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少数派报告

Minority Report,关键报告(台),未来报告(港)

主演:汤姆·克鲁斯,科林·法瑞尔,马克斯·冯·叙多夫,萨曼莎·莫顿,凯瑟琳·莫里斯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瑞典语年份:2002

《少数派报告》剧照

少数派报告 剧照 NO.1少数派报告 剧照 NO.2少数派报告 剧照 NO.3少数派报告 剧照 NO.4少数派报告 剧照 NO.5少数派报告 剧照 NO.6少数派报告 剧照 NO.13少数派报告 剧照 NO.14少数派报告 剧照 NO.15少数派报告 剧照 NO.16少数派报告 剧照 NO.17少数派报告 剧照 NO.18少数派报告 剧照 NO.19少数派报告 剧照 NO.20

《少数派报告》剧情介绍

少数派报告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发明了能侦察人的脑电波的“聪明”的机器人――“先知”。“先知”能侦察出人的犯罪企图,所以在罪犯犯罪之前,就已经被犯罪预防组织的警察逮捕并获刑。 乔恩(汤姆•克鲁斯 Tom Cruise 饰)就是犯罪预防组织的一个主管。在一次通过“先知”成功阻止了一起因外遇引起的双人命案之后,乔恩隐约感到了这一套完美的预防犯罪系统中隐含的秘密,那就是少数派报告。原来,共有三个“先知”一起判定一个人是否有杀人企图。当出现分歧时,按少数服从多数原则定案,但最后若证明少数那一方是正确的话,则会秘密保存一份少数派报告。 乔恩一觉醒来,突然发现自己已是昔日同事的抓捕对象。乔恩唯一的出路就是找到能证明自己清白的那份少数派报告……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非常主播直播游戏先吻我对我说谎试试东尼泷谷招魂2轮回派对第二季逗逗迪迪之美梦年年红海令我欲泪金色韶华柯蒂斯警察世家第七季恶魔真情电波理科生坠入情网故尝试证明第二季奔腾年代第一季迷魂镇越过山丘豪斯医生第五季不靠谱情报局第一季走路上学全世界最美的女孩玩意薄樱鬼碧血录等待股权风云时光大战四个丘比特天堂岛疑云:圣诞特辑2022绿衣骑士

《少数派报告》长篇影评

 1 ) 先知系统被废止的真正原因:解读大BOSS是怎么陷害约翰的

最近刚补完了这部电影,悬念和节奏都控制的很好,直到最后才揭露真正的黑手。

很多人似乎没理解拉马是怎么陷害约翰的。

大家认为拉马无法控制先知系统和约翰的行为,他怎么能让约翰去杀人呢?

其实拉马是应用了先知系统被很多人忽视的一个规则,这个规则也是系统被废止的真正原因。

先阐明系统的两个规则:1、一旦发生预测,不论过程如何变化,嫌犯一定会去杀被害人。

2、知道预测的人有能力去改变未来。

这两个规则拉马是知道的。

也就是说,拉马设计时并不需要考虑约翰是否逃跑,他只需要构思一个陷阱,比如用匿名信引诱约翰去旅馆和被害人碰面。

而在他设计好这个陷阱时,先知系统就会自动预测。

此时无论约翰是否逃跑,在规则1的作用下,即使事情发展和拉马设计的不一样,约翰和被害人最终也会碰面。

如果他不逃跑被逮捕,那么拉马陷害除约翰的目的也能达到。

这里的先后顺序是这样:一、拉马设计陷害约翰(设计过程不重要)。

二、先知系统发生预测,规则1生效。

不论约翰是否按照拉马的设计行动,他最终都会去杀被害人。

三、接下来有多个可能性:(1)、约翰没有看到先知系统的预测就被拉马引诱到旅馆和受害人见面。

结果是不论约翰杀死受害人还是被其他人阻止,他最终都会被逮捕。

(2)、约翰看到先知系统的预测,不逃跑或逃跑过程中被抓,结果也是被逮捕。

(3)、约翰看到先知系统的预测,成功逃跑且直到案发时间都没有被抓到。

此时规则1发动,约翰必定在预定时间和受害人见面。

上述几种情况不论哪一种发生,最后拉马都能达到排除约翰的目的。

四、约翰和受害人见面,此时规则2发动,即看过预测的人有可能改变未来,所以约翰没在预定时间杀被害人。

er最后拉马没有杀约翰也是规则2在起作用。

真相就是:先知系统不但有预测功能,还有强制功能!

一旦被预测,除非被知道预测的人阻止,否则不论出于主观意愿还是偶然因素,嫌犯最后都会和受害人见面,而且都会试图杀人。

假如先知系统被大幅推广,必然产生两个问题。

1、大家都知道了自己的行为会被预测,这个时候放弃杀人行为的人就会增多,导致无法识别有效识别真正的罪犯。

2、真正的犯罪者利用系统规则1来陷害他人,只要设计一个陷害计划就会被自动预知,之后被陷害者就会被逮捕,幕后黑手则逃脱制裁。

所以说,先知预测的强制性是系统被废止的真正原因。

 2 ) 反乌托邦——科技进步、伦理困境与社会控制

从大的范围来说,本片属于反乌托邦电影,科技进步了,表面看来是公平有序、没有贫困和纷争的理想社会,实际是受到全方位管控只有自由的外表,人的尊严和人性受到否定。

同类型的电影,比如《人类清洗计划》、《饥饿游戏》、《分歧者》系列,都表达着对未来的一种担忧。

有些内容,我们看着觉得未来不可能这么做,比如《人类清洗计划》中专门安排一个暴力日——在这一天实施的任何罪行都不会被起诉——来降低犯罪率,人们怎么会做出如此愚蠢的决定呢?

