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芝加哥七君子审判

The Trial of the Chicago 7,芝加哥七人案:惊世审判(港/台)

主演:埃迪·雷德梅恩,艾利克斯·夏普,萨莎·拜伦·科恩,杰瑞米·斯特朗,约翰·卡洛·林奇,叶海亚·阿卜杜勒-迈丁,马克·里朗斯,约瑟夫·高登-莱维特,本·申克曼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英国,印度语言:英语年份:2020

《芝加哥七君子审判》剧照

芝加哥七君子审判 剧照 NO.1芝加哥七君子审判 剧照 NO.2芝加哥七君子审判 剧照 NO.3芝加哥七君子审判 剧照 NO.4芝加哥七君子审判 剧照 NO.5芝加哥七君子审判 剧照 NO.6芝加哥七君子审判 剧照 NO.13芝加哥七君子审判 剧照 NO.14芝加哥七君子审判 剧照 NO.15芝加哥七君子审判 剧照 NO.16芝加哥七君子审判 剧照 NO.17芝加哥七君子审判 剧照 NO.18芝加哥七君子审判 剧照 NO.19芝加哥七君子审判 剧照 NO.20

《芝加哥七君子审判》剧情介绍

芝加哥七君子审判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68 年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和平抗议演变成了与警察和国民警卫队的暴力冲突。抗议活动的组织者包括艾比·霍夫曼、杰里·鲁宾、汤姆·海登和鲍勃·席勒,他们被指控阴谋煽动暴乱,随之而来的审判是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几场审判之一。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老爷保号左耳入侵之战薇拉小可爱娜斯佳走山人奇谈道士上山吉诺密欧与朱丽叶丧尸不要停我们是你的朋友不死劫美妙世界失踪者搜寻组消失的真相全都是我的错我脑中的橡皮擦恶徒必死逝者之证第一季民工老大老板光荣岁月家族命运之战土生子磁路丰收伪钞者之末路好大一个家睡眠之外企业战士匆匆心动危情8小时新世界魔弦传说

《芝加哥七君子审判》长篇影评

 1 ) 用三十六计看黑暗法庭|《芝加哥七君子》

“你明白我说的话吗,海登先生?

”“你判决时会对我另眼相看?

”“对。

”“如果我的陈词表现出尊敬和悔恨?

”“对。

”“抱歉,法官大人,第三个要求是什么?

”“简短。

”“简短...如果我做到这些,我的政府会对我另眼相看?

”“清楚了?

”“是的。

”“请开始。

”“好的,法官大人。

自从这场审判开始以来,4752位美国军人在越南丧生,下面...是他们的名字...” 20世纪60年代,越南战争时期,美国。

一次确实有入侵、破坏公共财产及一些放荡行为但不构成严重犯罪的示威,被刚上任的司法部长约翰·米切尔一句“我希望让大家尊重礼仪,回到我小时候的美国”安排以严重的法律指控,并希望以“杀鸡儆猴”的方式让“暴乱分子”得到法律制裁。

细挖其真实的内核原因,仅仅是因为新上任的司法部长与前司法部长之间有一些私人纠葛

在前司法部长拉姆齐·克拉克的带领下,7个以反战为目的的示威人士,并不构成严重犯罪。

值得注意的另一个重点,是调查认为,暴乱是由警方引起。

而新官约翰·米切尔显然是个爱面子的老头子,你敢临走前向我竖中指还在我即将上任前一小时提辞职信羞辱我,那我就敢跟你对干到死。

你要认为他们没罪,那我就想办法把他们定最大的罪!

要不知道这发生在美国最高司法部办公室,我以为是俩6岁小孩在姑姑家拌嘴。

一群年轻的生命在外抛头颅洒热血,离开亲人子女,承受难以承受的生命重量,为和平、正义冲锋陷阵头破血流。

只用因为一个小孩子般的矫情,就可能损失所有的青春甚至自己的生命。

芝加哥七君子,一方面为了爱与和平反抗当下无意义但血流成河的越南战争,更重要的另一方面,是为了那些无辜牺牲的人,反抗给出这些无意义战争指示的,可以为自己私利掌控和摆布数亿人生命的权威。

值得注意的是,七君子并不是在反抗权威“系统”,正如Yippie艾比·霍夫曼所说,它们针对的是系统中某些“糟糕的人”

讽刺的是,象征着爱与和平的,不管是马丁·路德·金还是罗伯特·肯尼迪,均惨死枪下。

系统本无问题,但如果操作系统的人糟糕,其后果可想而知。

不过,众目睽睽的法庭之下,权威力量再大,可以掩盖正义的光芒吗?

可以。

“糟糕的人”并不意味着“愚蠢的人”,让我们看看为“糟糕的人”卖命的“聪明人”,有些什么计法。

三十六计之——趁火打劫 趁火打劫:原意指趁人家失火时去抢劫。

比喻乘人之危谋取私利。

以“枪杆子下出政权”为革命宗旨的黑豹党黑人领袖博比·西尔,被指控有杀人罪。

但他实际上与反战示威暴乱的其他7人代表没有直接关系。

而联邦检查官的目的,就是把“暴力”组织的“黑人”领袖放在人群中,让陪审团产生以偏概全的印象,使其影响审判结果。

在严肃的法庭上,把与本案无关的人放在被告席中一起审判,这是多么荒唐的事。

就好像学校惩罚考试作弊的同学抄自己名字一百遍,你只是在考试时迟到了5分钟就一起被罚。

什么逻辑。

而法官如何让这件事合乎情理的放在法庭之中呢?

趁火打劫。

博比·西尔的合法辩护律师生病无法参庭,法官又拒绝延期审判。

而你的律师没有在场,法庭却可以对你进行审判,面对不明指控,你想辩护,不行,你律师不在。

想要延期待律师在场再开庭,不行,因为我说了算。

此计高明之处在于,在人陷入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对其擅意劫掠,乘人之危夺人之势,以保胜券在握。

三十六计之——假痴不癫 假痴不癫:假装呆傻,实际并不疯癫。

形容外表看似愚钝,而心里却十分清醒 我很难相信作为法庭中最高权威的法官——朱丽叶斯·霍夫曼——在如此重要的审判上,连最基本人名都分不清。

乱喊名攻势一:

乱喊名攻势二:

乱喊名攻势三:

乱喊名攻势四:

此计高明之处在于,如果给出了错误的判决,舆论导向会从其专业性或责任性转移到对他智力或神经的同情上。

简单来说,如果对他的错误进行判刑,判决可能从监狱调换成医院。

这老头子着实有两把刷子...(我得承认观影过程中我认为这法官是“真傻”...) 三十六计之——借刀杀人 借刀杀人:计谋比喻自己不出面,假借别人的手去害人。

为了保护自己的实力而巧妙地利用矛盾的谋略。

审判过程中,七君子发现陪审团中有两位对本方立场有利

不久,这两位陪审员的家人便收到了来自黑豹党的威胁信,法官以他们再无法做出公正评判为由,将其排出。

为了赶走对自己不利的人,同时还要以“正当”为名不留污点。

此计用法非常高明。

同理放到职场中,假如你不喜欢自己的领导又讨厌其中一个同事,你可以先借同事之名故意搞坏一个方案让项目组受到指责并承担亏损。

这时候你就可以给更上面的老板汇报情况,指明该同事办事不力,同时指责老板的用人不当,老板为公司利益着想开除二人,并让即时发现问题的你掌控全局,升职加薪迎娶白富美..想得美。

三十六计之——偷梁换柱 偷梁换柱:比喻暗中玩弄手法,以假代真,以劣代优。

指用偷换的办法,暗中改换事物的本质和内容,以达蒙混欺骗的目的 在示威游行的人群里,警方早已安排人手潜入其中。

正常来说,警方在人群中进行监视,以避免违法犯罪行为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如果警方潜入其中的目的,是把没有违法犯罪行为的活动进行篡改,在法庭上作为呈堂证供,那就另当别论了比如把“劝退”篡改为“鼓动”

比如把“和平抗议”篡改为“战争口号”

此计高明之处,在于通过言语对事实扭曲,同时通过概括性的语言,把事实描述得似是而非真假难辨比如你可以在朋友面前,说一个女生为了自己宁愿去死。

朋友一定会对你非常钦佩。

即使事实是那个女生对你说“你要是再跟我说话我就去死!

”回到影片,正如艾比·霍夫曼在开庭前就表示的,这不是什么“民事审判”或“刑事审判”,这是场赤果果的“政治审判”。

不是因为审判才定罪,而是已经定罪的前提下,形式化走个审判流程。

这怎么玩?

三十六计之——瞒天过海 瞒天过海:瞒住上天,偷渡大海。

比喻用谎言或伪装隐瞒自己的真实意图,在背地里偷偷地行动 前司法部长拉姆齐·克拉克在位时,其刑事司的调查结果显示,暴乱是由芝加哥警察局发起,而非示威者们

包括反情报司的结论也表明示威者们并没有密谋与国家安全有害的问题

这个证词几乎使得审判有利结果完全倾斜给了示威者一方但由于法官判定,这位前司法部长与现司法部长私交不善,其言论会引起政治纠纷,且以现任司法部的结论才是“唯一重要”为由,不允许他的证词被评审团听见

当真相几乎水落石出,只要愿意,只用在出水石头上再蒙一层布。

黑暗法庭,真是无所不用其极。

此计高明之处,就像你为了混进女生宿舍所以带头假发还穿身性感连衣裙。

有兴趣试试吧。

这是一场从开庭第一天就已经知道结果的审判。

通过各种“聪明”的手段,获得最终胜利的是法庭,示威七代表被依序定罪。

可法庭真的赢了吗?

音乐响起,海登念出至开庭以来每个因战争逝去的年轻生命,所有人起身鼓掌,人性的光辉在此闪耀...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在最后这一刻,我会如此感动。

影片中的法庭,无非在做一件事:只要证明暴乱是由示威者鼓动和发起,示威者就需要受到法律制裁。

即使示威者们没有鼓动和发起,也要通过各种方法计俩为他们挂上罪名。

而“7君子”,包括黑豹党领袖,似乎只是希望:为了人民,不要无谓的战争,不要无辜的牺牲。

但谁在倡导和发起这样无谓的战争?

是谁在让人民遭受苦难,却只是为了一些私利?

当人民正经受灾难痛苦,而有义士敢于牺牲对抗无法撼动的力量,就像渺小的蚂蚁试图绊倒疯狂践踏的大象。

这样的精神,着实让人感动。

虽输掉肉体,但赢得的是只有人才拥有的某种精神。

当然,影片不仅在给善良的民众看,也在给那些“聪明人”看试图掩盖正义的光芒,实则是愚蠢的欲盖弥彰,因为,Whole world watching

 2 ) 流血。

芝加哥七君子审判,看完了。

人又多,又全是法庭戏,可真让艾伦索金这个话痨王找到了一个太适合他的题材。

我之前看的哪个片子里有金斯伯格来着…记得他坐在车里,然后主角跟他打招呼,好像是《曼克》…那场平剪很牛逼啊,黑白的抗议现场,彩色的抗议现场,法庭,脱口秀,包括他们与警察的相遇,全平剪在了一起。

黑白的应该是史实画面,那里面警察没戴防毒面具。

一个脑残傻逼法官才是对司法制度最恶劣的践踏,因为这与黑警不同,它是直接撕破了司法最后的脸面。

迈克尔基顿出场时特别像奥本海默里各种明星的出场,直接给个大特写,你看认识这人吧。

我操,这个反转是无效反转啊,革命者说的肯定特么是自己流血啊,只是我当时还困惑这是不是就不算和平示威了…历史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全世界都在看,这个法官会被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被反复鞭尸。

剪辑非常牛逼,将被殴打,扣上镣铐与按笔,撕纸剪在一起那段非常棒,最惊喜最亮点的一段。

流血那段让我想起了以前写的一首诗,心境不同,不知道如今我是否还愿意如诗中这么做,也不知我会不会,自我背叛。

写于23.1.5。

 3 ) 聚焦在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从一场臭名昭著的审判来折射当时美国的社会面貌,不过,影射的又何止那个年代!

如果从电影角度来说,前半部分还是显的太过冗长,而且没有剧情的跌宕起伏,庭审的过程也没有太过精彩的发言,控方和辩方之间的矛盾也没有针锋相对,而对于案情的回溯也拍的支离破碎,缺点还是蛮多的,但是剧情到了最后引申到思想核心上之后,整个节奏明显加快,控辩双方之间开始针尖麦芒的交锋,最后当汤姆海登在总结发言阶段逐个念出越战牺牲人员名单的时候,一切都升华了!

这是一场有预谋的审判,一场一开始就注定被判有罪的审判,所有的一切尤其是法官的表现,让人嗤之以鼻!

庭审细节的拍摄还是蛮到位的,控方利用主导优势控制审判过程,包括被告,证人,陪审团,大法官甚至舆论导向都被牢牢控制,而辩方企图扭转局势的手段也被一一驳斥,再精彩的辩诉也会被打压下去,历史总是这样!

小雀斑雷德梅尼在这个电影的表现低于预期,可能是人物角色塑造的问题,汤姆海登人物太过复杂了,矛盾点太多表现起来有点脱离,其他角色中规中矩,整体的表现依然在水准之上。

我愿意给它五星,因为所有的思想都不应该被审判!!

