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星之卫》讲述的是两个男人互相救赎的故事。
影片一上来就是一群难民在偷渡,前景这个人物就是我们的男一。
这群人是叙利亚的难民,他们进入了塞尔维亚,从塞尔维亚想要偷渡过这条河,河的对岸就是匈牙利。
男一的线索靠这场戏就交代清楚了,一个难民男孩。
由于警察的阻截,这个皮筏艇就翻了,所有人都掉进了冰冷的河里。
我们的男一上岸了就拼命往前跑。
这里摄影机开始有一个长时间的横向跟拍。
它的整个纵深性构图中,偷渡者是分了几个景深层次,前景后景全是人。
这样的长镜头使用完全是为了让我们观众有写实的感觉。
在警察的追逐下,男主中枪倒地。
注意这个倒地之后相对有点奇怪的镜头。
后景当中,有血滴升起。
男主一上来就死了?
在他的身上发生了什么?
这是全片第一个,也是贯穿始终的一个悬念设计。
随着整个音乐渐渐强起,我们看到一个超现实的画面,在音乐的衬托下非常震撼。
大家可以思考一下超现实画面是如何拍摄的。
男二呢,是一个医生。
由于出了一个医疗事故,他被发配到难民营地去做医生。
这天,他的病人就是那个中枪后有超能力的男孩。
和死而复生的男孩比,医生就是个俗人。
所谓俗人,其实就是那些不太相信神迹,也从没有见过神迹的人。
但是此刻神迹就由这个男孩带来了,医生是被震撼了。
其实看到这样的场面,每一个人都会被吓坏的。
另一方面,警方正在追踪失踪的难民男孩,而男孩恰恰是被医生救出去的。
警察成为医生、男孩这两人关系的一剂触酶。
医生虽然目睹了神迹,但是还是被他的俗人逻辑的惯性推动。
所以他首先想到的就是要用这个男孩来谋利。
医生用男孩的超能力去欺骗无辜的人,男孩很生气,他受不了这种不善良的行为,扭头就走。
两人的矛盾正在于此。
两个男人相互拯救,在空间上常常是分分合合。
这里用一个比较自然的处理,让他们两人分离。
摄影机又是一次跟拍,医生追着地铁跑,突然地铁里就来了个爆炸。
公共场合的爆炸袭击都是欧洲的现实。
所以这部影片有一些超现实的东西,但又非常写实。
《木星之卫》的导演凯内尔·穆德卢佐是匈牙利人,他也是戛纳主竞赛单元的常客了,俗称“戛纳系”导演。
75年出生的他33岁就凭借作品《三角洲》首次加入了金棕榈奖和费比西奖的角逐。
两年后他的《弗兰肯斯坦计划》二度冲刺金棕榈。
今年他卷土重来,带着《木星之卫》第三次尝试摘下金棕榈的桂冠。
他对于镜头语法是非常工整的,我们来看看他这种工整式的处理。
这是一场重逢戏,起到两个作用。
是医生对男孩有一个承诺,帮他寻找父亲的下落。
医生先把男孩父亲的遗物交给他,告诉他“你的亲生父亲没了”。
其实这是一种父亲对儿子的承诺,那个父亲死了,但是他有了这个新的父亲。
你看这个系鞋带的镜头,这就是导演的工整之处。
他们两人的关系现在是如父如子了。
但是系鞋带的同时,男孩的手轻轻一碰医生的头顶。
医生抬头仰望男孩,男孩又是他的天使,是他灵魂信仰的知音者。
所以他们两人如父如子,谁是父?
谁是子?
可能是互为父子。
把这样一个超能力男孩的身份赋予一个难民,让他在欧洲逃亡,以此来唤醒更多缺乏信仰的人们,这正是本片导演一个绝妙的设计。
警方地面和空中全面出动,要缉拿男孩,完全把他当做一个恐怖份子来对待。
争夺男孩的两个关键人物,一个是医生一个是警察,都是我们现代社会中非常重要的职业,这两个人其实都是即将被拯救的人,只是时间先后的问题。
这部影片为何在一大批表现欧洲难民潮的同类题材影片中脱颖而出?
