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1980年代的爱情》1.如今,我们几乎没有意识去想这么个问题:我们的父辈究竟是怎样成为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
我们除了与他们血肉相连,还有那些原生和后天的渊源?
1980年代,也许正是我们父亲母亲正青春的年代,也许那个时候我们刚刚来到人间,那个时候的情感是怎样的?
感谢这部电影让我们发现自己的父辈,让我们反观自己的来路,拣选生命给予我们的财富。
那时候没有那么多诱惑、繁复,那时候的情感简单、隐忍,但那一年的爱情是信仰更是清醒,对,爱人们彼此互为信仰,相信彼此的真诚,但同时清醒自己在情感中的身份,这是我们今天已经稀缺的气质--有对方也有自我,不必衡量,不用偿还,没有亏欠。
这样的情感放置任何时代,都是打动人心的。
看电影的时候,我常常会想起曾经看到的母亲年轻时候的照片,我必须不承认,她年轻时远比现在我的明亮,对,明亮,那是一种掩不住的光,它融在她的身体里,时间可以击溃它的表象,但不会成为这种明亮的终极武器。
2.把人物置于大的自然环境中,大片的绿意或流动的风景中看到小小的人影,这几乎成为了辨认霍建起导演的一个方式,这种符号既体现导演对于人与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思考,也展现了导演特有的美学意图,安静中有一种力量,让人玩味。
非常喜欢那几帧背光拍摄的表现人物在山屋中的镜头,就像剪影一样,模糊掉的人物确切面容岂非让人物更有泛指意义?
哪个时代的个体人物不是整个时代的总体指认?
从这个意义来说,他既是他自己也是我们大家。
3.影片的对白体现了克制、留白、复解的特色,又清新,尽管旁白部分显得过于文艺腔,容易把人的思维体验在80年代和00年代之间拽来拽去,而且电影中几乎把舒婷的诗、口琴、麻花辫等所有同类影片中的元素用上了,但毕竟瑕不掩瑜,因为说到底,一部电影好不好还是要看它能否击中我们情感中共通的东西。
4.这两个演员真是美好啊:一个像李健一个像山口百惠,而后者那两位几乎是认真、简单、付出的代言人了,在那样的人面前只有謂叹“美好”了。
5.其实我是不满意滚床单的情节的,使得影片所有的节制感被破坏了,我宁愿看着两张还有80年代青春气息的脸互相依偎,想像他们重逢后的百感交集。
我似乎有点“精神洁癖”了。
好了,不管怎样,这部电影我给7分(床戏扣两分、旁白扣一分),但还是值得人静静一看的。
当然,如果,你是喜欢好莱坞式有跌宕情节的类型电影的人,本推荐不保证对你有效:)
杨雨波的隐忍,成丽雯的成全。
山水间的重逢,让人哀婉叹息。
欲说还休的坚持,也许我们这代年轻人无法体会,导演传达给我们的只是在岚烟缥缈中一对男女的感情故事,结果还是给碎了,败给了年代,败给了时间,败给了那场夜雨。
杨雨波是隐忍的,他用尽了一切暗示,却还是得不到,谁又料到得到后是怎样的荆棘?
