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在前面的一次次诉说中积压,最后在奥黛特携手童年的自己穿过那扇充满阴霾的门后得以悉数释放,最终,还是长大后的自己疗愈、拯救了那个曾经破碎、怯弱的自我。
母亲的喋喋不休、咄咄逼人的态度;父母的情感疏忽;人面兽心的恋童癖吉尔伯特,罪人总是假装善良的接近并侵犯你,而他始终认为自己毫无过错,一切都归咎于受害者的“不拒绝”。
奥黛特说自己是天鹅湖里那只濒死的白天鹅,夹带幻境的回忆中、舞台上,奥黛特可以任意穿梭、随意变换,自由欢快的在街道狂奔、在舞台上肆意起舞,像一只洒脱、活力四射飞翔的鸟儿。
可现实终究是太过于沉重,即使她已经长成一个大人却依旧无法摆脱那扇粉色门的束缚,那扇门像一个硕大的黑洞,吞噬且封闭着她,奥黛特只能试图通过不断逃避的方式来忘记这段残害她人生的回忆,所以在一次次的叙述中,她总是躲闪回那段和好友一起大笑玩耍的日子,那扇门背后的故事,那个“不能说的游戏”在漫长的心理治疗中才得以被述说。
好在罪人罪有应得,奥黛特也并非孤立无援。
父亲说:“自己的人生就这样了,面子其他的已并不重要,但你的人生还很长,你还有一个好的前程。
对不起,我不能说到做到,不然我一定会去杀了他,但我永远支持你,会一直陪伴着你”。
对比于母亲始终的不理解和甚至是反对的态度,她一度拒绝相信并共情女儿,也拒绝承认并给予女儿所请求施与的爱和陪伴,父亲说的这已经足够了。
在场的叙述方式,打破第四堵墙,让旁观的观众也似心理师一样在奥黛特真实的回忆、现实世界与幻觉回忆世界中来回逡巡,感受着她一直抑郁积聚的痛苦,想要找寻解脱的出口却始终在迷途中来回奔走。
是因为没有足够多的爱,而不是所谓的太熟悉而不敢讲述,是他们的漠视、威逼夺走了奥黛特的自主,也剥离了搭建亲密关系的间隔桥梁,这段关系是有瑕的、破裂的,它无法抵达也无法触发奥黛特倾述的内心关卡,因为和所谓最为亲密的父母亦或是伴侣,这些关系传递出的都是不够爱、缺乏信任的,而作为内心破碎、没有安全感的奥黛特来说,躲避伤害的方式只有隐藏和回避。
我们或许并不能成为自己想成为的那个很厉害的大人,可是这并没有关系。
没有获得足够多的爱也不是一件很受伤的事,不够爱的话那就自己给予吧,长大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回去善待童年的那个自己,我们依旧可以是自己的小孩,我们可以自己拥抱自己,我们可以爱自己,很爱很爱。
如果以牺牲她人毁灭他人行使自己的欲望,简直可以下地狱的废物。
通过心理咨询和打破固定场景的方式,实现回忆的插叙讲述。
衔接主观视角的方式实现舞蹈动作的跳跃,好震撼。
导致青春期经历不幸的孩子父母往往具备不过问和过分干预揣测而不等待孩子发声的时刻。
其中的舞蹈都是很有张力的,女主角始终在通过她的舞蹈(靠吸毒、靠放纵)表达和发泄曾经历过的儿时伴随着心里的疼痛与回忆,而表面佯装正常与毫不在意、甚至伪装成开心的样子(是她认为说出来也没有用——改变不了什么,所以索性选择闭嘴。
我觉得是痛在我的子宫上。
席间女主因为一句刺痛的姓名瞬间变成乖巧、沉默不闻的小时候。
还包括与儿时遇事同样无措的手势。
“这只是一段回忆,别让它毁了你的生活。
”就凭坦白后与父母间对话的社会议题,以及父亲的回应我会给它打满分。
母亲不过是借此逃避自己所需要承担的责任。
最后她选择了关心自己内心那个,始终被关在小黑屋的女孩。
与她一起成长。
爱是心灵的灵药,迟来的爱也能疗愈曾经受伤的心灵,因为伤口从未愈合,内心的小孩还未长大。
只有爱的浇灌才能让心中的小孩得以发育和成长。
剧中共情能力太强这一点会让那位心理医生看着不够专业,但正是她这原始的人性的力量浇灌了那怯弱的女孩,替她愤怒替她发声,让女孩从另一具生命的热度中温暖过来。