这部影片为整个欧洲带来了怎样的思考?
这部影片教会我们怎样看待自己的人生?
所有的疑问,在11月17日《木星之卫》同声评论场得到解答。
上海站排片表本届欧盟影展共带来了28部欧洲电影,上海站开票日为11月7日12:00猫眼APP购票,排片表双手奉上,喜欢看同声评论的影迷千万不要错过我们《木星之卫》和《吸血鬼》的同声评论场噢
镜头的调度很酷很炫技,鼓点似的配乐营造的氛围也很贴切,蹭了难民的热点,换一个角度去设置主角的身份,如果人人都弃之不及的难民变成了上帝,那我们还会怎么去看待他,从利用到保护的转变,天台的那一幕系鞋带,手放在医生的头顶罪恶得到了宽恕,两人关系的转折点,最后医生的牺牲完成了自我的救赎~挺感人的电影
首发于 2017年05月26日 星期五 北京青年报 http://epaper.ynet.com/html/2017-05/26/content_250560.htm?div=0 匈牙利导演凯内尔·穆德卢佐的最新作品《木星之月》在戛纳首映后口碑不佳,《银幕》场刊得分仅为1.6(4分满分);中国场刊评价稍好,11家媒体给出了2.4的平均分。
中国影评人普遍觉得该片虽然在剧作上有问题,但整体而言仍比导演前作《白色上帝》更好,尤其是片中令人叹为观止的长镜头调度着实需要予以肯定。
此外,导演尝试用奇幻片的手法讨论目前最热的难民问题,更是值得展开讨论的。
该片片名更为准确的翻译应当是“木星的卫星”,影片开头即以字幕破题,专指由伽利略发现的那颗名为“欧罗巴”的卫星,也就是俗称的“木卫二”,这个片名明确地表明这是有关欧洲的故事。
影片讲述来自叙利亚的难民阿尔扬在试图偷渡穿越匈牙利的边境时被警察击中,却因此神秘地获得了靠意念飞升的能力。
发现这件事的医生斯特恩将不懂匈牙利语的阿尔扬偷运出难民营,试图利用阿尔扬为自己敛财还债。
在这一过程中他不仅要使用各种手段控制阿尔扬,同时还要面对警察拉斯洛的追捕。
最终,因为难民中混入的恐怖分子制造的地铁爆炸案使得局面无法收拾,斯特恩最终牺牲自己保护阿尔扬逃出警察围堵飞上天空。
影片看上去融合了科幻、警匪、动作等各种类型元素,并“蹭热点”式地关注叙利亚难民问题,不过真正使得影片得以入围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仍然是导演“戛纳嫡系”的身份与影片神乎其技的长镜头。
1975年出生的穆德卢佐2004年就以短片《KisApokrifNo.2》入围戛纳“电影基石”单元;此后他的长片处女作《性女贞德》(2005)入围“一种关注”单元,接下来的作品《三角洲》(2008)入围主竞赛并获得费比西影评人奖,《弗兰肯斯坦计划》(2010)再度入围主竞赛;《白色上帝》(2014)则获得“一种关注”单元的大奖。
他的所有长片都能入选戛纳,可谓是不折不扣的戛纳“亲儿子”。
如果用简短的方式来描述影片的观感,大概会是……克里斯托弗·诺兰、阿方索·卡隆和匈牙利大师米克洛什·杨索三个人合拍了一部奇幻片。
影片中既有《盗梦空间》里的旋转房间,也有《人类之子》式的超级长镜头,还有《地心引力》式的飘浮与360°旋转镜头,甚至连追车戏都是一个穿越布达佩斯的超级长镜头。
但对于穆德卢佐而言,这些只是从好莱坞商业电影借来的招数,他的技巧来源从根本上还要算到以独步天下的长镜头名扬电影史的匈牙利大师米克洛什·杨索。