成丽雯是成全的,她的付出不计回报,大概天下男人是不讨厌这样的女子的,久别的那次重逢终于还是滚了床单,成全了雨波多年的思念。
那些誓与红尘同生共死的人,被世俗的烟火呛得泪眼迷蒙,被风刀霜剑伤得千疮百孔,也不禁要怨怪起,人生多戏谑,世事太无常。
他们感叹现实太残酷,所有的功利、情爱以及繁华的一切,都只是镜花水月的幻觉。
自诩为可以经得起流光的抛掷,可以将这杯掺入了世味的浓茶一饮而尽,然而,一次简短的离别,一点人情的凉薄,就弄得他们措手不及。
仓皇之际,只有选择逃离,在某个莲花开合的角落,寻找慈悲。
总有一些时光,要在过去后,才会发现它已深深刻在记忆中。
多年后,某个灯下的晚上,蓦然想起,会静静微笑。
那些人,已在时光的河流中乘舟而去,消失了踪迹,心中,却流淌着跨越了时光河的温暖,永不消逝。
《1980年代的爱情》由野夫小说改编,霍建起执导。
只从这两人的名声和这个片名,几乎就能猜到电影的风格走向。
文艺的内涵是包不住,但并不是呈现出来的都叫文艺。
影片讲述了80年代的大学生关雨波被分配到公母寨后重逢当年暗恋同学丽雯的故事。
两人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整个的情感冲突都凸显出一种压抑而沉闷的气氛。
再加上影片充满文艺质感,处处讲究含蓄的特点,这一段爱情故事让人看得并不是那么浪漫。
影片的节奏很平,故事也可以说很平。
独特的时代环境和社会环境成为隔绝在两人之间的一道鸿沟。
雨波拼命想要越过去,哪怕舍弃自己的前途也无所谓。
可是“理解了母亲愧疚”的丽雯却一直把他往外推,推回属于他自己的世界去。
这也是贯穿始终的一个矛盾。
一直到雨波调走之前,两人若有若无的距离感和小暧昧,都颇具文艺情调。
两人之间那看似平淡却深刻无比的矛盾也引人深思。
但是在这之后,影片的画风突变,就像导演突然换人了一样。
雨波调走之后,后来又去下海经商,几经沉浮,在一番起落之后在同学聚会上再次遇到丽雯。
彼时的丽雯已为人妇,寡居带着孩子,还要照顾瘫痪的婆婆。
在这样的境遇之中两人重叙温存,情感一度迸发出来,哪还有半点含蓄的样子。
当然以这样的节奏收尾也不是不可以,但是之后的发展却让两人再度分别。
等雨波功成名就之后回到公母寨,发现丽雯已经魂归西天。
看到这里,影片就已经索然无味了。
那些狗血青春片的套路有一个算一个,都被移植到这里来了。
如果说影片的前半段可以称作文艺的怀旧,那么后面只能称作矫情的怀旧。
令人唏嘘的是,这矫情之中还透露着狗血。
影片的立意和基调都是已经确定了的,在80年代那样一个独特的环境中,去追寻和怀念之属于那个年代的唯美爱情。
但是影片在实施过程中已然跑偏了,变得和那些人流车祸出国的国产青春片没有两样。
有人说那只是属于80年代文艺青年的爱情,可在我看来,不光文艺,也不止是青年,连爱情我都几乎看不到了。
当然,真要说区别还是有的。
“影片美得只剩下画面。
”这样的话我姑且把它当做赞美吧。
跑开故事而言,电影的镜头和画面确实如网上所言,几乎每一帧都是明信片级别的。
当地纯净而空灵的自然风光,配上缝纫机,老式中巴车,还有其他极富年代感的一些东西,着实令人回味。
但是,也仅此而已了。
所以,影片试图呈现给我们最美的爱情,却只让人看到了最美的风景。
爱情美则美矣,只是再难凭怀旧去打动人。
前幾年讀《中國新聞周刊》對於電影《1980年代的愛情》 有一個專訪。
文學和電影是相輔相成的,劇本本身就有文學的一部分,而文學作品改編成電影的本就數不勝數。
《1980年代的愛情》作者野夫帶有自傳性質的小說,書籍只有十多萬字。
書的大小厚度和楊绛先生的《我們仨》大致相當。
故事的梗概大致不難理解,大學生關雨波回到鄉下遇到了高中同學……同學麗雯在鎮上的供銷社工作定期還訂閱報刊《收穫》《大眾電影》。
劇情不是特別曲折,也沒有什麼波瀾壯闊。
文字可以用精準、文藝來形容,這本書太值得去反復讀了。
被拍成了電影值得一提的是參演的演員:蘆芳生、楊采玨兩位主演是第一次演電影。
發現小眾愛情文藝電影。
故事是發生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忠路鎮的一個叫寨公寨母的地方。
