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know what it's like to be bullied. To feel like they're too strong, and you're small and powerless. But you're not. And doing this will show them that.」「Asking questions, that's important. Some people are gonna say it doesn't matter. One side or the other's always gonna say you're being partisan. But you stop asking questions, that's when the people lose. Now, that may sound hokey, but I believe it.」「Thirty minutes from now, someone somewhere is gonna be doing a story about this guy, doing a story about us.」「We seek the truth. that's what we do. You're supposed to put yourself out, seek the truth and take what comes from it.」「You're supposed to question everything. That's your job. We're supposed to question everything, and, what, you won't even question this?」「Daddy? Daddy, please stop.」「Why didn't you ask me? Because God knows everybody else did when the shit hit the fan. Why didn't you?↓Ask you what?↓Why didn't you ask me if the documents were real?↓Because I knew I didn't need to.」「F.E.A Fuck 'em all.」「Do you know what it would take to fake these memos?↓Mary...↓No, this is important. It would require the forger to have an in-depth knowledge of the 1971 Air Force manual, including rules and regulations and abbreviations. He would have to know Bush's official record front to back to make sure none of the memos conflicted with it. He would have to know all the players in the Texas Air National Guard at the time. Not just their names, but their attitudes, their opinions, including how they related to one another. He would have to know Colonel Killian kept personal memos like this for himself in the first place. He would have to know how Killian felt at the time particularly about his superiors and then First Lieutenant Bush. He would have to know or learn all of this in order to fool us as you assume he did. Now, do you really think that a man who takes this kind of time and precision then goes and types these up on the Microsoft Word? Our story was about whether Bush fulfilled his service. Nobody wants to talk about that. They wanna talk about fonts and forgeries and conspiracy theories. Because that's what people do these days if they don't like a story. They point and scream. They question your politics, your objectivity. Hell, your basic humanity. And they hope to God the truth gets lost in the scrum. And when it is finally over and they have kicked and shouted so loud. We can't even remember what the point was.↓But you didn't prove it. You didn't prove Ben Barnes got the president into the Guard. You didn't prove the memos are real. The burden of proof is on you.↓By that standard, the Times would never have run the Pentagon Papers. The Post wouldn't have listened to Deep Throat.↓Ben Barnes is hardly Deep Throat.↓Ben Barnes has confessed to abusing his power to keep some of the richest, and most privileged sons of Texas from getting their asses blown off in Vietnam.↓Mrs. Mapes. Don't you think it's possible, just possible that some of those fine, young privileged men, as you call them got into the National Guard on their own merit?↓No, sir. No, I do not.」「Hey, Mary. I believe you.」「To my fellow journalists in place where reporting the turth means risking all. And to each of you... courage.」
武汉李文亮医生在惋惜声中去了另一个世界,他孤独地面对了真相最初的样子,却挡不住汹涌而来的疫情。
这件事情是令人愤怒的,内心的焦虑和无力感时不时敲击我们刚刚平静的心情。
当苛责很快被遗忘,当勇敢越来越珍贵,这部电影告诉我们,谁在面对真相?
他们为什么面对?
在强权与现实面前,如何面对?