但谁又敢说未来不会这样呢?

更早一些时候,我们能想象出科技会用来像监控动物一样监控孩子,并专门做出分析表情的系统吗?

以前,我们看着电影里疯狂的科学家违背伦理制造怪物,也只是乐呵乐呵,谁能想到私自进行基因编辑就发生在我们周围呢?

借用《黑镜》中的一句话,“我们生活在未来”。

回到正题。

一、对科技的担忧科幻电影中出现的科技似乎总会有一些重大消极后果,比如本片中出现的“先知预测犯罪”整套系统。

当然,科技不总是带来坏结果,它的确提供了很多便利,但这些内容只是作为未来社会的背景,而不是故事核心要讨论的内容。

比如本片中的飞车、自动制造机、三维影像技术、喷气悬浮设备(是否有想起《进击的巨人》呢?

)、换眼术等。

人类又是如此脆弱,科技走向稍微出错,人类可能就走向灭亡。

对科技的担忧本质上是对人类命运的担忧。

本片中的“先知预测犯罪”系统用于阻止犯罪,先知能预测犯罪,警察根据先知的预测图像,寻找犯人,逮捕犯人。

这看似简单的流程,背后却隐藏着大问题,我们在下面伦理部分继续讨论。

二、伦理困境1、法律与犯罪以谋杀罪为例。

在现代国家一般的法律中,单单是“谋杀”就要分很多类,相应类型的罪刑也不同,从大的方面说,可以分为行为上成功实施了谋杀和行为上未成功实施谋杀,成功谋杀会导致被害者死亡,未成功谋杀不会导致被害者死亡。

以司法实例中的具体情况举例,如正当防卫过程中杀人、过失杀人、防卫过当过程中杀人、蓄意杀人、激情杀人等;还比如准备杀人过程中反悔后不杀人了、准备杀人过程中被人阻拦了未能成功杀人等等。

这不同类型的情况都要根据相应的法律作出不同的判决。

而在本片设定的世界中,这所有的情况都变成了一种情况——只要先知看到了他们杀人的情况,都要进行逮捕关押,而不管他们实际是否真的杀人了。

这种单一的类型既不符合现代人的认知,也会使社会非常脆弱。

2、肉体机器三个先知都是人类,他们长期被泡在营养液中,一遍又一遍地去看未来那些恐怖杀人画面,他们和那些古代的奴隶有什么不同呢?

角斗场中的奴隶受着奴隶主的剥削,和野兽搏斗,取悦观众(使观众获益);泡在池子中的先知受着权力机构的剥削,不断呈现痛苦的画面,保证群众的“安全”(使群众受益)。

如果你就是那三个先知之一,你会怎么做呢?

3、不稳定的预测本片中,人们一开始相信“先知”是认为他们不会出错,相信他们指出来的人都是罪犯呢?

如果先知出错了呢?

本片到后来明确指出了,先知是不准确的,先知会出错,而基于一种不稳定的预测来做出逮捕的决定,显然是荒唐的,最后这种做法也被取消了。

三、社会控制1、监控本片中监控无处不在,只要走到公共场合,监控就会提取个人信息,并报出名字,对于社恐来说,这样的社会简直是地狱。

而这种社会机制是如何形成的呢?

是否是民众逐步妥协让渡了个人隐私的权力呢?

关于这一点,大家一点也不会惊讶。

即使在这种高监控社会中,犯罪仍然不会停止。

这种监控不是为了减少犯罪而设置的,而是为了另一种目的。

2、自食其果当这一整套防止犯罪的机制对你无害的时候,你会赞同它,即使它可能有缺点,你也不会追究。

但如果有一天,你成为了这种机制的受害者呢?

本片的男主就是这样,《黑镜》第三季第一集深受评分系统所害的女主也是这样,只不过前者结局乐观,后者结局更加悲观。

当你对那些不合理的机制屈服了,谁又能说你将来不会因此受害呢?

 3 ) 为什么杀害儿子

因为六年前,拉马为了自己的犯罪预防系统能够正常运转,必须借助女预言师的预感能力,而女预言师的妈妈戒毒之后,就想要从拉马手中要回女儿,于是拉马就设计杀死了女预言师的女儿。

六年后,犯罪预防系统即将被推广到全国之际,拉马发现汤姆克鲁斯饰演的男主(他不是拉马的儿子)将会发现他杀害女预言师母亲的线索,于是就设计陷害男主以掩盖自己的罪行,并期待能将犯罪预防系统推广到全国,获得成功。

《少数派报告》是改编自菲利普·迪克的短篇小说《少数派报告》,由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执导,汤姆·克鲁斯、柯林·法瑞尔、萨曼莎·莫顿等主演的科幻悬疑电影。