電影中男女主人公在木橋上交談畫面很唯美,其次是對於少數民族的風俗表現得很好哭嫁、撒陽呵。
片中成麗雯說了一句:“你是男人,你是過客。
”雨波要離開鄉下了,麗雯給了雨波用內蒙來的毛線織的毛衣,雨波把自己隨身的口琴給了麗雯。
電影的表現還是比較克制。
片中的音樂:《愛在1980》小娟、《清純山谷》小娟、《天空之城》。
2017年4月1日
喝酒
河边的木房
山上
竹编
吉他
《收获》
杨采珏、芦芳生
哭嫁
木桥
再美好的年代因为终将过去,而变得无比留恋;再真切的爱情因为错过,而才能动容完美。
坦率讲这不是一部制作出色的影片,感谢大水推荐一部因人而异却正好切合的影片,得以在银幕上体验到了最接近家乡的山色溪响,父母一辈年轻时的时代情绪,武汉读书的经历,给同桌留一封不署名的情书。
大概正因为那么多的相识感,在城市中打拼立足却时常感觉盲目的自己居然有些感伤。
为了回到正常的生活,所以只好在最后佛系地感叹一句:原来一切都是因为执念,赋予了一些意料之外更多的意义。
感谢幸运的我们,既承接着那个时代的尾巴延续着它质朴的气息,又在体验一番天翻地覆的改变后更加珍视起时光与当下同样的美好。
没有看过原著,是看到空间有人转发推荐。
野夫是家乡人,片子的镜头画面全是家乡恩施,很亲切。
确实有显得稚嫩突兀甚至搞笑的台词,但是被与家乡有关的所有风俗、情节掩盖了很多。
刚开始迟到了几分钟,男女主的内心表现得不够好,内心戏不是那么成功,有的台词让人觉得奇怪。
女主长得真好看,好喜欢那样的眼睛,单眼皮,不大但是透出来的气质特别凄美动人,有一种沉静的美。
不说技巧光说内容吧,整个过程都是一种压抑的克制的欲哭无泪的状态。
80年代初想爱又说不出口,想投奔你的怀抱却看不见光。
两个人像在拉锯战,永远没有彼此放下绳索握手言和的可能,但心里的距离却是早已为零了。
我到不觉得拖沓,可能我对电影的节奏还不太熟悉,但是我觉得恰恰是这样非常慢的节奏才足以表现人物内心。
重要的不是情节发展,是两个人的相爱离别时的割舍和挽留。
前半部分像是没有高潮或者说有几个小高潮但是不明显,记得以前听歌也是特别喜欢副歌不明显的歌。
想起林宥嘉的《心酸》,以前一个朋友说过,整首歌都像是一个人慢慢追忆慢慢感伤,最后一句“我们曾相爱,想到就心酸”分分钟戳泪点。
同样的,这样的文章我也很喜欢,席慕蓉的某篇文章是,每一段的除了最后一句话都是在说“我会怎样悉心的照料这一棵树,怎样保护它、施肥、浇水云云”,感觉长篇累牍说不到重点,最后一句是“对你,我也是一样。
”瞬间觉得前面的铺垫就是做准备的。
有一种艺术手法叫草蛇灰线,之前的所有冗长,都是为了最后那一刹那的迸发,而且那些你认为的冗长,正是导致后来爆发的关键因素。
这部电影也是一样。
有一句台词是,如果没有你,我之前经历过的所有痛苦,都毫无意义。
野夫的我只看过短篇,电影到最后女主绝症去世的那一瞬间我真的是在电影院泪奔了,朋友还笑我。
可能同样题材不在家乡拍就不会。
因为葬礼上看到了恩施才有的撒尔嗬,真的真的当时就撑不住了,泪如雨下。
家乡独特的婚假、出丧习俗给人很重的仪式感,场面恢弘庞大,又压抑到不行。
另外镜头真的很美,成片成片绿得清爽的山,透明的小溪,清江源头,我的家乡真的就有这么美,我平常用手机拍不用滤镜就跟电影里一模一样。
另外中间的一江水很好听,很契合电影。
所有镜头都有讲究,对称啊之类的,特写个人认为也用得很好。
看完整个人都好难过,回来还要继续扫楼宣传英协,妆都哭花了哈哈。
不过啊,主演的演技真的要加强,还是好喜欢好喜欢女主的长相。
结局是悲剧,让男主没有一个被原谅的机会,没有一个甚至让自己得以救赎的机会,面对的只有无尽的悔恨和惭愧。
总结起来让我感动的不是别的什么,就是两个人想爱不能爱的斗争,想留留不住的可惜。
这样的内心,最动人不过可惜二字,我们都在这个世界上,却永远都不能再见面了。
文/梦见乌鸦《1980年代的爱情》,是小弟在大银幕上第一次看霍建起的作品。
野夫的作品很早以前就看过了,早已熟悉的情节不再探究,只关心画面能否展现那些美丽的文字和潺潺的情感,寂寞的年代风景美丽如画,犹如八十年代那美丽而隐忍的爱情。
从电影的片名来看,电影应该不会卖座,在这个商业化市场的年代,每部电影必须沾染一些世俗的铜臭,如今的观众都是以90后为主的青年观众,谁会关注自己出生前时期的爱情呢?
