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6年的新西兰电影版图上,《追捕野蛮人》以其清新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主题探索,成为了一部不可忽视的佳作。
这部由塔伊加·维迪提执导并编剧的影片,不仅以其幽默诙谐的笔触赢得了观众的喜爱,更在笑声背后隐藏着对成长、家庭、社会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
一、自然之子的成长轨迹《追捕野蛮人》的故事围绕着一个被社会边缘化的孤儿瑞奇和一个看似粗犷实则心软的猎人哈米什展开。
瑞奇因一系列误会而被迫逃入丛林,与哈米什展开了一场啼笑皆非的逃亡之旅。
在这个过程中,瑞奇从一个城市里的“问题少年”逐渐成长为一个能够独立思考、勇敢面对生活的“自然之子”。
影片通过瑞奇的成长轨迹,向我们展示了自然的力量与美好。
在丛林中,瑞奇学会了生存技能,体验了自由与无拘无束的生活,更重要的是,他找到了归属感和自我价值。
这种成长不仅是对身体的锻炼,更是心灵的洗礼。
它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潜力成为更好的自己,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愿意走出舒适区,去探索、去体验、去成长。
二、家庭与社会的双重镜像影片中的家庭关系和社会环境构成了另一重深刻启示的镜像。
瑞奇之所以会逃离寄养家庭,是因为他无法融入那个充满规则和束缚的环境。
寄养家庭的冷漠与忽视,让他感到自己是一个多余的存在。
而哈米什虽然表面上看起来粗犷不羁,但他内心深处却充满了对家人的关爱与思念。
这种对比鲜明的家庭关系,揭示了现代社会中家庭功能的缺失与异化。
同时,影片也通过社会环境的描绘,批判了现代社会中的偏见与歧视。
瑞奇被误认为是逃犯,仅仅是因为他是一个孤儿,一个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孩子。
这种基于身份和标签的偏见,不仅限制了个体的发展,也加剧了社会的分裂与不公。
影片通过瑞奇和哈米什的逃亡之旅,呼吁观众关注那些被边缘化的群体,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与包容。
三、文明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追捕野蛮人》的另一个重要主题是文明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影片中的新西兰丛林被描绘得如诗如画,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现代社会的喧嚣与浮躁。
影片通过瑞奇和哈米什在丛林中的生活经历,展示了自然之美与生命之力。
它告诉我们,人类并非自然的主宰者,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只有当我们学会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时,才能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影片还通过哈米什这一角色,展现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深厚情感纽带。
哈米什虽然生活在现代社会中,但他的心却永远留在了丛林中。
他对丛林的热爱与敬畏,体现了一种原始的、纯粹的生命态度。
这种态度让我们反思现代社会中的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倾向,提醒我们回归自然、回归本真。
不足之处:影片在某些情节的处理上略显拖沓,导致整体节奏不够紧凑。
特别是后半部分,随着逃亡之旅的深入,观众的紧张感逐渐减弱,影片的吸引力也相应降低。
为了提升观影体验,导演可以在情节设计上更加紧凑、更加扣人心弦。
总之,《追捕野蛮人》通过多个层面,向我们展示了成长的艰辛与美好、家庭的温暖与冷漠、社会的偏见与包容以及自然的壮丽与神秘。
尽管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影片所传递的深刻启示和积极信息仍让我们受益匪浅。
《追捕野蛮人》谁才是野蛮人孤儿小胖墩,只想为加入黑社会,一身恶习,只搞破坏。
这样的孩子来谁家会喜欢呢?
虽然我们常说要说会包容、要理解、要关爱,如真面对又是否又如何践行?
我想我还未能做得来。
如果说小胖墩因自小缺失关爱,所做的一系列作恶只是希望引起别人的注意,从而得到别人的爱,其它他内心也是爱意浓浓的。
这种解释是以“人性本善”为立脚点,以对身处现有社会形态的肯定角度来看问题,因上并这样解释并不算错,不仅谁愿意相信“人性无善”呢?
谁愿意承认现身处的社会形态不对呢?
如果这最根本的东西都被否定,那即是对自身全部的否定,这好象就不成立了。
作为孤儿,他的成长境况使他对这个世界、这个社会的理解跟正常人是完全不一样的,三观上的完分歧又怎能容入这个现存的社会呢?
