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东北偏北

东北偏北,捉“鬼”记,North by Northeast

主演:班赞,李滨,呈让,战鹤文,吴优,刘韦伯,陈端,张优,郭辉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东北方言年份:2014

《东北偏北》剧照

东北偏北 剧照 NO.1东北偏北 剧照 NO.2东北偏北 剧照 NO.3东北偏北 剧照 NO.4东北偏北 剧照 NO.5东北偏北 剧照 NO.6东北偏北 剧照 NO.13东北偏北 剧照 NO.14东北偏北 剧照 NO.15东北偏北 剧照 NO.16东北偏北 剧照 NO.17东北偏北 剧照 NO.18东北偏北 剧照 NO.19东北偏北 剧照 NO.20

《东北偏北》剧情介绍

东北偏北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在东北地带,性侵案件频发,却始终抓不到罪犯,甚至没人能看清罪犯真容。公安队长李占山(班赞 饰)对刑侦知识没有太多认识,徒有一腔破案热情,对恶行深恶痛疾。当他遇见劳改下放的中医老教授蔡滨(李滨 饰),并与她成为破案搭档,大老粗搭档知识分子,英雄遭遇书生,彼此就成为了对方最大的问题,新鲜组合妙趣横生。在土方法和科学推理不断碰撞不断磨合下,诸多证据逐一浮现,来无影去无踪的罪犯也渐渐清晰。 灵感启发自真实事件,抓流氓抓出一段旧时代人情义理之故事。情节曲折丌过丐道颠沛,巧合中洞见丐事之必然不偶然。让人笑也让人叹。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欲望迷宫人造天堂舞台剧第二季将恋爱进行到底骨之谷教师善意的谎言阿爸的愿望鮮榨果汁奥德布鲁赫绿海永在我心间绿箭侠第三季路德灵异侦探社决胜时刻少数派力量仲夏满天心少男少女热血少年约会规则第四季费丽丝蒂第三季嫉妒负负得正青柠男女站住!花小姐地雷战传奇之锄奸行动了不起的女孩美好的四天护士向山进发街头之王

《东北偏北》长篇影评

 1 ) 闹剧心态与现实题材的处理失当

1,摄影不错,色彩也算精致,然而这种好看与精致挺尴尬的,与影片题材相衬处处透露着“不合时宜”。

刻意。

太过刻意的时候反而就会削弱表现力,要么失当,要么流于一场哄哄闹剧。

2,细节的处理太多欠妥,而涉及刑侦的题材,每一次细节上与现实的疏离,都会让观者与影片的距离越来越远。

目前我国的从业者,大多处于两个极端:一者拥有创作能力和技术,但缺乏对于现实的触碰。

二者对于现实有一定的感知能力,但在影像表现手段上相当无措。

因而现下仍然是一个需要天才的时代——创作者碌碌无为,观影者庸俗不堪,市场需要英雄式的人物领导,虽然将市场寄望于个人英雄主义显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然而目前在其他地方就更看不到希望了。

3,音乐的处理非常低级,令人厌恶。

剧作的处理更是平庸,很遗憾,最终我连跳着看完他的兴趣都失去了。

 2 ) 片尾海滩

片尾海滩,细思极恐,范兽医真的是最初的老流氓?

还是蔡教练故意掩饰?

最后海滩的人是范兽医吗?

范兽医是蔡教练的儿子吗?

最后的结尾还是精彩的,留下许多思考的空间,而每一个思路都是一种人性。

每一种可能性都有可能,这又代表着不同的人性,这是电影之外留给大家思考的,也是电影有限时间内未呈现出未表达出来的。

 3 ) 没法看

据说是搞笑片才下载的,没想到才看几分钟就看不下去了,原因很简单,太晃了,镜头又切的碎,看久了还头晕想吐,这样子还怎么看的下去,老老实实的讲故事,不要玩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不行吗,最近看了两部印度电影,巴霍巴利王和幻影车神,人家在打斗的场景中不但不晃镜头,还经常给慢镜头,反而把打斗的激烈更好的体现出来,中国现在的电影都是好的不学学坏的,评价低了就怪观众不懂欣赏文艺片

 4 ) 据说标题要和谐

(重发五六次了豆娘求你别再吃了)很多人看到今年东京电影节“亚洲未来”单元及金马奖入围片单时,会以为“Zhang Bingjian”是一位新人导演,因为在网上搜索不到关于他的信息,只有一位看似“同名”的画家。

