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电影圈小人物为题材的喜剧,都绕不开《喜剧之王》,卑微的现实与虔诚的梦想两相碰撞,总是让人笑中带泪,《北漂鱼》又是如此,而且更卑微,更现实,也不再奢望所谓的追求和艺术,而是用哈哈镜式的夸张、变形的喜剧手法,演绎实实在在的北漂人生,并以此激励出一份默默向上游的生存信念。
《北漂鱼》展现的是主创团队最熟悉的一群人,主要人物大部分都是曾经在北影厂门口执着寻梦,一天为二三十块钱和一盒盒饭而奋斗的群演,他们的生活简单、贫困但并不乏味。
剧照师余小宝的女儿不请自来,和同学登上北京的火车上,一群北漂伙伴为了把“爸爸是导演”这个美丽的谎言维护下去,开始振作被现实摧残得所剩无几的斗志,竭尽所能只为维护一个北漂伙伴的尊严。
故事情节紧凑,一点一滴都真实可信,那些看似荒诞的细节,释放出的都是真情实感,那些坎坷人生中从无可奈何到奋力一搏的坚韧气质触人心灵,因此,即便全片几乎没有一个叫得响的明星,没有任何华丽的包装和营销,仍然产生了打动人心的力量。
尽管全片满是北漂人的辛酸泪,但《北漂鱼》对影视圈的展示是善意且温暖的,片中的北漂们从未在现实的诱惑中丧失人性,包括财势强大对女演员图谋不轨的古董、拖欠酬金无耻赖帐的贾制片人,正处于离婚危机的孟导,虚荣拜金的当红明星范菲菲,曾经骗群演当苦力的群头老六,以及由穷大学生变成狠心白领的基金推销员,一心想挖丑闻出名的摄影记者,这些人物都有曾经底层打拼的经历,都有善良的本性,当影片用各种夸张和戏谑揭开他们的柔软的内心世界,银幕上暖意弥漫。
作为一部喜剧片,《北漂鱼》的喜剧桥段设计很见功底,每一个段子,每一个包袱都能和主题融为一体,这些从生存困境,行业怪象中提取的笑料都达到了应有的效果,让影片由始至终保持着生活的质感。
有句口号喊得好:革命分工不分贵贱,一个相声说得更好:画家和扫大街是一样一样一样的啊。
不过都只是说得好,在现实中,人和人绝不一样,有些人含着金钥匙出生,在起跑线上就赢了,还有些人含着吐坷垃出生,操劳一生也是两手空空,钱和势这两种事物,把这世上的人清晰的划分为上层、中层和底层。
不能否认能力、态度和机遇可以改变或决定一个人的“层分”,但那或许是另一种不切实际的口号,一天是北漂,半辈子都是北漂,身在底层的艰辛和温馨都永萦绕半生的记忆。
《北漂鱼》把镜头投向北京几百上千万北漂的生存境态,放大他们的生活,和他们一起品尝身为北漂的酸甜苦辣、人生悲喜剧,这样的创作,就像扎根于泥土一样,就着接不完的地气儿,迟早会喷发出蓬勃的活力。
“我在这里祈祷,我在这里迷惘,我在这里寻找,也在这失去”,每当听到汪峰的《北京北京》,都会在北漂者的心湖激起惆怅的涟漪。
在人流车流不息的中国首都,北漂一族追逐形形色色的梦想,经历着命运的坎坷风霜,品尝着人生的五味杂陈,生活造就了这一族群特有的情感。
而《北漂鱼》这个小成本喜剧之作,堪称是一部送给北漂人的心灵鸡汤,温暖着那些梦在北京屋檐下的外来客,治愈那些受伤的北漂灵魂。
很久以来,北漂题材的影视剧,不是贩卖白领男女感情那点事儿,就是兜售金领创业者的成功之路,完全体现不出北漂人生活具有的艰辛困苦。
但《北漂鱼》把镜头瞄准北漂群众演员这些社会底层小人物真实的生存状态,显得接地气又充满人情味,很容易引起北漂一族的共鸣。
影片讲述了一个谎言引发的北漂人的集体互助事件。
无钱无地位的大龄北漂余小宝对女儿慌称自己是电影导演,面对女儿要来京看望的突发情况,当着剧照师的他想方设法求助众多北漂友人,绞尽脑汁要把自己装扮成“导演”,不使谎言被戳穿。