片中最令人拜服的一个长镜头就是地铁爆炸后,镜头随着位于地下通道的阿尔扬一路飞升到路边一座高楼上,这一不无炫技之嫌的镜头不仅有着超高难度的调度——如主客观视角转换的同时形成的画面内部的蒙太奇、大场面的控制、绿幕摄影合成等,而且能够在连续的镜头内部形成对时间和空间的完整体验,传达人物的情绪和感受,并事实上形成了某种带有作者性评述的视角——站在高处审视难民与恐怖主义问题。
在这个高度上来看,匈牙利正位于今日“欧洲”的边界:它在申根国的最东部,事实上走陆路的难民主要也是尝试通过斯洛文尼亚和匈牙利来进入申根国家,而这个边界的存在实际上还是冷战中铁幕分界线的反提。
讽刺的是,昔日铁幕下的匈牙利如今已成为“欧洲”的边界(再往东那边的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多年努力后仍然未能加入申根国),开始要把难民挡在国境之外了。
而影片对难民的描述仍是以定型想象为主,主角阿尔扬自然是善良淳朴,斯特恩医生对他的利用正是用他平地飞升的能力唤起危重病人的宗教情绪并让他们献出大量金钱——讽刺的是,一个叙利亚难民被病急乱投医的匈牙利人视为耶稣基督(阿尔扬的父亲也是木匠);而难民中也混有恐怖分子——虽然真的不太能理解他们搞恐怖袭击的逻辑究竟是什么——阿尔扬也尽力在寻找自己父亲的同时阻止恐怖分子的行动。
只不过这条故事线的叙事动力全靠警察和恐怖分子来推动,显得甚为牵强,真正比较有说服力的还是斯特恩医生这条线索。
医生的困境根本上是来源于自身的性格弱点,搞办公室恋情的同时与许多同事关系不睦;而直接导致他陷入麻烦的是他在一次醉酒后的手术中造成了医疗事故,使得一名小女孩死亡,斯特恩医生希望通过赔偿女孩的父母来求得原谅并免于被起诉。
但当他拿着通过阿尔扬骗来的钱财去女孩家,被当场拒绝。
这一情节带有明显的反思性:作为欧洲提喻的匈牙利和作为匈牙利象征的斯特恩(也是所谓“行动的主体”)自己造成了无法挽回的后果,并不能通过帮助或利用难民来解决,真正的问题是欧洲自身;何况还有不可预期、难于控制和无法交流的难民。
所以斯特恩医生最后的转变和选择其实并不指向某种解决方案,奇幻片的类型限定更否定了片中“象征性解决”的可能性——阿尔扬飘浮在布达佩斯上空,面前一片光明,但谁都不知道他将何去何从。
清除一切迷障,知觉之门将开,万物显出本相:如其所是,绵延无止。
——威廉·布莱克《木星之卫》注定是一部特别的电影。
1在1610年,有一颗卫星被伽利略发现,离木星第二近,那颗被伽利略命名为“Europa”的卫星,中文名叫“木卫二”。
这部电影一开始用字幕解释,Jupiter's moon专指木卫二。
Europa,Europe,显而易见的联想,讲述的正是欧洲大陆上那四处奔命的叙利亚难民。
试图偷渡到匈牙利的难民船,在警察的扫射下翻了船,一对各有一半小提琴纹身的父子在逃跑中走失。
儿子雅利安(Aryan)被警察击中三枪,却意外地从生命的死亡处脱胎出神性,他能够凭借意念飞跃上天。
而之后,有着内心创伤的医生斯特恩发现了雅利安,将他带出了难民营,还试图以神力为自己敛财。
两人不断受到警察拉斯洛的追捕,在遭遇地铁爆炸后、雅利安父亲的死亡、护士的背叛后,斯特恩拼死让雅利安离开,而此时斯特恩的抢眼对准了冲破大厦玻璃、漂浮上空的雅利安。
Aryan,被后人更多知道为是印欧语系,但这个名字背后,就藏着一个被遗忘的宗教,亚利安宗教(Aryan Religion) ,这是19世纪英国缪勒等所假设的印欧语系各族人的共同原始宗教。
这个宗教以苍天神为中心,梵语作dyaus pita,希腊语作Zeus,拉丁语作Jupiter。
而这个宗教,总是并存着两种对立,诸如光明与黑暗,秩序与暴乱,善与恶,文明与武力。