而从电影的主创来看,霍建起+野夫的组合,又是那样具有文艺质感。
让这部《1980年代的爱情》的文艺片质感显得尤为突出。
电影公映第二天去看了电影,场次几乎找不到了。
不为电影所面临的市场困境感到无语,因为这是大环境所趋,该片又不是个例,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更何况这部电影不像王小帅、贾樟柯那种现实文艺,而是骨子里面的那种纯美的文艺,就像看一部清新的小说一样,在这个浮躁的市场面前几乎注定了其命运。
然而这部电影迄今为止口碑还是有一定争议的,因为电影故事很简单,简单到一张横格纸就可以搞定。
不过电影乃是我辈无法涉及到的领域,也正是造成本片不被主流观众接受的原因之一,但并不能因此否定该片本身的价值。
电影延续了霍建起一贯的纯美风格,每个镜头都美成明信片。
故事本身和叙事手法都隐忍写意,整部片气氛压抑暖昧,克制成全。
风景寄情,两人情感互动皆与周遭景物相连,这些镜头都需要静下心来去欣赏,然而在爆米花的快餐时代,能否get到这个关于年代的G点呢。
其实本片有着一个很常规的卖点,就是爱情,爱情有刻骨铭心的、有甜蜜无价的、惊心动魄的、凄风苦雨的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都是如今大众非常欣赏的爱情表现形式,而但片中的这个爱情却有着极为特殊的质感,因为它过于太纯美,就像《那山那人那狗》中无数次走过的乡间小路一样,不惊起一丝波澜。
那个时代的罗曼蒂克就是这样简单,无欲无求,就像《庐山恋》中那充满争议的一吻,是一个时代的写照。
许多人的愛情在一些年月里因为种种原因被襟锢,被扼杀,空留一腔遗恨,这就是《1980年代的爱情》所要阐述的一种观点,融于山水之中的纯美,只限于特定年代才会有的魅力。
加上电影发生的场所,恩施土家族风景美丽如画,而那爱情都在土家族的吊脚楼里,在廊桥相伴明月里经历了岁月的咀嚼,不会令人产生爆米花焦糖刺激味蕾的那种瞬间愉悦感,取而代之的是这样有着特殊记忆的一群人所能品出的历久回味。
《1980年代的爱情》终究还是一部爱情悲剧,但它并不哀伤。
正如那个隐忍爱情的时光,电影提供了一个感受爱情的平台,感受美好的平台。
毕竟,爱情和时光都匆匆流走了,像山间溪水一样流走了。
可是,我们还在缅怀,缅怀我们生命中的毎一次感动和忧伤,而所能回忆起来的,就只有美好。
对了,电影的女主角,之前甚至记不住她的名字,她叫杨采钰,很像山口百惠。
挺好的,家里的县(县级市)电视台午间播放的,我看了会,片段插入是乡长与男主拉屎那里开始的,后来我去床上看了,全篇下来,聚会不打炮是不行的,哎,最近我就是幻想着跟ZNQ在西湖边漫步的画面,可一切都是假的,他们都是虚拟人物,如同电竞你partner。
回到影片,我觉得豆瓣的分应该至少在6.5+。
起码画面美,故事很好,有青春,没黑我党,影片结构完整,虽然结局会令人(那种庸人)惋惜,不符合国人那种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古老情怀,但很和符合本故事的情感基调。
霍建起本身是美术出生,色彩自然很容易引起我们这种热爱广袤农村的共鸣。
野夫的情节梗,哈哈
莫名奇妙的陪同学看了这场电影,看之前完全没有了解,只是听说这部电影是在他们那里拍摄的,其他的一无所知。
而看之前也同样在豆瓣了解过,5.2的评分让我完全不抱希望,只是同学一再推荐就去了。
只是一部文艺电影,坐在电影院里我一再告诫自己,于是电影就开始了。
开场部分大段大段的自白,缓慢的镜头,那个叫做公母寨的地方确实很美,其实整个故事很简单,一个下乡的青年遇到了曾经的初恋,发生了一段美好的故事,虽然结局很悲惨,但过程很美好。
这是一个很美好的青春故事,夹杂着那个时代,那个地点特有的符号,特有的宁静,特有的风景,原本应该是一个既能看风景又能看颜值的美好爱情片,却分分钟让我出戏,太过文艺的对白,让我觉得整个过程就像是两个人在背书,虽然作为一个90后并不知道80年代人们的对话,但是总觉得如电影中那样的对话是不大会出现的,你能随口一句话就能引发人生无限思考还能保证押韵?