我不想卖关子,我想提前告诉你,这部电影里的新闻工作者失败了,因为他们这次要报道的是关于总统小布什在连任选举中的服兵役丑闻。
▼
玛丽·梅普斯是新闻制片人,负责找报道题材。
这位善于谈判的新闻制作人严谨、善辨、机敏、勇敢,她反对强权,致力于新闻的真相。
一开始,她为了说服海毕先生接受采访,她在他办公室外面织起了毛衣。
她织毛衣这个行为用来缓解自己女权主义的形象,制造一个话题与对方深入探讨。
▼
她从事新闻工作20多年,获得2次艾美奖。
为了保护线人而蹲过监狱,她的事业核心始终围绕一个主题:揭露那些滥用权力的人。
因为她小时候每次一提问,就会被她的酒鬼父亲打得半死,可是她从来不认输,她相信她终究有一天能还击。
▼
她的搭档丹·拉瑟,他曾是报道肯尼迪枪击案的第一人,33岁就成了白宫通讯记者,是美国历史上主持夜间新闻最多的人。
▼
他们一起报道了很多轰动世人的真实事件,其中最著名的是阿布格莱布监狱虐囚案,把多名美国大兵和军官送上了军事法庭。
▼
人人都需要真相,可新闻是不赚钱的,曾经优秀的新闻工作者要么另谋出路,要么生活拮据。
▼
在玛丽·梅普斯的推动下,她们成了了“小布什兵役作弊案工作组”(以下简称工作组)。
他们遇到的第一个问题便是重要证人为了利益或是自保,不愿意说出当年的真相。
▼
经过艰苦地收集、求证、审核,电视台却把他们的档期换了又换,因为看新闻的人少了,电视台也要生存。
▼
新闻播出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没有人去质疑总统,或者是不敢去质疑。
他们不关心真相,他们拿资料的字体来质疑新闻的真实性。
这样可以显得自己比较高明,不需要花费成本,还能引起关注获得参与感。
▼
工作组翻查了所有德克萨斯空军国民警卫队的全部档案,找到了字体和上标的使用证据。
▼
本以为可以松一口气,这时证人利益集团的压力下开始推翻前期的证词,网民把“愚弄美国国民”的罪行扣在玛丽头上。
他们对玛丽的卓越贡献选择性失忆,有些是利益驱使、有些是人云亦云、有些就是想找空子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你比较看不起哪一种?
▼
丹准备道歉,退出晚间新闻60分钟,他想用这种方式保护玛丽。
▼
玛丽的酒鬼父亲一辈子都没见过她向他低头,他开始在媒体上大肆宣扬玛丽的政治主张,把玛丽推向风口浪尖。
这一次,玛丽终于向父亲认输了。
▼
没有谁不食人间烟火,玛丽是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一样要养家养孩子。
她的律师劝她妥协。
▼
她一个人面对几十人所谓的独立调查组,前两场她都按捺住了自己的个性,选择了屈服。
▼
为了减少变数,调查组把第三次质询推迟到总统大选之后,小布什如愿连任了。
此时,即使玛丽反抗,也无济于事。
刚强倔强的玛丽在记事本上写上了他们经常说的三个字母,FEA,律师问她是什么意思。
▼
在质询的最后十分钟,玛丽完成了漂亮的一记自卫回击。
她逻辑严密、锋芒毕露地使调查组的主审官面如菜色。
▼
这一次回击让她赢得了职业尊严,却丢了工作。
▼
好啦,就到这里。
那些勇于说出真相的人,原本可以不这么做的,因为他们做别的事情,一样会优秀。
但是他们选择了一条艰苦的路,因为他们相信可以修补伤害、抚慰心灵,、不管我们能不能做到这样,至少可以对他们多一分了解和尊重。
《真相》| 敬敢说真话的人《真相》| 敬敢说真话的人《真相》| 敬敢说真话的人
真相就是真相被掩盖,记者悻然离开。
真相是最初的核心问题被模糊焦点,真相是坚信自己客观正义的记者也可能有内心自己可能都未察觉的偏向。
真相是大众越来越容易被带偏,容易被引导。
真相是权力利益之下的挣扎太难,有人选择妥协,有人不妥协也掀不起波浪。
真相是不一定是典型美国英雄主义那样最后能反败为胜,而是全军覆没,还被人嫌弃。
很有意思的名字
这种伟大的电影,当然,它不是水门事件,或许已经谈不上伟大,但还是很洗脑,很多时候,我总是发现某些美帝的片子就是赤裸裸地针对我们这里的社会现象的洗脑,比如发布未经证实的文件,立刻招来网络口水的质疑,这样的桥段,天天都在发生,影片呈现了专业和非专业,还有专业在非专业铺天盖地的质疑中要保持怎样的操守。
比如体制的压力下,一帮人统统下岗,却一个个满满的courage,是对真相的热爱或者说是信仰生出来的勇气,好像是雾霾天里吸了一口纯氧。
凯特布兰切特演出了干练强势,更衬托得对雷德福的柔情和童年创伤令人唏嘘,雷德福的气场更不必说了,出场时的垂垂老态到结尾时已经一扫而空,和布兰切特喝酒电话那一场戏结尾那个俯身撑在阳台上的镜头充满深沉的力度,想想水门事件到现在快半个世纪了,他还在!