对于身陷病痛的政治家收藏家、战争漩涡中的难民,雅利安是他们所寻求的浮木,以庇护他们无所信仰的灵魂。
他成为一个“奇迹”,什么是“奇迹”,是连续体上的一个断裂,是旷日之久、痛苦争乱的断裂,得以出口去逃逸。
但从自己国家流亡出去、被警察围追堵截、深受重伤的雅利安,传达出神不过是另一个悲惨的人,他的存在代表着他的既死,没有哪种秩序里有他的位置,犹如犹太人一样,是国家的过剩,是生的过剩。
而电影试图在动荡欧洲的大陆上,为雅利安建立某种秩序,失重的秩序,父与子的秩序。
最为关键的一场戏,是医生斯特恩告知雅利安他父亲的去世,一个拥抱,雅利安哭得像他的孩子;而当斯特恩低下身为他系鞋带,雅利安触摸了他的头,雅利安又像他的Father。
圣经的信仰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家庭生活的信念,源于父与子的关系,由此产生的兄弟情、谅解、责任、僭越、命令、遵从、罪孽等等,以此来理解自然与生命。
而当这个情节来到我们这样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国家,却被观众提问,这是不是有同性之恋的倾向,导演直接回答It has nothing to do with gay。
2欧洲,战乱,宗教,神迹。
是这部电影散落在各个真实影像与虚构故事之间的主题,文本的薄弱不足以去撑起整部影片的宗教意义,而更吸引我的是它的摄影,它用摄影去诠释了神性。
《木星之卫》极尽了影像作为幻觉的功能,在力比多溢出的目光下,影片带来了漂浮摄影。
且不说是否炫技,这种多层次的体验,是绝无仅有的。
如果说让·雷诺的影像是液态-感知,《木星之卫》的影像就是气态-感知,借由技术从普通影像中解放出来的分镜单元。
真如同嗑药一般,以纯视效、纯音效的感知,取代人类官能的感知。
它呈现了漂浮感,“被抛入世界”,这是人所不能体验的感知。
不管是《盗梦空间》还是《地心引力》,它们所呈现的漂浮是一种稍显冷漠的静观,而这部电影的漂浮摄影,成功诱发了类似于宗教的幻象体验。
这种体验,如同保罗·乌切洛用直径13英尺的彩色玻璃所传输出来的魔力——那镶嵌在佛罗伦萨大教堂里的《基督复活》。
宗教改革之后,反对一切幻象经验;而在当下,幻象经验再次降临。
保罗·乌切洛《基督复活》导演是将既人既神的特性赋予了摄影机,使之成为游荡在诸角色和事物之间的匿名视点。
这种操作在各种电影里都能追寻踪迹,荷兰导演Morgan Knibbe在2014年就带来一部有着幽魂视角的纪录片《行过天堂之火》,如出一辙的开场,难民的船翻在夜晚的海,坠入深海的亡魂从肉身拔出,于是摄影机就成为这亡魂之眼。
战火幽灵 (2014)暂无评分2014 / 荷兰 / Morgan Knibbe记得在《木星之卫》开头,电影眼睛就非常霸道地出现在观众眼前。
难民从在树林里飞速逃跑,摄影机一路横拍,直到中枪倒地,死人被赋予神性而一跃升天,360度的旋转,这是一镜到底。
而地铁爆炸后,镜头随着位于地下通道的雅利安一路飞升到边上的一座高楼上,这也是一镜到底。
摄影机与雅利安一同解放,也将观众一同拉至云端,突然想到,这可能是最适合做成VR的影片。
再如当警察追踪到医生的家里,雅利安从高楼外漂浮而下,他的影子投射在墙面上,一路向下,百态人生。
而真正让人兴奋的是当影子与雅利安的脚尖在地面相会,是神性的一刻,这是对“降临”最影像化的诠释。
除此之外,帕索里尼所定义的自由间接主观镜头也在影片中屡见不鲜。