 4 ) THE WHOLE WORLD IS WATCHING

纵观影史,令人印象深刻的庭审戏可谓数不胜数。

《控方证人》里于法庭中浮出水面的真相,《熔炉》里聋哑儿童用手语对院长罪行的倾诉,以及《光荣之路》里法官为了讨好上司而不择手段的恶行......而《芝加哥七君子的审判》中,庭审戏则是占据了大部分篇幅,内阁的黑暗,社会的丑恶与人民的反抗,皆在这短短两小时中呈现在我们眼前。

电影开篇,几幕交织的场景一一呈现在银幕上。

“七君子”身份各异,有学生,有嬉皮士,亦有宗教人士。

而他们被捕的原因却是相同的,那就是因反对越南战争而游行示威。

与其说他们是君子,不如说他们是千千万万君子的代表,只不过,在游行中有人丧命,有人重伤,而他们只是站到了最后一刻。

内阁的黑幕,也自电影开头便逐一呈现:对于控方律师威逼利诱,命令其不择一切手段拿下此案;面对辩方主力律师的缺席,非但未延迟开庭,更是屡次驳回被告的请求。

更加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对于陪审团中倾向于被告者,法院更是伪造黑手党的信件予以威胁,使其被迫退出庭审,进而加大控方的胜算。

正如被告人之一所说,“这是政治审判,而我们注定是会失败的。

”审判开始,法官判决的倾向性便原形毕露。

面对控方律师的言语,法官点头哈腰,丑态尽显。

而对于辩方任何可能对结果造成影响的言论,法官逐一将其喝止,必要时刻还将发言者加以“不尊重法庭的罪名”。

发表演讲的黑人抗议者更是处处得到“照顾”,最后甚至被警员将嘴堵住,使人啼笑皆非。

每当控方处于劣势,法官便会以各种无中生有的方式结束庭审,辩方却只能敢怒不敢言。

休庭期间,银幕上呈现的是七君子被捕前的往事。

数以万计的游行队伍在街头游行,囊括了各行各业,形形色色的人。

他们无不高举反对战争的牌子,队伍中更是有勇者高举美国国旗,声势浩浩荡荡,响彻芝加哥。

此情此景之下,他们迎来的并不是谈判亦或改正,而是催泪瓦斯与枪林弹雨。

大兵与警察不管三七二十一,见人便打,甚至对于救人的群众也拳脚相加。

正义的血液,于芝加哥街头飞溅,而地球的另一端,美国,朝鲜与中国的军人也正在因美国政府错误的决定而流淌着血液。

而这七君子,有些是组织团队的一员,有些只是从混乱中杀出血路的反抗者。

这场审判的风波,很快在芝加哥扩散开来。

法官丑恶的嘴脸,被告人无尽的冤屈,引发了轩然大波。

越来越多的公民聚集于法庭之前,高喊出"THE WHOLE WORLD IS WATCHING",响彻云霄;先前的政府高官,也再看不下去这样的罪恶,顶着压力乃至威胁,赫然出现在证人席位上,与法官针尖对麦芒。

甚至控方的律师,也再无法无视正义,对于法官的行为提出了质疑......这次“七君子审判”,无疑已经进入了白热化阶段。

光阴似箭,随着时间的流逝,庭审已足足进行了151天。

随着背后的黑幕逐一暴露,控方的压力也日渐增长,法官也被迫委曲求全,企图让七君子认罪,并许诺从宽处置。

当所有人都以为高潮已经退去时,七君子派出的代表汤姆海登却将整个事件推向了最高潮。

他手持朝鲜战争中牺牲战士的名单,响亮地将他们一一读出,振聋发聩。

而评审团与双方律师,亦起立以示尊敬,全场一片哗然。

法官的整顿效果已捉襟见肘,此刻,所有人心中的正义都已被唤醒。

千千万万的名字,充斥整个芝加哥,为人们所铭记,哀悼:他们只是普通的美国公民,却要为政府错误的决定买单,令人悲恨交加。

THE WORLD IS WATCHING.世界在看的,是美国内阁的恶行,是法庭上的丑态,是七君子的正义。

这次审判,如果说最开始是臭名昭著的,结局则是引人深思的。

这场“芝加哥七君子审判”,于半个世纪后终以电影的形式为世界所有人所见,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5 ) 芝加哥七君子有八个人

(主要资料取自维基百科,如与事实有出入,概不负责)芝加哥七君子有八个人这些人分为这么几群:海登/小雀斑为代表的校园白左精英,他们其实和DA囧瑟夫是一路人:内心认同进步理念的体制内精英。

电影里小雀斑是唯一一个起立向法官表示敬意的人,法官也说了你将来在体制内前途无量啊。

后来果然海登6次当选加州众议员并娶了包括好莱坞明星简方达的三任妻子成为体制内精英。

阿比霍夫曼/波拉特为代表的嬉皮士,他们特里独行,公然嘲笑体制,以哗众取众来吸引眼球以推进进步理念。

他们在法庭上cosplay法官和芝加哥警察,嘲笑法官(因为法官跟霍夫曼同姓干脆直接叫爸爸),愤世嫉俗,视世俗成功为粪土。

最后霍夫曼死于服用过量苯巴比妥(警方以自杀结案),他的好基友杰瑞鲁宾在过马路的时候被车撞死,求仁得仁。

以秃头David Dellinger为代表的坚定反战的宗教人士,他们反对一切暴力战争,连二战都反,他们是理念上纯粹,行动上务实的一帮人。

因为Dellinger和Dillinger(芝加哥银行劫匪,电影《头号公敌》的主角)相似电影里还搞了谐音梗。

还有两个打酱油的阿卡林人士,被拉来纯粹是为了凑数,难道是因为七君子比五仁好吃?

最后还有黑豹党主席希尔,靠从中国城倒卖红宝书到伯克利拉起一直武装,追求种族平权的的黑人运动家。

神奇的是黑豹党虽然式微但是主席本人却全须全尾的活到了今日。

这帮看起来互不相干的人,为了反越战的共同目标,在芝加哥民主党大会期间走到了一起,于是被控同谋暴动。

1968年,正如2甲子之前的1848年一样,全球风起云涌,法国有5月风暴,美国有反战运动,社会主义阵营这边有布拉格之春,所以:

1968年总统大选共和党这边,初选票数最多的其实是现在被当成圣人的里根,但是他出了加州影响有限所以最后还是尼克松赢得了提名。

参加初选的还有米蓉泥的爸爸。

民主党这边,乱成一团,先是LBJ因为太不受欢迎宣布不参加竞选。

然后麦卡锡和波比肯尼迪战成一团,因为肯尼迪家族跟芝加哥市长戴家关系不错,很多人认为乔定戴家之后波比会赢得初选,然而六月份波比被暗杀,最后弄了个汉弗莱出来,输掉了大选。

当年还有第三方势力,阿拉巴马州的华莱士(在塞尔玛挡马丁路德金的那个,不是谈笑风生那个)赢得了南方好几个州,所以最后战了个势均力敌。

共和党险胜加州和伊利诺伊州,民主党险胜德州,跟现在完全相反。

电影里说芝加哥市长和芝加哥警方蓄意挑起流血冲突,可是这么做对民主党大佬戴市长有啥好处?