其实,张秉坚导演出生于1960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78班,跟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顾长卫、李少红是同届同学。

张秉坚在美国生活过九年,搞当代艺术,平时更多见的身份是画家,偶尔听他一口流利的美国腔还以为他是美籍华人。

跟他的一些同学比起来,张秉坚的作品很少,只拍过两部剧情长片、一部纪录长片。

不过他身上的学院派标签仍在,一小时的谈话内,他提过特吕弗、费里尼、阿伦-雷乃、科波拉等十多个大师导演或其经典作品的名字。

改革开放没为他带来实现导演梦的机会,而在新世纪的现在,他回到国内,开始重拾曾经的梦想。

寻梦永不晚。

毕业于78班的第五代导演们纷纷转了型,那些拍出过《一个和八个》《黄土地》《红高粱》《猎场扎撒》的人早把镜头远离了乡土,第五代作为一个经历过文革时代的代际名词已经名存实亡。

而张秉坚这个本该是第五代、结果却成了新生代的导演,“后知后觉”地在今天的商业浪潮中,慢悠悠讲起了文革时代的往事。

“谁说第五代消失了?

还有一个!

”张秉坚开玩笑说。

新片《东北偏北》的男主角“李脚印儿”是个难得生动鲜活的执法者形象,把电影节观众逗得哈哈大乐,大家从没在大银幕上见过这样好玩、缺点与优点同样多的中国警察。

张秉坚走过真正蒙蔽的历史,他觉得,高大全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打开窗户,阳光会进来,细菌也会进来。

人民已经有非常强壮的抵抗力了。

”张秉坚说。

文革后的中国是一张白纸 将警察从“高大全”还原出来  新浪娱乐:《东北偏北》的故事发生在文革之后,而您是北京电影学院78班学生,是文革后招的第一批电影专业学生。

这是否是您对这段历史别有感触的原因?

  张秉坚:对,当时中国就是一张白纸,我也是一张白纸。

我来到北京上学以后,根本不知道世界上有什么达芬奇、米开朗基罗、费里尼,我长大看的外国片都是朝鲜、阿尔巴尼亚电影,电影学院连自己的校舍都没有,跟农学院一起上课。

我是美术系的,第一次看到不穿衣服的维纳斯紧张了半天;一年级学画裸体,画女的都得穿着短裤和胸罩。

所以那时的中国还没有觉醒,我就想找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来表现那个单纯甚至有些幼稚的时代。

  新浪娱乐:所以这部电影以性为线索贯穿始终,性是能表现社会开化过程的题材。

  张秉坚:对,可以这么说。

我们当年作为专业的电影院校学生,看到内参片的接吻镜头时,都会有一双大手挡住屏幕。

那个年代里,性尤其是被蒙蔽的。

  新浪娱乐:毕业后这么多年您都做了什么?

为什么没有马上拍电影?

  张秉坚:我毕业后被分到上影厂,没有选择。

老牌制片厂人太多,你前面有一百多个导演部门的人都论资排辈等着当导演,不可能有出路。

你像张艺谋、陈凯歌他们拍《一个和八个》,是在广西厂拍的,那儿缺乏创作人员,所以一下子就出来了。

好在我会画画,我不能停下来,必须保持创作敏感度。

通过这次拍摄我发现,其实电影也是手艺活,长期不拍的话容易犯毛病,我如果再等十年不拍,可能拍得还没现在好。

  新浪娱乐:李脚印儿这个人物特别鲜活,有很多值得玩味的小细节。

他是怎么创作出来的?

  张秉坚:我们采访了很多生活中的真实警察,他们说你们电影里的警察都是高大全的,太假。

很多刑警是跟电影里的完全不一样的,比如有的警察戴着墨镜拎着小包,审犯人时把鞋一脱,跟犯人轮流抽一根烟。

所以我想让我电影里的警察更生活一点,他会耍花招,审讯时会抖机灵。

其实那个时代警察确实没受过什么教育和训练,我觉得他很可爱。

有一个镜头我拍了,但是删掉了,来源于我听到的一个真实故事:一个老警察呵斥小警察不会审犯人,说你得从侧面审,第二回他看见小警察坐在犯人一侧,别着头审讯,小警察说,你不是让我从侧面审吗?