当摄影机在各个难民聚集地游荡,有两个孩子发现了摄影机,对着它比手指扫射击,这是电影眼睛人格化的例子。
而之后摄影机又以低机位跟随高速行驶的汽车,突然又撞上去,这是电影眼睛物化的例子。
但不够巧妙的,就属最难拍的房间翻转,让人联想到日本的失重广告,那一片段的镜头是可以被剪掉的,难免有炫技之嫌。
对《木星之卫》的批评很多,但其实我们不可否认,他在某些感知呈现上,有着更高的价值。
这要比导演上一部《白色上帝》好看多了。
欧洲难民题材电影终于打破沉重郁闷的腔调与老生常谈的反思格局,在这位匈牙利导演手中焕发出别树一帜的新颖面貌。
凯内尔·穆德卢佐依然追求形式至上的拍摄宗旨,相比起早期作品《性女贞德》里混合歌剧与惊悚片的大胆实验,这部入围去年戛纳竞赛的新作里,变本加厉的运动长镜头令人瞠目结舌、啧啧称奇。
影片从一个拥有超能力的难民身上不断迸发出有趣而惊奇的情节,镜头也随之变得不受拘束:越轴、航拍、360度旋转、高空俯拍等等极高难度的摄影,以及在同一个场景内自由流畅的调度与剪辑功力,将人物情绪与叙事效果天衣无缝地组接起来,给观众营造出相当诱人的沉浸感。
这种运动长镜头在加斯帕·诺的《遁入虚无》和阿方索·卡隆的《人类之子》里都曾出现过,穆德卢佐的创新性在于镜头与人物视点的契合度。
如同前作《白色上帝》里采用狗狗的视角观看人类,这部采用超能力难民的眼光去检验欧洲当下社会百态,居高临下的视角同时具有宗教与反讽的意味。
通常居高临下的俯瞰视角用在商业大片,譬如超级英雄电影里,更多是制造视觉奇观或者凸显英雄人物的超凡能力。
而在这个荒诞不经的故事里,难民拥有天使的化身,彻底颠覆了题材的陈词滥调。
以往的影片里,作为主角的弱势群体往往处于被社会忽略的卑微位置,从没像该片以反差巨大的形象出现,甚至为另一位主人公的转变提供了深刻的思考空间。
医生这个角色从最初利用具有超能力的难民获利,到后来醒悟而获得自我救赎,宗教隐喻色彩悄然地浮出水面。
从另一个现实层面来看,不断涌入欧洲的难民,的确为社会制造出一系列不稳定因素,甚至滋生出令人惧怕的恐怖主义,自然成为欧洲社会众多矛头的指向。
同样地,这部建立在反思欧洲社会现实的作品里,具有超能力的难民意外成为了众人仰望的天使,继而成为欧洲的希望所在,似乎也合理解释了影片名字“木星之月”的含义。
导演换位思考的方式透过这个极具好莱坞气质的剧本层层剥开,主角与反派的设计,难民与普通人的互助关系,相当耐人寻味。
这种具有现实反讽意味的手法不仅是对欧洲难民题材的一种惊喜的突破,也是导演对欧洲当下现实状况深刻思考的结果。
看完明白海报,现实社会想象力,开头父亲分离旁边人丢包后面自杀性,画面内部运动复杂多义的牛逼长镜头,转来转去人在旁边,窗框视线,视点转换。
炫酷旋转镜头,空中上下360度怎么完成?
9次左右飞每次契机方式都不同,4面空间打破,牛逼的超高速追逐速度把握?
器材?
跑的背景人影?
下降影子落地转换,一系列不知是伪长镜-影子叠化还是真的重点落地还摇跟拍影子到人就匪夷所思,开头平静后的暴风雨长镜水下多重调度再到水上,地铁口到升起来主观视点到客观略微旋转变形。
1意外超能力2展示给医生3my son展示给病人4打破四维惩罚看不起的人5老人召唤突然飞起来6地铁口逃离升空到另一栋楼顶7高楼降落8撞车瞬间飞升9冲破玻璃城市上空逃走,每次都有相应旋转。
低角度连续追车戏,撞车了还在拍,转弯大概看出摄影机位置变化。
难民题材加上超能力难以想象,系鞋带手拍头,俯视的上帝视角。
生活困难的情况下人们还相信什么,难民是恐怖还是救赎?
