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第一次听到《开往春天的地铁》是在电视上的音乐节目,那时大概小学高年级,对“开往春天的地铁”这句歌词印象深刻。
再看整部电影,却被歌曲开头那段二胡惊艳,这段音乐古典又现代,缠绵悲戚还带着一点凛冽的荡气回肠,配合着地铁人海中忧郁的耿乐,说是直击灵魂也不为过。
另一段把这曲子发挥到极致的是在地铁车厢里的一幕,直率女孩高圆圆在曲子的伴奏中找到那个用胶片向她表白却爽约的男生,圆圆把男孩表白的照片别在他衣服上,半娇嗔半质问他为什么没来,却发现男孩是聋哑人,音乐在此时达到高潮,圆圆迷惑、惊讶、失望、错愕、怜惜,男孩无奈但坦诚,隔着车门向她打着手语,这一段圆圆和男孩都演得很好。
你以为的完美爱人,他并不完美,多无奈。
这是我第一次写影评。
我们穿梭在拥挤的地铁中想找一个出口,来来回回却不知往何处去,出口在就在那里,只是你一直渴望别人带你走,不愿迈出第一步,没有人来,你只能徘徊在漫延的地铁中,陷入黑暗。
PART 1 男主人公虽然极力隐瞒失业的事实,但无时无刻不渴望女主人公能给予温暖的关怀——电影中大量的独白将这一点体现得淋漓尽致。
为什么人总是在渴求别人能有一双看透一切的双眼却不能坦诚相待?
是不相信自己还是不相信他们的爱情?
或者说根本是由于自己的虚荣心作祟?
建斌甚至犹豫要将小慧拱手相让于他人,由此可窥他是多么的自卑。
女人本就是善于猜忌的,这样小慧开始怀疑两人的感情,害怕去爱更害怕不被爱……PART 2他是一个聋哑人,喜欢上了美丽的天爱,在天爱赴约的时候,却却懦弱地选择离开。
当他举起双手缓慢地做出那个手语告诉她“我是聋哑人”时,她哭了——你为什么不知道,即使你不完美,我也不会认为我们不相配?
PART 3你看不到他,但你给他的心一盏明灯;你爱她,但你却鼓励她继续爱下去。
谢谢你们,让他们回归自己的位置。
生活总是平凡的,正如你我每天,都要坐地铁。
还是在地铁里,腼腆的溜冰男孩遇见了清纯的照片店女孩。
他在胶卷上写字,约她地铁相见,她来了,可他却不敢告诉她,他也来了。
女孩很失望,也很伤心。
后来,她在地铁上看见他,于是挑衅地走过去,和他拉一个拉环,把他冲洗的照片别在他的衣服上,质问他,你为什么不来?
他不说话。
女孩骄傲地昂起头,下了地铁,看着他。
这时,他打起了手语。
原来,他不会说话。
女孩的眼睛柔软了,地铁却开走了。
原谅我,亲爱的女孩,我怎么忍心你知道,原来我不能说话
当我贰拾岁的时候,我开始怀疑,还会再有那种怦然心动的感觉么?
悲哀的城市中,仍然有人在期许爱情。
七年,之痒。
我躺在草坪上闭目,为得只是回忆我们当初的究竟。
不是不爱了,不是背叛了。
只是只是,为什么我们没有了初初的感觉。
已经沉默到对自己说话的地步。
给他电话,我真的不知道说什么,只是当时,强烈的想念他。
我真的想要问明白,我们到底还有没有爱情。
我唯一就爱着你,只,爱着你。
三段故事,三对男男女女,在地铁站,相遇,又错过。
究竟什么是回忆的茧?
等待,总是撩来寂寞。
地铁有所谓的循环么?
回来的时候,你会不会感觉到,我曾经等待你的气息,我曾经爱过你的证明。
爱,只剩下一点点。
用力挽救,却荒唐的连歌剧都让人恐慌。
一切都是悲哀的定数,来不及说,来不及说,再见。
六月差一天,可是天气已经无常得像是入了梅,清早的一场瓢泼大雨把整个城市淋得彻头彻尾,可是还没待雨点收紧,一切又恢复了往常的嘈杂和川流不息。
地铁在城市的心脏里穿梭不停。
《开往春天的地铁》也许算得上是一部了无生趣的电影吧,呼啸而过的地铁声与主人公的沉默一样,沉重地让人感到窒息。
七年了,还会有爱情吗?