 4 ) 对司法制度的思考

影片讲述了未来产生了可以预知犯罪的技术“先知”,通过这项技术,“犯罪预防中心”便可以在犯罪发生之前将罪犯绳之以法。

安德顿警长是“犯罪预防中心”的精英人物,在他杰出的推理能力与工作能力的协助之下,强有力地控制了犯罪的发生。

然而有一天“先知”预警安德顿警长将会实施一场谋杀。

惊惶的安德顿警长逃出“犯罪预防中心”想洗清自己的名誉,他不明白自己为何要谋杀一名自己根本不熟悉的陌生人,他铁定有人在设计他。

在一系列经历后,安德顿弄清楚了是“预防犯罪中心”的局长,自己的挚友在陷害自己,因为自己发现了局长为了“先知”的保留而杀人的秘密。

而此时“先知”又发出了预警:局长将会激情杀害安德顿。

最后关头安德顿告诉局长在事情发生之前,他还有得选择。

局长最后做出了与“先知”预言中不同的选择,他选择了自杀。

影片的主题是值得思考的。

影片通过“预知犯罪”这种科幻技术,想要激发我们的思考:在犯罪发生之前将罪犯绳之以法的道德合理性。

影片借威妥之口谈到:“犯罪预防理论在法理上有瑕疵”。

后面一段富有逻辑的讨论颇为精彩。

威妥认为法律制裁一个人要以他“做”了什么为基础,而非他“想”要做什么。

安德顿的回答是,先知不会预测他“想”做什么,只会预测要发生的事。

并且做了一个生动的比喻:犯罪的发生就像球要落地一样毫无疑问,问题在于你想在球落地之前就将罪犯绳之以法,还是任由球落地之后再进行惩罚。

这就引出了关于司法制度非常有趣的哲学讨论了。

首先,是球是否会落地的问题。

先知的预测在统计学上是有保证的,预测使谋杀消失了,因为一切都能在发生之前制止,这证明是预测是有效的。

而且每次先知预测的场景与未来场景保持一致,(比如说安德顿谋杀案发生之前的所有事都依次发生了,老太婆的诡异笑声,6与9的错误,太阳镜的男人)说明先知对未来的预测也是符合逻辑的。

当然,你任然可以认为谋杀不会发生,但从统计学的角度来说概率几乎为0。

然后,第二问题来了,在犯罪发生之前将“犯人”抓捕合理吗?

尽管统计学上来说球几乎一定会落地,但也有很小很小的可能罪犯回心转意,那还应该在犯罪前抓捕吗?

如果你选择抓捕,那么就可能冤枉了一个好人(安德顿在后来之所以对先知系统失去信心是因为他明白了人还是有机会做出选择的,自己可能冤枉了好人),并且本质上与“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是极为相似的。

但在现实生活这种情况非常多见,比如在中国法庭上有默认被告人就是罪犯的倾向。

如果不选择抓捕,为了不冤枉概率上极少极少的好人,代价是牺牲其他人的安全。

在很多情况下我们明知犯罪会发生我们却不阻止。

而这种行为本质是与美国的司法制度的思想相似的“宁可漏网一千,不可错杀一个”。

如果你问我选择哪一种,我在看电影前会选择前一种,看完电影后我会多思考:)。

看电影之前我对被冤枉的好人缺乏足够的认识与共情。

而在看完电影后,安德顿作为一个可能被冤枉的好父亲,代表正义的执法者,好丈夫就足够让我们思考了。

影片还有很多支线思考,也非常有意思。

将人作为一种工具来使用是合理的吗?

(安德顿说“最好不要把(先知)他们当人”,而实际上她们也是有自己思想情感的人)社会的发展使所有人都过得更好了吗?

(影片中直上直下的高科技汽车,自动化工厂大量使用激光加工,虹膜扫描提供适应性的信息,然而贫民窟的人却仍然生活在肮脏的环境,没有享受到高科技提供的便利比如适应性信息)预知犯罪可不可以被利用就像祭祀伪造神谕一样?

(影片中没有深入提及的总检察长我们或许可以展开想象,影片借先知发明者之口提到“总检察长想将系统占为己有”。

当总检查长控制了系统后,就可以利用它打击政治敌人。

毕竟他控制着先知,他就是教皇,说谁有罪谁就有罪。

)媒体欺骗公众掩盖事实。

(大众都认为先知是试管婴儿,而实际上先知是12岁后的个体,发生了基因突变。

媒体向大众灌输“先知各自拥有卧室电视和健身房,当先知真好”,但实际上先知每天靠光子导液提供营养,而且以撒托宁保证不能深水,每天夜以继日地做着噩梦)再谈谈叙事。

影片的叙事非常精彩,情节紧凑,高潮迭起,仿佛读了一本异常精彩的悬疑小说。

“先知”预先知道未来这一设定,本身为环形叙事手法提供了便利。

先交代结尾,然后人们带着问题去看过程,最后结尾又出人意料。

在多线叙事上也拿捏得特别棒,安德顿的离异丧子,威妥尽职被害,局长一心为了自己为了预测系统牺牲他人,这几个线交织得非常合理而不突兀。

举个例子,安德顿被害是因为发现了局长杀人,而安德顿一直误会威妥是因为威妥尽职发现了自己吸毒,而安德顿吸毒是因为儿子被害。

这样的例子很多,看下来我总要惊呼影片的叙事能力之强。

总之这是一部极为优秀的科幻电影,从评分来看是被严重低估的。

总有一些人喜欢在科幻电影里面找逻辑错误,所以也顺便谈谈自己对科幻电影的思考,来批判一下这些人。

首先科幻电影是艺术而非说明书。

在电影的划分上,科幻电影属于形式主义电影。

强调一遍,科幻电影属于形式主义电影而非现实主义电影(写实主义电影)。

而科幻电影作为形式主义电影却喜欢使用写实手法。

比如《第九区》运用纪录片的手法。

这样可以给科幻更具真实感,令人震撼。

如果不能认识到科幻是形式上的,只是一种对事物的意象化的话,可以说就永远看不懂科幻电影。

如果无知到看科幻电影只寻找科幻设定的逻辑错误,却不关注科幻设定背后的象征意义,就会舍本逐末,看不懂。

举个例子,《2001太空漫游》最后出现的宇宙巨婴,比地球还大,这就是一种意象化的东西,是一种象征。

可能有些理工科的人就开始批判这是什么烂片,婴儿怎么可能比地球还大,外太空婴儿能生存吗?

为什么有长达13分钟的迷幻镜头,导演是嗑药了吗?