✨不同于同类影片大多着墨于“伤害”情节的表现,本片更多描写受害者如何直面疮疤,与自己和解的过程✨救赎之路的两种表现形式:明线心理咨询,暗线舞蹈的自我表达——痛苦的小女孩,对爱人的依恋,娓娓道来的倾诉与释怀✨现实与回忆与幻想的交织:永远走不出梦魇的象征,超强的电影转场技法✨真实的悲伤:男友离开的时候,犹豫着不敢去追他,蹲在路边痛哭。
很难忘的镜头✨自私的母亲:比起关心女儿所受的创伤,更急于否认事实、担心旁人的眼光、责备女儿让自己陷入痛苦(想打人的冲动…难怪这个演员得了凯撒最佳女配)💡“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
”——伊坂幸太郎💡据欧洲议会统计,每5名儿童中就有一名遭受性暴力。
每年,法国约有700名儿童因受虐死亡。
其实到现在也看了不少关于儿童被性侵的文学和影视作品了。
但这些作品大多是受害者或者旁观者视角,我的迷惑一直没有得到解答:施害者是怎么想的?他们难道不知道他们的行为是犯罪吗?他们难道不知道会给孩子带来多么严重的创伤吗?他们难道不知道自己是以年龄、身份的压制,对弱小的孩子们下毒手吗?他们难道不知道在这种压制下,孩子会害怕的难以表达拒绝吗?这代表他们自愿吗?我想知道他们到底怎么想的。
这个故事给我好大好大的感触,原生家庭真的太重要了。
影片是在讲奥黛特自我意识的觉醒和重塑,以及直面过去,走出伤痛的路程。
这是一部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一部影片,回忆让现实与过去交织在一起,用舞蹈来衬托奥黛特那种极致的强烈的痛,与恨。
她的童年被那间粉红色的门困住了,她的舞蹈也让我相当震撼,无关技巧,只关乎其饱含的强烈感情。
影片中也有原生家庭对奥黛特的影响。
奥黛特的母亲是个典型的自恋型边缘型障碍患者,直到最后她都不认为自己对奥黛特童年的教育与感情缺失是多么严重的问题。
当奥黛特连家人都无求诉无门时,该有多痛。
少女性侵的故事屡见不鲜,却每一次都让我无比触动。
电影:【素媛】,【熔炉】,书籍:【黑箱:日本之耻】。
能走出来的,是勇士,走不出来的,便是毁灭。
关于性侵,一个人的力量太弱,这样的事情需要整个社会的发生,需要政府的有所作为和法律的保护,可惜,现在社会越来越难。
弱者会遭受无数伤痛,强者拿钱解决一切问题。
只希望,前方道路依然有光,帮助更多的孩子重建心灵,正视自我,直面惨淡的过去,走向新生。
著名的心理学家和个体心理学派创始人——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在他的研究个体心理创伤中指出“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本篇的女主 Odette 虽说最终通过心理治疗的方式治愈了自己,但也是在经历了无数黑暗的日子,无数的痛苦与绝望之后,才慢慢走出来。
造成这个创伤的罪魁祸首当然是那个念童癖的变态,但别忘了还有女主的妈!
“……你不是已经得到你想要的了吗?
吉尔伯特被判刑了,你还想怎么样……” 对于来到心理医生这里进行沟通表示非常不耐烦;“……没有什么要调整啊 倒是该好好看看她给人带来多大麻烦,你爸爸活在深深自责之中……”表示对女儿的莫不关心,女儿十几年来一直被性侵,却还认为女儿给别人甚至自己带来麻烦,没有设身处地地从女儿的角度思考;“……你还想纠缠到什么时候,你考虑过我的感受吗?
能不能别来烦我了!
谎话连篇,就为了折磨我,你还想怎么样?
有完没完?
……”从来不相信自己的女儿,只考虑自己的自私鬼,女儿因为十几年来一直被性侵,最终却得不到她的一个道歉和一个拥抱,这样的人妄为人母!