一边为电影里遭遇现实的爱情而扼腕,一边思绪已经飞到了熟悉的地铁月台里。
留恋"积水潭",因为它的名字,总是隐隐感觉应该和爱情有关;而"复兴门"上下两层涌动的人流开始让人反思城市浮华背后人性的烦躁和孤独;"大望"是一个只闻其名而我从来都没有到达过的地方,仿佛一个遙不可及目标,仿佛一段故事未完的结局;"苹果园"那里有我们第一次见面留下的美丽回忆……七年了,一切都会发生改变,激情过后的爱情是否还真实的存在?
是不是每个人都要像童话故事里说的那样在实现自己梦想的过程中必须以快乐为代价无尽的付出?
也许时间只是表象而已,并非我们对对方的爱变少了,而是我们已经越来越迷失于各种光怪陆离的表象,开始学着用政治家的腔调告诫自己:爱情在生活面前微不足道。
诚实地面对感情,在这个谎言和伪装逐渐充斥我们生活的年代里需要多么大的勇气。
第一句"我爱你"和七年后的一句"我爱你"是同样重要却承受着不同重力的。
三块钱可以围着城市绕上无数圈,下一站是哪里并不太重要,我们的骨子里都有这么一点点所谓的随遇而安。
可是渴望和现实之间总是有一段距离的,勇气是我们越来越缺少的东西。
或许我们都在寻找一列可以开往春天的地铁,回到我们相识的第一面。
七年了,我在夜深人静时对着你总也背过去的冰冷身影,不断怀疑自己的感觉究竟是停留在了我们初识的一刹那,还是每一次争吵后空屋子里充满的抑压。
我真的认为自己已经对感情变得麻木,关于我们无理取闹的反复取代了我们爱情最初的幸福。
可是就当一列开往春天的地铁从眼前而过,我好像又看见车窗里二十岁的你和我依偎在角落,美好的快要死去,我的全部感觉开始复苏。
还在犹豫吗?
还要继续这样下去吗?
七年的感情果真只是一副幻影?
--我要从积水潭出发,穿过复兴门,径直到大望去找你,然后说出心底里珍藏了七年的三个字。
对待爱情,勇气与诚实是永远可贵的。
1.打破第四面墙:导演张一白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学习的是话剧,所以电影里面很多打破第四堵墙的手段,观众与角色直接交流,形成了强代入的艺术效果。
小慧直接正视镜头与观众对话2.故事重点:这是一部非戏剧体故事,通过平淡的生活日常,深入挖掘平静的生活流之下隐藏着的生活危机和心理危机,聚焦小慧和建斌两个人之间的心理精神,人文关怀很浓烈。
最后两人在地铁里对望的圆满大结局能体现出张一白相信爱情的理想主义的色彩。
地铁中两人在人流穿梭中对望,营造了一种永恒的时间感
在这个镜头中,为了突出小慧,于是所以的群众演员都是黑色衣服且背对镜头,强烈地把穿白衣服正视镜头的小慧对比出来了
建斌成为视觉中心的手段:打光,面对镜头3.道具设计:本片的地铁、红色打火机、水笼头这三个道具设计地很巧妙。
地铁是人物内心的外化道具,而且也是众多人物产生交流和接触的地点,一个地铁连接中本片中所有的故事。
同时现代社会,尤其在北京这样的大都市,人们每天为了五斗米忙碌地无法顾及精神和肉体上的痛苦,属于自己的时间也只有在地铁之中。
地铁,人物游荡的空间,只有旅程,每个人在追寻着来处和去处,正是人生的象征红色打火机是王虎的象征道具。
王虎这个人,无论是从形象还是语言动作,都没有太多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所以导演用了一个红色打火机,一旦画面出现红色打火机,观众就能立马关联到王虎。
王虎拿着红色打火机水笼头暗寓着男女主的感情,一开始是没水了,两个人之间产生了情感危机,最后两个人确证了心意,感情危机解除,水龙头终于恢复正常。
4.眼睛受伤的女孩子:失业的建斌无处可去,如何宣泄建斌的烦恼呢?