看到最后不知道真相是什么....当女主、Dan和同事在酒吧说着“courage”的笑话时,大家是意气风发的!
在找证人、查线索、拿证据时,大家似乎直接是结论导向,调查组的人也以怀疑政治倾向或偏见导致的失真为由开展调查和质疑,咄咄逼人,而被调查的人却也再也拿不出证据证明,大家聚焦点也早已被转移,都不重要了,仿佛蚍蜉撼树,等大选之后,遣散众人,投石问路,石沉大海已......
没想到一个这种题材的片子居然拍成了悬疑谍战片,先是有惊无险大获全胜,接着就被人出卖亡命天涯,三个字"城会玩"。
区别在于,商业悬疑片最后十分钟怎么都该手刃boss,本片是……(剧透可耻),现实总比电影残酷。
本片和好评连连的《聚焦》一卵双生,让你看看不成功则成仁的炮灰是怎样的。
"报道真相需要冒一切的风险",天下大同。
7.8分
这个场景印象深刻
好在结局就是现实结局,没有反转,这才是生活。
很难讲Mary在做这条新闻时没有立场,至少我能看到她是倾向于寻找小布什逃避服兵役的证据的,当然了,可以说这是想要挖大料的心态,也可以说是人在行动时总需要从一个立场开始,不然总是摇摆不定。
哪怕在法律行业,我们分析刑事案件,也是目光在大小前提上来回流转。
只是别忘了,还需要这份流转,和对自我立场的辩驳。
我认为Mary不论与将军的电话沟通还是在与鉴定专家的对话,她都是想要证实的,可是真理应当是可证伪的。
但仍然应肯定这部影片映射出来的真相背后的故事的意义。
Mary的被利用,企业的政治立场和利益相关,哪怕被调查组判断“没有政治偏见”但仍然被解雇,还有上校接受采访时一句弹幕里说的“说好的保护并没有 说好的真相也没有”。
我们到底能看到多少真相,我们好像都只维护自己的利益。
“我们新闻的本意是布什是否服完了兵役,没人想谈这一点,他们想谈论字体,伪造和阴谋论,因为现在的人如果不喜欢一个故事,他们就会这么做,他们指指点点,大声尖叫,他们质疑你的政治倾向,你的客观性,还有基本人格,他们希望真相会消失在混乱中,最终结束时,他们叫的那么大声,我们都想不起来最初的问题是什么。
”真相好难。
这些接受采访的人,他们是怀着怎样的动机和立场去诉说,他们的话语又是否客观。
就好比,如果我不了解Mary与父亲的关系,我听到她父亲这番话,大概率会对Mary作出错误判断,可那是开了上帝视角。
倘若我只是第三方,即使我知道Mary与父亲的过节,我也不能确定我是选择相信还是不相信他父亲说的话。
这就让律师那句I believe you显得有分量极了。
律师最开始也是不愿意回答这个问题的。
我只能说,我需要与你接触,与你共事,知道你的为人,知道你的处事方式,我才好选择相信or not。
可现实中大家都是第三方,大家看到报道,如果报道中的物证都出了问题,就很难让人去信任这个结论,甚至去怀疑这是不是一个阴谋,尤其在对方总是想要证实的态度之下,当然能够理解当有人反驳自己时,首要想做的就是证明自己是对的。
辩证来辩证去,自己都没法站稳脚跟。
承认证据不足,调查不够的地方,承认调查出来的事实和疑点是什么样,剩下的交给观众判断。
可是,观众,却又不是总是可值得托付的。
但是,“停止提问的话,美国人就失败了”,“但我们要的是真相,我们就是干这个的,应该豁出去,寻找真相 ,并且承担随之而来的后果”,可是到现在,有多少媒体做到了呢,“很快我们就不会播自己的故事了,因为那样太贵了 我们只会付钱给别人去做,然后在节目中读他们的东西”。
影片还让我感受到另外一点,信念。
这两年来,我大方向上是把法律当成职业,只是偶尔的会想起自己曾经想要做个跨国的法律援助工作者,媒体人也许坚持的是真相,那我们法律人呢,也许是正义吧。
也是在这段时间因为一些事导致自己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和工作的意义,后来与踏实的朋友进行的踏实的且有点存在主义的对话,虽然仍然没有找到答案,但不会因为意义这样的问题苦恼了,想踏实做好手上的事就好。
可是今天看到这部片子,好像我们还是需要一些远方一点的,大的,看上去还有些缥缈的信念一样的东西放在心里,它不一定是生活的支撑,但可以是平常生活中的一点英雄梦想,和一点光亮,那是能让自己眼睛里迸发星光的东西,让自己更有生命力的东西。
作为电影来讲,大魔头演的很好,最后的结尾老头的诘问也颇有意味。