更别说什么文明相处了。
因此离开这个社会就是最好选择,于是开始了一段奇趣的森林大冒险,更有趣的是又遇上了同样逃离这个社会的怪大叔。
自由不羁,逗趣杏萌的风格让人看得开心,但无形又被一次次的扣问着诸多的现实问题。
特别是慈善机构和几群以解救小孩名义实则为了奖金的团体的追捕过程,看到这里我想每一个人都会不自觉地反问,到底谁才是真正的野蛮人呢?
是我们吗?
不可能是这样的答案,因为人都不会否定自我的,所以最终答案是:他们——追捕的那些人。
故事的最终结果是野蛮人最终回到文明的社会里,并开始过上了文明的生活。
此些电影就行了一部有趣搞笑、温馨治愈的正能量处方片了。
————————————————penss 20180424
很庆幸绝大多数弱智,都只会在短评里面吐点东西,还好他们不会写长评让我错过这么好的片子,感谢生命中让我错过了这些弱智。
也感谢,认真写影评的人,让我选择了,这部电影。
很庆幸绝大多数弱智,都只会在短评里面吐点东西,还好他们不会写长评让我错过这么好的片子,感谢生命中让我错过了这些弱智。
也感谢,认真写影评的人,让我选择了,这部电影。
我在影片中看到了一个和高晓松《晓松奇谈》惊人相似的点!!!
影片后半段他们遇到了神经男,神经男给他们每人脑袋盖上了一个锅盖,说这样政府就找不到你们了!
这和高晓松的《晓松奇谈》20150213那期的《朝花夕拾(中)文革时期何以笙箫默》里面说他叔叔奇怪举动是一模一样!
天呀!
难道导演也认识高晓松本人吗!
难道神经病的世界是互通的吗!?
哇额妹A紧难道神经病人的世界是互通的吗?
还是说高晓松老师已经把故事原版告诉了这位远在新西兰的导演?!
真是太额妹A紧啦?!
不知道高晓松老师怎么看...
咳咳...回正题...熊孩子和不良少年的真正区别是:熊孩子会说:不是我选择了黑帮,是黑帮选择了我。
不良少年会说:不是我选择了黑帮,是黑帮诞生了我。
这部电影说白了是一部童真有趣的电影,影片一开始2分钟就定好了全片的基调。
不用猜导演就是一位天生带有野孩子冒险家性格的人。
堪称新西兰版本的《月升王国》+《飞屋环游记》+《第二滴血》。
故事剧情很简单,被收养-收养女卒-留下收养配偶老头和被收养的熊孩子-熊孩子需回收-熊孩子出逃-老头寻人反成犯人-两人逃亡-奇特冒险经历-两人产生感情-从此成为朋友。
简单的故事剧情故事背后,同时也勾勒出了新西兰的美景。
为何这么多人喜欢这种逃亡,甚至崇拜他们的逃亡,在现代社会,人们套牢在点线生活中,连一个晴朗的蓝天都能刷屏的今天,人们确实需要一种逃亡。
本片的两位主角正是因为对人类文明唯一的牵线人死去,才开始迷上了这种逃亡和野外的生活。
而野外生活和野营的冒险生活,可以唤醒现代人们更多心中的原始属性。
影片中途熊孩子遇到了一堆奇葩的父女,里面的父亲甚至把这熊孩子当作自己偶像,以及之后他们遇到了一个在山林里住了15年的神经男。
这都也不难看出人们对自由,对叛逆,对冒险的天生向往,这是人性的最基本的特性。
而放在今天,那些警察,福利院的人,还有军队,他们就像我们社会里的上司老板,工作,还有对未来生活的恐惧一样,牢牢锁死了我们。
以至于我们看到了这种童真有趣而又充满冒险的题材电影,会让人心中荡起了涟漪。
最后附上好听的歌单。
喜欢里面音乐剪辑带过的剧情镜头,利用一镜到底,角色在里面不断演绎着时间的流逝,各种后期技巧把人物衔接在一起。
1 Makutekahu2 Ricky Runs3 Cloak of the Sky4 Ricky Baker Birthday Song5 Tupac6 Ricky Alone7 Ocean Blue8 All the Nummiest Treats9 Hunting / Raindrops10 Are You Lost?11 Ancient Stones12 Horseriding13 Kahu's House14 Forest Spirit15 Majestical16 Crumpy17 Milestone 2 (Skux Life)18 Sycamore19 Trifecta