导演选取了医院这个地点,因为医院里住的都是病人,而建斌属于是精神上出了问题的病人,医院呼应了建斌的心理状态,所以医院的选取有讲究。
另外设置女病人是眼睛有问题,能够增加情节的有趣性,一个失意的男青年,一个看不见东西的女病人,人物关系很有张力有意思,如果换成女病人骨折或者男病人眼睛受伤,人物关系的有趣性就大打折扣了。
5.本片主题:生活的无聊是如何磋磨人的,其实就是后现代社会下,人的精神是如何异化的。
表面上看本片是讲两个人的爱情,实际上是讲秩序化的生活对人精神的摧残了,以及爱情能否在现代生活下经受住摧残和考验。
同时小慧没有选择王虎,出了本片给出的小慧爱建斌的答案,其实我想应该还有一点。
造成感情和生活平淡化的是现代文明的工具理性,而换人谈恋爱只是一个治标不治本的方案,当小慧选择了王虎之后,褪去初期的激情之后,两人的关系还是会变成现在的小慧和建斌的范本。
6开篇耿乐在地铁中与众人逆流的镜头完全展现出了耿乐的神采飞扬的气势,是“上镜头性”的典型案例。
演员在电影中能够展现出角色的风采7.范伟要和一个约定穿红裙子的女士相亲,相亲地点却发生了爆炸,女士受伤送往医院,如何表现受伤的是这个女人而不是其他人呢?只拍担架上露出来的一角的红裙子即可,这是含蓄的电影视觉的表现手法。
红裙子表明了担架上的人物身份8.拉片反对过度解读,反对解读每一个画面的隐喻,因为这种解读是文学式的,却独独不是电影式的。
面对熟悉的人,熟悉的事物,我们都渐渐变得麻木,失去了原来的那种摄魂颠倒、怦然心动。
面对这种失落,我们首先是想到了逃避。
地铁是一个逃避现实的好地方,我们躲进去以为可以逃离失落,但换来的却是更大的迷茫。
短暂的逃避也许能使我们暂时忘记痛苦,却无法摆脱无限的困惑。
对自己诚实,不要欺骗自己,那是最难做到的。
任何时候都不应该选择逃避。
春天是美好的,充满希望的,而开往春天的地铁,也许能穿越那漆黑的地下道,有看见阳光的一天。
感情的严冬,猜疑的寒冷,摧毁不了的坚冰,横亘在两人之间的潺潺激流,仿佛,春天再也不会到来了。
这个冬天没完没了,纠缠不休。
两个人在一起七年,却越来越无法沟通,只是因为越爱,心的封口就越无法打开,怕一打开,那郁积的祸水便会喷涌而出,无法收拾。
爱你,所以不愿意让这些淹没你。
我在地铁里来来回回,我只是在想它能不能载着我驶向春天。
你看见我在地铁里茫然的脸了吗?
你看见站在ATM钱不知所措的我了吗?
你看见我在接了那通电话后内心的波涛汹涌了吗?
你看见躺在阳光下青草上笑着却内心枯寒的我了吗?
不,你没有看见,你只看见了一个见死不救,任我们的感情淹死的我。
心如刀绞。
爱你,可你却看不见,你在那个雨天接了我的电话,我却只字未说,那一刻,我只是强烈地想念你。
我那不是怦然心动,对你早已不用再怦然心动,因为,你已是我的心跳。
离开,放你去翻开你生命新的一页。
请给我留下最后一点尊严,让我离开你。
我不要你再说什么,也不要你再看出我爱你,你不会知道,离开的那一刻,过去的七年在我心里碎成一片一片的,割的我血流不止。
最后,熙熙攘攘的地铁站里,我再看不见你。
呼啸而过的地铁似穿心而过,而你,会和我一起搭上那辆开往春天的地铁吗?