而在此过程中,意外的搞笑事件接二连三出现,弄得他焦头烂额、叫苦不迭……影片虽然没有大腕明星,但演员都表演的十分到位。
影片还胜在镜头语言独特、故事真诚感人,那些丰富的细节也令人赞叹。
而且,片中的笑点十分密集,搞笑的场景连绵不断地出现,观影时乐得人前仰后合。
尽管《北漂鱼》充满生活化的笑料妙趣多多,但影片最打动人的却不是幽默的台词和滑稽的肢体动作,而是对北漂生活非喜剧的诠释。
影片对北漂者生活中的无奈与纠结,迷失与坚苦,都有着细腻的刻画。
本是剧团台柱的大圣,假扮猩猩之母来赢得收入;龙套小演员李晶晶为拍戏,时常被钢丝绳高高吊起;还有那个卖着成人用品的美眉被当做风尘女,遭受着人们的误解。
片中闪回镜头不断的穿插出现,在忽高忽低、或激情或忧伤的背景音乐陪衬下,写实般地展现着北漂人的生活群像,表现着他们生活中的曾经品尝辛酸与喜怒哀乐。
最让难忘的是一组镜头,当属余晓宝回忆过去的往事,以及很多北漂者男男女女在居所的四处搬离和工作的四处奔波:蜗居的阴暗地下室,春节前给家人打电话,站在北影厂前等待剧组招工,大排档的吆喝喝酒,大桥下的彷徨走动。
笔者也是北漂者,这些历历在目的镜头,让我感同身受。
影片没有刻意催泪,也不是坦露出北漂者的伤疤,来博得同情分数,而是带有极强的励志色彩。
片中的余晓宝片虽过着狼狈不堪的日子,在漂泊中品尝苦涩与辛酸,但依然不放弃追逐电影的梦想。
片中的所有北漂者,也都同他一样,虽走得艰辛,但依然行讲在通往梦想的路途上。
就像这刘欢歌里唱的那样:心若在,梦就在。
影片所要表明的,正是北漂是能够装满调味瓶的酸甜苦辣,北漂人就在酸甜苦辣的漂中痛并快乐着,对梦想执着追求。
笔者自认为,影片的片名创意或许来自于《庄子•大宗师》的一句话“到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
其意思是两只鱼搁浅,互以唾液湿润彼此。
剧中的众多北漂者的行为绝对是这句话的最佳注解。
这些北漂男女们,不管地位尊卑贵贱,还是贫穷与富有,都齐心合力地帮助余晓宝,使之成为冒牌导演,编造一个善意的假想,使他的谎言不再女儿面前露馅。
而影片显现的,那种北漂人在困难面前相互温暖的生存真谛和相互搀扶的真心情感,令人心中充满了暖意。
《北漂鱼》:那是北漂族都有过的梦想文、言成 近年来,随着“北漂”一词日渐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诸如大热的《北京爱情故事》、《北京青年》等许多影视剧也将目标锁定这一群体,将许多怀揣着各种梦想离开故土来到北京创业生活的男男女女们的酸甜苦辣的奋斗故事,通过电影这个载体展现出来,引发各种关注。
毫无疑问,草根疯狂喜剧电影《北漂鱼》所展现出的北漂故事显然更加现实而本质,因为展现的是一个为了追去电影梦想而来京奋斗的故事。
片中,男主角余小宝是一个相对大龄的北漂青年,为了实现电影梦想,为了隐瞒了自己拮据苦闷的生活现状,他在老家的女儿面前谎称自己已经做了导演。
当女儿坐北上的火车来看望传说中的“导演爸爸”事,为了不在女儿面前露馅,一段猝不及防、啼笑皆非又温情感人的“圆梦”故事就此展开。
而帮助他圆梦的正是同为北漂一族的苦逼朋友们,他们中有穷困潦倒的制片人、龙套小演员、不知名摄影等等,感同身受的他们不计一切代价组成一个“剧组”,只为在女儿面前拍摄一场余小宝导演的电影。
