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自由之丘

자유의 언덕,相约在首尔(台),Hill of Freedom

主演:加濑亮,文素利,徐永嬅,金义城,尹汝贞,奇周峯,郑恩彩,李珉宇

类型:电影地区:韩国语言:英语,韩语,日语年份:2014

《自由之丘》剧照

自由之丘 剧照 NO.1自由之丘 剧照 NO.2自由之丘 剧照 NO.3自由之丘 剧照 NO.4自由之丘 剧照 NO.5自由之丘 剧照 NO.6自由之丘 剧照 NO.13自由之丘 剧照 NO.14自由之丘 剧照 NO.15自由之丘 剧照 NO.16自由之丘 剧照 NO.17自由之丘 剧照 NO.18自由之丘 剧照 NO.19自由之丘 剧照 NO.20

《自由之丘》长篇影评

 1 ) 13年的我,住在同一区的民宿

“You look like an artist." 我的一个女同学,对我说过类似的话,她比我小个几岁,人生经历无需任何加工,直接落笔就是本顶不错的小说。

我在电影里注意到的第一件事,不是洪常秀惯常喜欢的叙事时间性,而是加濑亮所住的位于北村的民宿,和我大三那年一个人跑去韩国住的,是同一片地方,布局相似得我几乎要认为那是同一家。

我当时内向得很,韩语更是一个都认不得。

我记得当时冷得够呛,用英语比划着和店员小哥点了个披萨,坐在民宿天井里和室友打视频时才发现,那是个连片萨拉米都没有的全素披萨。

这两天刚结束和一个比我小十岁的日本男生的约会。

以至于我看着一些电影的场景,熟悉得忍不住发笑。

都是东亚人,多少受着儒家文化的影响,却用相当直白的英语沟通着。

不知道是用非母语表达更容易,还是因为对语言掌控能力的不足,这个男生说的话常常好笑又伤人。

“好き、本当に好き”变成英语是“Like”也可以是“Love”,但这是充分非必要,“Like”推不出“好き”,也就没什么暧昧缱绻的美好,一切清清楚楚,套用文素丽的台词“I need someone to date."我们第一次正经的约会,是在歌剧院附近的韩餐店,我们最默契时候,就是说“不约会了吧。

”那一刻。

二十岁多美好,还没有正经恋爱,就算不敢轻易说爱,也不显得懦弱。

哪怕花上一个小时和我聊考学的不顺都让人厌烦不起来。

三十岁大概就是拥抱的时候很温暖,隔天一睁眼想得却是“一晚上没卸妆可别又长痘。

”随手抓着头发赶着大早冲进地铁里,迷迷糊糊地也不记得昨晚接吻的温度。

《引见》里买张票去柏林见女朋友的勇气,在现实里也许是为了法国前女友休学一年也要来巴黎的执着,也属于二十岁,属于二十岁的“愚勇”。

三十岁可能是失业时来首尔看看你,时刻不忘日历上标记的归期,在现实里应该就是约会的时候不忘保留随时退场的余地,散了买卖还记得说一句“保持联系”?

要不是因为金敏喜,我大概率不会看洪常秀的电影,也不会知道越看越喜欢,连望着铁塔的时候都忍不住想起南山塔下首尔的夜景。

《自由之丘》最后5分钟,男主角的亦真亦幻的梦境让我几乎要落泪,我还想着导演是不是转性了,下一秒就是文素丽问他要支烟,说着“啊,不得不回家”的场景。

真好,一部6、70年代的美国小说就该结束在雨天灰暗湿冷清晨的汽车旅店停车场,一场用英文沟通的东亚电影,就结束在欢爱过后的上午,睡眼惺忪头发凌乱。

“私は あなたを 愛しています。

” 哪有人这样用日语说我爱你,那么正式,如同一个笑话。

 2 ) 浓厚文艺片的对白

1.如果你不了解黄胜秀,不知道他的电影风格,你看了这部电影前40分钟,你可能会觉得这电影拍的究竟是个什么东西。

但要是稍微看了一些他的电影,能够了解他的一些风格,就会稍微的能够理解了。

简单来说这是一部混乱剪辑的电影,它可能在剪辑上没有什么顺序,顺序要靠你自己去排列。

2.故事呢,就是一个男人来这个地方,想要找到他理想当中的一个人,也可能是这个人代表着找到他就找到自己理想的生活。

但他在这个地方有认识一些新的人发生了一些小插曲。

3.这是我感觉韩国文艺片非常浓厚的风格,和那些小清新还不一样,镜头当中会透露着一些无奈平淡,洪尚秀的电影在对话上有一定的篇幅,甚至可以是电影的中心。

4.只是让他会发现这电影其实很平常很平淡好像很贴合实际按照我们自己的生活风格来说,我们是没有这些功夫和闲钱去到别的地方过一段生活,这样。

 3 ) 一陌:时间的出口在哪里?

时间究竟是什么?