这很好笑,其实是真事儿,真的是无知又可爱。

  新浪娱乐:很多真事儿拍出来反而像编的了。

  张秉坚:对对,你说得非常对。

下次我剪个导演版,把这段再放进去。

那个时候中国就是一张白纸,一张白纸是最可爱的,可以画各种美丽的图画,错了就再擦掉。

现在的孩子都生在互联网时代,画布很快就画满了,我希望他们能有一些留白,拒绝一些东西。

  新浪娱乐:李脚印儿的演员也演得非常好。

  张秉坚:是的,其实这个角色原本是想让葛优来演的,养猪的创意就来自葛优。

他以前在昌平养过猪,是个被下放的老警察。

后来就把他的经历放在了电影里的老太太身上。

再后来我们的编剧发现了猪饲料里那种能壮阳的药,就想到把性这条线也揉进去。

李滨老师也演得非常好,85岁高龄了,值得尊敬。

我希望能让她走红毯,可惜我们不是竞赛单元的。

  电影已经顺利通过审查 没必要羞愧于曾经的无知和愚蠢  新浪娱乐:影片风格让我想起今村昌平的《猪与军舰》,有用猪来表现反讽,有性这样一条线索……为什么选择了讽刺喜剧的表现方式?

  张秉坚:这部电影跟传统表现手法不太一样,比如我淡化处理了受害者后来的生活,再比如李脚印儿和老太太争吵,本来到了情绪最激动的时候,我却用一句玩笑将它化解掉,总之条条大路通罗马吧,我想换一种视角看待那个年代。

再比如结尾,有抓住罪犯和没抓住两种,那可不可以有第三种?

这次电影节看到的就是第三种,开放的结局。

  新浪娱乐:跟审查有关系吗?

因为放电影的时候,第一个出来的是龙标,中国观众都惊讶了一小下。

看完更觉得惊讶,因为表现文革的讽刺喜剧轻松过审了。

  张秉坚:来之前组委会问我有没有龙标,我说有,他们也长叹了一口气。

现在中国越来越强大,话语权越来越强,电影节也很在意国内的审查。

有个错误的观念,一提到独立电影就好像很敏感,这是不对的,为什么我们不能放给主流观众看?

不然主流观众永远看迈克尔-贝,我觉得应该向他们传达一些观点和态度,一些人文的东西。

  新浪娱乐:所以审查对影片没有影响?

  张秉坚:目前为止还没有。

这部电影表现的是文革以后,就像我上学时一样,文革的影响还有存在,其实到现在也还存在。

包括片中警察的形象,不完全是正面的,跟生活中的一样,他有很多生动的、普通人的一面。

我觉得,像鸵鸟一样把头埋在沙子里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现在都是网络时代,窗户已经打开了,阳光会进来,细菌也会进来,人民已经有非常强壮的抵抗力了,一部电影不能改变时代。

  新浪娱乐:您表现的是文革后的公安,但要是换成现在的,可能就不能这么自如了。

  张秉坚:对。

最主要的是,在那个一张白纸的年代,公安也会有无知和愚蠢,就像我当年连蒙娜丽莎都不知道一样。

白纸没什么不好,白纸很可爱,所以我希望以幽默的形式表达出这种可爱,哪怕也蕴含着一点点心酸。

不光是中国人,西方人也经历过这样的时代,所以不必觉得这是我们自己丑陋的一面,没有必要。

这几天票很快就买光了,日本观众都非常热情,他们的笑点跟我设想的也都差不多。

作品应该是没有国界的,《东北偏北》输出的其实是正能量。

李脚印儿从一开始的打肿脸充胖子破案,到后来回家卖豆腐,不浮躁了,接地气了。

  新浪娱乐:看结尾时我想起了《杀人回忆》,还以为案子不会破,结果还是破了。

这是不得已这么做的吗?

  张秉坚:算是我的自我审查吧,觉得罪犯必须要抓住,不能正不压邪。

我不敢冒这个险,投资方都投钱了,最后万一不行,我们这个低成本的也没法补拍修改。

所以还是尽量留个安全的尾巴,但同时也有点智慧,希望开放式结尾也能通过,在报批通过的现有基础上加上那个打板的镜头。

在现在的审查制度下,人物很难做到极致,警察也好犯人也好,不能像《杀人回忆》里那么刻画。

  独立电影寻求更多发行方式 做好自己不去想票房  新浪娱乐:片名何意?

与希区柯克的《西北偏北》有无关系?

