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料,这个包袱抖得好不好,地方差异很大。
就一个场景:在Frank Oz的《葬礼上的死亡中》,一个男人爬上未婚妻家里的房顶,扬言要跳下去。
我的某位西方同事,居然看得捧腹到弯了腰。
性在每部成人电影中抖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和死亡一样。
性和庄严肃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笑点也就不断冒出。
当我们对性越认真的时候,它就会变得越搞笑。
因此在正直又高傲的英国上层阶级中,即使是一个裸体男人的臀部也很好笑。
爬上屋顶的男人是裸体的,摄影机只拍他的后面。
因此,即使他威胁说要自杀,他裸露的臀部已经成了引发西方观众大笑的笑料。
想来是很难理解。
或许也解释了引发新闻大讨论的上海大拇指广场里的新雕塑:一个裸露的男人背上戴着一对天使的翅膀,试图攀岩在玻璃上。
迷幻药当镇静剂、对同性恋和侏儒的讽刺、掩饰生理自然产生的某种气体等等,不断制造着笑料。
一瓶被误认为是安定的东西,引发一系列的不安定的事件,最后发展到完全不受控制的状态,成就《葬礼上的死亡》终极的恶搞成果。
那就是,通过一场葬礼闹剧,这个几乎不怎么联系的大家庭,最终又走到了一起,共同分享了一个另类的葬礼。
看来乐极生悲在《葬礼上的死亡》面前要变成了悲极生乐。
悲与乐本来就是人生的两大主旋律。
一场欢乐的黑色幽默的葬礼,在缅怀死者的时候继续开心认真地活着,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葬礼上的死亡》这部电影虽然由美国出品,但却是一部地地道道的英国喜剧,清新淡雅,贴近生活。
不需要演员的夸张动作,也没有很cute的人物外形,但“笑”果却出奇的好。
一瓶装在镇定剂里的迷幻药和一名与死者有染的侏儒那同性恋者,成为了影片最多笑点得提供者,但温馨感人的悼词,也为影片的回味隽永提供了完美的注脚。
最近看过了很多有关死亡主题的影片,从HBO老电影,爱玛·汤普森主演的《深知我心》到81届奥斯卡的最佳外语片《入殓师》,慢慢感知生活之不易,死亡之庄重。
一场葬礼应是严肃且悲伤,为何会有死亡,并且还是喜剧,这种特殊的混搭准确地捕捉观众的好奇心理,我便是上套的众多中的一个。
影片的葬礼只是一个噱头,目的就是把影片的演员聚集到丹尼尔家。
一瓶迷幻药所引起的闹剧,算是人祸中的天灾的话,那侏儒男子的如期而至则是地地道道的人祸。
在混乱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英国普通民众生活的不尽如人意,按中国人的话来说,就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但经过这一番折腾后,大家开始学会设身处地,最后没有死亡,也没有分离,一切变得豁然开朗,死亡之后暗藏希望。
丹尼尔是一个不得志的作家,背后还有买房的压力,并且还的照顾母亲;弟弟罗伯特虽然是个名作家,但生活挥霍无度,整一个两耳不闻家里事的花花公子;玛莎的未婚夫西蒙吃错了药,神经兮兮弄得玛莎老爹很不爽,险些跳楼自杀;贾斯汀对几年前与玛莎的一夜情念念不忘,一直充满幻想;皮特是个矮胖子,对自己的健康忧心忡忡,但总是倒霉蛋。
一切的不和谐与矛盾在丹尼尔最后的真实的演讲中成为了过去。
逝者的儿子为长者讳的愿望虽然没有达成,但没有人会指责死者的同性恋身份,这也足以使老父亲在九泉之下坦然处之。
谁没有一点的爱好,尽管老爹的爱好有些特殊,死者已矣,宽容比怨恨更容易使人接受。
葬礼过后,此前的很多矛盾依然存在,丹尼尔的买房计划搁浅,西蒙在岳父大人心中的形象不佳,只是这时候大家看问题开始放宽心,生活依然继续,矛盾依然还有,角度改变而已,很多事情也就变得容易些。
————————————————————————————————在片中饰演夫妇的马修·麦克费登(丹尼尔)和凯莉·霍威(简),在生活中也是夫妇关系。