没有人问我,我倒清楚,有人问我,我想说明,便茫然不解了。

——圣·奥古斯丁 前天晚上,王老师为大家分享了一场精彩的沙龙。

讲了她对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的一些感悟。

大家都很有触动,收获了很多。

沙龙上,当讨论男人在恋爱和结婚后,前后对待心爱人的巨大反差时,王老师讲到一个例子。

分享了她的校长是如何从不同角度看待这样的变化的。

校长说,大意是拿帮对方捶背按摩来讲,结婚前,他已经把一辈子要为你捶背的功课都做完了。

所以现在(结婚后),他变的没有再像之前那样贴心服务了。

这是一个非常奇妙的视角变化,一下子让你释然,变得不再埋怨了。

我记得台湾101人力资源公司的总经理杨基宽分享过一篇文章,谈到职场“黑色隧道”。

所谓黑色隧道指的是,你在职场上所有会让你感觉不舒服的现象。

由于你不可能在一天之内经验完毕所有这些职场现象,它们是陆续出现在你的职涯中来折磨你,因此我把它称做“黑色隧道”,因为裡面潮湿阴暗让人很不舒服。

这个隧道的长度大概有十年之长,它的计算方式是从踏入完全陌生的职场的第一天起,我们大概要花十年的时间才可几乎经历过这些职场百态,十年后这些职场现象祇不过是不断再重复而已。

同一件事情,一旦你承认有黑色隧道,态度就豁然开朗,因为你很清楚这是成长的唯一路径,假设你没有这样的态度,你就立刻启用离职的权利了。

一个上班族一辈子如果只做自己习惯胜任的事情,不去改写自己的地平线,一辈子同样一件事情做35年,结果可能是很悲催的。

在我们进入职场的前十年主要任务是去创造下半辈子永不为职场困扰的实力与成熟度。

所以35岁以前是卖方的认命阶段,凡事得从学习的角度来看事情,让自己在36岁时能成为买方阶段,买方才有格挑公司,挑老板,挑主管,挑薪水,挑窗户有多大。

这个十年就是让自己从价值低的矿石萃炼成一克拉钻石的黑色隧道。

一旦那些从历练的角度看事情而从黑色隧道顺利走出来的人,最后他会找到自己的真正价值,他会是爱因斯坦所说的那个人: 不要试著寻找成功,试著寻找自己的意义。

这个“黑色隧道”有一个奇特的观看时间的角度。

我们说要活在当下,可是什么是活在当下?

随便百度一下,都会有类似的句子:“未来的你,一定会感谢现在努力的你。

”“不要让未来的你,讨厌现在的自己。

”“人这一生中是否有一个节点,过了之后一切都会好起来?

”时间对于我们,就像西西弗斯推着石头周而复始的上山,无穷无尽,无法摆脱,这就是命运,佛教的轮回。

人生原本喜少而忧多,人挣扎在命运的桎梏中无法脱身。

西西弗斯就是在讲述命运的无常与掌握命运这只手的力量,人面对它是渺小的,无力的,我们穷尽一生,偶尔有满足的欢愉。

生活中重要的事情,总是一再被拖延,比如自己的健康,比如陪伴家人孩子;另一方面,遇到新机会,新挑战,又往往被很多无形的“自我预言”所预判。

这些预言的形成或来自己于家人亲朋的善意忠告,或来自于古人云。

哪些重要的事情,哪些宝贵的成长机会。

那些被提前的和被拖延的。

我们这一代,其实都是默认了“预设方案”的人。

——我们都还没有见过海,就知道该在海滩上用手指写下姓名圈个爱心;还没有见过山,就知道要在登顶时高高跳起抓拍矫健身影;还没有尝试初恋,就知道它必定夭折只留下日记里语焉不详的怀念;还没有坚持初心,就知道现实嶙峋得一塌糊涂理想主义者必定粉身碎骨。

我们都太迷信别人的经验,靠阅读和辗转听说,透支了对未来的期待和新鲜感,以后哪怕去了海边登上高山吻了初恋拥抱了理想,也只是一场按图索骥。

你拿着旅游攻略摸索到了那条小巷子,点点头说和别人的描述差异不大,然后比起V字合影留念,好了到过了,接下来就该返回故地继续寻常人生。

你其实从来都只是身临其境,没有试过从安全区越境。

但另一面,不断被提前人生步骤的我们,又特别擅长往后推延。

几乎所有的朋友,都爱设想“以后有了钱”的场景。

高蹈一点的,说要捐款做慈善,清新一点的,说要环游世界,家国情怀的说要扶助西部贫困县,精英主义的要送孩子出国接受最好教育。

对他们而言,人生是分成两截的——前半段为生计打拼为爱马仕毛毯卖命每天坐地铁去陆家嘴上班,后半段爱咋咋地高兴了也能顺手支持一把高喊口号的年轻人,至于具体要多少钱才能切换人生主旋律,他们不确定——“反正是很多很多,多到能够提供安全感,能够任性地支配人生”。

可是,既然对人生不是别无他想,为什么不能以20岁为起点,非要以40岁、50岁甚至80岁为端点才开始践行自我呢?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也相信这是真理,就像相信四十岁前拿健康换财富,四十岁后用财富换健康是成功的铁律。

但,看多了四十岁后积重难返的身体状况,我就开始困惑——四十岁怎么就能成为一个转折点,硬生生把人生拗到新的方向呢?