电影《北漂鱼》的故事与主题都相对简单,没有太多的故弄玄虚,矫揉造作,而是直达现象本质,所以它的成功之处在于它在通过描写小人物奋斗、追梦、漂泊的过程中,摈弃了许多彰显正能量电影一贯的浮夸说教路线,而是更加现实接地气,并且在轻松诙谐、嬉笑娱乐中还参杂了浓浓的温情与感动,对这些社会边缘人群给予了更多的真切关怀,从而上升到了更大众更具普遍的社会现象,不仅让许多怀揣着电影梦想的人感同身受,而且还让许多在大城市中追梦打拼的年轻人产生共鸣。
可以让观众跟人物的遭遇一起不自觉的欢笑与流泪,所有苦楚或幸福,都不过是百态人生,电影想要传达的,无非就是让观众可以感受到梦想的力量、正确的价值观,片中不断出现的北影厂大门、群众演员等戏等诸如此类的这些固有存在又十分具有特色的现象构成了北京社会一个不可忽略的群体,所以如何将这些现象通过电影这种载体展现出来,同样也是许多有梦想有想法有责任感导演应该做的,可喜的余治林做到了。
值得一提的是,电影中的许多“戏中戏”设计极为巧妙,将众多人物串联在一起,也集中额展现出北漂群体的众生相。
只要是北漂无论外表多么光鲜,他的背后一定也有难言的心酸与无奈。
生活中如此,电影圈更是如此,可以说,《北漂鱼》展现的又不仅仅只是局限于电影行业,更是再现了各行各业奋斗人的真实境遇。
作为时下最受欢迎的喜剧题材电影,《北漂鱼》密集笑点的巧妙安排奠定了其巨大的市场潜力,而友情与亲情的彰显则让该片的人文情怀贯穿全片,这种装饰着喜剧元素外表却充满内涵的电影与今年大卖的《北京遇上西雅图》、《致青春》、《中国合伙人》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虽然他们分别彰显的是爱情、青春以及励志的故事。
《北漂鱼》中除了有着共同奋斗经历的老友们的无私帮助,还有护送余女坐火车见爸爸余下宝,而全片的高潮则在女儿目睹整个“拍戏过程”后,却无意中发现了父亲的良苦用心,善意的谎言背后,是一个父亲对女儿无尽的关怀与爱护,同时也是一个女儿对父亲真切的理解与崇敬。
不得不说的是,该片在演员的选择与搭配上也独具匠心,不仅集结了实力派演员姜峰、香港喜剧明星林子聪、网络红人大鹏和电影新人尼玛颂宋等豪华班底,更有人气组合“旭日阳刚”中的李旭为影片配唱主题曲,让该剧在质量上增添保障之余还加大了极大的关注与话题,令人充满无尽的期待。
看《北漂鱼》,你会无意中有很多感受,那种笑中带泪的感动,那种没有大雅只有小俗的接地气轻松喜剧,不仅仅是在解读北漂演员的大梦想和小梦想,更多的时候,能够诠释出北漂一代人的辛酸泪。
很多在北影厂门口等待角色的那些临时演员们,都有当“王宝强”的梦想,因为只要努力,就会有机会成为一个好演员。
但事实上,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机会,当然,即使你有了这样的机会,也有可能因为像“范菲菲”那样的三流演员,也都会因为各种原因活的并不舒心,成名就没有了自我,更没有了属于自己的生活。
影片讲述了一个为了追逐电影梦想的大龄北漂余小宝隐瞒了自己拮据苦闷的生活现状,在老家的女儿面前描述自己已经做了导演。
女儿带着几个同学突然坐上北京的火车“看望导演爸爸”,让刚刚才当上剧照师的余小宝猝不及防。
为了不让女儿在同学们的眼里变成“骗子”,余小宝必须在女儿乘坐的火车到达北京之前,想尽一切办法成为“导演”。
最终,在北漂朋友们的帮助下,圆了女儿的一个梦。
其实,故事本身是质朴的,恰恰通过这样的质朴讲述,让人看到了很多北漂人的骨子里还是比较脆弱的,他们不愿意向家人真实的讲述现在的生活,更希望有一天在大城市里变成老家人心目中的英雄。
同样,正因为北漂人骨子里的脆弱,才让他们更加的团结,真诚待人,通过编织一个更大的梦来实现小女孩的梦。