真不知道睡在棺材里的老头子会不会气愤地跳出来,痛骂那一群把自己的庄重葬礼搞的一塌糊涂的神经病。
本片最大的讽刺是,没有人去在意那个睡在棺材里的人,本该哭的时候却笑的一塌糊涂,真是不应该。
可惜,影片所放射出来的喜剧磁场实在是太强大了,于是,没有人还能够控制自己的笑神经。
——有志女青年这年头真是恶搞成风,并且成全球化蔓延趋势。
打着厕所文化旗号恶搞的是老美,玩点小浪漫小幽默却也不放过恶搞的是法国人,英国人的恶搞则比较格调高雅。
当然,恶搞也是需要水准的,搞不好的下场可是要被群众的口水淹死。
《葬礼上的死亡》绝对是属于今年恶搞水准和级别较高的。
恶搞总统恶搞同性恋恶搞老处男恶搞一夜情就算了,居然恶搞到葬礼上了。
用咱们中国的老话说,这群恶搞的家伙真是犯上作乱。
而我们作为观众却也犯了道貌岸然的错,明明想大笑却还要想着怜悯那个睡在棺材里的人。
结果是,我们都忍受不了那群家伙的胡作非为,通通笑翻倒地。
一群“各怀鬼胎”的家伙,因为丹尼尔父亲的葬礼,全部聚集在了一起。
当然,一开始谁都是怀着悲痛悼念的心情来的,谁没有想到接下来发生的一切会把好端端的葬礼搞的乱七八糟。
《葬礼上的死亡》说的其实是一个大家庭的故事,大家庭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和复杂的亲戚关系组成了一个小型社会。
最有可能把一个大家庭的人汇集在一起的事件,除了婚礼就是葬礼。
婚礼是喜庆的,葬礼则是悲痛的。
《葬礼上的死亡》最特别的是,一个最不可能发生任何喜剧事件的场合,却发生了一连串令人忍俊不禁的事情。
本片的名字本身就很荒诞,可见故事的荒诞程度绝对是高级别的。
说到葬礼,不论是西方国家还是东方国家,参加葬礼都是有很多忌讳的,长辈们总是说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
越是谨慎小心却最有可能出错,丹尼尔就是这个不幸的葬礼策划人。
一心一意想要为父亲置办一场庄重葬礼的他,却栽在了一群“企图不良”的家伙手中。
《葬礼上的死亡》展现的是一场标准的葬礼,却绝对没有通常情况下的悲伤氛围,虽然所有人都想装作很悲伤却也不得不被一场又一场的闹剧搞的无法细心地去缅怀死者,也没有什么关于遗产的家族纷争。
本片就是这样用反其道而行的方式,演绎了一场生动、爽快、充满黑色幽默的古怪喜剧。
英国编剧和美国导演的强强联手,让《葬礼上的死亡》不再是一部纯粹的英式喜剧。
这是一部集合了英式喜剧的严肃性、情节荒诞、黑色幽默和美式喜剧的无厘头、夸张、厕所文化等多重原色的特别喜剧。
故事一开始还正正经经地用一些小幽默来逗乐观众,到后面故事的发展则已经完全不受控制了,就像脱缰的野马。
反而是这样的不受控制,让本片的喜剧效果达到了一个高潮。
当然,影片作为英式喜剧的不纯粹性,也成为一些人批评本片不够完美和令人失望的原因。
但是,偏偏是这样的一份不纯粹不完美,让影片的娱乐性和幽默性更上一层楼。
至少不论你是喜欢英式喜剧还是美式喜剧,本片绝对可以从多方位满足你的笑神经。
《葬礼上的死亡》走的依然是多线性的故事发展模式,由一个葬礼作为故事发生的场合,一群特定的人们作为意外发生的主体,而一瓶被误认为是镇定剂的迷幻药则引发了一系列的事件。
每个配角都非常有个性,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滑稽背景和幽默故事。
你能想象的出一个同性恋侏儒、一个半身不遂的坏脾气老头、一个疯狂地追求者、一个吃了迷幻药的紧张女婿……这些奇怪的人都被集中在葬礼上会产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
所以,配角的精彩,以及连环引发的事件,是英式喜剧典型的故事模式。
最著名的例子,莫过于《两杆老烟枪》,一环扣一环地连环意外不停地发生,最后发展到完全不受控制的状态,成就《葬礼上的死亡》终极的恶搞成果。
那就是,通过一场葬礼闹剧,这个几乎不怎么联系的大家庭,最终又走到了一起,共同分享了一个另类的葬礼。