感觉是比较西化的名字。

  张秉坚:其实没有关系,我一直想找一个朗朗上口的名字,我们曾经想过《捉鬼记》,但鬼字不让用,打双引号就没意思了。

我不喜欢中英文片名不一样,好在我英语还行,所以能找到对应搭配,就像我以前的《窒息》,英文名就叫“Suffocation”,老外也能记住,而且也觉得很好。

“东北偏北”不是我独创,汪峰12年前就有这个歌,尽管我也是后来才知道。

我拍戏的地方正好在东北的北边一点,在伊春附近的林场。

  新浪娱乐:电影拿到龙标了,现在有上映计划了吗?

  张秉坚:有,现在优酷土豆已经加入进来了,成为联合出品方,回去我会跟他们一块商量院线和网络宣传。

走传统商业大片的路线肯定不行,得有更多发行方式,发行也得创新。

另外,我给汪峰看了电影,他也很喜欢,我想把他那首《东北偏北》放在片尾,再拉回现在这个时代。

  新浪娱乐:对市场表现有心理准备?

  张秉坚:票房这个事情也挺不好说的,你说其实明星大片也有赔钱的,所以只能说尽量做好自己吧。

有人说什么什么电影有2000个镜头,但我跟人家不一样,我这部就800多个。

所以那段时间我不怎么去电影院看电影,我看的都是经典电影,《美国往事》啊,《教父》啊。

我们学画画时有句话,叫“取其上得其中,取其中得其下”,看最好的,你才能得到中等的。

  新浪娱乐:有因为资金、时间等原因留下遗憾的地方吗?

  张秉坚:现在回头看还是有点小遗憾,比如下雪特效有点假。

入围金马的版本调色还没有做完,但他们说很喜欢,还是要了。

这次我的制片人特别好,从来没催着问什么时间完成,团队也很认真,昨天我的录音师还给我打电话说声音还得继续调,电影节放的改不了了,那也要调,电影是永远需要继续完善的。

很多大师过了十几年还在修改以前的作品,因为他心里一直有遗憾。

我拍《窒息》时,因为是葛优和秦海璐主演,没开过发布会都有记者假扮成群众演员混进来,很影响拍摄,刚拍完制片人就想着上市,整个人都变得非常急躁……这次就好多了。

(文/何小沁)

 5 ) 从伤痕到文艺

这部电影真是无聊到爆。

一帮警察抓不住一个兽医知青,这部戏里的角色没一个聪明的,只有一个比一个更蠢,作为一个东北人,这部剧里的东北话讲的一点都没有表现出方言的灵性。

人物故事拙劣,拉低观众智商,让人看着着急。

对我感触最大的是整部剧核心价值的表述都在揶揄文革,用种猪、强奸犯、淫羊藿、阳痿、偷窥癖来控诉特殊年代对个体的压抑扭曲与残酷摧残 。

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伤痕文学思潮的兴起开始,伤痕题材的文艺作品都会或多或少的夹带上对其时政治社会的批判,这种现象甚至一度成为某个时段的文艺主流。

四十载悄然已过,时代发生了巨大变化,曾经历史的亲历者也正在逐渐的退出历史,但伤痕文艺的作品依然存在,内容也仍是一味地对时代宣泄情绪,且四十年无甚改变。

比如文艺作品里只要一提女知青回城就必和大队长睡一回这一类的情节设置在近几年来的文艺作品里又突然多了起来。

一个两个文艺作品里出现可以说是对特殊年代的特殊个人的时代反思,但现在却好像给人觉得曾经的那个时候好多女青年都和队长睡过觉。

这种桥段真的令人生厌。

随着文革离我们渐远, 加之当局“有意”的淡漠, 我们对文革的认识除了亲历者的只言片语,就只剩下文艺作品了,但文艺毕竟不是史,它只是抽象的把生活中具有文艺可塑性的东西从繁杂的现实中抽离出来,并将其进一步个性化、扩大化、艺术化。

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因此它并不能真实体现那个时代的“纯正”现实,但随着亲历者的逐渐凋零,抽象的文艺作品逐渐成为公众认识那段历史的第一视角。

这可不是一种科学的对史实的态度。

再说回“伤痕”,在我的理解中“伤痕”应该是一种对曾经时代的社会反思,这种反思说到根底是对人的反思,是一种高级的对人与这个社会关系的重新审视,并且更多的是对人性的解剖式的思考,而不是一味地针对特定历史时代的暴露、控诉、嘲讽甚至宣泄谩骂,不应该把本属于全体人民应当承担的愚蠢与过错责任狡猾诡辩式的推卸给一个抽象化的时代或某个人,毕竟人民才是历史的缔造者。

若果我们不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种贻祸于时代所暂得的偷生又何时是一个尽头?

