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美国牧歌

American Pastoral,美国田园诗,美国心风暴(台)

主演:伊万·麦克格雷格,詹妮弗·康纳利,达科塔·范宁,彼得·里格特,鲁珀特·伊文斯,乌佐·阿杜巴,莫莉·帕克,瓦莱瑞·卡瑞,汉娜·诺德伯格,朱莉娅·西尔弗曼,马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中国香港语言:英语年份:2016

《美国牧歌》剧照

美国牧歌 剧照 NO.1美国牧歌 剧照 NO.2美国牧歌 剧照 NO.3美国牧歌 剧照 NO.4美国牧歌 剧照 NO.5美国牧歌 剧照 NO.6美国牧歌 剧照 NO.13美国牧歌 剧照 NO.14美国牧歌 剧照 NO.15美国牧歌 剧照 NO.16美国牧歌 剧照 NO.17美国牧歌 剧照 NO.18美国牧歌 剧照 NO.19美国牧歌 剧照 NO.20

《美国牧歌》长篇影评

 1 ) 父亲对女儿的爱与无奈

电影本来是看不下去的,然后看到中间发现这是讲父亲对女儿的爱的,就看下去,看到结果发现讲述的是父亲对女儿的爱与无奈……一个健康快乐有幸运的男人,叫做“瑞典仔”。

他娶了个选美冠军,生了个女儿。

问题是女儿一开始就是个问题儿童。

小时候就结巴,父母也给她找了心理医生。

更要命的是,女儿虽然活在父母创造的良好环境里,却接触了极端的革命思想。

她同情被压迫的人,然后加入了极端组织,更要命的是,居然制造炸药,炸毁了很多公共场所,造成了四个人的死亡。

随着第一次爆炸事件发生,FBI就抄了瑞典仔的家,并且一直在搜查他的女儿。

瑞典仔的妻子也发疯了,尽管他答应妻子整容,以重新开始。

但是却发现重新开始的妻子,居然与别人出轨……一切都回不到过去。

瑞典仔为了女儿,也私下里一直在寻找,甚至因为女儿,被极端组织的人欺骗了多次。

直到有一天,他找到了女儿,却发现女儿因为当初的出走,受到了种种伤害,也因为对杀人的负罪感,信奉了极端的耆那教(虫子都有灵魂)。

他想带女儿回家,一再地,但是女儿坚持不回,甚至还转移了住所。

这让他后半生经常地到女儿曾经住过的破旧地方驻足……直到瑞典仔去世,他的女儿才在葬礼上出现。

电影用瑞典仔的朋友的口吻说:瑞典仔的死,是因为他的女儿。

当然,我看到的不是一个父亲的可怜。

它讲述的更大更多。

父母爱子女,耗尽一切想要让子女拥有美好无憾的人生。

但是更多的“命运”并不是父母决定的:比如那个让女儿孤僻的“结巴”,父亲是大帅哥运动员,母亲是美国小姐选美的冠军,这样好的基因,却生了“结巴”的女儿。

明明懂得和女儿一起看电视,看到僧侣自焚的镜头也赶紧过去阻挡,但是女儿却坚持要看完,然后半夜却睡不着,跑到父母房间里问:为何那个可怜的人要自焚?

良好的经济条件,瑞典仔有自己的工厂,妻子有自己的农场。

但是女儿却因此而认为父亲是剥削工人,母亲是虐待动物……甚至因此而仇恨父母。

偶然性的因素,似乎比决定性的必然性的因素更强大。

尽管父母用强大的能量却创造这样充满决定性和必然性的环境。

但是女儿并没有上大学,而是投身“革命”,万劫不复。

17.11.9 s

 2 )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道缺口

看完American Pastoral 这部电影,我大致记住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原本幸福的家庭如何被一个问题孩子逐渐瓦解。

一个思想偏激的女儿如何一步步的走向极端的不归路。

一个伟大的父亲如何穷极一生竭尽所能的要救回这个女儿,至死方休。

吾家有女初长成原是一件赏心乐事,可是长成像电影里头哪个那样——活活把母亲逼成了疯子婊子,又把父亲折磨得半死……那就真是大吉利是了~啧啧这样的一个女儿,我不知道身为父母的观众作何感想,而我比较衰,我只想到八个字:生女如此,不如掐死!