整个片子以温馨治愈的儿童主角,配以俏皮的配乐和迷人的新西兰风景,讲述了熊孩子与粗糙大叔在泥泞丛林里的末路狂花。
导演用章回体的形式,将故事分为许多有趣的小段。
不同于简单复述演员的台词,而是凝练出一种冷幽默的风格,从嬉笑中感伤反思。
导演特别会运用视觉语言,常常在你意想不到的地方逗你会心一笑,反倒有种无厘头的感觉。
比如Ricky在骑马女孩家休息时,两人在沙发上温馨地弹唱,在你为两人的温暖氛围感动时,突然女孩的爸爸加入了唱歌,镜头一转,原来爸爸一直在这里。
同样,Ricky给Hec读诗之后,Hec抬头说“晚安,Sam”。
原来疯子Sam也一直在旁边。
导演大概是一个特别不愿意流露内心柔软的硬汉,每到情绪脆弱时一定要用冷幽默转移开。
除了冷幽默外,丰富和夸张的戏剧性也是影片的一大亮点,最为荒诞的便是全国大搜捕,直接影响和推动了剧情发展,其所彰显出的喜剧力度不可谓不大,抛开传统的观念,不真实不贴近实际的表现手法,却是将剧情很好的衔接在了一起。
作为一部喜剧电影,至少在我看来一些夸张的情节也处理的恰到好处,那种疯狂也能理解的。
人物设定方面,我个人太喜欢里面的Sam这个角色,他熟悉丛林法则,却无法适应社会的规矩,长期疯癫,偶尔天才。
当最后逃命的时候才想起:我的逃命隧道还没开挖,我这辈子究竟做了些什么,要不装死吧。
因为不愿意成为世俗中的表格机器而隐居深林的他,颇有一丝“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的意味。
更重要的是,鬼马精灵追求自由不羁的人物外表下,导演通过冷幽默对“谁才是真正野蛮人”这一严肃问题进行了拷问。
「什么是野蛮?
脱离当权者的规则就是野蛮吗?
什么是文明?
谎言维系的融洽就是文明吗?
」以所谓的文明世界的视角来看「文盲的大叔,恶搞的熊孩子」他们都是“野蛮人”,「嘴边一直挂着不放弃一个孩子福利机构的女人,出动坦克的警察」等他们是“文明人”。
在这场狼狈的躲闪开始氤氲出某些哲学的意味。
与其“野蛮人”在逃窜,不如说他们在守护,保卫内心的某些温暖,抵抗“文明人”野蛮的侵犯。
这些拷问和反思,在疯癫搞怪和混不吝中呈现出来。
打破规则,通过喜剧的方式去讥讽讲述大话题,高级。
整个片子以温馨治愈的儿童主角,配以俏皮的配乐和迷人的新西兰风景,讲述了熊孩子与粗糙大叔在泥泞丛林里的末路狂花。
导演用章回体的形式,将故事分为许多有趣的小段。
不同于简单复述演员的台词,而是凝练出一种冷幽默的风格,从嬉笑中感伤反思。
导演特别会运用视觉语言,常常在你意想不到的地方逗你会心一笑,反倒有种无厘头的感觉。
比如Ricky在骑马女孩家休息时,两人在沙发上温馨地弹唱,在你为两人的温暖氛围感动时,突然女孩的爸爸加入了唱歌,镜头一转,原来爸爸一直在这里。
同样,Ricky给Hec读诗之后,Hec抬头说“晚安,Sam”。
原来疯子Sam也一直在旁边。
导演大概是一个特别不愿意流露内心柔软的硬汉,每到情绪脆弱时一定要用冷幽默转移开。
除了冷幽默外,丰富和夸张的戏剧性也是影片的一大亮点,最为荒诞的便是全国大搜捕,直接影响和推动了剧情发展,其所彰显出的喜剧力度不可谓不大,抛开传统的观念,不真实不贴近实际的表现手法,却是将剧情很好的衔接在了一起。
作为一部喜剧电影,至少在我看来一些夸张的情节也处理的恰到好处,那种疯狂也能理解的。
人物设定方面,我个人太喜欢里面的Sam这个角色,他熟悉丛林法则,却无法适应社会的规矩,长期疯癫,偶尔天才。
当最后逃命的时候才想起:我的逃命隧道还没开挖,我这辈子究竟做了些什么,要不装死吧。
因为不愿意成为世俗中的表格机器而隐居深林的他,颇有一丝“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的意味。
更重要的是,鬼马精灵追求自由不羁的人物外表下,导演通过冷幽默对“谁才是真正野蛮人”这一严肃问题进行了拷问。
「什么是野蛮?