就像一个成天大嚼汉堡拿可乐当水喝的人,怎么能突然习惯吃素一样,一个从来都在为更高的经济效益奋斗的人,怎么就能突然拥有社会责任感呢?

要是前半生都在不择手段地原始积累,要怎么在四十岁时捡回初心重新划定道德底线呢?

再则,非要拥有足够财富,再来谈奉献谈梦想谈实现自我价值的话,这个“足够”是要多够呢?

要知道,安全感这玩意,比爱情还不可捉摸,高更流落荒岛双眼失明都觉得自己坐拥一切美妙,金正恩身为八零后权势排行榜第一名仍然在忧虑朝鲜人民所剩不多的好奇基因。

就算这个“足够”可以有确切衡量的指标,发财的也就那么几个人,那剩下的,全都任由灵魂逐渐干涸寸草不生吗?

人这一生中是否有一个节点,过了之后一切都会好起来?

每一段岁月都有它存在的价值,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都不应该被辜负。

而我能想到的人这一生能做的最愚蠢的事情,就是把全部人生的希望都孤注一掷到未来的某个节点上,而忽略了生活本身应有的乐趣。

哪怕你以后真正实现了那个执念中的目标,才会发现它远远没你想的那么美好。

年轻的时候和哥们在操场上打篮球喝可乐的快乐,是以后高尔夫会球所品里红酒替代不了的。

尤其男生,千万不要总想着等将来老子有钱了如何如何,且不说你以后很可能不会太有钱,而且相信我,就是有钱了也真的不能怎么样。

生命就在每天的生活里,一切执念都是虚妄,和身边的人愉快相处,认真安排好每一天的活动,用心去感受每一天的心境,就是生活的意义本身。

路内的小说《追随她的旅程》中,有一段话,也是关于时间:“那时候我觉得,《西游记》讲的是一个关于时间的故事,而不是路程。

……它用路途来迷惑读者,事实上它在谈论的是时间。

神是不会仅仅用路途来考验一个人的……你感到痛苦,感到在漫长的旅程中要和那么多无聊的妖怪打架,那是因为神在很远的地方。

一直到旅程的最终,他们还是在打来打去,这种痛苦和漫长丝毫没有因为终点的接近而减轻,那是因为,神并不承诺他何时出现。

即使你能计算出自己与神之间的距离,你仍然无法计算那个到达的时间,也许你和神只有毫厘之距,但这毫厘之间却要花掉一生的时间。

” 你一望即知某个人会如何行事,仍然避免不了要和他交接,明知道某件事会怎样结局,仍然避免不了将整个过程一一经历,即便其间充满各种意外,甚或惊喜,一个不能改变的事实是,从A点走到B点,需要使用的时间,一点都不能减少。

属于我们的时间,不是太少了,而是太多了,我们需要用各种东西来充填时间,劳役、游戏、爱情,无休无止,周而复始,宛如西西弗斯滚石上山。

地铁或者公交令人痛苦和厌烦之处就在这里,它把这个过程提纯了,而且毫无掩饰,它的目的是如此赤裸裸:让时间过去,让我们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

我所感受到的最大的痛苦,就来自这种赤裸的、干燥的、火星表面一样静止的时间。

直到有一天,你突然领悟到。

这世界一直都有一个“最适宜你的位置”在等着你。

每一个人降生到这个世界上来,一定有一个对于他最适宜的位置,只等他有一天来认领。

一个位置对于他是否最适宜,应该去问自己的生命和灵魂,看它们是否感到快乐。

这个位置既然仅仅对于他是最合宜的,别人就无法与他竞争,如果他不认领,这个位置就只是浪费掉了,而并不是被别人占据了。

我之所以有这样的信念,则是因为我相信,上帝造人不会把两个人造得完全一样,每一个人的禀赋都是独特的,由此决定了能使其禀赋和价值得到最佳实现的那个位置也必然是独特的。

然而,一个人要找到这个对于他最合宜的位置,却又殊不容易。

环境的限制,命运的捉弄,都可能阻碍他走向这个位置。

即使客观上不存在重大困难,由于心智的糊涂和欲望的蒙蔽,他仍可能在远离这个位置的地方徘徊乃至折腾。

尤其在今天这个充满诱惑的时代,不少人奋力争夺名利场上的位置,甚至压根儿没想到世界上其实有一个仅仅属于他的位置,而那个位置始终空着。

一旦你发现了这个最适宜你的位置。

你突然就不再焦躁了。

时间的出口或许在这一刻打开了。

如韩松落所写的:“我目标明确,观点鲜明,甚至写作和读书,在那时,也不过是我用来与时间对抗的东西,非如此不可,要尽可能快地,在一段时间里,制造出两种人生,在一个世界里,生成另一个世界。

而现在,我已与时间和解,或者说,我有了其它的方法与时间共处,标志之一,是我看电影的速度和数量都在下降,不再为一部还没看到的电影朝思暮想,我知道来日方长,我迟早有一天会看到它,它在我和神的毫厘之距里,提供的帮助极为有限。