从而得出烂片的结论。

也有人反驳说,这只是一些瑕疵,《2001》里面还是有很多很合理的科学设定的。

但是,评判一部科幻电影仅仅只看设定是否合理,就永远抓不住重点。

有人说雪国列车烂,人类住哪不行非要住一节节车厢里,还什么永动机这类违反热力学定律的东西。

这里可以说,车厢只是一种象征,象征着阶级,而永动机象征着秩序,象征着崇拜,这是阶级压迫的理由。

那么有人会问那科幻电影和魔幻玄幻有什么区别呢?

科幻与魔幻玄幻的共同点是都是形式主义的东西,然而不同之处科幻电影喜欢运用写实的手法,这样给人一种真实感。

真实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比如《少数派报告》里面“先知”预知犯罪的能力。

这种设定你可以用科学的预言去表述给人真实感。

电影里运用了弗洛伊德deja vu的观点,基因突变,技术开发形成的预知未来的能力。

魔幻片这种设定可以陈述为一个神话。

这就是科幻与魔幻的区别,是手法上的不同。

当然我不否定找科幻电影茬的行为,找科幻漏洞,运用自己的科学知识是很有意思的。

比如我们分析《2001》里面的太空船设定的有趣之处,《星际穿越》里面黑洞,五维空间的设定表现。

但是你只关注设定是否合理,并且为自己发现破绽而洋洋得意,而不关注更深层的思考的话,是无知的,是最缺乏想象力的。

毕竟科幻电影这不是说明书。

当然这些人对我说的不以为然,依然秉承着看科幻电影就是找茬的精神去看的话,损失有价值的思考的人是他们自己。

最后,《三体》里面关于未来的描写用了很多《少数派报告》中的设定啊。

比如包装盒上的图片会动,虹膜识别使信息是针对每个人个性化之后的。

信息窗口无处不在。

 5 ) 没有少数派报告的少数派报告

很多非常好看的电影基本都是改编自小说,这部电影也不例外,我没有看过这部小说,也许是我方法不对,搜了很久都找不出来。

根据经验来判断,由于电影的商业倾向比较明显,往往会扭曲小说中无以言喻的经典创意和主题灵魂,而我肯定这部电影也是跟小说有些出入的。

等我以后看了小说再来补充其他不同的观点吧。

矛盾的地方有几处,而不易解决的问题才会引起我们对电影对于某一方面,或人性,或生存,或环境,或未来的一些思考,这样才是一部好电影。

第一:到底存不存在少数派报告?

在阿汤哥试图找到少数派报告时,我误以为安娜芙丽被杀的真相存在于少数派报告中,而少数派报告的定义是(如果有这个定义的话):三名“先知”一起判定一个人是否有杀人企图。

当出现分歧时,按少数服从多数原则定案,但最后若证明少数那一方是正确的话,则会秘密保存一份少数派报告。

但在我看来,根本没有少数派报告,三个告知预测基本一致,最强先知也亲口对他说出NO,没有The mornityry report。

在阿汤哥被预测杀人时,也希望从安嘉莎身体中得到自以为“不会杀人的少数派报告”,但最终他还是跟三个告知预测的一样,若不被阻止,则必定会发生,尽管你可以做出选择。

第二:删除的报告即为少数派报告,但也是“预测会犯罪的报告”,不是“不会犯罪的报告”女先知母亲安娜芙丽被害的事,三个先知预测一开始是不一样的,双胞胎预测的是第一次命案的发生,而安嘉莎预测的是第二次命案的发生,但由于画面极其相似,工作人员也看不出区别来,虽然防罪中心也成功阻止了命案的发生。

由于第二次命案是没有被阻止而实际发生了的,安嘉莎一直都在回想这个画面,却被工作人员当作所谓的“回音”予以删除。

这份被删除的报告就是少数派报告,一直存放于安嘉莎身体里。

所以之后调查员得到女先知的这份报告,指出女先知与其他两名双胞胎不同之处,并提出疑问的时候被拉玛枪杀了。

看到这里我们就清晰了,其实整个故事绕到“少数派报告”只是为了找一个关键点来撑起整个局面,而主题思想是预防犯罪中心真的是切实可行,对大众有利的吗?

不妨来看最后拉玛的选择:1,杀了阿汤哥,防罪中心是切实可行的,但自己的余生将会在痛苦中度过(变成植物人,眼前不停地播放凶案现场的画面,永远痛苦不堪)2,不杀阿汤哥,即宣布防罪中心是不可靠的,自己的心血将会付诸东流但最终他选择了自杀,不敢说这样的决定是对的。

但起码说明在防罪中心的预测,只是一种可能性,至少在抓到所谓的将要犯罪的人之前,他还有几分钟的时候来决定是否最终实施犯罪,这便是防罪中心最不可靠的漏洞。

最后关于阿汤哥被陷害的情况,我一直都想不明白,查看了很多网友的评论,涉及到的也只是只言片语,大体是拉玛雇了一名监狱里的犯人科罗,制造杀过他孩子的假象,以此来勾引小汤杀死科罗,不管过程如何,终有一天他们会见面,他会被假象迷惑而杀了科罗,而这些杀人过程的出现,又是先知们预测出小汤会杀人,小汤才去劫持女先知,找那份清白的报告,才会因为种种事件遇到科罗,才起了杀心,才会导致预测中心报警。

这样的话就非常矛盾,简单点说像这样:你说我要杀人,我因为你的这句话才去杀了人。

而你不说我也不会去杀人,但你的预测又是对的。

我要抓狂了。。。。

想多了脑壳痛,睡觉!

 6 ) 预知与未来?未来与未知?

开篇的设定很套路化。

在假设科技发达的未来中,武器交通通讯都变得更加先进,拥有了合法的犯罪预防系统。

犯罪预防科可以根据对未来的预测预防犯罪的发生,并且逮捕所谓的“犯罪未遂”的人。

未来和预测永远是个辩证的论题。

对未来的预知能否影响未来的结果?