可是华丽丽贯穿整部电影的父爱光辉简直叫我这个衰老母惭愧得睁不开眼睛——我是你的父亲,你是我的女儿,你是我制造出来的,所以不管再坏再烂再邪恶,我始终爱你,我绝不会放弃你,我一定要把你带回家,赴汤蹈火也在所不惜。

这个伟大的父亲果然终其一生都在寻找他的女儿。

他漫漫的人生仿佛只有一个目标,就是要把女儿带回家。

然而,这样一个好父亲,终究还是挽救不了这个孩子。

于是,问题来了。

为什么?

为什么这个女儿始终不肯回头?

为什么她要离弃父母?

而且离弃得如此彻底?

到底问题出在哪里?

她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

小时侯那样天真善良,长大后却变得如此扭曲偏激?

是父母爱的偏差?

是错交了一群坏朋友误入邪道?

还是此女天生自带崩坏因子?

我甚至在想,此女要不是那么恰好赶上了反战浪潮的风口浪尖,会不会是另一番局面?

不知道。

人生有太多的问题找不到答案。

好吧,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也就算了,但至少该多多少少让我们知道,如何才能避免这种悲剧发生在自己身上吧?

哦Sorry,一部好电影只负责讲故事,至于答案,自己慢慢琢磨吧~这部电影有人骂到不行,可我觉它适合象我这样头脑简单的人,因为它简单的呈现了复杂的人性在动荡不安的局势里彼此纠缠不清的关系——很多时候怪来怪去恨来恨去,到头来都不知怪谁恨谁好~追根究底,也许人生的许多问题,都是源自于我们内心深处的某道缺口的关系吧?

我总觉得每个人心里都有一道缺口,无时无刻不等待着一个出口。

那个出口也许像电影里的母亲一样,决堤崩溃后从此一泻千里一去不回头。

又或许像那个伟大的父亲一样,竭尽所能的拼命修堵填补最后依然无法叫女儿回头。

因为心里的那道缺口,每个人都不自觉地在寻求出口。

因为想找一个出口,许多人事都成了无意识的借口。

电影里的父亲是女儿内心深处的一道缺口,所以母亲成了女儿的出口。

电影里的夫妻关系是隐藏在婚姻生活里的缺口,所以孩子成了夫妻的出口。

电影里的青少年问题和种族冲突是深埋在社会底下的缺口,所以反战和各种社会运动成了他们的出口。

性格乖张叛逆又无处宣泄是青少年的缺口,所以潮流趋势成了他们的出口。

而我们的人生,大概就是由这些大大小小不同的缺口形成的吧?

否则何以总是在寻求圆满?

以此类推,是不是人生越急于寻求出口,就会越加大缺口?

这样一个循环往复又环环相扣的复杂关系,你要如何定义?

又该如何破解?

 3 ) 错位

在这部电影里,关键的问题并不在于家庭教育的意图走向了自身的反面,而是青少年尝试发起的社会革命也走向了其自身的反面。

他们越是希望得到什么,其行动对自身造成的结果就距离其目标越远。

皈依耆那教也是如此,“背叛”了中产阶级父母灌输的价值之后,女儿最终又“背叛”了无政府主义。

但如昆德拉所说,第二次背叛并非意味着她能返回到第一次背叛之前,她距离之前的生活越来越远了。

与《阿甘正传》结尾处,珍妮的表面回归不同,作为女儿的她一去不返。

反而是那位手套工厂的黑人职员令人印象深刻,她对士兵说:你们会回到你们来的地方,但这里是我们的家,我们要住在这里。

——当你知道哪里是你的家时,你不会变成嬉皮士。

 4 ) 美国牧歌

《美国三部曲:美国牧歌》的作者,美国文学史上在世时最早被封“正典”的当代作家;普利策文学奖获奖作品;《时代》周刊英文小说历史百佳!