其二就是无法忍受的慢镜头,虽然爱情片总该有那两个镜头能够让人感受到浪漫,但,但对我来说更多的是无聊的等待,当然也有一些记忆深刻的镜头,就比如那个两人坐在竹桥上彻夜谈天,男主吹口琴的瞬间让人感觉到了些许浪漫。
其他的镜头和叙述真的很让人出戏。
不过还有些需要被提起的,乡长和老田真是片中最喜欢的两个角色了,在这样的怀旧爱情片中能够出现这样的小插曲还是挺好,一个就是男主和乡长同上厕所,一个就是男主女友来找老田在楼下扫地说,饭菜能准备,床没法准备,再一个就是乡长拿错男主写的情书的时候。
也就这样的时候让人会心的一笑。
如果按照观影风向标的打分标准来说,我可以给的分数分别是剧情5分,表演4分,可以给乡长和老田5分,而娱乐性是2分,有一个好的故事却没有一个会讲故事的好导演,哎。
当然此类电影的出现本来就是值得赞扬的,电影院长期被小时代,匆匆那年等等青春爱情片占领的时候出现这样一部稍微文艺一点的爱情片的时候,也不能苛求过多,只是这部电影能让我记住的也就只有那山间的风景了,远眺满山的茶树,中间些许采茶人,也有一条或隐或现的小道,主人公走在这条小路上去找女主的爸爸。
而对比我们的邻居韩国,他们一向以爱情片为人所知,但当然他们什么类型片都能产出了的,但他们拍摄爱情片总让人不能忘却,我的野蛮女友已经过了十多年,我依然会为男女主角的美好爱情所感动,我脑海中的橡皮擦,这只是一部偶然间看过的电影却让我无法忘怀,假如某一天我失忆了,我的另一半会有这样的坚持,陪我重走一遍曾经走过的地方吗?
而假如爱有天意,讲过去的爱情故事,其实和这部1980有着相同的背景,却拍出来完全不一样的感觉,这些韩国电影却总有一两个镜头让人无法忘却,总有一两首让人记忆犹新,而回想这部片子,我真的已经想不到什么了,那两首出现过的歌,真是让看得我无比的尴尬,那真的是那个时代人唱的歌嘛?
而更加让我无法接受的便是片尾追加的几十年过后,一次同学聚会,一次滚床单,一次拒绝,而后又是几十年的离别,最后男主想要回到那个宁静的山村的时候,女主却得绝症去世了。
世上有这样巧的事情,真巧想到她的时候,她就不再了?
虽然知道电影是由小说改编,可是这样的离奇巧合让我无法接受更让我无法接受的是女主嫁人,而丈夫车祸去世了,女主还得了绝症,这是再拍韩剧么?
如果导演或者小说作者想要在最后营造悲伤氛围的话,这并不是最佳的方法,我们的眼泪并不会这么留下来,而在此过程中我看到的是男主作为一个男人无法承担起的责任,虽然女主怕步她母亲的后尘怕连累男主,而选择留在山村,如果说女主留在山村最后的目的只是照顾年老的父亲的话,那么父亲去世之后,她便没有了继续留着的理由,她也有理由追寻自己的梦想,追寻自己的理想,甚至是追寻自己的情人,虽然片中并没有对女主有太多的感情描写,但我坚信女主并不是不喜欢男主,不然何必几年前给的笔记本还留着,几年前给的口琴还留着,当然这也可能只是故事太过悲剧,我并不想接受而已啦,我只是尽可能的讲了我的感受,我并没有看过小说或者了解过作者和导演本身。
而最后片中浅尝辄止的历史背景,大家都知道77年恢复高考,78年改革开放,而之前是整整十年的浩劫,乡政府的老田,我倒是很愿意听一听老人家的故事,女主的建筑师父亲,我也愿意听一听您的故事,那是真真的爱情,虽然片中老田也说过了,他说他并不记恨他的妻子,但是他们有感情,虽然那可能并不是我们通常说的爱,而桥梁建筑师的爱情则更加让人惋惜,老人会后悔一辈子吗?