知道了未来是否能够改变未来?

如果能改变,那所谓的预测又算是什么呢?

影片致力于一种有悖于传统的对于时间的非线性思考,给观看者一种对于时间性思维无能为力的感觉。

其实影片设定的所谓犯罪预防系统存在着巨大的疑问,尽管男主的预防犯罪部门对此深信不疑,但它的存在却很挑战现有的观念:犯罪抓人要讲证据的。

预谋犯罪在作案前总会留下蛛丝马迹作为证据,被判有罪大家都能接受;但冲动犯罪之前是不会有实际证据证明他想犯罪的,最终若被阻止了,仅仅通过预测,就能判定此人有罪?

而本片背景的设定,恰恰由于预测系统的出现,预谋犯罪几乎为零,男主部门处理的几乎都是冲动犯罪。

他们理直气壮的去抓人,我却心存疑问,总觉得不对劲。

果然,后面的问题出现了,先知预测出了一个男主无法相信的未来:自己会谋杀一个自己毫不认识的人。

这个事情发生在别人身上,恐怕男主就又理直气壮的去抓人了,然而当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他显然无法接受。

于是他开始想尽一切方法去逃避追捕的同时去调查真相。

故事发展到他走进那个预测中他要谋杀人的酒店中为止,我还俗套的以为这将又会是一个死循环故事:主人公因为知道未来发生了什么从而努力去做些事情企图避免未来,但所做的事情却恰恰导致了未来发生。

当男主挟持“先知”逃避系统的逮捕时,系统的创立者说出了一句发人深省的话:“没有人能阻止他了,因为他已经是未来的一部分了。

”然而身在当下,谁又不是过去的未来的一部分呢?

面对世界上最复杂的时间维度,谁能肯定自己的思维永远清晰?

而他最终没有扣下扳机导致对方一愣,拼命表示你为啥不杀我的时候,故事就越来越有意思了。

尽管我猜到大反派就是之前那个男主很信任的老头,不过犯罪手法却实实在在是我没有想到的事:利用系统漏洞和自身权限,混淆和掩盖自己的犯罪,以此达到自己的目的。

我本来以为“先知”不断闪回的谋杀案和男主孩子的案件会有什么牵连,结果只是作为一个可以利用的点让老头去陷害男主罢了。

男主的孩子究竟是谁杀的起因为何依然没有答案,但这已经不重要了。

其实依然是个普通的犯罪片,犯罪原因也很常规合理,只不过掺杂了一个先进的预防犯罪系统的设定后,犯罪手法有些匪夷所思。

略微遗憾的是老头陷害男主以及多年前不可告人秘密的动机似乎略显牵强。

男主也在不停地开挂。

前妻和先知都无条件的相信并协助男主,是因为阿汤哥太帅了吗-_-|| 前妻很大气自然,俩人的复合也是顺其自然。

“先知”演员太辛苦了,之前一直是光头,一直处于身体极度衰弱的状态,最后被保护起来过正常生活一看也是蛮可爱漂亮的小姑娘啊~斯皮尔伯格和靓汤的精彩合作。

还不错的片子,有深度有创意,故事讲述得也很完整的。

值四星。

 7 ) 薛定谔的犯罪

很多年前看的电影,初次观看的时候年龄尚浅,单纯的被电影中各种花里胡哨的科幻元素所迷惑,并为电影结局的反转而拍手叫好,近期有重新拾回该片观看,发现电影实际是典型的反乌托邦题材,如果世界上有了能预知犯罪的能力,那尚未犯罪的人究竟是不是罪犯?

这就如同薛定谔的猫一样,在没打开之前谁都不知道他究竟会不会发生,那这样怎么会判定人的犯罪。

其实如果仅仅围绕着这个主题去编写故事,可能电影会更加深刻,因为从事实上罪犯并没有发生犯罪事实,如同电影男主角一样,可以自己选择犯罪,但作为商业电影似乎仅仅是把这个主题作为电影的一个元素,仅通过男主的选择,来预示着人有着自己选择未来的主动权,探讨却仅仅挺留在表面,粗粗的阐述了主题。

电影中的先知更应该是描述的重点,因为先知的本质还是人,但却因为预知能力成了神,她的人性和神性是相互互斥的,作为人时的情感是否会左右神性的判断,而作为神对凡人的审判又是否剥夺了她的人性?

这点是先知本身的复杂度和人物弧光,但在电影里仅仅作为工具人,失去了更多的挖掘。

除此以外电影的科幻元素确实惊艳,男主剪辑的的动作不由让我想到了surface的一体机,在概念上确实有超前性,总体来说值得一看。

 8 ) 可以一看

结论写在前面:逻辑有瑕疵 有点虎头蛇尾 总结一下为三颗星,如果没那么扣细节的逻辑,可以一看,全片的节奏紧凑,未来世界的世界观和发展描写的也不错:眼球识别的定制广告,全自动飞船驾驶,良好的光影利用能营造出的未来感,看过银翼杀手的应该懂,但是没银翼好。

是否能用预测杀人来给还未犯罪的罪犯定罪,很有意思的主题,电影没有选取小说原著的结局反而在结尾上价值有点失望,全片想表达未来是握在自己手里的,但是全篇只有两个人明确看到了自己的结局才有选择的能力,很难有普通人也能把未来紧握在自己手里的共鸣。

1男主被通缉且已经被抓捕归案,在那样的大数据未来,男主前妻居然可以用男主之前的眼球进入调查局。

2.那个老头最后的自杀的动机很模糊,男主给了两个选择:杀了男主成为犯人但是先知预言正确:保全自己但是证明先知预言错误。

鱼和熊掌老头一个不要,就算前面说他们有些交情但是你都陷害人家,还不惜杀了个FBI了,这时候突然回心转意是不是有点突然?