去年写的。
突然想起。
粘贴过来了。
这部电影最感动的情节出现在第9分钟,也就是建斌通过电视看球赛的时候,我看到了当时还是那么青涩的阿兰史密斯。
那时候,他是LEEDS的17号,2004年,他变成了MU的14号,2007年,他变成了喜鹊的17号。
2009年,在圣詹姆斯公园球场,当年还是那么青涩的阿兰史密斯和纽卡斯尔联队一起降入英冠。
即使不是曼联球迷,我依然记得当年在欧冠7比1大破罗马的比赛中,阿兰史密斯为曼联攻入的那一粒进球,依然记得阿兰史密斯为红魔断腿的鲜血淋淋,不过,这都不重要了,这个和姚明童年的孩子已经长大。
想必导演刻意给出这样的一个镜头也是为了表达某种特殊的怀念之情,当年的青年近卫军,白衣飘飘的利兹小伙子,如今各自奔天涯,记得小学的时候,我还在台版下压过利兹的海报,那一年,我们都是那样青涩。
几乎10年过去了,世界变了,我们的心也变了。
这正是这部电影想要突出的主题。
7年了,建斌和小慧从南方来到北京,然而等到他们却是各怀心事的明枪暗箭。
在北京这样一个城市,虽然没有上海的物欲横流,至少也足以乱花渐欲迷人眼,于是,初入京城的他们在风尘仆仆当中渐渐迷失。
他们都已正大,他们都已不在怀有当年的童心,就在小慧听到建斌忘记了他们初次相约出游时间的时候,她怆然了,这样的怆然弥漫了整部片子。
初到京城,冠盖满京华。
怀着各自的理想,追求各自的喜好,他们在自己的生活天地当中舞动着属于自己的精彩。
最终,开往春天的地铁徐徐驶来,可是,春天在哪里。
想起《G大掉的悲伤》当中的一句歌词,转眼又是北京的炎夏,什刹海又开满了荷花。
地铁开往春天,北京炎夏将至,而他们的爱情则驶往冬天。
第一次看开往春天的地铁,好像是八、九年前的电影,电影最成功的地方就是八九年后的今天晚上 再看时,依然能触动人的心灵,都市青春男女爱情,四个词无论怎么组合怎么分开都可以给一个导演和演员无穷尽的想象和演绎。
两个人都相互爱着对方,男主人公内敛忧伤,还有些许的自尊,纯属男人的那点自尊,但也就因为这点自尊和性格中固有的内敛,他没能坦然面对这份感情,没能勇敢地把三个月没找到工作和自己依然还深爱对方的事实告诉小慧,而女主人公小慧,是心虚?
抑或其他,始终没有完全澄清被建斌误会的事实。
就这样,两个深爱对方的恋人渐行渐远。。。。。
一个男人在一无所有的时候所许下的诺言是最不可信的,我会让你幸福的,七年了,或许曾经有过,但失去工作之后建斌想起七年前自己的诺言时应该感觉到惭愧。
还好小慧不在乎,小慧还是很珍惜七年的感情,不想因为这点挫折就放弃了,她决定给自己也给建斌给他们七年的感情一次机会,她在赌,并深信自己会赢。
当小慧得知建斌已有三月没有工作的事实时,她明白了,明白了建斌这些天来那么多次欲言又止的原因了,她很想知道他怎么过的,在地铁里来来往往,无力地旁观着同样生活在这个城市的这些人,他们的感情,他们的故事,他们的酸甜苦辣。。。。。。
天爱和大明是另一种爱情,朦胧而又清新的,大明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含蓄表达了自己对天爱的喜欢,天爱收到了爱的讯息,却被放了鸽子,不罢休,在地铁里质问大明,大明不言,直到天爱下了地铁,内向的大明才用哑语告诉天爱,他是聋哑人,天爱的眼睛潮了。
王要和女推销员是很实在的爱情,相互需要,无须赘言的那种,这种人缺乏的只是机会,不需要太多用心,只要见上几面,爱情就成了,而且还很牢靠。
职业稳定为人老实的男人和出外打拼感情受挫职业不稳定的女人。
一个因为失业而自卑的男人如何面对一份坚持了7年的感情?在一起久了都会这样吗?时间和坚守的徘徊。最终爱情战胜了时间,七年之痒也只是痒了一下。现在对里面的那个关于失望和快乐的小故事最有感触了。原来我一直爱的是那个时候的青葱的高圆圆童鞋,对《搜索》中的实在无感。
近年来看过最烂的片. 张一白真是烂到体系外去了,没办法评价, 我也不想说服谁.
