荒谬·孤独·施虐“荒谬”是存在主义对个体与世界关系的最基本的体悟之一,它体现了人在未知命运面前的迷惘无力、忧郁不安,体现了人对自己存在的难以把握。
海德格尔坚信人是一种被“抛入”的设计,而金基德片中的人物往往处于这种被抛入的荒谬境地之中。
镇一开始就被置身于无法分清梦境与现实的莫大困境之中,随后他又发现自己的梦牵连着一个毫无瓜葛的女人,并且因为自己的梦使得她饱受痛苦的折磨,但他却无能为力,不能拒绝也无从逃避,只能听任命运的摆布。
萨特曾说过,“他人即地狱”,人与人之间是不能被接纳和理解的,美好的东西永远是孤独的,永远是非现实的。
在影片的首映式上,金基德曾说过他要表达的是爱情的局限性。
在芦苇丛中四人争吵的场景可谓是全片的一大亮点,爱情/激情、嫉妒/猜疑、愤怒/怜悯、谦让/牺牲,这些爱情的“生老病死”全部得到了诠释。
这就是爱情所面临的现实,存在注定是孤掌难鸣的欠然与缺失。
荒谬的际遇、孤独的处境必将带来莫名的焦虑,于是人物采用了极端的方式去排除这种焦虑,那就是施虐,有对别人的,也有对自己的。
兰杀死了前男友,而镇选择了自虐。
按照佛洛依德的理论,暴力是一种纯生物渴求安息的要求,是想摆脱“有机体”生存痛苦的一种本能,以期归返到原始无机体的纯粹的永恒、毫无紧张的状态中去。
“人类生存的状况不仅具有自我实现的特征,而且具有自我折磨的特点。
每个人都有着原始的、维护自身生存的本能的攻击性倾向”。
“我们凭借对他人的爱恋这种自居作用,并通过自责和悔罪感来控制趋于残忍的倾向”。
【8】通过影像,金基德将赤裸裸的人性呈现了出来,不加掩饰,直抵人心的揭露其本质。
“自上古以来,人们就渴望看到各种能让他们间接地对纵火焚烧、残暴无度、痛苦万分和难以言传的肉欲享受等等有所体验的场景,看到各种能使毛骨悚然,但又万分兴奋的观众暗中分享其自慰的场景,……电影要把人们常常由于内心激动而忽略掉的东西可见的再现出来。
”【9】而金基德的影片在无形之中正契合了电影这一大众文化的本性。
他将自残的场面拍摄得仿佛一场肃穆的仪式一般,给人一种极致的美感,血腥而唯美,这就是属于金基德的暴力美学。
(三) 悲剧·悲剧精神王国维是这样定义悲剧的:“因为悲剧是告诉人,是恐怖的、罪恶的……所以最伟大的悲剧是把恐怖和罪恶展现在人前,是当这些观众面对这些恐怖罪恶的人生呈现的时候,就可以洗涤你的精神,洗涤你的什么精神,洗涤你对人生的,正是贪婪欲望,而为了欲望不惜一切为非作歹,去犯罪、行邪恶的这样的精神。
”【10】“这个世界的存在原来就是一个大悲剧,而世界的整个含义就是‘痛苦’二字。
”【11】镇无法摆脱徘徊于梦境与现实之间的痛苦、无法控制自己潜藏在内心深处的欲念恣意蔓延。
爱情总是伴随着短暂的快乐与长久的痛苦,并在爱与恨之间“轮回”,“他们原是叛徒,他们故意使所有即将结束的痛苦和辛劳继续延续下去”。
【11】爱情的主要目的,不是爱的交流,而是相互占有,而当这种占有无法得到满足时就会产生恨,这种爱恨交织的心理,往往会造成杀人继而自杀的结果。
镇从对前女友的恨中得到了解脱,但又陷入了另一场爱情轮回之中。
他爱上了兰,但他却无法掌控这份爱,他的生存欲望与对她的爱产生了无法化解的矛盾,在自虐失败之后,对人生和爱的恐惧压倒了对死亡的恐惧,他最终选择了对肉体的毁灭,同时也摆脱了痛苦和欲望。
尼采认为,悲剧的内容体现了酒神精神,它所表现的是强大生命力与痛苦和灾难相抗衡的创造激情;而日神精神则呈现为一种和谐而宁静的美丽幻象。
它是日神和酒神的对立原则被“和谐”后形成的组织,是被“和解”的张力所组成的形式。
金基德正是以爱情为突破口,描绘了人性之悲、人生之悲、人的挣扎与痛苦,并以梦幻的形式为人类找到了救赎的出路。
(四) 庄周梦蝶·黑白同色“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
不知周也。
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
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
胡蝶之梦为周与?