不过电影毕竟是电影,这毕竟是个真实存在的事情。
前面那么多评论,不知有几个会去真正了解了整个事件的全貌,为什么Mary从此就告别了电视新闻?
真的是所谓的阴谋论?
还是另有隐情。
有兴趣的可以去看事件的调查报告,最后的结论那一页我特意放上来,重点也都标注出来了。
全本,230多页。
一些touch到自己的台词。
虽然没有从事过新闻行业,但曾经向往过这个行业的人来说,有些台词真的很触动到自己。
1. “You are supposed to question everything, that‘s your job. we are supposed to question everything, and you even didn’t question this?”片中是有一个叛逆的且曾经对这类工作失望过,但还是追随内心,在听到大消息时又回归队伍的青年记者问出。
的确,他是最适合问出这个问题的人,毕竟,曾经对这个有着庞大架构的制度充满了向往,但又为他的虚伪而失望离开。
被召回时,又感受到了一丝丝的光亮,觉得是不是还是可行的。
却在这一刻,信念又被打碎。
连作为一个新闻从业人最基础的question everthing都放弃了,那这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失望,也不过就是这样而来的。
2. - Why do you get into the journalism? -Curiosity.- Why you get into?- You.对工作最基本的动力,其实都是从自我出发。
但一个是从内在自我激发,一个是受他人激励,但不论是怎样,都可以让我们成为想成为的人。
对新闻业最基础的要求就是一颗好奇心。
没有好奇心的人,怎么才能发掘到新闻,才能对一个问题不依不饶的追问下去。
另,一个优秀的榜样,也能让后辈从他身上看到并学习到从事这项工作所需要的品质。
3. (News) it was public trust once, I swear you, it was.当dan说出it was的时候,泪目了。
曾经为主奋斗的理念与光荣,在这一刻统统崩塌。
还有什么比it was更伤人的,那么美好的东西曾经存在过,经历过,但现在去消失了。
4. our story was about whether Bush fulfilled his service. nobody wanna talk about that, they wanna talk about fonts, forgery, conspiracy. because that’s what people do these days if they don’t like a story,they point, they scream, They question your politics your objectivity health and your basic humanity. And they hope to God the truth got lost and scramble. And when this finally over, and have kicked and shouted so loud, we even can not remember what the point was. 与当代现实一模一样。
更可悲的是,这发生在04年,已经10多年过去了。
但还是一样,当有人开始质疑一件事情时,总有人冲出来搅浑水,用阴谋论的方式带偏舆论,然后大众的关注点就被带跑偏,直到最后,所有人都忘了,最初的本意是什么。
只记得故事中那抓人眼球的浅薄爆料和阴谋论。
而出发点是什么,又是为了什么,到最后除开问这个问题的(或许在现实生活中,连问这个问题的人)都忘记了。
5. “- don’t you think it’s possible.just possible. some those fine young privileged man as you called them, Got into the national guard on their own merit?- no, sir. no, i do not.”有关职业要求的新闻人中立性和我们做为人的偏好性冲突了该如何抉择?