从风光无量到事情败露,然后被男主激将法掏枪行凶,男主全程还在火上浇油,然后突然就自杀啦?

就算你男主嘴遁一下真善美都好一点啊3.预测未来的能力是吸毒基因变异出来的....你说未来环境变化太阳辐射也行啊(算了 也不是硬伤)4.每一次的预测都能预测出被害者和加害者,而且会弹出两个自带防伪的木球,利用两次相似的场景来混过去没那么容易吧(但是你硬说就是案件发生在很久之前 局里人手少 老头趁人不注意把球扔了也说的过去)5.老太太和罪犯帮男主的原因也不都充分(但是 同样 不算硬伤 老太太垂涎阿汤哥美色 罪犯真的想他所说的是病娇)总的来说,观感还行,但是看着看着总给人一种好像哪里不对劲的感觉。

 9 ) 电影、小说版本分析

如果预知了未来因而改变它,我如何还能宣称已然预知未来?

举例来说,我倘若经过某种方式,得知在待会儿我出门为了肚子打算的时候,会在经过街边的档口被一架史坦威平台钢琴自五楼掉下来砸成肉泥,于是决定今天晚上就自个儿煮碗泡面顺便在里头打两个蛋解决一餐——虽然略嫌寒酸,但不会遇上从天而降的平台钢琴。

因为我知道出门会有意外,所以我不出门;因为我不出门,所以意外没有发生。

但,如果这个意外没有发生,我如何预测得到?

《少数派报告》故事的主干,其实就源于这么一个矛盾情境。

姑且不论斯皮尔伯格在人物设定上对于菲利浦·迪克原著小说所做的更动,《少数派报告》的小说及电影版本,说的都是在近未来的社会里,有个预防犯罪的机构。

这个机构利用了三个具有预知能力、但心智发展有点问题的异人为基础,依他们所预知的内容得知某人在某时于某地将犯下刑案,于是就能够提前将此人逮捕,防止刑案真正发生。

因尚未犯下的罪行逮捕公民此事是否合理暂且不论,城市里趋近于零的犯罪率其实已然替这套系统提供了最佳的背书。

这个原因也许是:因为一般公民并不会知道未来如何,所以这些预言异人的预卜结果都是正确的,就如同我并不知道头项上会掉下一台平台钢琴所以还是出门吃饭结果发生意外一样;但如果这些未来式的罪犯知道了自己将会犯罪,那么,他们还会决定犯案吗?

故事里的主角就面对了这么一个状况。

预防犯罪机构的核心份子,就发现自己将会在若干天之后,杀害一个同自己素未谋面的人。

审判者在刹那之间成为受审人,于是我们有机会同主角开始检视整个所谓“完美的预防犯罪系统”,看看这个系统是否真的如此值得信赖?

三份预言报告是否总是明白地指出同一件发生在未来的刑案?

三个预视未来的先知异人是否总是做着相同的噩梦?

倘若不是,那我们该如何看待预言报告里的相对少数?

在电影和小说中,三份预视报告中都有一份提及,主角不会杀人;这份少数报告,究竟有没有它存在的价值?

三份预言报里的多数,当真就代表了肯定发生的现实;而代表少数的那份报告,就一定是错误的预视结果?

关于这个问题,斯皮尔伯格与菲利浦·迪克采取了完全不同叙事焦点,于是产生了完全不同的处理方式。

先来瞧瞧斯皮尔伯格的电影版本。

少数报告是三个预知者中最重要的、居领导地位的那人所预见的未来。

于是主角设法劫走了这个预知者,希望利用她提出这份少数报告来为自己翻案。

斯皮尔伯格在故事里掺入大量与亲情有关的元素:主角之所以全心投入预防犯罪的工作,是因为自己的孩子数年之前被绑架失踪,至今下落不明;预视者之所以获得预知能力,是因其上一代的药瘾所致,而关键预知者一再重覆的噩梦,则与自己母亲被弑的案件有关。

这些亲情元素在剧中纠葛成一团,最后在结局揭晓之后,斯皮尔伯格进一步否定了这样的系统,甚至替三个预知者安排了幸福平静的生活模式。

再看看迪克的小说情节。

三份报告虽然有两份的结果相同,但事实上每一份都是少数报告——结果相同并不代表过程相同,如果把这个因素考虑进去的话,这三份报告其实都是不一样的。

迪克的焦点集中在我们之前提及的矛盾:如果主角知道了自己未来的罪行,是否还会照着预言犯案?

第一份报告里的主角将会杀人,而第二份预言报告将主角得知第一份报告结果一事纳入考虑,于是得出了主角打算不照第一份报告的结果行事、将不会犯案的决定。

在这两份报告之后,故事的主角已经在种种情节之中得知了被害者的身份等等原来所不明白的资讯,于是最后做出杀人的决定。

也就是说,最初及最末的两份报告虽然结果相同,但通往这个结局时点的过程却不一样。

迪克虽然提及了政治权力的倾轧、中年危机及夫妻感情的猜忌,但并未花费太多力气在这些问题的描写上头;他甚至不质疑这个系统,只是聚焦在这个矛盾的特例上头。

在斯皮尔伯格的手里,菲利浦·迪克惯写的脏乱、拥塞、混乱型式近未来,自然不可能呈现如同雷德利·斯科特的《银翼杀手》那种潮湿沉闷场景,或者保罗·范赫文的《全面回忆》里那种工业单调都市,是故,这不但不是我在意的重点,事实上我还得承认,斯皮尔伯格使用偏蓝灰色清冷色调还蛮对我脾胃的。

而他一向被批评的太过商业手法或者太过滥情表现,我都觉得无所谓,甚至连最后童话般的结局场面,我也能勉强忍受,但是似乎他并没有把题目“Minority Report”处理好。

读迪克的小说就会发现,在并不算长的故事走到结局时,迪克回到了“预知报告里的少数”以及“预知未来是否会影响当事人的判断”这两个主题头来。

预知未来是否会影响当事人的判断?