脱离当权者的规则就是野蛮吗?
什么是文明?
谎言维系的融洽就是文明吗?
」以所谓的文明世界的视角来看「文盲的大叔,恶搞的熊孩子」他们都是“野蛮人”,「嘴边一直挂着不放弃一个孩子福利机构的女人,出动坦克的警察」等他们是“文明人”。
在这场狼狈的躲闪开始氤氲出某些哲学的意味。
与其“野蛮人”在逃窜,不如说他们在守护,保卫内心的某些温暖,抵抗“文明人”野蛮的侵犯。
这些拷问和反思,在疯癫搞怪和混不吝中呈现出来。
打破规则,通过喜剧的方式去讥讽讲述大话题,高级。
“希望你喜欢你房间的小伙伴,他们说你喜欢看书所以我准备了不少书给你,你会看到印第安台灯、斗牛犬台灯和几只猫摆件,还有一把锐利的小刀让你晚上杀怪兽用。
我不知道你经历了什么,我相信一定很辛苦吧,但你到这里了,这是你的家。
总之你来了我们很高兴,我还留了一个小热水袋在你床上,明天早上见。
”
善良、有爱的贝拉阿姨用一个热水袋温暖了一个被福利机构工作人员称作“坏蛋”男孩瑞奇。
瑞奇偷窃、毁坏物品、烧东西、乱涂鸦的叛逆行为背后是一颗漂泊的灵魂,如他自己所说,“像我这样的人一直在走着,不停地走着,试着寻找一个地方,一个更好的家”。
也反映出福利机构不停地按照所谓的收养条件和评判规则左右着被收养孩子的去向。
庆幸的是,这一次,收养人贝拉女士和海克特先生在农场里的大木屋也许应该就是瑞奇想要的家。
然而,贝拉阿姨的突然离世让福利机构取消了这个家的收养资格,不愿意回福利机构的瑞奇背起贝拉阿姨的骨灰去她曾提到过的、离天空最近、最自由的地方,马基塔可湖。
追上来准备将瑞奇带回福利机构的海克特叔叔,阴差阳错的成为“虐待者”、“变态狂”,而福利机构以“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的冠冕堂皇的理由,联合警察对瑞奇和海克特进行了一场丛林大追捕。
而这场追捕对于瑞奇和海克特来说渐渐成为一场长达五个月的抵制政府言论特权、捍卫自由的斗争。
当最后瑞奇和海克特被警察和军队围困在废品场,瑞奇拿枪威胁海克特大叔不许他投降时,瑞奇的表现确实疯狂,但如果对瑞奇与贝拉阿姨曾经的一段对话有印象的话,也许就可以理解贝拉阿姨对瑞奇的影响,理解瑞奇对自由的坚持。
贝拉:“那些野马没有人可以骑它们,它们野性太强了。
而且它们为何非得被人骑?
”瑞奇:“也许那是它们存在的意义。
”贝拉:“为何它们不能安然吃着草,只管安心当马就好?
”
在这场海克特叔叔、瑞奇与政府的斗争中,还有一些不同立场的参与者。
面对通缉令不相信所见事实、曲解瑞奇语义的猎人们,他们成为政府歪曲事实的帮凶,但也成为海克特、瑞奇的移动补给站:P。
友善热情的农场父女在海克特和瑞奇救助一名糖尿病林工时提供了帮助。
自称疯子山姆的林中独居大叔不满政府办事过度程式化,他是与政府抗争的支持者,他在收留海克特、瑞奇的那晚发表的“表格人生”论段非常精彩:“混蛋政府还是老样子,老是想阻止小男孩过自己的人生,我不回去因为我才不想成为机器的一部分——填表人。
他们就是用这样的方法抓住你,你的人生想做任何事情都要先填表。
每件事都有表格,你填了表就上了套,然后他们就要你再填表,原因只是为了确定你有没有填完全第一份表格。
而且当你不想再填表,那么有五份表格在等你填。
”这些立场的碰撞,无遗是对新西兰政府工作方式、初衷的拷问,到底是不守“秩序”的人野蛮,还是将所谓“秩序”强加于人、用过度规则桎梏人自由的政府机器野蛮?