真的很难。
个人的偏向性会不会影响到职业中的判断。
毫无疑问,会。
但是,如何调协这其中的对立性,可能就是作为职业人该有的基本素养吧。
最基础的,从个人看,就是至少不抹黑不造假。
如果想chanllenge另一方,因基于正确的方式和完整的证据链,而不是基于模糊的猜想,才是新闻人应有的基本素养吧。
很多人说kate演得好balabala,我要唱唱反调。其实她并不适合这个角色,气场太强以至于破坏了整剧的平衡,同时也不是特别符合角色的定位,so。。。另外对造型师要吐槽,一个忙于工作、照顾小孩的母亲,整天还花着烟熏妆?另外团队确实对证据没有做到抽丝拨茧,被人坑似乎很正常啊,与聚焦形成鲜明对比
60分钟是如何被坑了的,新闻业者的噩梦,看得心焦。觉得调查委员会对她的指责没有错,肯定是先入为主地讨厌小布什啊但话说回来,对一个自己不care的对象又何来调查热情?所以实证一定要谨慎
报出假新闻应不应该承担责任?追求真相首先就应当承认错误而不是给自己洗白,立场错得太离谱。真正震到我的是布兰切特:以为“卡罗尔”已经是女王今年最好的发挥了,结果“真相”让我看到了什么是一步登天的演技!剧本好一点绝对横扫啊……
女一年轻时候还是蛮漂亮的
丹拉瑟这事不好洗吧,他老违背职业操守又不是一次两次,卷铺盖滚蛋那也是众望所归啊
大魔王气场太强大了,演技爆表,个人魅力再次盖过事件本身。
引人思考,但是电影就像电影中的新闻一样靠不住。
同样是讲新闻记者的操守和道德,社会责任与对抗权力,《聚焦》更出色。为了凯特的戏份,过多的暗示了主角童年悲剧对她的影响,削弱了主线的表达。
可是新闻就是这样啊,不能因为大的方向是正确的,就对细节的莫名置之不理。新闻不是逻辑,是常识和事实。错了就是错了,哪怕对了99%都不行。
剧本不错可惜了制作粗糙
媒体是最没资格说真相两个字的。
拍的不错但太明显偏向Mapes了,小布什固然有打压,但若是证据确凿也是逃不掉的。明明就是没有做好本职最终毁了这个重要的story,还是portray成了受害者。crappy reporting killed a legit story,其实当时几家媒体都收集到了一些solid的证据,可惜被Mapes抢先还搞砸了,他们至今还记恨着呢。#女王万岁
到底什么真相?人们往往只相信他们愿意相信的真相。
“如果他们不做硬新闻,为什么要入这行”说着“fuck them all”的酷姐也会说“we will protect you”这样冠冕堂皇的话没有人在乎真相,媒体不是良心,是工具,有的人弄潮,有的人在里头浪。
节奏太慢,至少可以压缩25分钟,戏剧冲突不明显,完全不像是在“妄言义中央”嘛。
boring
优秀的制度又一次鞭打了……
2.5星,立场混乱的电影,和提供多个角度让观众自行思辨的片子并不同。也许这才是现实惯有的吧,出发点是好的,想要揭露黑暗面,但又不够严谨,贻人口实,最终究竟是否黑暗仍是悬案。如果他们真的像自我宣称的那样在意真相,就不会在心中预设一个真相,而且涌动着个人英雄主义。到底是批判还是平反?
看不进去
Aaron Sorkin写The Newsroom的第二季的原型就是这个故事吗?感觉简直一模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