既圆了女儿的梦,也圆了父亲的梦,也圆了很多人的梦。
电影不仅对大龄北漂余小宝进行了全面的解读,同样,也对贪小便宜的生活制片力哥、三流小演员李晶晶、迷失方向的前戏剧团台柱大圣以及亦正亦邪的群头老六等人进行了不同方式的解读,其实,他们每个人都代表着一类人,都属于北漂人群众中的一个形象,为了生存,他们有的丢掉了最初的梦想,为了演戏,他们有可能活的并不像个人样,但恰恰就是这样一群鲜活的人物,让北漂人的群体更加的丰富立体,正因为每个角色的不同角色,才让这部戏更有了十足的看点,因为每个角色都是一个十足的笑点,让人在笑中体会到漂的不易,在笑中感受到那些鲜为人知的辛酸。
没有大牌演员,只有鲜活的角色和人物,正是因为如此,才让人觉得整部戏充满正能量。
无论再小的人物也是一个社会的个体,无论是什么样的角色,都是在诠释着精彩的人生,正是因为这样,才让我们觉得这种励志变得更加笑中带泪。
而这些北漂中的“非成功者”决定想尽一切办法建一个“剧组”,拍摄一场由余小宝导演的“电影”。
而这就是他们梦想中要做的事,事实上,他们已经做到了,而且很精彩。
文/满囤儿在等待观影《北漂鱼》前被人抓住临时采访了两句。
当回答对于本片的期待时,我说道希望本片能够有大量黑色幽默性质的自嘲。
因为就我个人在北京漂了几年的亲身体验而言,北漂一族最有特点的便是其敢于自嘲的精神。
这种自嘲精神可以支撑着他们忍受猪狗一般的生活状态长达数年甚至十数年,只为厚积薄发等待证明自己的那一个机会。
令我欣慰的是,随后播放的电影《北漂鱼》的确把握住了这一特点。
片中几位北漂的生活确实有够艰辛,甚至个别人的生活会令有洁癖的观众起鸡皮疙瘩,但是在故事发展到高潮时刻,所有人团结一心去完成同一个梦想的时候,那种人格魅力就不再被外表所禁锢。
《北漂鱼》在表现北漂的生活和精神状态时,重点采取了两种典型手法以点带面和欲扬先抑。
在北京,各行各业中都有北漂,那如何才能凝练地用90分钟就把他们的生活给表现出来了?
导演采用的方式就是集中于一个最具有代表性的北漂群体。
《北漂鱼》选取的便是一群电影圈里的北漂。
电影圈里的北漂比其它行业的北漂更具代表性,因为他们的流动性更大、收入更加不稳定、接触的人群更复杂、得到机会后的飞跃也更高。
在选定这个群体之后,导演非常细致地对几个角色进行了选取,以免视角单一狭隘。
主角那几位职务、性格、选择各有不同的朋友们,成为了大家审视北漂群体的样本。
他们有勤奋型、有聪颖型、有天赋型、有外貌型、有诡计型,但都是靠着自己的本事,艰苦地漂着的人儿。
这样一种以点带面的方式,让我们通过一个主人公连带数个朋友,就看出了庞大北漂群体中所存在的各种现象和心理。
在塑造角色的时候,《北漂鱼》导演余治林比较中规中矩,尤其偏爱传统的欲扬先抑的方式。
片中出现的几位北漂,刚出场时的生活状态都相当惨淡,可以说很容易就能引发观众“哀其不幸”的同情。
随后走入他们的精神状态,我们会发现他们在经历了数年的北漂生活后,都多多少少产生消极的情绪,于是便自然生发出“怒其不争”的慨叹。
不过这些都是铺垫,在当余小宝的女儿要来北京,大家亟需帮助老友渡过难关的时候,大家最终都伸出援手,贡献微薄之力,也要实现梦想的劲儿头,让我们真切体会到了北漂一族表面之下的精气神。
如果只是写这些北漂的奋起,那就励志得有些理想化浪漫化。
《北漂鱼》里还有另外一个群体,就是以大明星范菲菲、狗仔娱记、群头老六、贾主任、老板、金融才子和疑似做“卖肉”生意的美女二房东为代表的一群非主角好友的角色们。
他们由于不是主角小宝的好友,因此他们在影片的初期,展现的都是社会身份。