电影中也没有交代,只是给了一个老人看着墙上妻子的照片久久不能走动的背影。
或许是因为审查的关系亦或许导演或者作者想要说明什么,这世上的爱情并不是什么天长地久,而是就是远隔天涯也能默默的祝福彼此。
有些故事,是没有勇气再重读一遍的,就像,1980年代的爱情当事业与爱情矛盾时作为一个男人,你会选择爱情还是事业?
作为一个女人,你是否会愿意为了男人的事业儿放弃自己的爱情?
离别后的第一次相遇,她未嫁,他未娶,一切都正是当年。
但,为了不让他困在大山,她选择了逃避,毅然决然的将他放逐。
此去经年,鲜衣怒马,轰轰烈烈,却又电闪雷鸣,风雨交加。
再次归来,他已是千疮百孔,她用她的爱与善良重新唤醒他早已萎靡的激情与欲望。
他也终于有机会倾诉他对她深沉的爱恋,却又被她再一次放逐。
那些小河畔的嬉戏,街头街尾的陪伴,离别前黑夜的挣扎,看着爱人远去忍不住颤抖的背影,都随着丽雯的死,成了永远都回不去的1980年代……读到最后,已忍不住泪流满面,丽雯无疑是个善良美好的姑娘,但她更是一个聪明果敢的勇者。
她爱他,但她更知道他是“为道路而生存的天下客”,是蒙尘的明珠,是沉睡的雄狮,他也许暂时希望有一个温馨的港湾可以停靠,但他绝不会自甘平庸,他天生不会为任何人驻足。
她若顺从心意将他留在身边,最终有一天,他会厌倦了她。
她的狠心成全了他的事业,更成全了他对她最初的爱,还有,最后的爱。
我无法评价丽雯的做法到底是好还是坏,只能说,每个人都有着只属于自己的与众不同的追求。
在我看来,即使最后终将被厌倦,我也会贪恋那无法言说的,如灿烂烟霞般转瞬即逝的美好。
人生在世,何不及时行乐呢?
除了选角以外,我都觉得可以。
文艺爱情电影最后的结果都是悲剧收场
永远的美好年代。
果然是80年代国产电影的质量标准。
与小说比差远了!
因为是在恩施拍的,离我的老家不远,颇有一种亲近感。哭嫁和跳丧那两场戏,既是对土家文化的一种展现,也用一喜一悲暗合了男女主爱情的遗憾。土家族的文化里,出嫁是喜事却要“哭”,逝世是悲情却要“跳”,也是一种别样的人生态度。
纵有瑕疵,男主,台词,完整性,流畅性,烂尾……仍然好啊
直男癌中年伤逝,后半段拍烂了
朱亚文+沙溢 恋上 山口百惠+上户彩+石原里美+吴倩莲+刘亦菲。
没有看点和亮点,很平庸。
他和她是河两岸,永隔一江水. (女主在这片里好像好像山口百惠.)
霍建起不但不捨得丟棄《那人那山那狗》的榮耀,還妄圖將其俗套格式套在愛情故事中,只怪敘事蒼白、表達吃力、構思俗套。也許演員早就看出了片子煩悶,在表演上敷衍了事了一番。原著作者野夫喊得再起勁,也不得不吃觀眾的白眼。
它容易招致女权主义的讨伐,但直男癌也未必能感到受用,这种两头不讨好的姿态又不像是有意为之,而更近似于文艺中年无意识下的抒情泛滥。野夫的文字古朴奇崌,加上胸中一腔悲愤,随笔还是很好的,但单凭这股气来写小说,个人倒觉得未必相宜,性情中人一旦矫情起来,也不是什么人都能吃得消的。
想起朋友的故事。
女颜
外景非常好,选角,剧本,导演,美术,氛围,情绪……都是失败的样板,可惜。
电影是根据原小说改编的,打算再看一下小说版。原小说是作者半自传体,估计会有不少遮掩和自我辩解/曲解/纹饰的地方,电影又略去不少细节,所以虽然看上去是绿油油的桃花源,却有着沉甸甸的压抑感。(题外话,女主总是织着毛衣和男主聊天,总让人跳戏到《芳华》)(4.02)
多么好的小说,多么好的爱情,为什么要拍得昏昏欲睡?霍建起导演,您已经无法逃出自己的窠臼了……
很喜欢的色调和节奏。当然缺点还是很明显。可是这样特征鲜明的爱情一看难忘,不是当下青春片能比的
全毁在男猪那张不会演戏的脸上了。小说给的意境多好,尼玛从哪里找的这种瘪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