第一个漂浮镜头出来时差点哭了(...) 导演也从小反复做这个梦吗?
感觉一个秘密被投射到大屏幕上 平地而起 腾空旋转 代入感太强 镜头语言怎么都夸不完 集大成也有花式拼凑的质疑但我觉并不为过 还看到很多对剧情空洞牵强的批评 我却觉得没什么难以理解之处 比如批医生的转变突兀 难道他在行之无耻时不会已存自我怀疑吗?
本就脆弱的自我安慰在忏悔被拒后瞬间瓦解不是很正常吗?
还有警察的矛盾心理也很能理解呀 男孩得知丧父后的反应确实有点奇怪 但随后医生仰视男生的角度确乎是神性的暗示 结尾一个bug比较可惜 男孩漂浮在城市上空 外套拉链不应该是拉上的…如果没bug还能看见他腹部的圆形血迹 受难基督的隐喻可能更为浓烈这个片名除了暗示欧洲的新生外还有什么?
如果按木卫二命名本意指宙斯化身公牛诱拐美女欧罗巴的话 也不能类比医生诱拐难民男孩吧……愿闻朋友们想法其实今天才开始真正用豆瓣 就直接搬看完那天的朋友圈了……
首先说下我自己,本人宗教底子特别薄,连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都分不清。
仅仅知道一些浅薄的佛理。
依上所述,也就造成了我对这部片子缺乏观影基础。
从画面来看,很喜欢那些俯视的镜头,特别美。
还有一分钟的车戏,这个一分钟左右的长镜头对于导演现场调度的要求相当高。
拍的非常好。
还有阿利安对男主的摸头杀,一下子吸引了我的眼球,让我想起了牧师对信徒的祝福。
此处何尝不是这位上帝之子在对男主祝福,意为,原谅他罪孽的过往。
其次说下内容和我个人的理解。
因为我没有国外的生活和宗教体验,所以对于剧情里面主角内心的变化没有特别深刻的感受到,这也可能是我个人理解能力和社会阅历所造成的。
其次,我想说的是主角说的那句:我出于好意却犯了这辈子最大的错误。
我嗤之以鼻,你想赎罪,可你在做什么?
因为饮酒造成医疗事故,可总在不经意间将酒瓶放上餐桌,且一边收受这贿赂,一边妄图用金钱去赎自己的过错。
我非常不赞同这样的做法,虽然我们大多数都是一般,一边说着戒烟戒酒,却一边灯红酒绿。
到底是赎罪还是逃避,自己心里清楚。
还有在俯视角度下的人民,一个上帝之子般的人物从你头顶,身侧略过,可抬头发现的却少之又少。
让我想起了我们国内一句,举头三尺有神明,男主和这些人民,都是一些缺乏敬畏之心的人。
无论,对神,对人。
观点有点浅薄。
大家谅解。
犹如《尤利西斯》之于《奥德赛》,《木星之卫》之于《圣经故事》,把难民题材拍成了耶稣复活升天和使徒殉道,变成现代社会的准寓言。
几组室内手持长镜头和复杂的腾空旋转镜头,绝对洗眼睛!
整个给人一种很高级的感觉,高级之处在于我很难抓住它要表达的核心内容。
用了很多长镜头和手持来增加现实性,但整个设定就是很玄幻。
#欧盟影展# 看这部电影的过程中,一直有种强烈的惋惜感,如此有创意的点子,却变成如此一部尴尬的作品。
《木星之卫》绝对是现今所有探讨难民问题的电影中,视角最独特的一部。
为一个难民男孩附上飞天的神力,将他化身为天使般的存在,这实在是一个非常厉害的想法。
透过这一个天才的设计,导演想借此隐喻欧洲人的信仰缺失,隐喻欧洲的道德困境,隐喻理想欧洲的远去,连片名《木星之卫》都起得相当有意思,那颗木星的卫星,其名正是“欧罗巴”。
但很可惜的是,这是一部空有隐喻却毫无实在支撑的电影。
空洞的剧情、无逻辑的人物动机和单薄的感情塑造让一切隐喻都丧失了意义。
在经过开头惊艳的几个长镜头之后,电影很快就陷入了混乱的叙事,一直到最后的结局。
然而《木星之卫》的摄影实在让人印象深刻,好几个镜头堪称神来一笔,尤其是有一幕主角从天上缓缓降落时,镜头跟随他映在建筑物上的影子一路下落,最后随着影子的尾巴回到主角身上,这一段的设计实在让我喜欢。
这种颇具灵气的运镜在《木星之卫》中比比皆是,让我更惋惜电影整体的失败。
导演想把难民塑造成带来福音的使者,但到最后,这一点都如飞在空中的主角,虚无缥缈得毫无落脚之地。
好久没看这么烂的欧洲电影了,会飞就不用讲逻辑了吗?