《美国三部曲:美国牧歌》是罗斯“美国三部曲”的第一部,1997年问世,次年获得普利策奖。

小说叙述了从大萧条到20世纪末一个体面的犹太企业家美国梦破灭的遭遇。

塞莫尔·利沃夫是人人仰慕的棒球明星,循规蹈矩的他在毕业后拒绝球探挖掘,选择念完大学并承继家业,娶了新泽西小姐为妻,成为一个成功的手套工厂老板。

他爱他新进入的美国新大陆,到了1968年,他所钟爱的年仅16岁的女儿梅丽,却在这动荡的反越战时代,成了激进的炸弹客,最终毁了利沃夫一家。

 5 ) 题材很好

题材很好……演员也都很赞……1.口头吆喝跟动手实践就是有点不一样呢:就好像我们总说减肥跟早睡早起、要每天看见凌晨四点xxx的样子一样2.女主已老,47岁,最早看她的片子是《移魂都市》,虽然没有她常规的裸戏,但有骚糅的歌声跟腰细大胸3.反战这种东西,有点像"xxx说过………"这种姨妈贴吧

 6 ) 这不是无因的反叛,而是美国精神史的病理切片

(文/杨时旸)说起来,菲利普·罗斯也绝对算得上美国的国宝级作家,迄今为止,除了诺贝尔文学奖之外,这位老人已经拿下了几乎所有象征着文学最高荣誉的奖项。

这部《美国牧歌》改编自他著名的作品《美国三部曲》之一。

与其说,它讲述了一段虐心的父女间断绝关系的绝望故事,不如说它更像是一个反越战浪潮当中的精神切片。

它可以成为一个心理学和社会学样本,从众多角度都有着解读空间。

那父女关系撕裂得如此令人心碎,似乎让人无从理解,但他们之间不只是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家庭的拒斥,更像是整个代际精神变化的缩影。

相较于小说原著更加丰沛的维度,电影版本当中选取了更加窄化和锐化之后的冲突。

故事是从回忆开始的。

多年之后的一场同学会上,已经60岁的“我”意外听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儿时好友的哥哥“瑞典仔”已经去世。

在很多人心中,他是儿时明朗的记忆之一,彼时时局动荡,这个帅气的学生运动员总能让人暂时忘记那些苦难。

他是犹太人,父亲善于经营,他继承了工厂,娶了青梅竹马的选美冠军为妻,生了一个女儿。

他是标准意义上的人生赢家。

而这场第45届高中同学聚会上,“我”却意外得知了一段悲伤、失意和破碎的人生下半场的故事。

用回忆的方式呈现故事,其实是非常老套的表达,但在《美国牧歌》之中,这样的引入和结尾时回到现实的呼应,却有了另外一层“审视”的意味——如今,一切正常化之后,回头抽离地注视一个特殊年代的心理景观,那已经变得不可挽回的悲剧犹如梦境。

“瑞典仔”的女儿很可爱,只是有点结巴。

她成长的年代正值美国反战思潮的高峰时刻,年轻人开始用激越的行为表达自己的诉求。

但问题在于,很多时候,他们的行为已经近似于另一种形态的战争。

用当下的眼光去看,那就是一群恐怖分子。

他们在邮局、商店安装爆炸物,用一种暴力反对另一种暴力。

这让大批无辜的人受到伤害。

瑞典仔的女儿加入了一个地下组织,亲自安装了炸弹,并且就此逃亡,不知所踪。

突如其来的变故让家庭顿时陷入慌乱,父亲开始了漫长的寻找,从未曾放弃,而母亲变得乖戾,只能从整容,消费和婚外情中寻求慰藉。

一个家庭早已分崩离析。

从表层去看,这不过就是一个悲剧故事,莫名其妙的青春期反叛,只不过反叛的程度过于惊世骇俗罢了,但是,从社会意义上看,我们能发现那些美国历史之中不可逃避的一页,对于越战和反战年代的重新认识,曾经被描述为青年恢弘精神图景的反战行动,那些浪漫主义的叙述,都被这个故事彻底改写。