”我们都得只身上路,将这毫厘之距慢慢经过,不那么紧张——也不那么重视。

时间之炉旁边的感受相对论,得靠我们设法管理,我们最终都得成为一个悟解之道中的爱因斯坦。

今天下午看了《自由之丘 자유의 언덕 (2014)》。

在洪常秀作品中,时间是他一贯的母题。

现代的时间观在他的电影里像一把剪刀,将故事裁切成不同的结构,有时平行,有时颠倒,有时嵌套。

每次不同的时间分割方式成为观众对洪常秀电影的一种好奇与期待。

到了新作《自由之丘》,时间点看似已经被任意摆列。

洪常秀毫不避讳他对时间的兴趣——主人公Mori始终拿着的一本小书,那本书的名字直接就是叫《时间》。

传统的时间观认为,时间是由“过去”流向“现在”,由“现在”流向“未来”。

这种时间观显示,“现在”是时间的核心,“过去”是已经逝去的“现在”,“未来”是尚未来到的“现在”。

这种时间观需要我们必须用力把握“现在”。

Mori用最简单的英语解释说:“我们的大脑建构了一个时间连续体的思维框架,连接了过去、现在和未来”。

然后,他又说“但是,我们不必按照这个固有模式来生活。

”这种“不必按照这个固有模式来生活”的观念,来自从康德到海德格尔以来的现代时间观。

时间不再仅依赖于外在经验,更存在于内在感知。

到了海德格尔那里,死亡的不可避免迫使我们对时间进行新的思考。

“未来”变成不可期待,走向“未来”即走向时间的终点;“现在”成为一种虚构,转瞬即逝;而“过去”是不断被唤起的回忆。

海德格尔认为,我们不断走向“未来”时,也不断走向了“过去”。

时间是一个全然可能性的王国。

对于洪常秀的电影而言,他也因对这种“时间观”的不断玩味而获得了越来越大的叙事自由。

特别推荐一本《生命的清单》的小书。

书中充满了想象力,让您脑洞大开:在来世,你会重新经历一遍你身前的生活。

不过这次,所有的事件要重新调整:过去生活中相同的经历和感受都会被放到一起。

你会花两个月时间开着车子在你的房前出来进去,会花七个月的时间享受“性”福。

你会沉沉睡上三十七年,双目紧闭。

你会用七个月的时间坐在马桶上胡乱地翻看杂志。

你会一次经历完所有的痛苦,那是整整二十七个小时的艰难时光。

骨折、撞车、皮肤割裂,婴儿降生。

可一旦你能熬过去,其余的重生就不会再受这种苦痛的煎熬。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余下的生活都是甜甜美美。

你要花六天时间修剪指甲。

十五个月的时间寻找丢失的物品。

十八个月的时间用来排队。

两年的时间用来打发无聊:望着汽车的玻璃窗外,坐在机场的接机厅里,或是网上在线等候。

一年时间用于阅读。

你的眼睛酸痛,皮肤瘙痒,终于接下来轮到该你去洗澡,一个持续两百天的马拉松长澡。

两个星期时间,用于想象自己死后的生活会是如何。

一分钟时间,意识自己的身体状况在下降。

七十七个小时,用来迷惑不解。

一个钟头时间,用来感觉自己忘掉了某人的名字。

三周时间,用于认识到自己错了。

两天时间用来撒谎。

六个星期时间,用来等候红色交通信号灯。

七个钟头时间,用来呕吐。

十五分钟时间,用来感受单纯的快乐。

三个月时间用来洗衣服。

十五个小时用来签名。

两天时间用于系鞋带。

六十七天时间用来感受心碎的滋味。

五个星期时间开车迷路。

三天时间用来计算该给酒店多少小费。

五十一天时间决定穿什么衣服。

九天时间来假装你也明白别人在谈论什么。

两个星期时间在用手点钞票。

十八天时间在电冰箱里面找东西。

三十四天用来企盼。

六个星期时间在看商业广告。

四周时间坐在那里考虑是不是有更该做的事情。

三年时间在吞咽食物。

五天时间在捣弄衣服的纽扣和拉链。

四分钟时间在考虑,如果现在经历的事件可以重新调整一下次序,生活将会是如何。

在来世的这个部分,你想象着一种与你的生前的尘世生活类似的状况。

这种想法让你感觉无比的幸福:那该是一种多么美好的生活啊!