答案是肯定的;于是这个变数再度回头影响预知报告,三份预知报告其实各自加入了不同的参考值,每一份都是题目所谓的“少数报告”。

而在电影剧情推衍的进程之中,斯皮尔伯格以“少数报告其实出自最关键者之口”的方式处理原来迪克故事的情节,再让预防犯罪系统的准确度一次比一次松动,最后否定整个系统——如此动作虽大,却让我有点无法满足。

因为我老会想到一些缺漏。

比如说:为什么明明知道有某个预知者最关键,但却轻易地舍弃其报告?

如果预知者的能力有高有低,那么也许他们提出来的预言份量就各有轻重,遇到三份预知报告内容不同时,是否简单地取其大者即可?

虽然概数原则如此,但这事儿可同某人是否得在牢里过下半辈子有关,如何能够轻率为之?

虽然用了别人的骨架再加进自己擅长的部份,但在经营自身专长情节之余,似乎反而没把原来的故事讲得完全。

简而言之,我觉得斯皮尔伯格的故事结构有缺陷,收尾也没给一个完整的交代。

但话说回来,电影或者小说创作,是否一定要替人性啦、宿命啦、社会结构等等提出最佳的定义?

我相信,用太大的帽子扣在创作品头上,都可能是不公平的;创作者对自己的作品负责最要紧——亦即,我的满足与否,其实在于故事是否被完整的说出来。

在《少数派报告》的小说里,迪克不提系统是否正确,只提出会产生矛盾的特例,这种作法似乎比较谨慎负责;而斯皮尔伯格一举推翻了整个系统,我们不知道这系统之前到底有过多少误判的可能?

是否有可能在特例之外,这个系统真如影片刚开始时宣称的那么完美?

把系统否定了之后,原来的那些罪犯如何处理?

这些疑问让我在步出电影院的时候,不得不替这个故事可惜了起来,觉得银幕里的那个世界似乎在我爽完了就走之后还留下太多烂帐没有处理。

是的。

这是商业电影似乎很难逃脱的命运。

但我相信,不要给不负责任的结果,故事还是能够找到一个结局能够符合商业电影的市场考量层面、甚至令更多人满意的。

 10 ) 完美系统 Vs 管理层舞弊

预防犯罪系统这一完美的构想,当被付诸实践的时候还是难逃破产的命运,终究其深层原因,在于——再完美无暇的系统都要靠人来操控,而人则是最不稳定的活跃因素。

也就是说,人的因素是这个系统最致命的瑕疵。

即使给系统制定了一套完善的法则来施行管理,但仍究无法杜绝管理层的舞弊的可能。

审计理论中,当识别内控系统无法识别的重大错报及风险时,cpa需考虑其潜在的广泛影响以及管理层舞弊的可能。

制度可以起制御防范作用,但其本身不是无懈可击的,它的弱点和限制反过来可以被利用。

就像电影中,预知的未来误当作回想片段而被错误的处理一样,造成内部有权识别预知图象的高层人员在现实中蓄意制造与其相似的犯罪现场实施犯罪,而逃过法网追踪。

预防犯罪系统本身有法理上的瑕疵——一个人还没来得及实施犯罪就被制止,那么他还能被逮捕吗?

如果可以被逮捕,是因为他的犯罪意念还是他即将做而还没做的事?

如果不预防制止,他就一定会在几分钟后的“未来”犯罪吗?

难道未来就像离弦之箭,没有一个alternate future?

用阻止的武断方式强行掐断“现在”通往“未来”的一条路径未来就被像气泡一样破灭了吗?

未来没有消失,只是被另一种可能性演绎。

(突然想起博尔赫斯的小说名称——《小径分叉的花园》,未来就是存在无限可能的分岔花园)。

C:why would you catch that?

F:it was going fall.C:but it did’t fall.you caught it.preventing it doesn’t change the fact that it was going to happen.阻止有没有改变之后的事实,取决于未来的发生是否具备必然性(predetermination)。

汤帅用地球引力来辩解,是非常强词夺理的逻辑,因为人的犯罪意念不是地球引力苹果落地那么强大的不容置疑—— 一个人一分钟前产生了杀人意念,并不能100%确信之后他会付诸行动。

而这个系统之所以能够成为国家机器,是出于安全保险起见。

也就是不管你会不会真的杀人,我先制止你再说。

制止本身没有错,但被制止的人因此而锒铛入狱在针筒管里过一辈子就大错特错了。

说到底,预防犯罪系统是以杜绝可能发生有害社会的行为为道德借口,对人的精神自由设定法律疆界。

它硬生生的把一道多选题篡改成只有一个错误选项的单选题,尽管这个学生还没有填写答案,但考官已经宣判他答题错误被扣分。

我喜欢最后皆大欢喜的结局,这看起来很随大流。

但是能让人感到温暖的东西,我希望来的更多。

《少数派报告》短评

硬伤还是挺多的,仔细一想总觉得不对,而且三贤者的设定居然都是人类,只有一个最重要另外两个好像挺无所谓感觉好随意啊~看这个的同时还是让我无数次的联想到POI啊我还怀念POI啊~这种预见未来然后介入干涉的一定会遇到悖论catch22是必然的嘛~所以已经惊艳不到我了~

8分钟前
  • evening77
  • 较差

和原著小说相比差点,但算不错的啦!