比起小宝的朋友们,算得上是事业有成,貌似已经脱离北漂,过上了不愁吃穿的好生活。
他们在和小宝的接触中,总会表现出一些令人反感的行为。
也就是,在初期,观众会觉得这些角色类似于“反派”。
可是随着故事的发展,主人公余小宝发现这些因为不慷慨解囊或者有些不良习惯而令观众略有反感的人,也都同样有着艰辛的北漂经历。
这些角色立即变得不令人反感了,甚至有了亲切感。
这便是欲扬先抑的效果。
正在经历北漂的鱼儿,以及那些看似跃过龙门的曾经北漂的鱼儿,大家其实都在走着相同的道路,经受着相同的考验,做出着相同的牺牲,以及收获着相同的回报。
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他们都敢于自嘲。
他们的自嘲就是《北漂鱼》中所描述的那样,可以在平时忍受自己的“不如意”和“很得意”,但是却在关键的时候,必须直视自己的伤口。
导演:余治林 主演:姜峰 尼玛颂宋 林子聪本片将视角对准北漂一族,讲述他们的心酸现实,背井离乡的人似乎都用大同小异的悲惨往事,暮然回首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没饿死也没路由冻死骨,充其量也就是人生地不熟有些难言之隐,这年头谁活着都不容易,再苦大仇深的卖弄一遍不但很难博得同情,而且很难打动观众。
一群小人的经历,苦中作乐直面现实,按理说这样的题材在中国电影浮躁的大环境下应该鼓励才是,但是本片却并不讨喜,电影开篇从小人物的事件客观引入故事,现实感强的故事很有代入感,但观众情绪从影片开始到结尾一直呈现下坡趋势,直到中后段一发不可收拾的陷入了做作生硬的剧情,实难令观众感同身受。
本身作为一部现实题材的电影,导演却不高明的在剧情上加入了十分夸张的设计,在人物造型和剧情对话上越来越失真的表现完全令本片的基调改变,导演意在本片中加入喜剧元素,可从头到尾也没有让观众笑出来。
请不是观众缺乏同情心,但面对如此的电影,很难激发观众的同情心,导演所安排的剧情明显是在卖弄这份苦难力求博得观众的眼泪,但生硬的煽情毫无意义,而且这种不高明的卖弄实在算不上高尚,别说谈不上感动甚至看起来有些难堪。
本片导演用力过猛是最大的问题,如果拍得更真诚些一定可以收获更好的效果,从本片来看中国电影浮躁的气氛影响了本片的创作心态,整部电影哗众取宠的痕迹令人大失所望。
“我寄宿期间向往着那一天,燃起梦的火焰,像鱼儿总向往头顶上的那一片蓝天,逆流跃出水面,这多变的城市,漂泊的路还很远,茫然总会在脑海中聚散,究竟哪里是方向,心中其实早有答案,等待理想的靠岸,寻梦的路程总会有些远,也不知前方会靠哪一站……” 三年前旭日阳刚的主唱王旭靠翻唱汪峰的《春天里》红遍大江南北,而这次他带来了自己创作的新专辑《北漂鱼》正是同名电影《北漂鱼》的真实反映。
(详情可参考凯歌在线官网) 十三年的北漂生活让王旭颇有感触,他说自己也是北漂洪流里的一条鱼,而《北漂鱼》写的就是他的故事。
他希望将这张专辑送给正在奋斗的北漂族,鼓励他们总有一天“像鱼儿总向往, 头顶上的那一片蓝天,逆流跃出水面 ”。
北漂赋予每个人的感觉都不一样,而王旭在这首歌里想表达的是坚持。
正如他歌里唱的那样,王旭坚持着自己的音乐理想,一步步走下去,前方必然是更广阔的天地。
北京,北京。
古老的帝都每日迎来送往无数新人,留下的,成了“北漂”,这是个日渐陈旧的词汇,已不太有人提起,但无可否认这个词汇下掩藏日益庞大的族群,他们生活状态万千,或风光或黯淡,但在导演余治林的镜头中,对准的是那些幻想“鱼跃龙门”的北漂一族,也是现代语境中最原始的“北漂”族群——影视行业底层从业者。