在那里,所有生活事件都被拆分成更容易忍受的小块儿。

在那里,每个单独的情景都不是在没完没了地持续;在那里,人们可以不停地从一个事件跳到另一个事件,就像孩子们在灼热的沙土上跳房子,尽情地享受在格子间跳来跳去的愉悦。

微信公众号:onemoresay

 4 ) 生活流的情爱

会去找《自由之丘》来看,完全是因为中了加濑亮的毒。

看完之后,我又中了洪尚秀的毒。

应该又是某个大脑莫名活跃的深夜,怀春的少女不顾第二天是工作日,单纯从欣赏美色的角度走进这部片子。

一开头就觉得很不一般,不是常见的黑底白幕配悠扬的旋律,而是少见的柠檬黄跳蓝字辅以灵动的钢琴声,活泼明亮极了,仿佛在深夜照进心里的一片阳光。

明亮的开端 整个电影讲了一个由加濑亮饰演的日本男子莫里来到韩国找女友权的故事。

莫里在来韩国的飞机上就开始给权写了第一封信,权病好后回到住所,循着这些信的内容线索最终找到了莫里。

《自由之丘》取名于一个咖啡馆,离莫里租住的民宿不远。

全片时长只有一小时六分钟,片中的主要人物除了莫里和权,还有民宿男老板相元,相元姑妈以及咖啡店女老板英善。

相元会带着莫里逛逛小镇,认识新朋友,两个中年男人从陌生到慢慢交心,他们有共同的关于爱情以及生活的困扰。

相元姑妈是个成熟智慧的妇人,跟莫里常常进行天马行空的对话。

英善跟莫里的联系占本片最多的份额。

莫里常常带着同一本书到“自由之丘”边看书边喝咖啡,之后还帮英善找到了狗狗,就这样慢慢熟络,会彼此分享,两颗孤独的灵魂撞击出爱情的火花。

这是有互相取暖意味的爱情,短暂而微妙。

莫里在韩国暂居的一切终止于跟心心念念的权的团聚。

加濑亮曾公开表示自己是洪尚秀的影迷,而这部两人首次合作的作品,也是有强烈的洪尚秀风格。

其间很多点,我们在《独自在海边的夜晚》、《之后》等影片中都能发现相似之处。

首先是剧情发展具有迷惑性,电影场景的变换没有按照故事发展的时间顺序,因为权到信的时候,不小心摔倒了,信零乱地散在了楼梯上。

剧情只能按着权毫无头绪的读信顺序开展。

而每一封信就是一个片段,最终才串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这让是部分观众表示“看不懂”。

其实,熟悉洪尚秀的朋友都会发现,他的电影里常常出现结构打乱组合的现象,充满了实验性意味。

其次是依旧日常琐碎的对话,如散文般的。

此片中低幼化的英文对话,也就是小学英语水平,一百个词汇量就能搞定的。

在观影过程中,给人一种的可爱的感觉,让人冉俊不禁。

当然,仍然有洪尚秀最爱的固定机位闷骚长镜头+尬推拉摇镜头。

《独自在夜晚的海边》剧照

《之后》剧照 当然,此片跟以往洪尚秀电影也有一些不同之处。

全片中还穿插着莫里的内心独白,一方面使得意识流的叙事更平顺,一方面也增强了情绪表达。

洪尚秀的电影大多落点在爱情上,此片的有爱情但不止于爱情,那种生活流的琐碎直白的感受更强烈。

人与人之间的或亲密或生疏,平淡无趣的生活日常,仿佛在反映生活本身的无力与悲剧性。

最让我动容的是电影最有一个镜头,莫里和权衣着朴素,合撑一把伞,留给观众渐远的背影。

画外音“Wehavetwochildren.Onedaughterandoneboy.Thefirstonedaughterisverystrongandbig......”

最后的背影

 5 ) 回味无穷

记得我刚看完这部电影的时候是寒假,一个忙里偷闲的下午,桌面上的电影日历恰好是《自由之丘》的剧照,下面附着一段话:“我们的大脑构建了一个时间连续体的思维框架,连接了过去现在和未来,但你没必要按照那种固有的模式来生活。

”这两样东西便是我打开这部电影的缘由。

是第一次看洪常秀导演的作品,第一次遇见如此般贴近生活的镜头,很朴实,叙述也很平淡,平淡中有别样的慰藉。

而最开始甚至觉得乏味无聊,但是与其他使我感到乏味无聊的电影不同的是,这部电影一直让我有看下去的强烈欲望,欲望这个词或许不贴切,又或许贴切。

在第一次看完电影以后,打了三星,我现在已回忆不起当时的心境,只知道几个小时前发现自己给这部片子打了三星感到有些惊讶,因为看完电影以后漫长的几个月里,它的许多细节总会在我脑海里浮现。

着实喜爱这部电影里的平淡,它似能抚慰浮躁的内心。

我随即将评分改成了五星。

我认为这部电影我还有一个很喜欢的点是它的信叙,一开始对这部电影感到乏味可能也是因为对时间顺序感到困惑,看完影评后才明白是信叙,楼梯上打乱的信即暗示这一点。

 6 ) FIFF26丨DAY1《自由之丘》:自述的不可靠,时间的模糊,语言的陌异

第26届法罗岛电影节第1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主竞赛单元的《自由之丘》,下面请看场刊影评人们的评价了!

果树感觉像做了一个恬淡的甜梦。

(每隔一段时间来一部洪尚秀,真的能让人更加热爱生活。

)麦麦当信的顺序打散,时间线也变得错乱,观众看着看着会有点迷惑,这到底是是梦、还是酒醉后的臆想、又或者是真实发生的事。

小品文一样的影片,这种时长就非常友好,看完的意犹未尽可以品很久。

George还是很有意思的Pincent自述的不可靠,时间的模糊,语言的陌异。

一场梦。

一桶猫错乱的时间线 又是熟悉的推镜和梦境 就算讲着尴尬的英文也觉得很有趣Joeyside韩国人和日本人用英语进行着重复且冗余的对话,如果说醉酒后的胡聊是一种美学展现的话,那么尴尬与不适就是阻止我进入情境的最大绊阻。

唯一的亮点是男人大喊的那几句bitch,配合着癫狂女人的叫喊,这种失态竟然有些可爱子夜无人真正的玩弄时间的高手Run Erika Run一部实验性质的电影,打乱的信件预示了影片叙事的非线性,人物在相似的空间中穿梭,使得时间客体被模糊,似真似梦,令人玩味。

非母语对话,因为口语能力有限,人物像小孩子过家家一样尬聊又做着成年人的事情,使人lost in translation,迷失在首尔街头。

约克纳帕塔法我多希望遇到一个人对我说:“You make me dizzy”。

我略知她一二没有哪个男人可以对文素丽下定分手的决心,即使是加濑亮。

洪尚秀用一封简短的情书就写尽了东亚男人的可爱与丑陋,谁不愿意在自由之丘来一场迷醉的邂逅呢?