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
此之谓物化。
”【12】金基德曾言这部影片的灵感来源于庄周梦蝶的故事。
庄周梦蝶是庄子提出的一个哲学论点,认为人不可能确切的区分真实和虚幻即梦境与现实。
整部影片中,镇都徘徊于梦境与现实之中,梦与现实既对立又统一于影片的叙事结构之中。
既然人生如梦,人之在世又何须执着,“生之缺乏实在性,则犹梦之为幻”。
【13】同时,生命的获得也意味着苦难的开始,尽管人不断的奋斗、挣扎,但结果却徒劳无益。
影片结尾,镇在临死前梦到了自己变成了蝴蝶,于是梦境变成了现实——兰自杀后变成蝶,而镇再一次睁开眼睛,蝶又变成了兰。
梦境与现实相融,生和死共存。
根据庄子的齐物论的观点,生与死不过是“气”的不同存在形态,作为自然演化过程中的现象,生与死的相通、相齐,取代了二者的彼此对峙和否定。
同生的“假借性”相比,死变得更为理想。
死之为乐,体现在摆脱了社会关系、伦理观念的束缚,从而真正达到了天地为一,完全同于自然。
从生到死表现出一个反其真的过程,死的理想化映射了即成之生的不完美,同时又以独特的方式为应当如何生提供了范型。
当镇和兰被现实生存状况所困去寻求帮助时,精神分析师道出了一句“黑白同色”,并且我们也看到了画在她衣服上的太极图案。
镇的工作是篆刻师,而篆刻本身就是一门虚实合一的艺术,同时影片也将许多对立的主题如爱/恨、现实/梦境、男人/女人、生/死统一在了一起。
最能够体现黑白意象的就是镇的黑衣与兰的白衣,服装的变化则体现出了他们由对立走向统一的过程。
依据道家的观点,世界是由不计其数的、千差万别的事物组成的整体,在这样的世界中不存在任何绝对的价值。
对于经验主体来说,世界/其中的事物是给定的东西,是他所不能不接受的。
经验主体不可能具有绝对的自由、安全、幸福、永恒,而这些恰恰是证明他们存在意义的终极目标,因此在现实世界中人们无法找到它们存在的意义,只有通过体道/与道同而为一的方式才能解决这一问题。
体道的过程即心斋—齐物—安命—体道。
安命即无条件的接受发生在世界之内的任何事情;要做到安命就要放弃世界中存在着物我、彼此、是非、生死、得失等等区分的俗见即齐物;而要齐物就必须心斋,完全停止心灵的正常活动,不去感觉、思考,虚己以游世。
道是至阳和至阴的和合状态,天地和阴阳作为这样的道之一部分而受其支配,“面对各种各样的现象(四时、盛衰、阴阳、生死……),作为万物之一的经验主体必然会有莫大的恐惧感,于是他想通过其感官和心智认识它们的最终根据,以最终控制它们,但却不能成功,因而不得不放弃心智,这样便能够安命,无条件的接受世界的任何现象,最后便与道同而为一,成为至人。
”【14】黑白同色的过程就是体道的过程。
只有放弃对于事件本身的执着,放弃物我、彼此、生死的区分才能真正的得道。
(五) 轮回·涅槃镇与兰在现实中努力寻求黑白同色,最终却以失败而告终,同色是如此短暂,他们只享受了片刻的欢愉,最后还是被推上了命运的转盘。
也许只有死亡可以使爱永恒。
影片中充斥着大量的佛教意象:镇家中的佛像、佛手,以及他们同色时去过的大雄宝殿……尤其是镇门上的那只佛手,仿佛在支配和摆布着两人的命运,无形中牵引着他们,为他们指明摆脱痛苦的出路。
佛教教义的核心是四谛之说,即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