从某种意义上说,《美国牧歌》成为了一种揭露,在浪漫和青春勇气的遮蔽之下,隐藏了多少血肉横飞。

相较于战争的残忍,这些打着和平与爱的旗号的年轻人,到底是否真的有如他们所言的那样温柔的诉求呢?

当追问进展到此,就成为了一种精神层面的追问,从精神层面上看,一切又远非到此而至那样简单。

其实,女儿的乖张举动,不可能只用一句青春期的叛逆就可以解释。

因为那行为持续了如此长久的时间,后来,女儿日益遁入不可理喻的境地,她在路途中被人强暴,被人胁迫,却又自愿信仰了某个印度的小众宗教,拒绝清洁自己,也拒绝物质世界。

从心理根源上讲,这更像是一种对于原生身份的厌恶与撕扯。

战后那段日子,人们盼望着重新兴旺经济,她降生的这个犹太家庭,是一种标准意义上的中产阶级环境。

而她自己终其一生所反叛的就是这样与生俱来的人设。

中产阶级的一切都如同商业广告中呈现的一样,有一种表演性的,近乎不可能的完美,而这一切却真的在“瑞典仔”的生活中切实地呈现着。

女儿与生俱来的结巴成为了一种反讽,像是完美生活上的天然疮疤。

在那个中产阶级的大房子里,她永远无法连贯地说话,而日后,她过上了肮脏的乞丐生活,却意外治愈了结巴。

这成为了一道充满嘲讽的隐喻。

有人觉得这不过是一个极端个案化的悲剧,但如果放眼那个时代,就会发现,那个女孩的身后潜藏着众多同僚,那个时代催生出了众多这样的故事,只是它们没有被讲述和发掘。

这个故事是对于一段精神史的总结,一份沉痛的病理报告。

个人承受了众多大时代巨变施与的重压,那些内心版块的扭结和错位,最终需要找到一个出口。

或许,直到最终,那些内心火山喷发殆尽的当口,连那个女孩自己都无法理解自己为什么会做出如此激越的抉择。

但悲剧的是,在当时,那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冲突。

那更像是宏大的、无形的时代重量借由一个个弱小肉身进行的纾解。

在父亲的葬礼上,消失多年的女儿,衣着正常地出现的时候,那到底算不算是一种悔意呢?

 7 ) 《美国牧歌》

《美国牧歌》~导演:伊万·麦克格雷格~1960年,美国发生了什么,致使青春期的女儿对社会那般的憎恨,让一个家庭从此走向了哀伤~美国,在最近的一个世纪里,迅速发展的奇迹,似乎连喘息都顾不上了,这个一百年,真正的骨骼健全、肌肉发达了么?!

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里,为什么它能够以便捷准确的渠道吸收丰富的养料,而又独善其身,这内在的神奇,吸引你想一探究竟,书、电影、或是通过音乐?!

还是,旅行?!

北美,似乎应该是下一程的备选了~男主是我很喜欢的演员之一伊万·麦克格雷格,这部片子也是他作为导演的处女作,豆瓣得分6.2,可是,这部是我想大赞的片子,只为伊万的第一次,就那般的精彩[强]~作为导演的伊万,以他一位优异演员的眼光,所选的演员,剧中的每一位,老少中青,都太到位了,同样,作为导演,伊万更多从一位演员的角度,让每位演员在镜头中发挥尽致,没有老导演的那些跋扈,老练地从一个镜头连贯地切入另一个镜头,也不还没有通过顺倒参插来表现优秀导演应有的素质,而是让表演者演透所扮演的角色,让表演真正成为电影的主宰。