当然这其实也正体现了新西兰福利事业的成熟,只有具有自信并充分重视才敢于摆在明面上反思和检讨,而其中的民族自豪感与自省力也是藏不住的。
影片用大量荒野求生、丛林冒险,充分展示了新西兰洁净空气、纯净水源、肥沃土壤、浩瀚壮美森林,不禁让人感慨,新西兰实在是名副其实的绿色王国。
And用森林绿野作为政府过度规则外的掩体,向规则制定者表达的,生活在绿色净土上的人们对身心、灵魂自由的要求与追求才是影片内核吧……
不得不说,美国人一方面脑洞大,另一方面敢想敢做,想离家出走,立马离家出走,而且是在荒野里离家出走,真的是为了自由倔强到底啊。
看这部片子的同时,难免会想到自己小时候,其实小时候自己也不止一次的想过离家出走。
比如,考试不及格挨揍的时候,心里默默发誓,下次再挨揍,一定要离家出走,甚至开始了行动,零花钱不再买零食偷偷攒着,路线都想好了,只不过不敢去荒野,目的地最多就是离家远一点的亲戚。
后来,记得还真是离家出走过一回,只不过根本没敢走远,在自己家门口的猪圈里趴了一下午。
哈哈,想想小时候的这种想法感觉就搞笑啊。
不过笑着笑着,立马就不笑了。
因为现在人虽然长大了,其实不也一直在做着逃离的梦么?
多少次感觉工作不如意,想毅然辞职,可惜没敢?
多少次羡慕别人说走就走的旅行,多少次背包都打好了,结果又放下了?
哎,最终还是美国小胖胆大啊,羡慕。
这种老头+小孩的组合还是屡试不爽(《飞屋环游》《蝴蝶》等等),两种巨大差异的个性碰撞总能产生很大的戏剧性,而且野蛮人玩儿得并不老套,至少我看得兴致盎然。
因为笑点比较低,全片除了结局的“小反目”,基本我都在大笑。
这应该是个逃避与接纳的故事。
每个人都有想逃避的问题,学业、工作、家庭……但更多的人只是说说想想而已,日子该怎么过还是怎么过,少数人有解决问题的斗志,极极极少有人能像小胖子一样逃得那么彻底,逃得那么惊天动地。
uncle想要逃避的,显然是妻子死亡带来的悲痛,其实这逃亡的路走了大半,伤也愈合不少了。
来到水天相接的地方,洒下骨灰,其实就已经准备好和她说再见了。
无奈小胖子入戏太深……想要以这样的丛林生活逃避一辈子(他在床上念给uncle的诗,记不太清了,似乎是live forever之类的)uncle受宠若惊又有点诧异,这小子竟然想这样过一辈子?
好吧,你一个人会死在森林里的吧,那我陪陪你吧。
这个丑萌丑萌的小胖子,善良、勇敢、乐观并且中二,简直是个难得的小可爱,被领养人们嫌弃成这样也是很奇怪。
无论是捧着偷来的四卷手纸飞奔,还是冲出重围中二地大喊“freedom”,还有沉着冷静地挡在uncle面前给了野猪致命一枪,这小家伙怎么能让人爱不起来?
大概因为社会的有色眼镜吧。
小胖子认定自己以后只能当个黑帮混混,劳教后也只能当个压路工人。
这些不会是个孩子能自发想到的。
人们认定这个长相不机灵,没人管教的小胖子以后只能是这种命运。
预言显然在小胖子身上应验了,因为连他自己相信了。
所以他不愿意离开丛林,不愿意接受这样既定的命运。
然而他没发现的是,自己勇敢踏上的这条逃亡之路,已经显示了他能与命运顽强抗争的能力。
最后,他甚至不惜举枪对着投降的uncle,大喊着“叛徒”,这性格也是tough地没谁了。
片子主要阐述的该是结束逃避,进而成长的主题吧。
亡命天涯的人基本上都没啥好下场(想到了《雌雄大盗》打个冷战),无论你是狼养大的还是熊养大的,只要你是人类,就得回归人类社会。
这个……凭什么啊?