9分钟前
  • 抠门芬
  • 还行

“我和你说了她的名字,但没有告诉你是溺毙。”这个梗好老啊。

12分钟前
  • 肥丝
  • 推荐

影片由很多逻辑硬伤吧。其一就是老大为什么要陷害克鲁斯呢,他是失去儿子后被陷害后才看到老大杀人的场景的吧。ps:先知制造者很酷呀。

16分钟前
  • 扫大街的
  • 较差

不愧是美国张艺谋,要B还是要A没个准主意,高科技拍过头了很土。刘德华真不行,女孩的叫声很可怕。

18分钟前
  • 还行

总体3.5分,皮相很好骨架没撑起来的电影。阿汤哥年轻时是真貌美,可惜演技是个面瘫。

22分钟前
  • 大爷一支花
  • 还行

温柔的寓言。2012.10.22晚宿舍重看,商业科幻再加斯皮尔伯格的老旧心理。2014重看。斯皮尔伯格是如今难得的会讲故事的人。

26分钟前
  • 三十
  • 推荐

比较有新意的科幻电影,虽然有些细节不太能禁得起推敲,但抛出的概念却发人深省,不失为一部动作场面精彩、想象力丰富的成功商业电影。能改变的都不是过去,能预知的都不是未来。★★★☆

31分钟前
  • Q。
  • 推荐

阿汤哥好帅,节奏略拖沓。Agatha动不动就尖叫好吓人。整体来说很赞的作品

36分钟前
  • =_=秋叶
  • 还行

未来,奇迹大多被科学粉碎了。某程度上,科学替代了上帝的位置。它们给人类带来有迹可循的希望。但人类自身没有任何变化,可是掌握科学的偏偏就是人类。那么,人类成为了上帝的父亲,诸多的恶果还是会被设法掩埋,所谓理想世界,仍然是无迹可循的。/ 起初我以为这是2010年之后的科幻片,突然发现它是02年的了。(在用光上确实和前作《AI》很像) 这是意味着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商业片拍的真不错,还是意味着好莱坞这么多年其实也没怎么进化过呢?

38分钟前
  • 电个爆炸头
  • 还行

斯皮尔伯格有种超能力,可以把悬念迭起的科幻惊悚改编成虎头蛇尾而又节奏失准的冗长商业片教学模板,烂得四平八稳。科幻小说概念先行前提之下可以适度谅解的扁平人物塑造搬上银幕简直是大型灾难,Tom Cruise的平板演技倒也刚好够应付这类毫无弧光的伟光正样板角色,还有更无聊的一类演员吗?导演力图塑造未来美学体系的野心呼之欲出堪称露骨,却彻底失于平庸的想象力。完全的情节驱动,恶趣味的几处植入风格脱轨,人物几乎全为随心所欲支配的工具,而最应锐意表达的关于命运先决和自由意志的核心探讨沦为一纸废话。最后凭空劈头盖脸强迫观众目睹的核心家庭价值宣扬,恶臭更是有如腐坏长蛆的面包。所谓的反乌托邦,不过拍成了片中无孔不入的猖獗广告。除了Colin Farrell亲吻项链的时刻和毫不费力的美丽,这部片子没有存在的必要。

40分钟前
  • 嵇澹
  • 较差

眼睛掉了那一段太有喜感了。前一个半小时太啰嗦,进入关键点以后剧情略牛逼。缺点是大BOSS的角色设定有点刻意。2015.2.26成都

44分钟前
  • 朝暮雪
  • 还行

和小说完全不一样,就是套了个皮。看完小说再看电影感觉很操蛋,如果没看过小说单看电影还行。那女先知实在太丑了,指电影内,没有攻击演员的意思。加一星给片中的科幻元素。

46分钟前
  • 秋水一色
  • 较差

這麼死長 說了個鬼毛 我他媽還標記了3年 2012-7-10

49分钟前
  • Flamenco
  • 较差

大导演的功力就体现在细节把握上,对未来的一些小细节抓得很精致,也很合理。电影开头很精彩,中间略有拖沓,但结尾又回归精彩。

54分钟前
  • Zola
  • 推荐

看到各种反转居然没有什么惊喜感,内心OS反而是“就这?就这?”大概就是意料之外却也是套路之中吧。

57分钟前
  • - 鞭子与提燈ッ
  • 较差

太tm长了吧……剧情简介都是骗人的,根本和"少数派报告"没蛋关系;这坏人太好猜了;有个不蠢的老婆多重要,他老婆换了发色我还真认不出;法瑞尔刚变好人两个镜头就死了,太悲催了

60分钟前
  • TellTale
  • 还行

PKD在小说里强调“既然有所谓多数派的存在,就一定有与之对立的少数派”,所以“Minority Report”实际上是在强调“多样未来”,PKD一直对时间的横向位移感兴趣,他构建了一个精妙的谋杀案,把多数派变成了一个个不同的少数派,这像极了赫伯特的论调,“现在一连串的事实只不过是确保未来的确定和无法避免”,未来已定。反观斯皮尔伯格的电影则完全避开了“Minority”的内核,利用附加的系统Bug,转而玩起了“叙诡”,最后甚至把预测犯罪局连锅端起,真是正确的不能再正确了。

1小时前
  • 断弦的耳朵
  • 还行

要相信自己可以改变未来,当然这个未来一般只是我们头脑的想象。但是,也要相信自己,无法改变过去。

1小时前
  • 都德大白
  • 推荐

越到后来越像熟悉老斯。将这个科幻结构架构在3个人身上最后又是一个女性身上原来是为了最后的情感大剧。colin排第二哎。剧情松散的过长时长问题一直在。前1小时真棒。也算是商业片难得的质量了。颜值都爆表了。100718想看。

1小时前
  • Q这一切的一切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