他们处在最粗粝的生活状态中,为生活所折腾,但心气儿尚在,一腔子的血还能随时被梦想催热。
其实最早的“北漂鱼”可追溯到明朝,那些有功名没职务的候补官员滞留京都,每日请客送礼,等待有朝一日能补了职缺从此一步登天;第二代则推进了城市化进程,他们是清朝中后期崛起的徽商晋商,在都城开银号商铺和饭馆,卖布头、刀削面和老陈醋,繁荣市场经济,同时也完成资本的积累;而这些最底层的影视从业人员算是第三代北漂,他们背井离乡只为能生存更好,他们身上也有着中国梦最真实的底色,在辛酸中幻想美好明天。
女儿的不期而至让余小宝突然意识到自己的谎言面临破产的危险,如何维系谎言中的生存状态成了迫在眉睫的大事。
影片的故事尽管并未跳出日常,但那种憋着一口气要“演”出个精彩的劲头一直在。
在“装”盛行的今天,演艺界起了不可磨灭的推广作用。
于是,人物从祖国大地的四面八方涌来,机缘巧合的有了线索的交织,银幕里演出的是银幕背后的故事,个个全情投入。
当然,主人公一路的奔波终于有了回报,影片最终还是没有用冷冰冰的现实来粉碎大家依旧残存的理想,让他在最后时刻,完成了给女儿的盛大演出,这或许是导演对自己经历的一种再创作吧,那种质朴的善良,底层间最简单的帮扶,与遥不可及的理想之间的眷顾,都让影片在辛酸和幽默间,听到自嘲的叹息。
之后,往日种种浮现,很多人也在此时泛起了泪光,那是对“北漂”最具共鸣的切身体会,这些人或许不曾一起在通州桥下吃过烤串,也没有一起被挤在车门关闭的地铁之外只能等待下一趟车的到来,但在这个大时代中,所有在这城中为生活奔波的人,其实并没有什么不同。
“今天早上我看着镜子里的自己,突然意识到,我没有工作,没有女朋友,也没有存款,如果再不小心,我就会成为一个失败者。
”《愤怒管理》中,玻璃心的诺兰说完开场那句话之后,陷入对人生的思考之中,表示支持的艾德说:如果你觉得你会成为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那就去吧。
影片中所有人恐怕每天在镜子前对自己最大的担心,也莫过于此——但对谎言的拯救,何尝不是留在这个城市中所有人的通行证或者墓志铭呢?
电影《北漂鱼》,看片名就很快判断出:这是一部描写中国北漂族生活的影视作品,但是一直被故事的情节牵引着完整看到电影结束,才对当下在中国打拼的这个独具特色的群体有了更新的、不同的了解。
尽管“北漂”一词在不同影视剧作品中常常出现,但那都是些支离破碎的印象,相信这一部是对这个群体最完整也最深刻的记录。
首先这个电影的拍摄手法很独特:北京的一个冬天,整个电影画面以灰色调为主,几乎没有鲜艳的色彩、几乎也没有多少场景、几乎完全没有看到代表国际大都市的北京高楼大厦、宾馆酒店;正如千千万万漂在北京的无名无姓的人们,这个电影的所有演员几乎都不认识,没有大腕,我觉得这是导演很用心的的一个方面,用无名演员演绎这样一个群体,让人感觉更加真实;而选择了冬天拍摄,是为了让观众更切身体会北漂一族的孤独和艰难。
其次,和中国大多数突出主旋律、正能量的影视作品不同,它为观众展示了北京的另一面,与在通常看到的作品中:北京繁华的高楼大厦、街上豪车、剧中人物住的别墅、豪宅、甚至普通市民住院时都能享有的宽大单独病房等等不同,这部作品中的场景都是灰暗的:简陋的出租屋、漏水的管道、剧中大多数人穿的便宜的服装等等,完全没有美丽北京的感觉,但——这一样是真实的,或者应该说更加真实。
可以深刻感受到导演在尽力让这部作品显得很朴实: 没有特意刻画的主角、没有电影味儿的道白、没有为吸引眼球的华丽装扮......一切都是那么朴实,朴实的那么真实!