#FIFF26#第1日的场刊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7 ) 尚秀的尴尬美学

梦境、推镜与自动书写:洪尚秀尴尬美学的一种理论读解引言:德国的超现实主义运动始于艺术家马克思·恩斯特,他在于巴黎超现实主义者密切接触后,发展出一种绘画技巧,将现实主义作品与各种各样梦境彼此冲突的结合在一起。

比方说,有一幅插图,前景处走着一个年轻女人,肩膀上停着一只巨大的鸽子。

背景似乎是空旷的博物馆房间,但房子里还有一个植物园,远远地有三个男人站在塔上。

画面充满了视觉寓意,但确切的意思很难说清楚。

通过这样的拼贴,恩斯特希望实现当年布列东和菲利普·苏波在文学领域里主张的“自动书写”,让事物自发且出乎意料地相遇。

洪尚秀电影特质与主题可以归结为:日常琐碎时间与虚假、梦境、反复交织的共时时间感(《时间之丘》、《这是对那时错》);推镜为标志的对某种日常生活的事件化强调;从剧本的文学白描移转为碎片化拼贴电影摄影式自动书写。

很多人将洪尚秀与法国新浪潮五虎将之一的侯麦作对比,把二人都归为某种文人小品。

但二人又呈现出不同的特质。

对于洪尚秀,他的电影的指导思想是布列东的超现实主义目标的电影化表达:叙事混乱带来的感知错乱。

从早期的文艺青年性压抑下的尴尬表达,到近期作品一贯的日常时间混乱的呈现,洪桑秀从性压抑转导为对时间意识的呈现。

值得思考。。。。

 8 ) 自由之丘观后感

第一次看洪尚秀导演的电影,说实话,节奏挺舒服,镜头简单,就一个日本人去韩国找旧情人的故事?

我咋也没觉得找到了??

感觉就够纵情,够随心所欲,看了很多人的解释,故事是混乱的,感觉要多看2遍,把故事串联起来,那他想等的那个人还是没有等到,可是遇到了送上来的也是来者不拒,有啥爱情,有啥坚持还有就是,不要一边看电影,一边玩手机……

 9 ) it's 荡麦 everywhere.

缺失一块的拼图内容,可能通过其他的线索来补足。

但反过来说,一块不确定的内容,也能连带着让整体故事的时间图景都变得不确定。

几个并行的时间里,前后线索存在却又不充分。

加濑亮手中那本书,是吉田健一写的《时间》。

加濑亮两次介绍,这本书里描述了时间的不连续性,而人可以超越时间的连续。

与电影主题产生互文的同时,也暗示了电影文本本身的超时空性。

从这个角度看,电影远非散落的信纸那么简单。

角色上的对应——旅馆老板娘与蹭住的男人,对应日本男人与权。

线索包括:· 旅馆老板娘比蹭住男人年纪大很多。

同样的,权也比爱恋她的日本男主角大很多。

· 旅馆老板娘的男人在聊天中说,自己经常被误认为中国人。

同样的身份错认,也常发生在身在异乡的日本男人身上。

· 老板娘多次表示,自己喜欢日本人。

因为日本人爱干净,懂礼貌。

而日本男人则以此自嘲。

这相当于在另一个时间,复演了权与日本人相识的场景。

· 旅馆老板娘与蹭住的男人在和日本男人告别时,老板娘非常突兀地说了「我爱你」。

这和老板娘流利熟练的英文很不相称。

这句话其实是权的台词,对应了老板娘与权其实是不同时间的同一个人。

· 最后的结局里,日本男人的画外音无缘由地说,自己的第一个女儿个子高大。

这个线索明确指向了住在旅馆隔壁的高个子女孩(郑恩彩 饰)。

而蹭住的男人曾经因为用训话的口吻(半语)与高个女孩交流,导致了一场争吵。

暗示了青春期女儿与父亲的关系——蹭住男人与日本男人,其实是不同时间的同一个人。

而高个子女孩则是未来的长女。

· 高个子女孩实际的父亲接走她时,特地选了一个非常矮的男演员。

一面突出了女儿特异的身高,另一面(个人觉得)导演在悄悄暗示,日本男人身材偏矮的这个特性。

如此看来,旅馆老板包养蹭住的男人,提供食宿,说他是在外面欠了一大笔钱来躲债的亲戚。

这只是搪塞的说法。

他们实际上是同居的忘年情人,而隔壁则住着他们高个子的女儿。

男人懒散、吊儿郎当的样子,其实也与百无聊赖的日本男人对应。

他们两个人,就是未来的日本男人与权这对夫妻。

目前还不明所以的一些问题:高个子女孩的情人,那个年长的、梳小辫子的男性,指涉了什么?