实际上,虽然葬礼最后被搞的一塌糊涂,却也反衬出这个大家庭的和睦与温情。
通过一场另类的葬礼,开始去尝试着理解彼此。
而通过一个人的死亡,让这些活着的人感受到活着的重要和美好,去正确的认识未来的道路。
看来乐极生悲在《葬礼上的死亡》面前要变成了悲极生乐,悲与乐本来就是人生的两大主旋律。
一场欢乐的另类葬礼,在缅怀死者的时候继续开心认真地活着,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文/有志女青年 转载请注明
我从来不换网名,不换E-mail,不换QQ,在这些固定的ID后面是我不停转换的心情。
有时候我会希望自己是在等待某个人,虽然我的确是,无人可等。
我没病,我很好,我总是这样说,所以除非出现像高高飘红的体温计和满地的卫生纸这样强大的证据我不会吃药不会虚弱,虚弱,其实是自己给自己下的暗示,我病了我得难受我得昏睡,如同看到血才开始肚子痛的月经。
我很迟钝,我不喜欢迟钝,我希望自己可以对应灵敏进退得宜,像一个出色的辩手一个强大的战士,而现在的生活状态,离我所想的,实在差别太远。
何妨放肆一下自己乱糟糟的心情,这几日每天上自习,按时吃饭睡觉,生活规律得像个小学生,心态平和得像个老人。
很多一点点大的初生叶子组成了一片疏疏的绿影,很多很多花开了败了,啊,春天,春天。
《葬礼上的死亡》有个可爱的男主角,他委屈得像个孩子又担当得像个男人。
他总是期待着看着妻子,而他可爱的妻子总是说“我相信你。
”“你是最好的,当然是。
”在一片混乱的幽默中,我的视线无法找到一个固定的焦点,于是总是飘飘荡荡地跟随着镜头,欢笑,肆无忌惮地。
忘了这是一场葬礼,是有关人生最大的无可奈何。
而最后最后,这他又让我想起,终于不再紧张的丹尼尔大声地说“我的父亲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人……”,从这里开始,我已知道结局,却还是这样看着,与台词无关。
只是看着他的表情,沉着,冷静,带着被克制的悲伤,认真地说着他的悼词。
噢,可爱的父亲,可恶的父亲,你的离去不仅留下一场悲伤,还留下了一片混乱,你只是闭上眼也许在偷听在心底偷偷地笑着。
好吧,你笑吧,你的确应该偷笑,你有一对可爱的儿子以及一个强壮的妻子,看来悲伤不大可能打得倒她。
那些被不断发生的状况搞得头晕眼花的亲戚们,也会在离开的时候念着你的好,感谢你的小儿子吧,那个总不被人期待的男人,他让他们想起了这些。
键盘坏了买了新的,系统坏了重新装了,我人也倦倦的烦烦的可否把我装回母体重新来过?
另,力荐它的插曲 love our time today
推荐指数:⭐⭐ 类型:喜剧 导演:弗兰克·奥兹 上映日期:2007.07.19 时长:90分钟 语种:英语 --- emmmm绝对不能在吃东西的时候看这部电影,真的是无大语。
搞笑吗,也不怎么搞笑;诙谐也不是特别诙谐,类似于《低俗小说》那种嗑药的剧情,但是我真get不到里面的点。
特别是中间那一段,我正好在吃牛肉,差点吐了。
每个人恶心的点不一样,我就是恶心这种情节,更重要的是还真拍出来了,就更加反胃。
话说《人生大事》里面虽然也有类似的暗示,但是多少是暗示,没有这么直白的镜头。
就冲这个,我也要扣分,真的受不了。
还有侏儒事件,怎么说呢,难以理解但是并不奇怪。
豆瓣混的久了,什么奇奇怪怪的人都见识到了。
更何况这种婚内出轨,而且出轨对象的长相还挺奇特的。
说句打拳容易被封的话:“v人嘛,又有什么奇怪的呢?
” 还有裸奔这个,我只能说想往搞笑情节上去拍,但是我真的笑不出来。
如果要是能像《虎口脱险》或者《疯狂的贵族》这样也好,就是觉得有点低俗。
从网上找的资源,看了五分之四,最后的结尾竟然没有,然后又重新找了个资源,是黑人版的。
怎么还有两个版本,我也是不懂。
黑人版恶心的片段更加直白,我又不幸地跳到了这里。
于是乎......oh my eyes!!!
一架棺材,在地图上慢吞吞的走了半天,几个人肃穆的抬进来,打开一看,竟然装错了死人!
真是一架倒霉的棺材!