不小心就地老天荒了.小心谨慎都过不了个把年岁. 青涩可爱。高圆圆实在是美。
打一通没有问候的电话,不管接通后还有没有人应答。坐一程没有期许的地铁,不论下车时还有没有人牵挂。一根手指传来苍白的温度,那是呼之欲出又沉默的心如刀绞。一卷胶片纪录无声的告白,那是鼓起勇气又退后的心乱如麻。在这个空旷的城市里,没有人知道,开往春天的地铁将在何时出发,又将在何时抵达。张一白目前作品中最具灵性的一部,介于王家卫和岩井俊二之间。地铁是都市中最具有温度的短程交通工具,透过车窗,你可以看见那些焦灼不安的等待,欲语还休的分离,满怀欣喜的相聚,和一段段漂浮的思绪。张一白在人物内心描摹方面确实花了心思,碎片化的局部特写加上似是而非的幻想拼贴,成功捕捉到爱情中的虚无感。刚开始看觉得每个人都神经兮兮,看到后来终于明白,或许爱情本就是一种病态,爱的越深,病的越重。除此之外,张亚东的配乐堪称神来之笔。
我不知道该说什么 , 我只是突然在那一刻很想念她
当你不能再给她快乐的时候怎么办?????????
因为有爱,所以怎么也舍不得放手。
典型的伪文艺片。从剧情到人物都很假,无病呻吟,娇柔做作,花里胡哨,比台湾同类的青春爱情片差了几十条街。4.0
有一些矫情的地方让人不敢相信这是二十一世纪拍的片子,但是居然被扎扎实实地戳到心坎了
真正脱口而出的和当初想说的并不一样 你我他 都一样 作茧自缚 即使伤害别人的同时伤害着自己 仍然如此这般 纠结 无奈 片中最大的亮点在于镜头中无处不在的小细节 令我感受到故事的温度 是那么的真实 只是两位主角的演技有如坏了一锅粥的老鼠屎一下让文艺变做作 可惜了
张一白导演的电影向来都不看好,因为他更适合拍MV那样的短片,驾驭长片的能力总归是弱了些。但是这部电影正好看在了我的心坎上,爱情与现实的冲突矛盾。心痛的问题和没有答案的结尾。我一没忍住,就给了四分。
其实张一白这片还是不错的。放那会儿能有4星,现在能有3星。起码很真诚,想表达什么,怎么表达,都是想过的。现在那个从你的全世界走过,是个啥?14年过去了,节操掉了。丢人。
北京。。爱情的地狱吧。
七年之痒,老徐,耿乐,演绎一段都快出轨的感情。
在路口枯坐的感情,和黄灯同时闪烁。对蟑螂许下的决心,都会被生活击落。信任的报纸,烧掉了漫天灰烬;回忆的龙头,拧紧了水已流光。这地铁里每天有人来来往往,有孩子吹着泡泡,踢着易拉罐,用雨伞遮蔽的伤容易愈合,用胶卷说的爱不用讲话。拆开纱布,我最害怕不是你不爱我,而是我们都爱不起了爱情。
实话……没看懂。
张一白可以说是毫无才华的导演的典型了?一开始像是有声书,到大高潮升华了,变MV了。
拙劣的模仿。羽泉歌曲《开往春天的地铁》93分钟MV。画面倒真是漂亮。
什么玩意。。剪接乱七八糟,根本没有情节,只是装逼的文艺片段。失业了就天天坐地铁是什么鬼,还有徐静蕾的牙真的不齐啊。。
让我在很年轻的时候就提早感受到即使爱也因现实而无奈的无力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