坏人无处不在,可能就在我们身旁,可能就是我们的熟人,为人父为人母,保护好自己的子女是我们的义务和责任,不管你有没有准备好,既然孩子已经坠落人间,就算第一次当父母,也应该把这个责任尽好,不懂就该学,做错了就应该道歉,毕竟我们的孩子那么善良,只要你给个拥抱,他们就彻底地原谅了你!
而剧中的妈妈,到最终,我们都没有看到她给女儿一个道歉和拥抱,心疼!
这样的母亲,0分!
其实,影片中妈妈这个角色,最容易引起观众的愤怒。
嘉莲·维雅饰演了这个引起观众公愤的角色,她的演技也相当不错。
在Odette年幼时选择向妈妈哭诉,却没有获得来自妈妈的帮助,才会让Odette一次又一次在性侵中沉溺。
观众在看到崩溃的同时,对Odette的妈妈也是痛恨到无能为力。
从整部影片的剧情来看,成年后的Odette所面临的真实生活与回忆相结合,没有过于悲情的情节渲染,也没有大力地控诉,但是影片却非常有力地将性侵这一主题展现在观众面前。
影片的张力很强,很容易激发观众的愤怒情绪。
希望每一个为人父母者都肩负起对孩子的责任,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平安长大。
正因为有太多像片中妈妈这样的人 那些性侵受害者才不敢站出来 一辈子都活在心理创伤之中 最后他们还反过来怪你: “为什么当初不说” “为什么不拒绝”爸爸的态度也间接造成了这种伤害 我深刻的记得有个场景 吉尔伯特打电话来问能不能带小女孩去山里度假 小女孩的爸爸和妈妈因为意见不合相互争辩了几句 最后爸爸对妈妈说了句“你随便吧”很无力的四个字
这是一部带有艺术的性侵电影。
看下来,有一种歌舞剧的感觉。
舞蹈,是一种表现自己的艺术形式,女主通过舞蹈展现自己的天赋,也通过舞蹈宣泄内心的恐惧与愤怒,更通过舞蹈自暴自弃挥洒青春。
是真的荒废了自己的才能吗?
我们只是局外人,不能评论。
性侵,这个越来越受到重视的话题,能够通过这种方式呈现出来,很好。
心理医生的存在,不仅是让女主学会面对过去,面对恐惧;也是让同样有着这样类似经历的观众去面对过去,去反抗暴力,去和解自我。
故事一幕幕呈现,在舞蹈变化中,我们也看到了女主的变化,一个面对过去承受过痛苦的宣泄,再到坦诚面对,奋起反抗。
这种勇气,值得学习。
因为,面对本身就是再次经历痛苦,很多人都会本能逃避,所以才凸显面对的珍贵。
面对,说出来,让秘密公之于众,就会受到来自外界的压力,会不断考验心理承受能力,这或许是很多人一辈子也不愿想起的!
这部电影为什么好,不仅是这种类似于舞台剧的呈现方式,更在于其他人物的刻画,是那么现实,那么真实。
父亲的愤怒,母亲的怀疑,友人的理解,男友的信任,这些人性,无论你爱或不爱,他就在那里,真真实实的存在。
“我只是怕你把我拉出泥潭,又再度将我推回深渊。
如此,我宁愿没有奢望过阳光。
”我想,这就是女主反抗时的纠结吧!
儿童性侵永远都不是一个只关乎受害者的话题。
这个社会议题最重要的家庭疏导和儿童性教育的及时到位。
我们都知道遭受性侵的儿童这一生都会背负心理创伤,所以我们期待看到更多的受害家庭能够一起携手面对这个创伤。
可事实上和很多的家长都不会和受害者共情,反而会认为自己的小孩因为从小叛逆乖张所以制造一场闹剧来博得关注。
Odette的母亲在事发20年后知晓真相时的反应是怀疑和指责,她觉得自己多年的好友不会是娈童癖,即使事情真的发生过,现在说出来对施害者的家庭也会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她从头到尾没有安慰过自己的女儿,没有说这不是她的错,只是一味地指责Odette选择此时说出真相对自己的家庭和对方的家庭都带来了困扰。
很多人会觉得,小时候被性侵,当时没有说出来,就该永远保持沉默。
说出来,会让父母陷入永恒的自责中。
可是一个8岁的小女孩被性侵,她能意识到发生了什么吗?
她能说得出口吗?
又有多少体贴而敏感的家长能察觉到自己的小孩遭遇了性侵呢?