与些同时,带着各种困扰和问题的各路亲友,从不同的地方汇集而来,参加葬礼。
因着各种巧合的偶然和必然,与葬礼有关的闹剧就开场了。
从小到大,缓缓前进,最后在极其荒诞中结束。
一场本应肃穆庄重的葬礼,却在出现诸如尸体跌出棺材,昏死的不速来客压着死者的头被装进棺材里,吃错药的小律师光着身子在屋顶上闹情绪,老人把屎喷到年轻人的脸上,同性恋不雅照曝光等“成何体统”的情节。
那架不得安宁的棺材最终由于儿子发自肺腑的演讲,落土为安。
但是在结尾,那瓶不断丢失的被当成是镇定剂的迷幻药,让本应该年高德昭的叔叔艾菲,也光着屁股爬上了屋顶。
他迷迷糊糊的看着苍茫大地,很不满意,终于忍不住破口大骂:这一切,真他妈的绿!
其实,那时天色已暗,正确的讲法,应该是:这一切,真他妈的黑!
这是一部让我狂笑不已的电影。
它的成功之处,我觉得,首先在于各色人物的设置。
片中的主要人物可分为两组,第一组以丹尼为中心,第二组以玛花为中心,两组人物在葬礼又有不同程度的穿插联系。
丹尼是死者的小儿子,也是葬礼主持人。
围绕着他,死去的父亲艾迪、母亲珊杜娜、哥哥罗拔、妻子珍、朋友厚华、叔叔艾菲、牧师戴卫逊,还有艾迪的同性恋情人彼德,组成人物关系,特别是他与哥哥关系的发展变化,是剧情发展的主线之一。
丹尼有写作的雄心,却始终活在已成为著名作家的哥哥罗拔的阴影下,他对自己写的悼词很没底(确实也写得不怎么样),而众亲友竟然也都公开对不是罗拔写悼词感到遗憾,不甘放弃机会的他自尊心倍受打击。
影片抓住这个一点进行反复的渲染。
当父亲的同性情人无意中再次踩到他的这个痛处,他终于把自己的怨气发泄出来,导致剧情徒然上升。
第二组主要人物是玛花,她是死者妻子的侄女。
她把男友西蒙、弟弟特洛、父亲维德、一夜情人贾斯汀组织在一起,形成人物关系。
她带着自己的男友西蒙参加姨父的葬礼,她想把西蒙正式介绍给大家。
不想她却把弟弟装在药瓶里的迷幻药错当镇定剂给紧张的男友吃了,使之早早成为闹剧的制造者之一,几乎使她颜面尽失。
不过最后,她以自己的坚持,勉强争取了完美的结局。
但她只是一个功能性的人物,这一组人物中,重量级的是她的男友西蒙。
无辜的西蒙可以说是闹剧最大的牺牲品,由于吃错了药,丑态百出,但他是身不由已。
从性格来说,他最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所以他一见到玛花严厉的父亲,就很紧张。
但他顶着未来岳父刀一般的眼光,却仍敢安慰死者的妻子,虽然给的是一个夸张的熊抱。
当他幻觉中听见棺材中有人抓刮的声音,毫不犹豫的开棺救人,这可看出他实在是一个善良至极的人儿。
至于他光着屁股爬上屋顶声称要跳楼,皆因是他爱玛花至深所致。
当玛花跟他说自己怀孕时,他马上原谅了被贾斯汀强吻的玛花。
他高兴得甚至有些迫不及待,开始称呼那个咬牙切齿,声称要杀死他的未来岳父为“爸爸”。
可见,如果除去吃了迷幻药的“发病”症状,西蒙是一个还算正常的人。
而其他的几个配角,如老是担心自己有病的厚华,跟玛花搞一夜情却念念不忘的贾斯汀,暴躁易怒的艾菲,总是弄丢迷幻药的特洛,专断的看不起女儿男友的医生维德,赶时间的牧师戴卫逊,不能承受失夫之痛的神经质的珊杜娜,又有哪一个是正常的?