当今的电影,技术已经盖过了演技,是科技发展的必然、也是演员素质局限的困惑,而伊万,当他想主宰电影的时候,他把他演员的积累运用得如此到位,剧本本身并不是那么重要了,讲好、讲透,又用自己的方式表达清楚了,这已经是一位优秀导演应该具有的素质了[强]~

 8 ) 其实这是一部有深度的,反应人性的复杂情感的电影。

说的是反战,但映射了心理对人的影响,心里崩溃毁灭一切……所以,反战只是一个由头。

影片中段直至结束,越来越沉闷伤感的剧情,讲述了父爱之伟大,不离不弃……但事实又并非如此简单,也许只有类似经历的人才会有同感。

所以,普通人不容易产生共鸣。

不得不说这的确是一部好影片,但不会给你带来轻松愉快,但也没什么反对的理由。

 9 ) Time is changing

威廉·曼彻斯特在《光荣与梦想》中记录了一起案件:1967年,一个名叫琳达的18岁少女,茶叶进口商人的女儿,拒绝回马里兰的贵族学校,转而去纽约学艺术。

搬到东村之后,她将家里寄来的钱全部用来买毒品,并沉迷于滥交。

当年10月,她在一个遍地狗屎、蟑螂和垃圾的锅炉房里与一个流浪汉约会时,遇到四个黑人毒贩。

琳达在被强暴四次后,与炮友一起遇害。

和不知所措的“瑞典仔”一样,琳达的父母永远搞不清楚,他们的女儿为什么要这样做。

她从小性格腼腆,喜欢到俱乐部骑马。

那一年,仅旧金山一地就有1.5万青少年离家出走,加入了嬉皮士的流浪队伍。

那当然是一种在循规蹈矩的生活轨迹下不可能有的人生体验。

然而那些做父母的收获的只有噩梦。

他们给警察局寄去了数以万计的照片和寻人启事,有些孩子却再也找不回来了。

菲利普·罗斯的原著对这场世代更迭引起的动荡写得更加深刻细腻,但电影不得不砍掉了大部分的絮絮叨叨。

60年代的美国,半数人口在25岁以下。

战后经济的繁荣使他们成为可以“随意去哪里,随意干什么”的一代人。

与连岳所说的“中产阶层容易制造娘炮”正相反,那一代中产的孩子比钢炮更钢炮。

他们真的做了莫洛托夫鸡尾酒,也真的炸了学校。

佛罗里达大学校园在15个月内被纵火120起,最后发现是一群女生在比赛,看点着哪一侧楼能引来更多的消防车。

西蒙和多恩对此毫无预见。

他们送梅丽学芭蕾,为她矫正牙齿和口吃,定期带她去看心理医生。

后者竟然认为是他们过于美丽和成功,给孩子造成了压力,这又该怎么办呢?

女儿对父亲索的那一吻,确实充满了暧昧的恋父情结,但为父的做法并无内心戏所纠结的那么糟糕。

真正的失控还是发生在青春期。

口吃造成的心理压抑,借着反战的话题全面爆发。

从小锦衣玉食的孩子,开始指责父母是剥削者。

而父母已经不能像上一代人那样,对出言不逊的女儿抡起巴掌。

他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场叛逆顺流而下,直至抛弃并嘲弄一切道德和社会规范,其标志就是丽塔张开的两腿:她以玩弄这个寻女心切的父亲为乐,利用他的忧心似焚,逼迫他越过人伦底线,以证明中产道德的虚伪和“洛丽塔”的潜意识原罪。