感觉还挺没人权。
我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我就是不想被约束,犯不着飞机大炮地抓我回去吧。
说到飞机大炮,这也算是种反差萌吧。
抓个老头小孩,坦克特警统统上阵。
从新闻以及小姑娘老爸等方面来看,大家其实都把这次追捕当做种乐趣了。
我受困于现实逃不走,但我的心是和两个反叛的精神领袖在一起的,谁也抓不住我们自由的灵魂。
全国搜捕的强大阵容活生生把这事儿整成了真人秀,外加个刮三的福利院老阿姨,这国家形象毁得挺彻底了,哈哈哈。
不知道是福利院老阿姨演得好,还是人设够可恶,总之很讨厌这个角色。
全片在现实与天真的中二之间有种微妙的平衡。
也正是这样,我并没有把野蛮人当做喜剧来看。
结果非常喜剧人设的老阿姨破坏了这种感觉,她的存在似乎就是为了使反派面目更清晰。
老阿姨本身也自带中二属性,又是终结者又是美国警察的;她并不关心小胖子,而且她也是小胖子黑帮人生的主要预言者。
她只是利用这次追捕(假装)完成了自己人生中的一次壮举。
最终警官对她的的一番官方吐槽很彻底了哈哈哈,你只是个福利院工作人员演什么美国警方追捕杀人犯的好莱坞大戏啊。
(立个臭人设让观众讨厌,然后又代观众拍扁;导演有点狡诈啊)最后,原声真好听。
非常意外地不是小清新风格的。
网易云音乐手机端可以收听,pc端放不了不知道为啥。
最后的最后,第一眼看到贝拉阿姨,以为是米兰达有点小激动,结果发现纯属演员撞脸。
哈哈哈- the end
(一)绕行密林边的小屋台灯照见红色热水袋(二)人影重叠晨雾中走来遇着灭绝的垂耳鸦(三)淙淙山泉怀柔阿姨的骨灰快要碰触天空(四)女孩长发镶满秋日金色阳光马背上远去(五)一首歌一根香肠一觉沉睡到天明 不好了(六)兔子 小狗 野猪银蕨叶泛黄出前一丁不要(七)树根下屏息警察想说这难道不像魔戒吗 (八)我要叫你叔叔可以但是不许再拿枪射我
新西兰的小胖墩,不就是霍比特人么。
看了一会儿 挺无聊的
不太受的了老外的搞笑方式
我反而更喜欢前边两章,山姆·尼尔都这么老了。
5.0
这孩子。。。或许能拿来煲汤
很可爱的治愈系电影。女儿称之为“小胖哥的故事”。
随手拈来的戏谑,可爱到不行的冷幽默,令人捧腹
Always trying to step on the the little guy just for living his life Form fillers?
和《蝴蝶》比起来,这部差的太多了,温情不够,而且剧情过于滑稽。
这片8.1? 黑人问号
过于套路,笑点陈旧,剧情单薄,缺乏细节。。。
不是我选择了黑帮生活,而是黑帮生活选择了我。一老一少丛林历险记,有趣有味道。
特别特别好!!
《追捕野蛮人》是一部非常善于在忍俊不禁的诙谐中缔结温情的作品,电影用一老一少在新西兰这个美丽的国度所展开的森林冒险,令人收获的不仅是久违的童真与唯美的景色,还有着对如何面对生活的顿悟,那命运所泛起的涟漪,开怀一笑的同时更治愈心灵。
导演的个人风格我真是很喜欢
颇有Wes Anderson的风骨。
倒也还算不上骨骼清奇,毕竟各种偷师与致敬的细节都很明显;但整体大氛围的把握很到位,卡通化却并不过分无厘头,一老一少充满童趣。看完感觉是乡野版的韦斯安德森。
形式大于内容 且形式不算特别有感
不是我选择了黑帮,是黑帮选择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