尤其是影片在60分钟到70分钟时用黑白色调以记录片的形式、回忆的画面描写了几个北漂族在北京的场景,并打上日期时间告诉观众他们那些漂在北京的真实生活片段。
整个影片虽然实际只叙事了一天发生的故事,但导演用不同的回忆片段把故事的起因、过程联系起来,使整个片子的情节很丰满。
或许这类片子有些人不爱看,觉得画面单调甚至怀旧、情节杂乱,没有时代气息感,甚至会有人觉得这给北京这个城市形象抹黑,但我很喜欢,因为这些故事、这些人都是活生生存在的,只不过他们生活在不被主流关注的另一面。
《北漂鱼》讲述的是“漂”在北京的那个群体的故事,他们就像从四面八方汇集到龙门前(北京)的鱼儿一样,期待着自己能越过去,但真正能越过的只能是极少数。
好在片尾北漂族互相帮助的画面让我们从寒冷的冬天感受到一些温暖。
这部电影的导演正好姓余,是不是和这部电影的片名有些关联?
最后,作为一个爱看电影的观众,如果评论这部作品的话,我的感觉是:影片还不够细腻,情节交待上稍显粗犷,没有出现如美国、韩国拍摄的优秀电影作品中人类情感的高潮部分,但在所有影视作品都要经过严格政治审查的今天,应该称得上是一部难得的国产好片了
123456789123456789123456789123456789123456789234567891234567891234567891234567892134568792134567983215468793124657823145679823147891456715487891546879213546987123546897132465123546789321456789321546897132544546645645756465465+51+532616516515616532565435165468451561561651654156465123156156451516
在一线城市摸爬滚打,漂了许多年发现自己还是居无定所没有成就。北京的雾霾就真的那么吸引你?机会多但是有几个混的人摸狗样呢?有那功夫就选择个地儿劳务输出吧。
没几个镜头和台词是合格的 竟然也能排上档期!
习作的既视感。。。段子还比较有意思。。
如果这是纪录片?不评价了。看了中国合伙人都能像SB一样觉得有正能量了那就静下心来看看这部电影吧。梦想,不是帮别人做的。结尾彩蛋
吐槽无力…最后字幕的真实采访反而更好
还不错、来北京奋斗的人应该感触很深。
没有任何深度 失望
小电影,这不错~
亂糟糟
不知道北漂的同学有没有同感?
挺不错的,演得很好,感情也很真,让人感受到了北漂一族艰辛又温情的一面
泥马
一星给北京,四星给那天坐在身边的女孩。
一个有创意的海报可以使电影锦上添花。朗捷设计团队全身心投入到北漂鱼电影海报创作中,用双手一笔一画的勾勒出了这几幅海报。影片中对北漂一族艰辛生活的描述和对梦想的坚持让同为北漂的创作团队深有感触。带着这样的心情,我们决心要把海报设计到完美。结果大家觉得如何呢?给点掌声鼓励一下吧!
剧情演技BUG数不清不说,光那镜头的切法我就受不了。要不是因为吃的太撑懒得动我早离席了hing【。
人需要积累人品。
感动。也许给现在90后了解,当时那个年代的人的艰辛。
尼玛,写北漂的艰苦奋斗,毫无感染力可言,可以拖出去枪毙了。
除了最后那些普通人的话比较感同身受,其他的几乎和我们这种漂一族没什么大关系。
把15分钟话剧拍的那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