苦谛是指生命运动的现象,如弱肉强食、生老病死等;集谛是指物质运动的原理——因缘聚合;灭谛是指物质的本性——空;道谛即指涅槃寂静,放下对现象的执着、觉悟苦的空性,从而超越生命界的弱肉强食,以促进生命界的良性循环。
佛教认为,“诸行无常”。
人的欲望是无限的,一种需求得到满足,又会产生新的需求,可这种变异不定的欲求,必然不会得到充分的满足,必定会使自身永远陷于需求的难以实现的痛苦之中。
同时,一切事物都不是单一的、孤立的、绝对的存在,而是与其他事物相依相成的,一事物只要有一点变化,就会引起与其相联系的其他事物的变化,一切事物皆是因缘和合而生,永远在变,“无常即苦”。
镇由于欲望牵动,在梦境中满足着自己的愿望,但潜意识与伦理道德的矛盾使得兰作为他梦境的实施者而屡受伤害,他与兰被命运联系在了一起,他想摆脱这种牵涉但却无能为力,而事情的不断恶化又使他饱受无常之苦。
“佛教把人生的趋向归结为两条相反的途径,一是人生的需求常常和环境不协调而产生种种痛苦,人们又不了解它的原因,找不到解决的方法,只好随波逐流,听任环境的安排,陷入轮回之中,称为‘流转’;二是对‘流转’的生活采取相反的方法,破坏它、变革它,使之逆转,称为‘还灭’,即涅槃寂静。
”【15】这是人生的最高理想境界,只有这样人才能灭尽贪欲、消除痛苦、回归平静。
镇忍受着爱与恨的轮回之苦,在现实与梦境之中循环,梦中之喜与现世之悲不停流转,他甚至以痛去消除这种折磨,但精神创伤之大,使得肉体伤害已无从感知,最后,他选择了死亡,现实与梦境重合、生与死共存、物我合一、黑白同色。
这就是金基德的死亡哲学,他完美的将道教哲学与佛教文化结合在一起,为我们找到了一条摆脱现世痛苦的出路。
“金基德是一位以镜头为工具的解剖师和精神分析师”【16】,他以独特的思维和视角切割着人的本性,通过一种现代寓言式的影像语言对故事叙述中的文化寓意进行了修饰和重组,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罪与罚的故事。
该片的悲剧色彩较之以前的作品表现得更为浓烈,影片中虽然延续了他以往的暴力、色情镜头,但都被片中的浓重的悲剧氛围所冲淡,而画面的唯美却使得这种悲伤更加得令人震颤,触及到我们心里那块儿最柔软的地方,使人隐隐作痛。
金导的宗教情结也越发强烈,从梁祝化蝶的美丽传说到庄周梦蝶的古典哲学,从黑白同色的相生相克到寂静还灭的涅槃境界,他用自己奇妙的想象带领我们完成了一次人性救赎之旅。
虽然人类内心深处承载着太多的欲望,也许人生注定孤独、注定以悲剧收场,但不论怎样,生命中并不都是痛苦,依然有着爱和幸福,即使它们是短暂的,我们也应该去珍惜。
生虽是苦,但如果没有乐又何谓苦呢,人生就应该苦乐参半,才有意义。
总之他打开床边抽屉的时候我闻到了木香味,可能不是木香味,总之是木头抽屉了该存在的味道。
而 sad dream这个名字也太诗意了吧。
刻章或者做服都是有趣的事情,空间装置也非常的赞。
而日语相对朝鲜语真的显得安静很多。
选择的庙宇很安静,相对来说 在基督下没有那么多可以做的仪式,也没有那么多情节,唯一的倒是让人想起了十字架的方式。
最好的是在阳朔的爱心之家,简单的2跟小树枝捆绑成的。
简单而诗意。
小田切让在床上的哭泣让人遐想,只是那个让她忘不掉的女演员不是那么中意。
暴力仍是小主题。
虫师更是贴切。
我们是什么时候开始牵扯在一起的呢?