在原著中,她得逞了。

反正伊万自己是导演,实在睡不下去,就干脆改了吧。

只是如此一来,人物精神上所受的伤害程度难免避重就轻。

另外的一半压力,由妻子多恩的崩溃来补全。

作为中产主妇,她应对这种灾难的资源更加贫乏,无非是歇斯底里、住院、整容和出轨。

那是一条常见的自欺欺人的道路:把头藏在各种消遣的沙子底下,就成了所谓的重生。

而“瑞典仔”做了件要被如今的大号们喷死的事情——跟那个变化的时代争夺他的女儿。

这是一个男人本能的保护机制:捍卫他的家庭、家人和注定过时的三观。

他的父亲从雇佣那不勒斯匠人手工缝制再沿街叫卖起家,办起了手套厂。

超市的老板一生兢兢业业地经营,直到飞来横祸。

那一代中产的梦想,就是这样日积月累、小心翼翼地建造起来,却不料前面等着一个激进的60年代,把他们在幸福和呵护中长大成人的子女变成了炸弹客和不洗澡的印度教徒。

这是历史的无情玩笑。

它足以摧毁一个家庭,将昔日的金童玉女直接扔进支离破碎的中年。

且不说,还有各种关于“原生家庭”的分析和罪名在等着他们。

由此看来,类似一套房子就能买断好几辈子保险的这种想法,近乎封建迷信。

毕竟现在根本没人能知道,到那时谁家的韩少会死活不想读大学,只想做赛车手和流浪画家;或者谁家的露丝就是要嫁给邮轮上认识的杰克,而不是门当户对的威廉。

无常和偶然性总自有方法,让那些严丝合缝的自我设定变成一个笑话。

Time is changing,人无法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无论欲望和野心,还是唯意志论的鸡汤,最终都将被这规律归于尘土。

1967年,写了《The times they are changing》的Bob Dylan因车祸退隐,在纳什维尔,远离声名和喧嚣,开始尝试做一个“不变”的民谣歌手。

多年后,那些狂欢年代的孩子也会人到中年,回到再度平凡的人生中,回到被他们抛弃的父辈的棺木前。

只有时光,仍然在变。

 10 ) 父爱如山,不管女儿变成什么样

尽管女儿炸死人,尽管女儿被通缉,尽管女儿偏激不理智,但父亲总是把女儿当成当初的那个宝贝.女儿失踪,父亲为寻找女儿付出了很大时间和金钱上的代价.父亲千方百计地想为女儿开脱,想为女儿做错事找借口,认为女儿被人指使才做错事.当最后发现是女儿主动做的,父亲终于爆发,问女儿:你是谁,我的女儿在哪里?看到女儿住在糟糕的地方,过得贫困潦倒的生活,当得知女儿被强奸被囚禁,父亲心都碎了.女儿再次失踪,父亲每天都会来同一个地方,希望能再碰到女儿 到最后父亲葬礼上,女儿其实早就心死如灰,却能前来送别,但没有理会母亲.影片是对反战时期美国社会的探讨,但也反映了父爱如山,父爱的伟大.

《美国牧歌》短评

剧情真的是硬伤。。。

7分钟前
  • 美女菜kun
  • 较差

没读过原著。觉得作为处女作已经很扎实了。

11分钟前
  • 元非
  • 推荐

缺爱又有极端思想的孩子毁人一生啊!生在一个富裕又爱自己的家庭里,熊孩子不但不感恩领情,还被自以为是的极端革命思想冲昏了头,到头来炸毁的是自己,和自己的家庭。伊万把对女儿的思念和不放弃演的得动人心弦,唯一缺点是结尾可以在花点时间完整背景,放慢节奏,而不是直接把女儿这大招放进去。

14分钟前
  • Grawlix
  • 推荐

不是所有的好故事都可以用电影语言来表现的。 节奏不够紧凑,但有故事内蕴,总的来说这种题材还是用小说来表现好。!