审判过程电影里拍得比较乏味,据说辩方传召了大量文艺界人士上庭作证,有歌星献歌,金斯堡诗朗诵,热闹无比,电影里都没有表现。

黑豹党主席被捂嘴持续数日而不是电影里拍的那样只有一天。

影片刻画最成功的是象征体制的霍夫曼法官,集僵硬,愚昧,傲慢,偏见与无知于一身。

判决除了两个拉来陪绑的阿卡林都被判入狱五年,但是上诉庭推翻原判后检方放弃。

辩护律师和被告被判藐视法庭入狱四年,但是经过上诉虽然被认定藐视法庭但无人被判入狱或罚款。

上诉过程在电影里都没有表现。

尾声时隔28年之后,DNC再度在芝加哥召开,David Dellinger和霍夫曼的儿子再度去现场,再度被芝加哥警方逮捕,时任芝加哥市长是老戴的儿子小戴。

附录纽约时报上David Dellinger的讣告。

 6 ) 七君子杂记

当代资本主义能轻松地将所有revolutionary、颠覆性的批判解构为改革性、改良性的批判,确实很厉害。

庭审既是影片的主要内容,却也作为一条线索不间断地引出了多段插叙补完了事件的全貌。

是很非常规但也规整的叙事方式。

60年代是战后婴儿潮一代人的集体青春期,反战主义、民权运动、五月风暴、嬉皮士运动,泥沙俱下浊浪排空百舸争流,虽阴翳但能见日光,虽支离却也让人有联结的希望与力量。

大学念的法学,对那些称中国政法大学为“法大”而非“中政”的人多少都有些好感。

然而历史也好现实也罢,用法律对抗政治大概都会令人失望,要用政治对抗政治,用人的同理心对抗政治。

希望有朝一日也能有一部我们自己的电影去讲述那些发生在广场上的陈迹,我想那并不意味着颠覆或是推翻,只是简单的记录、反思。

不过说起来,我对己巳年Student Strike总体是持负面评价的。

原因之一在于我认为那些最初在人群中央引领呐喊的人最终并没有展现出应有的担当,他们在享受了一时的风光之后将他人的牺牲作为了自己政治投机的原始资本。

在他们的言谈中我只看到了对抗、自怜,并未见其对人有悲悯与同情,也未见其有作为殉道者应有的卓绝信念。

 7 ) 竟有如此荒唐的审判?!大师一出手,锁定明年奥斯卡

奥斯卡编剧大拿艾伦·索金又出手了!

作品刚一上线,便砍下一水的好评。

烂番茄93%新鲜度、豆瓣 8.5、IMDb 8.0。

题材还是大神的拿手好戏,真人真事改编。

本片重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最著名的一起政治事件: 1968年,美国正深陷越战泥潭,适逢美国总统换届选举,民主党在芝加哥召开代表大会。

7名民权运动领袖在抗议过程中与警方发生暴力冲突。

最后被尼克松政府以煽动暴乱罪提起公诉。

凌厉的剪辑和着一段快速蒙太奇将一种角色。

从林登·贝恩斯·约翰逊对越战草案的更新到马丁·路德·金的反战演说…… 影像宛如时光机带我们穿越回那个动荡的年代。

学生领袖汤姆·海登(埃迪·雷德梅恩饰)和伦尼·戴维斯(艾利克斯·夏普饰), 为民主社会而振臂疾呼,他们要前往芝加哥表达对当权者的愤慨和不屑;

嬉皮团体领头人艾比·霍夫曼(萨莎·拜伦·科恩饰)和杰瑞·鲁宾(杰瑞米·斯特朗饰)是彻头彻尾的无政府主义者, 他们打算用愤怒情绪和大胆举动为嬉皮士博个眼球;

大卫·德林格(约翰·卡洛·林奇饰)来自全国动员结束越南战争委员会(the Mobe),一个由反战积极分子组成的联盟。

倾向于大规模示威游行,主张非暴力的抗议方式;

约翰·弗罗因斯(丹尼尔·弗莱厄蒂饰)和李·韦纳(诺亚·罗宾斯饰)算是被拉来充数的懵逼路人。

黑豹党的创始人鲍比·西尔(叶海亚·阿卜杜勒-迈丁 饰)的态度则更加激进,他打算在芝加哥发表一番煽动情绪的演讲。

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各路小派别, 但却都不约而同地向市政府提出申请,要求在会场附近举行示威游行。

即便他们的申请全部被市长驳回,但在开会当,他们还是在会场进行了抗议, 他们喊着口号,唱着反战摇滚,冲击会场大门,最后演变为大规模警民冲突。

上述八个人惨遭逮捕。

一开始,总统约翰逊和时任司法部长拉姆齐都不同意起诉他们,原因很简单——

司法部长拉姆齐·克拉克(迈克尔·基顿 饰)但是当时正值政权更迭,保守强硬的尼克松登台后,新司法部长约翰·米切尔立刻重启了对八人的诉讼程序。

公诉方指控八人违反《瑞普布朗法》,涉嫌跨越州界密谋煽动暴乱。

他们将面临最高十年的牢狱之灾。

讽刺的是,这个历史悠久的《瑞普布朗法》是由当年国会中的南方白人阶级制定的,目的是为了限制黑入活动人士的言论自由。

算得上美利坚南北战争时期遗留下来的封建糟粕了。

在当权者看来,它为什么被通过并不重要,它能做成什么才最重要。

欲加其罪、何患无辞,这就是一场作秀式的政治审判。

于是,这场长达半年之久的闹剧拉开了帷幕。

开庭前,司法部长约翰·米切尔对委以重任的新晋检察官理查德·舒尔茨(约瑟夫·高登-莱维特饰)重申,“我要恢复礼貌!

"。

但他错了,审判对恢复礼貌毫无帮助。

黑豹党的创始人鲍比·西尔三番四次的重申,他跟其他被告从未谋面,但法官充耳不闻。

最终下令将他五花大绑并堵上嘴巴,仅仅是因为他抗议法庭不应在他的代理律师缺席的情况下对他进行审判。

嬉皮士头目艾比和杰瑞使劲浑身解数,不惜一切代价公然嘲讽法官。

不仅仅是对法律不熟悉的被告人,就连被告的代理律师威廉·昆斯特勒(马克·里朗斯 饰)都开始公然跟法官叫板。

如此目无王法也不能怪他们,关键这一切,主要都是法官的锅。

主审法官朱利斯·霍夫曼(弗兰克·兰格拉 饰)对被告抱有明显的偏见和敌意,其对抗性态度已经到了荒谬的地步。

完全被意识情态和激愤情绪所控制。

在审判期间,他拒绝让陪审团看到有助于被告的几个关键证据, 额外判处艾比七天监禁仅仅因为他在法庭上大笑,在整个庭审过程中他足足判出175项藐视法庭罪,让人瞠目结舌。