(我并不懂技术,只谈表达与感受。

 6 ) 内容抄袭作者萨苏的书,没什么诚意。

全片完全根据作家萨苏的那篇文章:文革时期双桥老流氓案件抄袭的。

几乎原搬作者手稿,编剧和导演都没什么太大创意,草草了事,忽悠没看过萨苏文章的盆友们。

比萨苏文章写的内容差远了。

创作内涵比较丢人,没诚意。

去看看《京城十案》萨苏的文章,你懂的……浪费了原本好好的悬疑故事,唉。

电影创造者的悲哀…………

 7 ) 一部有酸菜味儿的电影

《东北偏北》所以名字是为了致敬西北偏北吗。

浓厚的东北味道 浓厚的文革后毒瘤气息。

这风景其实拍的比电影内容还出众 吸引眼球啊~ 这大东北就是天气好哈?

不得不说其中有些剧情真的是借鉴了“杀人回忆”。

但是又比杀人回忆多了些笑点。

老流氓身手了得 李队长脚印儿专家 蔡教练号脉帮助抓罪犯。

毕竟蔡教练不可能是马尔普小姐。

可是为啥“老流氓儿”是这电影里最帅的,哭了。

最后结尾这种双结局式的套路其实没必要吧。

我更喜欢第一个版本。

政治历史的错误就无需多言了。

说起来最近看的独立电影中东北偏北并不算出挑。

也算是尽力了。

 8 ) 头一次看完一部片子产生一种想把导演脑袋削放屁看看里面有多少大便的冲动

头一次看完一部片子产生一种想把导演脑袋削放屁看看里面有多少大便的冲动,但能有点人文关怀和自觉就不能把一个如此的根据真实案例改编的电影单纯地处理成一个毫无内涵和反思的闹剧,你他妈处理成歌颂公安无敌的洗脑片也行啊。

导演拿抓捕强奸妇女犯的过程取乐,这他妈是能够取乐的事情吗?

这他妈导演脑子里得有多少大便啊?

让观众跟着他一起嗨皮?

南朝鲜的杀人回忆就是部不咋地的被过度吹嘘的电影,但是人家主创还他妈起码有点人文自觉,你妈的你给搞成一部喜剧,最后还来个间离效果这种贼几把low的处理把前面的本来就稀释的剧情彻底解体殆尽了。

可以说是傻逼中的傻逼了,真几把无语,光腚总局能让这样的电影上映也是傻逼了。

这些主创已经没有一点羞耻心了。

 9 ) 好吧,人性之弱又让wg背了黑锅!

什么事情都要归罪于wg咯!

事有事在的事,非要扯上关系的关系的话……好吧,我挺无奈的。

所以我不知道导演或是编剧是想说这个悲剧是因为社会背景呢,还是仅仅是自己经历的爆发点?

电影拍的是不错,不过老知青和罪犯的共同点就是wg犯的罪,这个不觉得牵强?

人性的弱点,或者说是兽性不是因为一场悲剧而存在的!

 10 ) 豆瓣的第一篇影评,献给这部看不懂的东北偏北……

今天下午(8.23),被基友蛊惑曲参加了提前的放映会,大概就是提前放一放的,说实话,我后悔了,因为今天刚出门北京就下起了小雨,到达新中关影城的时候,雨下的更大了……当然这还是其次,其次是这部电影简直就是浪费时间。

关键情节如梗概所说,抓流氓。

但是,说句实话,我完完全全不知道为什么就开始抓流氓了,十分莫名其妙。

另外,主角蔡教练也很莫名其妙,我不太清楚她在文革中受了什么刺激,自己的孙女被强奸了,下一秒就眉开眼笑……另外本片的各种笑点也是莫名其妙,可能快比得上后会无期了吧……各种段子都是硬生生的插进去,十分无聊。

所以,整场看下来,尿点很足……关键是我完全不知道它在讲什么,各种视角啊,镜头啊都是莫名其妙,切的十分生硬。

不太明白为什么楼上几位会给这么高的评价,果然我还是没有艺术细胞……:(还有那个流氓……莫名其妙最后开始(略)煽情,十分莫名其妙,我都替主演感到尴尬啊……

《东北偏北》短评

想法挺好,可惜给拍简单了,感觉每个人物都浮在面上……还有,不是每个胖子都是宋康昊啊喂……

5分钟前
  • 安东
  • 还行

正宗学院派底子,戏噱方法演绎性压抑,摄影水平一流,演员二流(个别除外)、故事只是三流。

9分钟前
  • 山有林
  • 还行

看过那么多中国农村题材电影,很少有摄影把农村拍的这么美!讲的是破案故事但是查案过程却带着一种欢快又有点幽默的步调.剧本不如心迷宫,但同样讨喜.

