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万种蜜蜂
20.000 especies de abejas,花蜂二万种(港),20,000 Species of Bees
导演:埃斯蒂巴利斯·乌雷索拉·索拉格伦
主演:索菲娅·奥特罗,帕特里夏·洛佩斯·阿奈斯,安·加巴拉因,马特克瑟罗·卢比奥,伊兹亚尔·拉兹卡诺,萨拉·科萨尔,米格尔·加尔塞斯,尤纳克斯·海登
类型:电影地区:西班牙语言:西班牙语,巴斯克语,法语年份:2023
简介:8岁露西亚生来就与众不同,她对自己要成为男孩还是女孩举棋不定。露西亚的母亲安妮正在经历自己的事业和感情危机,她带着孩子利用暑假回到与养蜂生产息息相关的母亲家中,并对小镇所有人隐瞒孩子的情况。然而露西亚认为这是她向所有人展示自己女孩形象的完美时机,哪怕人们一直以为她是男生。入围金熊奖的《两万种蜜蜂》以明亮的孩童视角..详细 >
3.5。前面太拖沓了
女性导演似乎在表达女性主题的内容时会不由自主地表现出某种共同的态度 她们讲述的语气往往细腻又坚韧有力又柔软//结合近日生活中的一些经历 偶尔也确实好奇亲生母亲身份在部分时候的复杂性 她饲养教育有血缘关系的孩子 一方面幼崽可能成为自己的翻版 一方面幼崽也可能因为过度的控制而走向另一个方向 这常常导致母亲养育孩子但很难认识到孩子存在的主体性 而后在某些事件发生时 她反倒会感受到陌生 然后惊恐和害怕//也不知道在说什么
这不是电影的悲哀,是人类的悲哀。。
【7】很克制的剧本,很克制的主题,导演企图用几处爆发戏来烘托起整个节奏,但是还是略显节奏缓慢了,小女(男)主演的真的非常牛,完全是不露痕迹的表演,九岁的影后实至名归,整个片子所蕴含的价值非常稳定,每一幕戏都稳健有力
拍得很美丽很柔软,也很容易引起共情,但我全程在半睡半醒之间看完。无论是女孩的自我身份认同危机、还是母亲的事业家庭危机,人物都始终处于困惑之中,且不断重复,没有变化(除了结局)。一个几乎没有进展的剧情就会让人渐渐失去注意力。我相信小女孩最终以死亡完成了重生,如果不是这样一个含有隐喻的开放式结局,这部电影就难免落入窠臼。
难以想象会是debut film的精致与完善,又因为共情和认同而落泪,包括映后听到导演对女性身份和confinement of shame的观点,感觉有这样的女性导演真好呀
不同意短评里说的,不仅仅是中国电影题材落后于国际潮流,是性别认同这个议题在国内普及都任重道远,更别说在东亚家庭里跟父母谈想被当作男孩还是女孩了,这个题材要是在国内拍估计只有孩子以死明志这一个结局。
#Berlinale 73rd Wettbewerb #verti music hall4大奖气质
最佳女主角给了小女孩,不认同这样的做法,很多时候,孩子的表演是非常有争议的,他们在电影中所呈现的自己更多出于孩子本真的天性而非对电影剧本或者角色本身的深刻理解,这样给观众的体验或者解读是很有偏差的,也是导演利用了这种偏差达成目的。
想成为女孩不够,要获得社会承认的“女孩”身份。以后的路会更难走的。这个身份会给女孩带来很多麻烦事——换句话说,能走的路还长着呢。
浮于表面,不痛不痒,也完全没抓牢重点,多少次偏移了叙述重心啊?倒是发现如今已然形成了一种趋势,越来越多的电影节电影开始滥用手持摄影(其实主竞赛的另一部Tótem也是如此),并没有什么正当性可言,仅仅是“一般影像”的堆砌产物,而这不过是因为在中小成本的制作语境下导演不愿再多下苦功去好好构思、设计自己的镜头了,才会想到用此种更省时、省力、省钱,同时也更加自由的方式妄图去解决一切课题。@Berlinale73
不要回避
小女孩很有灵性
父权阴影下三代“女性”的故事。儿童和老年妇女两种接近于无性状态的个体相遇,是最接近于神性的时刻。当Lucia觉醒,出走在父权传统的叫喊声中,那些对于自己身体的羞耻也终于被所有挚爱接受。情绪的细枝末节太动人了。@Berlinale73
小妹妹眼睛好大好靈 最後喊Lucia的時候有感動到 但整體⋯成吧⋯
开始还以为TA是个双性人,原来只是心里想成为女孩啊
这样的片子在柏林尤为多见:一个关于身体的谜团,本身已经足够传递出切肤的痛苦和挣扎,却要不断在所谓的家长里短,所谓的真实时空里缠绕,并不是说这种追求不好,而是二者间构成的质地,发展的节奏本就不同,何苦非要硬融?呼唤真名那里还蛮动人的
目前主竞赛最喜欢的一部。如果世界上可以有两万种蜜蜂,那人生为什么不可以有多一种可能。在森林里当哥哥喊出「Lucia」、Lucia 三次敲击养蜂盒子完成重生的时候,故事和情感共鸣都达到高潮。看完之后我在想,相比回答「我是谁」,也许能提出「我是谁」这个问题就更为珍贵吧。
HKIFF 3.5。
太细腻了,把迷茫描述得淋漓尽致。不要因为你们那“大多数”的幸运,就不理解“少数”的迷茫。最后林中呼喊,我快被感动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