这个角色完美的展现,德不配位+大权在握会有多么危险。

本片的力量和真实感足以让人感觉这些事情恰似发生在今天。

警民冲突、种族歧视、人民分裂……如此种种宛如昨日重现。

这个发生在50年前的故事让人熟悉得甚至有点可怕。

而Netflix选择时值大选换届之际上架本片绝不仅仅是巧合。

《芝加哥七君子审判》一开始由斯皮尔伯格牵头,老爷找来索金操刀剧本,原打算自己指导,最后由于种种原因没能如愿。

最后他将导筒交给了索金,并再三嘱咐一定要在今年美国大选前上映,以史为鉴的赤诚之心明眼人都看得见。

从《好人寥寥》、《社交网络》到《史蒂夫·乔布斯》,索金始终坚信演讲可以改变人心。

他笔下的对话是还是发自肺腑、含泪泣血。

那些激情澎湃、振聋发聩的话语饱含他对政治和法律的犀利见解、对立场和正义的辩证剖析,紧扣时下。

大段大段信息量庞大的对话陪着凌厉的剪辑看起来相当的过瘾。

经过近半年的审理,最终白人男性占绝大多数的陪审团宣布罪名成立,大法官判处每人5年监禁,外加5000美元罚款。

审判结束后“七君子”立刻上诉,又经过了两年半的漫长审议之后,美国第七巡回上诉法庭推翻了所有判决,密谋煽动暴乱的指控被撤销,“七君子”被无罪释放。

这是一场关于谁能说什么、到底该怎么说的激烈战斗。

而这场审判真正意义上触及了美国的灵魂—— 抗议、质疑政府的行为,是基本的公民权利,神圣不可侵犯。

芝加哥七君子的行为并不是攻击美国。

他们恰恰在坚守、在支持美国。

他们在向美国真正意义上的政治自由致敬。

 8 ) bibobibopa给了五颗五角星

去的影协的放映,其实刚开始有点难受,因为椅子实在不太舒服,然后身体也不太fresh,不过马上还是渐入佳境了。

首先还是吐槽一下,看国外电影真是太难受了。

脸盲+记不清名字极大影响观影体验,特别是这个一上来就是大群戏的片子,所幸人物外貌和性格特征比较鲜明,囫囵吞枣勉强算认得了,但中间有个情节转折,死了一个人,主角们都很悲痛,可我却半天没反应过来到底这个死了的名字是哪张脸,直到很后面看到镜头扫到庭审有个位置空了我才反应过来。

呜呜呜,嘤嘤嘤。

对了还有,台词太密集了,我觉得我对美国政治社会的背景知识还是有一点的,但有时候碰到盲区,而且又就是来不及想,比如我压根不知道肯尼迪被刺杀的政治意义到底是什么,机关枪式的台词和画面噼里啪啦就过去了,又是影协放映不能暂停,我真是太难了。

不过勉勉强强大概能算闹明白个百分之五六十,我说说我非常喜欢的地方吧。

庭审和取证(现实)与抗议示威(过去)的交叉剪辑实在是太棒太棒了。

我一开始以为这电影也要像辩护人一样,大篇幅描写民运具体情况,然后后半段庭审,没想到片名一进就开始庭审了,我又开始好奇这电影怎么拿庭审填满两小时,但它真的可以。

一方面庭审本身就拍得非常精彩全程嗨,另一方面不断的闪回剪辑反正我是喜欢极了,虽然这又给我可怜的脑袋瓜增添了理解门槛。

另外就是,全片各种插科打诨,就是笑点很多,尤其前半部分简直像个喜剧片。

被告变着花样挑衅法庭,满嘴烂话调笑捧哏,交叉剪辑还有一条线是被告之一(但愿我没认错)在对着一群人讲政治脱口秀。

说实话,我很喜欢这个风格。

一方面这些逗哏并非与主线完全无关强行添加的,另一方面这使得一部激昂、辗转、有点严肃的现实主义作品染上了一点浪漫。

教室里的我们不断被逗乐,但又不断被沉重的现实拉回去,这个效果跟《美丽人生》大体相似。

对拉开距离的历史,对遥远的苏联笑话,我们不妨乐乐,而当历史被拉到眼前,我们可能乐不出来,但乐一乐,也还不错。

另外就是,我觉得本片在抗议示威、公民运动这方面的主题深度上做了非常好的深掘。

它并不是简单地呈现一个鸡蛋——石头、弱者——强权的二元结构,而是认认真真地探讨了示威者的分裂(激进还是温和,通过牺牲塑造烈士的文化符号还是与体制尽量合作渐进改良,如何争取中间第三方的好感),暴力冲突的源头(不是简单的是警方的锅或者示威者的锅,而是两者的某种共振),等等。

惜于我的脑瓜反应太慢,吸收的信息量有限,我不能对这些探讨做一个更深入的总结,但完全能感受到本片做这些思考的诚意。

因此有人批评最后又是一个理想主义的灯塔式结局的时候(跟辩护人很像),我倒觉得不必再苛责什么。

已经凝视过黑暗的人,为什么就不能做一个可爱的梦呢?

再说句题外话吧,感觉有些地方真的太像太像了,很难不产生联想。

2020年了,但愿这个世界会一直变好。

 9 ) 索尔金更左了吗?

【媒体用稿,请勿转载】2013年,创剧人(creator)和编剧的艾伦·索尔金(Aaron Sorkin)在美剧《新闻编辑室》(Newsroom)第二季第四集里安排了一场戏:作为正面领衔主演、ACN电视台当家主播、(自称)共和党人麦卡沃伊(Will McAvoy)在直播节目中,利用高超的诘问技巧和逻辑归谬,将参与占领华尔街运动(Occupy Wall Street)的意见领袖之一的纽约大学人类学博士候选人雪莉(Shelly Wexler)辩驳得哑口无言、气急败坏。

《新闻编辑室》第二季中,麦卡沃伊和OWS运动的意见领袖的对决作为“成熟”、“世故”代表且亲民主党的索尔金,借剧中人物之口,对声势浩大但却空喊口号、诉求混沌、过于理想主义、缺乏可操作性的左翼运动进行了一次单方面的降维打击。

索尔金言下之意无比明确:旨在蔑视权威、高喊口号的左翼运动,对于现实政治改革其实于事无补,它既不能唤起普罗大众的认同,也无法像右翼“茶党”运动对具体政策产生影响,最终只是一种自嗨的政治表达。

2020年10月16日,奈飞上线了索尔金最新执导的电影《芝加哥七君子审判》(The Trial of the Chicago 7)。

影片表现了1969-70年间,在尼克松政府授意下,联邦检察官起诉了一年前芝加哥民主党总统选举大会场外7位带头组织抗议的、不同背景的反越战人士。

索尔金又一次借片中人物之口讨论左翼运动。

只不过这次,他对之前《新闻编辑室》中的论证有所反思。

《芝加哥七君子审判》剧照适逢5月26日,非裔美国人乔治·弗洛伊德(George Floyd)因明尼苏达州白人警察过度执法后死亡,全美继2014年非裔迈克尔·布朗(Michael Brown)枪杀案后再次全面爆发“黑命贵”(Black Lives Matter)抗议运动。