至于丹尼和罗拔兄弟,为了灭迹,竟然把彼德的尸体装进父亲的棺材里,这就很离谱了。
而他们真的这么做了,若不是彼德在丹尼的悼词中重活过来,掀开棺材盖,这一对同性恋人可真要合葬了。
犯罪不说,这已是对死去的父亲的一种莫大的侮辱。
要知道,那架“尸体”的屁股可是压着他的头部塞进去的。
可见,不正常的人,还真不少。
按史铁生的说法:我们都是有病的人。
既然因此,就请不要太自以为是。
另一个重要的配角应是彼德,他肩负着为首先死者进而给众人扯下遮羞布的功能。
很少有人会相信这个身高不足一米的侏儒,竟然是死者艾迪生前疯狂的同性恋人:他们甚至发生了“艳照门”。
从老太太珊杜娜的痛心疾首以及各位男士的表现来看,他们“不雅照”的“不堪入目”程度,应该是比08年香港的所谓“艳照门”,要过之而无不及。
那几张照片在葬礼上的公开,炸毁了葬礼上几经闹剧破坏仅剩的庄重感,炸毁了所有人原来克意维持的,有关死者作为一个“正人君子”的自负定位,把他遮掩的“并不完美”的另一面展现无遗。
作为一面镜子,这个事件让二儿子灵感突发,替大家说出了作为一个不完美的“绅士”的理直气壮:只要我们心中有爱。
其实,除去两个不幸的裸男,片中的这帮衣着光鲜的人物,又有哪几个不是徘徊在斯文扫地的边缘?
说到这个“艳照门”,就不能不说到道具了。
道具在影片中的成功运用,取得惊人的效果。
其中,“照片”这个道具在片中的功用真是跟炸弹有得一比,上面已作了分析。
另外一项重要的道具,就是那瓶被错当成镇定剂的迷幻药。
这瓶迷幻药被在影片的开头、中间、结尾分别给三个人吃了,造成了惊人的效果。
特别是头两次,对剧情的发展起了决定性推动性作用,而最后一次,则是一次强有力的收尾。
可以这么说,整个影片基本就是按照这三次错吃迷幻药建立剧情结构的。
在影片的开头,是西蒙错吃了迷幻药,这导致他还未到达葬礼地点就开始处于一种“发病”状态。
如果按照三幕式的情节理论,第一幕的情节点就是西蒙认定棺材里有活人而硬把棺材掀翻了,导致葬礼的中断,完成开端阶段的高潮点。
而借着这次中断,彼德趁机跟丹尼摊牌,导致他自己被强迫吃下了五颗迷幻药,进而在“发病”中失足跌倒昏死。
也正是西蒙再一次的“发病”,一丝不挂的爬上屋顶,吸引众人跑出屋外观看,给了丹尼兄弟等人把彼德放进棺材的机会,也才有了彼德复活掀开棺材吓倒众人的情节,也才有了丹尼发自肺腑的一翻生命陈述,制造了影片的高潮,也就第二幕的情节点。
丹尼的演讲解决影片的戏剧问题,影片也将近结束。
这时,丹尼的妻子珍说她给艾菲叔叔吃“镇定剂”,于是引出艾菲叔叔也光着身子上屋顶的具有强烈戏剧性的一幕:他忍不住破口大骂:这一切,真他妈的绿!
看完这部电影,我也忍不住破口大骂:这部电影,真他妈的黑!
当然,我是光着膀子坐在电脑前。
"也许,生活并不简单有,些复杂.我们都一起被带到一个充满混乱与骚动的世界,一个充满各种疑问与答案的世界.而死亡总是在某个角落徘徊.我们竭尽全力做到最好,却无法总是做到最好....."笑过之后能发人深思的电影.人生就是这么的短暂,我们与茫茫宇宙相比根本渺小的忽略不计不值一提.所以,现在起用自己不值一提的生命来做些自己想做的事情吧.还有其实很少看欧美片,因为总觉得很不合自己的胃口.马甲大叔隆重介绍给我看的.拖拖拉拉的到今晚才认真看完.然后觉得非常棒.谢谢马甲大叔!
一瓶药片引发的血案。
淋漓尽致地笑一把吧。
真他妈过瘾。
最搞笑的一句台词是:神甫,上帝今天好吗。
每个段子都在认真的表演下,显得入氛。
编剧绝对能折腾。
高潮本应该在“小爱人”扔进棺材就结束了。
可两个同性恋保持69进入坟墓多无聊。
于是,HI药继续。
死了的人。
一切都显得可爱。
他做的事情绝对是与众不同的。
他不会在乎什么了。
很棒的结局。
很有感染力的演讲。
很长时间以来看的第一部喜剧……当Troy把那瓶药放到桌上的那一刻起,就知道笑点要从那里展开了,却没有想到,会有那么多的段子,而神秘人Peter,又构成了另外一条线索,笑料频出……本该是庄重严肃的葬礼,仿佛成了一出荒诞的闹剧……而Daniel的悼词,则成了全片的高潮,所有混乱、纠结、愤怒等等各种情绪在那一刻戛然而止……好片子,当然的好片子……是一部喜剧,但却不仅仅是哈哈笑……片尾的升华更是我的大爱。
有人认为升华的过于牵强,我却持不同意见,毕竟,片子是设置在葬礼基础上的,又怎么想象一个葬礼会在一片混乱中划上句号。
而daniel即兴的发言,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人生态度,要尝试……我承认,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分子,但终究,是他自己……尝试,也是要有很大勇气的,要面对周围人的冷眼、不解、甚至嗤之以鼻。
从这个角度上说,还是给他们多点宽容吧……我们,又有多少权力,对他人的功过,进行评说呢?