所以我们必须要尽力推广性教育。
告诉小孩什么是性骚扰和性侵犯,也指导家长学习儿童心理学,及时发现伤害,及时止损。
可悲的是,我们现如今活在一个越来越无法公开讨论性教育的社会。
这么好的题材怎么拍成这样
人生有很多条路,却不能走自己决定的那一条。同是“性侵”题材,这部的优点不能再多:非深沉的轻松式讲述、绝妙的视听语言、用歌舞宣泄的情绪、直接采用知名演员出演施害者、真相揭露后母亲反应的不同视角、最后跟童年的自己完成和解及救赎…每一点都是惊呆下巴看完。在歌声中起飞的法庭高潮戏,女主所有创伤彻底释放,身边观众早已泪流满面。而更为震撼的是片尾那句醒目的字幕:法国每5人就有一人遭遇童年性侵。兼具观赏性和现实意义的2019年度佳片。
怎么到八分以上,看来豆瓣也有不靠谱的时候。
拍摄手法不错 但我实在代入不进去
2019北影节2: 终于可以推开那扇粉红色的门,里面不再是可怕的回忆,只有一个幼年的自己。走过去,拥抱她
通过舞蹈来表现情绪线索,这一点做得非常有力量也很有感染力,转场也非常棒,回忆和现在两条线之间的情绪完全不会断掉。有些时候觉得过去的痛苦已经被放下甚至遗忘,实际上那些伤害早已深刻地烙在灵魂当中,慢慢变得无法承受,结尾的“说出来”其实更是“解决掉”,跟世界做一个了断,与自己做一个和解。
感觉是在过度消费性侵这一题材,花哨的剪辑和用力过猛的表演,中间突然出现的治愈男友,以及结局硬式happy ending也在预料之中,细腻敏感的情节,硬是被表现出,放荡不羁…?
这位母亲才应该看心理医生吧
原来是自导自编自演,剪辑和舞蹈张力太强……对精神分析的运用是期待中欧容《感谢上帝》的模样Orz
想法是好的 但导演没必要把自己安排女主角啊 舞跳的很烂 年纪跟她的好朋友和其它舞蹈演员差太多 年纪大人物设定就定40多岁不好吗 非要把近五十岁的身体装进20多岁的人物中 好尴尬 看的一点都没共鸣 只要她一跳舞我就想吐槽
怀揣芭蕾梦的小女孩,却在邻居大叔的“搔痒游戏”中被永久伤害,然而母亲对于事件的态度才更令人寒心。导演想令大众关注儿童性侵问题,也选取了合适的表述素材,但太过想要展示才能。现实与过往的超现实对接、舞台剧般的转场、形式感过重的舞蹈,都割裂了最后女主情感的表达,失去力量。
剪辑炫 这妈作为一个人太极品。
好恶心啊,恋童癖
有些蠢。
电影以对话加回忆的形式,只是表达方式太艺术化了不太能欣赏得来。“我的人生已经抛在身后了,但是你的人生还在前头。父亲会永远支持你永远陪着你”这句话可能也给了女孩一点点安慰和希望吧。
「"我看不出来Gilbert有恋童癖。说实话,他日子过得挺好的,长得帅又成功,跟变态不沾边。""好,Mado,你告诉我,恋童癖长什么样?你怎么知道一个人是不是恋童癖?看他穿的衣服吗?你能看出来吗?你看不出来,你什么都不知道,谁都有可能是恋童癖。"」童年时的odette简直像个小天使,描述故事过程穿插跳舞好评,视觉效果和配乐锦上添花。给美术指导加鸡腿。
果然更厉害一些,悲凉的底色也不乏热舞和欢笑,女主的幻想环节都特别出色!刚刚看完《原生家庭》女主妈妈是“有毒父母”无疑,可是爸爸好友男友医生都太好太好了。最后一段面非辩护性回应和年幼的自己和解,终于放下了。听到了影院的抽泣声。SIFF9.0
救赎,只能自己给自己……
母亲的角色真是写得极好,舞台上腾空而起的一刹那与现实中的逃避同构,不断打破第四堵墙,将实在、象征与想象并置,从古典芭蕾(技法)到现代舞(表现)的转变也很精道,难得在这样一个题材下做到不剥削身体也不剥削舞蹈。
。