虽然大部分抗议活动和平进行,但仍不乏一些抗议升级为暴乱、抢劫。

至少200座城市宣布宵禁,共三十余州出动国民警卫队6.5万人维持治安,超过1.4万人被捕,运动至少造成19人死亡。

在此语境下,最新上线的《芝加哥七君子审判》(以下简称“审判”)更像是对于席卷全美的黑命贵运动和不到20天即将进行的总统大选的一次表态。

《审判》故事肇始于1968年美国总统大选前夕。

彼时美国反文化运动也步入高潮,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 Jr.)的遇刺更是全面激化了民权运动。

大批反战人士、嬉皮士、左翼人士在各个政治、性别、文化议题上互相交织,最终以反越战为宗旨,许多人纷纷决定在8月下旬芝加哥举办的民主党代表大会上举行大规模示威游行。

示威者与警方在芝加哥街头对峙八日,最终造成一系列流血冲突,超过500名示威者、100名平民和150名警察受伤。

1968年民主党党代会外的抗议尼克松1969年接任美国总统后,保守派政府决定杀鸡儆猴。

司法部长米歇尔(John N. Mitchell)指示联邦检察官状告“煽动”芝加哥抗议的8名组织者共谋跨州犯罪、煽动骚乱。

这场审判本质上是一场政治秀,在尼克松政府强调“法律与秩序”的大语境下,与其说这是一场司法审判,不如说是一次游街示众。

然而,反战人士们顺水推舟,将这场公开示众变成了发表观点的舞台。

随着审判开始,几名嬉皮士被告(他们自称“异皮士”[Yippies])不断在当庭捉弄、辱骂法官,在法庭外更是将庭审内容当成宣传材料,控诉司法体系对反战人士的不公。

剧照

火爆的现场美国作为普通法国家,庭审属于对抗制诉讼,真正的交锋是诉辩双方律师之间的攻防;但这场聚光灯下审判的主角,最终却成了法官朱里斯·霍夫曼(Julius Hoffman)。

霍夫曼本人原先也很难说是“坏人”,在美国麦卡锡主义盛行时期,他甚至是坚定的异议人士。

但在此次庭审中,霍夫曼大失风度:他频繁驳回被告律师的动议、拒绝关键证人出庭,全程更是无视黑豹党领袖鲍比·希尔(Bobby Seale)的诉求,甚至下令法院法警将其在座位上捆绑、用布条塞口。

霍夫曼在整个庭审过程中,表现得像一个失控的被侮辱者,他与被告方的互动像是一种恶性循环:他越对被告方不公,被告方越对他藐视、辱骂,而后气急败坏的他为了尊严,就惩罚性地继续对被告方不公。

司法部长本想上演一场严刑峻法的司法正剧,到头来却成了霍夫曼与被告方怄气的二人转。

1970年2月18日,陪审团宣判合谋罪不成立,七人中的两人完全无罪,剩下五人因跨州煽动骚乱被判入狱五年。

两年半后(1972年11月),联邦第七巡回上诉法院因霍夫曼在庭审中的偏见以及FBI非法窃听辩方律师办公室,推翻了霍夫曼的判决,并下令重审,司法部最终放弃了诉讼。

芝加哥七人最终取得了在反战宣传、司法审判上的双重胜利。

索尔金延续了他这十年来在《社交网络》(Social Network,2010)、《点球成金》(Moneyball,2011)、《乔布斯》(Steve Jobs,2015)中的编剧技巧,他没有按照时间顺序推演整个故事;相反他以芝加哥审判为主轴,时间线不断往返跳跃于芝加哥抗议现场、被告方的律师办公室以及霍夫曼的法庭。

2010年,一部同样反映此次抗议和审判全过程的纪录片《芝加哥10》(Chicago 10)也采取了相似的手法(比较亮眼的是这部纪录片引入了大量动画,再现了审判的全过程)。

历史真实题材的限制,让索尔金不得不采取了这种已然些许老套的叙事手法。

《芝加哥 10》与《和巴什尔跳华尔兹》一样,使用了很多动画但,为了烘托高潮,索尔金也改变了许多法庭事件的性质。

比如朗读越战阵亡将士名字的桥段,在真实历史事件中发生在某次庭审开庭前。

为了剧情需要,索尔金硬是将这一桥段放置在了结案陈词的阶段——对于观众而言,主角在结案时慷慨陈词是一种套路化的期待,但索尔金努力选择一种反套路的推进高潮方式,算是某种殊途同归。

然而,由于涉及人物过多,《审判》仍然更像是个复刻历史的行活儿,而非精心结撰的杰作。

最有趣的是,索尔金在影片后半段安排了一段七君子之间的内讧。

七君子本身社会身份各异:其中有律师出身的社会运动家,有一呼百应的青年领袖,也有当时在美国异常扎眼的嬉皮士群体。

其中打扮随性、生性顽皮的嬉皮士艾比(Abbie Hoffman)与身为反战活动家的汤姆·海登(Tom Hayden)之间爆发了一场言语冲突。

海登认为吊儿郎当的嬉皮士们把反战当成了自身表演“放荡不羁爱自由”的舞台,将之作为收割粉丝、获取社会关注的良机——海登甚至认为后者根本不希望战争结束,因为只有越战继续,他们才能继续表演。

海登不满于嬉皮士们用给警察、士兵献上雏菊这种空洞的表演行为(即著名的“权力归花儿”[flower power],艾比和另一名被告鲁宾[Jerry Rubin]是这一运动的重要推广者)来推动进步运动,并且因为“愚蠢”、“道德变坏”的嬉皮士做派,给真正的进步人士拖了后腿。