正如Bible所说,No judge...
今天打了一下午的麻将,坐的腰酸背痛,果然是休息比上班更累,也不由得佩服起我那耄耋之年的奶奶了,头发几乎全白的她每天的活动基本上都是和她的那些年纪相当的老头老太打麻将,常常还是上午打了下午打,老太太每次赢了钱还笑嘻嘻的向我汇报,呵呵,扯远了。
正因为打的全身骨头都不舒服,所以晚上准备挑部轻松点的电影看,当然事先我不知道这是一部可以让我哈哈大笑,全身放松的片子,只不过片头一出,我就知道了,他娘的,今晚就是你了!
葬礼,每个国家,每个民族自然都不相同,我们中国自然是比较隆重,披麻戴孝,烧纸焚香,还要找吹鼓手敲敲打打,晚辈们自是哭声连绵,一向矜持如此的中国人,在自己亲人离去的那段时间,情绪是最容易表达和发泄的。
欧美国家则不同,就像英国,他们表达隆重和悲伤的方式则相对要内敛的多,或者是绅士的多,大家都是一身黑色,个个神情凝重,对死者家属往往都是问候式的安慰,死者家属代表念完悼词,回忆死者的一生,然后下葬,整个过程庄重而且安静。
自然这片子讲的是葬礼,作为一部小成本电影,讲的又是一个简单的葬礼,那么故事的剧本就尤其显的重要了。
故事主要是围绕着以下几个人展开的,死者的两个儿子,他的侄子,侄女夫妻俩,同性恋情人,以及那个没负责送做轮椅叔叔的胖子。
那个放了迷幻药的安眠药瓶是线索,引发的一段啼笑皆非的闹剧。
整个片子连贯,紧凑,描写人物细腻而又诙谐。
从故事一开始,你就会在想,这个葬礼上究竟谁要死,一开始以为是那个貌似有心脏病又吃了迷幻药的倒霉侄女婿,后来看到胖子推轮椅叔叔的时候,以为是那个轮椅老头,直到你看到绑了那个侏儒同性恋情人(顺便提一下这小个子在《杀手没有假期》里也演的很帮),当然最后一个都没死,喜剧嘛,要是死人了总不是什么开心事。
片子拍的很英国,和之前那些名声鹊起的英国片儿绝对是一个档次的,很有自己的风格和想法,特别是对话,每个人说几句,就形象的让你知道他们自己的小算盘,刻画的很生动,很符合逻辑。
好了,不说了,自己也奇怪怎么看了这么部幽默的片子,打起字来却又如此的一本正经,再说下去有装B嫌疑了,如果各位能看到我的文章,希望不要被我蹩脚的文字水平左右而放弃这部好片子。
PS 片中演那个带药的侄儿的家伙kris marshall,我很喜欢。
一部很有趣的英式幽默片,但就是缺了点深度,整体节奏偏快,如果再插入20分钟的平静段落或许会更好。★★★☆
哈哈,挺逗
全片呼唤Simon至少一百次
带着挚爱的心情缅怀死者,也让生者将不如意的过去埋葬在葬礼上。简介就说的很好啦。
真心没找到笑点。
wth r u doing in my dad's coffin! LOL
.生活就是一团乱麻,我们都要学会从中理出头绪
笑得我不停地拍大腿啊拍桌子,这部电影让我从此爱上了所谓的“英式幽默”
乱笑一通。。。
心情不好时看吧!特搞笑的那种!
紧凑的英式幽默
一般
赛门的小屁屁真性感。
急死人的小闹剧
英国人确实更会演戏 相比美版而言 人物处理更细腻更丰满。但是没有了美式口语的夸张和幽默。先看的美版觉得一伙老黑好搞笑。换成原版都是白人有点不习惯了。 结尾的处理比较好一些。
looking gorgeous everyone
似乎有些过度的表演。
彻头彻尾的美国商业片,毫无内涵毫无意义。
“My father was an exceptional man......”
我对LSD越来越有兴趣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