我记不清了。
我们为什么会牵扯在一起呢?
我也说不清楚。
我穿白衣,生活平静,每天缝着婚纱,看着别人甜蜜幸福的瞬间。
不知道为什么我的生活会被打破,不知道从哪一天起,我开始了梦游。
大多时候,我不知道自己在梦游的时候都做过什么,但我很清楚,那不是我所想的,那并不是我的梦,或许我只是进入了某个人的梦境。
那天,我睡得正好,突然就被警察给吵醒了,他们说我肇事逃逸。
我很愤怒,也很迷惑,我明明在家里睡觉,怎么可能驾车出去还撞了人?
可是录相上确实是我的样子,这让我很说不清楚,他们都以为我疯了。
然后你就出现了,当我无力和警察争吵试图说服他们的时候,你开始为我辩解,你说所有的一切皆源于你的梦,你在梦里梦见了相同的场景,只不过,梦的主角是你,而现实的主角却是我。
或许是你诚恳的样子让警察有些信服,又或者哪有什么人会愿意为另一个不相干的人冒死顶罪呢?
在心理医生那里,她说,我们是两个极端,一个是爱的偏激,一个是恨有偏激。
我在你的梦里游走,做着你想做的事,这就是事实。
她还说,黑白同色,我们本是一体,如果想要消除这种现象,那么我们相爱吧。
那时候才发现,我尽是白衫,而你是一袭黑衣的。
和一个陌生人相爱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更何况你心里还有心爱的人。
你否定了她,而我亦然。
回到家后,日子还是一如既往地过着。
偶尔我会有莫名的伤痛,而你会来看我,你的眼神里背负着有歉意和内疚。
我不知道自己身上发生了什么,但却受了伤。
你领我到一个地方,那里是我曾经多么熟悉的地方,可是,我却再也不想去了。
我不爱那个人,甚至恨那个人,我不愿意他再在我的生活中出现,即便再见,我也希望只是个路人,不想与他有任何瓜葛。
可是,你怎么能做那样的梦,要我做屈辱我自己的事情呢?
你可不可以不要再爱她?
我知道你在努力地控制着自己不睡,我也很辛苦避免着噩梦的发生。
我们交替睡觉,这样便可以错开那些梦境。
你睡着的样子像个孩子一样,光洁的额头,样子很甜美。
可是,我们这算是在做什么呢?
又不是爱人,也不是亲人,我们却要住在一起,我不愿意这样面对你。
你的家里还保存着你和她的亲密照片,你舍不得扔掉。
还有,那条蝴蝶形的链子对于你来说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吗?
跟她有关吗?
很想再多问你一句,可还是说不出口,我与你不应该熟谂到问那句话的地步。
你把链子送给了我,我很喜欢。
不是因为是你送的,只是喜欢那条链子,那只蝴蝶。
你知道吗,在遥远的中国曾有一个叫庄子的人,做梦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后来不知道是他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变成了他。
那样的梦有些绮丽,空幻,但我却喜欢。
你终于把你们的照片扔掉了,可是,这和我又有什么关系?
你还是控制不住自己做梦去找寻她,在梦里与她纠缠。
这是一场宿命吗?
我可以逃脱吗?
我想知道我发生了什么,又害怕知道自己发生了什么。
你为我所做的一切,我是该感激你,还是该恨你?
你将我的手与你铐在一起,我好困啊,你让我先睡。
你比我要辛苦吧?
要不然你怎么会比我还先睡去。
你又梦到了什么,哭得如此伤心?