著名的权力归花儿(flower power)运动

审判庭外的七君子中的六人而异皮士艾比则反击海登,他认为海登这种知识分子妄想通过选举的方式来重塑政治,并不惜为此放弃掉一些价值,这是百分百的功利实用主义。

他进一步一针见血地指出,七君子站上被告席,并不是因为他们真的在芝加哥发动了什么暴乱,而是因为他们的立场完全站在了当局反面,他们仅仅是这次立场之争的祭品。

与七年前《新闻编辑室》中的那场电视问诘比起来,索尔金的立场发生了微妙的游移。

七年前,索尔金无疑是东北岸的民主党知识精英,对理想主义化的学院左翼实践的鄙视,坐拥对后者满满的优越感。

七年之后,极化的两党政治、冲突不断的种族问题,以及更为激烈的抵制文化(cancel culture),似乎将索尔金逼向了那个更为情绪化和意识形态化的境地。

相比于《新闻编辑室》中功利主义的温和共和党人麦卡沃伊,《审判》里代索尔金发言的七君子们更加凸显了被极化政治的党同伐异逐渐吞噬掉的属于温和派的中间地带。

无论影片内外,七君子都取得了胜利。

但七君子的胜利,与其说是反战声浪、嬉皮士运动的胜利,不如说是霍夫曼法官的作茧自缚。

美国的上诉审判不做事实方面的审查,大部分审查的注意力放在整个判决的程序合规性上,而正是霍夫曼法官在初审时充满偏见的审理过程,才使得七君子们“死里逃生”。

虽然第七巡回法院驳回了判决、下令重审,但尼克松政府也不愿再次为七君子们提供表演舞台,最终才使得这场审判“圆满”结束。

巡回法院宣告七君子无罪的复审宣读于1972年11月21日,而就在14天前,尼克松在总统连任选举中狂赢49州,以520:17的选举人票、60%对37.5%的普选票击败了反战的自由派民主党总统候选人麦戈文(George McGovern)。

仅就《审判》的结果而言,反战派取得了道义和司法的胜利;但如果回看历史,标榜“法律与秩序”的尼克松深谙“沉默的大多数”(silent majority)的内心心理,并以此话术成功连任。

1972年尼克松在大选中狂赢49州七君子的成功上诉,或许在尼克松在内的保守派看来,只是无关痛痒的小败;而强调“法律与秩序”的口号,才保证了保守主义思潮在1970、80年代的全面回归,更使得共和党得以在1969-92年的24年间把持白宫长达20年。

在这个意义上说,《审判》中的海登是对的——比起想要让五角大楼漂浮起来的嬉皮士的雏菊,让自己所支持的候选人最终能坐在椭圆形办公室里,显然更重要。

但索尔金却只是惊鸿一瞥般地隐晦表达了这一点。

《芝加哥七君子审判》于去年10月开拍,在距大选不到20天时上线,但它却完美地隐喻了当前的美国政治。

尤其是弗洛伊德抗议愈演愈烈后,特朗普多次重提“法律与秩序”,而作为挑战者的拜登则不仅降低了支持抗议的调门,转而更强调和平抗议,同时更是挑选了在担任加州总检察长时以司法风格强硬著称的贺锦丽(Kamala Harris)为自己的副总统搭档。

无论美国是否还会有属于21世纪的七君子,也无论走向不可调和的分裂局面的美国能否重新调和矛盾、求同存异,索尔金所期待的奉行实用主义的“自己人”,或许在20天后即将诞生。

而《芝加哥七君子审判》,或许也正是索尔金为自由派选民吹响的集结号。

这或许也才是这部电影的题中之义。

索尔金,你在说啥?

 10 ) 《芝加哥七君子审判》:这段历史究竟告诉了我们什么?

本片我看了两遍,一次在家,一次在汽车影院,因为人物众多、台词又多又快而且很精彩,第一次看的时候真的有点跟不上,后来做了一些背景研究感觉好多了。

本片的目的主要是还原整个事件曲折又荒谬的过程,以及一次和平示威如何演变成大规模流血冲突和长久又混乱的法庭审判。

这虽然是发生在几十年前的事,但却对目前的人一点不陌生,与现实息息相关。

而且网络时代让这样的冲突变得更加激烈,噪声也越来越大。

影片改编自真实事件,1969年七名民-权运动分子因在前一年芝加哥民主党代表大会召开时举行抗-议活动而被控阴谋罪,这也成为60年代民-权运动重要事件之一。

这本来只是大选前一场反越战的集-会,本来是和平的,但因为人群众突然有人喊了一嗓子:“冲啊!

” 结果导致了骚-乱,警方开始暴-打示-威者,而七个领袖也被抓。

但问题是,他们并没有被马上判刑,而是在一年之后才被起诉,这主要也是政-治环境影响,有人要杀鸡儆猴,希望他们为此付出代价。

但七个被告们在法庭上怎么搞怪怎么来,辩护律师们也相当随意,“芝加哥七君子”的审理变成了美国历史上最滑稽的一场审判。

1972年,被判有罪与无罪的“七君子”们全部被释放,推翻了大法官的判决,这起案件引起全美对司法伦理和法庭秩序的反思。

因为题材的敏感性就不多说剧情了。

但我觉得本片最大的优势当然是对白,这是索金最擅长的,而且虽然这次不是大卫芬奇指导,但本片的节奏和框架与Social Network那部片(也是索金编剧)非常像。

开头(不要错过)短短几分钟,用凌厉的剪辑和快速的对白展示了几个主要人物的个性特点。

后面几场法庭戏也相当精彩,而且真实还原出了当时法庭秩序的“混乱、奇葩、荒谬”,基本上这样的法庭戏在其他影视作品中很少见到。

法官真的是扯着脖子在喊,闹剧程度与前几天的美国大选候选人答辩差不多。

“小雀斑”埃迪·雷德梅恩(Eddie Redmayne)、“波拉特”萨莎·拜伦·科恩(Sacha Baron Cohen)、吉瑞米·斯特朗(Jeremy Strong) 与艾利克斯·夏普饰演“七君子”中的四人,“囧瑟夫”约瑟夫·高登-莱维特( Joseph Gordon-Levitt) 饰演公诉人,马克·里朗斯(Mark Rylance)饰演辩护律师。

这几个人戏份最多,而且常常是群戏,对白衔接紧密,每场戏都像是一场比赛,球在几个人之间踢来踢去,常常会冒出惊人之语,节奏又很快,难以有停下来喘息的余地,观众要集中精神才能跟得上。

迈克尔·基顿饰演总统林登·约翰逊指派的司法部长在后面出现,很像一个英雄人物,短短几分钟的戏相当拉风,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这个剧本是斯皮尔伯格13年前找索金写的,而且老斯本来也打算指导,但其间遇到很多波折耽搁,最终老斯希望索金自己上阵,并且要求本片一定要在今年大选前上映。

因为老川上任后,美国很多事件仿佛“历史重演”,像极了1960-70年代的美国,类似的警民冲突不断,也常常在网上有各种不正确的言论和阴谋论,混淆视听,导致人民分裂,这种现象正是这个故事要展示的,很应景。

萨莎·拜伦·科恩是老斯在13年前就选好的人选,他对本片很执著,得知索金拿到剧本后就赶紧打电话保证自己还能继续出演。

除了演绎了一个嬉皮士领导者外,本片算是他本人较为严肃的一次演出,有很多演讲类台词。

埃迪这次的角色是民-运中学生领袖,可能是他演过的台词最多的一个,依然是相对冷静内敛,但也有几次慷慨激昂的对白展示出年轻人容易冲动与愤怒的本质,但最终他依然是几个人中头脑最为清晰的一个;吉瑞米·斯特朗的表演最有喜感,除了嬉皮士装扮外,这个角色也最冲动和感情用事;“囧瑟夫”稍微有些被埋没,因为他的角色略显呆板,远远不如马克·里朗斯出演的七个人的辩护律师那般神采奕奕、口若悬河,后者基本上是片中金句最多的人。