咖啡馆女老板的两个男友——红头发的西方人和想吃免费蛋糕的韩国人,都表示了自己是制片人,都与日本男人交流过。

所以他们到底哪个是咖啡馆老板的男友?

导演制造这种多义性是为什么?

和日本男人的线索有关系吗?

「失落的信纸」上有什么?

导演在开篇的「犯坏」——本片禁止18岁以下观影,而全片并没有任何18禁段落,则暗示「失落的信纸」上,有18禁内容发生。

那么这次发生的是谁与谁的性关系?

最后,这种「超时间性」的解读,可能也和我最近刷了三遍毕赣的《路边野餐》有关。

《自由之丘》提供的时间图景更现实也更多义。

导演把控更少,留白更多。

洪尚秀在《自由之丘》和《这时对那时错》两部电影中,连续两年展现了不同时空交错下,人与人之间丰富的可能性。

不由得期待2016年的《你自己与你所有》或者他随后的第19部作品,能否构成一个「时间三部曲」?

when you open the book of time, it's 荡麦 everywhere.『時間』(新潮社 1976年、講談社文芸文庫 1998年/新装版・青土社 2012年)

 10 ) 十年前的洪尚秀,好笑的《自由之丘》

之前没有见过加濑亮,但看海报莫名感到有眼缘,一出场就知道这是我会喜欢的类型。

带着一本书安静地四处走,他礼貌柔软近乎懦弱,但有几分性感在神情,长相之中。

前半部分都随着镜头一起喜欢这个主角,他到异国寻找前女友,称呼她为最尊敬的人,作为观众的我在心里带入发生在自己身上类似的故事。

收到纸条后,在咖啡馆外模糊看见,他有些急切地坐到一个人身边,几乎立刻亲吻起来。

这镜头让我有些诧异,但觉得旧日恋人重逢激情一点就着也说得通。

镜头一转,在床上和他并肩躺着的女性面孔却并不是预期之中的那一位。

那一瞬间居然有些带入的错愕和愤怒,但转而发笑,这毕竟是洪尚秀电影里的男性主角。

他所拍的男人大多有他自己或至少是他熟悉的那一群人的特点。

嘴上说着自己是什么导演制作人,但才气不知道有多少,也没看见他们创作。

日日夜夜就是窝囊地喝酒,发牢骚,在某个首尔之外的地方教书混日子。

还有少部分隔着距离的男性长辈角色,比如这里的父亲,和江边旅馆中的诗人。

而女性呢,她们之间的友情温暖,对待路人亲人也是礼貌关心。

她们勤恳劳作,轻松生活,有时候有些情绪化,但那是对恼人男性忍无可忍的厌烦,比如其中的郑恩彩。

在爱情中,一些女性角色有真挚的心意,有利落的果断,犹豫也是真诚的。

而另一些女性角色,像是咖啡馆的英善,说爱的时候好像是真的,但说完过后好像她们也没太所谓,日子照过。

他的电影里,好多人说我爱你都脱口而出。

时常是女性先说出口,男性犹犹豫豫之后补上。

但说出口之后的女性,表达就此有些真诚有些无谓得落地,而男性看似有些被迫得无奈,但过后仍为这份感情连接左右摇摆困扰许久。

从早年的电影一直到现在,洪老头自始至终锋利地讽刺也自嘲着这些软弱的男性。

这份讽刺自嘲近似批判,但没有自我怜惜,倒展现出一种奇妙的幽默。

而无论是哪种女性,他抱着她们对于真诚和坚强内核的敬重。

这种刻画表现的他的态度在性别意识形态之外,更像是发自内心的对于女性的臣服。

在他这里,爱是存在的,但其存在是断续的。

爱也同时置身于懦弱,贪婪,犹疑和自我斗争之中。

现实事件的真假难分,人心的真假却一目了然。

结尾,看到徐永桦和他照面,双眼安静温柔地看着他,之后并肩离开去日本。

我又感到错愕但觉得这也说得通。

镜头再转,原来是梦一场。

我再一次发笑,又被他捉弄。

因为他拍了一个日本人的故事,我又忽然明白为什么我这么喜欢洪尚秀。

他很韩国。

拍的电影里,之前出现过的欧洲人于佩尔和简铂金都是主要故事的旁观者,几乎格格不入,而这个日本人的角色,站在和我类似的位置。

我们和故事里的东亚人物有很多共通之处,但稍稍多了些局外人的观察。

比起近几年,这部十年前的作品里,洪尚秀多了一些顽皮活力和戏剧性的设置,少了一些推拉镜头。

不变的是对男男女女的态度,尴尬的对白从韩语到英语也是一如即往的尴尬。

加濑亮还是比后来的几位演员更讨人喜欢一些,电影名字也很妙。

《自由之丘》短评

写一封信,等一个人。搭一次讪,蹭一根烟。吃一顿饭,聊一次天。喝一瓶酒,打一次炮。韩国人像中国人,日本人像韩国人。You look like an artist!【HANDJOB/5.3GB】

6分钟前
  • 苏黎世的列车
  • 推荐

简直是一坨屎好吗!豆瓣上一群悠哉的影评人是从哪里看出来导演的美好了?此导演时不时告诉你:你看我的镜头能推啦哟~如此粗糙又无意义的破片,要不是主演加濑亮根本看不下去好吗!!