一起去寺院,撞响那座钟的时候,觉得宁静极了。
那日的阳光真好,虽然有些晴冷,但心情很舒畅,是许久都从未有过的轻松。
和你在一起,搭石块,像个孩子一样笑着。
有没有人告诉你,你认真搭石块儿的样子很好看?
我没有声响的离开让你着急了吗?
没有,我没有离去,我只是听到了某种的召唤和指引,去寻找那只蝴蝶。
可是,我不知道最后的指引竟会让我来到你面前,你对我笑说这个季节是没有蝴蝶的。
是啊,冬天了,可是我坚信它的确是有的。
你又把我的手锁在了一起,你相信这样的我很安全,不会走掉。
可是,你憎恨那个男人吗?
那个我不屑的,夺走你心爱的人的男人。
你是因为我恨那个男人,还是因为她呢?
你杀了他。
不,是我杀了他。
我的手上还沾满了他的血。
你没有办法再为我辩解,我不怕待在监狱里的,其实,我在哪里又有什么区别呢?
你来看我的时候我已经不再恨你了,看到你将自己折磨成那个样子我也很心痛。
其实,不管你再做什么样的梦,我都不会恨你了,因为,我爱你。
我没有逃脱宿命,你呢?
“你可不可以忘了过去,和我在一起?
黑白同色,白天和黑夜,现实和梦里,我都是你的爱人。
”你要走吗?
请带上我。
在去往那里的路上,在奈何桥边请等等我,变成一只蝴蝶,我也要找到你。
更多的时候,梦是“私人化”的记忆,金基德的这部电影着眼于利用梦建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建构梦的“现实性”,从而也增强了梦与命运的联系。
影片接近尾声的时候,那种悲剧性愈发凸显出来,那种与生俱来的“死本能”(即毁灭的欲望)被扭曲的生活激发出来。
而刚开始的时候,是对他人的攻击;最终,则转变为对自我的攻击。
然而,这部电影的缺点,就是太形式化了(也可以说是程序化了),很难直指现实的本质。
记得以前有人声称金基德的电影属于“黑色现实主义”的范畴。
但我觉得事实并非如此,只能说是他在朝“黑色现实主义”这个方向靠拢。
如果导演可以不再停留在“水面上”,而能细致的刻画出水底下的事物,那种似乎会更加接近电影的本质,也就是现实的本质。
用安德烈·巴赞的话来说,“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
影片的主题是“弗洛伊德式”的,对我而言就是病态的呓语。
我个人很喜欢这个主题,也觉得这是一个值得深挖的主题。
大概是因为我意识到了,没有比梦更悲伤的事物。
什么东西!(小田切让太像郭弥了吧...)
真纠结。。。
太崩溃了!!!!
不安逸
这部对于男女情感、阴阳相合的讨论未免太形式化以及悲观了一些,有种台湾八九十年代偶像肥皂剧的感觉了。金基德对于演员颜值的要求,总能给电影加分。充分尊重了电影作为需要被观赏的艺术的需求。
有点小愚蠢,为了小田田忍了
小田切让的自虐看得我好焦灼,金基德妖气点子多,但是他也就能拍得这么窒息,咱来个纯爱版的好不
黑白同色,蝴蝶和天蓝色是它们的桥...黑用刀在身体上铬上印记,白吞下项莲变成了蝴蝶...最后的手紧紧握在一起...把它看成另一个角度的对梦的探索
似梦非梦。。。小田切让这部太虐了,快演成深井冰了。。。
乱七八糟不知所云
这是一个古怪的故事 一个梦游一个做梦 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体 黑白同色
主题太悲,最后小田自虐那段好凄惨
金哥,挺住,眼看你就要泄了
金基德的电影,生与死,爱与宿命,只是金基德在表达力度上明显不及《弓》。。
爛。(所以這個又臭又長的片子是要告訴我們,不睡覺是會死人的吧?)
韩剧式的剧情弱爆了。。。要不是看在我家Joe的份上。。。
意义何在?
要么爱,要么死。
看的头疼
误入歧途的爱,泪与笑互相掩盖,梦终究逃不过被爱绑架,却要明白,不是所有事都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