14分钟前
  • 留半清醒留半醉
  • 推荐

看的出来导演应该是深受《杀人回忆》的影响,整个故事在细节推动上基本上照搬了奉俊昊,可悲的是剧本创作的薄弱,人物视角相对单一,导演也终究是没有明白类型片的概念,节奏和气氛都没做到位,除了霍建起监制导致的摄影美学,本片基本上介于纪实和类型之间的拧巴感,极力烘托的荒诞主义时代感基本为零

18分钟前
  • 搬砖侠
  • 较差

东北小镇风光赏心悦目,故事真心是有些乏味

20分钟前
  • 明月何时照哥谭
  • 还行

先说第一感觉:真的很过瘾的一部片子!看完有点儿姜文《让子弹飞》的感觉,虽然它轻轻触碰了一下知青和文革题材,更应该像《太阳照常审升起》……总之挺姜文的。不过豆瓣有毒就有毒在好多人喷它是高仿的《杀人回忆》,整得我很纠结,搜了一下原来是一部韩国电影,so……不看也罢!

24分钟前
  • 何洪波
  • 推荐

一个连东北话说得极其敷衍的东北电影,可见导演有多么敷衍,没有才华可以理解,但不真诚是道德的败坏。《杀人回忆》你学不来,出门看看左转也可以学习学习隔壁的《轻松+愉快》。

27分钟前
  • 破辐
  • 很差

情节倒是没怎么吸引人,主要是看风景,感觉每一个镜头都可以拿来当桌面用,太动人了。然后是主角这个队长很接地气,不像那个年代的正面人物都高大全,很喜欢,不错的电影。

32分钟前
  • 回锅里的锅包肉
  • 力荐

中国东北文革版《杀人回忆》。现实中的遗憾、残酷和“不能说”,就成为电影艺术里最具空间张力,让我们颇感无力的荒诞。就一个缺点,演员都是话剧演员出身,用力太猛。

33分钟前
  • hello1810
  • 力荐

摄影美爆了

34分钟前
  • Hazel
  • 推荐

不到五个人,基本上算包场看了;风景太美了,打光摄影很干净,配乐选得莫名喜剧感;结局应该是打板前那个吧╮(╯_╰)╭犯人摘下口罩开始时整个人尴尬得不行。。。强奸就强奸,整啥恋母初恋啊

35分钟前
  • 胡二
  • 还行

中国版的《杀人回忆》,减少了些许宿命感和无奈感,添加了一些诙谐。但总体水平在国产电影内属于比较好的水平。最后的结尾、各种追逐戏、那个年代东北农村的画面都是亮点。

40分钟前
  • Roc™
  • 推荐

@柏林中国电影节 能看出来导演真的很用心,可是故事欠了很多东西的感觉,想打死剪辑

44分钟前
  • 雨二厶
  • 较差

就是,太一般了……

48分钟前
  • 自燃,风月同天
  • 还行

可排入大陆2015年个人榜单前三...没有大咖、特效,靠的就是扎实叙事,还有东北美丽风光...后文革时期的办案故事,联想到以前该是有多少冤假错案啊...全片结尾才是眼前一亮,老顽童的感觉...最后大追捕的配乐让我想起星爷的零零发...

51分钟前
  • pksky
  • 推荐

默默的等待上映等了几个月,故事的背景挺吸引人的,不过片子的节奏略怪异,感觉有往科恩兄弟上面靠的味道,但是节奏感远不如科恩,倒是东北的风景挺美的,很意外。结尾很有心思,算是光腚总局领导下最智慧的解决办法了

52分钟前
  • Josephine
  • 推荐

摄影和后期给一分

57分钟前
  • 燃烧的胸毛
  • 很差

画风和叙事能力都不错,怎么会低分……

1小时前
  • .
  • 推荐

消停儿的,别诈唬。这结尾不得不说上了一层楼。

1小时前
  • 深夜的阿斯伯格
  • 还行

节奏拖沓,剧情奇怪,莫名其妙

1小时前
  • 有病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