16分钟前
  • Kan
  • 较差

总体没什么大毛病,不过也没什么亮点,父女还是拍得挺感人的,不过处女作选了这个剧本真是作死。

18分钟前
  • ImButaWave
  • 推荐

我很难说这片子好看或不好看,但至少能感慨这种直面疮痍的制度自信,大概就是因为自己血腥镇压,所以理所当然的觉得其他国家一概如是吧。故事其实很简单,叛逆到追求自毁的姑娘毁了她别人眼里光芒万丈的父亲。世事就是如此可笑,大部分人谋求成功,但早早成功的人一生都在谋求毁败。始终都执着于皮毛

23分钟前
  • 苏彦明
  • 还行

电影稍稍有点散

24分钟前
  • 阿呆同学
  • 还行

伊万这次执导得太平淡了,把一个大时代下一代人的悲剧故事放到了一个小家庭中,并未对造成悲剧的社会背景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包括自己的表演也是显得淡了一些

27分钟前
  • 无名
  • 还行

看得出着墨的重点在于identity的羁绊 甚至是原罪 不单女儿 三代人都经常透露着这方面的执念 父亲对女儿的坚持还挺感人的 电影整体来看还可以 但时不时会有些地方正入戏就跳了 一头雾水 最后 伊万好帅

30分钟前
  • igrɛkonze
  • 还行

有纸牌屋里的大长腿哭格儿.卷毛大眼睛真可爱 丧尸为嘛爱凑热闹.因为丧尸空虚.

33分钟前
  • 炸鸡牛排
  • 较差

难看

38分钟前
  • 何欧点益
  • 很差

不是太能理解一个好好的女孩为什么要把自己的日子过得那么流浪主义,自己人不人,鬼不鬼,戴着面纱在恶臭环境下生存,这是在报复谁?这是在向谁宣泄不满?这是在表达自己怎样的生活需求?可怜老父亲,一脸心疼加迷茫。果然,孩子大了,与父母的世界就越发离散了

39分钟前
  • 三兮
  • 较差

左翼极端主义害人啊,无论是在哪片大陆上。当然女儿本身性格也有缺陷,让她在遇到这种群体狂热时更容易陷落。女儿多年后饱受摧残的脸,和童年时结结巴巴且天真无邪的回忆拼接在一起的画面令人心碎。看完后迅速入手了原作小说,暂时还没看

42分钟前
  • 按下葫芦浮起瓢
  • 推荐

1、抛开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政治大背景不说,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被政治洗脑的女儿如何毁了她的父亲、家人以及自己的故事。2、借助讲述一个完美幸福家庭的支离破碎,影片也许想说的是:任何打着各种大口号、实际上操控个体身体和灵魂、暴力伤害无辜民众的思想和行为都是狗屎!3、珍爱生命,远离政治!

47分钟前
  • 2j的花果山
  • 推荐

难怪西方中产阶级会谈共色变,看了本片那些所谓白左的行为,估计大部分人都无法认同,因为太极端了!但回过头,确实是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不通过争斗,奥巴马说不定现在也在布鲁克林贩毒吧,呵呵!

50分钟前
  • 那些年
  • 还行

在回家的长途飞机上,看哭了,主要是被父亲爱女儿的心感动。深层次的政治和时代背景看影评才明白的

55分钟前
  • moumoufei
  • 推荐

如果再生个小孩,一家子或许就没有这么折腾了。的确有些人就是生在福中不知福,就是爱做。伊万的表演加一颗星·。

60分钟前
  • Carf
  • 推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心理扭曲常年打着反战和人权的旗号却时刻在发动/协助恐怖袭击平民的白左到现在还没死完。(心疼一万蜀黍

1小时前
  • 不认识
  • 较差

伊万的处女作还蛮稳的,野心还不小,不过剧本略平,提到了问题但放弃了深究根源(不太相信心理医生的说辞真的是创作者的看法)。Merry的行为,放在现在很多年轻人身上也不少见呀……

1小时前
  • mOco
  • 还行

杀入了今年的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竞赛单元,将和洪常秀的《你自己和你所有》、冯小刚《我不是潘金莲》、李相日的《怒》、贝特朗·波尼洛的《夜行盛宴》一起角逐最高的金贝壳奖。

1小时前
  • summer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