11分钟前
  • 菜菜
  • 很差

那究竟是一场梦?还是真的?

15分钟前
  • 阿巴厮
  • 推荐

打乱的信件,打乱的时间线,人在感情世界里进了又退,找寻自由之丘。最后一场是梦,还是丢失的那一页信?洪常秀式的有趣尴尬和加濑亮自带的局促不安很搭很可爱。

16分钟前
  • 神仙鱼
  • 推荐

茶余饭后,烟酒性事。洪尚秀的镜头下从来不缺尴尬的幽默,却每每能尴尬的恰到好处,令人回味无穷——日本人与韩国人讲蹩脚英语的莫名喜感,随“欲”而安的漫无目的,在松弛的节奏里诠释着时间的无意义,在平淡的无意义中发掘着生活的本质——看到结尾,忘记开头,模糊了细节,清晰了感觉——所谓体验的胜利。

20分钟前
  • GIVIND
  • 推荐

已经习惯洪尚秀一年一度的约炮吃酒电影,就像是习惯伍迪艾伦一年一度的城市话唠片,似乎成为每年固定的坚守,这次可能是因为亮哥的缘故格外舒服,虽然只有不到70分钟,但因为错乱的时间顺序和对两个女人的脸盲,所以连续看了两次才搞清楚,不想解读,只是觉得单纯的好看。

24分钟前
  • 盲忙
  • 推荐

尴尬癌

29分钟前
  • nagoshi
  • 较差

只有洪常秀导演能够在如此短小精干的篇幅里搞出如此复杂的叙事结构与趣味盎然的情节。这部呼应着《在异国》,同样是外国人与韩国人的互动,而这次的尴尬感大大减弱,文化冲突的表现较为节制。这个充满自我反省意味的跨国恋故事再次证明洪常秀是情感游戏的高手。

30分钟前
  • 罗宾汉
  • 推荐

一名日本男人和一群韩国人用初级英语完成了一部影片 因为口语能力有限 很像成年人装作小孩在过家家 最后又变成了成年人的样子

31分钟前
  • Maxi
  • 还行

在乱序中体会生活的无常与乐趣,但真正命中注定的,或许还是等待中的乱里挑一。

34分钟前
  • 王兆屯坂本龙一
  • 推荐

Σ洪常秀<Un 侯麦

35分钟前
  • 把噗
  • 较差

豆瓣炮组微电影

38分钟前
  • 凹凸
  • 还行

见没见过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来过了,顺便找了炮友。旧烧未退,新热又起,这就是人,无需在意时间。他不想做任何事,只想消失。“加濑亮看着吉田健一的《时间》,打一把透明雨伞,讲一口号称日本男演员三甲的英语口语,以文艺男神的面目,读着信纸上的旁白,穿越到了洪常秀的电影里。《自由之丘》冷不防出现了一个圆满结局,美好到就像是迪士尼童话。又很快,电影告诉我们,它是一个梦。联想到之前缺失的一页信纸,电影似乎没有了结局,因为我们无从判断哪部分是真,哪部分是假。”

42分钟前
  • Korin
  • 推荐

6.5。時空轉換尚需以讀信作為動機指引,對洪常秀而言過於匠氣和入門水平了。

46分钟前
  • Orpheus+
  • 还行

啥玩意儿 故弄玄虚 全程塑料英语尬聊 叙事故意让人分不清先后 也不告诉你真假 哪些是真实发生了的 哪些是梦 你跟我说这是实验电影?对不起个人非常厌恶这种故意让观众看不懂的处理。。并没有觉得很先锋很艺术。。。

47分钟前
  • Yuliya_
  • 较差

被意外打乱的时间和一场不愿醒来的大梦,洪常秀的这种“简陋”的拍法竟然还有一种清淡的美感,意外

49分钟前
  • 理易封
  • 还行

4──你為工作還是旅行?──都不是。這段對話成為了每一段conversation的開篇題。其實什麼理由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時間將一切凝固在記憶里。加瀨亮坦誠以待心上人,將來到首爾后發生的瑣事都鋪在紙面上,有沒有結果並不重要。至於曾經在床上對另一人說出的那句「我愛你」,都是文藝青年的捧場做戲。

52分钟前
  • 推荐

还是那个熟悉的调调,节制但不失情趣,男女之间那点事,洪尚秀信手拈来就是部小品。

53分钟前
  • 阿德
  • 推荐

一个说英语的日本人和一群说英语的韩国人。缺了的那张信纸是什么,打人篇?

57分钟前
  • MaclovenZD
  • 还行

其实日子颠着倒着也能过,区别不大。不要一味去强求先后,本来就是互为因果。确实如此。洪导已经成仙儿,飞起来,自由得很。那表演那镜头那用光那台词都跟惨不忍睹,只留主题在那烁烁放光。

60分钟前
  • 全面回忆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