总的来说本片卡司群戏很出众。

在本片中,辩论有一个关键点给我印象深刻,就是究竟那场警民冲突是谁先开始的,七个人虽然被逮捕但他们并非冲突的制造者,最终民众证实,其实是警察先动手的。

但在那样混乱的情况下,人群里一个人喊“冲啊”,很难说清是谁挑起的,很容易就嫁祸到这七个人头上。

这就是很多冲突、争论的实质,当噪音很大,事态难以控制后,一个人突然出了一个谣言或错误解读,就可能变成“事实”,被广泛传播。

在网络时代更是如此。

这也是为何本片在这个时代很有意义的原因。

同时,影片也展示了年轻人对政治的影响力,很多时候他们确实是历史的缔造者。

本片中的七个人虽然都参与了这次民--运,但却成为了替罪羊。

这场审判背后有着更多政--治-阴-谋,但因为这七个人只是平民百姓,没有什么背景,无辜成为一场政-治报复的牺牲品。

但他们遭遇的不公平待遇,公众都有看到,期间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和帮助。

正义不会迟到,面对不公,总会有很多人站出来力挺受到冤屈的人,维护正义。

本片其实也讲述了愤怒有时可导致的后果,很多人初衷是好的,但在愤怒的情绪驱使下,常常会说出或做出不理智的事。

比如这些年轻的民-运领袖,都曾心怀反战的决心,但事情的走向往往失去了控制,让他们无法继续自己真正的目标。

很多争执、冲突导致人们忘记了最终那些美好的初衷。

这也是很多历史留给我们的教训。

而映射到现在,真正和平又有效的方式去表达美国民众对当前政局不满的方式就是选举,这也是为何本片一定要在今年大选前上映。

这个事件在当年也算是获得了世界媒体和公众的瞩目,但因为人物多、过程复杂,一般是以电视剧、纪录片形式呈现,这是第一次改编为剧情片,个人觉得是很有挑战性的一次改编,但最终编剧让一场口水战变得有趣,每个人物都很鲜活。

本片在今年奥斯卡颁奖季中会在最佳编剧奖,群体表演类奖上最有优势。

《芝加哥七君子审判》短评

—— 1 —— 🔴 2020 🔵 美国【4月【🟢】【➊】】【2021 ▲ 289】【≈ 129分钟】【原版 ★ 中文字幕】【⭐】◀▶【⭐⭐⭐】

7分钟前
  • 舊夢不須記
  • 很差

以前反战,现在反川,以后反呼吸,美国因为能容许这些人蹦跶而美

12分钟前
  • обломов
  • 很差

此类电影看多了都是一个套路,主旋律社会题材,匠气又刻意,有几处剪辑上的亮点(叙说和闪回结合),一看就是奔着奥斯卡去的,估计能接着今年社会运势的东风拿一些提名。看戏外发现更多有意思的地方,小雀斑演的人物是简方达的前夫,当年奥斯卡影帝之争,被小雀斑最后时刻逆转的基顿演了个配角,两人同场出镜

15分钟前
  • HenriqueZZZ
  • 还行

配乐淡化了些许工整匠气,学院派的良心之作。

16分钟前
  • 阿基米德追上龟
  • 力荐

Sorkin太匠氣.....編排得太精緻,blur掉了歷史的真實感.....而且我不喜歡把三觀糊在每個角落的電影

17分钟前
  • 豆丁
  • 还行

片子拍得很好。但有个角度更好:原来美国人如此反感越战,仅仅是因为死了太多美军士兵。难怪现在不上街反战了呢,感谢无人机和导弹,让美国人民对被侵略国家的成千上万死难者眼不见心不烦。越战时越南平民死了多少人呢,哦,统计不出来。

21分钟前
  • null
  • 推荐

代表同性恋女拳的左派如愿以偿,海登不幸言中,从长远来看,这是在战争的特殊年代,传统对变异的失败,担当牺牲对于独立主义的失败。他们不配君子之名,却享用了先进体制对于个体的保护。真正的牺牲是前线的士兵,而不是这些矫情怂b。

23分钟前
  • Sagittarius
  • 很差

这简直就是卡尔·波普尔《开放社会的敌人》 的完美阐释 当然也是主流方的阐释 索金还是厉害 明年奥斯卡最佳影片 得不到我自己打脸

26分钟前
  • 灰狼
  • 推荐

萨沙认真起来真迷人

28分钟前
  • Merov Mugatu!
  • 还行

囧瑟夫推特支持香港暴乱游行……呵呵

33分钟前
  • 没有名字
  • 很差

号称自由至上的美帝国主义也有这种黑暗时期,那岂不是映射我们也会越来越好?

36分钟前
  • x365x
  • 较差

2020年,这样的美国电影除了令人作呕以外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

37分钟前
  • 深圳湾水怪
  • 很差

“我从来没有因我的思想而接受过审判”

38分钟前
  • agent orange
  • 力荐

出色而直给的技术水准让人领略文宣终极形态的高级魅力,拍政治审判非常方便地拍成政治电影,都只能是一场行军而非漫游。

39分钟前
  • 更深的白色
  • 还行

为啥我看着这么无聊?仅仅是因为对历史背景不了解么?

40分钟前
  • 输入昵称
  • 很差

自我感动真的没意思

45分钟前
  • Herbst
  • 较差

索金的电影应该叫speech film:完全靠对话驱动、用对话衔接镜头、以对话为主要甚至唯一动作的电影。本片尤其明显的是一个场景常剪在人物一句话说到半截再由下个场景中的人物完成这个句子,用言语的对比、延伸和重复制造speech montage,而其余音效(杯子响、掌声、法槌、摔门声)都是不间断的台词间为数不多的标点。配乐则无足轻重,本片中只有类似警民冲突这种不以可辨识对话为核心的短暂场景中作为不易察觉的低音和声存在(《社交网络》就不会这样)。好在speech正是法庭的特征和公民不服从的内核,话语权的争夺成为影片最直观(闻)的戏剧冲突,所有情感调动也皆由与话语和话语权相关的剧情点燃起。缺点是本片成了大型mansplain六十年代精神现场,这种对speech的迷恋和索金所代表的白男局限进步政治简直一体两面。

46分钟前
  • 烤芬
  • 还行

1968 年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暴乱 左派从顶峰走向衰落的转折点 现在人类历史再次来到十字路口 好莱坞左派又一次吹起集合号

47分钟前
  • William H D Lee
  • 还行

从来没有经历过自己的思想被审判

52分钟前
  • 糖醋橘猫儿
  • 力荐

法庭戏➕艾伦·索金的剧本,字幕已经看不过来。全世界都在看:有些人在推翻,有些人在伪装。

57分钟前
  • TheAnglesWept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