创意本事就很有趣,让上帝附身于难民之上,几场飞起来就像是审视现代社会。总体炫技为主,失重场景刚开始几场观感较好,后面多了也就一般了些。剧本层面到了后期实在有些混乱,主要问题还是给人的符号拼接感有些强。
目瞪口呆
什么狗比,背景音让我想快进。
故事讲的也太乱了
全片长镜+逼仄的景别,让人看着压抑又头晕目眩,升空的镜头简直就是神!(就快发幕后花絮了。)虽然本片和《白色上帝》一样略陷入概念和形式大于内容的困境,但作为欧洲自我反思影片,拍的真的很有意思。欧洲的未来该何去何从?结尾处车辆停驶的仪式感叩拍仿佛重现《白色上帝》结尾给我的震撼。
8.5 金棕榈入围是有理由的。开场和结尾的枪声,布达佩斯大饭店,会飞会旋转的“天使”和“上帝”。追车戏的视角,奔跑的镜头,紧张的节奏和混乱的气氛。心中郁结,难忘。
一个死后重生的难民,突然获得可以克服重力飞向天空的超能力,导演用超现实的手法,把人们最重要的信仰化身为这样一位年轻的上帝。或信与不信,或生与死,或未来与现在,我们都活在地平线,忘记抬头看看自己的信仰,指引内心最深处的渴望~得到导演亲笔签名的明信片,敲开心[太开心]
2.5。两心给这黄蓝两色的、浓郁的、不断旋转的摄影,半星给导演野心。《白色上帝》特别喜欢,其寓言成分、摄影和配乐还在,但是伤心这故事,是野心太大,台词没写好,还是用英语表演所以有点吃不消?和基督教的联系多少有点牵强,男一号的救赎故事也太草率了,各种不符合常理的小情节小转折特别出戏。
原来这里就是天使转转转酒吧
人类创造了上帝来惩罚自己。男主漂浮的姿势很像在太空的感觉。借用神迹来完成一个落魄医生的自我救赎。
SIFF,摄影,配乐完美,手持镜头的优势也发挥得淋漓尽致,代入感爆棚。
前重看“Barbara”+"Wonderstruck"40+
5.5。剧本着实一般,但长镜头调度把电影往上提了一个档次。把中弹难民变成天使的设定太挑衅了。
穆斯林耶稣受难记! 有种诱惑难民去吃枪子的感觉;就好比诱惑我们去被蜘蛛咬!哈哈
比好莱坞的那堆科幻片有味道多了。
写实题材中展现超现实主义,心思大,几处运镜炫目至极。7.2
开篇平移运动长镜炫技,环形镜头如《地心引力》惊艳,可惜反复使用失却惊喜;概念先行,然而剧本跟不上,感觉结尾是无法自圆其说了;落入凡间的天使,照见行将腐朽至根的国家,医生的救人与自救,东欧超现实之味回温。
“浪子回头”一幕想起那个不要在巴黎系鞋带会被人说i do的段子哈哈哈哈哈
9.5分。God is a refugee. (男孩寻找的父亲也就是耶稣吗?)伤痕累累的历史中没有安全之地。人会飞的电影(类似《鸟人》的地方还有长镜头)总令我泪崩。现场效果太震撼。两个主角的人物关系很耐人寻味。又是一部匈牙利电影。#人会飞 观影于戛纳。05/19/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